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道路施工清淤深度有幾種方案
道路現狀表層為近代圍海造地和人工湖開挖吹填形成的吹填土。吹填土:砂質粉土夾淤泥質粉質粘土,土質鬆散且不均勻。吹填土厚度一般為2.0~4.0m,局部最深約6m,由於吹填土形成時間短,屬欠固結土,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強度低,在動力作用下易產生沉澱和液化。為確保路基強度和穩定,需對路基進行處理。
根據已實施的C1、C2、B1道路地基處理結果,經分析確定B2、B3道路採用真空降水聯合低能量強夯的地基處理方法,並並制定相應的標准和施工參數、程序。
二、地基加固標准
1、加固深度≥6m;
2、地基承載力要求;
0~2m fk≥130kpa;(粉性土)
fk≥100kpa;(粘土、淤泥)
2~4m fk≥110kpa;(粉性土)
fk≥80kpa;(粘土、淤泥)
4~6m fk≥100kpa;(粉性土)
fk≥70kpa;(粘土、淤泥)
3、表層2.0m內地基回彈模量E=25Mpa。
三、真空降水聯合低能量強夯基本技術要求
3.1施工小區劃分
施工區劃分為L(道路地基處理長度)×B(道路地基處理寬度)的矩形小區,其中L以道路的中心線為准。施工小區劃分按5000㎡控制。
3.2前期准備工作
應對施工場地原狀土每1000㎡測一組小螺鑽及靜力觸探。分析現狀的各土層分布特性、含水量及承載力。
3.3排降水
1、排水明溝與集水井
在道路兩側和22m寬中央分隔帶中央設排水明溝。道路兩側在距離紅線外8m起開挖明溝,在22m寬中央分隔帶中央開挖明溝,明溝底寬1m,深1.5m,邊坡1:1.5,明溝之間貫通,明溝交接處設置集水井。排水明溝採用竹籬笆加編織布的支護措施,以防明溝坍塌。
挖方、填方路段場地平整方法如下。
挖方路段:⑴當原地面標高高於路槽40cm以上的,直接開挖至路槽上40cm處;⑵開挖至路槽上40cm時,如表層為淤泥,則開挖至路槽下20cm,再覆蓋70cm現場粉性土。⑶當原地面標高大於路槽標高、低於路槽上40cm時,可直接進行地基處理。
填方路段:⑴如遇溝浜,應按要求清淤後採用現場粉性土回填至原地面標高。⑵如現狀表層土標高低於路槽標高,則直接進行地基處理。⑶如現狀表層土標高低於路槽標高,且表層為淤泥,則需覆蓋70cm現狀粉性土後,進行地基處理。
2、井點降水
井點降水每個小區(5000萬㎡)第一遍降水設備(15kw+7.5kw)布置10台套,第二遍和第三遍井點降水布置8台套。
利用射流泵輕型真空井點系統,進行淺層真空降水。每遍強夯前均勻進行真空降水,共計降水三遍。
第一遍降水,井點管管長3m,井點間距2m,卧管間距3m,要求井點管周圍灌粗砂至地面下50cm,孔口地面以下50cm內用粘土或淤泥封死。降水至2.5m以下,連續72小時不斷降水;同時對粘性土土中含水量應小於等於35%,土中含水量大於上述控制值時,應延長降水時間。
第二遍降水在第一遍強夯後,採用一長一短相間的井點布置方式。短井點管管長3m,長井點管管長6m,井點間距3m,卧管間距4m。要求3m深井點管周圍灌粗砂至地面下50cm,孔口地面以下50cm內用粘土和淤泥封死。第一遍強夯後立即插管降水,並將夯坑及地表的明水及時排掉,第二降水要求降至地面4.0m以下,連續降水7天;對粘性土土中含水量應小於等於32%。當土中含水量大於上述控制值時,應延長降水時間。
第三遍降水在第二遍強夯後,採用一長一短相間的井點布置方式。短井點管管長3m,長井點管管長6m,井點間距3m,卧管間距4m。要求3m深井點管周圍灌粗砂至地面下50cm,孔口地面以下50cm內用粘性土和淤泥封死。第二遍強夯後立即插管降水,
並將夯坑及地表的明水及時排掉。第三遍降水要求降至地面4.0m以下,連續降水7天。對粘性土土中含水量應小於等於30%。當土中含水量大於上述控制值時,應延長降水時間。
3、外圍封管
外圍封管井點間距2m,管長6m,井管濾頭處灌1米粗砂。外圍封閉管在強夯全部結束後方能拆除。
4、水位觀測管
水位管布置標准為每小區6孔,水位管管深6m,濾頭長1.5m,並要求測管周圍灌粗砂。
5、土中含水量檢測
每遍降水後均應檢測土中含水量,以控制真空降水時間。含水量檢測一般1000㎡測1組。
3.4強夯施工參數
1、夯錘要求用10T。夯錘質量在製作加工時,允許偏差控制在500kg以內,但不得小於10T,夯錘直徑為2.5m。
2、夯點間距、夯擊遍數和能量
第一遍夯點與第二遍夯點均為4m×4m正方形布置。第二遍夯點布置在第一遍夯印空缺位置的中心。第三遍夯點布置在第一、二遍夯印空缺位置。其中第一遍夯點布置時,最邊上夯點中心離道路地基處理邊線距離1.0m。第一遍一擊,單點夯擊能700KNm,如不滿足下述第5條控制標准,應減小夯擊能;第二遍兩擊,單點夯擊能1350KNm,如不滿足下述第5條控制標准,應減小夯擊能;第三遍兩擊,單點夯擊能1500KNm,如不滿足下述第5條控制標准,應減小夯擊能。
3、相鄰兩遍夯擊之間間歇時間
相鄰兩遍夯擊之間間歇時間為7天,同時要求超空隙壓力消散85~90%,水位滿足要求。
4、第一遍強夯需要墊路基箱進行作業。
5、控制標准
⑴周圍出現明顯隆起,如一擊時就出現明顯隆起,則要適當降低夯擊能,相鄰夯坑內的隆起量≤5cm
⑵第二擊夯沉量小於第一擊夯沉量
⑶兩擊夯沉量≤50cm
四、真空降水聯合低能量強夯施要步驟
⑴場區平整、推平至路槽上40cm(預留40cm超高);
⑵開挖明溝、集水井,由主體單位負責實施;
⑶夯前第一遍真空降水,降至地面以下2.5m;對粘性土土中含水量應≤35%;
⑷平整場地,墊路基箱進行第一遍強夯,擊數一擊,單點夯擊能700KNm,第一遍強夯後馬上布井點管進行第二遍降水。
⑸第二遍真空降水,降至地面以下4.0m;對粘性土土中含水量應≤32%;
⑹平整場地,進行第二遍強夯,擊數兩擊,單點夯擊能1350KNm;
⑺第三遍真空降水,降至地面以下4.0m;對粘性土土中含水量應≤30%;
⑻平整場地,進行第三遍強夯,擊數兩擊,單點夯擊能1500KNm;
⑼推平
⑽檢測
由於場地回填土土性變化較大,局部地方土性較差,施工時根據實際情況可適當調整施工參數,但調整前必須通知指揮部、設計和監理單位,經同意後方可施工。
❷ 淤泥土處理用什麼方法
淤泥土處理可以用換填土方法。。。
一般在淤泥土面上修建房屋,可以採用換填土方法進回行換土。
即採用砂答石,按一定比例,經過混合拌合就行了。
砂石:一般換土砂石有兩種:
1、天然石(卵石)和砂或石屑或其他工業廢粒料。
2、人工碎石和石和和砂或石屑或其他工業廢粒料。
但宜同時摻入一定數
量的碎石或卵石,其摻量應符合設計要求。顆粒級配應良好。
❸ 黑色淤泥質土除了換填有其他更節約的方案么
根據淤泥質土埋置部位、基礎形式及上部荷載情況,採用不同的方式處理:
1、處於表回層采答用清除換填;
2、淺層且土層不厚採用拋石擠密、土層較厚時可採用木樁擠密;
3、深層可採用水泥攪拌樁形成樁土復合地基、粉煤灰樁以及碎石樁等。
若上部荷載較大,經處理後的地基承載力滿足不了則需採用樁基了。
❹ 淤泥土處理主要採用什麼方法
DDC樁在地基處置工程中,孔內深層強夯技能和其他技能比較,能適用於各種雜亂地層專的地基加固處屬置,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如用於大厚度的黃土、雜填土、液化土地基,各類脆弱土、濕陷性土以及具有酸、鹼、鹽腐蝕的地基,具有硬夾層的不均勻地基、石料及廢料回填垃圾地基以及地下人防工事等各種雜亂修建場所的處置。通過鑽孔、強力沖孔等手法成孔,只要能構成樁孔的地基,不管孔內有無地下水均可選用本法加固處置。總歸,選用孔內深層強夯技能,既可消除地基土的濕陷性、液化性,也兼有承載樁的特徵以及剛度均勻的復合地基的特徵。不只承載力高,並且緊縮變形小。
❺ 路基換填施工方法
在路基工程中,土方路基壓實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質量評定指標。但對於無凝聚性的純砂或略具粘性的砂性土來說,壓實度的檢測卻往往不做,有些工程技術人員認為純砂的ρdmax確定不易,很難對其壓實度進行檢測,因而普遍憑經驗施工,沒有進行壓實度檢測。這其實是路基施工中的一個誤區。筆者結合廣和大橋橋頭引道(廣州段)的工程實踐,著重談談換填砂壓實質量的控制及其檢測方法,以供同行參考。
廣和大橋橋頭引道(廣州段)工程K27+700~K28+100段左幅為舊路排水溝,長400米,寬4米左右,溝中多為腐殖質淤泥。在路基施工中,採用換填砂方法進行處理,所填砂為附近流溪河中的河砂,略具粘聚性。因換填面積較大,為保證該段路基的施工質量,並針對換填河砂不同於普通回填土施工的特點,經過分析研究,我們嘗試了一些比較適合無粘性砂土施工、檢測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施工效果。下面結合實際情況作簡要的介紹。
2 換填砂路基的碾壓方法
對於一般路基,通常採用壓路機進行碾壓即可達到預期效果。但對於純砂或幾乎無粘性的砂性土來說,由於砂是一種散狀材料,通常由固態(砂)、氣態(空氣)、液態(水)三相組成,其突出特點是凝聚性極差,過分碾壓容易產生砂土液化,影響碾壓效果。因此用常規壓實方法很難使純砂達到較理想的壓實效果,針對這種情況,在實際施工中,經不斷嘗試,我們採用了下列方法和措施:首先用水沖密實法,使砂基本處於飽水狀態,然後在其附近開挖試坑,坑內可放有過濾性作用的網狀過濾層(如籮筐等),再用小型抽水機將其中多餘水往上抽,直至水抽不上為止。過一、二天穩定後,為達到更理想效果,亦可採用輕型振動式壓路機進行碾壓,碾壓含水量可控制在10%左右,壓實遍數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果工期允許的話,上述方法可反復進行,效果更佳。經過我們的實踐和觀察比較證明,採用此種方法,對於純砂或粘聚性差的砂性土路基是非常適用的。實踐證明,其壓實度也可滿足規定要求。
3 壓實度檢測方法
通過試驗比較,壓實後採用常規的檢測方法——灌砂法,飽水時用環刀法是可行的,但如何獲得砂的最大幹密度ρdmax,即檢測標準是關鍵。對於粘聚性較好的土來說,通常是採用標准擊實法,但對於幾乎無粘性的砂採用該方法卻不可行。因為砂不具粘性且為鬆散狀,不易成型。因此必須另覓他法,想辦法獲得ρdmax。下面筆者簡單介紹其檢測方法,供同行參考。
3.1 確定砂的最大幹密度ρdmax(即測定其最小孔隙比)
對於無凝聚性粗粒土,其緊密程度可用相對密度D1表示,其試驗方法可採用相對密度試驗法,從中確定該試驗的三大參數:最大幹密度ρdmax、最小干密度ρdmin。其中對於最大幹密度(最小孔隙比)常採用振動台法,振動錘擊法。由於振動錘擊法比振動台法測得的ρdmax為大,安全系數較大。因此我國以振動錘擊法為標准方法;對於最小干密度(最大孔隙比)通常可用漏鬥法、量筒法和松砂器法,一般採用漏鬥法。按上述方法進行試驗後即可按下列公式計算其最大幹密度ρdmax=M/Vmin(m—試樣質量,Vmin—試樣最小體積)。試驗方法詳見JTJ051—93《公路土工試驗規程》P97(此略)。
3.2 檢測方法
對於純砂或粘聚性差的砂性土,通常採用常規壓實度檢測方法(灌砂法)進行檢測,基本步驟為:灌砂筒量砂標定→選點→挖試坑→灌砂→稱量→數據整理。值得一提的是,純砂經過壓實後試坑是不易坍孔的。至於其他常規方法,在此不贅述。
4 施工檢測中應注意事項
因換填砂路基有其特殊的一面,施工方法、檢測方法也與普通路基略有不同,根據我們實踐總結,筆者認為施工檢測中應注意下列問題:
4.1 用振動壓路機輔助壓實時,應根據實際情況選定壓路機噸位(一般以輕型為好),確定碾壓遍數,以防止換填砂過分碾壓,產生砂土液化,影響壓實效果。
4.2 可採用多種方法確定ρdmax以作比較,盡量獲得較為准確的ρdmax值,以控制路基壓實度質量。最佳方法為錘擊與振動聯合使用測定。
4.3 注意振動錘擊法與振動台法的適用范圍。一般來講,錘擊法較適用於略具粘性砂土;振動台法較適用於純砂,兩者應區別對待,選擇最佳方法,盡量減少試驗誤差。
❻ 淤泥土處理用什麼方法
淤泥土長期不能固結的根本原因是飽含水分和空氣不能排出,不能排出的原內因是土質太粘,容粒徑忒細。淤泥土層不深時,應該置換,即挖棄換填。淤泥土層太深無法置換時,可打小直徑、密集的砂樁,讓其排水固結,但是,要建高樓、承受大的荷載仍然存在問題。
❼ 挖淤泥施工方案要比較齊全的
挖淤泥施工方案
一、 概述
道路現狀表層為近代圍海造地和人工湖開挖吹填形成的吹填土。吹填土:砂質粉土夾淤泥質粉質粘土,土質鬆散且不均勻。吹填土厚度一般為2.0~4.0m,局部最深約6m,由於吹填土形成時間短,屬欠固結土,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強度低,在動力作用下易產生沉澱和液化。為確保路基強度和穩定,需對路基進行處理。
根據已實施的C1、C2、B1道路地基處理結果,經分析確定B2、B3道路採用真空降水聯合低能量強夯的地基處理方法,並並制定相應的標准和施工參數、程序。
二、地基加固標准
1、加固深度≥6m;
2、地基承載力要求;
0~2m fk≥130kpa;(粉性土)
fk≥100kpa;(粘土、淤泥)
2~4m fk≥110kpa;(粉性土)
fk≥80kpa;(粘土、淤泥)
4~6m fk≥100kpa;(粉性土)
fk≥70kpa;(粘土、淤泥)
3、表層2.0m內地基回彈模量E=25Mpa。
三、真空降水聯合低能量強夯基本技術要求
3.1施工小區劃分
施工區劃分為L(道路地基處理長度)×B(道路地基處理寬度)的矩形小區,其中L以道路的中心線為准。施工小區劃分按5000㎡控制。
3.2前期准備工作
應對施工場地原狀土每1000㎡測一組小螺鑽及靜力觸探。分析現狀的各土層分布特性、含水量及承載力。
3.3排降水
1、排水明溝與集水井
在道路兩側和22m寬中央分隔帶中央設排水明溝。道路兩側在距離紅線外8m起開挖明溝,在22m寬中央分隔帶中央開挖明溝,明溝底寬1m,深1.5m,邊坡1:1.5,明溝之間貫通,明溝交接處設置集水井。排水明溝採用竹籬笆加編織布的支護措施,以防明溝坍塌。
挖方、填方路段場地平整方法如下。
挖方路段:⑴當原地面標高高於路槽40cm以上的,直接開挖至路槽上40cm處;⑵開挖至路槽上40cm時,如表層為淤泥,則開挖至路槽下20cm,再覆蓋70cm現場粉性土。⑶當原地面標高大於路槽標高、低於路槽上40cm時,可直接進行地基處理。
填方路段:⑴如遇溝浜,應按要求清淤後採用現場粉性土回填至原地面標高。⑵如現狀表層土標高低於路槽標高,則直接進行地基處理。⑶如現狀表層土標高低於路槽標高,且表層為淤泥,則需覆蓋70cm現狀粉性土後,進行地基處理。
2、井點降水
井點降水每個小區(5000萬㎡)第一遍降水設備(15kw+7.5kw)布置10台套,第二遍和第三遍井點降水布置8台套。
利用射流泵輕型真空井點系統,進行淺層真空降水。每遍強夯前均勻進行真空降水,共計降水三遍。
第一遍降水,井點管管長3m,井點間距2m,卧管間距3m,要求井點管周圍灌粗砂至地面下50cm,孔口地面以下50cm內用粘土或淤泥封死。降水至2.5m以下,連續72小時不斷降水;同時對粘性土土中含水量應小於等於35%,土中含水量大於上述控制值時,應延長降水時間。
第二遍降水在第一遍強夯後,採用一長一短相間的井點布置方式。短井點管管長3m,長井點管管長6m,井點間距3m,卧管間距4m。要求3m深井點管周圍灌粗砂至地面下50cm,孔口地面以下50cm內用粘土和淤泥封死。第一遍強夯後立即插管降水,並將夯坑及地表的明水及時排掉,第二降水要求降至地面4.0m以下,連續降水7天;對粘性土土中含水量應小於等於32%。當土中含水量大於上述控制值時,應延長降水時間。
第三遍降水在第二遍強夯後,採用一長一短相間的井點布置方式。短井點管管長3m,長井點管管長6m,井點間距3m,卧管間距4m。要求3m深井點管周圍灌粗砂至地面下50cm,孔口地面以下50cm內用粘性土和淤泥封死。第二遍強夯後立即插管降水,
並將夯坑及地表的明水及時排掉。第三遍降水要求降至地面4.0m以下,連續降水7天。對粘性土土中含水量應小於等於30%。當土中含水量大於上述控制值時,應延長降水時間。
3、外圍封管
外圍封管井點間距2m,管長6m,井管濾頭處灌1米粗砂。外圍封閉管在強夯全部結束後方能拆除。
4、水位觀測管
水位管布置標准為每小區6孔,水位管管深6m,濾頭長1.5m,並要求測管周圍灌粗砂。
5、土中含水量檢測
每遍降水後均應檢測土中含水量,以控制真空降水時間。含水量檢測一般1000㎡測1組。
3.4強夯施工參數
1、夯錘要求用10T。夯錘質量在製作加工時,允許偏差控制在500kg以內,但不得小於10T,夯錘直徑為2.5m。
2、夯點間距、夯擊遍數和能量
第一遍夯點與第二遍夯點均為4m×4m正方形布置。第二遍夯點布置在第一遍夯印空缺位置的中心。第三遍夯點布置在第一、二遍夯印空缺位置。其中第一遍夯點布置時,最邊上夯點中心離道路地基處理邊線距離1.0m。第一遍一擊,單點夯擊能700KNm,如不滿足下述第5條控制標准,應減小夯擊能;第二遍兩擊,單點夯擊能1350KNm,如不滿足下述第5條控制標准,應減小夯擊能;第三遍兩擊,單點夯擊能1500KNm,如不滿足下述第5條控制標准,應減小夯擊能。
3、相鄰兩遍夯擊之間間歇時間
相鄰兩遍夯擊之間間歇時間為7天,同時要求超空隙壓力消散85~90%,水位滿足要求。
4、第一遍強夯需要墊路基箱進行作業。
5、控制標准
⑴周圍出現明顯隆起,如一擊時就出現明顯隆起,則要適當降低夯擊能,相鄰夯坑內的隆起量≤5cm
⑵第二擊夯沉量小於第一擊夯沉量
⑶兩擊夯沉量≤50cm
四、真空降水聯合低能量強夯施要步驟
⑴場區平整、推平至路槽上40cm(預留40cm超高);
⑵開挖明溝、集水井,由主體單位負責實施;
⑶夯前第一遍真空降水,降至地面以下2.5m;對粘性土土中含水量應≤35%;
⑷平整場地,墊路基箱進行第一遍強夯,擊數一擊,單點夯擊能700KNm,第一遍強夯後馬上布井點管進行第二遍降水。
⑸第二遍真空降水,降至地面以下4.0m;對粘性土土中含水量應≤32%;
⑹平整場地,進行第二遍強夯,擊數兩擊,單點夯擊能1350KNm;
⑺第三遍真空降水,降至地面以下4.0m;對粘性土土中含水量應≤30%;
⑻平整場地,進行第三遍強夯,擊數兩擊,單點夯擊能1500KNm;
⑼推平
⑽檢測
由於場地回填土土性變化較大,局部地方土性較差,施工時根據實際情況可適當調整施工參數,但調整前必須通知指揮部、設計和監理單位,經同意後方可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