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古代蒸餾技術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元朝就出現了
2. 古代人怎麼將酒提純的
蒸餾。
考古中,人們在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圓型遺存,乍一看,有點像水井版。考古學家最後權定論,這是目前可以確定的中國最早的生產蒸餾酒的實物。
當年在基座上架著巨大的天鍋,天鍋分上下兩層,下面的鍋里裝酒母,上面的鍋里裝冷水,基座上柴火旺盛,蒸煮酒母,含有酒精的氣體被上面的冷水冷卻,凝成液體,從管道流出,這就是蒸餾酒。
(2)古代化學蒸餾擴展閱讀:
提純其實就是提高酒精度,古代也是通過蒸餾的方法,提高酒精度,去除雜質。在水井坊的考古證實,中國最晚在元末明初,就已經有了非常成熟的蒸餾酒釀造技術,傳統工藝採用俗稱天鍋的蒸餾器來完成。
在我國古代,由於歷史悠久,地域不一,留傳下的蒸餾酒的名稱很多,但古代文獻中所說的」白酒"這一名稱卻不是指蒸餾酒。前面已說過它是一種釀造的米酒。只是到了現代,才用白酒代表經蒸餾的酒。
我國古代文獻中蒸餾酒的稱謂主要有:燒酒、燒春,始用於唐代,但是唐代所說的燒酒,燒春是否指蒸餾酒還有爭論。宋代以後,燒酒、燒春才是真正的蒸餾酒。
3. 化學中的蒸餾和升華有什麼不同
化學中,蒸餾是提純液體,比如水的蒸餾,或者是混合液體的分離,一般分離兩種互溶在一起的有機溶劑。升華則是提純固體,前提是這種固體常溫或者加熱條件下容易升華,比如固體碘的提純。
4. 化學蒸餾的作用是什麼,
蒸餾是一來種熱力學的分離工藝自,它利用混合液體或液-固體系中各組分沸點不同,使低沸點組分蒸發,再冷凝以分離整個組分的單元操作過程,是蒸發和冷凝兩種單元操作的聯合。與其它的分離手段,如萃取、過濾結晶等相比,它的優點在於不需使用系統組分以外的其它溶劑,從而保證不會引入新的雜質。
5. 古代人怎麼提純海鹽和礦物鹽,原理又是什麼在野外自己怎麼簡單將礦物鹽提純
鹽,主要成分為氯化鈉。古代人,直到唐代也沒有正真的掌握鹽提純技術,中國人熟練應用海鹽、礦鹽提純,應該是在宋朝末年時期。宋朝末期僅以江南地就能富甲全世界,其中可以大量生產鹽的作用,是相當大的。
古人制鹽:
古人制鹽分為兩個階段:
一、直接食用粗鹽(沒有提純工藝時期)。這個時期的人,多不長壽,因為粗鹽中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質,人吃多了、吃久了之後就會造成牙齒脫落等現象,當時是沒有現在的鑲牙、種牙等技術的,對於普通人來說,沒有牙基本上就是等死。
二、粗鹽精細化(粗提純)。古人利用鹽田蒸發獲取粗鹽或者從礦井中開采出礦物鹽之後,並沒有馬上投入食用,而是在得到粗鹽之後,經過了注水溶解、過濾和蒸煮三個步驟,經過過濾和蒸煮之後所得到的鹽,已經和現在的食用鹽沒什麼太大的區別了,只是因為加工工藝沒有現在這么精細,可能那時的鹽不是很白(帶有少量雜質)
至於個人在野外如何提純粗鹽:在野外獲得粗鹽的辦法和古人得到粗鹽的辦法大體相同。
具體步驟:
1、用水將粗鹽融化備用、准備一個礦泉水瓶,去底備用、准備少量細沙、粗砂、活性炭(野外找不到現成的可以自己燒,將木柴燒個半透之後悶滅就能得到)碾碎備用,一小塊布、皮筋或細繩一根備用;
2、用布蒙住瓶口,用皮筋扎緊,將細沙灌進去(占水瓶五分之一)之後,在將活性炭裝進去(占水瓶五分之一),最後將粗砂裝進去(佔五分之二)。至此,簡易過濾器完成。
3、將通過過濾器的得到的鹽水,倒進鍋里煮,將水煮干之後,就會得到可以使用的鹽了。
原理:碳吸附、蒸發結晶
(求採納)
6. 請問化學中的蒸餾和分餾各是什麼
蒸餾就是把溶劑蒸餾出來,而分餾就是分部蒸餾,即,把溶劑分在不同的沸程,一種一種的蒸餾出來,這樣可以達到分離,純化的目的。
7. 化學蒸餾和分餾有什麼區別
蒸餾是原理,分餾是蒸餾的應用。
蒸餾是根據液體混合物中成分的沸點的不版同把液體進行分離的方法權 。
分餾就是通過蒸餾的原理把液體成分進行分層蒸餾出來的過程。
比如石油的分餾,就是在蒸餾塔中進行,不同的塔層得到的餾分不同。
8. 化學蒸餾和分餾有什麼區別
蒸餾它利用混復合液體或液-固體系制中各組分沸點不同,使低沸點組分蒸發,再冷凝以分離整個組分的單元操作過程,是蒸發和冷凝兩種單元操作的聯合。
分餾是分離幾種不同沸點的混合物的一種方法;對某一混合物進行加熱,針對混合物中各成分的不同沸點進行冷卻分離成相對純凈的單一物質過程。
分餾實際上是多次蒸餾,它更適合於分離提純沸點相差不大的液體有機混合物。如煤焦油的分餾;石油的分餾。
區別:如果混合物中幾種物質沸點差異明顯則採用蒸餾
如果混合物中幾種物質沸點差異不大則採用分餾,分餾實際上是多次蒸餾,所以能用蒸餾解決,就不用分餾
9. 誰知道古代未蒸餾酒怎麼做的,具體釀造工藝是什麼
酒的起源
酒的起源,我國古籍記載各不相同,一說源於軒轅黃帝,一 說始於禹時儀狄。從現代科學的觀點來看,酒的起源是經歷了一個從自然酒過渡到人工造酒的過程。
我們知道,凡是含有糖分的物質,如水果,蜂蜜、獸乳,很 容易受到自門然界中的發酵微生物的作用而產生酒。所以,不少人認為:最原始的酒,應該是由含糖水果自然發酵而成。這在古人 的筆記上屢見不鮮。眾所周知的猿酒當是自然酒之一。
第一代人工飲料酒
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是先進入游牧社會,然後再進入農業社會 的。人類最早的人工飲料酒的發明,則是游牧時代用獸乳釀造的乳酒。因為獸乳中含有乳糖,能自然發酵生成乙醇(酒精)。這種 乳酒,古稱醴酪(《周禮、禮運篇》)。也就是說,第一代人工飲料酒,不添加任何糖化發酵劑,全靠自然形成。今日的內蒙,西 藏、青海等地的少壯民族,仍保留了這種獸乳制酒的習慣。這大約是距今7000到1萬年以前的事。
第二代人工飲料酒(發酵酒)
我國回第二代人工飲料酒是加了糖化發酵劑來釀成的,又稱人 工發酵酒(針對非蒸餾酒而言),亦簡稱發酵酒。所加的糖化發酵劑,就是大家熱悉的曲櫱。這是我國的一大特點,它又分為天然 曲櫱釀酒和人工曲櫱釀酒兩個階段。
(1)天然曲櫱釀酒(第一階段)
用天然曲櫱釀酒是第二代人工飲料酒的第一階段。出現在農 業產生前後。我們祖先因認識到野生植物的澱粉種子可以充飢,便搜集貯藏以備冬用。誠然,農業社會出現以後,貯藏的穀物就更 多。由於當時保存的方法原始、粗放、條件差,穀物在貯藏過程中受潮發芽,長霉的現象比較普遍,吃剩的熟穀物也會發霉,這 些發芽長霉的穀物,形成了天然的曲櫱,遇到水以後,自然會發酵生成酒。為此,必然啟示人們模擬。從而懂得和掌握了製造麯 櫱的方法,並用於釀酒。也就是說,這一階段的曲櫱是不分家 的,是混合在一起的。《淮南子》提出:清釀美酒,始於耒耜。」也就是說酒源於農 業之初。
(2)用曲作酒,用櫱作醴(第二階段)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釀酒技術的進步。到了農耕時代的 中、晚期,曲櫱分為曲、櫱(谷芽)、黃衣曲(糖化用曲、醬曲、 豉曲)。於是,人類把用櫱釀制的「酒」稱為醴,把用曲製作的酒 方稱為酒。也就是說,第二代人工飲料酒發展的第二階段,實現曲、櫱分家。
醴盛行於夏、商、周三代,秦以後逐漸被用曲釀造 的酒取代。至於曲櫱分家的具體時間,可能在階級社會的商周時期。
為什麼用櫱作醴的方法會被淘汰呢?正如明代末宋應星指出的 那樣?「古來曲造酒,櫱造醴。後世厭醴味薄,遂致失傳,則並櫱法亦「亡」(《天工開物》)。從發酵原理來看,櫱(谷芽)是單邊發 酵,在發酵過程中,僅起糖化作用;因此,醴中含乙醇量很低。而用曲制酒,則是邊糖化邊酒化的復式發酵,亦稱雙邊發酵;所 以,酒中的乙醇含量較高。從生產技術的角度判斷,用曲制酒的方法,比用櫱制醴要先進得多,必然要淘汰用櫱作醴的方法。
中國是啤酒的發源地之一
啤酒是用麥芽釀造的。我國用櫱(谷芽)造酒(醴)的時間, 與巴比倫用麥芽造啤酒都同時出現在新石器時代。兩者之間是否有聯系,已無法查考。可以肯定,巴比倫人因沒有發明創造出釀 制高度糧食酒的方法,保存了啤酒的生產方法。而中國,如前所述,發明了曲,淘汰了櫱這一方法。
糧食酒出現的年代
我們平時所指酒的起源,系指糧食酒的出現,也就是發酵酒 的出現。第二代人工飲料酒的出現,應在仰韶文化時期,距今約 7000年。因為,這時人類社會已進入以農耕為主的原始社會,這 已從地下出土的大量飲酒、釀酒器皿中得到證實。
曲和發酵酒(第二代酒)的發展
曲是一種利用固體培養物保存微生物的好方法。在乾燥條件 下,微生物處於休眠狀態,活性容易保持不變。這種方法的原理,一直延用到今天。
曲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貢獻,19世紀傳入西 方,不僅改變了西方自古沿用麥芽糖化穀物,然後再加酵母菌發酵成酒的方法,還奠定了酒精工業的基礎。更重要的是,曲給現代發酵工業和酶制劑工業帶來了深遠影響。
根據殷墟的發掘,發現了用大缸釀酒的釀酒場所,其規模相 當可觀,可以判斷,釀酒技術已有較大的進步。史家記載的「紂為酒也、同船糟丘而牛飲者,3000餘人為輩」雖有誇張,確實反映了釀酒業的規模。
到了公元前11世紀西周王朝建立以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 展,釀酒業也有了更大的進步。不但設立了專門機構,指定專職官員來管理酒的生產,還制訂了釀酒的工藝操作,這些都促進了釀酒技術的發展。
到了秦漢、釀酒技術有了進一步發展和提高,一是研究原 料,並進行分級;二是曲的品種迅速增加,僅漢初楊雄在《方言》,中就
記載了近10種。最初人類用的是散曲,至於大小曲出現的時間,一般認為大麴是秦漢以前,而小曲稍早,當在戰國以前。
西漢的制酒方法是:「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酒六斛六斗。 其配方與今日黃酒的配方比例比較接近。
到了公元5世紀,北魏賈思勰在其編寫的《齊民要術》中, 系統而又詳盡地總結,記載了各種制曲的方法,釀酒的操作、工藝規范。這些技術很快傳到朝鮮、日水、印度支那及南洋等國。 日本三大酒神廟之一的山松尾神社,就是公元701年由一個姓秦的中國酒師建造的。爾後北宋竇革的《酒譜》,朱翼中的《北山酒經》等都系統地 總結與記載了大量的制曲和釀酒的工藝方法,如酒壇內部塗蠟或漆;新酒必須殺菌,煮酒用松香,黃蠟作消泡劑; 榨酒用壓板, 裝壇酒應滿;制曲原料不蒸也不煮,用生料,上次老曲塗在生 (新)曲外面(類似按種)等等,這些都說明釀酒技術上的進步和發展。
北宋的又一大進步是紅曲的發現與應用。明代李時珍和宋應 星分別在《本草綱目》和《天工開物》中都有詳細的記載。以上所述的酒並不是蒸餾酒,全都是發酵酒,也稱釀造酒,即屬今日黃酒的范疇,放不贅述。
第三代人工飲料酒——蒸餾酒的出現(唐代)
蒸餾酒今多稱為白酒,又叫燒酒。這是我們祖先為了提高酒 度,增加酒精含量,在長期釀酒實踐的基礎上,利用酒精與水沸點不同,蒸烤取酒的方法。蒸餾酒的出現,是釀酒史上一個劃時 代的進步,是我國的第三代酒。對這樣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中外學者都想弄清,至今仍在探索之中。大多數的西方學者認為,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蒸餾技術和蒸餾酒的國家。因為蒸餾技術與我國古代煉丹術有密切的關系,一旦掌握了蒸餾方法,必然 會運用到酒的蒸餾上。單就蒸餾技術來看,我國至遲應在公元二世紀以前便掌握了。那麼,我國蒸餾酒的出現應在何時呢?過去,由於受李時珍「燒酒非古法也,自元始創」」
保存了啤酒的生產方法。而中國,如前所述,發明了曲, (《本草 綱目》)的影響,不少同志誤以為始於此。進而由此伴生了「燒酒西來說」,或曰「外來說」。關於這個問題,李時珍本人也不能自圓其說,他在這之後的葡萄酒條中寫道:「有如燒酒者,有大毒。 ……燒者取葡萄數十斤,同大麴釀榨,取入甑蒸之,以器承滴 露,紅色可愛,古者西域造之,唐時破高昌始得其法。」唐破高昌 當在貞觀14年(公元640年),一唐一元,相差競達六、七百年。為此,擬稍詳敘干後。
大量的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已經否定了「蒸餾酒始於元朝」之 說。北宋田錫的《麴本草》中便記載了一種酒是經過反復二至三次的蒸餾而得到的美酒.度數較高,飲少量便醉。說明此時我國 已懂得蒸餾酒的製作方法。1163年南宋吳誤的《丹房須知》上也記載了多種類型完善的蒸餾器。同期的張世南的《遊宦紀聞》卷 五也記載了蒸餾器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情況。1975年河北承德憾青龍縣出土的一套
金代銅燒酒鍋的年代.最遲不超過1161年。敦煌 壁畫中的西夏釀酒蒸餾壁畫也可證明,十世紀以前,即北宋以前,我國已出現了蒸餾酒,這己為多數學者所接受。
如前所述、公元640年唐太宗時,我國新疆地區便會製作蒸餾 酒了;故「唐破高昌始得其法」,說明唐代已出現了燒酒。也就是說,我國在公元七世紀便有了蒸餾酒。
關於這個問題,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方心芳先生在《曲櫱釀 酒的起源與發展》一文中指出,唐代可能出現蒸餾酒。這個判斷不僅與前述的「唐破高昌始得其法」是相印證,而且大量的唐代文獻也說明了這一點。唐代大詩人白居易(772~846)詩雲:「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雍陶(805~?)亦有「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之名句。李肇的《國史補》也記 載有劍南之燒春等等。以上是從蒸餾酒的名稱來看。從蒸餾工藝來看,唐開元年間(713~755),陳藏器《本草拾遺》中有「甄(蒸)氣水」,「以氣乘取」的記載。此外,近幾年來出土的隋唐文物中,還出現了只有15~20毫升的小酒杯,如果沒有燒酒,肯 定不會製作這么小的酒杯。
這些都充分說明,唐代不僅出現了蒸餾酒,而且比較普及。正如朱寶鏞教授最近指出的那樣:「西南地區可能先有燒酒,所以雍陶喝到了成都燒酒,連長安都不想去了。」(1981年《對外貿易》第四期)、
這個判斷也是正確的。從已發現的文獻記載來看,貴州少數 民旅彝族文獻《西南彝志》第十五卷《播勒土司·論雄偉的十重宮殿》
在論述隋末唐初的這件事時曾說:「釀成純米酒,如露水下降。」這就是簡單的蒸餾酒工藝的記載。《西南彝志》的記載,與唐太宗破高昌時的「用器承取滴露」,《本草拾遺》和元代《飲膳正 要》的「用好酒蒸熬取露」等記載,恰相呼應。因此,唐代出現了蒸餾熬酒已無庸置疑。
10. 化學蒸餾操作
LZ您好
(1)圖中2個橡膠管是通冷凝水的
(2)冷凝管下方的橡膠管即是入水端,橡膠管另一專側接水龍頭未在屬圖中表示
(3)只需水壓大於水的重力,即可實現冷凝液逆向自下而上。
(4)我們假設蒸餾的液體叫A,開始蒸餾後,最先在冷凝管中液化的是原本殘存於燒瓶及冷凝管內空氣中的水蒸氣,而不是A
所以如果一開始不放掉最初的液體,我們會收集到A和水的混合物
(5)僅僅是玩水的蒸餾,那當然不需溫度計
但您以後化學玩蒸餾,可能蒸餾的是石油,酯類……有的不同溫度下沸騰的是混合物中某一組分,有的高溫下發生分解。所以溫度計在蒸餾實驗中作用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