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一些佛教里說要打掃好家庭衛生的語錄。
四個字:掃塵除垢
來自佛學典故。看看這典故的卡通吧!你會愛上這四個字的。
合十地祝福你!
Ⅱ 釋迦牟尼佛有一位弟子叫周利盤陀伽,佛陀讓他背誦掃塵除垢四個字素材立意
修行人也要時時掃出內心的塵垢
Ⅲ 釋迦牟尼有一位弟子掃塵除垢語文作文 題目
周利槃陀伽的故事
佛陀在世時,有一個跟隨佛陀出家的徒弟,他的名字就是周利槃陀伽。
周利槃陀伽天性愚笨,對佛陀的講經說法,始終不能領悟其意趣。佛陀知道他不能以解門而入道,於是傳授他一套咒語,讓他時時刻刻誦咒不輟,從此行門下手最終也能趨向菩提大道。
無奈,此周利槃陀伽確實愚笨無比,不僅大段的咒語念誦不下來,即便最短的三兩言的咒語,也無法成誦。
周利槃陀伽在佛陀僧團中被安排作清潔工作,每天手持掃帚,清掃地面,可以說是掃帚不離手。
慈悲而又具有無窮智慧的佛陀,觀察周利槃陀伽的根機後,於是傳授給他一套特別的法門,告訴她只要依此法門,一門深入、常時熏修,定得佛果。
這個法門就是念誦「掃帚」,因為掃帚是周利槃陀伽日不離手的工具,而看著這個工具念著這個工具,不會使心念游移。可是,開始周利槃陀伽還是無法順利的念誦「掃帚」,他念了「掃」,就忘了下面的「帚」;念了「帚」,就忘了下面的「掃」。
但是,周利槃陀伽對佛陀有著絕對的、無可動搖的信心,他堅信佛陀為他指示的這個法門,是自己得以解脫的最妙法門,也是他自己最後的機會。自己的愚笨來源於過去生過去世的罪業,自己只有以精進努力的修行,來洗刷罪業,才不會辜負佛陀的恩德。
周利槃陀伽就這樣一遍又一遍的念著:掃……帚、掃……帚、掃……帚,……
就這樣日復一日,「掃帚」的聲音已經綿綿密密地不斷迴旋在周利槃陀伽的四周,他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情景,他也已經不再去想、甚至可能已經完全忘記了為什麼要念這個「掃帚」,這已經成為他完整生命的一個不可以缺失的部分了。
在念誦「掃帚」的第二十七天,這是一個事前沒有任何預兆的早晨,伴著天上逐漸稀疏的星辰,周利槃陀伽照例用手中的「掃帚」掃去地面的落葉和其他浮塵,口中無聲的念誦著「掃帚」,這個聲音輕柔的從口中飄出,緲緲的鑽入耳際,輕盈地落在周利槃陀伽的心上,然後再次輕柔的從口中飄出……。
太陽不知不覺從地面躍出,將她溫暖和煦的陽光灑向大地,一抹陽光鑽過濃密的樹叢和枝葉,落到了周利槃陀伽的身上,同時強烈的光線一下子刺射了周利槃陀伽的瞳仁,他像被光線灼傷了一樣抖動了一下身體,突然他一下子領悟了所有存在的意義,這個世界對他來說已經沒有了秘密,他洞悉了隱藏在所有存在現象之中的本原。
一個愚笨的周利槃陀伽,一個謹遵佛陀教導的周利槃陀伽,已經超越了凡俗生存的狀態,而成為了一個偉大的聖哲。從此恭列於佛陀的諸多大弟子之中,圓瑛法師在《彌陀要解講義》中這樣介紹周利槃陀伽:「於三七日,將一把無相掃帚,把心地見思煩惱,掃得乾乾凈凈,得阿羅漢果,具足辯才,義持第一。可見修行,不怕愚鈍,只怕不肯發心。若肯發心,下愚可得上智,但誦掃帚,亦能證果。如若念佛,豈不成佛,此其證也。」
周利槃陀伽的故事應當帶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吧!
Ⅳ 和尚為什麼總是掃地
佛門有首偈子:「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人人都把心地掃,世上無處不凈地。」
這「掃心地」的功夫來源於《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五。
掃地的功用是什麼?它所含的深義又如何解釋呢?
一是「降伏我慢心」,是因為人都有貢高我慢心,覺得世界上「我」是了不起、高人一等的,不懂得尊重別人,這種心態其實就是做事情的最大障礙。若能快樂、自在地做一般人認為下賤的工作;也就是降伏了貢高我慢的心。
二是「干凈可以使人的心定下來」,是因為把家裡或工作環境打掃得窗明幾凈,不僅自己的心能感到清凈,也會讓經過者或使用者的心清凈;心一清凈,自然心就定下來了。
三是「掃掉心裡的垃圾」,是因為我們的心裡有很多垃圾,如貪心、嗔心、慢心、疑心……心裏面的垃圾多了、煩惱多了,人也就整天糊里糊塗的。「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的垃圾掃干凈了,心地就清凈了。若達到《清靜經》所說的「寂無所寂」,才算清凈到了家。
這是佛陀與****周利盤特迦的對話。據說周利盤特迦「憶持如來,一句伽陀,於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憶」是記憶;「一句伽陀」就是一句偈;「伽陀」是音譯,意思就是偈,通常是四句話。意思是說,佛教周利盤特迦一句伽陀,他在一百天之內,都沒有辦法把這偈語讀熟,前面一句學會了,後面便忘記;後面一句學會了,前面又忘記了,始終沒有辦法記下來。
由於周利盤特迦無法「憶持」佛陀所教的「伽陀」,在這種情況下,慈悲的佛陀把周利盤特迦帶到一個很清凈、安靜的房間,指著房內的掃帚,告訴周利盤特迦:「既然沒有辦法記憶四句偈,就只念『掃帚』好了,這樣應該不會忘記了。掃帚是用來掃灰塵的,我們心當中有很多無明、煩惱,使寶鏡蒙塵,也應該把它掃去。」
佛陀的這段話是深含義理的:「寶鏡蒙塵」是理,「掃地」是事,理和事是相通的,既然理上不能了解,佛陀就教導他先從事上用功,從外而內,借著掃地來顯理。所以,如果是下下根機的人,只有從事上做、從事上修。例如,借著不斷掃地來契悟,即所謂「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我們心中有貪、瞋、痴等污穢,便有種種塵勞境界,所以必須藉事顯理。當專心在能掃這個心和外面所掃的境時,事上就到達最高的境界,忽然,理就能顯現出來;所以法是圓融的,可以從事上修,也可以從理上契悟,到最後事理一如。釋迦世尊教周利盤特迦念「掃帚」,即是從事上入,時間一久,慢慢就能由事到理,從事顯理。接著,佛又告訴周利盤特迦「掃帚的意義就是除去塵垢」,進一步教他除垢。垢就是我們心當中的塵垢,除去外面的塵垢之外,還要除去心當中的塵垢,心中的塵垢除盡,智慧也就開了。
佛陀依他的根器,而教導他:「教我安居,調出入息,我時觀息,微細窮盡,生住異滅,諸行剎那,其心豁然,得大無礙,乃至漏盡,成阿羅漢。」佛先教他念「掃帚」、「除垢」,再進一步體會除去了外面的塵垢之外,還要除去心中的塵垢,而周利盤特迦也確實找到了這一條修行的道路。所以周利盤特迦就說:「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返息循空,斯為第一。」
掃帚掃塵,塵雖去而帚跡猶存,如何處治乎?你不妨「朝日掃心地,掃帚越不凈,欲要心地凈,撇下掃帚柄。」「如人擔物,兩頭俱在則停穩,脫卻一頭則偏也,若兩頭俱脫去,和擔子也無,卻要本來處。」這與禪宗所謂「能所雙亡」同出一轍,此法適於上上慧根人。
節錄自:http://hi..com/wojiahaohao/blog/item/4c1f9e51a69c0c1e367abef5.html
Ⅳ 佛弟子以什麼心態打掃衛生
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
人人都把心地掃,世上無處不凈地。
地面不常掃,就不會有一個清潔的庭院;一個人的心不常清掃,人生中煩惱的塵埃就會在心中積厚難除。「怎麼掃呢?」「用慚愧、懺悔、返照、覺察、觀照,念念分明、念念作主、念念覺察、念念覺照,這樣,就能把心中的灰塵掃掉了。」
Ⅵ 《八步驟三種禪修》上~掃塵除垢,轉染成凈
作者/木子慧
學習了第十一課「八步驟三種禪修~上」後,明白了首先要有「真誠、認真、老實」的修學態度,然後去理解、接受、運用。
八步驟的前三步非常關鍵。
第一步是讀懂每個句子,
第二步是了解每個段落的內涵,
第三步則是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從傳承法義到建立認識。這是修學不可或缺的基礎。
在前三步的基礎上,第四步就是建立正確認識,即觀念的禪修。
建立正見之後,第五步就是運用觀念,建立正向心態。
從第五步的運用觀念、建立正向心態,到第六步的完成心態改變,都屬於心態的禪修。
心態改變之後,第七步就是重復正向心態,改變生命品質。
隨著正向心理的強化,最終進入第八步,完成生命品質的改變。
除了八步驟,我們還有十六字竅訣,即「樹立正見,認清真相,擺脫錯誤,重復正確」。八步驟的前四步,是幫助我們「樹立正見,認清真相」;而後四步則是引導我們「擺脫錯誤,重復正確」。如果前四步,尤其是第三步沒有完成,就無法樹立正見,也就不能認清真相,擺脫錯誤,更談不上重復正確了。
所以說,八步驟貫穿著學習教理到轉變生命品質的整個過程。其中,第一、第二步是基礎,第三、第四步是關鍵,第五、第六步是提升運用,第七、第八步是達到圓滿。
透過這課法義的學習,去回觀最近發生的一個小煩惱,發現這個煩惱重復出現在最近兩周和同一個人相處的不同事件中,雖然我表面上波瀾不驚,微笑著經歷它,但內心還是有小漣漪的,只是壓抑了自己的不舒服感受而已。細觀內心深處泛起的漣漪根源在於沒能真正「樹立正見,認清真相」,在於凡夫心的無明和我執,所以沒能做到「擺脫錯誤,重復正確」。
透過這個小煩惱,去觀因緣因果、無常無我,要斷除煩惱,要斷根,必須樹立正見。需要建立正確認識,重新觀察世界。通過觀察,讓這種正確認識在內心紮根,逐漸替換原有的錯誤知見,才能掃塵除垢,轉染成凈,提升生命品質。
現在通過佛法學習,粗重的煩惱很少會出現。一些微細的煩惱不時會出現,但它很隱匿,不易覺察。需要「真誠、認真、老實」的修學態度,踏踏實實學好每一課,帶到現實中去反復觀察,一一驗證。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不自欺欺人,需要更深入才能看到根本無明。回歸到現實中加以對照,才能把聞思正見落實於心行,真正成為自己的認識。認識人生和世界的真相,找到開啟寶藏的鑰匙。如此通過觀察,看清人生和世界的真相確如佛法所說,而非我們原來認識的那樣,才能對佛法心悅誠服。那樣的認識,才會深深鐫刻在心田,任憑風吹雨打,考驗重重,都不再構成干擾。
感恩法師,感恩所有師兄,感恩三級修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