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叫蒸餾在化工生產中分離什麼樣的混合物蒸餾和精餾的關系是什麼
蒸餾:一種分離液體混合物的方法
英文名稱:distillation
利用液體混合物中各組分揮發度的差別,使液體混合物部分汽化並隨之使蒸氣部分冷凝,從而實現其所含組分的分離.是一種屬於傳質分離的單元操作.廣泛應用於煉油、[wiki]化工[/wiki]、輕工等領域.
其原理以分離雙組分混合液為例.將料液加熱使它部分汽化,易揮發組分在蒸氣中得到增濃,難揮發組分在剩餘液中也得到增濃,這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兩組分的分離.兩組分的揮發能力相差越大,則上述的增濃程度也越大.在工業精餾[wiki]設備[/wiki]中,使部分汽化的液相與部分冷凝的氣相直接接觸,以進行汽液相際傳質,結果是氣相中的難揮發組分部分轉入液相,液相中的易揮發組分部分轉入氣相,也即同時實現了液相的部分汽化和汽相的部分冷凝.
液體的分子由於分子運動有從表面溢出的傾向.這種傾向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大.如果把液體置於密閉的真空體系中,液體分子繼續不斷地溢出而在液面上部形成蒸氣,最後使得分子由液體逸出的速度與分子由蒸氣中回到液體的速度相等,蒸氣保持一定的壓力.此時液面上的蒸氣達到飽和,稱為飽和蒸氣,它對液面所施的壓力稱為飽和蒸氣壓.實驗證明,液體的飽和蒸氣壓只與溫度有關,即液體在一定溫度下具有一定的蒸氣壓.這是指液體與它的蒸氣平衡時的壓力,與體系中液體和蒸氣的絕對量無關.
將液體加熱至沸騰,使液體變為蒸氣,然後使蒸氣冷卻再凝結為液體,這兩個過程的聯合操作稱為蒸餾.很明顯,蒸餾可將易揮發和不易揮發的物質分離開來,也可將沸點不同的液體混合物分離開來.但液體混合物各組分的沸點必須相差很大(至少30℃以上)才能得到較好的分離效果.在常壓下進行蒸餾時,由於大氣壓往往不是恰好為0.1MPa,因而嚴格說來,應對觀察到的沸點加上校正值,但由於偏差一般都很小,即使大氣壓相差2.7KPa,這項校正值也不過[wiki]±[/wiki]1℃左右,因此可以忽略不計.
將盛有液體的燒瓶放在石棉網上,下面用煤氣燈加熱,在液體底部和玻璃受熱的接觸面上就有蒸氣的氣泡形成.溶解在液體內的空氣或以薄膜形式吸附在瓶壁上的空氣有助於這種氣泡的形成,玻璃的粗糙面也起促進作用.這樣的小氣泡(稱為氣化中心)即可作為大的蒸氣氣泡的核心.在沸點時,液體釋放大量蒸氣至小氣泡中,待氣泡的總壓力增加到超過大氣壓,並足夠克服由於液柱所產生的壓力時,蒸氣的氣泡就上升逸出液面.因此,假如在液體中有許多小空氣或其它的氣化中心時,液體就可平穩地沸騰,如果液體中幾乎不存在空氣,瓶壁又非常潔凈光滑,形成氣泡就非常困難.這樣加熱時,液體的溫度可能上升到超過沸點很多而不沸騰,這種現象稱為「過熱」.一旦有一個氣泡形成,由於液體在此溫度時的蒸氣壓遠遠超過大氣壓和液柱壓力之和,因此上升的氣泡增大得非常快,甚至將液體沖溢出瓶外,這種不正常沸騰的現象稱為「暴沸」.因此在加熱前應加入助沸物以期引入氣化中心,保證沸騰平穩.助沸物一般是表面疏鬆多孔、吸附有空氣的物體,如碎瓷片、沸石等.另外也可用幾根一端封閉的毛細管以引入氣化中心(注意毛細管有足夠的長度,使其上端可擱在蒸餾瓶的頸部,開口的一端朝下).在任何情況下,切忌將助沸物加至已受熱接近沸騰的液體中,否則常因突然放出大量蒸氣而將大量液體從蒸餾瓶口噴出造成危險.如果加熱前忘了加入助沸物,補加時必須先移去熱源,待加熱液體冷至沸點以下後方可加入.如果沸騰中途停止過,則在重新加熱前應加入新的助沸物.因為起初加入的助沸物在加熱時逐出了部分空氣,再冷卻時吸附了液體,因而可能已經失效.另外,如果採用浴液間接加熱,保持浴溫不要超過蒸餾液沸點20��C,這種加熱方式不但可以大大減少瓶內蒸餾液中各部分之間的溫差,而且可使蒸氣的氣泡不單從燒瓶的底部上升,也可沿著液體的邊沿上升,因而可大大減少過熱的可能.
⑵ 中糧集團下的長城牌葡萄酒怎麼樣
長城葡萄酒是全球500強企業中糧集團旗下馳名品牌,是中國葡萄酒第一品牌, 是"中國名牌產品"和"行業標志性品牌",連續多年產銷量居全國第一。最早使用"長城"牌的葡萄酒的是民權葡萄酒廠,為1963年啟用"長城"商標兩次代表中國參加萊比錫、新加坡國際酒類鑒評會,1979年被評為"中國名酒",1982年被評為"國家優質酒",1987年被評為"中國出口名特產品金獎",為國內重要葡萄酒品牌,但該廠品牌觀念淡薄,未正式注冊"長城"商標,1988年該品牌被中糧酒業有限公司獲得。1988年被國家工商部授予"中國輕工產品出口銀獎"。"長城"牌葡萄酒為世界500強企業中糧集團旗下的馳名品牌,被譽為中國葡萄酒第一品牌,同時是國宴用酒,連續多年產銷量居全國第一。2004年,"長城"商標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2006年,長城葡萄酒成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正式葡萄酒產品。同年,以125.87億元的品牌價值榮登"2006中國品牌500強"行業榜首。2009年,長城葡萄酒成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唯一指定葡萄酒。 中糧酒業旗下長城葡萄酒是中國最早按照國際標准釀造的葡萄酒,並擁有"中國出口名牌"稱號,是國家免檢產品。長城葡萄酒在中國最好的葡萄產區河北沙城、河北昌黎和山東蓬萊擁有三大生產基地,其旗下著名產品長城桑乾酒庄系列、華夏葡園小產區系列、星級干紅系列、海岸葡萄酒系列等產品多次在巴黎、布魯塞爾、倫敦等多個國際專業評酒會上捧得最高獎項,遠銷法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獨具個性的風格和品味帶給消費者豐富多彩的葡萄酒體驗。長城葡萄酒亦是唯一榮登全球權威商業調查機構美國蓋洛普"21世紀奢華品牌榜之頂級品牌榜"的中國葡萄酒。憑借著絕佳的品質和獨特的風味讓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愛酒人士陶然迷醉--不僅是APEC財長會議晚宴專用酒、亞洲博鰲論壇唯一指定用酒、人民大會堂國宴用酒,還屢次因其卓越品質被用作"國家級禮物"贈予國際政要、商業巨子和學界巨擘。
⑶ 長城葡萄酒都有哪些品牌
長城葡萄酒 由中糧酒業有限公司出品的長城葡萄酒是全球500強企業中糧集團旗下的馳名品牌,被譽為中國葡萄酒第一品牌,連續多年產銷量居全國第一。
中糧集團自1994年以來,連續10年入選《財富》雜志全球500強,是中國唯一入選500強的食品企業。它集貿易、實業、金融、信息、服務和科研為一體,橫跨農產品、食品、酒店、地產等眾多領域,堪稱中國最大的農產品貿易公司、最大的食品生產企業和中國最大的食品加工企業。此外,旗下的凱萊酒店集團在北京、三亞、大連、沈陽、蘇州等地擁有12家酒店,躋身世界酒店企業300強行列。
中糧酒業有限公司,是中糧集團的全資子公司,代表中糧集團對旗下酒業板塊從原材料采購、生產、銷售、品牌推廣、營銷策劃各環節進行專業化管理。其產品「長城」系列葡萄酒是中國最早按照國際標准釀造的地道葡萄酒,中國第一瓶干白、第一瓶干紅葡萄酒以及第一瓶起泡酒均在中糧酒業誕生。長城葡萄酒多次在國際專業評比中獲獎,遠銷法國、英國、德國、日本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中國出口名牌」稱號。
三大產區:
昌黎
始建於1988年的中糧華夏長城葡萄酒有限公司,坐落在中國第一個葡萄酒原產地域保護區——河北昌黎,是中國葡萄酒業首長城葡萄酒家走高科技釀酒路線,專業生產干紅葡萄酒的出口型企業。新中國第一瓶達到國際標準的長城干紅葡萄酒便誕生在這里。
華夏的經營之路,開辟了中國干紅葡萄酒全程與國際標准接軌的嶄新歷程。以科技為支撐,以品質為命脈,是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保證。華夏首家引進國際釀酒葡萄名種,成功探索出「原料基地化、基地良種化、良種區域化」的科學種植模式,把天賜的產地與最佳適應性名種完美結合,率先建成了國內規模最大,種植管理最標準的釀酒葡萄基地「華夏葡園」,改變了中國葡萄酒業先建廠後補葡萄園的病態發展模式,這種鮮明的示範作用,使華夏躋身於「農業產業化十強龍頭企業」。
在華夏葡園萬畝優質葡萄轉化為「長城」系列優質葡萄酒的過程中,華夏先後從德、法、意、美引進國際先進釀酒設備,連續五期投巨資建成了亞洲最大的山體地下陳釀酒窖,超一流的裝備,為釀造各具風格的長城葡萄酒提供了多種工藝選擇。
與此同時,華夏堅持人才領先,精簡高效的運營機制,擁有國際國內評酒師4人,大專以上學歷的專業技術人員佔全員的76%,文化及專業素質均居全國同行業前列。在自主研發產品的基礎上,華夏率先走出一條產、學、研一體化釀酒之路,創建了中國唯一一家最尖端的釀酒實驗室「中國農業大學葡萄酒科技發展中心」。
多年來,先後與江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業大學聯合完成了眾多國家級重大釀酒科研項目,第一時間把國際領先科研成果源源不斷地轉化為長城美酒佳釀,華夏由此跨入了「科技創新型星火龍頭企業」。
科學的釀酒理念和現代化管理模式,使華夏釀制的長城葡萄酒始終占據著中國葡萄酒品質的高峰,多次在國際專業評酒會上奪金摘銀。
1989年,在法國「第29屆國際葡萄酒評酒會」上,獲得特別獎,香港《大公報》當時以《中國干紅首次在國際上獲獎》為題向全球作了報道。
2004年,在第五屆中國布魯塞爾國際葡萄酒及烈酒評酒會上,華夏葡園A區干紅葡萄酒榮獲唯一「特別金獎」,被國際評酒大師一致公認為「最佳中國紅葡萄酒」。
1989年以來,華夏生產的長城系列葡萄酒連續出口到歐美等眾多國家和地區,被評為「中國出口名牌」和「中國名牌」,企業的銷售收入和人均利稅均居國內同行業首位。目前,華夏庄園已被列為「全國工業旅遊示範景點」,成為傳播葡萄酒文化的聖地。
天賜的黃金產地,雄厚的科研基礎,旺盛的產品創新能力,無可爭議的完美品質以及暢銷多年的強勢市場佔有率,使中糧華夏長城葡萄酒有限公司成為民族葡萄酒業走向復興的一面旗幟。
沙城
創建於1983年的中國長城葡萄酒有限公司,地處河北省沙城。河北沙城懷涿盆地位於北緯40°4′- 40°35′,東經115°16′- 115°58′之間,正處於世界種植葡萄北緯40°的「黃金地帶」,與法國波爾多同處一個緯度線上, 是我國最理想的葡萄酒原料基地之一。
這里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降雨量少,十分有利於葡萄的生長;其獨有的砂質土壤也利於葡萄養分儲存;乾燥的氣候以及季風使得葡萄的病蟲害少、不易感染雜菌。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得河北沙城成為我國釀造葡萄酒的最佳產區。
公司擁有優質原料基地15萬畝,其產品曾先後榮獲80多個國際、國家金銀獎,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指定為「綠色食品」,在葡萄酒行業率先通過ISO9002質量體系認證和產品質量認證,首批通過國家免檢。
公司1979年獨立開發研製了第一瓶干型葡萄酒,開創了中國干酒的先河,1986年獨立完成了「香檳法起泡葡萄酒生產技術開發」項目。1997年V.S.O.P白蘭地研製成功,其技術在國內同行業中處領先水平。公司產品銷售遍布全國,並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深受海內外消費者喜愛,被譽為「典型的東方美酒」。
公司於1992年最先引進國際上一流的前處理設備、速凍設備、膜過濾及酒泥處理設備;95、96年引進國際最先進的自動化無菌生產線;法國全自動的2500升的壺式蒸餾器;為確保酒質一致、風味統一,自行設計製造550噸不銹鋼薄板調酒罐,容量之大,罐壁之薄樹國內首創,在亞洲堪稱第一;自行設計製造的紅酒發酵罐的創新性、合理性成為同行業效仿的對象;從法、德、美等國家進口的優質橡木桶;在國內首家採用AOS120型國際最先進的全自動製冷系統,長城公司已形成5萬噸年綜合生產能力,位居全國同行業之首。
除此之外,長城庄園始建於1979年,位於著名葡萄產區-沙城產區的中心產地,是集基地建設、葡萄栽培、科學研究、產品開發、規模生產於一體的葡萄酒庄園。依山靠水、地處桑洋兩河交匯處形成的獨特小氣候,加上上天賜予的絕佳土壤,形成了國內最早、真正意義上的葡萄酒庄園。同時也是中國長城最高檔酒的研發、生產基地。75公頃的葡萄種植園,栽培著十幾種樹齡已達25年的國際名種釀酒葡萄,旨在研發、生產中國真正的高檔酒庄酒,塑造中國高端葡萄酒形象。
公司擁有國際評酒師1名、國家評酒師4名,各類專業技術骨幹人員150多名。公司制定了完善的市場營銷策略,應用多種營銷手段有主有次進行搭配、優化組合、綜合運用,以滿足目標市場的需要,獲得最佳經濟效益。目前已在全國設立了東北、華北、華東、上海、京津、兩湖、華南、西南、西北等9營銷大區,成功完成全國性經營網路的搭建。營銷網路遍布全國,並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佔全國出口量的40%。
煙台
中糧長城葡萄酒(煙台)有限公司坐落於風景秀麗、素有「人間仙境」之稱的煙台蓬萊(煙台是國際葡萄與葡萄酒局(OIV)在中國唯一命名的國際葡萄與葡萄酒城)。
目前廠區佔地面積4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5000平方米,擁有義大利引進的專業生產設備90台套,每小時灌裝能力為8000瓶,儲酒能力25000噸,年可加工葡萄20000噸,可年產干紅、干白葡萄酒20000噸。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廠區二期工程擴建已經開始進行,二期工程建成後年生產能力將達到50000噸。
公司積極開拓市場,實行在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基礎上的區域總營銷模式,已建成覆蓋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的市場網路,中糧長城葡萄酒(煙台)有限公司生產的長城系列葡萄酒實現了年度產銷量倍增式增長,繼2002年成功進入全國同行業前5強,2003年綜合業績進入全國同行業前4名。
為發揮煙台產區優勢,保障優質釀酒葡萄的生產供應,從建廠伊始,公司就按照國際標准種植模式建設自有葡萄庄園,已建成「一體化經營,標准化生產」的自有葡萄基地6000畝,緊密型合作基地11000畝,引進赤霞珠、梅鹿輒、霞多麗等國際優良釀酒葡萄品種,實施無公害生產管理,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和中國綠色食品協會命名為國家級綠色食品新技術示範基地,實現了葡萄酒產業與農業產業的同步發展。
2001年公司被山東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山東省農業產業化經營先進龍頭企業,2002年被國家九部委授予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公司先後通過ISO9002國際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體系認證、中國綠色食品認證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並被國家質檢總局評定為質量免檢產品。
按照中糧集團在食品行業的發展戰略要求,依託已經擁有的自有葡萄庄園和蓬萊發達的旅遊資源優勢,公司南王山谷葡萄酒庄項目於2004年正式啟動。項目包括優質葡萄(示範)生產區、酒庄酒生產、地下酒窖、會所、葡萄酒文化觀光旅遊、釀酒葡萄苗木培育等。項目建成後,中糧長城葡萄酒(煙台)有限公司將成為集苗木研發、葡萄種植、葡萄酒產銷、葡萄庄園旅遊、葡萄酒文化推廣為一體的富有獨特文化特性的葡萄酒企業。
研發
公司現擁有國際評酒委員2名、國家評酒委員2名,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專業技術人員佔全員的76%,全員文化、專業素質居全國行業前列。
為使釀造前沿技術第一時間轉化為生產力,公司加快與國內高等院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江南大學等)聯合的步伐,合作研究了多項建設項目。2002年申報了 「五萬噸高檔干紅葡萄酒加工擴建工程及葡萄與葡萄酒研發中心建設項目」、「科技創新型星火龍頭企業」、「無公害葡萄生產關鍵技術集成與產業化示範」、「AOC級釀酒葡萄原產地項目研究—赤霞珠」等省級、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並已被列入國家重點開發和扶持項目。2004年,與中國農業大學組建了首家葡萄酒研發中心—中糧集團-中國農大長城葡萄酒科技研發中心,並於2005年11月,完成了「紅葡萄酒中酚類物質HPLC-MS譜庫構建及指紋分析」項目,通過國際教育部鑒定驗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項目的完成,為長城品牌產品質量的均衡和產品等級劃分打下基礎,同時為中國葡萄酒質量標準的制定提供了依據, 2006年,華夏公司應用該科研成果申報了國家星火計劃--「優質干紅葡萄酒酚類物質紋庫控制技術研究」項目,2007-2008年,針對《紅葡萄酒中酚類物質譜庫構建及指紋分析技術推廣應用》進行了續研。多年來,華夏長城始終進行著葡萄園的管理創新,為更好的探索先進的葡園管理模式,確保長城品牌的卓越品質,2006年,華夏公司再從法國引進7個品種,19個品系的優質名種釀酒葡萄苗木,建立母本園,改變傳統的籬架勢為水平龍乾式,提高釀酒葡萄的質量,以實現葡萄生產的良種化、區域化、多樣化。2007年,華夏公司自主完成《電滲析法在葡萄酒冷穩定處理中的應用研究》與《新型葡萄酒釀造工藝的研究》項目研究,通過河北省科技廳鑒定驗收,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同年與中國農業大學共同承擔了國家重點「十一·五」規劃—948項目, 進行釀酒葡萄品種、品系選育。2008年6月《特級珍釀葡萄酒創新工藝技術研究》項目,獲得秦皇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河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發展
新建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集葡萄栽培、釀造、研發、旅遊觀光於一體千噸精品酒車間一座,此項目於2008年6月1日竣工,目前已投入運營。其總建築面積為6272平方米,總投資3732.5萬元,採用世界一流設備,引進3000瓶/小時全自動灌裝生產線,利用重力法釀造技術,採用綠色採摘,科學管理,充分體現千噸葡萄酒精品車間的高檔次、高標准,實現以精緻勝的發展目標。
新建總面積為5000平方米的萬噸高檔酒車間一座,其貯酒車間已於2007年8月底投入使用,完成330噸貯酒罐40個,150噸貯酒罐12個,150噸冷凍罐12個,75噸成品罐4個,貯酒能力達1.5萬噸。推動了中高檔酒、高檔酒產量的同比增長,完成了由普通酒向中高檔酒的轉型。
2007年9月建成日處理能力500噸的葡萄酒生產廢水處理工程,成為國內首家建成此工程項目的葡萄酒企業。該工程項目實現了生產廢水的無害化處理及零排放,每年可為公司節約資金30餘萬元,在節約水資源、增加能源、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消除了對大氣及周邊環境的污染,更好的履行了企業的社會責任。2008年6月14日,河北省科技廳主持召開《葡萄酒生產廢水深度處理技術》項目鑒定會,邀請中國環境科學院、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天津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燕山大學等高校環保教授及中國輕工業聯合總會、中國釀酒工業協會葡萄酒分會等全國知名的環境工程方面專家,組成本項目鑒定委員會,經調研,一致認為該項目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公司成為國內同行業首家建成此工程項目並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葡萄酒企業。
⑷ 有機化學
有機化學 又稱為碳化合物的化學,是研究有機化合物的結構、性質、制備的學科,是化學中極重要的一個分支。含碳化合物被稱為有機化合物是因為以往的化學家們認為含碳物質一定要由生物(有機體)才能製造;然而在1828年的時候,德國化學家弗里德里希·維勒,在實驗室中成功合成尿素(一種生物分子),自此以後有機化學便脫離傳統所定義的范圍,擴大為含碳物質的化學。
「有機化學」這一名詞於1806年首次由貝采里烏斯提出。當時是作為「無機化學」的對立物而命名的。由於科學條件限制,有機化學研究的對象只能是從天然動植物有機體中提取的有機物。因而許多化學家都認為,在生物體內由於存在所謂「生命力」,才能產生有機化合物,而在實驗室里是不能由無機化合物合成的。
1824年,德國化學家維勒從氰經水解製得草酸;1828年他無意中用加熱的方法又使氰酸銨轉化為尿素。氰和氰酸銨都是無機化合物,而草酸和尿素都是有機化合物。維勒的實驗結果給予「生命力」學說第一次沖擊。此後,乙酸等有機化合物相繼由碳、氫等元素合成,「生命力」學說才逐漸被人們拋棄。
由於合成方法的改進和發展,越來越多的有機化合物不斷地在實驗室中合成出來,其中,絕大部分是在與生物體內迥然不同的條件下合成出來的。「生命力」學說漸漸被拋棄了,「有機化學」這一名詞卻沿用至今。
從19世紀初到1858年提出價鍵概念之前是有機化學的萌芽時期。在這個時期,已經分離出許多有機化合物,制備了一些衍生物,並對它們作了定性描述,認識了一些有機化合物的性質。
法國化學家拉瓦錫發現,有機化合物燃燒後,產生二氧化碳和水。他的研究工作為有機化合物元素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礎。1830年,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發展了碳、氫分析法,1833年法國化學家杜馬建立了氮的分析法。這些有機定量分析法的建立使化學家能夠求得一個化合物的實驗式。
當時在解決有機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是如何排列和結合的問題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難。最初,有機化學用二元說來解決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問題。二元說認為一個化合物的分子可分為帶正電荷的部分和帶負電荷的部分,二者靠靜電力結合在一起。早期的化學家根據某些化學反應認為,有機化合物分子由在反應中保持不變的基團和在反應中起變化的基團按異性電荷的靜電力結合。但這個學說本身有很大的矛盾。
類型說由法國化學家熱拉爾和洛朗建立。此說否認有機化合物是由帶正電荷和帶負電荷的基團組成,而認為有機化合物是由一些可以發生取代的母體化合物衍生的,因而可以按這些母體化合物來分類。類型說把眾多有機化合物按不同類型分類,根據它們的類型不僅可以解釋化合物的一些性質,而且能夠預言一些新化合物。但類型說未能回答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問題。這個問題成為困擾人們多年的謎團。
從1858年價鍵學說的建立,到1916年價鍵的電子理論的引入,才解開了這個不解的謎團
經典有機化學時期。
1858年,德國化學家凱庫勒和英國化學家庫珀等提出價鍵的概念,並第一次用短劃「—」表示「鍵」。他們認為有機化合物分子是由其組成的原子通過鍵結合而成的。由於在所有已知的化合物中,一個氫原子只能與一個別的元素的原子結合,氫就選作價的單位。一種元素的價數就是能夠與這種元素的一個原子結合的氫原子的個數。凱庫勒還提出,在一個分子中碳原子之間可以互相結合這一重要的概念。
1848年巴斯德分離到兩種酒石酸結晶,一種半面晶向左,一種半面晶向右。前者能使平面偏振光向左旋轉,後者則使之向右旋轉,角度相同。在對乳酸的研究中也遇到類似現象。為此,1874年法國化學家勒貝爾和荷蘭化學家范托夫分別提出一個新的概念:同分異構體,圓滿地解釋了這種異構現象。
他們認為:分子是個三維實體,碳的四個價鍵在空間是對稱的,分別指向一個正四面體的四個頂點,碳原子則位於正四面體的中心。當碳原子與四個不同的原子或基團連接時,就產生一對異構體,它們互為實物和鏡像,或左手和右手的手性關系,這一對化合物互為旋光異構體。勒貝爾和范托夫的學說,是有機化學中立體化學的基礎。
1900年第一個自由基,三苯甲基自由基被發現,這是個長壽命的自由基。而不穩定自由基的存在也於1929年得到了證實。
在這個時期,有機化合物在結構測定以及反應和分類方面都取得很大進展。但價鍵只是化學家從實踐經驗得出的一種概念,價鍵的本質尚未解決。
編輯本段現代有機化學時期
在物理學家發現電子,並闡明原子結構的基礎上,美國物理化學家路易斯等人於1916年提出價鍵的電子理論。
他們認為:各原子外層電子的相互作用是使各原子結合在一起的原因。相互作用的外層電子如從—個原子轉移到另一個原子,則形成離子鍵;兩個原子如果共用外層電子,則形成共價鍵。通過電子的轉移或共用,使相互作用的原子的外層電子都獲得惰性氣體的電子構型。這樣,價鍵的圖象表示法中用來表示價鍵的短劃「—」,實際上是兩個原子的一對共用電子對。
1927年以後,海特勒和倫敦等用量子力學,處理分子結構問題,建立了價鍵理論,為化學鍵提出了一個數學模型。後來馬利肯用分子軌道理論來處理分子結構,其結果與價鍵的電子理論所得的大體一致,由於計算簡便,解決了許多當時不能回答的問題。
編輯本段有機化學的研究內容
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之間沒有絕對的分界。有機化學之所以成為化學中的一個獨立學科,是因為有機化合物確有其內在的聯系和特性。
位於周期表當中的碳元素,一般是通過與別的元素的原子共用外層電子而達到穩定的電子構型的(即形成共價鍵)。這種共價鍵的結合方式決定了有機化合物的特性。大多數有機化合物由碳、氫、氮、氧幾種元素構成,少數還含有鹵素和硫、磷、氮等元素。因而大多數有機化合物具有熔點較低、可以燃燒、易溶於有機溶劑等性質,這與無機化合物的性質有很大不同。
在含多個碳原子的有機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互相結合形成分子的骨架,別的元素的原子就連接在該骨架上。在元素周期表中,沒有一種別的元素能像碳那樣以多種方式彼此牢固地結合。由碳原子形成的分子骨架有多種形式,有直鏈、支鏈、環狀等。
在有機化學發展的初期,有機化學工業的主要原料是動、植物體,有機化學主要研究從動、植物體中分離有機化合物。
19世紀中到20世紀初,有機化學工業逐漸變為以煤焦油為主要原料。合成染料的發現,使染料、制葯工業蓬勃發展,推動了對芳香族化合物和雜環化合物的研究。30年代以後,以乙炔為原料的有機合成興起。40年代前後,有機化學工業的原料又逐漸轉變為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發展了合成橡膠、合成塑料和合成纖維工業。由於石油資源將日趨枯竭,以煤為原料的有機化學工業必將重新發展。當然,天然的動、植物和微生物體仍是重要的研究對象。
編輯本段天然有機化學主要研究
天然有機化學主要研究天然有機化合物的組成、合成、結構和性能。20世紀初至30年代,先後確定了單糖、氨基酸、核苷酸、牛膽酸、膽固醇和某些萜類的結構,肽和蛋白質的組成;30~40年代,確定了一些維生素、甾族激素、多聚糖的結構,完成了一些甾族激素和維生素的結構和合成的研究;40~50年代前後,發現青黴素等一些抗生素,完成了結構測定和合成;50年代完成了某些甾族化合物和嗎啡等生物鹼的全合成,催產素等生物活性小肽的合成,確定了胰島素的化學結構,發現了蛋白質的螺旋結構,DNA的雙螺旋結構;60年代完成了胰島素的全合成和低聚核苷酸的合成;70年代至80年代初,進行了前列腺素、維生素B12、昆蟲信息素激素的全合成,確定了核酸和美登木素的結構並完成了它們的全合成等等。
有機合成方面主要研究從較簡單的化合物或元素經化學反應合成有機化合物。19世紀30年代合成了尿素;40年代合成了乙酸。隨後陸續合成了葡萄糖酸、檸檬酸、琥珀酸、蘋果酸等一系列有機酸;19世紀後半葉合成了多種染料;20世紀40年代合成了DDT和有機磷殺蟲劑、有機硫殺菌劑、除草劑等農葯;20世紀初,合成了606葯劑,30~40年代,合成了一千多種磺胺類化合物,其中有些可用作葯物。
編輯本段物理有機化學
物理有機化學是定量地研究有機化合物結構、反應性和反應機理的學科。它是在價鍵的電子學說的基礎上,引用了現代物理學、物理化學的新進展和量子力學理論而發展起來的。20世紀20~30年代,通過反應機理的研究,建立了有機化學的新體系;50年代的構象分析和哈米特方程開始半定量估算反應性與結構的關系;60年代出現了分子軌道對稱守恆原理和前線軌道理論。
有機分析即有機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19世紀30年代建立了碳、氫定量分析法;90年代建立了氮的定量分析法;有機化合物中各種元素的常量分析法在19世紀末基本上已經齊全;20世紀20年代建立了有機微量定量分析法;70年代出現了自動化分析儀器。
由於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有機化學與各個學科互相滲透,形成了許多分支邊緣學科。比如生物有機化學、物理有機化學、量子有機化學、海洋有機化學等。
有機化學的研究方法
有機化學研究手段的發展經歷了從手工操作到自動化、計算機化,從常量到超微量的過程。
20世紀40年代前,用傳統的蒸餾、結晶、升華等方法來純化產品,用化學降解和衍生物制備的方法測定結構。後來,各種色譜法、電泳技術的應用,特別是高壓液相色譜的應用改變了分離技術的面貌。各種光譜、能譜技術的使用,使有機化學家能夠研究分子內部的運動,使結構測定手段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電子計算機的引入,使有機化合物的分離、分析方法向自動化、超微量化方向又前進了一大步。帶傅里葉變換技術的核磁共振譜和紅外光譜又為反應動力學、反應機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這些儀器和x射線結構分析、電子衍射光譜分析,已能測定微克級樣品的化學結構。用電子計算機設計合成路線的研究也已取得某些進展。
未來有機化學的發展首先是研究能源和資源的開發利用問題。迄今我們使用的大部分能源和資源,如煤、天然氣、石油、動植物和微生物,都是太陽能的化學貯存形式。今後一些學科的重要課題是更直接、更有效地利用太陽能。
對光合作用做更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利用,是植物生理學、生物化學和有機化學的共同課題。有機化學可以用光化學反應生成高能有機化合物,加以貯存;必要時則利用其逆反應,釋放出能量。另一個開發資源的目標是在有機金屬化合物的作用下固定二氧化碳,以產生無窮盡的有。機化合物。這幾方面的研究均已取得一些初步結果。
其次是研究和開發新型有機催化劑,使它們能夠模擬酶的高速高效和溫和的反應方式。這方面的研究已經開始,今後會有更大的發展。
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了有機合成的計算機輔助設計研究。今後有機合成路線的設計、有機化合物結構的測定等必將更趨系統化、邏輯化。
編輯本段有機化學課程
有機化學主要是介紹化學物質的科學(高中化學學習當中也會涉及部分有機化學的課程)。目前有機化學物質的分類主要是按照其決定性作用,能代表化學物質的基團也就是官能團的不同來進行分類的 。可分為:烷烴,烯烴,炔烴,芳香烴(以上為烴類);鹵代烴,醇,酚,醚,醛,酮,羧酸,羧酸衍生物,胺類,硝基化合物,腈類,含硫有機化合物(如硫醇,硫醚,硫酚,磺酸,碸與亞碸等),含磷有機化合物等元素有機化合物,雜環化合物等(以上為烴衍生物)。
具體主要是介紹這些化學物質的系統命名,化學反應,反應機理,制備方法。其中化學反應基本上為基團的取代,能否進行一個反應,取決於熱力學和動力學兩個方面的因素。而制備方法主要是通過無機物,石油提取物,以及容易制備或成本低的物質製得難以得到的物質。反應機理也為基團之間的進攻和離去傾向之間的競爭。
⑸ 全自動一體化蒸餾儀的用途
HXZL-601全自動蒸餾儀可廣泛適用於環保、疾控、水產、供排水、高校、科研院所、廠專礦企業等各類化學實驗室需屬要蒸餾處理的場所,如揮發酚、氰化物、氨氮、凱氏氮油中水分等項目的蒸餾處理及食品中二氧化硫殘留的蒸餾實驗。
⑹ 化學中的蒸餾和萃取如何進行怎樣應用
蒸餾:它利用混合液體或液-固體系中各組分沸點不同,使低沸點組分蒸發,再冷凝以分離整個組分的單元操作過程,是蒸發和冷凝兩種單元操作的聯合。
萃取(Extraction)指利用化合物在兩種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劑中溶解度或分配系數的不同,使化合物從一種溶劑內轉移到另外一種溶劑中。經過反復多次萃取,將絕大部分的化合物提取出來的方法。萃取又稱溶劑萃取或液液萃取(以區別於固液萃取,即浸取),亦稱抽提(通用於石油煉制工業),是一種用液態的萃取劑處理與之不互溶的雙組分或多組分溶液,實現組分分離的傳質分離過程,是一種廣泛應用的單元操作。 利用相似相溶原理,萃取有兩種方式:
液-液萃取,用選定的溶劑分離液體混合物中某種組分,溶劑必須與被萃取的混合物液體不相溶,具有選擇性的溶解能力,而且必須有好的熱穩定性和化學穩定性,並有小的毒性和腐蝕性。如用苯分離煤焦油中的酚;用有機溶劑分離石油餾分中的烯烴; 用CCl4萃取水中的Br2.
固-液萃取,也叫浸取,用溶劑分離固體混合物中的組分,如用水浸取甜菜中的糖類;用酒精浸取黃豆中的豆油以提高油產量;用水從中葯中浸取有效成分以製取流浸膏叫「滲瀝」或「浸瀝」。
雖然萃取經常被用在化學試驗中,但它的操作過程並不造成被萃取物質化學成分的改變(或說化學反應),所以萃取操作是一個物理過程。
萃取是有機化學實驗室中用來提純和純化化合物的手段之一。通過萃取,能
⑺ 詳細介紹多效蒸餾器的工作原理及操作使用方法
太陽能海抄水蒸餾器 主題詞或關鍵詞: 太陽能 能源科學 蒸餾器 內容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國防部製造了許多軍用海水淡化急救裝置,供飛行員和船員落水後取水用,這種裝置實際上是一種簡易的太陽能蒸餾容器。
對於微小的壓力降就會引起蒸汽的流動。在1mbar下運行要求在沸騰面和冷凝面之間非常短的距離,基於這個原理製作的蒸餾器稱為短程蒸餾器。短程蒸餾器(分子蒸餾)有一個內置冷凝器在加熱面的對面,並使操作壓力降到0.001mbar。
⑻ 分餾及簡單蒸餾在原理和應用上有何不同
1.蒸餾(Distillation)
將液體混合物加熱至沸使其變為蒸氣,然後將其冷凝為液體的過程版.
蒸餾是分離和提純液權體有機化合物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也可作為鑒定有機物和判斷物質純度的一種方法.
2.分餾(fractional
distillation)
⑼ 干餾與蒸餾有何不同 主要運用在哪些方面
干餾在中學化學中,只適用於煤。或者說只適用於固體。
蒸餾則是適用於液體,收集餾分,達到分離的目的。
很高興為您解答
滿意請採納~~
⑽ 哪個介紹一下某種酒的工藝流程嘛
高度基礎酒——降度至規定酒度——加酒類專用活 空氣 ↓ 性炭——攪拌1小時以上(每天兩次,連續兩天)——靜置——過濾——勾兌——調味——精濾——貯存——出庫。 軟化水 ↓ 試驗結果表明:在冬季,用活性炭處理時間為48小時最佳,這時間酒中的香味物質損失相對較少而又很好的杜絕了低溫下失光的現象。 將處理好的低度酒進行冷凍實驗,以考查活性炭的不同添加量對酒體的除濁效果。 試驗結果表明:在冬季,選擇活性炭添加量為0.12%左右為宜,此時酒體澄清透明,耐低溫效果好且香味成分損失較少。
麻煩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