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污水處理工藝活性污泥如何馴化
生物膜的培養和馴化:http://www.nosea.net/html/fs/20071126/158.html
厭氧微生物的培回養和馴化:答http://www.nosea.net/html/fs/20071125/155.html
㈡ 污水處理設備活性污泥的馴化步驟有哪些
1、通過分析確認來水各項指標在允許范圍內,准備進水。
2、開始進入少量生產廢水,進入量不超過馴化前處理能力的20%。同時補充新鮮水、糞便水及NH4Cl。
3、達到較好處理後,可增加生產廢水投加量,每次增加不超過10~20%,同時減少NH4CL投加量。且待微生物適應鞏固後再繼續增生產廢水,直至完全停加NH4Cl。同步監測出水CODcr濃度等指標,並觀察混合液污泥性狀。在污泥馴化期還要適時排放代謝產物,即泥水分離後上清液。
4、繼續增加生產廢水投加量,直至滿負荷。滿負荷運行階段,由於池中已培養和保持了高濃度、高活性的足夠數量的活性污泥,池中曝氣後混合液的MLSS達到5000mg/1,此過程同步監測溶解氧,控制曝氣機的運行,並進行污泥的生物相鏡檢。
5、有細菌、綠藻等藻類、原生動物和後生動物,原生動物有太陽蟲、蓋纖蟲、累校蟲等,後生動物出現了線蟲。調試運行後期混合液中固著型纖毛蟲,如累校蟲的大量存在,說明處理系統有良好的出水水質。
㈢ 如何進行微生物的馴化
你要怎麼馴化呀,總有個方向吧,一般做法是用臨界值的馴化的那個東西培養,時間一長突變株就會繁殖,多馴化幾代,突變基因就會穩定,我做的是抗生素的抗性株,這是我的做法,僅供參考。
㈣ 污水處理菌種怎樣培養
污水處理廠活性污泥的培養,就是為形成活性污泥的微生物提供一定的生長條件,在這種條件下,經過一段時間,就會有活性污泥形成,並且在數量上逐漸增長,並最後達到處理廢水所需的污泥濃度。
為達到污水中污染物質降解的目的,遴選、培養、組合針對污水特別降解能力的微生物菌形成菌群,成為專門的污水處理菌種,是目前污水處理技術中最先進的幾種方式之一。
菌種源自於大自然,加以人工培育馴化,最終回歸大自然,擔任修復水體氮循環的使命,符合無毒、無公害、無二次污染、對人體無害的原則。能有效去除氨氮、BOD、COD、SS、硝酸根、硫酸根、色度、臭味、毒性物質、化合污染物等,而不需化學混凝、助凝的過程。
第一代的生物處理技術利用污水或污泥中的自發性細菌進行硝化與反硝化作用將有機污染物降解,使水體恢復氮循環的自凈能力,由於菌種不全或數量不足,已經應付不了現代化高濃度與高復雜的污水;
第二代生物處理技術則是利用專業的微生物菌劑結合好氧、缺氧、厭氧等各種手段與設施來處理特定污水,由於環境適應能力與配方不全,不易全面解決污水中的高復雜污染成分與頑劣性的污水;
第三代污水處理菌技術是新一代的復合性微生物菌群,結合污水處理菌微生物研發經驗與全球先進微生物基因工程培植技術,遴選萃取多種微生物中對水體污染物具有優秀降解性的菌種基因。
培育成新一代更具降解污染能力的微生物,經過嚴格的篩選與馴化,再運用專用配方將多種微生物構成生物鏈,最終馴養成為專治復雜污水的復合菌群,使能處理各種高難度的廢水。
(4)如何馴化污水廠微生物擴展閱讀:
好氧性微生物污水處理菌種利用水中的溶氧(DO),將有機污染物質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或轉化為污水處理微生物的營養物質,並利用這些養分進行繁殖,其過程正好可以降解污染物質,達到除污除臭的目的,此種處理法稱為好氧性處理,利用最多的就是活性污泥法。
通用厭氧性污水處理微生物是在沒有溶氧的環境下將硝酸鹽還原(利用硝酸鹽中的氧),進行脫氮反應,使其產生氮氣,此種方廣泛運用於含有氮氣的廢水處理。而酸生成菌(通用厭氧性微生物)常用於絕對厭氧微生物污水處理工法中的前期酸化反應。
硝化反硝化復合菌種:具備硝化和反硝化雙重作用的復合菌種,在污水處理環境日益復雜的情況下,單一使用硝化或反硝化菌種越來越難達成菌種平衡,硝化反硝化的配比多數企業對污此的掌握也並非准確,造成大量菌種資源浪費或不足,難以達成理想的污水處理效果。復合菌種可根據水質情況自我擴繁,達到菌種平衡,讓污水處理工作更簡單、高效。
㈤ 如何進行活性污泥的培養馴化
1、COD:化學需氧量
BOD:生化需氧量
SS:固體懸浮物(SuspendedSolid或者SuspendedSubstance)
計算方法:COD無唯一計算方法,可用重鉻酸鉀K2Cr2O7在一定條件(強酸性、加熱迴流2小時、Ag2SO4作催化劑)與水中的有機物相互作用,剩餘的K2Cr2O7用硫酸亞鐵銨Fe(NH4)2(SO4)2滴定。消耗K2Cr2O7可換算成COD的量。
BOD一般是BOD5或BOD7培養前測溶解氧,另一水樣在20±1℃的恆溫箱內培養5天後再測溶解氧,兩次溶解氧的差值即為BOD5。
SS過濾烘乾稱重
2、格柵、沉澱池是必須的,防治進入機器之後雜物破壞機器。若要在進機器之前有個生化處理的話,還有厭氧池、好氧池、二沉池等
3、反清洗是原有流程的逆向,清水應該是到了機器的進水部分。
4、培養污泥的時候都要加營養液,一般來講是COD:N:P=100:5:1,加的物質里含有這個,要有個換算(按質量分數)若有具體要求,則按要求做。營養液就是能為微生物生長繁殖提供營養的液體,裡面含有其生長繁殖所需的營養物質。
5、上清液是經過處理後經沉澱池沉澱後,沉澱池上部較為清澈的液體,這裡面含有的污染物質濃度相對較低,若處理效果好的話,污染物濃度應該很低了。若是污泥培養好了進入連續運行階段,上清液再經進一步處理(膜組件處理)就可以排放或再利用了。若還是在培養階段,就要排除些上清液,加入新污水,從而補充微生物的營養。加多少到沒有個嚴格規定,看實際情況吧,排除多少上清液,應該就加多少新污水。
污泥生長情況穩定,形態基本不發生變化,然後再檢測一下相關水質數據,如氨氮、COD、磷等的去除率穩定在一個較高的水平的時候(相關資料應該有個一般性的數據),污泥應該就培養成功了。個人意見,可供參考。
㈥ 污水處理微生物菌種如何培養
1、甘度復合菌種:降解COD/BOD/氨氮/總氮/總磷等污染物;助力新老系統快速啟動。
復合菌種主要是降解COD/BOD/氨氮/總氮/總磷等污染物,復合菌種是一個復合型菌種,屬於兼性菌種,主要成分硝化細菌屬、反硝化細菌屬、芽孢桿菌屬、假單胞菌屬和活化酶以及多糖等等。同時應用於新老系統啟動也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2、 甘度硝化細菌:主要降解氨氮
氨氮的去除所用的細菌是硝化細菌,硝化細菌屬於好氧菌種,主要應用於好氧池,其成分主要是亞硝酸菌和硝酸菌組成。
3、 甘度反硝化細菌:主要降解總氮
總氮的去除所用的細菌是反硝化細菌,屬於厭氧菌,主要應用於厭氧池或缺氧池,其主要成分是假單胞菌屬、芽孢桿菌科等等。
硝化階段
硝化階段:含氮有機物(有機氮)在有氧貨無氧環境中被氨化為氨氮,改部分污水進入有氧的處理構築物後,在亞硝酸細菌和硝化菌的做一下轉化為硝酸鹽氮,為後續反硝化提供准備。
控制條件:
1、溶解氧:溶解氧控制在2~3mg/l之間,溶解氧低於0.6mg/l硝化過程將受到較大抑制,
2、水溫:硝化菌比較合適的水溫25~35℃之間。通常低於5℃時,細菌的活性會受到抑制,硝化菌就很難發揮它的作用。
3、PH值:硝化菌選擇在的PH值7.5~8.5之間
4、底物濃度:硝化細菌是自養型好氧菌,底物濃度對於硝化菌不是其生產的必要因素。
5、污泥齡:需要保證好氧系統的微生物有足夠的硝化菌,提供硝化菌的濃度,通常將污泥齡控制在10d左右。
反硝化階段
反硝化階段:承接硝化段的產物硝酸鹽氮,對其進行反硝化反應,使硝酸鹽氮轉化為氮氣排出水體。
PH值:反硝化過程合適的PH值6.5~7.5,PH值控制不當,將影響反硝化細菌的生長速率及反硝化酶的活性。
水溫:反硝化菌和硝化菌對水溫的要求基本相同,反硝化菌耐受高水溫較硝化菌強,一般在20~40℃。
底物濃度:底物濃度對於反硝化的進行至關重要,BOD5/RKN>4.0,否則需要補充底物(投加碳源)。
溶解氧:反硝化進行需要嚴格控制溶解氧,一般控制在DO>0.5mg/l,反硝化菌屬於兼性菌,有氧和無語條件下皆可生存,我們需要利用的是反硝化菌無氧代謝。
培菌方法:
1、所謂活性污泥培養,就是為活性污泥的微生物提供一定的生長繁殖條件,即營養物,溶解氧,適宜溫度和酸鹼度。
(1)營養物:即水中碳、氮、磷之比應保持100∶5∶1。
(2)溶解氧:就好氧微生物而言,環境溶解氧大於0.3mg/l,正常代謝活動已經足夠。但因污泥以絮體形式存在於曝氣池中,以直徑500µm活性污泥絮粒而言,周圍溶解氧濃度2mg/l時,絮粒已低於0.1mg/l,好氧菌生長緩慢,所以曝氣池溶解氧濃度常需高於3-5mg/l,常按5-10mg/l控制。調試一般認為,曝氣池出口處溶解氧控制在2mg/l較為適宜。
(3)溫度:任何一種細菌都有一個適生長溫度,隨溫度上升,細菌生長加速,但有一個低和高生長溫度范圍,一般為10-45ºC,適宜溫度為15-35ºC,此范圍內溫度變化對運行影響不大。
(4)酸鹼度:一般PH為6-9。特殊時,進水高可為PH 9-10.5,超過上述規定值時,應加酸鹼調節。
培菌法:
(1)生活污水培菌法:在溫暖季節,先使曝氣池充滿生活污水,悶曝(即曝氣而不進污水)數十小時後,即可開始進水。引進水量由小到大逐漸調節,連續運行數天即可見活性污泥出現,並逐漸增多。為加快培養進程,在培菌初期投加一些濃質糞便水或米泔水等,以提高營養物濃度。特別注意,培菌時期(尤其初期)由於污泥尚未大量形成,污泥濃度低,故應控制曝氣量,應大大低於正常期曝氣量。
(2)干泥接種培菌法:取水質相同已正常運行的污水系統脫水後的干污泥作菌種源進行接種培養。一般按曝氣池總溶積1%的干泥量,加適量水搗碎,然後再加適量工業廢水和濃糞便水。按上述的方法培菌,污泥即可很快形成並增加至所需濃度
(3)數級擴大培菌法:根據微生物生長繁殖快的特點,仿照發酵工業中菌種→種子罐→發酵罐數級擴大培菌工藝,分級擴大培菌。如某工程設計為三級曝氣池,此時可先在一個池中培菌,在少量接種條件下,在一個曝氣池內培菌,成功後直接擴大至二三級。
(4)工業廢水直接培菌法:某些工業廢水,如罐頭食品、豆製品、肉類加工廢水,可直接培菌;另一類工業廢水,營養成分尚全,但濃度不夠,需補充營養物,以加快培養進程。所加營養物品常有:澱粉漿料、食堂米泔水、面湯水(碳源);或尿素、硫氨、氨水(氮源)等,具體情況應按不同水質而定。
(5)有毒或難降解工業廢水培菌:有毒或難降解工業廢水,只能先以生活污水培菌,然後再將工業廢水逐步引入,逐步馴化的方式進行。
㈦ 怎樣進行污泥的培養馴化
生化培菌的周期取決於廢水的水溫和水質。水溫高於15℃以上時,培菌的過程較快,水溫低於15℃以下時則污泥馴化時間較長,因此污泥的培養馴化應盡量選擇在5-11月期間(長江流域)進行。就廢水的水質而言,無毒無害、易生物降解的廢水,其生化培菌的時間一般在10-20天,而有毒有害、難生物降解的廢水,則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約需30-60天,甚至更長。
在清水調試完成後,對於可生化性能較好的廢水,可以直接用廢水馴化微生物;對於化工廢水或可生化性能比較差的廢水則應採取分步培菌法,具體步驟如下:
快速增殖。快速增殖的目的是使污泥迅速生長到填料上去。一般來說,采購來的污泥在脫水或運輸過程中,微生物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受損,它們在新的環境中有一個恢復和生長的過程,需要有一個好的生存環境。如果這時直接用化工廢水馴化,其結果必然會導致微生物大量死亡。因此第一階段可用生活污水或葡萄糖或乾麵粉燒制的熟漿糊(初始3-5天內,每100m3生化池容積可按投加5-10公斤乾麵粉的比例投放)來培菌,每天曝氣兩次,好氧池每次曝氣8小時,使微生物快速恢復和生長繁殖,這種方法稱為快速增殖法。快速增殖期間生化池內的廢水可以通過污泥馴化管排放,放水前先停止曝氣,待污泥沉降4-8小時後再放水。快速增殖期一般為7-10天。
生化池在運行過程中,當微生物一旦受到負荷沖擊,COD去除率或SV突然下降時,也可以採用快速增殖法來幫助微生物恢復和生長。
廢水馴化。污泥生長到填料上去以後,每天在100m3生化池內加入的乾麵粉可增加至20-30kg公斤,同時在生化池內泵入生化進水或廢水。初始廢水的進水量可按每100m3生化池容積的1-2%的比例泵入,以後每二天按2%的比例逐步增中廢水的泵入量,直至達到設計的廢水進水量。隨著廢水泵入量的逐漸增加,葡萄糖或乾麵粉的投加量或生活污水的泵入量應相應減少直到停止投加,或者可按比例投加廢酒精(1公斤廢酒精按1.5公斤COD計)。
培菌馴化期間,必須每天測定COD,如發現COD去除率或SV突然下降,則應立即停止廢水的遞增進水量,直至COD去除率回升至50%以上和SV不再下降。
好氧池正常進廢水時,COD去除率能保持在80%以上,處理出水COD濃度在200mg/L以下,則可以認為生化池已開始工作正常。
在污泥馴化期間切忌負荷(如大水量、高濃度)沖擊,培菌完成以後,即可進行正常的運作。
㈧ 污水處理生物膜馴化和培養都需要注意什麼
使具有代來謝活性的微生物污源泥在生物處理系統中的填料上固著生長的過程稱為掛膜,掛膜也就是生物膜處理系統膜狀污泥的培養和馴化過程.因此,生物膜法剛開始投運的掛膜階段,一方而是使微生物生長繁殖至填料表面布滿生物膜、其中微生物的數量數滿足污水處理的要求;另一方面還要使微生物逐漸適應所處理污水的水質,即對微生物進行馴化.
㈨ 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太低,怎麼培養微生物
第一選擇:找環衛部門給你拉幾車糞便過來,物美價廉!
第二選擇:投加麵粉、專尿素,必要時投加一點磷屬酸鹽。C:N:P=100:5:1。食用油、紅糖就別加了,食用油漂浮在水面上,只會壞事。對微生物來講紅糖和麵粉一樣的價值,但紅糖價錢比麵粉貴很多,微生物沒有味蕾,不知道紅糖是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