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工業廢水和生活廢水排放量的趨勢剛好相反為什麼
(1)我國工業廢水排放量從1997年到2000年逐年減少;
(2)我國生活廢水排放量從1997年到2000年逐年增加內.
(3)看容完這張統計圖,我感到:應減少污水的排放,加強環保.
故答案為:減少,增加.
❷ 為什麼在環境統計年鑒中工業廢水處理量大於工業廢水排放量
防止有廢水不經處理排放
❸ 工業廢水污泥產生量為什麼比較多
工業廢水(wastewater)是指來居民活動過程中排出的水自及徑流雨水的總稱。它包括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和初雨徑流入排水管渠等其它無用水,一般指沒有利用或沒利用價值的水。
工業污泥是污水處理後的產物,是一種由有機殘片、細菌菌體、無機顆粒、膠體等組成的極其復雜的非均質體。污泥的主要特性是含水率高(可高達99%以上),有機物含量高,容易腐化發臭,並且顆粒較細,比重較小,呈膠狀液態。它是介於液體和固體之間的濃稠物,可以用泵運輸,但它很難通過沉降進行固液分離。
❹ 工業廢水排放達標量和工業廢水處理量有什麼區別
指各項指標都達到國家或地方排放標準的外排工業廢水量,包括未經處理外排達標和經過處理後外排達標兩部分。
❺ 你認為工業廢水能直接排放嗎為什麼
必須達到排放標准後才能直接排放,否則環保局會處理的
❻ 過去幾十年環境污染有關數據
2007年,我國查明的各類源頭廢水排放總量.8億噸,廢氣排放總量637203.7億立方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化學需氧量3028.9萬噸,氨氮172.9萬噸,石油類78.2萬噸,重金屬(鎘、鉻、砷、汞、鉛,下同)0.09萬噸,總磷42.3萬噸,總氮472.9萬噸;二氧化硫 2320萬噸,煙塵1166.6萬噸,氮氧化物1797.7萬噸。其中,浙江、廣東、江蘇、山東和河北省工業污染源數量居前5位,分別佔全國工業源總數的 19.9%、17.1%、11.8%、6.1%和 5.1%。在產生嚴重工業污染的行業中,全國有非金屬礦物製品18.4家、通用設備製造污染源14萬家、金屬製品12.3萬家、紡織業10.7萬家、塑料製品業8.8萬家、農副食品加工業8.3萬家、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8.2萬家。
工業廢水中主要污染物產生量:化學需氧量3145.35萬噸,氨氮 201.67萬噸,石油類 54.15萬噸,揮發酚 12.38萬噸,重金屬2.43萬噸。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38.5億噸,綜合利用量18億噸(其中綜合利用往年貯存量2124.44萬噸),處置量 4.41億噸(其中處置往年貯存量1964萬噸),2007年貯存量15.99億噸(其中符合環保要求貯存量12.11億噸),傾倒丟棄量4914.87萬噸。
農業源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流失)量:化學需氧量1324.09萬噸,總氮 270.46萬噸,總磷28.47萬噸,銅 2452.09噸,鋅4862.58噸。種植業總氮流失量159.78萬噸,其中:地表徑流流失量 32.01萬噸,地下淋溶流失量20.74萬噸,基礎流失量107萬噸;總磷流失量10.87萬噸。種植業地膜殘留量12.1萬噸。
上述數據節錄自2010年2月6日新版的《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這個報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聯合公布,可謂權威之數據。然而,從這些枯燥的數據中,我們依然不能了解我國生態環境的「廬山真面目」。因為,畢竟統計數據有不全的地方,甚至一些數據,還會有失真的地方。全國污染源普查的標准時點為2007年12月31日,時期為2007年度,普查對象是我國境內排放污染物的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內容包括各類污染源的基本情況、主要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數量、污染治理情況等。從上述普查的部分結果我們隱約地讀出:從工廠煙筒、排污口、礦山、城市消費場所、養殖場、果園乃至農田排出來的各類污染物,已經使得重現當年我們的「碧水藍天」成為奢望了。
❼ 最新的中國環境污染數據。謝謝
中國環境污染到什麼程度了呢?讓我們來看看下面一組數據。
2007年,我國查明的各類源頭廢水排放總量2092.8億噸,廢氣排放總量637203.7億立方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化學需氧量3028.9萬噸,氨氮172.9萬噸,石油類78.2萬噸,重金屬(鎘、鉻、砷、汞、鉛,下同)0.09萬噸,總磷42.3萬噸,總氮472.9萬噸;二氧化硫 2320萬噸,煙塵1166.6萬噸,氮氧化物1797.7萬噸。其中,浙江、廣東、江蘇、山東和河北省工業污染源數量居前5位,分別佔全國工業源總數的 19.9%、17.1%、11.8%、6.1%和 5.1%。在產生嚴重工業污染的行業中,全國有非金屬礦物製品18.4家、通用設備製造污染源14萬家、金屬製品12.3萬家、紡織業10.7萬家、塑料製品業8.8萬家、農副食品加工業8.3萬家、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8.2萬家。
工業廢水中主要污染物產生量:化學需氧量3145.35萬噸,氨氮 201.67萬噸,石油類 54.15萬噸,揮發酚 12.38萬噸,重金屬2.43萬噸。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38.5億噸,綜合利用量18億噸(其中綜合利用往年貯存量2124.44萬噸),處置量 4.41億噸(其中處置往年貯存量1964萬噸),2007年貯存量15.99億噸(其中符合環保要求貯存量12.11億噸),傾倒丟棄量4914.87萬噸。
農業源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流失)量:化學需氧量1324.09萬噸,總氮 270.46萬噸,總磷28.47萬噸,銅 2452.09噸,鋅4862.58噸。種植業總氮流失量159.78萬噸,其中:地表徑流流失量 32.01萬噸,地下淋溶流失量20.74萬噸,基礎流失量107萬噸;總磷流失量10.87萬噸。種植業地膜殘留量12.1萬噸。
上述數據節錄自2010年2月6日新版的《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這個報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聯合公布,可謂權威之數據。然而,從這些枯燥的數據中,我們依然不能了解我國生態環境的「廬山真面目」。因為,畢竟統計數據有不全的地方,甚至一些數據,還會有失真的地方。全國污染源普查的標准時點為2007年12月31日,時期為2007年度,普查對象是我國境內排放污染物的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內容包括各類污染源的基本情況、主要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數量、污染治理情況等。從上述普查的部分結果我們隱約地讀出:從工廠煙筒、排污口、礦山、城市消費場所、養殖場、果園乃至農田排出來的各類污染物,已經使得重現當年我們的「碧水藍天」成為奢望了。
❽ 工業廢水排放系數是越大越好還是越小越好
工業廢水排放系數是越小越好。工業廢水排放系數越小,說明產生的工業專污染越好。對環境和屬越有利。
污水排放系數,在一定的計量時間內(年)污水排放量與用水量之比。計算城市污水量時可以用城市綜合用水量乘以污水排放系數。一般用α表示。
工業廢水(instrial wastewater )包括生產廢水和生產污水,是指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和廢液,其中含有隨水流失的工業生產用料、中間產物、副產品以及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
❾ 凈水器為什麼制水時廢水比好水多
傳統的純水機是通過固定流量的限流閥來控制廢水排放量的,根據膜的設計原理內,原容水TDS值越高,所需要用來沖洗RO膜的廢水就越多,也就是說廢水比例就越高,制水時廢水比好水多。
❿ 談談對環境保護的意義及對中國環境狀況的認識
中國的水資源狀況
中國水資源緊張,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8124億立方米。按年人口計算,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為2221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的1/4。全國300多個城市缺水,其中近百個城市嚴重缺水。
中國的地表水資源主要集中在七大水系:長江(年徑流量:9513億立方米)、黃河(年徑流量:661億立方米)、松花江(年徑流量:762億立方米)、遼河(年徑流量:148億立方米)、珠江(年徑流量:3338億立方米)、海河(年徑流量:228億立方米)和淮河(年徑流量:622億立方米)。
中國的水質標准和水質狀況
中國制定的《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GB 3838-88》把水分為五類。水質按一、二、三、四、五類而逐步下降。當水質下降到三類標准以下,即:四類和五類,由於所含的有害物質高出國家規定的指標,會影響人體健康,因此不能作為飲用水源。
《2000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指出:七大水系有機污染普遍,各流域幹流只有57.7%的斷面滿足三類水質的要求,21.6%的斷面為四類水質,6.9%的斷面屬五類水質,13.8%的斷面屬劣五類水質。 (見圖1)
中國的主要湖泊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太湖流域總氮、總磷等超標突出,屬富營養化狀態。環湖主要河流及環湖交界水體污染嚴重。 滇池為劣五類水質,處於重富營養化狀態(見圖2)。 巢湖屬劣五類水質,總氮、總磷超標嚴重,屬中富營養狀態。其它大型淡水湖泊洱海、興凱湖和博斯騰湖水質良好,湖體水質均達到三類水質標准。洞庭湖、鏡泊湖和洪澤湖水質達到四類水質標准;白洋淀、達賚湖和南四湖污染嚴重,均為劣五類水質。
中國的地下水資源和水質
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地下水水位總體呈下降趨勢。河北、河南的豫北地區和山東的西北地區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區已連成一片,形成包括北京和天津在內的華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區,面積超過4萬平方公里。東南、中南和西南地區地下水水位變化較為平衡。
全國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點狀或面狀污染。局部地區地下水部分水質指標超標,主要有礦化度、總硬度、硝酸鹽、亞硝酸鹽、氨氮、鐵、錳、氯化物、硫酸鹽、氟化物、pH值等。在污染程度上,北方城市重於南方城市,尤以華北地區污染較突出。
中國的污水排放狀況
2000年,中國全國污水排放總量為415億噸(其中COD排放量1445萬噸)。工業廢水排放量194億噸(COD排放量705萬噸),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221億噸(COD排放量740萬噸)。生活污水的排放量超過了工業污水,成為影響水體的主要污染源。
中國的工業污水主要來自化工、制葯、石化、造紙、食品、製革、紡織、采礦和石油鑽探等行業。城市生活污水中含大量的糞便、洗滌用品、化妝品、泔水等等,多數未經任何處理而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泊 。農業中過量使用的化肥和農葯對水體也帶來了相當大的污染問題。
中國的固體廢棄物產生總量
據《2000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報告:中國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總量為8.2億噸,其中縣及縣以上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6.7億噸,鄉鎮工業的產生量為1.5億噸。 危險廢物產生量為830萬噸。
隨著中國化學工業的發展,有毒有害廢棄物也有所增長。有毒有害固體廢棄物都未經過嚴格的無害化和科學的安全處置,成為中國亟待解決並具有嚴重潛在性危害的環境問題。
中國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年產生量為1.4億噸,城市人均年產生活垃圾440公斤(已高於一些歐洲國家的人均垃圾產生量),但能達到無害化處理要求的還不到10%,垃圾圍城現象較為普遍。簡單堆放的垃圾不僅影響城市景觀,同時從垃圾中釋放的氣體和滲濾液污染著大氣、水和土壤,成為中國城市面臨的棘手的環境問題。
由於綜合利用和處置率低,工業固體廢物和城市生活垃圾大都堆積在城市的郊區和河岸、荒灘上,已成為嚴重的污染源,累計堆存量達65億噸,佔地5萬余公頃。(見圖1)
中國工業廢棄物的來源和組成
中國的工業固體廢棄物有95%來自以下行業:礦業、電力蒸汽熱水生產和供應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食品飲料及煙草製造業、建築材料及其它非金屬礦物製造業、機械電氣電子設備製造業。
目前中國的工業固體廢棄物大致組成如下:尾礦29%,粉煤灰19%,煤矸石17%,爐渣12%,冶金廢渣11%,其它廢棄物10%,危險廢棄物1.5%, 放射性廢渣0.3%。
中國固體廢棄物資源利用狀況
中國目前廢舊資源的利用率只相當於世界先進水平的1/4-1/3,大量可再生資源尚未得到回收利用,流失嚴重並造成污染。中國每年因再生資源未得到回收利用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00-300億元
中國的土地資源量
中國的土地總面積居於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積僅為0.777公頃,是世界人均土地資源量的1/3。
《2000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指出:2000年中國耕地總面積為1.282億公頃,人均耕地面積為0.101公頃,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由於基本建設等對耕地的佔用,目前全國的耕地面積以每年平均數十萬公頃的速度遞減。
中國的耕地質量
中國耕地的土壤質量呈下降趨勢。全國耕地有機質含量平均已降到1%,明顯低於歐美國家2.5%-4%的水平。東北黑土地帶土壤有機質含量由剛開墾時的8%-10%已降為目前的1%-5%;
中國缺鉀耕地面積已佔耕地總面積的56%,約50%以上的耕地微量元素缺乏,70-80%的耕地養分不足,20-30%的耕地氮養分過量。由於有機肥投入不足,化肥使用不平衡,造成耕地退化,保水保肥的能力下降。2000年,西北、華北地區大面積頻繁出現沙塵暴與耕地的理化性狀惡化,團粒結構破壞有很大關系。(見圖1)
中國耕地的水土流失
中國約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多億噸,相當於在全國的耕地上颳去1厘米厚的地表土(50年來,水土流失毀掉的耕地達4000萬畝),所流失的土壤養分相當於4000萬噸標准化肥,即全國一年生產的化肥中氮、磷、鉀的含量。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植被破壞。
中國耕地目前面臨的污染
2000年對30萬公頃基本農田保護區土壤有害重金屬抽樣監測發現,其中有3.6萬公頃土壤重金屬超標,超標率達12.1%。
環境污染事故對中國耕地資源的破壞時有發生,2000年發生的891起污染事件共污染農田4萬公頃,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2億元。
中國每年對農葯的使用量約2億3千萬公斤,其中除草劑佔17%,殺菌劑佔21%,殺蟲殺蟎劑佔62%,而在殺蟲劑中,具高毒性的有機磷農葯佔70%。(
中國的草地資源量
中國是草地資源大國,擁有草地近4億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40%,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佔有草地僅0.33公頃,為世界人均草地面積0.64公頃的一半。中國的草地資源以天然草地為主,84.4%的草地分布在西部,面積約3.31億公頃。(見圖1)
中國草地的質量
中國的草地可利用面積比例較低。優良草地面積小,草地品質偏低,人工草地比例過小,天然草地的質量在不斷下降。中國百畝草地產肉量只25.5公斤,產奶26.8公斤,毛3公斤,僅為相同氣候帶下美國的1/27,紐西蘭的1/82。
中國草地退化嚴重
由於植被破壞、超載放牧、不合理開墾以及草原工作的低投入、輕管理等,中國90%的可利用天然草地不同程度地退化。目前全國草地退化、沙化、鹽漬化的面積已達1.35億公頃。全國草地的退化使平均產草量下降了30%-50%。
中國草地面臨的災害
由於草地的生態平衡被破壞,2000年,在中國的新疆、內蒙古、青海、甘肅、四川、陝西、寧夏、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山西等十二省(或自治區)普遍發生了草地鼠害和蟲害,受影響的草地總面積為4266.7萬公頃,其中,蟲害面積為1466.7萬公頃,鼠害面積為2800萬公頃。2001年中國內蒙古地區的草地普遍遭受了嚴重的旱災,使大面積草原沒有了植被而只剩下黃沙
中國的森林資源量
中國的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東北和西南。森林質量不高。中幼齡林比重大,其面積佔全國林分面積的70%以上,人工林中的幼齡林比例高於85%。
1998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世界森林資源評估報告》指出:中國的森林面積為1.34億公頃,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3.9%。中國人均森林面積列世界第119位。中國森林總蓄積量為97.8億立方米,佔世界森林總蓄積量的2.5%。世界人均擁有的森林蓄積量為71.8立方米,而中國人均森林蓄積量僅為8.6立方米。
2000年,中國全國綠化委員會發布的第一份《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顯示:除台灣省外,全國人工林面積達4666.7萬公頃,人工林蓄積量為10.1億立方米,其發展速度和規模均居世界首位。目前中國森林面積達到1.5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6.55%,森林蓄積量為112.7億立方米。
中國森林資源的消耗
根據《2000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中國全國林木年均凈增長量為4.58億立方米,年均凈消耗量為3.71億立方米,林業資源呈現長大於消的趨勢。
中國森林面臨的問題
由於長期亂砍濫伐和毀林開荒,中國寶貴的天然林面積大量減少。在佔中國國土面積50%的西部乾旱、半乾旱地區,森林覆蓋率不足1%,許多地區無林可言。
在中國,酸雨帶來的酸沉降正導致大片森林衰退消失,森林受害面積上百萬公頃。
2000年,中國全國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為874萬公頃,森林火災受害面積為8.84萬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