Ⅰ 鄉鎮小型污水處理廠管理辦法
不知道你是哪裡的,湖北這邊有些街鎮都制訂了資金的管護辦法。但有個前提,得有管護資金,有資金,有辦法,就有人管。管好,管壞的獎懲機制都在辦法里制訂。網路上搜下,也可以去管護比較成功的地方學習下經驗。
Ⅱ 鄉鎮推進生活方式綠色化的具體舉措有哪些
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霍城縣採取四項措施加大生態環境保護並取得一定成效。
一、主要措施:(一)規劃先行、合理開發。
啟動了《霍城縣總體規劃、霍城縣十二五規劃和霍城縣產業規劃及新型工業化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明確產業布局、各種資源開發建設項目准入條件,污染物排放、生態環境的紅線等一系列硬性的生態與環境保護的規劃。以霍城縣發展產業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為抓手,規范水資源、農業資源、林業資源、礦產資源、旅遊資源的開發管理。突出項目帶動作用,抓住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重點難點問題,建設防風固沙、濕地保護、水源涵養、野生動植物繁殖等有利於生態修復和改善區域小環境的重點項目,推進全縣生態環境保護全面發展。
(二)強化保護、有序開發。
採取多種方式,加強礦產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培訓工作,促進礦產資源開發企業屏棄「先開發後治理、邊開發邊治理、重效益輕環保」的理念,走資源開發可持續、生態環境可持續的道路,堅決制止以破壞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經濟效益最大化的行為,提高礦產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護能力。大力推行基本草原保護、草畜平衡、禁牧休牧制度,嚴格控制載畜量,保障草畜平衡制度和以草定畜工作的順利推行,實現草畜協調發展。通過建設人工草場、圍欄草場、農區養殖場的方式,使草地植被得到改善和恢復,材料覆蓋率有所提高,產草量逐年提高,有效緩解了草率矛盾。
(三)環保優先、科學發展。
樹立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的觀念,以環境承載力優化區域布局,以環境管理優化產業結構,大力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切實解決關系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促進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繼續淘汰不符合產業政策、污染環境、浪費資源小企業,提高企業入駐門檻,變招商為選商,嚴防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的企業入駐。凡入駐我縣的工業企業,必須執行環境影響評價、三同時、污染物總量控制等環保基本制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做大做強企業產業鏈,使資源得到最大利用,走出一條經濟發展,生態良好、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道路。
(四)健全機制、多元投入。
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利用誰補償」的原則,以礦山企業投資為主,建立礦山生態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使礦山開采企業和個人能夠自覺、有效合理的開發利用礦產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對城鎮污水、垃圾處理、集中供熱等基礎設施納入全縣重大項目之中形成,推行政府特許經營制度,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形成市場化、社會化運作的環保投入格局中。
二、主要成效:(一)環保責任製得到層層落實。成立了霍城縣以主要領導為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領導小組,每年與各鄉鎮、各部門、企業簽訂環保工作目標責任書,形成了「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負責,各部門齊心協力,全民共同參與,齊抓共管落實各項指標的濃厚氛圍。(二)生態建設得到有序開展。2010年以來,我縣累計投入1480萬元,完成三北造林4.5萬畝;投入412.48萬元,完成公益林保護26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14.38%;投入1050萬元,實施「高標准人工飼草料地建設項目」、草原生態補助獎勵等項目,建成人工草地2萬余畝,禁牧60萬畝、草畜平衡398萬畝。同時,成立伊犁河北岸濕地管理機構,加強了伊犁河北岸11889.1公頃濕地保護管理,計劃投資752.53萬元,實施伊犁河流域霍城段濕地資源保護和恢復項目。委託新疆水利水土保持技術推廣中心編制了《霍城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規劃報告》,在伊犁河惠遠段栽植水土保持林帶2.4公里、929畝。特別是2013年,我縣實施了縣城北山坡生態綠化工程,該工程計劃三期完成,總投資4000萬元,綠化面積1300畝,今年投資1500萬元,完成了350畝坡體綠化;投資近3000萬元,實施佔地面積350畝的市民公園工程;投資2000餘萬元,實施了薩河縣城段兩岸綠化工程,有效改善了縣城生態環境。(三)節能減排力度不斷加大。實施工業污染、農業面源污染、生活污染「三污同治」,結構減排、工程減排、管理減排「三管齊下」,不折不扣地完成減排指標。農業方面:建成綠色食品基地20萬畝,測土配方農業面積40萬畝,減少農葯用量10噸,化肥用量1000噸;爭取水利建設資金2.1億元,完成除險加固水庫3個;新建節水灌溉工程3萬畝。污水排放方面:投資1420萬元,建成縣城排水管道21.35公里,污水處理1.6能力萬立方米/日;投資2.5億元,加快了江蘇工業園供排水、供暖、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並按照廠網並舉、管網優先的原則,加快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建設,確保污水處理率達到60%。垃圾處理方面:總投資2933.6萬元,新建垃圾無害化處置場,容量30.57萬立方米,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達120噸,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目標要求。投資325萬元完成改廁3950座,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45%。2010年COD削減71.43噸、SO2削減45.63噸;2011年COD削減84.51噸、SO2削減28噸;2012年COD削減82.85噸、SO2削減30噸,今年計劃COD削減126.89噸,SO2削減80.64噸。(四)飲水安全得到有效保護。霍城縣現有飲用水水源地6個,屬於集中供水,供水人口23萬人,根據《霍城縣建制鎮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規劃》,一方面在項目審批上做到源頭預防,另一方面不定期對水源地進行監督檢查,確保水源地飲用水水質安全。同時做好專項規劃,重點抓好果子溝東乾渠、麻桿溝二庫、大東溝蘆草溝鎮防洪段和果子溝等四個鄉鎮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按照水源地保護技術報告,劃分了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和準保護區。保護區設立警示標志,嚴格按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要求進行管理。同時,定期開展水源地監測工作,水源地水質良好,符合飲用水水質標准。(五)環境整治和示範創建深入推進。自國家實施農村「以獎促治」項目以來,霍城縣共實施農村「以獎促治」項目9個,投入資金2016萬元,受益行政村21個,建成生活垃圾填埋場3個,治理多年群眾反映強烈的垃圾填埋點1個,購置車載式垃圾箱600個、垃圾桶520個,鋪設污水管網16.1公里,畜禽糞便綜合治理(修建大小化糞池220座),購置垃圾清運車20輛、裝卸車2輛和吸糞車5輛,修建人工濕地2000平方米,有效地改善了項目村及鄉鎮、村組的環境。2012年,已創建自治區級生態鄉鎮1個,自治區級生態村2個,兩年來共創建自治州級生態村16個,生態鄉鎮3個,2013年擬申報國家級生態村2個,自治區級生態村2個,自治區級生態鄉鎮1個,目前申報材料已上報自治區環保廳。
(六)污染治理取得實效。制定了污染治理方案和減排計劃,先後對縣屬排放廢氣的6家企業安裝了廢氣污染防治設施;境內排放污水的企業,全部建設了污水處理設施;50張以上病床的醫院2家(縣江蘇醫院、縣中醫院),全部實現達標排放。A級以上旅遊景區同步建設環境保護設施。通過對現有污染源的集中整治,基本上取締了小土爐、小土灶等國家明令禁止的小企業。同時引導列入國家萬家重點用能企業名單的新疆四方實業有限公司開展能量系統優化、余熱、余壓利用、工藝節能等技術改造,強化重點用能單位能源利用的管理,加快淘汰落後工藝和設備。(七)環保准入得到有效落實。嚴格按照「是否符合國家、自治區產業政策、是否符合功能區劃和城鄉總體發展規劃,是否布局合理,是否符合清潔生產的要求,是否做到達標排放,是否滿足總量控制指標的要求,是否能夠維持和改善區域環境質量」等七項原則審批項目,堅決將高污染、高能耗、高投入、低效益的項目拒之門外。未通過環境影響評價的建設項目,不辦理相關審批、許可或核准手續,不提供建設生產用電、用水和貸款。全力推進重點建設項目環評審批服務工作,新開工建設項目環評執行率達到100%。認真落實礦山環境影響評價、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復墾制度,堅持礦產資源開發環保優先原則,嚴把項目環評前置審批職能。(八)重點項目生態修復督查力度不斷加大。重點加大對高速公路、西氣東輸二線工程、礦山開采、河道取砂進行了執法檢查,目前西氣東輸施工方投資700萬元,賽果高速項目部投資550萬元,分別採取修建擋牆+植生袋、覆土植綠、網格噴播等方式,對施工料場、施工便道、棄渣場、預制場、施工營地進行了生態修復,使重點地段的生態環境有了較大的改善,有效地防止了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並責令未按環評要求施工的砂石料廠、礦山開采、開挖便道、超過紅線外施工的6家施工單位限期改正;對造成水污染事件影響較大的2家施工單位進行了行政處罰,責令停止環境違法行為。
Ⅲ 鄉鎮污水處理站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報告編寫
根據所排放污水的最終去向(地下水、地下河、地表水體如河流湖泊水庫等)論證排放口設置的可行性,必要時提出可行的措施建議。
Ⅳ 求湖北全省經濟著名的城市!以及湖北各發展較快的鄉鎮!
荊州市公安縣,鄉鎮經濟有特色的有章庄鋪鎮(產紫金茶葉的)南平鎮(長壽掛面的發源地)。斗湖堤(公安縣城)車橋廠,知名企業。
採納哦
Ⅳ 鄉鎮污水廠的建設有什麼困難
一、污水來源及特性
1、農村污水來源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七大以來,我國明顯加快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大力發展新農村或小城鎮建設,對於帶動農村經濟或小城鎮的發展是一大戰略。但是,在發展農村經濟或小城鎮經濟的同時,又帶來了環境污染問題,治理污染保護環境,是可續發展的又一大重大舉措.
我國新農村和小城鎮建設,涉及到的環保問題,主要有農村污水污染和農村垃圾污染兩個方面。在農村污水污染方面,主要是生活污水污染、畜牧養殖污水污染、農葯化肥污染、也有一些工業污染和其他污染。這些污染物與生活污水混合外排,所以農村污水實際上是上述污水的總稱。
2、農村污水特點
⑴、納污面積小、污水量少、變化系數大、水質和水量波動大。
⑵、有些農村的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合流排放,給水質造成一定沖擊。
⑶、管理跟不上等原因造成雨不分流,有的還有地下水滲入。
⑷、農村可能出現跳躍式的發展,近期污水量比較少,而遠期污水量較大。
⑸、由於經費問題、基礎設施不完善、技術力量薄弱等原因,即使建好了污水處理站,社區也可能難以維持能耗高、維修量大、管理復雜的處理系統。因此,我國新農村污水處理應該選擇經濟、高效、節能、簡便易行、處理效果好、抗沖擊能力強,運行穩定的污水處理新工藝新技術。
新農村一般分為1000人社區、2000人社區、3000人社區三種類型,社區人均排水0.15m³/d,污染物濃度CODcr<900㎎/L,PH值為6.5~7.5,BOD5<350mg/L,SS<700mg/L,色度(稀釋倍數法)<200,含有一定量的氮和磷、可生化性好,但水質、水量波動較大。可見,農村污水水質指標明顯高於城市生活污水,而採用低負荷的工藝技術,佔地面積大、投資大、運行費用高,因此,採用高負荷的污水處理工藝《導流曝氣生物濾池》處理農村污水,特別適合我國農村污水處理及小城鎮污水處理建設的需要。
3、污水處理方法
我國的污水處理發起步晚、發展快,污水處理採用的工藝主要是生化處理,常見工藝有接觸氧化法、AB法、A/O法、氧化溝、SBR、曝氣生物濾池、導流曝氣生物濾池等。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是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污水處理新工藝,根據後續處理工藝的不同,它又分為:水解-導流曝氣生物濾池、厭氧-導流曝氣生物濾池、氣浮-導流曝氣生物濾池、快沉-導流曝氣生物濾池、超超聲波-導流曝氣生物濾池、微波-導流曝氣生物濾池、臭氧-導流曝氣生物濾池等。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在升級改造,脫氮除磷、中水回用方面與其它工藝結合,發展出AB法-導流曝氣生物濾池;A/O法-導流曝氣生物濾池;A2/O法-導流曝氣生物濾池;氧化溝-導流曝氣生物
濾池;SBR-導流曝氣生物濾池;生物接觸氧化-導流曝氣生物濾池等多種深度處理工藝。
二、導流曝氣生物濾池工藝技術介紹
1、技術來源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是在傳統曝氣生物濾池的基礎上,充分借鑒下向流曝氣生物濾池法、上向流曝氣生物濾池法、接觸氧化法、生物膜法、人工快濾法、沉降分離法、無泵污泥迴流法、給水快濾法等八者設計手法,和二級或三級污水處理工藝而開發研製出來的污水處理工藝、新技術。2005年獲得國家專利,專利號:ZL200420033672.4。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已在我國的北京、山東、河北、貴州、山西、四川、內蒙古、黑龍江、江蘇、吉林、河南、湖北、天津等地已有工程實例,案例設及醫院、生活、化工、屠宰、食品、亞麻、酒精、制葯等廢水處理,大量的應用證明:出水水質CODcr一般在20mg/L以下,最低5.95mg/L;BOD5一般在10mg/L以下,最低3.50mg/L;SS一般在20mg/L以下,最低6.55mg/L。
2、技術特點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Conction Current Biofilter (簡稱CCB),使污水在同一個處理池內,完成曝氣→沉澱→二次曝氣→二次沉澱等過程,解決其它污水處理需要四個池子才能完成的工藝流程。特別是在連續進水條件下,實現進水→曝氣→沉澱→出水的間隙曝氣,同時,實現污泥迴流,整個運行沒有閑置,其優點較其它污水處理方法更為突出,處理效果優為顯著,導流曝氣生物濾池是AB法、SBR法、A2O法、接觸氧化法以及兩曝兩沉,間隙曝氣法等污水處理的換代產品。2009年8月,被國家科技部列為「創新項目」項目代碼09C26215205564;2009年12月,國家環保部將該產品列為「國家鼓勵發展的環境保護技術目錄」(環發【2009】)146號;2010年5月,國家科技部、國家環保部、國家商務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審查認定《導流曝氣生物濾池》為「國家重點新產品」,其編號為2010GR467010;2012年7月,國家環保部又將導流曝氣生物濾池列為十二五期間「國家鼓勵發展的環境保護技術目錄」(環境保護部【2012】)39號。具有以下特點:
1)、技術前瞻性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充分借鑒了八種的污水處理設計手法,是一種典型的高負荷、淹沒式、固定化生物床的三相導流,脫氮除磷反應器,處理後的污水優於排放標准,達到中水回用水質,因此技術前瞻性。
2)、工藝創新性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使污水在同一個處理池內,解決其它污水處理需要四個池子才能完成的工藝過程。整個運行沒有閑置。因此工藝創新性。
3)、工程投資經濟性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的BOD5容積負荷是常規二級生物處理的5~10倍,加上微生物量多達10~15g/L,也不需設置二沉池,因此工程投資經濟性。
4)、處理效果穩定性
l 使裝置中存在好氧和缺氧環境,可實現硝化、反硝化,沒有污泥膨脹之慮,不受水力負荷的沖擊、而造成微生物流失,即使污水減少一半以下、或停水後再啟用,只需很短的時間,就能正常運行,因此處理效果穩定性。
5)、處理流程簡化性
l 由於導流曝氣生物過濾法將兩個曝氣池、兩個沉澱池、兩個過濾池合為一體,使處理流程得以簡化,因此處理流程簡化性。
6)、投資和運轉費用經濟性
l 由於導流曝氣生物濾池工藝流程短、池容小、佔地省,使工程費用大大降低。加上裝置利用濾料切割、阻擋、細碎氣泡,強化氣、液傳質效應,增加微生物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和時間,導致濾池充氧效率大為提高,因此投資和運轉費用經濟性。
7)、操作管理簡單性
l 通過液位感測、溶氧測定儀、定時器、變頻器、PLC程式控制系統,使導流曝氣生物濾池全部實現自動化,因此操作管理簡單性。
8)、脫氮除磷典型性
l①、導流曝氣生物過濾法脫氮除磷基本原理l 導流曝氣生物過濾法的脫氮原理是在將有機氮轉化為氨氮的基礎上,通過硝化和反硝化菌的作用,將氨氮通過硝化轉化為亞硝態氮、硝態氮,再通過反硝化作用將硝態氮轉化為氨氣,從而達到從廢水中脫氮的目的。 導流曝氣生物過濾法除磷的原理是在厭氧條件下,聚磷菌將其細胞內的有機磷轉化為無機態磷,並加以釋放,利用此過程中產生的能量攝取廢水的溶解性有機物質合成PHB,從而在好氧的條件下,聚磷菌則將PHB降解,以提供從廢水中攝取磷所需的能量,從而完成聚磷的作用
三、導流曝氣生物濾池適用范圍
(1)、小區生活污水、小城鎮生活污水、城鎮污水的處理及回用、以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等,如:
1)、城鎮、村鎮、農村、住宅小區及開發區生活污水;
2)、賓館、飯店、療養院、醫院、學校、商場及辦公樓生活污水;
3)、車站、航空港、碼頭等污水。
(2)、有機工業廢水的處理及回用
1)、亞麻廢水處理;
2)、牛奶養殖場廢水處理;
3)、澱粉廢水處理;
4)、印染水處理
5)、化工廠高氨氮廢水處理;
6)、酒精廢水處理;
7)、食品廢水處理;
8)、屠宰廢水處理;
9)、榨菜廢水處理;
(3)、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及有特殊要求的污水處理
1)、城鎮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及中水回用工程
2)、有脫氮除磷要求的廢水處理
3)、要求深度處理的廢水,不增加三級處理設施,出水可達到回用水標准。
Ⅵ 鄉鎮污水處理具體措施有哪些
大量未經復處理或處理不達標制的污水如果直排各種受納水體直接威脅飲用水的安全,而且所造成的水質性缺水會進一步加劇我國水資源的緊缺局勢,因而科學合理地處理好各種污水是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國家對污水處理廠的出水進一步嚴格要求,因此,污水廠的運行狀況是否良好成為制約出水品質的重要因素。影響二級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運行設備和運行工藝的問題。
Ⅶ 國家對農村鄉鎮污水處理的政策
請看以下報道:
污水處理向鄉鎮延伸/農村污水處理費政策存在空白
日期:2010-1-20
污水處理向鄉鎮延伸
記者發現,隨著各地對環保要求越來越高,一些地方鄉鎮要求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尤其是隨著節能減排任務壓力不斷增加,採取在大中城市興建污水處理設施,減少COD的空間將縮小,鄉鎮一級的污水處理將成為一些地方減少COD的新領域。
鄉鎮一級的污水處理廠基本依靠政府資金建設。在湖北省已建或在建的10多座鄉鎮污水處理廠,都是依靠國家和省補助才得以實施的。荊州市建委介紹,為了配合湖北省荊州市四湖地區的流域治理,通過省級補助方式,今年在湖泊周邊建設10個鄉鎮污水處理廠,對日處理每噸污水能力補貼1300元;管網建設也是按照地方每投資100萬元,省市補貼50萬元的標准進行。
但記者發現,環保高要求與經濟低水平矛盾也在鄉鎮污水處理中顯現,即使有上級政府補貼,一些鄉鎮一級的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仍困難不少,走上市場化運行軌道更是希望渺茫。
一方面,我國絕大多數鄉鎮經濟實力薄弱,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後續資金不足。為配合湖泊治理,湖北監利縣新溝鎮正在建一個日處理污水4000噸的鄉鎮污水處理廠,省級財政補貼了520萬元。鎮黨委副書記熊耀平說,當地還有管網建設費800萬元,即使上級財政補貼一半,仍然有400萬元的缺口壓得當地政府喘不過氣來。他說,新溝鎮是監利縣經濟狀況最好的鄉鎮,每年能夠用於公共建設的資金也只有150多萬元。
因此,湖北省四湖地區流域不少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在去年11月簽訂了有關投資開工協議後,至今無實質性進展。
另一方面,鄉鎮經濟落後,導致城鎮化的供水體系不健全,農村自來水收費率低,與自來水費捆綁的污水處理費也難以收齊。監利縣新溝鎮雖然也在向上級政府打報告,收取污水處理費,但當地自來水的收取率才40%,自來水廠已負債100多萬元。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自來水供水管網本身跑冒滴漏,農村貧困戶、無人戶大量存在。
農村污水處理費政策存在空白
記者發現,從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上看,污水處理費只有縣級以上才可以徵收。鄉鎮一級的污水處理費收取是空白。
由於鄉鎮污水處理費收取無政策保障,即使開征污水處理費,中部鄉鎮普遍經濟水平低,群眾生活水平不高,難以負擔高成本的污水處理費。一個日處理能力只有4000噸的污水處理廠,要保本運行,污水處理費要遠遠超過1元/噸。一般的農村群眾無法負擔。湖北監利縣福田寺鎮每天產生生活污水排入四湖流域。在省里投資310萬元後,這個集鎮人口只有8600人的鄉鎮在今年9月份基本建成了一個日處理污水2000噸的處理廠。副鎮長楊小波說,保障污水處理廠商業化運行的污水處理費收取根本沒有納入政府的計劃。當地1.5元/噸的供水價格也是政府不敢輕易再收取污水處理費的主要原因。
另外,人才不足、管理不規范也是當前一些鄉鎮污水處理中面臨的挑戰。楊小波介紹,目前污水處理廠還是鎮政府在先行管理。可只有2000噸日處理能力的污水處理廠根本就沒有企業感興趣,當地政府已計劃將污水處理廠先期交給鎮自來水廠來管理。這個自來水廠已承包給了社會人員,造成了污水治理監管上「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情況,鎮污水處理廠後期持續穩定運行前景不容樂觀。
強化補貼手段 堵塞政策漏洞
以上一系列問題的存在,加上鄉鎮污水處理廠規模過小,一般企業根本無法正常進入這個市場,鄉鎮污水處理距離市場化還有非常大的距離。不少基層幹部和專家建議,要在堅持推進市場化的基礎上,逐步加強對鄉鎮污水處理行業的扶持。
首先,對已運行或在建的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國家和上級政府應進行一定的固定補貼政策。目前,我國對鄉鎮污水處理還沒有專門的補貼政策,只有一些特定區域和項目上才有補貼,而且這些補貼缺乏持續性,忽視了鄉鎮污水處理中的一些實際難題。湖北省宜昌市建委副主任陸鋒介紹,宜昌沿長江建有6個鄉鎮污水處理廠。為確保三峽水庫水質,國家對這些鄉鎮的污水處理廠都採取逐年遞減的補貼方式確保正常運轉。按照各地污水水量,國家在2006年補0.80元/噸,2008年為0.40元/噸,2009年為0.30元/噸,2010年為0.20元/噸,之後國家不再補貼。
劉立偉說,除補貼建設資金外,國家應在補貼上考慮鄉鎮經濟落後現狀,強化對污水處理費的補貼。他說,鄉鎮污水處理規模小,污水主要以生活污水為主,進行初級處理就能夠達到國家排放標准,因此主要成本還是集中在電費和人力成本上,只要能夠有效解決這兩個問題,就能確保鄉鎮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行。
其次,補齊鄉鎮污水處理費收取上的政策空白,防止因此加重農民負擔。專家認為,我國中西部農村地區經濟落後,農民收入低下,對一些地方收取鄉鎮污水處理費必須慎重,國家要有一個明確的政策標准,不能通過加污水處理費增加農村群眾負擔。
第三,要堅持市場化原則,供水與污水治理必須分開管理。為避免一些地方出現污水處理設施閑置或者拿了國家補貼不處理污水等問題,國家所有的補貼行為,必須是以推動污水處理向市場化轉變為原則,運行體制上堅持企業參與,政府補貼,走市場化道路;應將污水處理設施的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開,將經營權向市場拍賣;企業不能在同一個地區既供水,又參與污水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