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威尼斯水城是怎樣形成的
威尼斯(Venice) 是義大利東北部城市,亞得里亞海威尼斯灣西北岸重要港口。人口34.3萬(有統計顯示,1957年威尼斯的常住人口為17.4萬,而2009年10月份剛剛公布的常住人口總數還不到6萬,達到歷史最低水平)。主建於離岸4公里的海邊淺水灘上,平均水深1.5米。由鐵路、公路、橋與陸地相連。由118個小島組成,並以 177條水道、401座橋梁連成一體,以舟相通,有「水上都市」「百島城」「橋城」「水城」之稱。
建築方法
威尼斯建築的方法,先將木柱插入威尼斯下的泥土之中,然後再鋪上一層又大又厚的伊斯特拉石。這種伊斯特拉石防水性能極好,是從亞德拉亞海的伊斯特拉運來的。然後在伊斯特拉石上砌上磚,建成一座座建築。由於磚比伊斯特拉石輕的很多,所以不會出現房子嚴重下沉的問題。
有人說,威尼斯肥沃的沖積土質,就地而取材的石塊,加上用鄰近內陸的木頭做的小船往來其間;在淤泥中,在水上先祖們建起了威尼斯。
『貳』 溫瑞塘河的民族傳說、治水人物、警句和漫畫
溫瑞塘河於晉時初成河道。從南朝永嘉郡守謝靈運《舟向仙岩尋三皇井仙跡》及《游赤石進帆海》詩,可見他曾由此河自溫州至仙岩、帆游。唐會昌間(841—846)溫州太守韋庸倡疏會昌湖,導匯瞿溪、雄溪、郭溪以及桐嶺、眠崗、白雲、大羅、吹台諸山之水經溫州城西南通瑞安境的帆游與瑞安段河道相接,直通瑞安城。北宋時,沿塘河遍植蓮藕,有「八十里荷塘」之稱。宋淳熙十四年(118)溫州知州沈摳修浚,傍河有堤,辟繹路稱「南塘驛路」。
水源主要來自瞿溪、雄溪、郭溪(通稱三溪)以及大和集雲山的山澗溪流,整個流域面積740平方公里,水面面積22平方公里,灌溉面積48.2萬畝,多年平均降雨量1694.8毫米,年徑流量9.13億立方米。水系河網總長度1178.4公里,在吳淞高程5米時,相應蓄水量6500萬立方米。溫瑞塘河自東晉時期由人工開鑿,經唐大和、會昌年間大規模疏浚,後在南宋淳熙14年由知州沈樞組織修築,形成「八十里荷塘」,是溫州山水城市特徵的重要標志。溫瑞塘河主河道古稱南塘河,明清稱七鋪塘河,北起鹿城區小南門躍進橋,向南流經梧埏、白象、帆游、河口塘、塘下、莘塍、九里,再向西至瑞安市城關東門白岩橋,全長33.85公里,正常水位時河面一般寬度為50米,最寬處200多米,最窄處僅13米。溫瑞塘河縱橫交錯的水系河道,對我市的防洪、排澇、供水、航運、灌溉、景觀及生態環境保護,特別是溫瑞平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被溫州人民稱為「母親河」。
溫瑞塘河航道北起鹿城區小南門碼頭,南至瑞安市區東門白岩橋碼頭,途經鹿城區、甌海區的梧挺、南湖、白象,在帆游(麗嶴鎮)進入瑞安市境後,經仙岩鎮的河口塘、羅風鎮的塘口、塘下鎮、汀田鎮、莘塍鎮和上望,長33.35公里,俗稱「七鋪(古十里為一鋪,下同)河路」。
『叄』 溫州的匯昌河
會昌湖水上公園是我市十大公園之一,全程長7.3公里,總用地面積280多萬平方米,其中水上公園佔地面積196萬平方米,分為鹿城段和甌海段。鹿城段會昌湖水上公園東起南塘大橋與溫瑞塘河相連,西起西山橋,南至葡萄路、紡織路,北靠錦綉路,全長4.13公里。根據規劃,整個景觀線共有四大景區:西起西山橋、東至過境公路民主橋為黃金廣場景區;民主橋至吳橋為水文化景區;吳橋至三板橋為人文生態景區;三板橋至南塘大橋為現代都市景區。四大主題景區,充分體現了「環境、人居、發展」為本,以水為源的生活理念。(來源:溫州日報 2005-02-07 )
補充以下幾點:
下面是溫州電視台的節目文字記錄,2005年的資料還附有圖片,個人覺得很全面,還有圖片,有參考價值:
http://www.chinabtob.cn/ymxx/bdzx2.asp?id=2900
還有一篇資料是2002年《溫州日報》的內容:
http://www.wzrb.com.cn/node2/node144/userobject8ai50522.html
主要講「會昌河」的歷史演變的,很專業。
匯昌河之所以會被污染: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工業污水,一個是生活污水。只要堵住了這兩方面的排放,就會變成美麗的匯昌河。
謹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