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鍋爐補給水(軟化水)含鐵或鹽高對鍋爐的危害
含鐵量高會在鍋內產生氧化鐵水垢,容易腐蝕,鐵離子對鈉離子交換器的樹脂會鐵中毒,含鹽量高會影響蒸汽品質,增加排污量,浪費燃料。
2. 生鐵鑄造的鐵壺煮水,泡茶加分
鐵壺這兩年在雅玩市場炙手可熱,有不少玩家認為把它快速用舊、水垢越厚越好。但這么做真的正確嗎?
如果你使用鐵壺已有段時間,或許你會有這樣的經驗,有一天你不經意地發現鐵壺內部好像長了一層未知的物質,那就是水垢。所謂水垢,也就是鐵壺內壁的水垢保護層,簡單來說,是水中的礦物質,如:鈣、鎂,因加熱後導致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而形成的一種結晶。
有些朋友在使用過程中,每天胡亂去除內壁所產生的銹跡與水垢,久而久之鐵壺開始漏水了。而台灣鐵壺客的經驗是:為了壺不爛掉,拚命使用,讓水垢能迅速附著。不久,鐵壺內壁就會出現一層快速養成的水垢保護層。於是逢人便說:「用鑄鐵茶壺煮出的水為軟水,口感較圓潤、甘甜,用來沖泡飲茶會出現山泉水效應,可有效提升口感。」
關於水垢,的確是個有趣的話題。在使用鐵壺的朋友中,對於水垢的看法,有著兩種完全不同的評價。有人認為,水垢會影響鐵質的釋放,也會影響美觀,所以會想去除它。也有人認為,附有水垢的鐵壺煮出來的水,口感上渾厚且圓滑也較好喝,所以會想盡辦法養水垢。
就個人的經驗來看,我是比較支持後者。鐵壺中的鐵銹即鐵原子與空氣中的氧原子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氧化鐵。科學實驗已證明,人吸收了過多的氧化鐵可能損害肝臟。鐵壺內壁的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和氫氧化鎂,還可能含有一定量的碳酸氫鎂。水垢不溶於水只是相對的,水加熱後,部分沉澱便可能溶解。有水垢的鐵壺,煮出來的水的確好喝,有山泉水的效果,可是要用來泡茶,而在茶類的選擇上就必須注意。
因為用鐵壺煮出來的水,對以重香氣的茶類,如:綠茶系-龍井、碧螺春、日本綠茶等;輕發酵系-高山烏龍、金萱、翠玉等,有壓抑的效果,不建議泡此類茶。而鐵壺煮出來的水非常適合用來泡重口感的茶類,如:老白茶,老黑茶,老普洱茶、台灣老茶、鐵觀音、岩茶或其他焙火的茶類等。
另外對於認為水垢,會影響鐵質釋放的朋友。在此提供一個自己實際發生的經驗,本人曾經使用過一把補過的壺,水垢也養成,後來想長期放置不用,於是上了一點油在壺外部保養。結果幾天後,看到壺的內部竟也滲進油。從這個例子來看,再怎麼包裹完全的水垢,其實還是會有空隙,所以對於鐵質的釋放影響應該有限。更何況有水垢的壺,其實能阻擋空氣,也有防銹的功能。由此看來水垢,還真是好處不少。所以排斥水垢的朋友,有機會不妨考慮看看,使用有水垢的壺。
養成時間
至於要花多久時間才能養成水垢。養成的定義是:"讓水垢能完全包裹,鐵壺內壁形成一層保護膜"。
就一般來說至少要連續使用個好幾年才有可能把這層水垢完全養成。
因為實際上就算使用井水,水垢生成的速度真的很慢。
一定要記住一點:老鐵壺最難得的地方就是老水垢。這是前人長期使用下來的結晶,得之不易!不要清除!
用水
說到水的問題,是我認為最重要的部分。因為自已曾經走過冤枉路,剛開始還是新手時,認為只要常常煮,就會有水垢生長。
所以對水的選擇不是很在意,因此就近用家裡的RO水來煮,結果使用將近半年,根本就沒生水垢,就連一點渣渣都沒有。
後來詢問前輩才知,若要養水垢,最好還是使用未過濾的水較好。因為水垢是水中礦物質的結晶,若是水中沒礦物質那來的水垢。所以自己就改用自來水來煮,結果也不盡理想。
之後在前輩的建議下,選擇礦物質較多的水,通常山泉水或井水都是不錯的選擇。因自己取井水方便,所以改用井水來煮,結果第一個月就有初部效果。壺內確實已分布了一點的小水垢,到了第三個月,壺的上緣部分就已經布滿水垢。由此這個例子看來,水的選擇其實是相當重要。
所以玩鐵壺也應該有一些科學精神,盲目跟風或急功近利都不可取。
化學反應 鐵壺成金的秘密
一提到化學反應,第一反應就是非天然、對身體不好。
可是生鐵鑄造的鐵壺偏偏是因為煮水所產生的微妙化學反應,而成為茶道中煮水器具的極品選擇。
據介紹,由生鐵鑄造的鐵壺,煮出的水會出現山泉水效應,對泡茶有加分的作用。
一般鐵在食物中主要是以三價鐵存在,胃酸與鐵反應再生成二價鐵離子以被吸收。用鐵壺煮水,鐵壺會釋放出二價鐵離子,直接被人體吸收,補充人體每日所需的鐵質。另外,鐵壺煮水過程中,還可以吸附水中的氯離子,令口感更軟、更甜。
老鐵壺 越用越好
老鐵壺既可用來作煮水器養生,又可當作一件藝術品欣賞,抑或是古董品收藏,三合一的特性讓老鐵壺備受青睞。
現如今,老鐵壺收藏為越來越多的國內茶客喜愛,成為品茶、論茶之餘的新情趣。老鐵壺非常實用,不像其他老古董,要敬而遠之、束之高閣。
老鐵壺收藏有養水垢一說,一般新鐵壺開始使用後約5天左右,內部會出現紅色像銹斑一樣的東西,10天左右會出現白色的水垢,長期使用後,內部會全部變紅。這層水垢是鐵壺的保護層,和汽車過了磨合期更好開一個道理,有了這層精心養成的水垢保護層,鐵壺會更加好用,煮出的水也更穩定。
3. 鍋爐給水鐵離子含量高會怎樣
4. 水垢顏色有點發紅,是不是鐵含量高
你好!
是含鐵高,你說的紅色物質是氧化鐵Fe2O3.一般水中的鈣、鎂離子是形成水垢的主要元素,燒開後喝就沒什麼大問題了,否則易得結石
我的回答你還滿意嗎~~
5. 水溝分為哪幾類主要成分
分類: 教育/科學 >> 科學技術
解析:
你是說水垢吧??
水中溶有的鈣,鎂鹽類等雜質,隨水溫的升高而析出.析出鈣鎂類雜質,可在鍋爐等的受熱面上形成各種不同密度和不同成分的固體附著物,這些固體附著物稱為水垢。
1、水垢的種類
(一)鹼土金屬垢:包括以鈣為主要成分的垢,如硫酸鈣垢、硅酸鈣垢、碳酸鈣垢等,以鎂為主要成分的,如氫氧化鎂垢、磷酸鎂垢等。
(二)鐵垢:包括以鐵為主要成分的垢,有氧化鐵垢、磷酸鹽鐵垢和硅酸鹽鐵垢。
(三)鋁垢:是以鋁為主要成分的垢,如硅酸鋁垢。
(四)銅垢:是以金屬銅為主要成分的垢。
硫酸鈣垢堅硬而緻密,在低壓鍋爐設備上(如省煤氣中),主要以半水合物或石膏的形式沉澱附著;在鍋爐本體中,以無水化合物的形式沉澱附著。
硅酸鈣垢主要在鍋爐熱負荷較大的受熱面上形成,它沉澱為硅灰石,垢的硬度較大,導熱性很差,能牢固地粘附在受熱面上。
碳酸鹽垢有著不同的特性,它既可以是堅硬的水垢,又可以是松軟的水渣。當爐水進行微弱蒸發時,碳酸鹽常沉澱成堅硬的結晶狀水垢。當爐水進行劇烈沸騰時,碳酸鹽又常常沉澱為水渣。
氫氧化鎂和磷酸鎂易粘附在鍋爐壁上,形成二次水垢。
水垢成分中大部分是鹼土金屬垢(達90%),還有鐵垢、鋁垢、銅垢等和金屬腐蝕產物及有機物等。
按水垢的形成過程可分為兩種:一是鹽類雜質在受熱面上直接結晶而形成的一次水垢;一是易粘附在受熱面上的水渣,再次生成二次水垢。
水渣分為兩種,除一種水渣易粘附在受熱面上,形成難以用機械方式除去的二次水垢外,還有一種水渣呈流動狀態不易粘附在受熱面上,運行中可按照排污方法將其排出。由此看來,不論是一次水垢,還是二次水垢或水渣的形成過程,都是在一定環境和一定條件下形成的,互相牽連,互相制約,所以不可忽視。
2、水垢的形成
水垢和水渣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物理化學過程,這個過程分為兩步:第一步為鹽類雜質由過飽和溶液中析出;第二步為結晶出來的鹽類雜質附著在金屬受熱面上,形成水垢或懸浮在溶液中成為水渣。
6. 磷酸鹽水垢和氧化鐵水垢用王水是否能除掉
水垢?燒水燒多了引起的么? 碳酸鹽用醋酸水解,倒醋後燒開基本上就差不多了。鐵水垢基本上就是鐵銹吧,倒入洗潔精用力擦拭幾遍就行了。
7. 氧化鐵垢形成原因是什麼在哪些部位容易發生氧化鐵垢
主要是爐水含鐵量大和爐管的局部熱負荷太高,水中的氧化鐵沉積在管壁上形成氧化鐵垢。爐水含鐵貴大的原因有,鍋爐運行時,爐管遭到高溫爐水腐蝕,或隨給水帶人的氧化鐵,或在鍋爐停用時產生的腐蝕產物,它們都會附著在熱負荷較髙的爐管上,轉化為氧化鐵垢。其轉換機理為,爐水中鐵的化合物主要是膠態的氧化鐵。通常膠態的氧化鐵帶正電。當鍋爐管局部熱負荷很高時,該部位的金屬表面與其他各部分金屬之間,就會產生電位差。在熱負荷較高的區域,金屬表面因電子集中而帶負電。這樣帶正電的氧化鐵微粒就向帶負電的金屬表面聚集,結果便形成氧化鐵垢。顆粒較大的氧化鐵,在鍋爐水急劇蒸發濃縮的過程中,在水中電解質含量較大和pH值較高的條件下,它也會逐漸從水中析出並沉積在爐管內壁上,成為氧化鐵垢。
防止方法
(1)減少給水、爐水的含鐵量。除了對爐水進行適當的排污外,主要是防止給水系統發生運行腐蝕和停用腐蝕,以減少給水的含鐵量。
為了減少鍋爐在運行期間的腐蝕,防止過量的腐蝕產物隨給水進人鍋爐,除了要嚴格控制進入給水中的各類雜質外,還必須對給水進行適當地處理。例如,對給水採用給水加氧處理(OT)或弱氧化性處理[AVT (0)],給水中的含鐵量要比傳統的加氨和聯氨除氧工況的還原性處理[AVT (R)]低得多。
(2)減少組成給水的各部分水中的含鐵量。除了對補給水、凝結水進行把關外,還應重點監控琉水和生產返回凝結水。在火電廠中,高壓加熱器疏水系統在缺氧的環境下,往往因疏水流速過高發生流動加速腐蝕。疏水流速過髙是因為蒸汽在尚未完全凝結成水時,初期汽中有水,後期水中有汽造成的。低壓加熱器疏水系統,往往因為漏入空氣,使疏水的鐵含量增高。對於熱電廠,還應對用戶返回的凝結水進行質量把關,不合格的返回水不能直接進入鍋爐。
(3)若凝汽式電廠中分段蒸發鍋爐的排污率小於丨%時,則常常會因鹽段爐水的濃縮倍率過大,導致含鐵量增高,以致在鹽段爐管內生成氧化鐵垢。為了防止在鍋爐鹽段產生氧化鐵垢,可採取降低鹽段與凈段的濃縮倍率的措施,或者用增大排污率的臨時性措施,來控制鹽段爐水的含鐵量。
(4)對於中小鍋爐,還可以向爐水中加絡合劑,使鐵的氧化物變成穩定的絡合物,以減緩或防止氧化鐵垢的生成。不過大型鍋爐還未有成功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