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甲醇減壓蒸餾的目的
減壓蒸餾是分離可提純有機化合物的常用方法之一.它特別適用於那些在常壓蒸餾時未達沸點回即已受熱分解、氧答化或聚合的物質.
是不是裡面有在50℃以上容易分解的物質?
甲醇常壓的沸點是64.7℃,在減壓條件下會低。
是不是減壓的條件下,甲醇蒸餾,把雜質一起帶出來了?
B. 有人說農村自家釀的酒沒有提煉甲醇,不能喝,你認為呢
農村自家釀的酒,焦點就是甲醇含量。人們普遍認為他們設備簡陋,技術古樸,又沒有現代化的檢驗化驗手段。就做不到大酒廠那樣水平,害人的甲醇沒提煉,一定含量高,喝它有風險。
釀造白酒都有甲醇,但基本都在國家標准之內,安全范圍。
凡是釀造的酒,甲醇不可避免,都有,只是含量有多有少。所以,國家制定有強制執行標准,不得超過,否則違法,吃不了兜著走。
這個標准號為《GB 10343-2008》,規定在穀物以及可食用作物發酵釀造的酒精,按100酒精度,每100毫升的甲醇含量:
特級酒精不大於2毫克;
優級酒精不大於50毫克;
普通級酒精不大於150毫克。
換算成糧食白酒,每100毫升甲醇含量不大於6毫克,一般實際含量在2毫克。
農村釀酒過程中的去甲醇辦法:掐頭去尾。
農村自家釀酒,沿用的是傳統的技術。其中的核心技術之一,就是接酒時,把整個出酒過程分為三段:開始出來的叫頭酒,甲醇含量高,度數高,味道太沖不好喝,不要;中間一段,因為雜醇雜酯少,味道好喝,留著;尾酒度數低,口感也不好,一樣的不留。
所以北方釀酒有二鍋頭之說,二鍋頭就是中間段的酒,喝酒只喝二鍋頭。其他農村釀酒都這個模式,掐頭去尾。當然頭酒尾酒不是扔掉,下次倒進酒涪重新燒。
也就是說,農村自釀酒,在接酒過程中,自然有了去甲醇的做法,所以不用擔心甲醇超標。
甲醇自己會跑掉,喝的時候燙熱,或者存放一段就揮發了。
甲醇比乙醇的沸點低,在64.7 ,乙醇的是78 ,所以甲醇比乙醇揮發得快。根據甲醇的這個特性,一般在三個正常情況下,甲醇就跑個差不多了:
蒸餾出酒過程中,大部分溫度超過甲醇沸點,甲醇就會揮發掉一部分;
新酒存放也揮發一部分。都見過賣散酒的,大陶缸,小口大肚。缸口不是硬質蓋子,是布袋一樣的蓋子。目的就是不要那麼嚴密合縫,留著空隙給甲醇揮發留出路,然後酒味越來越好。
喝酒溫熱了喝。古人喝酒,還不是高度酒,可是都熱著喝。之所以熱著喝得舒服,就是熱的過程,促使甲醇揮發掉,酒味更好。
當然如今的酒甲醇含量比古時候低,但是熱著喝酒是個好習慣。再說了,熱酒還是檢驗假酒的好辦法。如果不是糧食酒,熱過60 ,裡面的各種添加劑怪味就出來了,立馬斷定酒質好歹。
再一個,買來酒最好不好立馬就喝,存放一段,起碼要放半年。如果一年後,或三五年再喝,那就是真的美酒了。前提是糧食酒,不低於50酒精度,還要存放的不進水,不跑氣,不受高溫,沒有長期光照。
從小跟家人釀酒到現在,從沒有聽說過這種話!我家也釀酒賣,就因為我跟我爸愛喝酒,所以才少釀!
圖片是我家自己做的釀酒用的灶台,我們喝的是正宗的糧食酒,雖然沒有生產許可證,但我家釀出來的酒在村裡很受歡迎!
如果農村自釀的酒再提煉
甲醇,還有個屁的喝頭。就因為自釀,我們喝得放心。比如我家釀酒用的酒餅,都是自己用野生的中葯材加工出來的。圖片中是主葯材,叫辣蓼草。
我一共用了十幾喂中葯材才加工出來的酒餅,雖然幾味葯材也可以,但是口感不一樣。做為酒鬼的我就是喜歡這種口味。再提煉甲醇,就沒有口感了。
常見的火炭母也是用於酒餅的原材料之一,小的時候連它的果子都吃。
我們自釀的米酒,用的是糧食以及葯材。用到的葯材主要:辣蓼草、田邊草、桂葉、淡竹葉、火炭母、桔樹葉、杜仲、甘草等,共計十幾味葯材。如果用這種酒餅以及糧食釀出來的米酒還要提煉甲醇,我也是醉了!有機會可以發視頻給你看,我把這幫草葯當茶喝,一天換一種。
釀酒都會產生甲醇
我們都知道,釀酒是一個發酵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由於發酵原料含有一些果膠質成分,會造成發酵產物中有甲醇,因此這是一個很難避免的現象,無論是大型酒企還是說小作坊的家庭釀酒廠,都會產生一定的甲醇。在目前的釀酒原料中,很多都會有一個去皮的過程。
釀酒過程中甲醇的去除
在很多大型的酒廠,對於甲醇都是非常重視的,因此在生產過程中都會有一個去甲醇的過程,很多酒廠會採用蒸汽悶料的方法去除果膠質。而且很多酒雖然是相同的原料,相同的工藝,但是取酒時間不同品質也會存在很大的差異。在釀酒行業有句話叫掐頭去尾,由於頭酒的甲醇含量相對較高,因此很多酒廠會將初蒸的頭酒去掉。
同時,很多酒廠還會做一個非常重要的操作就是檢測,這是衡量一個酒水甲醇含量是否符合安全標準的操作,但是這個過程很多自釀酒是沒有的。
在日常的飲酒過程中,很多人喜歡喝老酒,歲月也是去除甲醇的一劑良葯,所以我們也可以通過貯存的方式來去除甲醇。
自釀酒也是可以放心飲用
雖然目前自釀酒沒有大型酒廠的各種設備工藝,但是很多基本的操作流程都是相同的,自釀酒並不就一定甲醇含量高,這還要看釀酒的原材料、原材料的處理以及取酒的工藝以及流程,很多自釀酒的老師傅在釀酒過程中都是追求質量,雖然沒有檢測,但是在釀酒過程中已經不知不覺實現了甲醇的去除,因此很多朋友覺得自釀酒飲用更好。
如果你實在擔心,那麼可以買一些自釀酒放到陶瓷壇中,貯存上幾年,這時候你就可以放心飲用了。
有人說農村自家釀的酒沒有提煉甲醇,不能喝,你認為呢?
現在全國很多地方都陸續進入到了冬季,在寒冷的季節,很多人都習慣於酌一兩杯白酒,以驅除體內的寒氣,同時還能通過增強血液循環強度達到提高體溫的目的。特別是在廣大的東北地區,從農村集市、城鎮農貿市場上打些純糧小燒回來,約三五好友聚在暖意洋洋的室內小酌一番,看著室外的鵝毛大雪,別有一番暖意、詩意和情意。不過,聽一些人說,農村自家釀造的燒酒里,沒有提煉甲醇的工序,對身體傷害極大,這種說法准不準確呢?
無論是工業生產的白酒,還是農村自家釀造的白酒,其中都或多或少含有一定量的甲醇。這是因為通過糧食釀造酒精的過程中,穀物糧食特別是這些糧食的表皮細胞壁中,以及在細胞的間質的果膠中,都含有甲醇酯,在釀酒的工藝過程中,通過酒麴霉的作用,甲醇酯釋放出甲氧基,繼而形成甲醇,也就是說,只要是通過糧食作用釀酒,只要是通過發酵工藝,在後續的產物中肯定會產生甲醇,這是不可避免的。
按照我國關於《食用酒精》的相關標准,凡每升酒精產品中含有甲醇量在1毫克以內的,則為特級標准;處在1毫克和50毫克每升之間的為優級標准;而處在50毫克和150毫克之間的為普通級標准。處在這個標准之外的,即每升酒精中甲醇含量大於150毫克的,則不符合食用酒精的相關要求,不能用作食用和飲用范疇。
從以上標准可以看出,食用酒精中甲醇含量的區間跨度還是非常大的。由於酒類是國家嚴格管控的商品,只要是釀酒的企業或者作坊,擁有國家核准頒發的相關經營性許可,比如生產許可、衛生許可、排污許可,經鑒定相關生產設備滿足一定要求、生產出的產品符合相關標准、有合格的化驗結果進行存檔等,滿足這些條件之後,所生產出的白酒一般上都是可以放心地去喝的,其中的甲醇含量想超出150毫克每升的標準是比較難的。
難就難在,有時我們在市場上購買這樣的自釀酒,通常情況下都不會去查看生產的證件是否齊全,當然很難辨別是否出自正規渠道,更看重的往往是價格、色澤以及口感。這種不確定性,使得對於白酒的安全性存疑,主要表現在:
一是白酒釀造前對原料的選擇和初加工是否到位。 因為甲醇更多地來自於糧食的表皮,釀酒工藝中對原材料的篩選和處理是第一道關卡,如果處理原材料的設備能力太弱、處理工序太簡單,則後期蒸餾出來的酒精中甲醇的含量會非常高。
二是工藝中「掐頭去尾」是否嚴格執行。 在嚴格的釀酒工藝中,都是將剛釀出的酒頭和最後出的酒尾,回撥進酒涪中循環釀造,這樣既有效減少了出酒中醛和雜醇類物質,同時也提升了酒的口感。釀酒小作坊一般都沒有嚴格和科學的釀酒工藝,同時也缺乏監管,如果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這方面執行的怎麼樣還真是未知數。
三是釀酒過程中是否存在重金屬超標的風險。 這一點也是人們很容易忽略的問題,因為重金屬超標的白酒,我們很難直接品嘗不出來。正規的釀酒企業,在釀酒之前,都將糧食作物種子中的農葯殘留量、重金屬含量作為必檢項目之一,超標的一律不能投入生產。假如是自家釀酒小作坊,基本上不可能具備這樣的檢測能力,向大家宣傳的也是「自家釀造」、「絕對原生態」這樣的口號,一旦大家喝了這種「有害物質超標」的白酒,肯定會對身體 健康 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四是釀造過程中的衛生條件和封裝是否符合要求。 正規廠家釀造出的白酒,需要在良好適宜的環境下進行專業的存放,之後再通過系統化、科學化的調制才能得到色香味俱佳的飲品。而一些自釀酒的作坊,在生產過程中沒有嚴格的衛生監督,釀造之後也基本沒有通過嚴格的食品安全檢測,封裝時也不會去考慮什麼放置時間和必要的調制,所以飲到這樣的酒會存在一定的 健康 隱患。
另外,如果飲用自釀酒出現身體方面的問題之後,維權也是一大難點,所以盡量不要去購買和飲用那些私自生產的酒品。小酒怡情,大酒傷身,大家要記住,不貪酒、不酗酒,最好飲用正規的品牌酒,如果退而求其次想購買「小燒」這樣的散酒,一定要擦亮眼睛,看看有沒有相關的手續和證件,有沒有正規的食品檢驗單,如果這些缺少其中的一樣,價格再美觀也不要考慮。
甲醇從哪來?
先要從原材料談起,原料(蔬果)的植物細胞壁及細胞間質的果膠中含有甲醇酯,在麴黴的作用下會放出甲氧基,形成甲醇。這些果膠主要集中在原料的表皮。大米、糯米等糧食因去皮,含果膠很微量,可忽略。經提純濃縮的高度酒就要當心,做好掐頭去尾。另外果酒、地瓜酒類若未去皮,相對含量高些。
我看各種媒體上說,家釀如何如何不好。但是我老婆自釀的葡萄酒(加糖,不太好的葡萄),按葡萄酒的定義,是劣質酒,可是比任何吹的神乎其神的酒好喝。好喝不是第一位的么?那些幾十塊錢,幾百塊錢的所謂的高級酒,十有八九是三精水(糖精,色素(精),香精)。這種所謂家釀酒不能喝的論調,十分可能是他們的利益相關方炮製的謊言。就算是真酒,也很難喝,自釀酒成本不足10元,大概5-7塊一斤,不至於幾十幾百(關鍵是難喝,可能假的佔主流)。
我開始造酒是弄的甜米酒,感覺挺有營養價值,後來蒸餾白酒,酒,喝著好喝,暈乎乎渾身舒服,晚上喝一杯兩杯,睡眠也好,第二天起床精神狀態很好。我造酒用的小型蒸餾機,取酒頭最多半兩。取酒的度數不低於五十二度,不高於五十五度。這就是我的釀酒原則。用的糧食,高粱、大米、小麥
純大米發酵蒸留的白酒,甲醇含量是很低的。浙南農村傳統米釀白酒基本沒酒頭,甲醇含量也不超標,喝了不上頭。其他糧食高梁,薯類發酵的酒甲醇含量要高些,蒸留時需去頭。
熱酒還是檢驗假酒的好辦法。如果不是糧食酒,熱過60 ,裡面的各種添加劑怪味就出來了,立馬斷定酒質好歹。
這是老祖宗幾千年留下來工藝。怎麼一桿打死呢。現在酒廠有幾個是傳統工藝真正糧食酒。少,就中國幾大名酒都是添加劑,勾對而成。而民間大眾真正傳統糧食釀造酒,這才是糧食酒。無添加劑,無其它酒精。為啥很多人愛,是因為老百姓只信眼晴而不信廣告,瞎吹。我覺得應正確引導小作坊,純糧工藝釀造酒。千萬不要一刀切。為酒廠利益著想沒用。一切交由市場說了算。
科學發展到今天都在研究客觀事物的發展和變異,換句話說只研究矛,而沒有去研究盾,盾是什麼?那就是人,人是最復雜最高深的研究對象,到現在為止對人的微觀機構組合處於一知半解,人是一個強大的「垃圾」處理器,是一台無法研究透的最高級的設備,包括解毒,油水分離,自動攪拌等等等等。自從杜康發酵出來酒,千年過去了,也沒有從酒里提醇,也不懂得啥叫提醇,反而叫真酒,不是假酒。我們要相信科學,但是任何研究脫離了研究對象的現實,只是在寫論文,毫無意義。通過長期漫長的生存驗正表明,一種食品人們長期食用而很 健康 ,就不要去誤導眾生,對酒而言:當下重要的應該去研究用酒精勾兌出來的酒還不上頭,邊喝邊麻醉,慢性對人體的傷害,這是當務之急,希望化學專業的高材生去找出里邊的化學分子式。
嚴格來說,提甲醇是個偽命題。
因為凡是酒,裡面都有甲醇,只是甲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少。
這個檢測報告,是所有酒類正規企業必須要每一批次都要也是應該有的。我們把這個檢測報告叫常規六項。
通過這個我們可以看到,理化指標確實有甲醇這一項。現在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各位酒友們,我們從來沒有做過任何人為提取甲醇的過程,但每次的檢驗結果都是遠低於標准要求!
怎麼做到的呢?其實非常簡單,剛蒸餾出來的酒放一放,甲醇自然就揮發了。
但是,不要以為所有產品都是這樣,如果都沒有甲醇的話,國標檢測就不會有這一項了,所以,看你的工藝和設備以及儲藏時間來決定。
說實話,如果是純酒精勾兌的,反而不會有甲醇和重金屬超標的問題。純糧釀造的也許會有。
有人質疑,那就乾脆喝勾兌算了,別去追求純糧豈不是更好更安全。
我相信很多酒友都有發現身邊經常有手抖的人,喝兩杯後立馬就不抖了,這就是堅持喝酒精的結果。
每次調和好的酒灌裝之前,都要到國家認可的檢測機構做檢驗,這樣才能保證消費者的食品安全。這樣不單是對消費者負責,同樣也是廠家必須要做的。因為萬一那項不合格,被查出來沒收罰款不說,還會把辛辛苦苦開拓的市場拱手讓出,所以,不經過檢驗就出廠,完全是對自己和消費者不負責任。
除了常規檢驗,我們還有塑化劑和重金屬檢測,從根本上保證安全。
至於小作坊,生產工藝和設備跟正規廠家無法相提並論,不多做解釋。
想喝好酒的,採用上圖的幾個方法做些簡單的實驗,只要能通過這幾個土辦法,您可以放心大膽的喝。
別聽他們胡說,我釀酒好多年了,一直在總結經驗提高品質,沒有他們說的提煉甲醇什麼的。
只是頭酒不能接,裡面雜醇比較多,沸點低的雜醇、甲醇比較高不宜飲用。
我是從2012年開始學釀酒的,到現在已經快十年了,每次釀酒都有心得,從好開始的不會蒸糧食,發酵不徹底,蒸餾不出酒等等,到現在基本算入門。(圖上是今年十一假期在蒸高粱,這是我自己種的紅高粱。)自釀酒最大的缺點不是沒提甲醇,是酒糟味較大,不像市場上買的那麼純凈,勾兌的口感要好無自釀。也許是我技術還不夠成熟,我每次釀出來的酒喝著不烈很平,但是口感要稍差,有酒糟味。雖然很小但常喝酒的一喝就知道。我原以為是因為我沒有過濾,後來了過濾機過濾後再嘗,口感好了很多,不仔細品味道還好,仔細品後味還是稍微有一點酒糟味。
也許這就是糧食酒的特點。具體的說應該是一次取酒不勾兌自釀酒的特點!
這是我蒸好的高粱
,這次我蒸了40斤,弄的太多了,我的小鍋裝不下了,剛開始加水時還好,後來吸水膨脹,加上蒸開花,最後蓋子都蓋不上了!
要想減少酒體雜醇、甲醇含量,就在剛開始出酒時多接點酒頭,然後再正式取酒。(這是酒頭,84度,不能喝,這幾年雜醇較多。)
這樣接的就喝了不上頭,口感平揉。剛出酒時酒度數在80度左右,慢慢的降低,可以看酒花識度數,大酒花度數高,有黃豆大小的時候70度以上,有綠豆大小的時候在60度左右。整體取酒在56度左右就不要再取了,後面的大火收尾,下次蒸酒時倒在鍋底水裡再次蒸取。
我每次都取酒到58度左右,等放涼了剛好55到53度,適合存儲。接到60度以上不勾兌喝著有點烈,不夠平揉!如果你喜歡高度那就接的度數點,接到整體在60度左右,再高不勾兌沒法喝!
總之,自釀酒不是沒提甲醇,最大的缺點是口感沒有勾兌的好,稍微有點酒糟味。喜歡喝酒的朋友可以自己釀點。有愛好的可以一起交流應驗。
我三叔家以前在農村就是開小酒坊的,每年的農閑季節,也就是在冬天的時候都是他釀酒的時候。
他釀的酒主要是用地瓜漏粉後粉渣子和麥麩子釀酒,那幾年他們村裡像他家一樣釀酒的小酒坊有不少。
他們釀出來的酒基本都賣給十里八鄉的鄉親,而且他們釀酒講究掐頭去尾,剛出來的酒頭度數高,味道特別的沖,因此很少有人購買,這個是要去除的。酒尾的酒因為發酵沒有徹底,所以裡面雜質比較多,因此也會不用。 不過他們村裡的酒坊沒有紅火幾年,後來全都被關停了,主要原因就是產品質量不過關。
前幾年我老丈人家裡也會用葡萄釀酒,而且那幾年很多城市的居民也喜歡在葡萄上市的季節用葡萄釀酒。不過這幾年隨著宣傳力度的加大,以及人們保健意識的增強,現在基本看不見再有人自釀葡萄酒了,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
自釀的酒不確定因素太多,因此我覺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所以還是不喝為妙。
農村的自釀酒沒有經過合格的檢驗,加上自家的釀酒設備簡陋,還有工藝上不過關,因此很可能出現甲醛超標現象。不過這個是對於釀酒生手來說的,而很多農村家庭祖輩自己釀酒飲用,因此對於製作工藝和流程都很成熟,農村自釀酒能不能喝,我覺得還是應該區別對待的。 不過要喝農村的自釀酒,最好溫熱後飲用,這樣隨著溫度的升高也會使酒中的一些有害物質揮發出去。
剛燒出來的酒是可以喝的,其實含量比較多或對人害處最大的是雜醇油,雜醇油會導致上頭(頭痛、口渴),是毒性不大的有害物,故名思義是「雜醇油」,是一種不易揮發的物質。如果提出去得用復雜工序。
一般甲醇在乙醇中含量極少,我們的飲品酒幾十度的應該稱做食用級中低含量乙醇,一般是三十到七十度,食品酒精(甲醇和乙醇都以酒精度為計量單位)含量越低,味道越不好,酒精含量越高味道越純正。
一般用大米、玉米、高粱、小麥制出的酒合甲醇極少,果膠質是甲醇的原始祖,制酒不要選用薯類和果類當原料,甲醇就少。玉米最好用剝皮去臍的玉米面,小麥最好直接用小麥澱粉製做,大米和高梁米就直接粉碎制酒。而高粱米和菠菜一樣含有單寧,新做出來的酒有一股苦澀味兒,那不要緊,新酒儲存一段時間就好了。
關於含不含甲醇和雜醇油我舉個最簡單的兩個例子,這就說到豬堅強和豬天價了,好比有雜醇油和甲醇酒像速成豬一樣是喂過添加劑豬飼料的,也能吃但是人心裡犯嘀咕,總感覺沒有用純糧食野菜什麼的喂十來個月生長期長的豬肉好吃環保,事實也是如此。上化肥農葯的菜和不上化肥農葯的菜確實不一樣。
最佳的飲用消毒兩用白酒是七十三度,可以當酒精消毒了。這個度數的酒喝到嘴裡難以下咽,咽下去肚子里千女散花般一股烈熱,肚中彷彿烈火在燒,就像烏蘭圖雅唱的有個歌詞叫「熱辣滾燙」,這種熱辣滾燙是在肚子里。
即使有甲醇那是糧食和原料中帶來的,不必恐慌,因為甲醇酒精含量高、易揮發,把白酒放在密封容器中就把甲醇揮發掉了,一般糧食酒里只要不摻假,一般是不含甲醇的。雜醇油也會相應減少,而且儲存一至三個月的白酒度數雖然損失了,但是酒香味出來了,這就是酒是陳的香的由來。
我家自己釀酒
沒那麼多事兒
也沒出啥事兒
C. 酒里為什麼放甲醇
不是酒里要放甲醇 是在釀酒的時候產生的甲醇
甲醇(methyl alcohol)在工業上作為甲醛、塑料、膠片等的生產原料,並用於防凍劑及溶劑等。為無色易揮發的液體,氣味與乙醇相似,極易溶於水和體液。
甲醇經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皮膚也可部分吸收。分布於腦脊液、血、膽汁和尿中且含量極高,骨髓和脂肪組織中最低。甲醇在體內氧化和排泄均緩慢,故有明顯蓄積作用。甲醇的主要毒性機理為:
①對神經系統有麻醉作用;
②甲醇經脫氫酶作用,代謝轉化為甲醛、甲酸,抑制某些氧化酶系統,致需氧代謝障礙,體內乳酸及其他有機酸積聚,引起酸中毒;
③由於甲醇及其代謝物甲醛、甲酸在眼房水和眼組織內含量較高,致視網膜代謝障礙,易引起視網膜細胞、視神經損害及視神經脫髓鞘。
我國規定白酒中甲醇含量不得超過0.04g/100ml,以薯干及代用品為原料的白酒中甲醇含量不得超過0.12g/100ml。
事實上,只要按正常釀造工藝組織生產,即使是普通白酒,甲醇含量也不至於超過這一限量標准。
D. 自釀酒會不會導致甲醇超標
發酵酒是指以含糖或澱粉的糧食和果子為原料,經過糖化發酵,釀造後不經過蒸內餾便可直接飲容用的酒,也叫釀造酒,如黃酒、葡萄酒等,其酒精含量相對較低,甲醇含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不會對視覺造成損害。而中國的白酒和白蘭地、威士忌和朗姆酒等都是蒸餾酒,蒸酒過程中容易產生甲醇等有害物質。
張小佩還介紹說,正是基於這種情況,國家對酒類的衛生標准分為兩個,一個是蒸餾酒及配製酒衛生標准,其理化指標含有甲醇油氰化物、鉛、錳等五項;另一個是發酵酒衛生標准,其理化指標含有二氧化硫殘留量、黃麴黴毒素、鉛、N一二甲基硝胺等四項,其細菌指標含有細菌總數、大腸桿菌群等二項。這就是說,蒸餾酒必須進行甲醇含量檢測,而黃酒、葡萄酒等釀造酒是無需檢測的,因為在甲醇含量方面是安全的。
一般紅葡萄酒甲醇含量為不能大於400mg/100ml,白葡萄酒為不大於200,一般家庭自釀經檢測均為130-150,所以不會造成甲醇超標導致中毒現象,前提是釀酒時別用破損葡萄,糖不能多放(放糖多隻是容易造成身體不適,並不是甲醇超標中毒)
從這不禁想到了網傳的自釀酒中毒傳言,大多心靈雞湯真的是黃鼠狼燉的.
E. 乙醇蒸餾為什麼有甲醇產生
甲醇對熱穩定,正常情況下都是不會分解的。至於你說的蒸餾時會有甲醇產生就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了。更大的可能是原來的乙醇溶液中就已經含有少量甲醇,由於是蒸餾所以大部分的水被留下來,而沸點低的甲醇和乙醇被蒸餾出來,相對應的溶液的量少了,但是甲醇的總量沒有變化,對應的甲醇濃度也就升高了。
分力甲醇和乙醇的方法確實是蒸餾,但是如果分不出來就分餾吧,不過感覺沒必要。只要在蒸餾的時候舍棄少部分最早出來的鎦液就好了(溫度沒有達到乙醇沸點前的鎦液需要舍棄)。
F. 白酒里為什麼會有甲醇,如何避免!
白酒在釀造過程中,由於原料的植物細胞壁及細胞間質的果膠中含有甲醇酯,在麴黴的作用下放出甲氧基,形成甲醇,也可以說,甲醇是在發酵過程中從原料內釋放出來的。
避免甲醇超標的方法
1、選擇質量高的原輔料,避免使用腐敗變質的原輔料,果膠含量高,而果膠是產生甲醇的物質基礎;控制蒸煮壓力不要過高,如果採取間歇蒸煮,則可以考慮放乏汽的操作方式,以排出醪液中的甲醇。
2、蒸餾白酒過程,去掉酒頭,甲醇沸點低,蒸酒時,先流出。
3、發酵時要減少黑麴黴菌用量,最好不用黑麴黴作糖化劑,因生產原料發酵時所採用的黴菌與甲醇的生成有密切關系。常用的糖化力較強的黑麴黴菌會增加白酒中甲醇的含量。白黴、黃黴菌含果膠酶少,用它們作糖化劑,釀出來的白酒中的甲醇量明顯降低。
(6)為何配製酒要蒸餾測甲醇擴展閱讀:
健康危害
甲醇被大眾所熟知,具有毒性。工業酒精中大約含有4%的甲醇,若被不法分子當作食用酒精製作假酒,飲用後,會產生甲醇中毒。甲醇的致命劑量大約是70毫升。
甲醇的毒性對人體的神經系統和血液系統影響最大,它經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膚攝入都會產生毒性反應,甲醇蒸氣能損害人的呼吸道粘膜和視力。
在甲醇生產工廠,中國有關部門規定,空氣甲醇的濃度限制為PC-stel=50mg/m3,PC-TWA=25mg/m3,在有甲醇氣的現場工作須戴防毒面具、工廠廢水要處理後才能排放,允許含量小於200mg/L的甲醇。
甲醇的中毒機理是,甲醇經人體代謝產生甲醛和甲酸(俗稱蟻酸),然後對人體產生傷害。常見的症狀是,先是產生喝醉的感覺,數小時後頭痛,惡心,嘔吐,以及視線模糊。嚴重者會失明,乃至喪命。
失明的原因:甲醇的代謝產物甲酸累積在眼睛部位,破壞視覺神經細胞。腦神經也會受到破壞,而產生永久性損害。甲酸進入血液後,會使組織酸性越來越強,損害腎臟導致腎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