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處理油田采出水的水質啊
用我們的電絮凝設備啊,專業處理油田廢水,效果很不錯,抗負荷能力強,蘇州巴斯德環保技術有限公司
❷ 【污水處理】老師讓我設計一個實驗室用的SBR反應器,請問怎麼設計啊完全不會啊
網上有SBR設計計算書,模擬算一下池容,定好進水,曝氣,沉澱,排水周期就行了,而且靠SBR還難以解決含聚污水
❸ 油氣聚集區水土體石油污染的總體調查結論及建議
黃河三角洲地區由於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因此區內經濟具有非常典型的二元特徵,即石油經濟比較發達,而非石油經濟比較落後。
石油工業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對地方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是造成區內水土體污染的主要因素。
在全局採油、煉化、鑽井、機加工、發電、井下作業、其他8大部門中,採油與煉化兩大部門是最主要的工業污染行業。
區內最主要的工業廢水污染企業為現河、東辛、孤島、孤東四個採油廠和石油開發總公司。
揮發酚、石油類和化學需氧量是工業廢水中的主要污染物。
區內的挑河、神仙溝、支脈河、廣利河、溢洪河、小清河、渤海灣等7個主要水系的11條河流是主要的納污水系,佔全局工業廢水外排總量的69.96%。其中又以支脈河水系接納工業廢水量為最大,是第一大納污水體。
水體的污染主要是石油工業廢水的排放。
土壤污染源由鑽井污染、採油污染及採油廢水污染三部分構成。在試油、修井、洗井過程中進入土壤環境及油井噴溢、管道泄漏等落地之原油,是油氣田開發建設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
7.4.1水體質量總體結論
(1)地表河流:黃河水質尚好。其他納污河流都受到了比較嚴重的污染,污染尤其嚴重的是神仙溝的五號樁斷面和仙河鎮斷面,分別屬嚴重污染和重污染;各河流污染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神仙溝、廣利河、溢洪河、挑河、支脈河、武家大溝和廣蒲河。
根據前面的敘述,揮發酚是區內地表水體第一位污染物,其餘依次是石油類、化學需氧量。從地面分析資料看,各河流主要污染物是化學需氧量、石油類。但實際上揮發酚雖然由排污口外排是含量很高,但進入地面水後,由於稀釋揮發物化等作用,在較短一段流程中削減較大,從而達到地面水國家標准。故應該把化學需氧量、石油類定為地面水控制的污染物。因此治理時主要應該以這兩項目標,削減化學需氧量和石油類的排放量。
(2)淺海海水:通過對淺海海水水質及底質進行分析、並進行年度資料對比後的結論是,自1986年以來,油田淺海海水污染有所加重,污染區域也有擴大的趨勢,神仙溝口及廣利河口的潮間帶污染較嚴重。應盡快採取措施控制入海河流及排澇站的水質,防止淺海海水的進一步惡化。
(3)地下水:局部地區淺層地下水污染元素含量超過家飲用水標准。據監測,主要污染物是大腸菌群、細菌總數、石油類、COD和氨氮,其中以大腸菌群、石油類和總磷最為嚴重。污染嚴重的地區主要分布在排污河道沿岸、城鎮和工業集中區,其他地區污染輕微。控制污染的根本途徑還是減少企業的排污量。
(4)水庫:區內水庫的水質總體上良好,基本未受到石油開發帶來的負面影響,但一定程度上受到居民生活及放牧的影響。
7.4.2土體影響總體結論
區內土壤污染較大的地區為東營市東側和南側一帶、濱洲北側、河口西側、北側一帶,均達到輕度污染,污染面積約佔全區24%。石油類是最大的污染指標,嚴重污染區域土壤含油量達40mg/kg以上,一般污染區域土壤含油量為20mg/kg左右,輕度污染區域土壤含油量為10mg/kg左右,而非污染區域土壤含油量為0.04mg/kg左右。從污染的深度上看:落地原油的70%~90%處於0~40cm的土壤深度上。
黃河三角洲地區灑落於井場附近的原油,在自然狀況下,很難移動和消失,經風吹日曬,往往留下一片片灰黑色的塊狀油污,不易回收,直接污染土壤。由於技術原因,落地油尚不能全部回收,應強化生產中的管理和積極探索應用生物、化學等方法治理落地石油的有效途徑。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考慮到資料的完整性、全面性、序列性及可對比性,以上水土體調查結論主要是依據1993年為主體數據得出的,結合近幾年最新的數據資料進行對比研究發現:總的來看本地區的污染物排放種類在一段時間內不會有很大的變化,對於土壤影響程度較大的固體廢棄物(包括泥漿、岩屑、含油污水、落地原油等)而言,1989年為42.25萬t,1993年39.34萬t,1997年15.12萬t,其變化呈下降趨勢;從工業廢水變化趨勢來看,1989年為1069.06萬t,至1993年為1537.19萬t,1998年為2753.32萬t,工業廢水排放有所增加。同時污染物的排放總量有所增加,如1993年工業廢水中污染物的總量為8315.24t,而1998年污染物總量為14378.19t。但是污染物中石油類、懸浮物、揮發酚、硫化物都有所減少,1993年工業廢水中石油類總量為575.8t,1998年排放石油類總量為414.52t。化學耗氧量COD有較大增加,1993年COD排放總量為8089t,1998年則為12239.38t。但無論怎樣變化,石油類、揮發酚、COD這幾項仍然是工業廢水中最主要的污染物這一結論不會變。從地區分布的變化趨勢上看,勝利油田的主要陸上污染無論是目前還是將來,都不會超出濟陽凹陷區的幾個構造凹陷的范圍。
❹ 各種工業廢水的產量去哪裡可以查到
可以使用《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業污染源產排污系數手冊》,是2008年2月,國務院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編發的,按照行業分類可已查到
❺ 土體石油污染源的結構分析
勝利石油管理局的陸上石油生產主要集中於東營凹陷、沾化凹陷、東鎮凹陷和惠民凹陷等幾個構造區,土壤的石油污染源主要由鑽井污染、採油污染及採油廢水污染三部分構成。
1.鑽井污染源
在鑽井過程中主要產生以下幾個方面的污染:
(1)非鑽井液污染源
指鑽井過程中和完井後以各種方式進入土壤環境的廢鑽井液,因其種類不同而污染因子有別,鑽井液處理劑種類繁多,其中有無機物、有機聚合物、油類及加重材料。每口井的鑽井廢液有200~300m3,雖都盡力回收仍有較大數量進入土壤環境,這些廢鑽井液中某些無機鹽、重金屬組分,油類和有機聚合物對土壤環境有較大影響,如有機聚合物使廢鑽井液的化學需氧量增加,一些重金屬離子為致癌物質,如Cr。許多廢鑽井液中的這些有害物質都大大超過國家規定的排放標准,因此廢鑽井液已成為石油開發過程中對環境有影響的排放量較大的廢物之一。
(2)鑽井岩屑污染源
指經過鑽頭破碎、隨鑽井返至地面的地層岩石碎屑,經振動篩與鑽井液分離後而進入大泥漿池(沉砂池)。岩屑因受泥漿浸泡,油浸等具有廢鑽井液的污染特徵外,還因岩屑岩性不同而對土壤環境有不同影響。每口井因井深不同岩屑產量為50~300m3。對土壤有影響的岩屑有碳酸鹽岩屑,主要成分為碳酸鈣和碳酸鎂。生油鹽類:油頁岩、油泥岩,含有較多的瀝青質和油母質等高分子有機物質,一旦進入土壤環境很難降解。污染調查統計外排岩屑16.69 t/a。
(3)落地原油、柴油、機油污染源
指鑽井過程中廢鑽井液、廢岩屑中含油,冬季井場鍋爐房原油、機房、成品油儲油裝置、動力系統等跑冒滴漏,及用水沖洗等落地和偶發事件引起。鑽井井噴是鑽井過程中鑽遇高壓氣油層時因地層壓力過高或泥漿處理工程措施不當引起,雖然發生率很低,但一旦發生就有造成大面積原油灑落地面的可能,而造成植物死亡和土壤污染。原油及成品油中含高分子石油烴及環芳烴組合,能在土壤中集聚並在植物根繫上生成一種粘膜阻礙根系呼吸和營養成分吸收,並能引起根系腐爛。
2.採油污染源
採油是指開采出來的油氣水混合液匯集到計量站,經油氣分離系統形成成品原油,在此過程中主要產生以下污染:
(1)落地原油污染源
指在試油、修井、洗井過程中進入土壤環境及油井噴溢管道泄漏等落地之原油,是油氣田開發建設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主要成分為石蠟族芳烴、環烷烴和芳烴等,勝利原油含蠟小,含硫低,為低凝芳烴原油,中性常溫下,落地原油水溶性成分很小,據測定水溶性油只佔總油量的0.77%。長期野外調查過程中,發現原油外泄或散落到地面以後,在自然條件下殘留到地表的原油經過風吹日曬,往往呈現出片狀的黑色塊狀油污,不易清理。原油是高分子化合物,落地後遷移能力弱,很難下滲。對落地原油雖然各採油廠專門成立落地原油污油回收隊伍負責回收,但仍然有一部分殘留地表。
(2)含油污泥(油砂)污染源
指原油采出液帶到地面的固體顆粒,包括除砂器分離、壓力容器底部及大罐、隔油池等清底污、污水重量系統分離污泥,其產生主要與地質條件、地層水質類型,工藝條件處理工藝和處理葯劑種類有關。勝利油田已進入綜合高含水期,泵出液量顯著增大,含有污染量也隨之增大,據孤東油田統計每萬噸采出液含砂4.84噸,每萬噸原油含砂23.9噸。在稠油熱采,三次採油的區塊,污泥含量可達1%左右,並且大量使用化學處理劑,如聚合物驅油等,而使污泥成分復雜化,增大了處理難度。含油污泥的主要污染物為石油類含量水平。
(3)作業廢棄泥漿污染源
指油井在試油、大修、酸化壓裂等施工過程中使用、完工後廢棄於現場的泥漿池、儲油池中之廢液,因多為收集鑽井泥漿稍加處理使用,故成分可以與廢棄泥漿類同,但增加了含原油量,油層處理廢液等成分。
3.採油廢水污染源
採油廢水污染指石油開采過程中,采出原油含水經過一系列工業流程油水分離後,進污水站除油處理並回收污水中油。大部分處理後水輸送至注水站回注地下驅油和平衡地層壓力,但仍有一小部分外排,經油區河流水系進入萊州灣或渤海灣,因取水污灌影響農田質量或對灘塗,潮間帶土壤構成污染。
總體而言,落地原油是土壤遭受污染的主要因素,它對土壤造成的污染是長期的和大面積的。油氣田開發建設對土壤環境的污染,主要是建立在每個井、站點源污染物落地的基礎上,經過降雨侵蝕和沖刷等一系列水文過程搬運及人為因素的影響,而形成一個大的面源,累年疊加,使整個油區均受不同程度的影響。從調查結果看對土壤環境的影響受井網密度、開發年代、地形特徵和土地類型控制。對土壤環境影響而言,井網密度高,開發年代久,地形低窪則受影響嚴重。土壤類型不同,土壤背景值不同,反映出不同的土壤理化性質不同和土壤對外來污染物的降解能力。
❻ 石油化工類有哪幾種污水(比如含油污水)是可以通過膜分離技術處理的。。 求大神幫忙,,最好有文獻資料
石油化工類 主要有三種含油污水
1. 鑽探、修井類污水,比如說泥漿循環液、洗井液;版
2.採油儲運凈化污權水,如原油加熱、脫鹽、凈化處理脫水後含油污水或排污含油污水;
3.煉化企業,如循環水、煉化企業內排污一般含油污水。
❼ 含油工業廢水的成分
含油廢水被排到江河湖海等水體後,油層覆蓋水面,阻止空氣中的氧向水中的擴散; 水體中由於溶解氧減少,藻類進行的光合作用受到限制; 影響水生生物的正常生長,使水生動植物有油味或毒性,甚至使水體變臭,破壞水資源的利用價值; 如果牲畜飲了含油廢水,通常會感染致命的食道病; 如果用含油廢水灌溉農田,油分及其衍生物將覆蓋土壤和植物的表面,堵塞土壤的孔隙,阻止空氣透入,使果實有油味,或使土壤不能正常進行新陳代謝和微生物新陳代謝,嚴重時會造成農作物減產或死亡。另外,由於溢油的漂移和擴散,會荒廢海灘和海濱旅遊區,造成極大的環境危害和社會危害。但更主要的危害是石油中含有致癌烴,被魚、貝富集並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因此,對石油和石化等行業產生的含油廢水進行有效處理是極其必要的。
含油廢水來源廣泛,成分復雜。在石油、化工、鋼鐵、焦化、煤氣發生站、機械製造和食品加工等工業企業中,凡是直接與油類接觸的用水,都含有油。例如,冶金工藝中的有些設備、材料在生產過程中需在冷卻、潤滑、清洗等方面用水,而且在運行中往往與設備或材料直接接觸,水中帶入大量氧化鐵顆粒、金屬粉塵和潤滑油脂,形成含油廢水。
石油在開采、運輸和加工過程中會對環境造成一系列的污染。在採油生產過程中,含油廢水主要來自油田采出水和注水井洗井水。隨著油田的不斷開采,採油技術不斷發展,先後經歷了一次、二次、三次採油。一次採油靠天然能量為動力; 二次採油以人工注水方式來保持地層壓力; 三次採油是通過改變注入水的特性來提高採油率,目前油田主要進行二次、三次採油。隨著油田的發展,三次採油開始得到應用,特別是聚合物驅油得到廣泛應用。其本質是為了改善驅油效果,向水中添加化學試劑,主要是聚合物、表面活性劑和鹼。結果使採油廢水的成分更加復雜,其中含有許多固體顆粒、游離油、乳化油和各種殘余助劑,處理更加困難,不經過處理直接排放的危害更大,會導致非常嚴重的環境污染。若不經處理直接注入地下,則固體微粒和油珠將堵塞油層毛細通道,降低油層滲透率使注水處的吸水能力下降,最終導致採油率的降低。
❽ 重量法測採油廢水含油量時, 含油量小於多少時測不出來
0.01%以下
❾ 治理石油污染有什麼方法
處理石油污染廢水的生物技術主要包括活性污泥法、氧化溝法、生物膜法等。
活性污泥法1.活性污泥法是藉助曝氣或者機械攪拌,使活性污泥均勻分布於曝氣池內,微生物壁外的黏液將污水中的污染物吸附,並在酶的作用下對有機物進行新陳代謝轉化。自20世紀80年代,石油廢水普遍採用的二級生物治理方法是傳統活性污泥法。採用SBR法處理油田采出水,結果表明,COD去除率為80%~90%;出水滿足行業的排放標准。通過研究SBR以及投菌SBR法處理煉油廢水中污染物的效果,實驗結果表明,廢水中各種污染物的去除率分別為:COD93.5%、石油類98.6%、總氮89.8%。SBR工藝是一種新型的高效廢水處理技術,是對傳統活性污泥法的改進。該方法具有固液分離效果好、工藝簡單、佔地少、建設費用低、耐沖擊負荷強、溫度影響小、活性污泥狀態良好、處理能力強等優點,是處理石油廢水的一種具有前景的處理方法。
2.氧化溝法對各種含高COD、BOD、油類等有機廢水的深度處理十分有效。它的曝氣池呈封閉、環狀跑道式,污水和活性污泥以及各種微生物混合在溝渠中作循環流動。氧化溝處理廠氧化溝法在處理含油廢水方面應用實例比較多,但是其處理效果沒有達到處理要求。有很多企業都採用了氧化溝工藝,其處理出水水質與進水水質有關,只有確保一定的進水水質時,出水才會達到理想的處理效果。專家們根據工藝原理分析了氧化溝不能取得理想處理效果的原因,提出了很多的改善對策。在氧化溝現有處理能力和工藝特色的基礎上,有人探索出了一套投菌氧化溝曝氣的處理方案,實驗結果表明,在相同的水力停留時間等條件下,可以將去除率提高10%左右,如果要得到相同的去除率可以大大縮短水力停留時間,且出水COD值可以更低。與活性污泥法相比,氧化溝具有很多優點:工藝簡單;不僅可以去除BOD和SS,還可以達到脫氮除磷的效果;設備少,操作管理簡便;低溫,有更大適應性等。氧化溝是活性污泥法的發展,但是只有滿足工藝要求時,才能發揮去污效果。
3.目前應用較廣泛的生物膜法主要包括生物轉盤、生物流化床、接觸氧化法和膜生物反應器等。(1)生物轉盤是利用較大的比表面積,在低能耗的條件下轉動產生高效曝氣,使得氧氣、水和膜之間有較好的接觸。碟片表面附著的膜狀微生物在其新陳代謝的過程中對有機污染物進行無害化降解。曹明偉利用環境微生物技術,開發出高溫優勢菌生物膜法處理採油廢水,實驗結果表明:硫化物的平均去除率達98%;揮發酚的平均去除率為91%;COD平均去除率為68%;氨氮平均去除率為82%。生物膜(2)生物流化床處理技術是藉助流體使表面生長著微生物的固體顆粒呈流態化,同時進行去除和降解有機物的生物膜法處理技術。影響其處理效果的因素有載體的選擇、菌種的篩選等。崔俊華等在「三套」工藝的基礎上添加了三相生物流化床部分,且採取了高效油降解菌以及漂浮和懸浮填料並用的措施,使出水油濃度降為3.5~4.9毫克/升,為一種被廣泛採用並逐漸成熟的生物深化處理技術。龔爭輝應用接觸氧化工藝對採油廢水進行了現場的實驗研究,廢水中的COD和油的去除率分別為42.2%和89.3%,最後出水能達到排放標准。(3)接觸氧化法除了可以降低COD,還可以用於去除氨氮,尤其適合應用於煉油廢水的凈化。龐金釗的實驗結果表明,用接觸氧化法工藝處理COD≤500毫克/升的石油廢水時,硝化細菌是優勢菌,能同時有效去除氨氮和COD等。接觸氧化法可以克服活性污泥法容易污泥膨脹和超標排放的缺點,具有有機負荷高、抗沖擊能力強、對廢水中的毒物忍耐力較大等優點,而且對氨氮也有較好的祛除效果。接觸氧化法多用於深度處理含油廢水,其技術關鍵在於對進水可生化性的控制。
❿ 油氣聚集區土體的石油污染
區內陸地石油開發對土體的影響主要表現為石油污染,石油污染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是隨著污染量的變化而有很大不同的。單就石油來講,不論其對植物和土壤的物理影響還是生理影響都是極為有害的,但是土壤對污染物有一定容量和自凈能力,植物對污染物也有一定的忍耐力,當石油含量較輕時,土壤和植被受影響不明顯,生態環境變化不大;當石油污染上升到一定程度後,植被生長將受到影響,退化、枯萎以致死亡,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土體污染源的情況與水體不同,水體污染源主要是企業排放的污水,而土體的污染源則復雜的多。通過實地調查及收集有關資料,基本弄清了區內土體的類型及分布范圍,土體石油污染的污染源來源以及具體的污染現狀。
5.2.1土體石油污染源的結構分析
勝利石油管理局的陸上石油生產主要集中於東營凹陷、沾化凹陷、東鎮凹陷和惠民凹陷等幾個構造區,土壤的石油污染源主要由鑽井污染、採油污染及採油廢水污染三部分構成:
1.鑽井污染源
在鑽井過程中主要產生以下幾個方面的污染:
(1)非鑽井液污染源
指鑽井過程中和完井後以各種方式進入土壤環境的廢鑽井液,因其種類不同而污染因子有別,鑽井液處理劑種類繁多,其中有無機物、有機聚合物,油類及加重材料。每口井的鑽井廢液有200~300m3,雖都盡力回收仍有較大數量進入土壤環境,這些廢鑽井液中某些無機鹽、重金屬組份,油類和有機聚合物對土壤環境有較大影響,如有機聚合物使廢鑽井液的化學需氧量增加,一些重金屬離子為致癌物質,如Cr。許多廢鑽井液中的這些有害物質都大大超過國家規定的排放標准,因此廢鑽井液已成為石油開發過程中對環境有影響的排放量較大的廢物之一。
(2)鑽井岩屑污染源
指經過鑽頭破碎、隨鑽井返至地面的地層岩石碎屑,經震動篩與鑽井液分離後而進入大泥漿池(沉砂池)。岩屑因受泥漿浸泡、油浸等具有廢鑽井液的污染特徵外,還因岩屑岩性不同而對土壤環境有不同影響。每口井因井深不同岩屑產量為50~300m3不等。對土壤有影響的岩屑有碳酸鹽岩屑,主要成分為碳酸鈣和碳酸鎂。生油鹽類:油頁岩、油泥岩,含有較多的瀝青質和油母質等高分子有機物質,一旦進入土壤環境很難降解。污染調查統計外排岩屑16.69t/a。
(3)落地原油、柴油、機油污染源
指鑽井過程中廢鑽井液、廢岩屑中含油,冬季井場鍋爐房原油、機房、成品油儲油裝置、動力系統等跑冒滴漏,及用水沖洗等落地和偶發事件引起。鑽井井噴是鑽井過程中鑽遇高壓氣油層時因地層壓力過高或泥漿處理工程措施不當引起,雖然發生率很低,但一旦發生就有造成大面積原油灑落地面的可能,而造成植物死亡和土壤污染。原油及成品油中含高分子石油烴及環芳烴組合,能在土壤中集聚並在植物根繫上生成一種粘膜阻礙根系呼吸和營養成分吸收,並能引起根系腐爛。
2.採油污染源
採油是指開采出來的油氣水混合液匯集到計量站,經油氣分離系統形成成品原油,在此過程中主要產生以下污染:
(1)落地原油污染源
指在試油、修井、洗井過程中進入土壤環境及油井噴溢管道泄漏等落地之原油,是油氣田開發建設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主要成分為石蠟族芳烴、環烷烴和芳烴等,勝利原油含臘小,含硫低,為低凝芳烴原油,中性常溫下,落地原油水溶性成分很小,據測定水溶性油只佔總油量的0.77%。長期野外調查過程中,發現原油外泄或散落到地面以後,在自然條件下殘留到地表的原油經過風吹日曬,往往呈現出片狀的黑色塊狀油污,不易清理。原油是高分子化合物,落地後遷移能力弱,很難下滲。對落地原油雖然各採油廠專門成立落地原油污油回收隊伍負責回收,但仍然有一部分殘留地表。
(2)含油污泥(油砂)污染源
指原油采出液帶到地面的固體顆粒,包括除砂器分離、壓力容器底部及大罐、隔油池等清底污、污水重量系統分離污泥,其產生主要與地質條件、地層水質類型,工藝條件處理工藝和處理葯劑種類有關。勝利油田已進入綜合高含水期,泵出液量顯著增大,含有污染量也隨之增大,據孤東油田統計每萬噸采出液含砂4.84t,每萬噸原油含砂23.9t。在稠油熱采,三次採油的區塊,污泥含量可達1%左右,並且大量使用化學處理劑,如聚合物驅油等,而使污泥成分復雜化,增大了處理難度。含油污泥的主要污染物為石油類,污染程度視其含量水平。
(3)作業廢棄泥漿污染源
指油井在試油、大修、酸化壓裂等施工過程中使用、完工後廢棄於現場的泥漿池、儲油池中之廢液,因多為收集鑽井泥漿稍加處理使用,故成分可以與廢棄泥漿類同,但增加了含原油量,油層處理廢液等成分。
3.採油廢水污染源
指石油開采過程中,采出原油含水經過一系列工業流程油水分離後,進污水站除油處理並回收污水中油。大部分處理後水輸送至注水站回注地下驅油和平衡地層壓力,但仍有一小部分外排,經油區河流水系進入萊洲灣或渤海灣,因取水污灌影響農田質量或對灘塗、潮間帶土壤構成污染。
總體而言,落地原油是土壤遭受污染的主要因素,它對土壤造成的污染是長期的和大面積的。油氣田開發建設對土壤環境的污染,主要是建立在每個井、站點源污染物落地的基礎上,經過降雨侵蝕和沖刷等一系列水文過程搬運及人為因素的影響,而形成一個大的面源,累年疊加,使整個油區均受不同程度的影響。從調查結果看對土壤環境的影響受井網密度、開發年代、地形特徵和土地類型控制。對土壤環境影響而言,井網密度高,開發年代久,地形低窪則受影響嚴重。土壤類型不同,土壤背景值不同,反映出不同的土壤理化性質和土壤對外來污染物的降解能力。
5.2.2區內土體石油污染現狀評價
勝利油田的開發建設對本地區土壤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其突出表現為石油類污染。在油田開發較早和較集中的地區石油類污染也較重,多數達到了輕度污染水平,除開發較晚並注重環境保護的一些油區外,石油類是土體中最大的污染指標,東營、河口北側一帶污染較重。
從區域上看,石油類含量以濱洲市北側為較高(60mg/kg以上),其次為東營市及其東南側和河口一帶,含量40mg/kg以上,在廣饒、濱洲南側、樁西海邊一帶為較低。此外,沿黃河兩側的區域土壤中石油類含量明顯低於其他地區。
從油田開發歷史上看,20世紀70年代以前開發的油田像臨盤、利津、勝坨等油區土壤中石油類含量偏高,屬輕度污染區,孤東地區土壤中石油類含量范圍為12~38mg/kg之間。近幾年投入開發的八面河油田土壤中石油含量最低。
從土壤類型上看,區域內土壤中石油類含量在9.2~180.9mg/kg之間,區內各類土壤石油類表層含量均值為43.75mg/kg,各類土壤石油類平均值含量差別不大,褐土為40.0mg/kg,潮土為44.4mg/kg,鹽土44.2mg/kg。
從土壤污染深度上看,在受到污染的土壤中,表層(1~20cm)土壤污染最重,中層和下層土壤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由此可知:石油類主要集中於0~40cm土層(圖5-9,圖5-10)。
圖5-9不同深度土壤中石油類含量
以上結論與大慶石油管理局環境監測中心站在大慶油田開發區所做的《原油在土壤中遷移及降解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有許多相似之處,該項研究結果表明:大慶油田開發區貯油池土壤原油淋濾深度絕大部分集中在0~30cm,以下原油明顯減少(除沙化土壤外);鹽鹼土集中在0~10cm;黑鈣土集中在0~50cm;柱內油水混合滲透試驗,80%集中在0~20cm;原油覆蓋土壤表面時清水淋滲較弱,在0~20cm內殘留94%。
通過對比勝利油田和大慶油田石油在土壤中的遷移深度可以發現以下幾點:
(1)盡管土壤類型不同,但一般在0~50cm的深度上大多截獲90%以上的落地原油。
(2)粘性土壤對石油類有很強的吸附作用,據中國沈陽林土所對沈撫灌區石油污水處理研究,黃粘土除油率可達90%左右。
(3)石油粘度越高,隨土壤水分遷移能力越弱。
(4)原油在自然植被下土壤中的淋滲較油池和柱內試驗土壤淋滲的淺。原因是地表植物根系豐富盤結牢固,土壤結構堅實粘重,形成的空隙較少。
圖5-10土壤石油污染含量分布示意圖
因此,大慶地區的石油實際滲透深度多小於勝利油田所在的黃河三角洲地區,主要是因為其石油粘度較大,大慶地區粘土土壤類型滲透很低及植被較好所致。
此外,區域內土體中其他污染物的情況如下:
Cr含量以東營市東側、濱洲西南和河口西側一帶明顯高於其他地區(60mg/kg以上),其含量值在等值線圖上表現為峰形,其他區域較為平坦。
Hg以東營東側為最高(0.1mg/kg以上),其次為河口西側和高清一帶。
Zn含量以東營市西側為最高(100mg/kg以上)其次為河口西側和高清一帶。
Cu含量以東營市東側、河口西側及高清一帶較高(25mg/kg以上),河口東側、濱洲一帶較低。
Pb含量以東營市及其北側最高(15mg/kg以上),其次為河口西側和濱洲南側一帶,其他地區較為平坦。
Ni含量以東營市東側為最高(48mg/kg),其次為河口西側(42mg/kg以上),其他地區較低。
表5-9、5-10、5-11為調查區域測值統計表、三種土壤測值比較、不同深度測值比較。
表5-9調查區域測值統計表
表5-10三種土壤測值比較
表5-11不同深度測值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