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污水知識 > 廢水虛擬治理成本

廢水虛擬治理成本

發布時間:2021-02-07 07:44:38

A. 現代中國什麼樣

截至2004年底,中國全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劃共有:
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50個地區(州、盟);661個市,其中:直轄市4個;地級市283個;縣級市374個;1636個縣(自治縣、旗、自治旗、特區和林區);852個市轄區。

全國鄉鎮總數37334個,其中:鎮19883個;鄉17451個。全國共有街道辦事處5904個。[97]
全國設有居委會(社區居委會)7.8萬個;居民小組129.6萬個。村委會64.4萬個;村民小組507.9萬個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稀缺、國情復雜的大國。中國社會的許多經濟社會現象用一種單一的理論都無法解釋。比如中國的房價,按照普通的經濟學理論應該早就應該崩潰了,可是持續上漲快十餘年了,中國的房價依然堅挺,短期內仍然看不到暴跌的跡象;又如中國經濟,網路上唱衰、崩潰論許多年了,雖然中國經濟有著許多問題,但是依然每年保持著較高速度的增長
空氣

這個可以不說。地球人都知道。略。參閱近期大陸霧霾報導。

土地

.全國森林覆蓋率16.5%,有說只有8%。芬蘭67%,日66%,韓64%,挪威60%,瑞典54%,加44%,德30%,美33%,法20%,印度23%。世界平均22%。

.1958年前四川省森林覆蓋率33%,1980年降為13.1%。全省193個縣,91個縣覆蓋率在10%以下,67個縣10-20%,23個縣20-30%,12個縣30%。

.1949年全國沙漠、沙化土地66.7萬方公里。1990年代初168.9萬方公里。2003年全國荒漠化土地262.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27.3%。

.由於森林濫伐,1950年代全國水土流失面積116萬方公里。1992年水土流失面積179.4萬方公里,佔全國面積18.7%。2009年西部地區水土流失面積達282.59萬方公里。截止上世紀末,嚴重水土流失36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38.2%。

.全國960萬平方里,減去荒漠化和冰川石山高寒荒漠土地約300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土地367萬平方公里,就只剩下約3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了;人口則從1949年的4億擴大至13億,增大3倍多。

中華民族在六十年間的生存空間減少至五分之一,已退無可退,再退,也就是退到太平洋里了。

.保守估計全國約10%耕地受重金屬污染,其中鎘、砷污染比例分別占受污染耕地的40%。

.大陸市場大米四分之一含有鉛毒、鎘毒等重金屬污染,引致食者頭痛、頭暈、失眠、健忘、精神錯亂、關節疼痛、結石、癌症等病症。(據大陸《新世紀》周刊總437期)。

.2005年全國廢污水排放量524億噸,比2000年增26%;2008年廢污水排放量758億噸。

水與其他

.黃河流域2004年廢污水排放量39.5億噸,中下游支流水質常年為劣五類,1.6億人受害。

.長江流域廢污水排放量:1970年代末95億噸,1989年150億噸,20世紀初270億噸。

.1985年在長江口能觀測到126種底棲動物,1998年下降到56種,2002年52種。專家警告,十年內長江水系生態瀕臨崩潰。

.2006年全國7大水系5類和劣5類水質佔26%,國家重點監控9個大湖整體水質為5類和劣5類水質7個。

滇池草海為劣5類水質,巢湖5類、劣5類水質各佔一半,滇池外海為5類水質;太湖5類和劣5類水質比例達到60%。7大河中有一半的水資源是完全沒用的。將全國的水質重新恢復潔凈,達到正常標准,需要數百年時間。

.2008年,全國200條河流409個斷面中,1-3類、4-5類和劣5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55%、24.2%和20.8%。26個湖泊(水庫)中,呈富營養狀態的湖庫佔46.2%。

.2009年,長江安徽段巢湖全湖水質平均5類;黃河支流渭河的渭南市、淮河支流穎河的周口市國控斷面全部為劣5類;海河、淮河流域幹流和支流67個斷面水質全部為劣5類。

.淮河50%以上水質為劣5類。

.黃河支流延河監測斷面40%為劣5類水質。

.黃河三峽水庫庫區支流監測斷面57%為4類水質。

.黃河支流渭河每年接納廢水6億噸以上,接納化學需氧量27萬噸,是其環境容量的4倍。

.山西汾河的監測斷面66%劣5類水質,自太原以下的水體完全失去了生態功能。汾河每年流入黃河的水量在3億噸以上,其化學需氧量濃度超過國家3類水質標準的7.3倍,氨氮超標20倍。

.全國532條河流,有82%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國約有7億人口飲用大腸桿菌超標水,約有1.7億人飲用受有機物污染的水。

.2010年,廣西東蘭縣蘭木鄉弄台村60-90歲老人每天往返12-24公里山間小路挑水飲用。

.2005年對全國74個農村調查,96%村莊沒有排水溝渠和污水處理系統,89%村莊將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後、坑邊路旁甚至水源地、泄洪道、村內外池塘,無人負責垃圾收集與處理。

.全國農村每年產生約1.2億噸生活垃圾幾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產生量逾2500萬噸的農村生活污水幾乎全部直排,使農村聚居點周圍的環境質量嚴重惡化。

.中國西部地區每年因生態環境破壞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500億元,占當地同期生產總值的13%。

.1990年至2009年,全國因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造成的損失佔GDP的7%~20%。

.2004年,全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118億元,虛擬治理成本為2874億元。

.2005年,因環境污染引發的沖突達5.1萬起。

.全國草原退化面積達10億畝,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萬畝退化速度在擴大。

.全國草原面積占國土41%,其中90%出現退化。退化沙化草原已成為我國主要的沙塵源。

.青藏高原草地生產力由1960年代300公斤/畝下降到新世紀100公斤/畝以下;地下鼠量由8-10隻/公頃增至30隻/公頃;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

.全國濕地面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四,其中60%萎縮、消亡、退化嚴重。

.河北省五十年來濕地消失了90%。

.陝西關中30多個縣,幾十年來消失上萬個「澇池」。

.內蒙古阿拉善盟綠洲的水量由9億方減少到不足2億方,居延海乾枯,數百處湖泊消失。

.全國紅樹林由歷史上最大面積25萬公頃減少到目前不足1.5萬公頃。

.數十年來大量發展人工純林。楊樹已經南下江南,接近了南嶺。整個大西北、華北平原,

甚至江南一些地區,也以楊樹為主。高密度、單一樹種的人工純林對國土生態貽害無窮。

.全國生態環境脆弱區占國土總面積60%以上。

.全國每年流失100億噸沃土,相當1千萬畝耕地30厘米耕作層土壤。自然形成1厘米耕作層土壤需1—400年,形成可耕作層規模需3000—12000年。

.黃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億噸。長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億噸。隨土壤流失的還有各種營養元素,僅黃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氮、磷、鉀3種元素總量約4000萬噸, 超出了2003年全國化肥需求量3990萬噸。

.據中國工程院、環保部報告:全國近50%城鎮飲用水水源地水質不符合標准,1.9億人飲用水中有害物質含量超標。全國地面沉降災害比較嚴重的城市超過50個。

全國25﹪的地下水體遭到污染,平原區有54﹪的地下水不符合生活飲用水水質標准,90﹪以上的城市淺層地下水不同程度遭到污染,目前已呈由點到面的擴展趨勢。全國118個大中城市地下水已普遍遭到污染,其中嚴重污染城市佔64﹪。

.地下水是全國城市唯一或重要水源,幾乎全部城市水源大幅度超采;超采水資源引起的沉降速率或幅度,較自然背景大數十倍至數百倍。

.全國669個城市中400個供水不足,110個嚴重缺水。32個百萬人口以上大城市有30個長期受缺水困擾;14個沿海開放城市有9個嚴重缺水;近200個沿海城市地下水超采造成海水污水倒灌入侵的狀況已經不斷發生。

.北京市地下水開采程度超過100%。全市淺層地下水全部受到污染,大多不能作為飲用水的直接供水水源,通州區淺層地下水污染程度高達5級。因此造成北京地下水水位嚴重下降和大規模地面沉降,最大沉降量達722毫米。

.全國水資源量2.8萬億立方,人均水資源2.2千立方,是世界人均水資源的25%。

.北京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不足300方,是全國的1/8,世界的1/30。

.蘇州人年均水資源315方。江蘇省人均水資源全國排名第20以後。

.華北地區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

.中國飲用水質標準是德國污水處理完畢可以排放到河海的水質標准。

.北京自來水廠供市民飲用的自來水遠不符合奧林匹克游泳池的水質標准。

.全國瀕危物種189種,瀕危、漸危高等植物4000-5000種,佔全國高等植物總數的15-20%。長江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中國唯一內海渤海一年接受污毒水28億噸,水體水質污染全部超標,海底泥含重金屬超標2000倍。期自然循環為正常,須200年,前提是不能再傾瀉一滴污水。

.1949年以來,全國湖泊減少了1000多個,面積縮小約1.86萬平方公里,占現有面積的26.3%,湖泊蓄水量減少513億方,其中淡水量減少340億方。

.近五十年來,湖北省年均消失15個湖泊。湖北有面積百畝以上湖泊1332個,其中5千畝以上322個。2009年,湖北百畝以上湖泊僅剩574個。大部份湖泊水質在3、4、5類。

.新疆羅布泊湖面曾廣有1萬平方公里;1959年5350方公里;1962年為零,完全乾枯。

.最大的水質最好的淡水湖鄱陽湖,1949年湖面積5340平方公里,2007年底湖面積曾不足50平方公里。2007年初3類水佔6成、4類水佔4成,當年底,注入長江的出湖水質已淪為屬於重度污染的5類水。

.洞庭湖1947年湖面積近4000平方公里,2007年12月湖面積僅310平方公里。2006年,其整體水質為5類。

.全球污染最嚴重的前20名城市,中國佔了16個。全國57%城市顆粒物超過國家限制值,48個城市的二氧化硫濃度超過國家2級排放標准,82%城市出現過酸雨。

.1950年代全國沙塵暴5次,1960年代8次,1980年代14次,1990年代23次。

.山西省680多家焦化企業僅65家辦理了環保審批手續,達標排放僅30多家,佔5%。

.中國空氣與水源的污染總代價在中國GDP的3.5%到8%之間,平均指數5.75%。

.全國廢渣年產量超過5億噸。1988年全國積存量為66億噸,人均6噸廢渣。

.全國固體廢物堆存量累積已近80億噸,佔用和損毀土地200萬畝以上。

.2008年全國城市餐廚垃圾逾6000萬噸,比十年前增加了100%。

.380個城市中,有三分之二城市處在垃圾包圍之中。

.2006年全國食油銷量1410萬噸,返回餐桌上地溝油100—150萬噸。

.全國城市20%垃圾按環保方式處理,其餘污染物直接進入河湖海,徹底破壞水體環境。

.全國化肥年使用量接近40噸/方公里,標準是22.5噸/方公里,嚴重污染地下水和土壤。

.全國農葯單位耕地面積用量比發達國家高出1倍以上,只有不到1/3被作物吸收利用,其餘大部份進入了水體、土壤及農產品中,直接威脅人體健康。

.全國近百處煤、磷、銅、鋁礦濫開面積達82%,回採率20%,煤層6-7米,只採2-3米。

.1949年至今,全國建造了約87000座水庫,其中三分之一不安全,有隨時潰壩的危險。

.西南水系的岷江將建大壩100多座、大渡河24座、金沙江中下游12座、雅礱江21座、烏江12座、嘉陵江17座,裝機容量總計1.4億千瓦,接近8個三峽工程裝機規模。發達國家已經不建這種破壞生態的大壩水庫了。
.全國有近2000個核放射源丟失或失控,存在安全隱患。
一個經常發生大規模集體人吃人的民族,一個連人都不會愛護的民族,你還指望他們會愛護環境???

B. 環境污染的事例

如今十分發達的地球,雖然環境情況看起來十分樂觀,但是卻有十分重大的隱患,這都是人為製造出來的,:大肆砍伐樹木、建立化工廠、胡亂排放有害液體。「對人類威脅較大的氣體,世界每年的排放量達6億多噸。。。。。;估計到下個世紀中葉,地球表面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面臨沙漠化的危險,每年有6平方公里的土地沙漠化,威脅著60多個國家。。。。。」
白色污染是我國城市特有的環境污染,在各種公共場所到處都能看見大量廢棄的塑料製品,他們從自然界而來,由人類製造,最終歸結於大自然時卻不易被自然所消納,從而影響了大自然的生態環境。從節約資源的角度出發,由於塑料製品主要來源是面臨枯竭的石油資源,應盡可能回收,但由於現階段再回收的生產成本遠高於直接生產成本,在現行市場經濟條件下難以做到。面對日益嚴重的白色污染問題,人們希望尋找一種能替代現行塑料性能,又不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替代品,可降解塑料應運而生,這種新型功能的塑料,其特點是在達到一定使用壽命廢棄後,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由於其化學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引起某些性能損失及外觀變化而發生降解,對自然環境無害或少害。例如澱粉填充塑料,首先其所含澱粉在短時間內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泌的澱粉酶迅速分解而生成空洞,導致薄膜力學性能下降,同時配方中添加的自氧劑與土壤中的金屬鹽反應生成過氧化物,使聚乙烯的鏈斷裂而降解成易被微生物吞噬的小碎片被自然環境所消納,同時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你可以刪減一下的
字數的確有點多

C. 應城市長江埠化工廠環境污染范圍有多遠

本文重點討論中國近年來由於環境污染不斷惡化,邊治邊污,治理不力等,所帶來的一系列嚴重的環境災害與生態危機問題: 生態環境的破壞和生態平衡的失調;環境污染繼續惡化狀況與重大污染事件大面積隨時突發;污染案例:渤海將會變成「死海」;太湖嚴重污染,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與生存危害;環境污染代價、損失與治理的成本估計;根本在於轉變觀念,深化改革,端正發展模式,建設綠色家園與發展綠色GDP等.
關鍵詞:環境污染 生態危機 頻繁災害 損失代價 轉變模式
中國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制訂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法律,開展了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工作,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由於中國發展模式與生產工藝落後,粗放的生產與經營方式,特別是有法不依,使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從整體上看,中國的環境質量仍在繼續惡化,局部地區非常嚴重;以城市為中心的環境污染還在發展,並向農村蔓延;生態破壞的范圍在擴大,程度在加劇.如果不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深化改革,很有可能在環境問題上嚴重威脅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甚至中華民族的生存條件.
2007年5月29日媒體報道,由於近年來無錫市太湖嚴重污染,致使自來水變質發臭,不能飲用,這是又一個對人類發出的危險警報.
實際上,無錫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資料表明,1991年到2004年期間,無錫市區肝癌、胃癌、肺癌等主要惡性腫瘤的發病率、死亡率和在死因中的比例均呈現明顯上升趨勢.研究表明,太湖水域藍藻的代謝物微囊藻毒素在動物試驗中表現出強促癌性,與太湖地區的幾種消化道惡性腫瘤有一定的相關性.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資料也表明,環太湖地區已經成為惡性腫瘤的高發區.
1 環境嚴重污染在繼續
1.1 大氣污染
燃煤是形成中國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大氣污染主要集中在城市,主要污染物是煙塵和二氧化硫.據《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1997年,中國城市空氣質量仍處在較重的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於南方城市.隨著汽車用量的陡增,大城市汽車尾氣污染趨勢在加重惡化,氮氧化物已成為少數大城市空氣中的首要污染物,氮氧化物年均值濃度在4~140微克/米3范圍之間,全國年均值為45微克/米.從區域分布看,北京、天津、甘肅、新疆、陝西、山西的大部分地區及河南、吉林、青海、寧夏、內蒙古、山東、河北、遼寧的部分地區總懸浮顆粒物污染嚴重.
近年來,酸雨危害在我國發展之快為全球罕見,中國從271個酸雨觀測站中選出具有代表性的81個同步進行連續觀測,再把所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結果發現,81個站中有49個站的降雨屬於酸雨,佔61%,據統計,1990年中國煤炭消耗10.52億噸,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495萬噸(不含鄉鎮企業);1995年煤炭消耗量增至12.8億噸,二氧化硫排放量為2341萬噸(含鄉鎮企業),超過歐洲和美洲,居世界首位;2000年,煤炭消耗達14.5億噸,二氧化硫排放量達2730萬噸.中國酸雨形勢十分嚴峻.
又據科學研究觀測發現台灣大氣中的汞含量,較歐美高出一倍以上,威脅台灣人民健康;而最主要的來源則是中國燃燒煤與垃圾所造成.台灣中央大學大氣物理所教授林能暉表示,許多污染物質會隨著大氣的循環而影響整個區域.不論是中國北方的空氣污染、蒙古的沙塵暴、東南亞燃燒植物產生的生質污染等,台灣剛好都在下風處,因此成為亞洲大陸污染物進入太平洋的關口.不但如此,林能暉指出,美國之前發現大氣汞也會隨著氣流影響其他區域,仔細調查才發現,全球六、七成的排放來源,都指向中國,透過燃燒煤與垃圾,造成所含的汞成分散布至大氣之中;之後隨著降雨回到地面,進入植物或魚類的身體中,經過食物鏈,最後又進入人體,累積造成慢性中毒,傷害神經系統.林能暉說,台灣與美國環保署、太空總署、日本富士山科學計劃合作,在鹿林天文台、竹子山等地進行監測.結果發現,即使在海拔近三千公尺的鹿林山上,所監測的大氣汞平均濃度,仍較歐美高出一倍.由於這種情形在冬季吹西風時,會比夏天吹東風時嚴重,加上衛星遙測,因此可得知污染區主要來自中國、中南半島等地.林能暉指出,也希望透過國際合作,及早研擬對策.
2006年全國監測的559個城市中,空氣質量達到一級標準的城市佔4.3%、二級標準的城市佔58.1%、三級標準的城市佔28.5、劣於三級標準的城市佔9.1%.與上年相比(可比城市),城市空氣質量達到或優於二級的城市比例增加4.7個百分點;劣於三級的城市比例減少2.1個百分點,城市空氣質量總體有所改善.113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達標城市比例比上年增加1.7個百分點,劣三級城市增加0.9個百分點,二氧化硫平均濃度比上年略有降低,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基本持平.酸雨分布區域保持穩定,主要集中在長江以南,四川、雲南以東的區域.
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表明,我國一些主要城市大氣污染物濃度遠遠超過國際標准,在世界主要城市中名列前茅,位於世界污染最為嚴重的城市之列.全球20個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有16個在中國.
1.2 水污染
中國不僅面臨水量的危機,同時水質危機也很嚴重.據2003年6月5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發布的《2002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七大水系污染程度由重到輕依次為:海河、遼河、黃河、淮河、松花江、珠江、長江.其中,海河、遼河水系污染最嚴重,劣V類水體佔60%以上.
水污染也造成國際糾紛.例如,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件,引起下游俄羅斯的水污染事件;黑龍江沿岸俄羅斯一些村莊,民間已出現向中國索取賠償的聲浪.
2006年監測,全國地表水總體水質屬中度污染.在國家環境監測網監測的745個地表水監測斷面中,I-III類,IV、V類,劣V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40%、32%和28%.七大水系中,主講、長江水質良好,松花江、黃河、淮河為中度污染,遼河、海河為重度污染.太湖、滇池為劣V類水質,巢湖為V類水質.重點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總體水質良好,根據113個環保重點城市的382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的監測結果統計,監測的達標水量佔72.3%.163個城市的地下水水質監測結果表明,地下水水質以良好-較差為主.深層地下水水質優於淺層地下水,開采程度低的地區地下水水質優於開采程度高的地區;地下水水位總體保持穩定態勢.
全國近岸大部分海域水質良好,局部海域污染依然嚴重,遠海海域水質良好.近岸海域一、二類海水比例為67.7%,比上年上升0.5恩個百分點;三類海水為8.0%,下降0.9個百分點;四類、劣四類海水為24.3%,上升0.4個百分點.南海、黃海近岸海域水質良好,渤海、東海近岸海域分別為輕度和中度污染.
1.3 固體廢物污染
近年來,中國固體廢物的產生量、排放量和堆存量不斷上升.工業固體廢物利用率很低多數僅是簡單堆放,或填埋,或隨意棄置,不僅佔用農田,而且對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嚴重污染,後果深遠.目前受污染的農田已達10萬平方公里,因此而造成的糧食減產每年在1000萬噸以上.城市垃圾產生量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遞增,有25%的城市垃圾得不到及時清運,工業固體廢物和城市垃圾的「圍城」現象十分普遍,以及洋垃圾的引進,這些嚴重製約了城市建設的正常發展.有害廢物大多未得到安全處置,其隨意堆放已構成重大的環境隱患.
1.4 雜訊污染
目前全國2/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雜訊超標的環境中.近年來,由於城市機動車輛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和經濟的迅速發展,雜訊污染范圍有所擴大,並有向近郊和鄉鎮擴散的趨勢.
城市聲環境污染與上年相比,重點城市區域雜訊平均等效聲級下降超過1dB(A)(含1dB(A))的城市17個、上升超過1dB(A)(含1dB(A))的城市11個.道路交通雜訊平均等效聲級較上年增加超過1dB(A)的城市8個,降低超過1dB(A)的城市21個.城市各類功能區聲環境質量,晝間達標率高於夜間,3類功能區好於其它類功能區.
1.5 鄉鎮工業的污染日趨突出
2000年鄉鎮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002萬噸,占當年全國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的28.2%;鄉鎮工業煙塵排放量993萬噸,占當年全國工業煙塵排放量的54.2%;鄉鎮工業粉塵排放量為1358萬噸,占當年全國工業粉塵排放量的68.3%;鄉鎮工業廢水中化學需氧量的排放量為670萬噸,占當年全國工業廢水中公學需氧量排放量的46.5%;鄉鎮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也是很驚人的,達到當年全國固體廢物產生量的38.6%.造紙、印染、電鍍、化工、製革等是鄉鎮企業的主要污染行業.
1.6 其它污染
電磁輻射與電磁雜訊污染、其他有害輻射污染等,也日益嚴重,不可忽視.重點電離輻射污染源、城市放射性廢物庫未對周圍環境造成可監測到的污染.電磁輻射環境基本屬於環境背景水平.
2 嚴重污染案例: 渤海污染,將會變成「死海」
渤海是中國近封閉內海,在政治、經濟、國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環渤海地區是我國北方人口集中、經濟發達的區域,自北向南分布有遼寧省、河北省、天津市、山東省.2005年三省一市總人口21363萬人,GDP 40254億元,分別佔全國人口和GDP的16%和22%,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有著重要的貢獻.
據海洋檢測專家發出警告,渤海的環境污染已到了臨界點,如再不採取果斷措施,渤海將在10年後變成「死海」.那時,即便不向渤海排入一滴污水,單靠其與外界水體交換恢復清潔,至少也需要200年.
據悉,環渤海地區共有地級城市26座,沿岸有大小港口近百個,黃河、小清河、海河、灤河、遼河等40餘條河水流入渤海,年平均徑流量約792億立方米.渤海沿岸有217個排污口,大量的工業及生活污水沿地表、河口湧入渤海.據統計,渤海每年收納的污水高達28億噸,污染物超過70萬噸,海底泥中重金屬竟超過國家標準的2000倍.這些必然嚴重污染海洋生物,並危害人類的食物鏈與生存條件.
3 中國生態環境嚴重破壞
生態環境的破壞和生態平衡的失調是影響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與環境污染相比,它的影響更為深遠.生態破壞主要表現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場退化、森林資源危機、水資源短缺、生物多樣性減少等方面.
2007年世界生態環境現代化評價,中國在118個國家中位居第100位.
3.1、水土流失嚴重
中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治理的速度趕不上破壞的速度.水土流失面積從建國初期50年代的116萬平方千米增加到90年代初期的150萬平方千米,每年流失量達50億噸以上,相當於全國的耕地上颳去1厘米厚的土層,其中流失氮、磷、鉀肥料元素的量相當於4000萬噸的化肥,等於全國化肥施用量.相當於每畝耕地沖走了25千克肥料.全國受水土流失的耕地約佔耕地總面積的1/3.水土流失涉及全國近1000個縣,主要分布在西北黃土高原,江南丘陵山地和北方土石山區.每年被輸入黃河的泥沙量達16億噸,居世界河流之冠.
2006年,全國耕地凈減少460.2萬畝,與上年相比,耕地面積減少0.25%.全國共有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37.08%.
3.2、土地荒漠化
目前,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為262.2萬平方公里,占我國國土面積的27.3%,目前仍在擴展.風沙區生態環境脆弱,耕地萎縮,人民生活受到極大影響,全國有60%的貧困縣集中在風沙地區,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響.北部被沙漠包圍,荒漠化最嚴重的地區是包括占國土面積37%的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5個省的自治區在內的乾燥地帶.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的西域,荒漠化肆意蔓延.
風沙、沙塵暴和熱風逐年加劇,每逢風沙來臨,天空一片昏暗.內蒙古科爾沁沙漠已經越過內蒙古與遼寧的邊界線,正以平均每年前進30米的速度向南推進,威逼中國東北工業大城市沈陽.北京春天的風沙天數,從60年代的平均17.2天,增加到70年代的平均20.5天,而80年代以後又有所增加,沙漠已經蔓延到北京市南郊永定河北岸的大紅門附近,以致波及到南韓以外國家與地區.
據學者證實,影響北京的沙塵暴實際上是由普通沙塵與鹽鹼粉塵混合而成的化學塵暴,更具有污染、腐蝕與毒性等三大危害.這種塵暴的主要危害:化學污染:化學塵暴可以污染水源、土壤、農作物、植被等動植物和環境物體的表面,在化學塵源的下風方,鹽鹼粉塵形成大片重度污染帶,可使草場嚴重退化,耕地糧食減產,加劇土地荒漠化的趨勢.化學腐蝕:對周邊環境中所有的裸露在外的部分,如建築表面、圍欄、管線(道),甚至室內的物體表面等,具有較強甚至很強的腐蝕作用,使之生銹變質等.化學毒性:當化學塵暴降落到草喬灌木上時,輕者可以使植物表面灼傷、生長緩慢或暫停生長;重者可以抑止生長,甚至導致死亡.對人和動物也有類似的影響.
又據報道,2007年2月28日凌晨二時零五分,一列由新疆烏魯木齊開往阿克蘇的火車,因為遭到風力達十三級的特大沙塵暴襲擊,十一節車廂被狂風吹翻,四人死亡,上百人受傷風,南疆線因而中斷.那麼,下一個受害者將是誰?會不會把北京故宮博物館的大屋頂掀飛?
3.3、草場退化
由於長期以來對草地資源採取自然粗放經營的方式,重利用、輕建設,重開墾、輕保護,草地資源面臨嚴重的危機,草地退化面積占可利用草地面積的1/3,並繼續發展.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草原牧草產量將會繼續下降,草原生態環境將更加惡化.
3.4、森林資源危機
中國是世界上人均森林面積最少的國家之一.盡管我國的造林和森林保護事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森林覆蓋率在10年時間里從12.98%上升到13.92%,但用材林面積縮小,森林質量下降,森林資源面臨的形勢依然非常嚴峻.
3.5、水資源短缺
由於中國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且利用效率低,北方地區嚴重缺水,對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影響.據統計,目前我國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個城市嚴重缺水,中國西北、華北、東北、等北方城市幾乎全都缺水,年缺水量約60億立方米,北京市人均用水量雖然只相當於一些發達國家首都的1/3;農村有3.6億人口喝不上符合衛生標準的水,成為健康問題,北方和西北農村有5000多萬人和3000多萬頭牲畜得不到飲水保障.
3.6、生物多樣性減少
中國是生物多樣性特別豐富的國家之一,生物多樣性居北半球第一位.但由於人口過快增長和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生態環境大面積破壞和退化,我國有15%-20%的動植物種類生存環境受到威脅,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4 環境與生態危機造成的損失與代價
4.1 環境與生態災害頻繁
2007年01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就2006年中國自然災害和救災工作舉行發布會,民政部副部長李立國說,2006年,台風、洪澇、旱災、風雹、地震、低溫冷凍、雪災、山體滑坡、泥石流、病蟲害等各類自然災害在中國都有不同程度發生,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因災死亡3186人,緊急轉移安置1384.5萬人(次);農作物受災面積41091.3千公頃,其中絕收面積5408.9千公頃;倒塌房屋193.3萬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2528.1億元.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等地受災嚴重.(據中國網)
2007年僅1-2月,中國因各種氣象災害以及森林火災、泥石流等衍生災害造成1382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近1000億元.
民政部發布中國6月份災情與近年同期相比略偏重,自然災害以洪澇、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地震、旱災和風雹為主.全國受災人口達9661.4萬人,死亡309人,失蹤48人,緊急轉移安置181.2萬人.據統計,自然災害還造成12922.0千公頃農作物受災,其中絕收面積839.8千公頃;倒塌房屋28.0萬間,損壞房屋83.6萬間;直接經濟損失232.6億元.
國家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表示,「當前水污染問題相當嚴重」,「大部分地區都有隨時爆發環境污染事件的可能」. 監測數據表明,遼河、海河已經為重度污染,一些河道喪失了使用功能;滇池、巢湖、太湖水環境惡化的趨勢還在發展.今年以來,環保總局接報並處置的突發環境事件已經達到65起,其中較大以上環境事件13起.尤其今年4月以來,太湖藍藻持續暴發,嚴重影響了無錫上百萬群眾的正常生活.巢湖、滇池、三峽庫區支流等流域也不同程度地出現水華.周生賢說,河流湖泊的污染已經使老百姓的環境權益嚴重受損,今年1月至5月,環保總局共受理群眾來信來訪1814件,比去年同期增長了8%.
由於自然環境與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必然導致氣候異常,災害頻繁.中國氣象局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說,中國每年受各類災害影響的人口達4億人次,造成的經濟損失平均高達2000多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以來,除乾旱面積偏小外,暴雨、雷電、台風、沙塵暴、低溫凍害、雪災、酸雨均偏重.特別是7月中旬以來,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里中國接連兩次遭受強 台風襲擊,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嚴重且頻發的自然災害對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特別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4.2 全國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
據不完全統計,90年代中期,損失每年約為1875億: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大氣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水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固體廢棄物和其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
2004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上升為5118億元,翻了一番多,佔GDP3.05%.其中,水污染的環境成本為2862.8億元,占總成本的55.9%,大氣污染的環境成本為2198.0億元,占總成本的42.9%;固體廢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57.4億元,占總成本的1.2%.
此次核算僅算了其中的10項(大氣污染造成的健康、農業和材料損失,水污染造成的健康、工農業生產、人民生活和污染型缺水損失,以及固廢侵佔土地造成的經濟損失等),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重要部分都沒有涉及.總的來說,這次核算的結果只是整個結果的一部分.而且,在已經核算出的10項損失中還存在低估和缺項的問題.即便如此,損失也已經佔到GDP的3.05%,數字非常驚人,說明環境形勢十分嚴峻.
4.3 環境因素導致居民健康危機與「早亡」
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全世界80%的疾病和50%的兒童死亡,都與飲用水水質不良有關.導致的消化疾病、各種皮膚病、傳染病、癌症、結石病、心血管病等多達50種;由於水質污染,全世界每年有5000萬人死於肝癌和胃癌.水污染引起的危害主要包括:水體受病原微生物污染,會引起各種傳染病,如霍亂、傷寒等;水體受有害有機物(如酚、苯、三氯甲烷、四氯化碳、農葯、合成洗衣劑)的污染,會引起各種疾病和中毒;水體受重金屬(HG、PB、CU等)及其它無機毒物(氯化物、砷化物、亞硝酸鹽等)的污染,會引起各種疾病和中毒.
環境因素已成為影響人類食物鏈、生存條件、居民健康和導致居民死亡的四大因素之一.同時環境污染因素,必然導致許多原材料與水的污染,也嚴重影響食品衛生與葯品安全問題.
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中說,這次核算主要包括大氣污染和水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其中大氣污染的主要危害對象是城市居民,水污染的主要危害對象是農民.
研究表明,惡性腫瘤和呼吸系統疾病均與環境密切相關,在惡性腫瘤的死亡中,城市仍以肺癌的死亡率為最高,達35.59人/10萬人,這與城市大氣污染有直接關系;農村惡性腫瘤的死亡率逐年上升,占死亡總數的17.25%,成為農村地區居民第二位的死亡原因.農村地區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是呼吸系統疾病,占死亡總數的26.23%.
有關官員認為核算中大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部分數據相對完整、核算方法明確,得出的結論相對可靠.核算結果:2004年中國由於大氣污染共造成近35.8萬人死亡,約64萬名呼吸和循環系統病人住院,約25.6萬新發慢性支氣管炎病人,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527.4億元人民幣.
2004年平均每1萬個城市居民中有6個人因為空氣污染死亡,10人因為大氣污染引發呼吸或腦血管系統疾病住院,新增4.3人在其未來的生活中忍受著慢性支氣管炎病痛的折磨.專家認為,2004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健康損失占整個污染損失的33%.
北京「法制晚報」引述有關專家表示,從核算結果來看,環境污染對人們的健康威脅時刻存在,污染損失十分巨大.
2007年7月8日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世界銀行與中國政府合作的中國污染報告草稿,指中國每年約75萬人因為污染而「早亡」(premature mortality).
在受污染人群中,由於兒童抵抗力弱,最易受侵害;因而,是環境污染受害者中的最弱勢群體.
鉛是一種具有神經毒性的重金屬元素,在人體內無任何生理功用,人的血鉛濃度最好是零,超過100微克/升就屬於鉛中毒.鉛中毒不僅可導致兒童多動、睡眠不良、注意力不集中,會造成智力低下.血液中鉛含量高會導致神經以及生殖系統損害,對孕婦和兒童傷害特別大,症狀嚴重的會呈現痙攣、昏迷甚至死亡.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專家提出,防止鉛對兒童的危害,將成為21世紀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由世界衛生組織兒童衛生合作中心實施的「中國城市兒童鉛中毒防治項目」於2004年啟動.2006年哈爾濱市「中國兒童鉛中毒防治項目」篩查報告,對哈爾濱市1275名初生至6歲兒童所進行的血鉛篩查發現,9.56%的兒童血鉛超標,幾乎每10個孩子中就有1個孩子「鉛中毒」.據哈爾濱市婦幼保健醫院,早在2004年開始,已對全市各大幼稚園0-6歲的3600多名兒童進行血鉛篩查顯示,近3年來兒童鉛中毒的比率都接近10%.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性.
據廣東省環境科學學會等調查報告,有多達5成半的住宅樣本甲醛超標,書房及睡房的甲醛超標率接近7成,最高超標濃度達18倍.有的甚至帶有過量放射性元素.室內甲醛、氨、苯、甲苯、二甲苯、TVOC等與裝修情況密切相關,室內裝修愈豪華,污染的情況就愈嚴重.調查發現,每年中國有210萬名兒童死於直接由裝修污染引發呼吸道感染疾病,另外430多萬人因室內空氣污染患病入院求診.專家建議,家居應避免過度豪華裝修,即使是環保建材,一些組合夾板或黏合劑也可能帶毒性.應該選擇具有環保合格證的產品.
天貓美國普衛欣提示:霧霾天氣出行記得做好防護。
黃河污染加重,危害沿岸1.6億城鄉人民:直接飲用黃河水的農民成了各種怪病的"高危人群".山西臨猗縣牛杜村因水源污染,村民患腦血栓、癱瘓和癌症的人數逐年增加.由於水源污染,2005年有42人得怪病死亡,目前還有患怪病者28人.白銀市四龍鎮金山村中心小學王永勝班裡28個男生中,20個男生都有白頭發.而且還有不少同學經常肚子痛、頭痛.
5 治理成本估價
目前的污染, 如果消除需要的治理成本.據專家核算表明,2004年中國環境污染的實際治理成本是959.65億元,虛擬治理成本為2874.43億元,合計總成本為3834.08億元,實際治理成本只佔25%,由此可見,中國環境污染治理投入欠賬較大.其中,廢水的治理成本最高,大約占總治理成本的56.2%.
6 轉變發展模式 建設綠色GDP
造成中國生態環境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體制弊端與發展模式的嚴重缺陷.缺乏有效的民主監督,權大於法,有法不依,違法不究,司法腐敗是常見病,這些使一切環保法律無能為力,陷於「無法無天」狀態.官員為表面「政績」,可以不擇手段,只求數量與速度,以犧牲環境與人權為代價的畸形發展模式是有害的,也是絕對不可能持久的.
因此,應當轉變觀念,深化改革;完善以保護人權、建設環境為內涵的社會與環境全面發展的優化模式.

D. 廢電池的污染事例

1939年11月9日,日本神奈川縣某腦科醫院收留了一名神智不清的男子。這名男子發病初起時只是原因不明地面部浮腫,3天後浮腫蔓延至腳部,第8天開始現力減退,自言自語,不斷哭泣,後發展為神志不清,人們都認為他「瘋了」。

被送往醫院後,這名男子最終死於極度痛苦的心力衰竭。類似地,從那時起,15個症狀相同的「瘋子」相繼出現在與死者生活在同一個村莊的人群中。這必須引起醫學研究者的注意。神奈川縣衛生研究所調查和屍檢後得出結論,這些「瘋子」都死於重金屬中毒。

事件發生後,日本當局對事件進行了詳細調查,發現死者在死前飲用了商店周圍三口井的水。其中,8名飲用一號水井的人都患有這種疾病。

在調查這口井時,令人震驚的是,在1號井5米內挖出了380個腐爛的廢電池!追溯源頭後,最終發現商店出售新電池後,380節廢電池被埋在後院,導致周圍井水污染,導致悲劇發生。

(4)廢水虛擬治理成本擴展閱讀:

廢電池危害

電池含有大量重金屬——錳、鉛、汞等。這些重金屬可以水解。如果廢電池被丟棄在土壤中,它會慢慢腐蝕,其中的重金屬會慢慢溢出,污染土壤和水,然後通過食物鏈,危及人類健康。

隨著電子產品在我們生活中的普及和增加,電池的消耗也在增加。目前,中國每年生產超過40億個干電池,消耗6萬噸鋅、9.65萬噸二氧化錳、1.25萬噸氯化鋅、1.3萬噸乙炔黑、2萬噸碳棒和1200噸銅帽。該國每年的電池消耗為30億節,由於沒有回收,損失了740噸銅、16000噸鋅和97000噸錳粉。

電池是消耗品,可以說,它們在生產時會被丟棄。如果不分類回收,它們將集中生產,分散污染。短期使用,長期污染。

E. 經濟環境對會計發展的影響

會計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產生的一種管理活動,它作為一個經濟信息系統,在經濟發展和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近年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非常嚴重,它直接影響了正常的經濟秩序,降低了會計職能的發揮,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本文從我國所處的國內外社會環境的變化入手,分析了社會環境的變化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從新舊會計准則和信息技術發展的背景出發,分析社會環境和會計信息質量之間的相關性和今後會計信息質量的發展趨勢。

(5)廢水虛擬治理成本擴展閱讀:

工作內容:

1、每個月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根據原始憑證登記記賬憑證(做記賬憑證時一定要有財務(經理)有簽字權的人簽字後再做賬),然後月末或定期編制科目匯總表登記總賬(之所以月末登記是因為要通過科目匯總表試算平衡,保證記錄不出錯),每發生一筆業務就根據記賬憑證登記明細賬。

2、月末須注意提取折舊,待攤費用的攤銷等,若是新辦企業開辦費在第一個月全部轉入費用。計提折舊的分錄是借:管理費用或是製造費用,貸:累計折舊,這個折舊額是根據固定資產原值,凈值和使用年限計算出來的。月末還要提取稅金及附加(城建稅,教育費附加等)由當地稅務機關決定。

3、月末編制完科目匯總表之後,編制兩筆分錄。第一筆分錄:將損益類科目的總發生額轉入本年利潤,借:主營業務收入(投資收益,其他業務收入等)貸:本年利潤。第二筆分錄:借:本年利潤貸: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其他業務成本等)。

F. 有沒有關於處理環境污染突發事件涉及法律問題的模擬案例和答案

摘要:本文重點討論中國近年來由於環境污染不斷惡化,邊治邊污,治理不力等,所帶來的一系列嚴重的環境災害與生態危機問題: 生態環境的破壞和生態平衡的失調;環境污染繼續惡化狀況與重大污染事件大面積隨時突發;污染案例:渤海將會變成「死海」;太湖嚴重污染,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與生存危害;環境污染代價、損失與治理的成本估計;根本在於轉變觀念,深化改革,端正發展模式,建設綠色家園與發展綠色GDP等.
關鍵詞:環境污染 生態危機 頻繁災害 損失代價 轉變模式
中國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制訂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法律,開展了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工作,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由於中國發展模式與生產工藝落後,粗放的生產與經營方式,特別是有法不依,使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從整體上看,中國的環境質量仍在繼續惡化,局部地區非常嚴重;以城市為中心的環境污染還在發展,並向農村蔓延;生態破壞的范圍在擴大,程度在加劇.如果不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深化改革,很有可能在環境問題上嚴重威脅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甚至中華民族的生存條件.
2007年5月29日媒體報道,由於近年來無錫市太湖嚴重污染,致使自來水變質發臭,不能飲用,這是又一個對人類發出的危險警報.
實際上,無錫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資料表明,1991年到2004年期間,無錫市區肝癌、胃癌、肺癌等主要惡性腫瘤的發病率、死亡率和在死因中的比例均呈現明顯上升趨勢.研究表明,太湖水域藍藻的代謝物微囊藻毒素在動物試驗中表現出強促癌性,與太湖地區的幾種消化道惡性腫瘤有一定的相關性.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資料也表明,環太湖地區已經成為惡性腫瘤的高發區.
1 環境嚴重污染在繼續
1.1 大氣污染
燃煤是形成中國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大氣污染主要集中在城市,主要污染物是煙塵和二氧化硫.據《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1997年,中國城市空氣質量仍處在較重的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於南方城市.隨著汽車用量的陡增,大城市汽車尾氣污染趨勢在加重惡化,氮氧化物已成為少數大城市空氣中的首要污染物,氮氧化物年均值濃度在4~140微克/米3范圍之間,全國年均值為45微克/米.從區域分布看,北京、天津、甘肅、新疆、陝西、山西的大部分地區及河南、吉林、青海、寧夏、內蒙古、山東、河北、遼寧的部分地區總懸浮顆粒物污染嚴重.
近年來,酸雨危害在我國發展之快為全球罕見,中國從271個酸雨觀測站中選出具有代表性的81個同步進行連續觀測,再把所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結果發現,81個站中有49個站的降雨屬於酸雨,佔61%,據統計,1990年中國煤炭消耗10.52億噸,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495萬噸(不含鄉鎮企業);1995年煤炭消耗量增至12.8億噸,二氧化硫排放量為2341萬噸(含鄉鎮企業),超過歐洲和美洲,居世界首位;2000年,煤炭消耗達14.5億噸,二氧化硫排放量達2730萬噸.中國酸雨形勢十分嚴峻.
又據科學研究觀測發現台灣大氣中的汞含量,較歐美高出一倍以上,威脅台灣人民健康;而最主要的來源則是中國燃燒煤與垃圾所造成.台灣中央大學大氣物理所教授林能暉表示,許多污染物質會隨著大氣的循環而影響整個區域.不論是中國北方的空氣污染、蒙古的沙塵暴、東南亞燃燒植物產生的生質污染等,台灣剛好都在下風處,因此成為亞洲大陸污染物進入太平洋的關口.不但如此,林能暉指出,美國之前發現大氣汞也會隨著氣流影響其他區域,仔細調查才發現,全球六、七成的排放來源,都指向中國,透過燃燒煤與垃圾,造成所含的汞成分散布至大氣之中;之後隨著降雨回到地面,進入植物或魚類的身體中,經過食物鏈,最後又進入人體,累積造成慢性中毒,傷害神經系統.林能暉說,台灣與美國環保署、太空總署、日本富士山科學計劃合作,在鹿林天文台、竹子山等地進行監測.結果發現,即使在海拔近三千公尺的鹿林山上,所監測的大氣汞平均濃度,仍較歐美高出一倍.由於這種情形在冬季吹西風時,會比夏天吹東風時嚴重,加上衛星遙測,因此可得知污染區主要來自中國、中南半島等地.林能暉指出,也希望透過國際合作,及早研擬對策.
2006年全國監測的559個城市中,空氣質量達到一級標準的城市佔4.3%、二級標準的城市佔58.1%、三級標準的城市佔28.5、劣於三級標準的城市佔9.1%.與上年相比(可比城市),城市空氣質量達到或優於二級的城市比例增加4.7個百分點;劣於三級的城市比例減少2.1個百分點,城市空氣質量總體有所改善.113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達標城市比例比上年增加1.7個百分點,劣三級城市增加0.9個百分點,二氧化硫平均濃度比上年略有降低,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基本持平.酸雨分布區域保持穩定,主要集中在長江以南,四川、雲南以東的區域.
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表明,我國一些主要城市大氣污染物濃度遠遠超過國際標准,在世界主要城市中名列前茅,位於世界污染最為嚴重的城市之列.全球20個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有16個在中國.
1.2 水污染
中國不僅面臨水量的危機,同時水質危機也很嚴重.據2003年6月5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發布的《2002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七大水系污染程度由重到輕依次為:海河、遼河、黃河、淮河、松花江、珠江、長江.其中,海河、遼河水系污染最嚴重,劣V類水體佔60%以上.
水污染也造成國際糾紛.例如,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件,引起下游俄羅斯的水污染事件;黑龍江沿岸俄羅斯一些村莊,民間已出現向中國索取賠償的聲浪.
2006年監測,全國地表水總體水質屬中度污染.在國家環境監測網監測的745個地表水監測斷面中,I-III類,IV、V類,劣V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40%、32%和28%.七大水系中,主講、長江水質良好,松花江、黃河、淮河為中度污染,遼河、海河為重度污染.太湖、滇池為劣V類水質,巢湖為V類水質.重點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總體水質良好,根據113個環保重點城市的382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的監測結果統計,監測的達標水量佔72.3%.163個城市的地下水水質監測結果表明,地下水水質以良好-較差為主.深層地下水水質優於淺層地下水,開采程度低的地區地下水水質優於開采程度高的地區;地下水水位總體保持穩定態勢.
全國近岸大部分海域水質良好,局部海域污染依然嚴重,遠海海域水質良好.近岸海域一、二類海水比例為67.7%,比上年上升0.5恩個百分點;三類海水為8.0%,下降0.9個百分點;四類、劣四類海水為24.3%,上升0.4個百分點.南海、黃海近岸海域水質良好,渤海、東海近岸海域分別為輕度和中度污染.
1.3 固體廢物污染
近年來,中國固體廢物的產生量、排放量和堆存量不斷上升.工業固體廢物利用率很低多數僅是簡單堆放,或填埋,或隨意棄置,不僅佔用農田,而且對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嚴重污染,後果深遠.目前受污染的農田已達10萬平方公里,因此而造成的糧食減產每年在1000萬噸以上.城市垃圾產生量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遞增,有25%的城市垃圾得不到及時清運,工業固體廢物和城市垃圾的「圍城」現象十分普遍,以及洋垃圾的引進,這些嚴重製約了城市建設的正常發展.有害廢物大多未得到安全處置,其隨意堆放已構成重大的環境隱患.
1.4 雜訊污染
目前全國2/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雜訊超標的環境中.近年來,由於城市機動車輛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和經濟的迅速發展,雜訊污染范圍有所擴大,並有向近郊和鄉鎮擴散的趨勢.
城市聲環境污染與上年相比,重點城市區域雜訊平均等效聲級下降超過1dB(A)(含1dB(A))的城市17個、上升超過1dB(A)(含1dB(A))的城市11個.道路交通雜訊平均等效聲級較上年增加超過1dB(A)的城市8個,降低超過1dB(A)的城市21個.城市各類功能區聲環境質量,晝間達標率高於夜間,3類功能區好於其它類功能區.
1.5 鄉鎮工業的污染日趨突出
2000年鄉鎮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002萬噸,占當年全國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的28.2%;鄉鎮工業煙塵排放量993萬噸,占當年全國工業煙塵排放量的54.2%;鄉鎮工業粉塵排放量為1358萬噸,占當年全國工業粉塵排放量的68.3%;鄉鎮工業廢水中化學需氧量的排放量為670萬噸,占當年全國工業廢水中公學需氧量排放量的46.5%;鄉鎮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也是很驚人的,達到當年全國固體廢物產生量的38.6%.造紙、印染、電鍍、化工、製革等是鄉鎮企業的主要污染行業.
1.6 其它污染
電磁輻射與電磁雜訊污染、其他有害輻射污染等,也日益嚴重,不可忽視.重點電離輻射污染源、城市放射性廢物庫未對周圍環境造成可監測到的污染.電磁輻射環境基本屬於環境背景水平.
2 嚴重污染案例: 渤海污染,將會變成「死海」
渤海是中國近封閉內海,在政治、經濟、國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環渤海地區是我國北方人口集中、經濟發達的區域,自北向南分布有遼寧省、河北省、天津市、山東省.2005年三省一市總人口21363萬人,GDP 40254億元,分別佔全國人口和GDP的16%和22%,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有著重要的貢獻.
據海洋檢測專家發出警告,渤海的環境污染已到了臨界點,如再不採取果斷措施,渤海將在10年後變成「死海」.那時,即便不向渤海排入一滴污水,單靠其與外界水體交換恢復清潔,至少也需要200年.
據悉,環渤海地區共有地級城市26座,沿岸有大小港口近百個,黃河、小清河、海河、灤河、遼河等40餘條河水流入渤海,年平均徑流量約792億立方米.渤海沿岸有217個排污口,大量的工業及生活污水沿地表、河口湧入渤海.據統計,渤海每年收納的污水高達28億噸,污染物超過70萬噸,海底泥中重金屬竟超過國家標準的2000倍.這些必然嚴重污染海洋生物,並危害人類的食物鏈與生存條件.
3 中國生態環境嚴重破壞
生態環境的破壞和生態平衡的失調是影響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與環境污染相比,它的影響更為深遠.生態破壞主要表現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場退化、森林資源危機、水資源短缺、生物多樣性減少等方面.
2007年世界生態環境現代化評價,中國在118個國家中位居第100位.
3.1、水土流失嚴重
中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治理的速度趕不上破壞的速度.水土流失面積從建國初期50年代的116萬平方千米增加到90年代初期的150萬平方千米,每年流失量達50億噸以上,相當於全國的耕地上颳去1厘米厚的土層,其中流失氮、磷、鉀肥料元素的量相當於4000萬噸的化肥,等於全國化肥施用量.相當於每畝耕地沖走了25千克肥料.全國受水土流失的耕地約佔耕地總面積的1/3.水土流失涉及全國近1000個縣,主要分布在西北黃土高原,江南丘陵山地和北方土石山區.每年被輸入黃河的泥沙量達16億噸,居世界河流之冠.
2006年,全國耕地凈減少460.2萬畝,與上年相比,耕地面積減少0.25%.全國共有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37.08%.
3.2、土地荒漠化
目前,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為262.2萬平方公里,占我國國土面積的27.3%,目前仍在擴展.風沙區生態環境脆弱,耕地萎縮,人民生活受到極大影響,全國有60%的貧困縣集中在風沙地區,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響.北部被沙漠包圍,荒漠化最嚴重的地區是包括占國土面積37%的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5個省的自治區在內的乾燥地帶.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的西域,荒漠化肆意蔓延.
風沙、沙塵暴和熱風逐年加劇,每逢風沙來臨,天空一片昏暗.內蒙古科爾沁沙漠已經越過內蒙古與遼寧的邊界線,正以平均每年前進30米的速度向南推進,威逼中國東北工業大城市沈陽.北京春天的風沙天數,從60年代的平均17.2天,增加到70年代的平均20.5天,而80年代以後又有所增加,沙漠已經蔓延到北京市南郊永定河北岸的大紅門附近,以致波及到南韓以外國家與地區.
據學者證實,影響北京的沙塵暴實際上是由普通沙塵與鹽鹼粉塵混合而成的化學塵暴,更具有污染、腐蝕與毒性等三大危害.這種塵暴的主要危害:化學污染:化學塵暴可以污染水源、土壤、農作物、植被等動植物和環境物體的表面,在化學塵源的下風方,鹽鹼粉塵形成大片重度污染帶,可使草場嚴重退化,耕地糧食減產,加劇土地荒漠化的趨勢.化學腐蝕:對周邊環境中所有的裸露在外的部分,如建築表面、圍欄、管線(道),甚至室內的物體表面等,具有較強甚至很強的腐蝕作用,使之生銹變質等.化學毒性:當化學塵暴降落到草喬灌木上時,輕者可以使植物表面灼傷、生長緩慢或暫停生長;重者可以抑止生長,甚至導致死亡.對人和動物也有類似的影響.
又據報道,2007年2月28日凌晨二時零五分,一列由新疆烏魯木齊開往阿克蘇的火車,因為遭到風力達十三級的特大沙塵暴襲擊,十一節車廂被狂風吹翻,四人死亡,上百人受傷風,南疆線因而中斷.那麼,下一個受害者將是誰?會不會把北京故宮博物館的大屋頂掀飛?
3.3、草場退化
由於長期以來對草地資源採取自然粗放經營的方式,重利用、輕建設,重開墾、輕保護,草地資源面臨嚴重的危機,草地退化面積占可利用草地面積的1/3,並繼續發展.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草原牧草產量將會繼續下降,草原生態環境將更加惡化.
3.4、森林資源危機
中國是世界上人均森林面積最少的國家之一.盡管我國的造林和森林保護事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森林覆蓋率在10年時間里從12.98%上升到13.92%,但用材林面積縮小,森林質量下降,森林資源面臨的形勢依然非常嚴峻.
3.5、水資源短缺
由於中國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且利用效率低,北方地區嚴重缺水,對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影響.據統計,目前我國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個城市嚴重缺水,中國西北、華北、東北、等北方城市幾乎全都缺水,年缺水量約60億立方米,北京市人均用水量雖然只相當於一些發達國家首都的1/3;農村有3.6億人口喝不上符合衛生標準的水,成為健康問題,北方和西北農村有5000多萬人和3000多萬頭牲畜得不到飲水保障.
3.6、生物多樣性減少
中國是生物多樣性特別豐富的國家之一,生物多樣性居北半球第一位.但由於人口過快增長和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生態環境大面積破壞和退化,我國有15%-20%的動植物種類生存環境受到威脅,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4 環境與生態危機造成的損失與代價
4.1 環境與生態災害頻繁
2007年01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就2006年中國自然災害和救災工作舉行發布會,民政部副部長李立國說,2006年,台風、洪澇、旱災、風雹、地震、低溫冷凍、雪災、山體滑坡、泥石流、病蟲害等各類自然災害在中國都有不同程度發生,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因災死亡3186人,緊急轉移安置1384.5萬人(次);農作物受災面積41091.3千公頃,其中絕收面積5408.9千公頃;倒塌房屋193.3萬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2528.1億元.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等地受災嚴重.(據中國網)
2007年僅1-2月,中國因各種氣象災害以及森林火災、泥石流等衍生災害造成1382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近1000億元.
民政部發布中國6月份災情與近年同期相比略偏重,自然災害以洪澇、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地震、旱災和風雹為主.全國受災人口達9661.4萬人,死亡309人,失蹤48人,緊急轉移安置181.2萬人.據統計,自然災害還造成12922.0千公頃農作物受災,其中絕收面積839.8千公頃;倒塌房屋28.0萬間,損壞房屋83.6萬間;直接經濟損失232.6億元.
國家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表示,「當前水污染問題相當嚴重」,「大部分地區都有隨時爆發環境污染事件的可能」. 監測數據表明,遼河、海河已經為重度污染,一些河道喪失了使用功能;滇池、巢湖、太湖水環境惡化的趨勢還在發展.今年以來,環保總局接報並處置的突發環境事件已經達到65起,其中較大以上環境事件13起.尤其今年4月以來,太湖藍藻持續暴發,嚴重影響了無錫上百萬群眾的正常生活.巢湖、滇池、三峽庫區支流等流域也不同程度地出現水華.周生賢說,河流湖泊的污染已經使老百姓的環境權益嚴重受損,今年1月至5月,環保總局共受理群眾來信來訪1814件,比去年同期增長了8%.
由於自然環境與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必然導致氣候異常,災害頻繁.中國氣象局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說,中國每年受各類災害影響的人口達4億人次,造成的經濟損失平均高達2000多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以來,除乾旱面積偏小外,暴雨、雷電、台風、沙塵暴、低溫凍害、雪災、酸雨均偏重.特別是7月中旬以來,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里中國接連兩次遭受強 台風襲擊,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嚴重且頻發的自然災害對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特別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4.2 全國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
據不完全統計,90年代中期,損失每年約為1875億: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大氣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水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固體廢棄物和其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
2004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上升為5118億元,翻了一番多,佔GDP3.05%.其中,水污染的環境成本為2862.8億元,占總成本的55.9%,大氣污染的環境成本為2198.0億元,占總成本的42.9%;固體廢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57.4億元,占總成本的1.2%.
此次核算僅算了其中的10項(大氣污染造成的健康、農業和材料損失,水污染造成的健康、工農業生產、人民生活和污染型缺水損失,以及固廢侵佔土地造成的經濟損失等),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重要部分都沒有涉及.總的來說,這次核算的結果只是整個結果的一部分.而且,在已經核算出的10項損失中還存在低估和缺項的問題.即便如此,損失也已經佔到GDP的3.05%,數字非常驚人,說明環境形勢十分嚴峻.
4.3 環境因素導致居民健康危機與「早亡」
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全世界80%的疾病和50%的兒童死亡,都與飲用水水質不良有關.導致的消化疾病、各種皮膚病、傳染病、癌症、結石病、心血管病等多達50種;由於水質污染,全世界每年有5000萬人死於肝癌和胃癌.水污染引起的危害主要包括:水體受病原微生物污染,會引起各種傳染病,如霍亂、傷寒等;水體受有害有機物(如酚、苯、三氯甲烷、四氯化碳、農葯、合成洗衣劑)的污染,會引起各種疾病和中毒;水體受重金屬(HG、PB、CU等)及其它無機毒物(氯化物、砷化物、亞硝酸鹽等)的污染,會引起各種疾病和中毒.
環境因素已成為影響人類食物鏈、生存條件、居民健康和導致居民死亡的四大因素之一.同時環境污染因素,必然導致許多原材料與水的污染,也嚴重影響食品衛生與葯品安全問題.
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中說,這次核算主要包括大氣污染和水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其中大氣污染的主要危害對象是城市居民,水污染的主要危害對象是農民.
研究表明,惡性腫瘤和呼吸系統疾病均與環境密切相關,在惡性腫瘤的死亡中,城市仍以肺癌的死亡率為最高,達35.59人/10萬人,這與城市大氣污染有直接關系;農村惡性腫瘤的死亡率逐年上升,占死亡總數的17.25%,成為農村地區居民第二位的死亡原因.農村地區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是呼吸系統疾病,占死亡總數的26.23%.
有關官員認為核算中大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部分數據相對完整、核算方法明確,得出的結論相對可靠.核算結果:2004年中國由於大氣污染共造成近35.8萬人死亡,約64萬名呼吸和循環系統病人住院,約25.6萬新發慢性支氣管炎病人,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527.4億元人民幣.
2004年平均每1萬個城市居民中有6個人因為空氣污染死亡,10人因為大氣污染引發呼吸或腦血管系統疾病住院,新增4.3人在其未來的生活中忍受著慢性支氣管炎病痛的折磨.專家認為,2004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健康損失占整個污染損失的33%.
北京「法制晚報」引述有關專家表示,從核算結果來看,環境污染對人們的健康威脅時刻存在,污染損失十分巨大.
2007年7月8日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世界銀行與中國政府合作的中國污染報告草稿,指中國每年約75萬人因為污染而「早亡」(premature mortality).
在受污染人群中,由於兒童抵抗力弱,最易受侵害;因而,是環境污染受害者中的最弱勢群體.
鉛是一種具有神經毒性的重金屬元素,在人體內無任何生理功用,人的血鉛濃度最好是零,超過100微克/升就屬於鉛中毒.鉛中毒不僅可導致兒童多動、睡眠不良、注意力不集中,會造成智力低下.血液中鉛含量高會導致神經以及生殖系統損害,對孕婦和兒童傷害特別大,症狀嚴重的會呈現痙攣、昏迷甚至死亡.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專家提出,防止鉛對兒童的危害,將成為21世紀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由世界衛生組織兒童衛生合作中心實施的「中國城市兒童鉛中毒防治項目」於2004年啟動.2006年哈爾濱市「中國兒童鉛中毒防治項目」篩查報告,對哈爾濱市1275名初生至6歲兒童所進行的血鉛篩查發現,9.56%的兒童血鉛超標,幾乎每10個孩子中就有1個孩子「鉛中毒」.據哈爾濱市婦幼保健醫院,早在2004年開始,已對全市各大幼稚園0-6歲的3600多名兒童進行血鉛篩查顯示,近3年來兒童鉛中毒的比率都接近10%.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性.
據廣東省環境科學學會等調查報告,有多達5成半的住宅樣本甲醛超標,書房及睡房的甲醛超標率接近7成,最高超標濃度達18倍.有的甚至帶有過量放射性元素.室內甲醛、氨、苯、甲苯、二甲苯、TVOC等與裝修情況密切相關,室內裝修愈豪華,污染的情況就愈嚴重.調查發現,每年中國有210萬名兒童死於直接由裝修污染引發呼吸道感染疾病,另外430多萬人因室內空氣污染患病入院求診.專家建議,家居應避免過度豪華裝修,即使是環保建材,一些組合夾板或黏合劑也可能帶毒性.應該選擇具有環保合格證的產品.
黃河污染加重,危害沿岸1.6億城鄉人民:直接飲用黃河水的農民成了各種怪病的"高危人群".山西臨猗縣牛杜村因水源污染,村民患腦血栓、癱瘓和癌症的人數逐年增加.由於水源污染,2005年有42人得怪病死亡,目前還有患怪病者28人.白銀市四龍鎮金山村中心小學王永勝班裡28個男生中,20個男生都有白頭發.而且還有不少同學經常肚子痛、頭痛.
5 治理成本估價天貓美國普衛欣提示:霧霾天氣出行記得做好防護。
目前的污染, 如果消除需要的治理成本.據專家核算表明,2004年中國環境污染的實際治理成本是959.65億元,虛擬治理成本為2874.43億元,合計總成本為3834.08億元,實際治理成本只佔25%,由此可見,中國環境污染治理投入欠賬較大.其中,廢水的治理成本最高,大約占總治理成本的56.2%.
6 轉變發展模式 建設綠色GDP
造成中國生態環境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體制弊端與發展模式的嚴重缺陷.缺乏有效的民主監督,權大於法,有法不依,違法不究,司法腐敗是常見病,這些使一切環保法律無能為力,陷於「無法無天」狀態.官員為表面「政績」,可以不擇手段,只求數量與速度,以犧牲環境與人權為代價的畸形發展模式是有害的,也是絕對不可能持久的.
因此,應當轉變觀念,深化改革;完善以保護人權、建設環境為內涵的社會與環境全面發展的優化模式.

G. 求最新的空氣污染的事例~ 謝嘍!

摘要:本文重點討論中國近年來由於環境污染不斷惡化,邊治邊污,治理不力等,所帶來的一系列嚴重的環境災害與生態危機問題: 生態環境的破壞和生態平衡的失調;環境污染繼續惡化狀況與重大污染事件大面積隨時突發;污染案例:渤海將會變成「死海」;太湖嚴重污染,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與生存危害;環境污染代價、損失與治理的成本估計;根本在於轉變觀念,深化改革,端正發展模式,建設綠色家園與發展綠色GDP等。

關鍵詞:環境污染 生態危機 頻繁災害 損失代價 轉變模式

中國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制訂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法律,開展了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工作,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由於中國發展模式與生產工藝落後,粗放的生產與經營方式,特別是有法不依,使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從整體上看,中國的環境質量仍在繼續惡化,局部地區非常嚴重;以城市為中心的環境污染還在發展,並向農村蔓延;生態破壞的范圍在擴大,程度在加劇。如果不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深化改革,很有可能在環境問題上嚴重威脅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甚至中華民族的生存條件。

2007年5月29日媒體報道,由於近年來無錫市太湖嚴重污染,致使自來水變質發臭,不能飲用,這是又一個對人類發出的危險警報。

實際上,無錫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資料表明,1991年到2004年期間,無錫市區肝癌、胃癌、肺癌等主要惡性腫瘤的發病率、死亡率和在死因中的比例均呈現明顯上升趨勢。研究表明,太湖水域藍藻的代謝物微囊藻毒素在動物試驗中表現出強促癌性,與太湖地區的幾種消化道惡性腫瘤有一定的相關性。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資料也表明,環太湖地區已經成為惡性腫瘤的高發區。

1 環境嚴重污染在繼續

1.1 大氣污染

燃煤是形成中國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大氣污染主要集中在城市,主要污染物是煙塵和二氧化硫。據《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1997年,中國城市空氣質量仍處在較重的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於南方城市。隨著汽車用量的陡增,大城市汽車尾氣污染趨勢在加重惡化,氮氧化物已成為少數大城市空氣中的首要污染物,氮氧化物年均值濃度在4~140微克/米3范圍之間,全國年均值為45微克/米。從區域分布看,北京、天津、甘肅、新疆、陝西、山西的大部分地區及河南、吉林、青海、寧夏、內蒙古、山東、河北、遼寧的部分地區總懸浮顆粒物污染嚴重。

近年來,酸雨危害在我國發展之快為全球罕見,中國從271個酸雨觀測站中選出具有代表性的81個同步進行連續觀測,再把所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結果發現,81個站中有49個站的降雨屬於酸雨,佔61%,據統計,1990年中國煤炭消耗10.52億噸,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495萬噸(不含鄉鎮企業);1995年煤炭消耗量增至12.8億噸,二氧化硫排放量為2341萬噸(含鄉鎮企業),超過歐洲和美洲,居世界首位;2000年,煤炭消耗達14.5億噸,二氧化硫排放量達2730萬噸。中國酸雨形勢十分嚴峻。

又據科學研究觀測發現台灣大氣中的汞含量,較歐美高出一倍以上,威脅台灣人民健康;而最主要的來源則是中國燃燒煤與垃圾所造成。台灣中央大學大氣物理所教授林能暉表示,許多污染物質會隨著大氣的循環而影響整個區域。不論是中國北方的空氣污染、蒙古的沙塵暴、東南亞燃燒植物產生的生質污染等,台灣剛好都在下風處,因此成為亞洲大陸污染物進入太平洋的關口。不但如此,林能暉指出,美國之前發現大氣汞也會隨著氣流影響其他區域,仔細調查才發現,全球六、七成的排放來源,都指向中國,透過燃燒煤與垃圾,造成所含的汞成分散布至大氣之中;之後隨著降雨回到地面,進入植物或魚類的身體中,經過食物鏈,最後又進入人體,累積造成慢性中毒,傷害神經系統。林能暉說,台灣與美國環保署、太空總署、日本富士山科學計劃合作,在鹿林天文台、竹子山等地進行監測。結果發現,即使在海拔近三千公尺的鹿林山上,所監測的大氣汞平均濃度,仍較歐美高出一倍。由於這種情形在冬季吹西風時,會比夏天吹東風時嚴重,加上衛星遙測,因此可得知污染區主要來自中國、中南半島等地。林能暉指出,也希望透過國際合作,及早研擬對策。

2006年全國監測的559個城市中,空氣質量達到一級標準的城市佔4.3%、二級標準的城市佔58.1%、三級標準的城市佔28.5、劣於三級標準的城市佔9.1%。與上年相比(可比城市),城市空氣質量達到或優於二級的城市比例增加4.7個百分點;劣於三級的城市比例減少2.1個百分點,城市空氣質量總體有所改善。113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達標城市比例比上年增加1.7個百分點,劣三級城市增加0.9個百分點,二氧化硫平均濃度比上年略有降低,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基本持平。酸雨分布區域保持穩定,主要集中在長江以南,四川、雲南以東的區域。
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表明,我國一些主要城市大氣污染物濃度遠遠超過國際標准,在世界主要城市中名列前茅,位於世界污染最為嚴重的城市之列。全球20個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有16個在中國。

1.2 水污染

中國不僅面臨水量的危機,同時水質危機也很嚴重。據2003年6月5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發布的《2002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七大水系污染程度由重到輕依次為:海河、遼河、黃河、淮河、松花江、珠江、長江。其中,海河、遼河水系污染最嚴重,劣V類水體佔60%以上。
水污染也造成國際糾紛。例如,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件,引起下游俄羅斯的水污染事件;黑龍江沿岸俄羅斯一些村莊,民間已出現向中國索取賠償的聲浪。

2006年監測,全國地表水總體水質屬中度污染。在國家環境監測網監測的745個地表水監測斷面中,I-III類,IV、V類,劣V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40%、32%和28%。七大水系中,主講、長江水質良好,松花江、黃河、淮河為中度污染,遼河、海河為重度污染。太湖、滇池為劣V類水質,巢湖為V類水質。重點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總體水質良好,根據113個環保重點城市的382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的監測結果統計,監測的達標水量佔72.3%。163個城市的地下水水質監測結果表明,地下水水質以良好-較差為主。深層地下水水質優於淺層地下水,開采程度低的地區地下水水質優於開采程度高的地區;地下水水位總體保持穩定態勢。

全國近岸大部分海域水質良好,局部海域污染依然嚴重,遠海海域水質良好。近岸海域一、二類海水比例為67.7%,比上年上升0.5恩個百分點;三類海水為8.0%,下降0.9個百分點;四類、劣四類海水為24.3%,上升0.4個百分點。南海、黃海近岸海域水質良好,渤海、東海近岸海域分別為輕度和中度污染。

1.3 固體廢物污染

近年來,中國固體廢物的產生量、排放量和堆存量不斷上升。工業固體廢物利用率很低多數僅是簡單堆放,或填埋,或隨意棄置,不僅佔用農田,而且對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嚴重污染,後果深遠。目前受污染的農田已達10萬平方公里,因此而造成的糧食減產每年在1000萬噸以上。城市垃圾產生量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遞增,有25%的城市垃圾得不到及時清運,工業固體廢物和城市垃圾的「圍城」現象十分普遍,以及洋垃圾的引進,這些嚴重製約了城市建設的正常發展。有害廢物大多未得到安全處置,其隨意堆放已構成重大的環境隱患。

1.4 雜訊污染

目前全國2/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雜訊超標的環境中。近年來,由於城市機動車輛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和經濟的迅速發展,雜訊污染范圍有所擴大,並有向近郊和鄉鎮擴散的趨勢。

城市聲環境污染與上年相比,重點城市區域雜訊平均等效聲級下降超過1dB(A)(含1dB(A))的城市17個、上升超過1dB(A)(含1dB(A))的城市11個。道路交通雜訊平均等效聲級較上年增加超過1dB(A)的城市8個,降低超過1dB(A)的城市21個。城市各類功能區聲環境質量,晝間達標率高於夜間,3類功能區好於其它類功能區。

1.5 鄉鎮工業的污染日趨突出

2000年鄉鎮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002萬噸,占當年全國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的28.2%;鄉鎮工業煙塵排放量993萬噸,占當年全國工業煙塵排放量的54.2%;鄉鎮工業粉塵排放量為1358萬噸,占當年全國工業粉塵排放量的68.3%;鄉鎮工業廢水中化學需氧量的排放量為670萬噸,占當年全國工業廢水中公學需氧量排放量的46.5%;鄉鎮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也是很驚人的,達到當年全國固體廢物產生量的38.6%。造紙、印染、電鍍、化工、製革等是鄉鎮企業的主要污染行業。

1.6 其它污染

電磁輻射與電磁雜訊污染、其他有害輻射污染等,也日益嚴重,不可忽視。重點電離輻射污染源、城市放射性廢物庫未對周圍環境造成可監測到的污染。電磁輻射環境基本屬於環境背景水平。

2 嚴重污染案例: 渤海污染,將會變成「死海」

渤海是中國近封閉內海,在政治、經濟、國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環渤海地區是我國北方人口集中、經濟發達的區域,自北向南分布有遼寧省、河北省、天津市、山東省。2005年三省一市總人口21363萬人,GDP 40254億元,分別佔全國人口和GDP的16%和22%,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有著重要的貢獻。

據海洋檢測專家發出警告,渤海的環境污染已到了臨界點,如再不採取果斷措施,渤海將在10年後變成「死海」。那時,即便不向渤海排入一滴污水,單靠其與外界水體交換恢復清潔,至少也需要200年。

據悉,環渤海地區共有地級城市26座,沿岸有大小港口近百個,黃河、小清河、海河、灤河、遼河等40餘條河水流入渤海,年平均徑流量約792億立方米。渤海沿岸有217個排污口,大量的工業及生活污水沿地表、河口湧入渤海。據統計,渤海每年收納的污水高達28億噸,污染物超過70萬噸,海底泥中重金屬竟超過國家標準的2000倍。這些必然嚴重污染海洋生物,並危害人類的食物鏈與生存條件。

3 中國生態環境嚴重破壞

生態環境的破壞和生態平衡的失調是影響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與環境污染相比,它的影響更為深遠。生態破壞主要表現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場退化、森林資源危機、水資源短缺、生物多樣性減少等方面。

2007年世界生態環境現代化評價,中國在118個國家中位居第100位。

3.1、水土流失嚴重

中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治理的速度趕不上破壞的速度。水土流失面積從建國初期50年代的116萬平方千米增加到90年代初期的150萬平方千米,每年流失量達50億噸以上,相當於全國的耕地上颳去1厘米厚的土層,其中流失氮、磷、鉀肥料元素的量相當於4000萬噸的化肥,等於全國化肥施用量。相當於每畝耕地沖走了25千克肥料。全國受水土流失的耕地約佔耕地總面積的1/3。水土流失涉及全國近1000個縣,主要分布在西北黃土高原,江南丘陵山地和北方土石山區。每年被輸入黃河的泥沙量達16億噸,居世界河流之冠。

2006年,全國耕地凈減少460.2萬畝,與上年相比,耕地面積減少0.25%。全國共有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37.08%。

3.2、土地荒漠化

目前,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為262.2萬平方公里,占我國國土面積的27.3%,目前仍在擴展。風沙區生態環境脆弱,耕地萎縮,人民生活受到極大影響,全國有60%的貧困縣集中在風沙地區,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響。北部被沙漠包圍,荒漠化最嚴重的地區是包括占國土面積37%的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5個省的自治區在內的乾燥地帶。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的西域,荒漠化肆意蔓延。

風沙、沙塵暴和熱風逐年加劇,每逢風沙來臨,天空一片昏暗。內蒙古科爾沁沙漠已經越過內蒙古與遼寧的邊界線,正以平均每年前進30米的速度向南推進,威逼中國東北工業大城市沈陽。北京春天的風沙天數,從60年代的平均17.2天,增加到70年代的平均20.5天,而80年代以後又有所增加,沙漠已經蔓延到北京市南郊永定河北岸的大紅門附近,以致波及到南韓以外國家與地區。
據學者證實,影響北京的沙塵暴實際上是由普通沙塵與鹽鹼粉塵混合而成的化學塵暴,更具有污染、腐蝕與毒性等三大危害。這種塵暴的主要危害:化學污染:化學塵暴可以污染水源、土壤、農作物、植被等動植物和環境物體的表面,在化學塵源的下風方,鹽鹼粉塵形成大片重度污染帶,可使草場嚴重退化,耕地糧食減產,加劇土地荒漠化的趨勢。化學腐蝕:對周邊環境中所有的裸露在外的部分,如建築表面、圍欄、管線(道),甚至室內的物體表面等,具有較強甚至很強的腐蝕作用,使之生銹變質等。化學毒性:當化學塵暴降落到草喬灌木上時,輕者可以使植物表面灼傷、生長緩慢或暫停生長;重者可以抑止生長,甚至導致死亡。對人和動物也有類似的影響。

又據報道,2007年2月28日凌晨二時零五分,一列由新疆烏魯木齊開往阿克蘇的火車,因為遭到風力達十三級的特大沙塵暴襲擊,十一節車廂被狂風吹翻,四人死亡,上百人受傷風,南疆線因而中斷。那麼,下一個受害者將是誰?會不會把北京故宮博物館的大屋頂掀飛?

3.3、草場退化

由於長期以來對草地資源採取自然粗放經營的方式,重利用、輕建設,重開墾、輕保護,草地資源面臨嚴重的危機,草地退化面積占可利用草地面積的1/3,並繼續發展。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草原牧草產量將會繼續下降,草原生態環境將更加惡化。

3.4、森林資源危機

中國是世界上人均森林面積最少的國家之一。盡管我國的造林和森林保護事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森林覆蓋率在10年時間里從12.98%上升到13.92%,但用材林面積縮小,森林質量下降,森林資源面臨的形勢依然非常嚴峻。

3.5、水資源短缺

由於中國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且利用效率低,北方地區嚴重缺水,對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影響。據統計,目前我國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個城市嚴重缺水,中國西北、華北、東北、等北方城市幾乎全都缺水,年缺水量約60億立方米,北京市人均用水量雖然只相當於一些發達國家首都的1/3;農村有3.6億人口喝不上符合衛生標準的水,成為健康問題,北方和西北農村有5000多萬人和3000多萬頭牲畜得不到飲水保障。

3.6、生物多樣性減少

中國是生物多樣性特別豐富的國家之一,生物多樣性居北半球第一位。但由於人口過快增長和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生態環境大面積破壞和退化,我國有15%-20%的動植物種類生存環境受到威脅,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4 環境與生態危機造成的損失與代價

4.1 環境與生態災害頻繁

2007年01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就2006年中國自然災害和救災工作舉行發布會,民政部副部長李立國說,2006年,台風、洪澇、旱災、風雹、地震、低溫冷凍、雪災、山體滑坡、泥石流、病蟲害等各類自然災害在中國都有不同程度發生,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因災死亡3186人,緊急轉移安置1384.5萬人(次);農作物受災面積41091.3千公頃,其中絕收面積5408.9千公頃;倒塌房屋193.3萬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2528.1億元。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等地受災嚴重。(據中國網)

2007年僅1-2月,中國因各種氣象災害以及森林火災、泥石流等衍生災害造成1382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近1000億元。

民政部發布中國6月份災情與近年同期相比略偏重,自然災害以洪澇、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地震、旱災和風雹為主。全國受災人口達9661.4萬人,死亡309人,失蹤48人,緊急轉移安置181.2萬人。據統計,自然災害還造成12922.0千公頃農作物受災,其中絕收面積839.8千公頃;倒塌房屋28.0萬間,損壞房屋83.6萬間;直接經濟損失232.6億元。

國家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表示,「當前水污染問題相當嚴重」,「大部分地區都有隨時爆發環境污染事件的可能」。 監測數據表明,遼河、海河已經為重度污染,一些河道喪失了使用功能;滇池、巢湖、太湖水環境惡化的趨勢還在發展。今年以來,環保總局接報並處置的突發環境事件已經達到65起,其中較大以上環境事件13起。尤其今年4月以來,太湖藍藻持續暴發,嚴重影響了無錫上百萬群眾的正常生活。巢湖、滇池、三峽庫區支流等流域也不同程度地出現水華。周生賢說,河流湖泊的污染已經使老百姓的環境權益嚴重受損,今年1月至5月,環保總局共受理群眾來信來訪1814件,比去年同期增長了8%。

由於自然環境與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必然導致氣候異常,災害頻繁。中國氣象局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說,中國每年受各類災害影響的人口達4億人次,造成的經濟損失平均高達2000多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以來,除乾旱面積偏小外,暴雨、雷電、台風、沙塵暴、低溫凍害、雪災、酸雨均偏重。特別是7月中旬以來,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里中國接連兩次遭受強 台風襲擊,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嚴重且頻發的自然災害對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特別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4.2 全國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

據不完全統計,90年代中期,損失每年約為1875億: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大氣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水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固體廢棄物和其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

2004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上升為5118億元,翻了一番多,佔GDP3.05%。其中,水污染的環境成本為2862.8億元,占總成本的55.9%,大氣污染的環境成本為2198.0億元,占總成本的42.9%;固體廢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57.4億元,占總成本的1.2%。

此次核算僅算了其中的10項(大氣污染造成的健康、農業和材料損失,水污染造成的健康、工農業生產、人民生活和污染型缺水損失,以及固廢侵佔土地造成的經濟損失等),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重要部分都沒有涉及。總的來說,這次核算的結果只是整個結果的一部分。而且,在已經核算出的10項損失中還存在低估和缺項的問題。即便如此,損失也已經佔到GDP的3.05%,數字非常驚人,說明環境形勢十分嚴峻。

4.3 環境因素導致居民健康危機與「早亡」

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全世界80%的疾病和50%的兒童死亡,都與飲用水水質不良有關。導致的消化疾病、各種皮膚病、傳染病、癌症、結石病、心血管病等多達50種;由於水質污染,全世界每年有5000萬人死於肝癌和胃癌。水污染引起的危害主要包括:水體受病原微生物污染,會引起各種傳染病,如霍亂、傷寒等;水體受有害有機物(如酚、苯、三氯甲烷、四氯化碳、農葯、合成洗衣劑)的污染,會引起各種疾病和中毒;水體受重金屬(HG、PB、CU等)及其它無機毒物(氯化物、砷化物、亞硝酸鹽等)的污染,會引起各種疾病和中毒。

環境因素已成為影響人類食物鏈、生存條件、居民健康和導致居民死亡的四大因素之一。同時環境污染因素,必然導致許多原材料與水的污染,也嚴重影響食品衛生與葯品安全問題。

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中說,這次核算主要包括大氣污染和水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其中大氣污染的主要危害對象是城市居民,水污染的主要危害對象是農民。

研究表明,惡性腫瘤和呼吸系統疾病均與環境密切相關,在惡性腫瘤的死亡中,城市仍以肺癌的死亡率為最高,達35.59人/10萬人,這與城市大氣污染有直接關系;農村惡性腫瘤的死亡率逐年上升,占死亡總數的17.25%,成為農村地區居民第二位的死亡原因。農村地區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是呼吸系統疾病,占死亡總數的26.23%。

有關官員認為核算中大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部分數據相對完整、核算方法明確,得出的結論相對可靠。核算結果:2004年中國由於大氣污染共造成近35.8萬人死亡,約64萬名呼吸和循環系統病人住院,約25.6萬新發慢性支氣管炎病人,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527.4億元人民幣。

2004年平均每1萬個城市居民中有6個人因為空氣污染死亡,10人因為大氣污染引發呼吸或腦血管系統疾病住院,新增4.3人在其未來的生活中忍受著慢性支氣管炎病痛的折磨。專家認為,2004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健康損失占整個污染損失的33%。

北京「法制晚報」引述有關專家表示,從核算結果來看,環境污染對人們的健康威脅時刻存在,污染損失十分巨大。

2007年7月8日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世界銀行與中國政府合作的中國污染報告草稿,指中國每年約75萬人因為污染而「早亡」(premature mortality)。

在受污染人群中,由於兒童抵抗力弱,最易受侵害;因而,是環境污染受害者中的最弱勢群體。

鉛是一種具有神經毒性的重金屬元素,在人體內無任何生理功用,人的血鉛濃度最好是零,超過100微克/升就屬於鉛中毒。鉛中毒不僅可導致兒童多動、睡眠不良、注意力不集中,會造成智力低下。血液中鉛含量高會導致神經以及生殖系統損害,對孕婦和兒童傷害特別大,症狀嚴重的會呈現痙攣、昏迷甚至死亡。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專家提出,防止鉛對兒童的危害,將成為21世紀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由世界衛生組織兒童衛生合作中心實施的「中國城市兒童鉛中毒防治項目」於2004年啟動。2006年哈爾濱市「中國兒童鉛中毒防治項目」篩查報告,對哈爾濱市1275名初生至6歲兒童所進行的血鉛篩查發現,9.56%的兒童血鉛超標,幾乎每10個孩子中就有1個孩子「鉛中毒」。據哈爾濱市婦幼保健醫院,早在2004年開始,已對全市各大幼稚園0-6歲的3600多名兒童進行血鉛篩查顯示,近3年來兒童鉛中毒的比率都接近10%。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性。

據廣東省環境科學學會等調查報告,有多達5成半的住宅樣本甲醛超標,書房及睡房的甲醛超標率接近7成,最高超標濃度達18倍。有的甚至帶有過量放射性元素。室內甲醛、氨、苯、甲苯、二甲苯、TVOC等與裝修情況密切相關,室內裝修愈豪華,污染的情況就愈嚴重。調查發現,每年中國有210萬名兒童死於直接由裝修污染引發呼吸道感染疾病,另外430多萬人因室內空氣污染患病入院求診。專家建議,家居應避免過度豪華裝修,即使是環保建材,一些組合夾板或黏合劑也可能帶毒性。應該選擇具有環保合格證的產品。

黃河污染加重,危害沿岸1.6億城鄉人民:直接飲用黃河水的農民成了各種怪病的"高危人群"。山西臨猗縣牛杜村因水源污染,村民患腦血栓、癱瘓和癌症的人數逐年增加。由於水源污染,2005年有42人得怪病死亡,目前還有患怪病者28人。白銀市四龍鎮金山村中心小學王永勝班裡28個男生中,20個男生都有白頭發。而且還有不少同學經常肚子痛、頭痛。

5 治理成本估價

目前的污染, 如果消除需要的治理成本。據專家核算表明,2004年中國環境污染的實際治理成本是959.65億元,虛擬治理成本為2874.43億元,合計總成本為3834.08億元,實際治理成本只佔25%,由此可見,中國環境污染治理投入欠賬較大。其中,廢水的治理成本最高,大約占總治理成本的56.2%。

6 轉變發展模式 建設綠色GDP

造成中國生態環境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體制弊端與發展模式的嚴重缺陷。缺乏有效的民主監督,權大於法,有法不依,違法不究,司法腐敗是常見病,這些使一切環保法律無能為力,陷於「無法無天」狀態。官員為表面「政績」,可以不擇手段,只求數量與速度,以犧牲環境與人權為代價的畸形發展模式是有害的,也是絕對不可能持久的。

因此,應當轉變觀念,深化改革;完善以保護人權、建設環境為內涵的社會與環境全面發展的優化模式。

6.1 繼續完善綠色GDP評估體系
6.2 盡快實施綠色GDP考核國民經濟與建設成績
6.3 加大環境治理投入,每年按GDP的5-6%撥款
6.4 深化制度改革,完善環境治理立法與嚴格執法
6.5 追究環境污染事故案件的相關責任

參考資料:
[1] 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北京,2006-09-07。
[2] 國家環保總局,2004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北京,2005-06-02。
[3]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9年12月26日頒布。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5月15日頒布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29日頒布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2004年12月29日修訂
[7]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2002年8月29日頒布
[8] 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2002年12月28日頒布
[9]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1984年9月20日頒布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
行嗎?

H. 近幾年的環境污染事件

摘要:本文重點討論中國近年來由於環境污染不斷惡化,邊治邊污,治理不力等,所帶來的一系列嚴重的環境災害與生態危機問題: 生態環境的破壞和生態平衡的失調;環境污染繼續惡化狀況與重大污染事件大面積隨時突發;污染案例:渤海將會變成「死海」;太湖嚴重污染,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與生存危害;環境污染代價、損失與治理的成本估計;根本在於轉變觀念,深化改革,端正發展模式,建設綠色家園與發展綠色GDP等。

關鍵詞:環境污染 生態危機 頻繁災害 損失代價 轉變模式

中國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制訂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法律,開展了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工作,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由於中國發展模式與生產工藝落後,粗放的生產與經營方式,特別是有法不依,使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從整體上看,中國的環境質量仍在繼續惡化,局部地區非常嚴重;以城市為中心的環境污染還在發展,並向農村蔓延;生態破壞的范圍在擴大,程度在加劇。如果不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深化改革,很有可能在環境問題上嚴重威脅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甚至中華民族的生存條件。

2007年5月29日媒體報道,由於近年來無錫市太湖嚴重污染,致使自來水變質發臭,不能飲用,這是又一個對人類發出的危險警報。

實際上,無錫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資料表明,1991年到2004年期間,無錫市區肝癌、胃癌、肺癌等主要惡性腫瘤的發病率、死亡率和在死因中的比例均呈現明顯上升趨勢。研究表明,太湖水域藍藻的代謝物微囊藻毒素在動物試驗中表現出強促癌性,與太湖地區的幾種消化道惡性腫瘤有一定的相關性。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資料也表明,環太湖地區已經成為惡性腫瘤的高發區。

1 環境嚴重污染在繼續

1.1 大氣污染

燃煤是形成中國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大氣污染主要集中在城市,主要污染物是煙塵和二氧化硫。據《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1997年,中國城市空氣質量仍處在較重的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於南方城市。隨著汽車用量的陡增,大城市汽車尾氣污染趨勢在加重惡化,氮氧化物已成為少數大城市空氣中的首要污染物,氮氧化物年均值濃度在4~140微克/米3范圍之間,全國年均值為45微克/米。從區域分布看,北京、天津、甘肅、新疆、陝西、山西的大部分地區及河南、吉林、青海、寧夏、內蒙古、山東、河北、遼寧的部分地區總懸浮顆粒物污染嚴重。

近年來,酸雨危害在我國發展之快為全球罕見,中國從271個酸雨觀測站中選出具有代表性的81個同步進行連續觀測,再把所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結果發現,81個站中有49個站的降雨屬於酸雨,佔61%,據統計,1990年中國煤炭消耗10.52億噸,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495萬噸(不含鄉鎮企業);1995年煤炭消耗量增至12.8億噸,二氧化硫排放量為2341萬噸(含鄉鎮企業),超過歐洲和美洲,居世界首位;2000年,煤炭消耗達14.5億噸,二氧化硫排放量達2730萬噸。中國酸雨形勢十分嚴峻。

又據科學研究觀測發現台灣大氣中的汞含量,較歐美高出一倍以上,威脅台灣人民健康;而最主要的來源則是中國燃燒煤與垃圾所造成。台灣中央大學大氣物理所教授林能暉表示,許多污染物質會隨著大氣的循環而影響整個區域。不論是中國北方的空氣污染、蒙古的沙塵暴、東南亞燃燒植物產生的生質污染等,台灣剛好都在下風處,因此成為亞洲大陸污染物進入太平洋的關口。不但如此,林能暉指出,美國之前發現大氣汞也會隨著氣流影響其他區域,仔細調查才發現,全球六、七成的排放來源,都指向中國,透過燃燒煤與垃圾,造成所含的汞成分散布至大氣之中;之後隨著降雨回到地面,進入植物或魚類的身體中,經過食物鏈,最後又進入人體,累積造成慢性中毒,傷害神經系統。林能暉說,台灣與美國環保署、太空總署、日本富士山科學計劃合作,在鹿林天文台、竹子山等地進行監測。結果發現,即使在海拔近三千公尺的鹿林山上,所監測的大氣汞平均濃度,仍較歐美高出一倍。由於這種情形在冬季吹西風時,會比夏天吹東風時嚴重,加上衛星遙測,因此可得知污染區主要來自中國、中南半島等地。林能暉指出,也希望透過國際合作,及早研擬對策。

2006年全國監測的559個城市中,空氣質量達到一級標準的城市佔4.3%、二級標準的城市佔58.1%、三級標準的城市佔28.5、劣於三級標準的城市佔9.1%。與上年相比(可比城市),城市空氣質量達到或優於二級的城市比例增加4.7個百分點;劣於三級的城市比例減少2.1個百分點,城市空氣質量總體有所改善。113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達標城市比例比上年增加1.7個百分點,劣三級城市增加0.9個百分點,二氧化硫平均濃度比上年略有降低,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基本持平。酸雨分布區域保持穩定,主要集中在長江以南,四川、雲南以東的區域。
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表明,我國一些主要城市大氣污染物濃度遠遠超過國際標准,在世界主要城市中名列前茅,位於世界污染最為嚴重的城市之列。全球20個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有16個在中國。

1.2 水污染

中國不僅面臨水量的危機,同時水質危機也很嚴重。據2003年6月5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發布的《2002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七大水系污染程度由重到輕依次為:海河、遼河、黃河、淮河、松花江、珠江、長江。其中,海河、遼河水系污染最嚴重,劣V類水體佔60%以上。
水污染也造成國際糾紛。例如,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件,引起下游俄羅斯的水污染事件;黑龍江沿岸俄羅斯一些村莊,民間已出現向中國索取賠償的聲浪。

2006年監測,全國地表水總體水質屬中度污染。在國家環境監測網監測的745個地表水監測斷面中,I-III類,IV、V類,劣V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40%、32%和28%。七大水系中,主講、長江水質良好,松花江、黃河、淮河為中度污染,遼河、海河為重度污染。太湖、滇池為劣V類水質,巢湖為V類水質。重點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總體水質良好,根據113個環保重點城市的382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的監測結果統計,監測的達標水量佔72.3%。163個城市的地下水水質監測結果表明,地下水水質以良好-較差為主。深層地下水水質優於淺層地下水,開采程度低的地區地下水水質優於開采程度高的地區;地下水水位總體保持穩定態勢。

全國近岸大部分海域水質良好,局部海域污染依然嚴重,遠海海域水質良好。近岸海域一、二類海水比例為67.7%,比上年上升0.5恩個百分點;三類海水為8.0%,下降0.9個百分點;四類、劣四類海水為24.3%,上升0.4個百分點。南海、黃海近岸海域水質良好,渤海、東海近岸海域分別為輕度和中度污染。

1.3 固體廢物污染

近年來,中國固體廢物的產生量、排放量和堆存量不斷上升。工業固體廢物利用率很低多數僅是簡單堆放,或填埋,或隨意棄置,不僅佔用農田,而且對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嚴重污染,後果深遠。目前受污染的農田已達10萬平方公里,因此而造成的糧食減產每年在1000萬噸以上。城市垃圾產生量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遞增,有25%的城市垃圾得不到及時清運,工業固體廢物和城市垃圾的「圍城」現象十分普遍,以及洋垃圾的引進,這些嚴重製約了城市建設的正常發展。有害廢物大多未得到安全處置,其隨意堆放已構成重大的環境隱患。

1.4 雜訊污染

目前全國2/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雜訊超標的環境中。近年來,由於城市機動車輛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和經濟的迅速發展,雜訊污染范圍有所擴大,並有向近郊和鄉鎮擴散的趨勢。

城市聲環境污染與上年相比,重點城市區域雜訊平均等效聲級下降超過1dB(A)(含1dB(A))的城市17個、上升超過1dB(A)(含1dB(A))的城市11個。道路交通雜訊平均等效聲級較上年增加超過1dB(A)的城市8個,降低超過1dB(A)的城市21個。城市各類功能區聲環境質量,晝間達標率高於夜間,3類功能區好於其它類功能區。

1.5 鄉鎮工業的污染日趨突出

2000年鄉鎮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002萬噸,占當年全國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的28.2%;鄉鎮工業煙塵排放量993萬噸,占當年全國工業煙塵排放量的54.2%;鄉鎮工業粉塵排放量為1358萬噸,占當年全國工業粉塵排放量的68.3%;鄉鎮工業廢水中化學需氧量的排放量為670萬噸,占當年全國工業廢水中公學需氧量排放量的46.5%;鄉鎮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也是很驚人的,達到當年全國固體廢物產生量的38.6%。造紙、印染、電鍍、化工、製革等是鄉鎮企業的主要污染行業。

1.6 其它污染

電磁輻射與電磁雜訊污染、其他有害輻射污染等,也日益嚴重,不可忽視。重點電離輻射污染源、城市放射性廢物庫未對周圍環境造成可監測到的污染。電磁輻射環境基本屬於環境背景水平。

2 嚴重污染案例: 渤海污染,將會變成「死海」

渤海是中國近封閉內海,在政治、經濟、國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環渤海地區是我國北方人口集中、經濟發達的區域,自北向南分布有遼寧省、河北省、天津市、山東省。2005年三省一市總人口21363萬人,GDP 40254億元,分別佔全國人口和GDP的16%和22%,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有著重要的貢獻。

據海洋檢測專家發出警告,渤海的環境污染已到了臨界點,如再不採取果斷措施,渤海將在10年後變成「死海」。那時,即便不向渤海排入一滴污水,單靠其與外界水體交換恢復清潔,至少也需要200年。

據悉,環渤海地區共有地級城市26座,沿岸有大小港口近百個,黃河、小清河、海河、灤河、遼河等40餘條河水流入渤海,年平均徑流量約792億立方米。渤海沿岸有217個排污口,大量的工業及生活污水沿地表、河口湧入渤海。據統計,渤海每年收納的污水高達28億噸,污染物超過70萬噸,海底泥中重金屬竟超過國家標準的2000倍。這些必然嚴重污染海洋生物,並危害人類的食物鏈與生存條件。

3 中國生態環境嚴重破壞

生態環境的破壞和生態平衡的失調是影響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與環境污染相比,它的影響更為深遠。生態破壞主要表現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場退化、森林資源危機、水資源短缺、生物多樣性減少等方面。

2007年世界生態環境現代化評價,中國在118個國家中位居第100位。

3.1、水土流失嚴重

中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治理的速度趕不上破壞的速度。水土流失面積從建國初期50年代的116萬平方千米增加到90年代初期的150萬平方千米,每年流失量達50億噸以上,相當於全國的耕地上颳去1厘米厚的土層,其中流失氮、磷、鉀肥料元素的量相當於4000萬噸的化肥,等於全國化肥施用量。相當於每畝耕地沖走了25千克肥料。全國受水土流失的耕地約佔耕地總面積的1/3。水土流失涉及全國近1000個縣,主要分布在西北黃土高原,江南丘陵山地和北方土石山區。每年被輸入黃河的泥沙量達16億噸,居世界河流之冠。

2006年,全國耕地凈減少460.2萬畝,與上年相比,耕地面積減少0.25%。全國共有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37.08%。

3.2、土地荒漠化

目前,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為262.2萬平方公里,占我國國土面積的27.3%,目前仍在擴展。風沙區生態環境脆弱,耕地萎縮,人民生活受到極大影響,全國有60%的貧困縣集中在風沙地區,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響。北部被沙漠包圍,荒漠化最嚴重的地區是包括占國土面積37%的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5個省的自治區在內的乾燥地帶。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的西域,荒漠化肆意蔓延。

風沙、沙塵暴和熱風逐年加劇,每逢風沙來臨,天空一片昏暗。內蒙古科爾沁沙漠已經越過內蒙古與遼寧的邊界線,正以平均每年前進30米的速度向南推進,威逼中國東北工業大城市沈陽。北京春天的風沙天數,從60年代的平均17.2天,增加到70年代的平均20.5天,而80年代以後又有所增加,沙漠已經蔓延到北京市南郊永定河北岸的大紅門附近,以致波及到南韓以外國家與地區。
據學者證實,影響北京的沙塵暴實際上是由普通沙塵與鹽鹼粉塵混合而成的化學塵暴,更具有污染、腐蝕與毒性等三大危害。這種塵暴的主要危害:化學污染:化學塵暴可以污染水源、土壤、農作物、植被等動植物和環境物體的表面,在化學塵源的下風方,鹽鹼粉塵形成大片重度污染帶,可使草場嚴重退化,耕地糧食減產,加劇土地荒漠化的趨勢。化學腐蝕:對周邊環境中所有的裸露在外的部分,如建築表面、圍欄、管線(道),甚至室內的物體表面等,具有較強甚至很強的腐蝕作用,使之生銹變質等。化學毒性:當化學塵暴降落到草喬灌木上時,輕者可以使植物表面灼傷、生長緩慢或暫停生長;重者可以抑止生長,甚至導致死亡。對人和動物也有類似的影響。

又據報道,2007年2月28日凌晨二時零五分,一列由新疆烏魯木齊開往阿克蘇的火車,因為遭到風力達十三級的特大沙塵暴襲擊,十一節車廂被狂風吹翻,四人死亡,上百人受傷風,南疆線因而中斷。那麼,下一個受害者將是誰?會不會把北京故宮博物館的大屋頂掀飛?

3.3、草場退化

由於長期以來對草地資源採取自然粗放經營的方式,重利用、輕建設,重開墾、輕保護,草地資源面臨嚴重的危機,草地退化面積占可利用草地面積的1/3,並繼續發展。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草原牧草產量將會繼續下降,草原生態環境將更加惡化。

3.4、森林資源危機

中國是世界上人均森林面積最少的國家之一。盡管我國的造林和森林保護事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森林覆蓋率在10年時間里從12.98%上升到13.92%,但用材林面積縮小,森林質量下降,森林資源面臨的形勢依然非常嚴峻。

3.5、水資源短缺

由於中國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且利用效率低,北方地區嚴重缺水,對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影響。據統計,目前我國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個城市嚴重缺水,中國西北、華北、東北、等北方城市幾乎全都缺水,年缺水量約60億立方米,北京市人均用水量雖然只相當於一些發達國家首都的1/3;農村有3.6億人口喝不上符合衛生標準的水,成為健康問題,北方和西北農村有5000多萬人和3000多萬頭牲畜得不到飲水保障。

3.6、生物多樣性減少

中國是生物多樣性特別豐富的國家之一,生物多樣性居北半球第一位。但由於人口過快增長和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生態環境大面積破壞和退化,我國有15%-20%的動植物種類生存環境受到威脅,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4 環境與生態危機造成的損失與代價

4.1 環境與生態災害頻繁

2007年01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就2006年中國自然災害和救災工作舉行發布會,民政部副部長李立國說,2006年,台風、洪澇、旱災、風雹、地震、低溫冷凍、雪災、山體滑坡、泥石流、病蟲害等各類自然災害在中國都有不同程度發生,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因災死亡3186人,緊急轉移安置1384.5萬人(次);農作物受災面積41091.3千公頃,其中絕收面積5408.9千公頃;倒塌房屋193.3萬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2528.1億元。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等地受災嚴重。(據中國網)

2007年僅1-2月,中國因各種氣象災害以及森林火災、泥石流等衍生災害造成1382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近1000億元。

民政部發布中國6月份災情與近年同期相比略偏重,自然災害以洪澇、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地震、旱災和風雹為主。全國受災人口達9661.4萬人,死亡309人,失蹤48人,緊急轉移安置181.2萬人。據統計,自然災害還造成12922.0千公頃農作物受災,其中絕收面積839.8千公頃;倒塌房屋28.0萬間,損壞房屋83.6萬間;直接經濟損失232.6億元。

國家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表示,「當前水污染問題相當嚴重」,「大部分地區都有隨時爆發環境污染事件的可能」。 監測數據表明,遼河、海河已經為重度污染,一些河道喪失了使用功能;滇池、巢湖、太湖水環境惡化的趨勢還在發展。今年以來,環保總局接報並處置的突發環境事件已經達到65起,其中較大以上環境事件13起。尤其今年4月以來,太湖藍藻持續暴發,嚴重影響了無錫上百萬群眾的正常生活。巢湖、滇池、三峽庫區支流等流域也不同程度地出現水華。周生賢說,河流湖泊的污染已經使老百姓的環境權益嚴重受損,今年1月至5月,環保總局共受理群眾來信來訪1814件,比去年同期增長了8%。

由於自然環境與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必然導致氣候異常,災害頻繁。中國氣象局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說,中國每年受各類災害影響的人口達4億人次,造成的經濟損失平均高達2000多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以來,除乾旱面積偏小外,暴雨、雷電、台風、沙塵暴、低溫凍害、雪災、酸雨均偏重。特別是7月中旬以來,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里中國接連兩次遭受強 台風襲擊,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嚴重且頻發的自然災害對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特別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4.2 全國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

據不完全統計,90年代中期,損失每年約為1875億: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大氣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水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固體廢棄物和其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

2004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上升為5118億元,翻了一番多,佔GDP3.05%。其中,水污染的環境成本為2862.8億元,占總成本的55.9%,大氣污染的環境成本為2198.0億元,占總成本的42.9%;固體廢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57.4億元,占總成本的1.2%。

此次核算僅算了其中的10項(大氣污染造成的健康、農業和材料損失,水污染造成的健康、工農業生產、人民生活和污染型缺水損失,以及固廢侵佔土地造成的經濟損失等),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重要部分都沒有涉及。總的來說,這次核算的結果只是整個結果的一部分。而且,在已經核算出的10項損失中還存在低估和缺項的問題。即便如此,損失也已經佔到GDP的3.05%,數字非常驚人,說明環境形勢十分嚴峻。

4.3 環境因素導致居民健康危機與「早亡」

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全世界80%的疾病和50%的兒童死亡,都與飲用水水質不良有關。導致的消化疾病、各種皮膚病、傳染病、癌症、結石病、心血管病等多達50種;由於水質污染,全世界每年有5000萬人死於肝癌和胃癌。水污染引起的危害主要包括:水體受病原微生物污染,會引起各種傳染病,如霍亂、傷寒等;水體受有害有機物(如酚、苯、三氯甲烷、四氯化碳、農葯、合成洗衣劑)的污染,會引起各種疾病和中毒;水體受重金屬(HG、PB、CU等)及其它無機毒物(氯化物、砷化物、亞硝酸鹽等)的污染,會引起各種疾病和中毒。

環境因素已成為影響人類食物鏈、生存條件、居民健康和導致居民死亡的四大因素之一。同時環境污染因素,必然導致許多原材料與水的污染,也嚴重影響食品衛生與葯品安全問題。

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中說,這次核算主要包括大氣污染和水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其中大氣污染的主要危害對象是城市居民,水污染的主要危害對象是農民。

研究表明,惡性腫瘤和呼吸系統疾病均與環境密切相關,在惡性腫瘤的死亡中,城市仍以肺癌的死亡率為最高,達35.59人/10萬人,這與城市大氣污染有直接關系;農村惡性腫瘤的死亡率逐年上升,占死亡總數的17.25%,成為農村地區居民第二位的死亡原因。農村地區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是呼吸系統疾病,占死亡總數的26.23%。

有關官員認為核算中大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部分數據相對完整、核算方法明確,得出的結論相對可靠。核算結果:2004年中國由於大氣污染共造成近35.8萬人死亡,約64萬名呼吸和循環系統病人住院,約25.6萬新發慢性支氣管炎病人,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527.4億元人民幣。

2004年平均每1萬個城市居民中有6個人因為空氣污染死亡,10人因為大氣污染引發呼吸或腦血管系統疾病住院,新增4.3人在其未來的生活中忍受著慢性支氣管炎病痛的折磨。專家認為,2004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健康損失占整個污染損失的33%。

北京「法制晚報」引述有關專家表示,從核算結果來看,環境污染對人們的健康威脅時刻存在,污染損失十分巨大。

2007年7月8日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世界銀行與中國政府合作的中國污染報告草稿,指中國每年約75萬人因為污染而「早亡」(premature mortality)。

在受污染人群中,由於兒童抵抗力弱,最易受侵害;因而,是環境污染受害者中的最弱勢群體。

鉛是一種具有神經毒性的重金屬元素,在人體內無任何生理功用,人的血鉛濃度最好是零,超過100微克/升就屬於鉛中毒。鉛中毒不僅可導致兒童多動、睡眠不良、注意力不集中,會造成智力低下。血液中鉛含量高會導致神經以及生殖系統損害,對孕婦和兒童傷害特別大,症狀嚴重的會呈現痙攣、昏迷甚至死亡。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專家提出,防止鉛對兒童的危害,將成為21世紀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由世界衛生組織兒童衛生合作中心實施的「中國城市兒童鉛中毒防治項目」於2004年啟動。2006年哈爾濱市「中國兒童鉛中毒防治項目」篩查報告,對哈爾濱市1275名初生至6歲兒童所進行的血鉛篩查發現,9.56%的兒童血鉛超標,幾乎每10個孩子中就有1個孩子「鉛中毒」。據哈爾濱市婦幼保健醫院,早在2004年開始,已對全市各大幼稚園0-6歲的3600多名兒童進行血鉛篩查顯示,近3年來兒童鉛中毒的比率都接近10%。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性。

據廣東省環境科學學會等調查報告,有多達5成半的住宅樣本甲醛超標,書房及睡房的甲醛超標率接近7成,最高超標濃度達18倍。有的甚至帶有過量放射性元素。室內甲醛、氨、苯、甲苯、二甲苯、TVOC等與裝修情況密切相關,室內裝修愈豪華,污染的情況就愈嚴重。調查發現,每年中國有210萬名兒童死於直接由裝修污染引發呼吸道感染疾病,另外430多萬人因室內空氣污染患病入院求診。專家建議,家居應避免過度豪華裝修,即使是環保建材,一些組合夾板或黏合劑也可能帶毒性。應該選擇具有環保合格證的產品。

黃河污染加重,危害沿岸1.6億城鄉人民:直接飲用黃河水的農民成了各種怪病的"高危人群"。山西臨猗縣牛杜村因水源污染,村民患腦血栓、癱瘓和癌症的人數逐年增加。由於水源污染,2005年有42人得怪病死亡,目前還有患怪病者28人。白銀市四龍鎮金山村中心小學王永勝班裡28個男生中,20個男生都有白頭發。而且還有不少同學經常肚子痛、頭痛。

5 治理成本估價

目前的污染, 如果消除需要的治理成本。據專家核算表明,2004年中國環境污染的實際治理成本是959.65億元,虛擬治理成本為2874.43億元,合計總成本為3834.08億元,實際治理成本只佔25%,由此可見,中國環境污染治理投入欠賬較大。其中,廢水的治理成本最高,大約占總治理成本的56.2%。

6 轉變發展模式 建設綠色GDP

造成中國生態環境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體制弊端與發展模式的嚴重缺陷。缺乏有效的民主監督,權大於法,有法不依,違法不究,司法腐敗是常見病,這些使一切環保法律無能為力,陷於「無法無天」狀態。官員為表面「政績」,可以不擇手段,只求數量與速度,以犧牲環境與人權為代價的畸形發展模式是有害的,也是絕對不可能持久的。

因此,應當轉變觀念,深化改革;完善以保護人權、建設環境為內涵的社會與環境全面發展的優化模式。

6.1 繼續完善綠色GDP評估體系
6.2 盡快實施綠色GDP考核國民經濟與建設成績
6.3 加大環境治理投入,每年按GDP的5-6%撥款
6.4 深化制度改革,完善環境治理立法與嚴格執法
6.5 追究環境污染事故案件的相關責任

參考資料:
[1] 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北京,2006-09-07。
[2] 國家環保總局,2004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北京,2005-06-02。
[3]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9年12月26日頒布。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5月15日頒布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29日頒布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2004年12月29日修訂
[7]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2002年8月29日頒布
[8] 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2002年12月28日頒布
[9]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1984年9月20日頒布

I. 每年,黃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幾噸土壤被侵蝕掉,相當於一年不破壞耕地幾萬畝

土地

★全國森林覆蓋率16.5%,有說只有8%。芬蘭67%,日66%,韓64%,挪威60%,瑞典54%,加%,德30%,美33%,法20%,印度23%。世界平均22%。

★1958年前四川省森林覆蓋率33%,1980年降為13.1%。全省193個縣,91個縣覆蓋率在10%以下,67個縣10-20%,23個縣20-30%,12個縣30%。

★1949年全國沙漠、沙化土地66.7萬方公里。1990年代初168.9萬方公里。2003年全國荒漠化土地262.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27.3%。

★由於森林濫伐,1950年代全國水土流失面積116萬方公里。1992年水土流失面積179.4萬方公里,佔全國面積18.7%。2009年西部地區水土流失面積達282.59萬方公里。截止上世紀末,嚴重水土流失36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38.2%。

★全國960萬平方里,減去荒漠化和冰川石山高寒荒漠土地約300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土地367萬平方公里,就只剩下約3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了;人口則 從1949年的4億擴大至13億,增大3倍多。中華民族在六十年間的生存空間減少至五分之一,已退無可退,再退,也就是退到太平洋里了。

★1950年全國耕地16億畝,人均2.7畝。1996年19.5億畝,2007年18.26億畝,年均減少1100萬畝,人均1.38畝,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2006鍾共提出「18億畝耕地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紅線」,2009年全國播種面積16.35億畝。

★保守估計全國約10%耕地受重金屬污染,其中鎘、砷污染比例分別占受污染耕地的40%。

★大陸市場大米四分之一含有鉛毒、鎘毒等重金屬污染,引致食者頭痛、頭暈、失眠、健忘、精神錯亂、關節疼痛、結石、癌症等病症。(據大陸《新世紀》周刊總437期)。

★2005年全國廢污水排放量524億噸,比2000年增26%;2008年廢污水排放量758億噸。

水與其他

★黃河流域2004年廢污水排放量39.5億噸,中下游支流水質常年為劣五類,1.6億人受害。

★長江流域廢污水排放量:1970年代末95億噸,1989年150億噸,20世紀初270億噸。

★1985年在長江口能觀測到126種底棲動物,1998年下降到56種,2002年52種。專家警告,十年內長江水系生態瀕臨崩潰。

★2006年全國7大水系5類和劣5類水質佔26%,國家重點監控9個大湖整體水質為5類和劣5類水質7個。滇池草海為劣5類水質,巢湖5類、劣5類水質各佔一半,滇池外海為5類水質;太湖5類和劣5類水質比例達到60%。7大河中有一半的水資源是完全沒用的。將全國的水質重新恢復潔凈,達到正常標准,需要數百年時間。

★2008年,全國200條河流409個斷面中,1-3類、4-5類和劣5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55%、24.2%和20.8%。26個湖泊(水庫)中,呈富營養狀態的湖庫佔46.2%。

★2009年,長江安徽段巢湖全湖水質平均5類;黃河支流渭河的渭南市、淮河支流潁河的周口市國控斷面全部為劣5類;海河、淮河流域幹流和支流67個斷面水質全部為劣5類。

★淮河50%以上水質為劣5類。

★黃河支流延河監測斷面40%為劣5類水質。

★黃河三峽水庫庫區支流監測斷面57%為4類水質。

★黃河支流渭河每年接納廢水6億噸以上,接納化學需氧量27萬噸,是其環境容量的4倍。

★山西汾河的監測斷面66%劣5類水質,自太原以下的水體完全失去了生態功能。汾河每年流入黃河的水量在3億噸以上,其化學需氧量濃度超過國家3類水質標準的7.3倍,氨氮超標20倍。

★全國532條河流,有82%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國約有7億人口飲用大腸桿菌超標水,約有1.7億人飲用受有機物污染的水。

★2010年,廣西東蘭縣蘭木鄉弄台村60-90歲老人每天往返12-24公里山間小路挑水飲用。

★2005年對全國74個農村調查,96%村莊沒有排水溝渠和污水處理系統,89%村莊將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後、坑邊路旁甚至水源地、泄洪道、村內外池塘,無人負責垃圾收集與處理。

★全國農村每年產生約1.2億噸生活垃圾幾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產生量逾2500萬噸的農村生活污水幾乎全部直排,使農村聚居點周圍的環境質量嚴重惡化。

★中國西部地區每年因生態環境破壞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500億元,占當地同期生產總值的13%。

★1990年至2009年,全國因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造成的損失佔GDP的7%~20%。

★2004年,全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118億元,虛擬治理成本為2874億元。

★2005年,因環境污染引發的沖突達5.1萬起。

★全國草原退化面積達10億畝,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萬畝退化速度在擴大。

★全國草原面積占國土41%,其中90%出現退化。退化沙化草原已成為我國主要的沙塵源。

★青藏高原草地生產力由1960年代300公斤/畝下降到新世紀100公斤/畝以下;地下鼠量由8-10隻/公頃增至30隻/公頃;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

★全國濕地面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四,其中60%萎縮、消亡、退化嚴重。

★河北省五十年來濕地消失了90%。

★陝西關中30多個縣,幾十年來消失上萬個「澇池」。

★內蒙古阿拉善盟綠洲的水量由9億方減少到不足2億方,居延海乾枯,數百處湖泊消失。

★全國紅樹林由歷史上最大面積25萬公頃減少到目前不足1.5萬公頃。

★數十年來大量發展人工純林。楊樹已經南下江南,接近了南嶺。整個大西北、華北平原,甚至江南一些地區,也以楊樹為主。高密度、單一樹種的人工純林對國土生態貽害無窮。

★全國生態環境脆弱區占國土總面積60%以上。

★全國每年流失100億噸沃土,相當1千萬畝耕地30厘米耕作層土壤。自然形成1厘米耕作層土壤需1—400年,形成可耕作層規模需3000—12000年。

★黃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億噸。長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億噸。隨土壤流失的還有各種營養元素,僅黃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氮、磷、鉀3種元素總量約4000萬噸,超出了2003年全國化肥需求量3990萬噸。

★據中國工程院、環保部報告:全國近50%城鎮飲用水水源地水質不符合標准,1.9億人飲用水中有害物質含量超標。全國地面沉降災害比較嚴重的城市超過50 個。全國25%的地下水體遭到污染,平原區有54%的地下水不符合生活飲用水水質標准,90%以上的城市淺層地下水不同程度遭到污染,目前已呈由點到面的擴展趨勢。全國118個大中城市地下水已普遍遭到污染,其中嚴重污染城市佔64%。

★地下水是全國城市唯一或重要水源,幾乎全部城市水源大幅度超采;超采水資源引起的沉降速率或幅度,較自然背景大數十倍至數百倍。

★全國669個城市中400個供水不足,110個嚴重缺水。32個百萬人口以上大城市有30個長期受缺水困擾;14個沿海開放城市有9個嚴重缺水;近200個沿海城市地下水超采造成海水污水倒灌入侵的狀況已經不斷發生。

★北京市地下水開采程度超過100%。全市淺層地下水全部受到污染,大多不能作為飲用水的直接供水水源,通州區淺層地下水污染程度高達5級。因此造成北京地下水水位嚴重下降和大規模地面沉降,最大沉降量達722毫米。

★全國水資源量2.8萬億立方,人均水資源2.2千立方,是世界人均水資源的25%。

★北京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不足300方,是全國的1/8,世界的1/30。

★蘇州人年均水資源315方。江蘇省人均水資源全國排名第20以後。

★華北地區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

★中國飲用水質標準是德國污水處理完畢可以排放到河海的水質標准。

★北京自來水廠供市民飲用的自來水遠不符合奧林匹克游泳池的水質標准。

★全國瀕危物種189種,瀕危、漸危高等植物4000-5000種,佔全國高等植物總數的15-20%。長江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中國唯一內海渤海一年接受污毒水28億噸,水體水質污染全部超標,海底泥含重金屬超標2000倍。期自然循環為正常,須200年,前提是不能再傾瀉一滴污水。

★1949年以來,全國湖泊減少了1000多個,面積縮小約1.86萬平方公里,占現有面積的26.3%,湖泊蓄水量減少513億方,其中淡水量減少340億方。

★近五十年來,湖北省年均消失15個湖泊。湖北有面積百畝以上湖泊1332個,其中5千畝以上322個。2009年,湖北百畝以上湖泊僅剩574個。大部分湖泊水質在3、4、5類。

★新僵羅布泊湖面曾廣有1萬平方公里;1959年5350方公里;1962年為零,完全乾枯。

★最大的水質最好的淡水湖鄱陽湖,1949年湖面積5340平方公里,2007年底湖面積曾不足50平方公里。2007年初3類水佔6成、4類水佔4成,當年底,注入長江的出湖水質已淪為屬於重度污染的5類水。

★洞庭湖1947年湖面積近4000平方公里,2007年12月湖面積僅310平方公里。2006年,其整體水質為5類。

★全球污染最嚴重的前20名城市,中國佔了16個。全國57%城市顆粒物超過國家限制值,48個城市的二氧化硫濃度超過國家2級排放標准,82%城市出現過酸雨。

★1950年代全國沙塵暴5次,1960年代8次,1980年代14次,1990年代23次。

★山西省680多家焦化企業僅65家辦理了環保審批手續,達標排放僅30多家,佔5%。

★中國空氣與水源的污染總代價在中國GDP的3.5%到8%之間,平均指數5.75%。

★全國廢渣年產量超過5億噸。1988年全國積存量為66億噸,人均6噸廢渣。

★全國固體廢物堆存量累積已近80億噸,佔用和損毀土地200萬畝以上。

★2008年全國城市餐廚垃圾逾6000萬噸,比十年前增加了100%。

★380個城市中,有三分之二城市處在垃圾包圍之中。

★2006年全國食油銷量1410萬噸,返回餐桌上土也溝油100—150萬噸。

★全國城市20%垃圾按環保方式處理,其餘污染物直接進入河湖海,徹底破壞水體環境。

★全國化肥年使用量接近40噸/方公里,標準是22.5噸/方公里,嚴重污染地下水和土壤。

★全國農葯單位耕地面積用量比發達國家高出1倍以上,只有不到1/3被作物吸收利用,其餘大部分進入了水體、土壤及農產品中,直接威脅人體健康。

★全國近百處煤、磷、銅、鋁礦濫開面積達82%,回採率20%,煤層6-7米,只採2-3米。

★1949年至今,全國建造了約87000座水庫,其中三分之一不安全,有隨時潰壩的危險。

★西南水系的岷江將建大壩100多座、大渡河24座、金沙江中下游12座、雅礱江21座、烏江12座、嘉陵江17座,裝機容量總計1.4億千瓦,接近8個三峽工程裝機規模。發達國家已經不建這種破壞生態的大壩水庫了。

★全國有近2000個核放射源丟失或失控,存在安全隱患。‍

閱讀全文

與廢水虛擬治理成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黑殼用過濾水養能活嗎 瀏覽:544
美的飲水機水管有雜味怎麼去除 瀏覽:974
藍光過濾是不是護眼模式 瀏覽:675
水壺裡面的水垢用什麼清洗 瀏覽:288
養銀龍鸚鵡能用珊瑚沙過濾嗎 瀏覽:966
凈水機里的廢水如何排 瀏覽:551
沁園飲水機不加熱燈不亮怎麼回事 瀏覽:965
反滲透凈水一歲寶寶能喝么 瀏覽:234
樹脂假山門頭 瀏覽:966
醫療廢水污泥處理應關注什麼問題 瀏覽:639
飲水機要換什麼樣的過濾芯 瀏覽:145
1噸活性炭可處理多少噸污水 瀏覽:320
含草甘膦廢水如何處理 瀏覽:3
炭5樹脂加氫溶劑 瀏覽:938
氨氮廢水如何硝化 瀏覽:589
立升廚房凈水器怎麼拆裝換濾芯 瀏覽:80
過濾飲水機為什麼那麼貴 瀏覽:25
污水跑冒是什麼意思 瀏覽:962
沒有處理的污水會怎麼樣 瀏覽:737
飲水機回氣孔怎麼換 瀏覽: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