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艾迪注射液哪些成分 含量有多少
拼音名:Aidi zhusheye
英文名:
書頁號:Z20-85 標准編號:WS3—B—3809—98
批准文號:
【處方】 斑蝥 1.5g 人參 50g 黃芪 100g
刺五加 150g
【製法】以上四味,人參切片,用50%乙醇加熱迴流提取二次,第一次3小時,第二次
1.5小時,合並提取液,濾過,回收乙醇,葯液備用;葯渣與其餘斑蝥等三味加水煎煮三次,
第一次3小時,第二次1.5小時,第三次1小時,合並煎液,濾過,濾液與人參提取液合並,
以石硫法沉澱處理二次,所得上清液加乙醇使含醇量達80%,靜置過夜,取上清液減壓回收
乙醇至無醇味,加註射用水100ml並灌封於相應容器內,熱壓(115℃)滅菌二次,每次30分
鍾,冷卻後,紙漿抽濾,濾液用注射用水稀釋至1000ml,通過垂熔濾球過濾,灌封,115℃
再滅菌30分鍾,即得。
【性狀】本品為淺棕色的澄明液體。
【鑒別】(1)取本品50ml,濃縮至約10ml,加乙醇50ml,攪勻,濾過,沉澱物用乙醇
洗滌2次,將沉澱物用蒸餾水5ml溶解,取1ml置試管中,微熱後加入5%α-萘酚乙醇溶液5滴,
搖勻,再沿管壁緩緩加入濃硫酸0.5ml,在二液面接界處顯紫紅色環。
(2)取本品50ml,置分液漏斗中,用水飽和的正丁醇提取2次,每次30ml,合並提取液,
置水浴上蒸干,殘渣用蒸餾水3ml溶解,加入預先制備好的DA-201樹脂柱(內徑1~1.5cm,
長15cm,填充12cm的DA-201樹脂後,再填充2g中性氧化鋁)上,用水100ml洗滌,再用40%甲
醇液50ml洗脫,收集洗脫液,蒸干,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人參皂甙
Re、Rg<[1]>、Rb及黃芪甲甙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
,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
,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水(4:8:3:4)10℃以下放置的下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
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數分鍾,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
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檢查】 pH值應為3.8~5.0(附錄Ⅶ G)。
重金屬 精密量取本品2ml置坩堝中,水浴上蒸干,依法檢查(附錄Ⅸ E 第二法),含
重金屬不得過百萬分之五。
熱原 取本品,依法檢查(附錄ⅩⅢ A),劑量按臨床用葯濃度,以無熱原反應的相
應注射液稀釋10倍後,按家兔體重每1kg注射3ml,應符合規定。
其他 應符合注射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Ⅰ U)。
【含量測定】人參皂甙Re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人參皂甙Re對照品8mg,置
5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並稀釋至刻度,搖勻,即得(每1ml中含人參皂甙Re 1.6mg)。
標准曲線的制備 精密量取對照品溶液0、20、40、60、80、100μl,分別置10ml具塞試管
中,置水浴上揮去溶劑,立即取出,放冷,加5%香草醛冰醋酸溶液0.2ml、高氯酸0.8ml,搖勻
,置60℃水浴中加熱15分鍾,取出,用水冷卻2分鍾,加冰醋酸5ml,搖勻,照分光光度法(附錄
Ⅴ B),在544nm波長處測定吸收度,以吸收度為縱坐標、濃度為橫坐標,繪制標准曲線。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量取本品20ml,置分液漏斗中,用氯仿提取3次,每次20ml,合並
氯仿提取液,用蒸餾水洗滌2次,每次5ml,棄去氯仿液,洗液與上述水層合並,置分液漏斗中,
用水飽和的正丁醇提取3次,每次50ml,合並正丁醇提取液,加入無水硫酸鈉3g,攪拌,放至澄
清。將正丁醇液移至蒸發皿中,用少量正丁醇洗滌無水硫酸鈉,洗液並入蒸發皿中,蒸干,用少
量蒸餾水溶解殘渣,加到大孔吸附樹脂(DA-201)柱上,侍液面接近棉花層後,用蒸餾水100ml
洗脫(控制流速為0.4ml/min),棄去洗液,用70%乙醇80ml 洗脫,收集洗脫液於蒸發皿中,置
水浴上蒸干,用甲醇溶解殘渣,移至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
測定法 精密量取供試品溶液100μl,照標准曲線的制備項下的方法,自「置10ml具塞試管
中」起依法測定吸收度。從標准曲線上讀出供試品溶液中人參皂甙Re的重量(μg),計算,即得。
本品每支含人參以人參皂甙Re(C48H82O18)計,不得少於2.0mg。
斑蝥素 照氣相色譜法(附錄Ⅵ E)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聚乙二醇20M及甲基硅橡膠(SE-30)為固定液,塗布濃度
分別為10%和5%,1:1混合裝柱。柱溫為180±10℃;理論板數按斑蝥素峰計算,應不低於
1500。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斑蝥素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氯仿製成每1ml合0.1mg的溶液,
作為對照品溶液。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量取本品50ml,加入1.8mol/L硫酸溶液5ml,用氯仿振搖提取3
次(50、30、30ml),合並氯仿液,用K-D濃縮器濃縮定容至5ml,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量取對照品溶液和供試品溶液各5μl,注入氣相色譜儀,計算,即得。
本品每支含斑蝥素(C10H12O4)為0.008~0.030mg。
【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消瘀散結。用於原發性肝癌,肺癌,直腸癌,惡性淋巴瘤,婦科惡
性腫瘤等。
【用法與用量】靜脈滴注,一次50~100ml,以0.9%氯化鈉或5~10%葡萄糖注射液400~
450ml稀釋後使用,一日1次。30天為一療程。
【規格】每支10ml
【貯藏】密封,避光,置陰涼處。
———————————————————————————————————————————————
貴州省葯品檢驗所 起草
❷ 關於:奶茶飲料中茶多酚的檢測——gb/t 21733—2008
對茶葉進行茶多酚定性定量分析檢測
茶多酚因為其獨特的分子結構,有很強的氧化性以及螯合性,所以能很好的清除人體內的自由基,起到抗氧化、抗衰老的效果;同樣也因為其分子結構中的酚羥基,所以茶多酚有很好的螯合性能,能夠與蛋白質,金屬離子相結合.據了解,茶多酚能與20多種離子產生絡合,與其中10多種產生沉澱,再者,絡合產物很多會產生明顯的色澤變化.由於茶多酚是茶葉中重要的品質之一,所以掌握其檢測方法非常重要.由於很多實驗室在受條件限制,僅能用硫酸鈰滴定法和高錳酸鉀滴定法,雖然操作復雜,常需要多次滴定或標定(滴定),但這些方法仍是能定量測定茶多酚的.福林酚氧化法作為GB/T8313-2008與酒石酸鐵比色法(GB/T8313-2002)在定量分析茶多酚的結果上有許多差異,GB/T8313-2002比GB/T8313-2008測得的結果高33%左右.由於福林酚氧化法是2008年新的國標,所以應用此方法進行茶多酚檢測是必要的.茶多酚檢測方法需要統一,這樣才有利於新產品質量的控制和對新品種的選育,才有真正的指導作用
茶多酚類是一類存在於茶葉中的多元酚的混合物.包括黃烷醇類、花色苷類、黃酮類、黃酮醇類和酚酸類等.茶多酚是茶葉中重要品質成分之一,茶多酚的檢測和分析在茶葉理化分析中是十分重要的.茶多酚類也是易被氧化的化合物,定量分析茶多酚的含量一般也是利用其還原性.目前,分析茶多酚的方法很多,在一般實驗條件下,都能進行定量分析.常見的分析方法有:GB/T8313-2002(酒石酸鐵比色法)、硫酸鈰滴定法、高錳酸鉀滴定法、GB/T8313-2008方法二(福林酚氧化法).現將幾種茶多酚分析檢測方法作如下比較
酒石酸鐵比色法
准確稱取茶葉磨碎試樣3g,加入450ml沸蒸餾水,在沸水浴中浸提45min,每隔10min搖瓶1次,過濾,用少量沸蒸餾水洗滌殘渣,濾液合並於500ml容量瓶中,冷卻後用蒸餾水定容到刻度,搖勻,准確吸取1ml後加入25ml容量瓶中,加水4ml,酒石酸鐵溶液5ml,用pH7.5的緩沖液定容至刻度,混勻.用10cm比色皿,以試劑空白為參比,於波長540nm處測定吸光度值
酒石酸鐵比色法,是利用茶多酚在一定的pH條件下,酒石酸鐵與茶多酚類物質形成藍紫色或紅紫色的絡合物,在540nm處有最大吸收值,在一定的濃度范圍內,茶多酚含量與吸光值呈線性關系,當吸光度是0.5時,茶多酚濃度為1.957mg/ml,可用分光光度法比色測得茶多酚濃度結果
硫酸鈰滴定法
准確稱取茶葉磨碎試樣5g,加入450ml沸蒸餾水,在沸水浴中浸提45min,每隔10min搖瓶1次,過濾,用少量沸蒸餾水洗滌殘渣,濾液合並於500ml容量瓶中,冷卻後用蒸餾水定容到刻度,搖勻.准確吸取10ml茶湯,加入500ml燒杯中,加300ml水稀釋,然後加入5NH2SO410ml和0.1N硫酸鈰25ml,混合均勻,反應1h後,另入鄰菲羅啉-硫酸亞鐵混合指示劑3滴,用0.1N硫酸亞鐵溶液滴定至黃色退去、桔黃色出現為滴定終點.硫酸鈰滴定法是利用過量的硫酸鈰氧化茶多酚,然後用硫酸亞鐵進行反滴定,測定過量的硫酸鈰.消耗掉的硫酸鈰與茶多酚含量成反比,根據生化研究,消耗0.1N的硫酸鈰相當於氧化1.93mg的茶多酚
高錳酸鉀滴定法
准確稱取茶葉磨碎試樣3g,加入450ml沸蒸餾水,在沸水浴中浸提45min,每隔10min搖瓶1次,過濾,用少量沸蒸餾水洗滌殘渣,濾液合並於500ml容量瓶中,冷卻後用蒸餾水定容到刻度,搖勻.准確吸取10ml茶湯於大白瓷皿中,加入靛紅溶液25ml、水750ml,用0.02N高錳酸鉀溶液滴定,終點掌握由藍色變為綠色,最後轉變為淡黃色為止,消耗的高錳酸鉀溶液量為Aml.再另取100ml茶湯於500ml三角瓶中,加精膠液50ml、酸性飽和氯化鈉溶液100ml和高嶺土10.00g,塞緊瓶口,充分搖振2-3分鍾後過濾,吸取25ml濾液於白大瓷皿中,加入靛紅溶液25ml、水750ml,用0.02N高錳酸鉀溶液滴定,終點掌握由藍色變為綠色,最後轉變為淡黃色為止,消耗的高錳酸鉀溶液量為Bml.因1ml1N高錳酸鉀溶液能氧化58.2g茶多酚,再由A減去B值計算,因氧化茶酚而消耗的高錳酸鉀量
福林酚氧化法
稱量茶葉磨碎試樣0.2g(精確到0.1mg)於10ml離心管中,加入在70℃中預熱過的70%的甲醇溶液5ml,用玻璃棒充分攪拌均勻濕潤,立刻移入70℃水浴中,浸提10min(隔5min攪拌一次),浸提後冷卻至室溫,轉入離心機在3500r/min轉速下離心10min,將上清液轉移至10ml的容量瓶,殘渣再用5ml的70%甲醇溶液提取一次,重復以上操作.合並提取液定容至10ml,搖勻,過0.45μl膜,待用(提取液在4℃下可至多保存24h).同時制備濃度分別為10,20,30,40,50μg/ml沒食子酸工作液.然後分別用移液管移取水(空白對照用)、沒食子酸工作液及測試液各1ml分別加入刻度試管中,在各個試管中加入5.0ml福林酚(Folin-Ciocalteu)試劑,反應3-8min內,加入4.0ml7.5%Na2CO3溶液,加水定容至刻度、搖勻.室溫下放置60min.用10cm比色皿、在波長765nm處測定分光光度值.對應標准曲線上沒食子酸濃度即為茶多酚濃度,依此計算出茶多酚含量
茶多酚分析檢測方法反應原理比較
這四種用於分析檢測茶多酚的反應原理比較相似,主要是利用茶多酚的化學性質,試劑與茶多酚發生顯色反應或通過指示劑進行終點滴定
酒石酸鐵比色法,是利用茶多酚類物質能與亞鐵離子形成藍紫色的絡合物,用分光光度計測定
硫酸鈰滴定法是利用過量的硫酸鈰氧化茶多酚,再用亞鐵離子反滴定硫酸鈰,用鄰菲羅啉-硫酸亞鐵混合物作為指示劑,計算出用於氧化茶多酚消耗的硫酸鈰物質的量,從而計算出茶多酚濃度
高錳酸鉀滴定法主要是用高錳酸鉀氧化茶多酚,同時減去未用於氧化茶多酚而消耗的高錳酸鉀量,通過氧化茶多酚用去的高錳酸鉀量可以計算出茶多酚的濃度
福林酚氧化法是利用福林酚試劑氧化茶多酚中的-OH基團並顯藍色,茶多酚的濃度與藍色的深淺呈線性關系,可用分光光度計在765nm測定其光度值
茶多酚分析檢測方法試劑比較
酒石酸鐵比色法所用試劑沒有提到標准物質,也不涉及到試劑的准確濃度,對緩沖液要求較高,常需用pH計調節測定
硫酸鈰滴定法和高錳酸鉀滴定法都涉及到非基準物質的濃度的標定,即需要用基準物質(高純度、組成恆定、性質穩定等)滴定硫酸鈰溶液或高錳酸鉀溶液的濃度.這樣在實驗中大大地增加了工作量,而且由於自身操作等因素,滴定時常很難分辨滴定終點,故而會帶來更多的誤差.尤其在硫酸鈰滴定法中,用於標定硫酸鈰濃度的硫酸亞鐵銨溶液仍需要用高錳酸鉀滴定,而高錳酸鉀仍非基準物質,仍需要一種基準物質標定.這樣,這個檢測分析中,就會很多次的滴定,既費時又費力.在高錳酸鉀滴定法中,第二次滴定中的精膠液和高嶺土具體為何物,有什麼作用尚不可知,也有文獻報道是用蒸餾水加入靛紅進行滴定,來測得未用於氧化茶多酚消耗的高錳酸鉀量,在福林酚氧化法中,需要用沒食子酸作為標准物質,較為准確
茶多酚分析檢測方法使用儀器比較
酒石酸鐵比色法和福林酚氧化法都用到了分光光度計,福林酚氧化法中還用到了離心機,其它都為常規器具和試劑.而硫酸鈰滴定法和高錳酸鉀滴定法只用到了實驗室最為常規的玻璃器具和一些實驗葯品.這樣,在一個簡陋的實驗室中都可以用這兩種方法來進行測定茶多酚的含量了.由於酒石酸鐵比色法早在1987年就定為茶多酚檢測的國家標准,現在條件一般的實驗室都還是分光光度計的.福林酚氧化法中使用離心機,只能在條件較好的實驗室中進行
茶多酚分析檢測方法提取方式比較
酒石酸鐵比色法、硫酸鈰滴定法和高錳酸鉀滴定法三種都在沸水浴上浸提45min得到茶湯,這點與人們飲茶習慣一致,但由於浸提時時間長,溫度高,不利於茶多酚穩定.福林酚氧化法是用70%甲醇在70℃水浴上浸提10min提取茶多酚,時間短、溫度低有利於茶多酚的穩定,但由於是用70%甲醇浸提,甲醇的沸點是64.5℃,這樣常對人造成一定的傷害
茶多酚的分析檢測方法整體比較
蛋白質沉澱法:利用與蛋白質的絡合沉澱特徵檢測茶多酚的含量
金屬離子螯合法:就像GB/T8313-2002茶葉和GB/T21733-2008茶飲料中的檢測方法一樣,利用多酚羥基與鐵離子的螯合變成藍紫色的特性,在540nm出進行檢測
氧化法:高錳酸鉀與茶多酚的氧化滴定,但是這種方法誤差較大,所以目前已經用的很少了
再就是GB/T8313-2008的福林酚法,利用福林酚能將茶多酚氧化然後自己被還原呈藍色的特徵
目前使用的比較多的就是GB/T8313-2002的酒石酸亞鐵法與GB/T8313-2008中的福林酚試劑法!酒石酸亞鐵法作為茶多酚檢測的經典方法在國內被應用了幾十年,採用3.913的經驗系數進行茶多酚的檢測,但是在"食品添加劑茶多酚"的檢測標准中則是以沒食子酸作標准曲線,系數2.78.同樣的茶多酚檢測,為什麼會有不同的系數呢,很多人或許會疑惑?!但實際上3.913的的系數是以茶葉的乙酸乙酯分離物作為標定物質作標准曲線的,因為乙酸乙酯分離物中不僅僅包括了多酚類物質,還包括了一些其他內涵成分,所以檢測結果會偏大,目前主要用於飲料行業中,而2.78的系數則主要用在植物提取物茶多酚領域,其主要區別在於採用的標定物不一致!當然酒石酸亞鐵法也有自身的缺點:茶多酚是一種復合物,並非單一組分,其中包括了兒茶素,黃酮類,花青素等等,不同的組分與鐵離子絡合顏色並非完全一致,所以對於一般成分比較復雜的植物多酚並不適用
再來談談福林酚法:福林酚法主要利用福林酚的強氧化性,與多酚反應變藍,在765nm處進行檢測,當然了,福林酚還用於蛋白質的檢測中,正是因為這點,所以福林酚並不能有效區分茶多酚,一些還原性氨基酸,植物中非多酚類酚性物質,抗壞血酸等等,這也是它的局限性.當然了,我在網上搜索了一些,很多朋友最關注的是兩種方法的檢測結果到底有多大差異,經本人一天的實驗,當然可能有不盡完善之處,兩者差異大概在30%左右,如果以酒石酸亞鐵法採取2.78的系數,則差異不大,究其主要原因,還是在於GB/T8313-2002中標准曲線的製作並非純粹的茶多酚.再者,就GB/T8313-2008中一些問題,我咨詢了標准校訂單位的王盈峰教授,標准中的刻度試管容積為10ml,所以大家在標准曲線的繪制中要注意了
最後,無論是8313-2002還是8313-2008,茶多酚的檢測方法不斷更新,越來越與國際接軌,也為中國茶葉走出去提供了契機,新方法中也還有很多不盡完善之處,還需要茶學工作者在以後的工作中慢慢完善.提醒大家,"盡信書不如無書",真是因為福林酚法有他自身的不足,所以不同的產品還是需要區別對待!GB/T8313-2008標准曲線以及相關數據y=-1.1862+92.0488xug10A0.120203040500.2300.3400.4520.552相關系數0.9998GB/T21733解讀GB/T21733-2008GB/T21733-2008與GB/T8313-2008兩個標准幾乎同時更新,前者作為茶飲料的標准仍然以酒石酸亞鐵法作為檢測方法,而後者作為茶葉的檢測方法則採用福林酚法,如果兩者檢測結果沒有太大的差異,那也就算了,可關鍵是兩者檢測差異極為顯著,所以引起了廣泛的爭議.但是仔細想想也不難理解,茶飲料企業之所以不用福林酚法主要還是存在以下兩點原因:1,福林酚是利用氧化還原反應測定茶多酚的含量,但是在茶飲料中茶多酚與抗壞血酸等抗氧化劑濃度均為幾百PPM,所以這個確實不好判定,這也是福林酚法的局限性;2,如果採用福林酚法檢測原料中茶多酚,檢測結果比較低.再進行灌裝,前後銜接不上,這個不符合飲料企業的利益.前面也說了.3.913是一個經驗系數,所以真正要准確測定茶多酚我們還得用2.78的沒食子酸標准曲線的系數這里就存在一個問題,如果用2.78的系數來做GB/T8313-2002中的茶葉多酚,然後用HPLC測定兒茶素,結果發現兒茶素占茶多酚的比例高達80%以上但是在食品添加劑茶多酚中QB2451-1995,兒茶素占茶多酚含量大概在60%左右同樣是茶葉提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前面我也提到了,茶葉中的多酚類主要包括兒茶素類,花青素類,黃酮類而在這三者中,黃酮類是不能溶於水的或者說水溶性差我們GB/T8313-2002中採用的是水提取,而一般的食品添加劑茶多酚則採用的是乙醇提取前者提取物中不包括黃酮,後者提取物種包括了黃酮,所以兒茶素在茶多酚中的比例就會下降,會有這樣的差異.但是如果茶多酚行業採用水提取,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目前與茶多酚檢測的標准包括QB2451-1995,食品添加劑茶多酚(沒食子酸作標准曲線,然後以酒石酸亞鐵比色法檢測);GB/T8313-2008茶葉多酚檢測標准(沒食子酸作標准曲線,福林酚法);GB/T21733-2008茶飲料標准(傳統的3.913為系數,酒石酸亞鐵比色法).GB/T8313-2008針對茶葉,固然能與國際接軌,利於中國茶葉走出去是件好事
但對於速溶茶企業就不是這么一回事了,以茶葉水提取照說應該依照GB/T8313-2008的檢測方法,但是目標客戶是速溶茶企業,又得遵循GB/T21733-2008的檢測方法,一來一回,數據相差30%左右,沒有參照價值.其實個人還是比較傾向於QB2451-1995的檢測方法,一則與GB/T8313-2008檢測結果相差不大,二來可以兼顧到上下游!當然了,掌握三種不同的檢測方法,原理,數據差異就能夠靈活應用,但是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有這樣的能力的!所以,有關部門還需要進一步指導,把配套培訓做到位
說實話我沒看懂……希望你看過之後對你有幫助,在整理這篇文章的時候大致上了解了,方法有很多種,標准沒統一。。具體的在我空間裡麵茶產業茶文化現代化裡面有
❸ 可溶性糖含量的測定方法有哪些
1、苯酚法
苯酚法可用於甲基化的糖、戊糖和多聚糖的測定,方法簡單,靈敏度高,基本不受蛋白質存在的影響,並且產生的顏色穩定160min以上。
2、蒽酮比色法
一個快速而簡便的定糖方法。蒽酮可以與游離的己糖或多糖中的己糖基、戊糖基及己糖醛酸起反應,反應後溶液呈藍綠色,在620nm處有最大吸收。本法多用於測定糖原的含量,也可用於測定葡萄糖的含量。
(3)減渣蒸餾曲線擴展閱讀
1、苯酚法測定可溶性糖的原理是:糖在濃硫酸作用下,脫水生成的糠醛或羥甲基糠醛能與苯酚縮合成一種橙紅色化合物,在10~100ug范圍內其顏色深淺與糖的含量成正比,且在485nm波長下有最大吸收峰,故可用比色法在此波長下測定。
2、蒽酮比色法實驗原理:蒽酮可以與游離的已糖或多糖中的已糖基、戊糖 基及已糖醛酸起反應,反應後溶液呈藍綠色,在620nm處有最大吸收。
❹ 不同原料蒸餾所得到的酒是相同的嗎
新中國成立後,用白酒這一名稱代替了以前所使用的「燒酒」或「高梁酒」 等名稱。由於釀酒原料多種多樣,釀造方法也各有特色,酒的香氣特徵各有千秋,故白酒分類方法有很多。
按最新的國家標准,將蒸餾酒分為中國白酒和其它蒸餾酒。
白酒的定義是:以曲類、酒母為糖化發酵劑,利用澱粉質(糖質)原料,經蒸煮、糖化、發酵、蒸餾、陳釀和勾兌而釀制而成的各類白酒。
其它蒸餾酒的定義是:以穀物、薯類、葡萄及其它水果為原料,經發酵、蒸餾而釀制而成的、高酒精度(含酒精18~40%)的酒.按所用的原料不同, 又有白蘭地、威士忌、俄得克和其它蒸餾酒(如老姆酒)。
下面主要介紹中國的白酒種類。現代將白酒分為固態法白酒、固液結合法白酒和液態法白酒三類。
1 按所用酒麴和主要工藝分類
在固態法白酒中主要的種類為:
(1)大麴酒
大麴酒,以大麴為糖化發酵劑,大麴的原料主要是小麥、大麥,加上一定數量的碗豆。大麴又分為中溫曲、高溫曲和超高溫曲。一般是固態發酵,大麴酒所釀的酒質量較好,多數名優酒均以大麴釀成。
(2)小曲酒
小曲是以稻米為原料製成的,多採用半固態發酵,南方的白酒多是小曲酒。
(3)麩曲酒
這是解放後在煙台操作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分別以純培養的麴黴菌及純培養的酒母作為糖化、發酵劑,發酵時間較短,由於生產成本較低,為多數酒廠為採用,此種類型的酒產量最大。以大眾為消費對象。
(4)混曲法白酒
主要是大麴和小曲混用所釀成的酒。
(5)其它糖化劑法白酒
這是以糖化酶為糖化劑,加釀酒活性乾酵母(或生香酵母)發酵釀制而成的白酒。
固液結合法白酒的種類有:
(1)半固、半液發酵法白酒
這種酒是以大米為原料,小曲為糖化發酵劑,先在固態條件下糖化,再於半固態、半液態下發酵,而後蒸餾製成的白酒,其典型代表是桂林三花酒。
(2)串香白酒
這種白酒採用串香工藝製成,其代表有:四川沱牌酒等。
還有一種香精串蒸法白酒,此酒在香醅中加入香精後串蒸而得。
(3)勾兌白酒
這種酒是將固態法白酒(不少於10%)與液態法白酒或食用酒精按適當比例進行勾兌而成的白酒。
液態發酵法白酒
又稱「一步法」白酒,生產工藝類似於酒精生產,但在工藝上吸取了白酒的一些傳統工藝,酒質一般較為淡泊;有的工藝採用生香酵母加以彌補。
此外還有調香白酒,這是以食用酒精為酒基,用食用香精及特製的調香白酒經調配而成。
2 按酒的香型分
這種方法按酒的主體香氣成分的特徵分類,在國家級評酒中,往往按這種方法對酒進行歸類。
(1)醬香型白酒
也稱為醬香型白酒,以茅台酒為代表。醬香柔潤為其主要特點。發酵工藝最為復雜。所用的大麴多為超高溫酒麴。
(2)濃香型白酒
以瀘州老窖特曲、五糧液、洋河大麴等酒為代表,以濃香甘爽為特點,發酵原料是多種原料,以高梁為主,發酵採用混蒸續渣工藝。發酵採用陳年老窖,也有人工培養的老窖。在名優酒中,濃香型白酒的產量最大。四川,江蘇等地的酒廠所產的酒均是這種類型。
(3)清香型白酒
也稱為清香型白酒,以汾酒為代表,其特點是清香純正,採用清蒸清渣發酵工藝,發酵採用地缸。
(4)米香型白酒
以桂林三花酒為代表,特點是米香純正,以大米為原料,小曲為糖化劑。
(5)其它香型白酒
這類酒的主要代表有西鳳酒、董酒、白沙液等,香型各有特徵,這些酒的釀造工藝採用濃香型,醬香型,或汾香型白酒的一些工藝,有的酒的蒸餾工藝也採用串香法。
3 按酒質分
(1)國家名酒
國家評定的質量最高的酒,白酒的國家級評比,共進行過5次。茅台酒、 汾酒、瀘州老窖、五糧液等酒在歷次國家評酒會上都被評為名酒。
(2)國家級優質酒
國家級優質酒的評比與名酒的評比同時進行。
(3)各省,部評比的名優酒
(4)一般白酒 一般白酒占酒產量的大多數,價格低廉,為百姓所接受。有的質量也不錯。這種白酒大多是用液態法生產的。
4 按酒度的高低分
(1)高度白酒
這是我國傳統生產方法所形成的白酒,酒度在41度以上,多在55度以上,一般不超過65度。
(2)低度白酒
採用了降度工藝,酒度一般在38度。也有的20多度。
二 現代白酒釀造技術進展
1 微生物學研究
現代釀酒的基礎之一是微生物學和生物化學,從民國開始,對釀酒微生物進行研究,從大麴和小曲中篩選微生物,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主要目的是研究酒麴微生物的澱粉分解能力,以期提高出酒率,如五六十年代對大麴生產工藝技術的總結提高所做的工作;從八十年代開始,注重酒麴及酒窖泥中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對酒的風味的影響,以期提高酒的質量。如利用優良酒麴和酵母菌,在酒醅中潑灑己酸菌培養液等。
2 發酵工藝的研究
我國的白酒發酵技術雖源於黃酒,相對於黃酒歷史而言,白酒的生產技術還很不完善,故現代對白酒的發酵工藝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在五六十年代,影響最大的改革是全面總結了「煙台操作法」,這個操作方法借鑒了酒精工業的麩皮曲及酒母製作兩個關健技術,並結合傳統的白酒工藝,形成了一套較為規范的操作法。當時總結了其特點是:「麩曲酒母、合理配料、低溫入窖、定溫蒸燒」十六個字。
由於濃香型酒在名優酒中的產量最大,深受消費者的喜愛,許多工廠和研究機構對濃香型大麴酒工藝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如研究控制低溫發酵,對發酵溫度曲線進行部結,提出了前期緩升,中期挺堅,後期緩落的策略。
此外還採用回醅發酵,即長期反復發酵的酒醅,配加在新酒醅中,以老醅帶新醅,進行發酵的措施。或採用回糟發酵。有的也採用回酒發酵,成品酒依次分為頭級酒,二級酒,三級酒。二級酒倒回酒新酒醅中,再次入窖發酵,再次蒸餾,可將二級酒變為頭級酒。
3 人工培養老窖
濃香型白酒採用泥窖發酵,在自然情況下,一個泥窖從建窖到窖的成熟,產出高質量的酒,往往要經過很長的時間,這對提高名優酒的產量極為不利。故名酒廠對人工老窖的培養作了大量的工作。
4 蒸餾技術的改進
蒸餾技術的提高,是提高酒質的重要環節,新技術採用緩慢蒸餾,量質摘酒,分批入庫,串香法等措施。同時對蒸餾鍋進行改革設計。
5 低度酒的研製
我國出口量最大的白酒,如廣東的「玉冰燒」酒,酒度在29.5度,很受東南亞一帶消費者的歡迎。國外的蒸餾酒酒度一般較低,在40 度左右,如果酒度超過43 度,則視為烈性酒。但是我國的白酒,由於歷史上的原因,以及本身的一些特點,酒度往往在55度以上時,酒的香味才較好。大多數白酒的酒度在60度左右。酒度高的酒對人的健康有什麼影響呢?我們知道,人的肝臟,可以分泌一種酶,叫「乙醛脫氫酶」,這種酶,可以將酒精(乙醇)分解掉,酒精就不會積累,人就不會酒精中毒,酒量大的人,往往是這種酶的分泌量較多,滴酒不沾的人,往往是不能分泌這種酶,故酒精中毒。據報道,我國人口中,酒量較小的比例較大,原因是有些人的體內不能分泌這種酶,或這種酶的分泌量少。故不能適應高度白酒。這對飲酒者的健康不利。低度白酒的研製勢在必行。低度白酒的生產方法主要有兩類:一種是先將選擇好的酒基單獨加水降低酒度,澄清後,按一定的比例勾兌、調味、貯存、過濾。另一種方法是先按高度酒的生產方法進行勾兌、調味,然後加水降度、澄清、貯存、過濾。由於低度酒酒精度較低,一些芳香性的成份較難溶解其中,容易產生混濁的沉澱。故要進行「除濁」處理,將混濁的顆粒去除掉。另外,降低酒度所用的水也要經過處理。
6 後處理技術的進展
陳釀法:貯存老熟,一般用陶瓷壇陳釀效果好.
勾兌:這是決定酒質的重要環節,以往都是由富有經驗的老師傅擔任這項工作。現在利用計算機的勾兌技術也正在研究發展之中。
配加混合香酯(新工藝白酒)的研究:現在能夠生產混合香酯。這是以硫酸為催化劑,將酒精和醋酸人工合成為乙酸乙酯,用酒精和高級脂肪酸合成相應的高級脂肪酸酯.然後蒸餾分餾,凈化處理後,進行毒性實驗,證明無毒,可供食用,於是進一步製成混合各酯分的"混合香酯",作為調香劑加入到一般質量的白酒中。可提高白酒的質量。
酒香氣成分的研究:白酒中的香氣成分極為復雜,除了酒精(乙醇)之外,還含有數百種化學成分。白酒中的主要成份分為四大類:醇類物質、酯類物質、酸類物質和醛酮類物質。不同香型的白酒,其主體香氣成分是不同的。如汾香型白酒中,乙酸乙酯是最主要的香氣成分,乳酸乙酯的含量約為乙酸乙酯含量的30%,而己酸乙酯的含量較低。瀘香型白酒中,主體香成分是己酸乙酯及適量的丁酸乙酯。而米香型白酒中的乳酸乙酯的含量比乙酸乙酯的含量較高。
7 白酒機械化生產
從古代到本世紀四十年代,白酒的生產都是人工操作,勞動強度非常大,如踏曲、翻曲、粉碎、酒醅的入窖和出窖都是靠人力。新中國成立後,在白酒生產的機械化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在許多方面已經實現了機械化生產,如用粉碎機代替了牲畜拉磨,將蒸餾器的「天鍋」改為冷凝器,免去了人工經常換水。大麴的踏制改為曲坯成型機,人工推車送料改為皮帶輸送或桁車抓鬥。陶壇貯酒也改為大容器貯酒,減少了酒的損耗,還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白酒的包裝設備也普遍實現了洗瓶、灌裝、壓蓋、貼標流水線。
三 濃香型大麴酒生產技術
白酒生產技術隨不同的種類而大不相同,在此不可盡述,在此僅簡單介紹我國最具特色的濃香型大麴酒的生產技術。
濃香型大麴酒,也稱為瀘香型大麴酒,是大麴酒中產量最大的酒種。我國名酒中大多數是濃香型。如四川及江蘇省出產眾多的中國名酒都屬於這類。
濃香型大麴酒,以高梁為主要原料,採用中溫培養的大麴,大麴用大麥、小麥、並配以一定比例的豌豆培養而成。發酵採用泥窖作發酵容器。釀造工藝極為復雜,其特點是:混蒸、續料。所謂混蒸,是說原料(高梁等)和發酵成熟的酒醅同時裝入酒甑。在這種混合醅料中,還要配入一定比例的經過清蒸,去除雜味的谷糠,目的是使酒醅疏鬆。裝入酒甑後,加熱,在原料蒸熟的同時,也進行蒸餾,將酒醅中的酒精及其它香氣成分蒸餾出來。所謂續料,舉例說,總的原料需要100公斤的話,這100公斤原料不是一次性加入,而是分數次陸續加入,上面曾說過採用混蒸工藝,是將一部分原料和一部分酒醅混在一起同時進行蒸煮和蒸餾,也是這個道理。續料發酵時,每次加入一定比例的新原料,蒸餾蒸煮後,丟棄一部分經多次發酵、蒸餾的酒醅(這部分將被丟棄的酒醅,在發酵時及蒸餾時,都要放在指定的位置,便於區別)。經過蒸餾蒸煮後的混合醅料,冷卻後,加入酒麴,重新送回到泥窖中繼續進行發酵。蒸餾出來的酒,則要分別入庫。因為在整個蒸餾過程中,最先蒸餾出來的酒與中間過程或最後蒸餾出來的酒,口味是不相同的。最先蒸餾出來的稱為「頭酒」,最後蒸餾出來的酒稱為「尾酒」。這兩部分酒的口味都不佳,但都有各自的用途。中間過程蒸餾出來的酒,可以作為原酒分別入庫。原酒經檢驗,確定其等級,還要經過較長時間的貯存,酒的口味才較為柔和。貯酒最好是在放在陶壇中,在較低的溫度下貯酒效果最好。貯酒時間分為半年或3年不等。最後勾兌成型。
現代濃香型大麴酒的生產工藝,繼承了傳統的老五甑工藝,並有所改進。總的工藝流程如下圖所述:
┌—→出窖堆放———┐
│ ↓
│ 大麴 發酵酒醅 高梁 谷糠 水
│ ↓ │ ↓ │
│ 打碎 │ 破碎 │
│ ↓ │ ↓
│ 碾細 │ 潤料 清蒸
│ ↓ │ ↓ │
│ 過篩 │ 預蒸 │
│ ↓ │ ↓ │
│ 大麴粉 └———→配料←——————┘
│ │ ↓
│ │ 裝甑 ┌——→ 酒頭(作調味酒等)
│ │ ↓ │
│ │ 蒸糧、蒸酒———┼——→ 蒸餾酒(入庫)
│ │ │ │ ↓
│ └———————┐ ↓ │ 貯存
│ │ 出甑 │ ↓
│ │ │ │ 勾兌
│ ↓ ↓ ↓ ↓
└————入窖發酵←加曲 ← 加水 尾酒 包裝
↑ │ ↓
└———————————————┘ 成品酒
四 液態法白酒生產技術與液固法新工藝
液態法白酒是產量最大的白酒,生產方法與酒精生產類似,但在調香,後處理等方面則有所不同。將液態法與固態法相結合,創造了一套生產白酒的新工藝,即利用液態發酵法生產質量較好的酒精作為酒基,對採用固態發酵法製成的香醅進行串蒸或浸蒸,製得新工藝白酒。其基本工藝流程如下:
薯干
↓
粉碎
↓←———————第一次配醅———┐
米糠、麩皮、麩曲、稻殼 配料 │
↓ │
潤料 │
↓ │
蒸煮 │
↓ ←————— 第二次配醅 ——┤
冷卻 │
↓ │
麩曲、生香酵母、釀酒酵母 →加曲、加酒母 │
↓ │
加水 │
↓ │
加香醅、加尾酒 → 混合 │
↓ │
入池發酵 │
清蒸後的稻殼——→ ↓ │
酒精 → 串香蒸餾———→出甑蒸餾—————┘
↓
新工藝白酒
建議 這沒有意義
也可以自己查閱資料
❺ 關於白酒釀造的流程 簡單點的說
釀酒基本原理和過程主要包括:酒精發酵、澱粉糖化、制曲、原料處理、蒸餾取酒、老熟陳釀、勾兌調味等。
(1)酒精發酵
酒精發酵是釀酒的主要階段,糖質原料如水果、糖蜜等,其本身含有豐富的葡萄糖、果糖、蔗糖、麥芽糖等成分,經酵母或細菌等微生物的作用可直接轉變為酒精。
酒精發酵過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生化過程,有一系列連續反應並隨之產生許多中間產物,其中大約有30多種化學反應,需要一系列酶的參加。酒精是發酵過程的主要產物。除酒精之外,被酵母菌等微生物合成的其他物質及糖質原料中的固有成分如芳香化合物、有機酸、單寧、維生素、礦物質、鹽、酯類等往往決定了酒的品質和風格。酒精發酵過程中會產生的二氧化碳會增加發酵溫度,因此必須合理控制發酵的溫度,當發酵溫度高於30~34℃,酵母菌就會被殺死而停止發酵。除糖質原料本身含有的酵母之外,還可以使用人工培養的酵母發酵,因此酒的品質因使用酵母等微生物的不同而各具風味和特色。
(2)澱粉糖化
糖質原料只需使用含酵母等微生物的發酵劑便可進行發酵;而含澱粉質的穀物原料等,由於酵母本身不含糖化酶,澱粉是由許多葡萄糖分子組成,所以採用含澱粉質的穀物釀酒時,還需將澱粉糊化,使之變為糊精、低聚糖和可發酵性糖的糖化劑。糖化劑中不僅含有能分解澱粉的酶類,而且含有一些能分解原料中脂肪、蛋白質、果膠等的其他酶類。曲和麥芽是釀酒常用的糖化劑,麥芽是大麥浸泡後發芽而成的製品,西方釀酒糖化劑慣用麥芽;曲是由谷類、麩皮等培養黴菌、乳酸菌等組成的製品。一些不是利用人工分離選育的微生物而自然培養的大麴和小曲等,往往具有糖化劑和發酵劑的雙重功能。將糖化和酒化這兩個步驟合並起來同時進行,稱之為復式發酵法。
(3)制曲
酒麴亦稱酒母,多以含澱粉的谷類(大麥、小麥、麩皮)、豆類、薯類和含葡萄糖的果類為原料和培養基,經粉碎加水成塊或餅狀,在一定溫度下培育而成。酒麴中含有豐富的微生物和培養基成分,如黴菌、細菌、酵母菌、乳酸菌等,黴菌中有麴黴菌、根黴菌、毛黴菌等有益的菌種,「曲為酒之母,曲為酒之骨,曲為酒之魂」。曲是提供釀酒用各種酶的載體。中國是曲櫱的故鄉,遠在3000多年前,中國人不僅發明了曲櫱,而且運用曲櫱進行釀酒。釀酒質量的高低取決於制曲的工藝水平,歷史久遠的中國制曲工藝給世界釀酒業帶來了極其廣闊和深遠的影響。
中國制曲的工藝各具傳統和特色,即使在釀酒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傳統作坊式的制曲工藝仍保持著原先的本色,尤其是對於名酒,傳統的制曲工藝奠定了酒的卓越品質。
(4)原料處理
無論是釀造酒,還是蒸餾酒,以及兩者的派生酒品,制酒用的主要原料均為糖質原料或澱粉質原料。為了充分利用原料,提高糖化能力和出酒率,並形成特有的酒品風格,釀酒的原料都必須經過一系列特定工藝的處理,主要包括原料的選擇配比及其狀態的改變等。環境因素的控制也是關鍵的環節。
糖質原料以水果為主,原料處理主要包括根據成酒的特點選擇品種、採摘分類、除去腐爛果品和雜質、破碎果實、榨汁去梗、澄清抗氧、殺菌等。
澱粉質原料以麥芽、米類、薯類、雜糧等為主,採用復式發酵法,先糖化、後發酵或糖化發酵同時進行。原料品種及發酵方式的不同,原料處理的過程和工藝也有差異性。中國廣泛使用酒麴釀酒,其原料處理的基本工藝和程序是精碾或粉碎,潤料(浸米),蒸煮(蒸飯),攤涼(淋水冷卻),翻料,入缸或入窖發酵等。
(5)蒸餾取酒
所謂蒸餾取酒就是通過加熱,利用沸點的差異使酒精從原有的酒液中濃縮分離,冷卻後獲得高酒精含量酒品的工藝。在正常的大氣壓下,水的沸點是100℃,酒精的沸點是78.3℃,將酒液加熱至兩種溫度之間時,就會產生大量的含酒精的蒸汽,將這種蒸汽收人管道並進行冷凝,就會與原[FS:PAGE]來的科液分開,從而形成高酒精含量的酒品。在蒸餾的過程中,原汁酒液中的酒精被蒸餾出來予以收集,並控制酒精的濃度。原汁酒中的味素也將一起被蒸餾,從而使蒸餾的酒品中帶有獨特的芳香和口味。
(6)酒的老熟和陳釀
酒是具有生命力的,糖化、發酵、蒸餾等一系列工藝的完成並不能說明釀酒全過程就已終結,新釀製成的酒品並沒有完全完成體現酒品風格的物質轉化,酒質粗劣淡寡,酒體欠缺豐滿,固以新酒必須經過特定環境的窖藏。經過一段時間的貯存後,醇香和美的酒質才最終形成並得以深化。通常將這一新釀製成的酒品窖香貯存的過程稱為老熟和陳釀。
(7)勾兌調味
勾兌調味工藝,是將不同種類、陳年和產地的原酒液半成品(白蘭地、威士忌等)或選取不同檔次的原酒液半成品(中國白酒、黃酒等)按照一定的比例,參照成品酒的酒質標准進行混合、調整和校對的工藝。勾兌調校能不斷獲得均衡協調、質量穩定、風格傳統地道的酒品。
酒品的勾兌調味被視為釀酒的最高工藝,創造出釀酒活動中的一種精神境界。從工藝的角度來看,釀酒原料的種類、質量和配比存在著差異性,釀酒過程中包含著諸多工序,中間發生許多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轉化產生幾十種甚至幾百種有機成分,其中有些機理至今還未研究清楚,而勾兌師的工作便是富有技巧地將不同酒質的酒品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混合調校,在確保酒品總體風格的前提下,以得到整體均勻一致的市場品種標准。
以大麴酒的釀造為例,其具體流程可用圖表解析如下:
┌—→出窖堆放———┐
│ ↓
│ 大麴 發酵酒醅 高粱 谷糠 水
│ ↓ │ ↓ │
│ 打碎 │ 破碎 │
│ ↓ │ ↓
│ 碾細 │ 潤料 清蒸
│ ↓ │ ↓ │
│ 過篩 │ 預蒸 │
│ ↓ │ ↓ │
│ 大麴粉 └———→配料←——————┘
│ │ ↓
│ │ 裝甑 ┌——→ 酒頭(作調味酒等)
│ │ ↓ │
│ │ 蒸糧、蒸酒———┼——→ 蒸餾酒(入庫)
│ │ │ │ ↓
│ └———————┐ ↓ │ 貯存
│ │ 出甑 │ ↓
│ │ │ │ 勾兌
│ ↓ ↓ ↓ ↓
└————入窖發酵←加曲 ← 加水 尾酒 包裝
↑ │ ↓
└———————————————┘ 成品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