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白酒釀造工藝流程(詳細一點,講明各步驟)
白酒釀造大多是固態發酵,其主要產物是乙醇。經檢測分析,白酒中除了大部分是乙醇和水外,還含有占總量2%左右的其他香味物質。由於這些香味物質在九中種類的多少和相互比例不同,才使白酒有別於酒精,並形成不同的風格特點。
1、原料及其配比釀制釀酒的原料是高粱(36%)、大米(22%)、糯米(18%)、小麥(16%)、玉米(8%),他們的質量比例有很嚴格的要求。配料時按先多後少原則依次運到辦料場地,不得配錯各種糧食比例。
(1)傳統白酒的蒸餾擴展閱讀:
白酒處理技術:
陳釀法:貯存老熟,一般用陶瓷壇陳釀效果好。
勾兌:這是決定酒質的重要環節,以往都是由富有經驗的老師傅擔任這項工作。現在利用計算機的勾兌技術也正在研究發展之中。
配加混合香酯(新工藝白酒)的研究:現在能夠生產混合香酯。這是以硫酸為催化劑,將酒精和醋酸人工合成為乙酸乙酯,用酒精和高級脂肪酸合成相應的高級脂肪酸酯.然後蒸餾分餾,凈化處理後,進行毒性實驗,證明無毒,可供食用,於是進一步製成混合各酯分的"混合香酯",作為調香劑加入到一般質量的白酒中。可提高白酒的質量。
酒香氣成分的研究:白酒中的香氣成分極為復雜,除了酒精(乙醇)之外,還含有數百種化學成分。白酒中的主要成份分為四大類:醇類物質、酯類物質、酸類物質和醛酮類物質。不同香型的白酒,其主體香氣成分是不同的。如汾香型白酒中,乙酸乙酯是最主要的香氣成分,乳酸乙酯的含量約為乙酸乙酯含量的30%,而己酸乙酯的含量較低。瀘香型白酒中,主體香成分是己酸乙酯及適量的丁酸乙酯。而米香型白酒中的乳酸乙酯的含量比乙酸乙酯的含量較高。
『貳』 傳統白酒釀造技術
(1)傳統釀酒:
原料→浸泡→初蒸→燜糧→復蒸→攤涼→加曲→裝箱培菌→配槽→裝桶發酵→蒸餾→成品酒
(2)新工藝釀酒:
原料(生糧食+水+酒麴)→發酵→蒸餾→成品酒
通過對比十分明顯,傳統釀酒從糧食到成品酒要經過3次蒸餾近10道工序,操作難度與勞動強度都非常大;而新工藝僅需要2、3道工序即可出酒,一個人就可輕松操作,大大節約了燃料與人力成本,除了能大幅度節約30%——60%以上的燃料與人力成本,新工藝更大的優勢還表現為出酒率更高;傳統釀酒的出酒率(以大米為例)一般在40%左右,最高不超過60%(即100斤大米最多出50度酒60斤),新工藝釀酒由於採用酶活力更強的生料酒麴,出酒率可高達90%,而雅大酒業的微生物酒麴出酒率經檢驗高達94%即100斤大米可出50度酒94斤。正常情況,新工藝出酒率均可比傳統釀酒多出20%—40%。
『叄』 白酒蒸餾的原理是什麼
白酒蒸餾原理介紹:白酒蒸餾的目的是利用酒醅中所含各種物質沸點不同,將易揮發的酒精、水、雜酯油及酯類物質蒸發為氣體後再冷卻為液體,將酒醅中4—6%的酒精濃縮到50一
70%。
蒸餾過程能將酒醅中的微生物殺死和再產生一部分香味物質。為了使酒醅疏鬆便於蒸餾,常加入少量谷糠。但用糠量過多會有邪味。一般酒頭的酒精濃度較大,醛、酯及酮等沸點物質都聚集在酒頭里,接近灑尾時,酒精濃度急劇下降。雜醇油的沸點雖然較高,但由於它的蒸發系數受酒精度的影響,在酒頭和酒尾的含量均較多。因此,蒸餾出的新酒頭常有邪味。但經長期貯存以後,由於醇類發生轉化,反而能增強香味。
『肆』 釀酒技術:固液態蒸餾白酒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釀酒文化中,傳承著一句至理名言:千年酒不如萬年糟,很多釀過酒的朋友也說:固態法白酒酒醅的醇香氣味很濃,其香味濃於酒,這是因為:酒醅中的主要高沸點酸,酯成分,使用釀酒設備蒸餾時,能蒸餾進入酒中的僅千分之幾,利用率是非常低。
要怎樣才能提高酒醅中香味物質的利用率,讓釀制出來的酒更香呢?
其實,提高酒醅和香醅中的酸,酯等有效成分的轉化率的途徑很多,比如:串香法,串調法,浸香法,薄層串蒸法……其中串香法就有三種,即丟糟串香,香醅串香和發酵糟串香。很多的品牌酒、名酒都採用串蒸工藝增香,製造不同香型的優質白酒。
利用小酒坊釀酒設備烤酒時,不可能做到像名酒那樣專業,但我們依然可以利用白酒串蒸技術,做出不同口感的美酒,達到多元化經營的目的。
比如:
1、將新工藝生料酒醅與傳統固態酒醅放在一起串蒸,以達到新工藝的產量和傳統白酒的口感。
2、將新工藝酒醅與發酵好的香醅放在一起串蒸,達到白酒增香的效果,使釀出來的酒更香更醇。
3、將兩種或以上的糧食酒放在一起串蒸,以綜合不同糧食酒的優點:如我們可以將發酵好的固態高粱酒醅與其他糧食發酵好的新工藝酒醅放在一起串蒸,使烤出來的酒具有高粱酒的香氣。
串蒸前,釀酒設備的蒸煮鍋加入新工藝酒醅,串蒸器均勻加入發酵好的傳統酒醅(香醅),蒸餾即可。
為了保證串蒸效果,應該抓好三個因素:新工藝酒醅應干凈無雜味;香醅(傳統酒醅)質量優秀;蒸餾操作合理。三者缺一不可。
串蒸用釀酒設備的選擇要點:
串蒸用釀酒設備一定要即可以蒸固態,又可以蒸液態的多功能釀酒設備,液態釀酒設備不具備此功能。
其實,白酒串蒸技術的奧秘不僅僅是這些,還有很多很多,如果我們能將串蒸技術加以靈活運用,我們就可以釀造出不同口感的美酒,做到多元化經營。採用多元化經營,做到價格差異化,口感差異化,這樣子,無論我們是開拓市場還是鞏固市場,都是非常有優勢的。
『伍』 蒸餾酒的釀造原理及過程
釀造原理:蒸餾酒是把經過發酵的釀酒原料,經過一次或多次的蒸餾過程提取的高酒度酒液。蒸餾酒的製作原理是根據酒精的物理性質,採取使之汽化的方式,提取的高純度酒液。
因為酒精的汽化點是78.3℃,達到並保持這個溫度就可以獲得汽化酒精,如果再將汽化酒精輸入管道冷卻後,便是液體酒精。但是在加熱過程中,原材料的水分和其他物質也會摻雜在酒精中,因而形成質量不同的酒液。所有大多數的名酒都採取多次蒸餾法等工藝來獲取純度高、雜質含量少的酒液。
釀造過程:
一、選料。糧為酒之肉,一般是將高梁、大米、小麥、玉米、大麥、豌豆等糧食作為原料,要求作物的顆粒均勻飽滿、新鮮、無蟲蛀、無霉變、乾燥適宜、無泥沙、無異雜味、無其它雜物。
水也是釀酒的重要原料之一,所謂「水為酒之血」、「好水釀好酒」,說的就是水源對釀酒的重要意義。
『陸』 白酒的二次蒸餾方法
二次蒸餾技來術方法
1、用傳自統小型白酒釀酒設備蒸酒時火燒得太大,將酒糟燒糊了,從而導致釀出來的酒有糊鍋味。zd
2、因操作不當而導致酒醅酸味太重,蒸餾出來的中低度白酒酸味重。
3、生料味重。做生料酒時,選擇不不合格的生料酒麴發酵,或發酵管理沒做到味而導致釀出來的酒生料味重。
4、中低度酒升度或者想讓我們釀出來的酒口感更醇正。
(6)傳統白酒的蒸餾擴展閱讀:
不是所有的白酒都屬於蒸餾酒,蒸餾酒是乙醇濃度高於原發酵產物的各種酒精飲料。白蘭地、威士復忌、朗姆酒和中國的白酒都屬於蒸餾酒,大多是度數較高的烈性酒。製作過程為先經過釀造,後制進行蒸餾後冷卻,最終得到高度數的酒精溶液飲品。
蒸餾酒的原料一般是富含天然糖分或容易轉化為糖的澱粉等物質。如蜂蜜、甘蔗、甜菜、水果和玉米、高粱、稻米、麥類馬鈴薯等。百糖和澱粉經酵母發酵後產生酒精,利用酒精的沸點(78.5℃)和水的沸點(100℃)不同,將原發酵液加熱至兩者沸點之間,就可從中蒸出和收集到酒精成分和香味物質。
『柒』 中國傳統釀酒有那些方法
1、半固態法白酒
半固態法白酒是半固態發酵白酒的簡寫,又稱半液態法、半液態半固態發酵法白酒。這些稱謂均准確表達了釀酒過程中的發酵形態。這類酒除保留了用小曲、以根霉為主導糖化菌和培菌糖化三大特徵外。
還具有以大米為料,清植法,入缸(罐)糖化等工藝特徵,產品屬米(蜜)香型、豉香型。產區主要分布在兩廣,其次是兩湖、江西。
2、液態法白酒
液態法白酒是以糧谷、薯類、糖蜜等原料,經液態發酵、蒸餾成食用酒精的工藝路線、再經串香、勾兌、調配而成的白酒。
3、固態法白酒是指在蒸煮、糖化、發酵、蒸餾等主要過程中採用固態基質形態生產的白酒。
(7)傳統白酒的蒸餾擴展閱讀:
釀酒加曲,是因為酒麴上生長有大量的微生物,還有微生物所分泌的酶(澱粉酶、糖化酶和蛋白酶等),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可以加速將穀物中的澱粉、蛋白質等轉變成糖、氨基酸。糖分在酵母菌的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乙醇,即酒精。櫱也含有許多這樣的酶,具有糖化作用,可以將櫱本身中的澱粉轉變成糖分,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再轉變成乙醇。同時,酒麴本身含有澱粉和蛋白質等,也是釀酒原料。
日本有位著名的微生物學家坂口謹一郎教授認為這甚至可與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相媲美,這顯然是從生物工程技術在當今科學技術的重要地位推斷出來的。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古代人民所創立的方法將日益顯示其重要的作用。
『捌』 蒸餾酒是如何釀造的!
蒸餾酒源於中國古代的煉丹術
蒸餾酒是發酵後的糧食里的酒精從酒糟中蒸煮汽化出來回的,因為答汽化要吸收熱量,,所以需要在鍋灶下加熱。蒸鍋實際上是一個汽化池,將其封閉後僅與輸汽管相通,然後將「氣酒」引入冷凝池後再注入儲酒罐。罐里的白酒度數很高,一般不宜飲用,需要與適量水勾對(混合)後才能出售。有關行業規定:白酒的「度數」是指氣溫在20℃時,100毫升酒中所含酒精的毫升數。
『玖』 傳統白酒釀造方法
傳統的白酒釀造工藝流程分為粉碎、配料、潤料和拌料、蒸煮糊化、冷散、加曲、加水堆積,入池發酵、出池蒸酒等8個工序。
1、粉碎:古用石磨或(驢拉磨)把高粱粉碎成四六瓣,成梅花狀,後用電磨磨成過標准篩的原料。
2、配料:將粉碎好的原料面和清蒸好的輔料(稻殼)按照100:25-30的比例人工翻拌均勻。夏季是時候一般用25%的輔料,冬季一般用30%的輔料。
3、潤料、拌料:將配好料的面楂,按原糧量的40—50%加水進行潤料,水溫為常溫,翻拌均勻,堆積1小時左右,讓糧食充分的吸收水份,有利於糊化,加水量要根據面濕而不粘,有經驗的釀酒師傅憑借著自己的手感一捏就可以感覺出來。
4、蒸煮糊化:將面楂上甑鍋進行蒸煮糊化,蒸煮糊化前將面楂再翻拌一次,然後用木鍬和菠萁將面楂一層一層地裝入甑鍋,待汽圓後蒸煮糊化1小時左右,讓面熟而不粘,內無生心,由有經驗的釀酒師用手捻來就能感覺到蒸煮程度。
5、冷散:將蒸好的面楂用木鍬鏟出甑鍋放倒干凈的地面上用木鍬攤薄、勻,進行自然冷散,中途翻拌數次冷散,溫度達到夏季為20—22℃為宜,冬天為16—18℃為宜。
6、加曲、加水堆積:將泠散好的面楂按原料的25%左右的比例加入曲粉,加入50%左右的水,水為常溫,用木鍬進行翻拌,使之均勻,用手掌捏住面楂從手指縫擠出1—2滴水為宜,然後進行堆積,堆積時間不低於1—2小時。
7、入缸發酵:將堆積好的酒醅用竹簍人工入到缸里,上邊蓋上石蓋進行發酵,地缸一般埋在地下,缸口與地面平齊,缸的間距為10—20cm。入缸的酒醅的澱粉含量在9—12%之間,水份含量在55—57%之間,酸度在0.8—1.1mol/g之間,糖份在0.5—0.6。Be′之間,發酵時間一般是21天。
發酵的時候要掌握白酒度數的變化,一般應該是遵循「前緩升、中挺、後緩落」的原則。也就是入缸後,溫度逐步上升,發酵中期,溫度應該穩定在一個時期,然後再到發酵的後期,發酵溫度緩慢的下降。
前緩升:一般是入缸到6—7天溫度升到25—27℃,酒醅發甜,說明白酒的發酵正常。
中挺:從入缸的第8天到11天,溫度降升至32—34℃,連續四天。
後緩落:從入缸12天到21天,溫度逐漸下降,每天以下降0.5℃為宜,出缸時酒醅的溫度降至26—28℃,發酵好的酒醅應該要有不硬、不粘的感覺,色澤呈紫紅色。
8、出缸蒸酒:白酒發酵到21天的酒醅,需要用竹簍抬出至甑鍋邊進行蒸餾,裝甑時應按照「穩、准、細、勻、薄、平」的原則來操作,裝甑蒸汽應按照「兩小一大」的原則來操作,流酒的時候蒸汽應該按照,大氣追尾」的原則來操作,接酒的時候應該依照酒花大小程度來判別酒頭、原酒和酒尾,看花接酒都是憑借著釀酒大師傅的經驗來判別,接酒一般接到0°。酒頭、原酒和酒尾都分級分缸儲存,一般儲存6個月以上酒體才成熟。
『拾』 傳統製作白酒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里,食品安全很是令人擔憂,就像為了降低制酒的成本,一些黑心的商販就用甲醇來替代乙醇來製作白酒,讓很多愛喝酒的人士不敢喝商店裡買的酒了,因此有很多人都想自己動手釀白酒,今天就讓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自己釀白酒的原料配方和製作過程吧。
一、原料配方
凡含有澱粉和糖類的原料均可釀制白酒,但不同的原料釀制出的白酒風味各不相同。
1.糧食類的高粱、玉米、大麥;薯類的甘薯、木薯;含糖原料甘蔗及甜菜的渣、廢糖蜜等均可制酒。
2.高粱糠、米糠、麩皮、淘米水、澱粉渣、甘薯拐子、甜菜頭尾等,均可作為代用原料。
3.野生植物,如橡子、菊芋、杜梨、金櫻子等,也可作為代用原料。
二、原理
我國傳統的白酒釀造工藝為固態發酵法,在發酵時需添加一些輔料,以調整澱粉濃度,保持酒醅的松軟度,保持漿水。常用的輔料有稻殼、谷糠、玉米芯、高粱殼、花生皮等。酒麴、酒母除了原料和輔料之外,還需要有酒麴。以澱粉原料生產白酒時,澱粉需要經過多種澱粉酶的水解作用,生成可以進行發酵的糖,這樣才能為酵母所利用,這一過程稱之為糖化,所用的糖化劑稱為曲。曲是以含澱粉為主的原料做培養基,培養多種黴菌,積累大量澱粉酶,是一種粗製的酶制劑。目前常用的糖化曲有大麴,小曲和麩曲。生產中使用最廣的是麩曲。此外,糖被酵母菌分泌的酒化酶作用,轉化為酒精等物質,即稱之為酒精發酵,這一過程所用的發酵劑稱為酒母。
三、製作方法
1.原料粉碎。
原料粉碎的目的在於便於蒸煮,使澱粉充分被利用。根據原料特性,粉碎的細度要求也不同,薯干、玉米等原料,通過20孔篩者佔60%以上。
2.配料。
將新料、酒糟、輔料及水配合在一起,為糖化和發酵打基礎。配料要根據甑桶、窖子的大小、原料的澱粉量、氣溫、生產工藝及發酵時間等具體情況而定,配料得當與否的具體表現,要看入池的澱粉濃度、醅料的酸度和疏鬆程度是否適當,一般以澱粉濃度14~16%、酸度0.6~0.8、潤料水分48~50%為宜。
3.蒸煮糊化。
利用蒸煮使澱粉糊化。有利於澱粉酶的作用,同時還可以殺死雜菌。蒸煮的溫度和時間視原料種類、破碎程度等而定。一般常壓蒸料20~30分鍾。蒸煮的要求為外觀蒸透,熟而不粘,內無生心即可。將原料和發酵後的香醅混合,蒸酒和蒸料同時進行,稱為"混蒸混燒",前期以蒸酒為主,甑內溫度要求85~90℃,蒸酒後,應保持一段糊化時間。若蒸酒與蒸料分開進行,稱之為"清蒸清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