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潤滑油密度
密度是潤滑油最簡單、最常用的物理性能指標。潤滑油的密度隨其組成中版含碳、氧、硫的數量的增權加而增大,因而在同樣粘度或同樣相對分子質量的情況下,含芳烴多的,含膠質和瀝青質多的潤滑油密度最大,含環烷烴多的居中,含烷烴多的最小。
將潤滑油放入量杯測其體積V,再稱其重量G,計算密度:密度=G/V 。
2. 溶膠-凝膠法制備納米薄膜材料的化學方程式
均勻沉降法:按硝酸鋅濃度0.1mol/L,尿素濃度0.4mol/L配置500mL混合溶液,放入95。C的恆溫水浴中,攪拌保溫8h,待所得溶液冷卻後,放入離心機中,用蒸餾水洗滌2—3次;再放入烘箱中乾燥24~48h,烘箱溫度保持在60。C左右;最後,將乾燥後的樣品放入馬弗爐內煅燒4h,溫度為450。C.
連續微波法:微波爐(Panasonic);磁力真空泵,上海西山泵業有限公司;液體流量計,蘇州流量計廠;D/Max一ⅢC X 射線粉末衍射分析儀,日本理學公司;H一600一II透射電鏡、S一570掃描電鏡,日本日立公司;876—1型真空乾燥器,上海浦東躍欣科學儀器廠;72卜分光光度計,上海第三分析儀器廠。ZnSO ·7H (),AR,上海金山區興塔美興化工廠;尿素,AR,中國醫葯(集團)上海化學試劑公司。
將ZnSO ·7H ()和尿素按一定比例配成混
合溶液,裝入圖1所示的裝置中,在90℃ 微波輻
射下恆溫反應。待反應完全後,取出沉澱。分別
用pH一9.0的氨水、無水乙醇洗滌2~3次。將
所得的固體粉末,乾燥12 h。取出試樣充分研磨
後,在450℃焙燒一定時間,即得納米ZnO粉末。
微波輻照下,ZnSO ·7H O和尿素制備納
米Zn()反應機理如下:
90℃ 時尿素發生分解:
CO(NH 2)2+H 2O= C()2+2NH 3
3Zn + + C() + 4OH + H 2()=ZnCO3 ·2Zn(OH )2 ·
H 2()
450℃ 焙燒時:
ZnCO ·2Zn(OH),·H O=3ZnO+C(),+2H PO
原位生成法:
稱取一定量的ZnClz,溶於水中,滴入HC1並用玻璃棒攪
拌得無色透明溶液。在攪拌的同時滴加NaOH溶液至PH=
8 ,得到大量白色rZn(OH) 沉澱。用蒸餾水洗滌數次,得
到純Zn(OH),。再稱取一定量的PVP溶於水中,然後與zn
(OH) 混合攪拌均勻。將混合液置於高壓釜內,常溫下充壓
至lMPa,在160oC下熱壓反應3h,得到產物。
還有
物理法
物理法包括機械粉碎法和深度塑性變形法。機
械粉碎法是採用特殊的機械粉碎、電火花爆炸等技
術,將普通級別的氧化鋅粉碎至超細。其中張偉l_J
等人利用立式振動磨製備納米粉體,得到了a—Alz
O3、Zn0、MgSiO3等超微粉,最細粒度達到0.1 m。
此法雖然工藝簡單,但卻具有能耗大,產品純度低,
粒度分布不均勻,研磨介質的尺寸和進料的細度影
響粉碎效能等缺點。最大的不足是該法得不到1一
lOOnm的粉體,因此工業上並不常用此法;而深度
塑性變形法是使原材料在凈靜壓作用下發生嚴重塑
性形變,使材料的尺寸細化到納米量級。這種獨特
的方法最初是由IslamgalievE『]等人於1994年初發
展起來的。該法製得的氧化鋅粉體純度高、粒度可
控,但對生產設備的要求卻很高。
總的說來,物理法制備納米氧化鋅存在著耗能
大,產品粒度不均勻,甚至達不到納米級,產品純度
不高等缺點,工業上不常採用,發展前景也不大。
2.2 化學法
化學法具有成本低,設備簡單,易放大進行工業
化生產等特點。主要分為溶膠一凝膠法、醇鹽水解
法、直接沉澱法、均勻沉澱法等。
2.2.1 溶膠一凝膠法
溶膠一凝膠法制備納米粉體的工作開始於20世
紀6O年代。近年來,用此法制備納米微粒、納米薄
膜、納米復合材料等的報道很多。它是以金屬醇鹽
Zn(OR) 為原料,在有機介質中對其進行水解、縮聚
反應,使溶液經溶膠化得到凝膠,凝膠再經乾燥、煅
燒成粉體的方法[引。此法生產的產品粒度小、純度
高、反應溫度低(可以比傳統方法低400-500"C),
過程易控制;顆粒分布均勻、團聚少、介電性能較好。
但成本昂貴,排放物對環境有污染,有待改善。
水解反應:Zn(OR)2+2H2 O— Zn(OH)2+
2ROH
縮聚反應:Zn(OH)2一ZnO+H2O
2.2.2 醇鹽水解法
醇鹽水解法是利用金屬醇鹽在水中快速水解,
形成氫氧化物沉澱,沉澱再經水洗、乾燥、煅燒而得
到納米粉體的方法 引。該法突出的優點是反應條件
溫和,操作簡單。缺點是反應中易形成不均勻成核,
且原料成本高。例如以Zn(OC2H )。為原料,發生
以下反應:
Zn(OC2H5)2+2H20一Zn(OH)2+2G H5OH
Zn(OH)2— ZnO+H2O
2.2.3 直接沉澱法
直接沉澱法是制備納米氧化鋅廣泛採用的一種
方法。其原理是在包含一種或多種離子的可溶性鹽
溶液中加人沉澱劑,在一定條件下生成沉澱並使其
沉澱從溶液中析出,再將陰離子除去,沉澱經熱分解
最終製得納米氧化鋅。其中選用不同的沉澱劑,可
得到不同的沉澱產物。就資料報道看,常見的沉澱
劑為氨水 、碳酸氫銨 引、尿素 。 等。
以NH。·H。O作沉澱劑:
Zn。++2NH3·H20一Zn(OH)2+2NH4+
Zn(OH)2— ZnO+H2O
以碳酸氫銨作沉澱劑:
2Zn。++ 2NH4 HCo3一Zn2(OH)2 CO3+
2NH4+
Zn2(OH)2CO3— 2ZnO + CO2+ H2O
以尿素作沉澱劑:
CO(NH2)2+ 2H20一CO2+2NH3·H2O
3Zn。++CO3。一+4OH一+ H20一ZnCO3·
2Zn(OH)2 H2O
ZnCO3·2Zn(OH)2 H20一ZnO+C02+ H2O
直接沉澱法操作簡單易行,對設備技術要求不
高,產物純度高,不易引人其它雜質,成本較低。但
是,此方法的缺點是洗滌沉澱中的陰離子較困難,且
生成的產品粒子粒徑分布較寬。因此工業上不常
用。
2.2.4 均勻沉澱法
均勻沉澱法是利用某一化學反應使溶液中的構
晶微粒從溶液中緩慢地、均勻地釋放出來。所加入
的沉澱劑並不直接與被沉澱組分發生反應,而是通
過化學反應使其在整個溶液中均勻緩慢地析出。常
用的均勻沉澱劑有尿素(CO(NHz)z)和六亞甲基四
胺(C6 H 。N。)。所得粉末粒徑一般為8—6Onm。其
中衛志賢 加 等人以尿素和硝酸鋅為原料制備氧化
鋅。他們得出的結論是:溫度是影響產品粒徑的最
敏感因素。溫度低,尿素水解慢,溶液中氫氧化鋅的
過飽和比低,粒徑大;溫度過高,尿素產生縮合反應
生成縮二脲等,氫氧化鋅過飽和比低,溶液粘稠,不
易乾燥,最終產品顆粒較大。另外,反應物的濃度及
尿素與硝酸鋅的配比也影響溶液中氫氧化鋅的過飽
和比。濃度越高,在相同的溫度下,氫氧化鋅的過飽
和比越大。但是過高的濃度和尿素與硝酸鋅的比
值,使產品的洗滌、乾燥變得困難,反應時間過長,也
將造成後期溶液過飽和比降低,粒徑變大。因此他
們得到的最佳工藝條件為:反應溫度~130~C、反應
時間150min、尿素與硝酸鋅的配比2.5—4.0:1(摩
爾比)。
由此可看出,均勻沉澱法得到的微粒粒徑分布
較窄,分散性好,工業化前景佳,是制備納米氧化鋅
的理想方法。
2.2.5 水熱法
水熱法最初是用來研究地球礦物成因的一種手
段,它是通過高壓釜中適合水熱條件下的化學反應
實現從原子、分子級的微粒構築和晶體生長。該法
是將雙水醋酸鋅溶解在二乙烯乙二醇中,加熱並不
斷攪拌以此得到氧化鋅,再經過在室溫下冷卻,用離
心機將水分離最終得到氧化鋅粉末[]。此法制備的
粉體晶粒發育完整,粒徑小且分布均勻,團聚程度
小,在燒結過程中活性高。但缺點是設備要求耐高
壓,能量消耗也很大,因此不利於工業化生產。
2.2.6 微乳液法
微乳液通常是由表面活性劑、助表面活性劑(通
常為醇類)、油(通常為碳氫化合物)和水(或電解質
水溶液)組成的透明的、各向同性的熱力學穩定體
系。微乳液中,微小的「水池」(water poo1)被表面
活性劑和助表面活性劑所組成的單分子層界面所包
圍而形成微乳顆粒,其大小可控制在幾個至幾十納
米之間。微小的「水池」尺度小且彼此分離,因而不
構成水相,這種特殊的微環境已被證明是多種化學
反應的理想介質 ]。徐甲強[n 等人在硝酸鋅溶液
中加入環己烷、正丁醇、ABS攪拌,再加入雙氧水,
並用氨水作為沉澱劑,最終合成了顆粒小(19nm)、
氣體靈敏度高和工作溫度低的氧化鋅。微乳液法制
備的納米氧化鋅,粒徑分布均勻,但是團聚現象嚴
重 H]。這是由於微乳液法製得的納米材料粒徑太
小,比表面大,表面效應較嚴重所致。
3. 土壤粒徑的測量方法
干篩法是將土壤充分壓碎,用不同孔徑的篩子篩分。
吸管法即土粒經充分分散後在沉降內筒內於靜水中按容斯托克斯定律進行沉降。一定時間後,在一定深度上只有小於某一粒徑的土粒均勻地分布著;這時在這個深度層吸取一定量的懸液烘乾稱其質量,可以計算出小於該粒徑土粒的含量。
比重計法也是以斯托克斯定律為依據,用特製的甲種比重計於不同時間內測定某深度處土粒懸液的密度,即可計算出小於某粒徑土粒的含量。
(3)蒸餾水的粒徑擴展閱讀
土壤單粒是在岩石礦物風化、母質搬運和土壤形成過程中產生的,在完全分散時 可以單獨存在,用簡單的物理或化學方法不能再細分,只能通過研磨、溶解或化學處理才能細分的單個的土壤礦物顆粒。
包括各種礦物碎片、碎 肩和膠粒以及有機殘體碎屑。復粒是由各種單粒在物理化學和生物化學作用下復合而成的,包 括黏團、有機礦質復合體和微團聚體。
單粒、復 粒可以進一步通過物理、化學、生物化學和生物作用而黏結或團聚,形成各種大小、形狀和性質不同的團聚體、結構體。單粒、復粒和結構體構成了土體的固相部分,土粒及粒間孔隙的大小、 形狀和分布對土壤理化性質有重要影響。
4. 細沙過濾器中的石英砂怎麼分層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部標准
水處理用石英砂濾料
CJ 24•1—88
石英砂濾料垂詢:0539-6817758;
15963915858
山東臨沂
1 適用范圍
本標准適用於生活飲用水過濾用石英砂濾料(或以含硅物質為主的天然砂)及礫石承托料(用於池中承托濾料的礫石)。用於工業用水過濾的石英砂濾料和礫石承托料可參照執行。
2 石英砂濾料的技術要求
2.1 石英砂濾料的破碎率和磨損率之和不應大於1.5%(百分率按質量計,下同)。2.2 石英砂濾料的密度不應小於2.55g/cm3。使用中對平均密度有特殊要求者除外。2.3 石英砂濾料應不含可見泥土、雲母和有機雜質,濾料的水浸出液應不含有毒物質。含泥量不應大於1%。密度大於2g/cm3的輕物質的含量不應大於0.2%。2.4 石英砂濾料的釣燒減量不應大於0.7% 2.5 石英砂濾料的鹽酸可溶率不應大於3.5%2.6 石英砂濾料的粒徑2.6.1 單層或雙層濾料濾池的石英砂濾料粒徑范圍,一般為0.5~1.2mm。三層濾料濾池的石英砂濾料粒徑范圍,一般為0.5~0.8mm。2.6.2 在各種粒徑范圍的石英砂濾料中,小於指定下限粒徑的不應大於3%,大於指定上限粒徑的不應大於2%。2.6.3 石英砂濾料的有效粒徑和不均勻系數,由使用單位確定。
3 礫石承托料的技術要求
3.1 礫石承托料中的大部分顆料宜接近球形或等邊體。3.2 礫石承托料的密度不應小於2.5g/cm3。
3.3 礫石承托料應不含可見泥土、頁岩和有機雜質,承托料的水浸出液應不含有毒物質。含泥量應大於1%。3.4 礫石承托料的鹽酸可溶率不應大於5%。3.5 礫石承托料的粒徑
3.5.1 用於單層或雙層濾料濾池的礫石承托料粒徑范圍,一般為2~4、4~8、8~16、16~32和32~64mm。
3.5.2 在各種粒徑范圍的礫石承托料中,小於指定下限粒徑的不應大於5%;大於指定上限粒徑的不應大於5%。
4 檢驗方法
檢驗方法按附錄A的規定進行。
5 標志、包裝、運輸和貯存
5.1 標志
5.1.1 石英砂濾料和礫石承托料的包裝袋上應印字標明產品名稱、粒徑范圍和生產廠名。
5.1.2 石英砂濾料和礫石承托料的包裝袋上,應按表1規定的顏色印字。
表1
分類 石英砂濾料 礫石承托料mm
2~4 4~8 8~16 16~32 32~64
字的顏色 棕 黃 藍 綠 黑 紫
5.2 包裝
5.2.1 石英砂濾料和礫石承托料宜使用耐用織物袋包裝運輸。粒徑大於16mm的粒石承托料,其包裝要求可適當降低。
5.2.2 石英砂濾料和礫石承托料的每袋包裝質量為40±0.5kg2。
5.3 運輸和貯存
5.3.1 石英砂濾料和礫石承托料在運輸和貯存期間應防止包裝袋破損,以免漏失或混入雜物。
5.3.2 石英砂濾料不宜與承托料及其它濾料一起堆放。
5.3.3 石英砂濾料和礫石承托料不宜與其它材料一起堆放。
附錄A 石英砂濾料檢驗方法(補充件)
A.1 總則
A.1.1 本檢驗方法適用於石英砂濾料和礫石承托料。
A.1.2 稱取石英砂濾料和礫石承托料樣品時應准確至所稱樣品質量的0.1%。樣品用量與測定步驟,應按照本方法的規定進行。
A.1.3 本方法所用的容量器皿,應進行校正。
A.1.4 本方法用的試驗篩,按照GB6003—85規定執行。
A.2 取樣
A.2.1 堆積石英砂濾料的取樣。在濾料堆上取樣時,應將濾料堆表面劃分成若干個面積相同的方形塊,於每一方塊的中心點用采樣器或鐵鏟伸入到濾料表面150mm以下採取。然後將從所有方塊中取出的等量(以下取樣均為等量合並)樣品置於一塊潔凈、光滑的塑料布上,充分混勻,攤平成一正方形,在正方形上劃對角線,分為四塊,取相對的二塊混勻,作為一份樣品(即四分法取樣),裝入一個潔凈容器內。樣品採取量應不少於4kg。
A.2.2 袋裝石英砂濾料的取樣。取袋裝濾料樣品時,由每批產品總袋數的5%中取樣,批量小時不少於3袋。用取樣器從袋口中心垂直插入二分之一深度處採取。然後將從每袋中取出樣品合並,充分混勻,用四分法縮減至4kg,裝入一個潔凈容器內。礫石承托料的取樣量可根據測定項目計算。
A.2.3 試驗室樣品的制備。試驗室收到石英砂濾料試樣後,根據試驗目的和要求進行篩選和縮分。然後在105~110ºC的乾燥箱中乾燥至恆量*,置於磨口瓶中保存。
*本方法中的「灼燒或乾燥至恆量」,系指灼燒或烘乾,並於乾燥器中冷卻室溫後稱量,重復進行至最後兩次稱量之差不大於所稱樣品質量的0.1%時,即為恆量,取最後一次質量作為計算依據。
A.3 檢驗方法
A.3.1 破碎率和磨損率
稱取經洗凈乾燥並通過篩孔徑1mm而截留於篩孔徑0.5mm篩上的濾料樣品50g,置於內徑50mm,高150mm的金屬圓筒內。加入6顆直徑8mm的軸承鋼珠,蓋緊筒蓋,在行程為140mm、頻率150次/min的振盪機上振盪15min。取出樣品,分別稱量通過篩孔徑0.25mm的樣品質量和截留於篩孔徑0.25mm篩上的樣品質量。
破碎率和磨損率分別按式(A1)和式(A2)計算。
破碎率(%)=G1/G×100 (A1)
磨損率(%)=G2/G×100 (A2)
式中 G1——孔徑0.25mm篩上的樣品質量,g;
G2——孔徑0.25mm篩下的樣品質量,g。
G——樣品的總質量,g;
A.3.2 密度
向李氏比重瓶中加入煮沸並冷卻至約20°C的蒸餾水至零刻度,塞緊瓶蓋。在20±1ºC的恆溫水槽中靜置1h後,調整水面准確對准零刻度,擦乾瓶頸內壁附著水,通過長頸玻璃漏斗慢慢加入洗凈乾燥的砂濾料樣品50g,邊加邊向上提升漏斗,避免漏斗附著水及瓶頸內壁粘附樣品顆粒。旋轉並用手輕拍比重瓶,以驅除氣泡。塞緊瓶蓋,在20±1ºC的恆溫水槽中靜置1h後,再用手輕拍比重瓶,以驅除氣泡,記錄瓶中水面刻度體積。
樣品的密度按式(A3)計算。
p=G/V (A3)
式中 p——樣品的密度,g/cm3;
G——樣品的質量,g;
V——加樣品後瓶中水面刻度體積,cm3。
A.3.3 含泥量
稱取乾燥濾料樣品500g,置於1000mL洗料筒中,加入清水,充分攪拌5min,浸泡2h,然後在水中攪拌淘洗樣品,約1min後,把渾水慢慢倒入孔徑為0.08mm的篩中。測定前篩的兩面先用水濕潤。在整個操作過程中,應避免砂粒損失。再向筒中加入清水,重復上述操作,直至筒中的水清澈為止。用水沖洗截留在篩上的顆粒,並將篩放在水中來回搖動,以充分洗除小於0.08mm顆粒。然後將篩上截留的顆粒和筒中洗凈的樣品一並倒入搪瓷盤中,置於105~110°C的乾燥箱中乾燥至恆量。
含泥量按式(A4)計算。
含泥量(%)=G-G1/G ×100 (A4)
式中 G——淘洗前樣品的質量,g;
G1——淘洗後樣品的質量,g;
A.3.4 輕物質含量
A.3.4.1 配製氯化鋅水溶液(相對密度為2.0)。向1000mL的量杯中加水至500mL刻度處,再加入1500g氯化鋅,用玻璃棒攪拌使氯化鋅全部溶解(氯化鋅在溶解過程中將放熱使溶液溫度升高),待冷卻至室溫後,取部分溶液倒入250mL量筒中,用比重計測其相對密度。如溶液相對密度大於要求值,則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攪拌、混合均勻,再測其相對密度,直至溶液相對密度達到要求數值為止。
A.3.4.2 稱取乾燥濾料樣品150g置於盛有氯化鋅溶液(約500mL)的1000mL燒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攪拌5min後,將浮起的輕物質連同部分氯化鋅溶液倒入篩網中(剩餘的氯化鋅溶液與濾料表面相距2~3cm時即停止倒出),輕物質留在篩網上,而氯化鋅溶液通過篩網流入另一容器,再將通過篩網的氯化鋅溶液倒回燒杯中。重復上述過程,直至無輕物質浮起為止。
A.3.4.3 用清水沖凈留在篩網中的輕物質,然後將其移入已恆量的蒸發皿中,在105~110°C的乾燥箱中乾燥至恆量。
輕物質含量按式(A5)計算。
輕物質(%)=G1/G ×100 (A5)
式中 G——乾燥濾料樣品的質量,g;
G1——乾燥的輕物質的質量,g。
A.3.5 灼燒減量
稱取乾燥濾料樣品10g,置於已灼燒至恆量的瓷坩堝中,將蓋斜置於坩堝 ,從低溫升起,在850±10°C高溫下灼燒30min,冷卻後稱量。
灼燒減量按式(A6)計算。
灼燒減量(%)=G-G1/G ×100 (A6)
式中 G——灼燒前乾燥樣品的質量,g;
G1——灼燒後樣品的質量,g。
A.3.6 鹽酸可溶率
將濾料樣品用蒸餾水洗凈,在105~110°C的乾燥箱中乾燥至恆量。稱取洗凈乾燥樣品50g,置於500mL燒杯中,加入1+1鹽酸(1體積分析純鹽酸與1體積蒸餾水混合)160mL(使樣品完全浸沒),在室溫下靜置,偶作攪拌,待停止發泡30min後,傾出鹽酸溶液,用蒸餾水反復洗滌樣品(注意不要讓樣品流失),直至用pH試紙檢查洗凈水呈中性為止。把洗凈後的樣品移入已恆量的稱量瓶中,在105~110°C的乾燥箱中乾燥至恆量。
鹽酸可溶率按式(A7)計算。
鹽酸可溶率(%)=G-G1/G ×100 (A7)
式中 G——加鹽酸前樣品的質量,g;
G1——加鹽酸後樣品的質量,g;
A.3.7 篩分
稱取乾燥的濾料樣品100g,置於一組試驗篩(按篩孔由大至小的順序從上到下套在一起)的最上一隻篩上,底盤放在最下部。然後蓋上頂蓋,在行程140mm、頻率150 次/min的振盪機上振盪20min,以每分鍾內通過篩的樣品質量小於樣品總質量的0.1%,作為篩分終點。然後稱出每隻篩上截留的濾料質量,按表A1填寫和計算所得結果,並以表A1中篩的孔徑為橫坐標,以通過該篩孔樣品的百分數為縱坐標繪制篩分曲線。根據篩分曲線確定石英砂濾料的有效粒徑和不均勻系數。
表A1
篩孔徑
mm 截留在篩上的樣品質量
g 通過篩的樣品
質量g 百分數%
表A1中:G——石英砂濾料樣品的總質量,g。
A.3.8 礫石密度
礫石密度的測定,按照礫石承托料的輔料層次及粒徑范圍分組測定。測定前將樣品洗凈和乾燥至恆量,並按下述步驟分別測定。
粒徑2~4mm的樣品,按照本檢驗方法A.3.2條的規定測定。
粒徑4~8mm或8~16mm的樣品,稱取300g,慢慢加入盛有250mL(V1)煮沸並冷卻至20°C左右水的500mL量筒中,以驅除氣泡,記錄量筒中水面刻度體積(V2)。
粒徑16~32mm的樣品,稱取量為1000g,用1000mL量筒,加500mL水。粒徑32~64mm的樣品,稱取量為1500g,用2000mL量筒,加1000mL水,按照上述方法測定。
礫石的密度按式(A8)計算。
p=G/ V2-V1 (A8)
式中 p——樣品的密度,g/cm3;
G——樣品的質量,g;
V1——加樣品前量筒中水面刻度體積,cm3;
V2——加樣品後量筒中水面刻度體積,cm3。
A.3.9 礫石含泥量
將樣品在105~110°C的乾燥箱中乾燥至恆量,並按表A2規定分別測定。
稱取上表中規定的樣品質量,置於搪瓷盆中並加入清水浸泡2h後,在水中攪拌淘洗樣品。以下操作按照本檢驗方法A.3.3條作。其含泥量按式(A4)計算。
表A2 樣品粒徑
mm 2~4 4~8 8~16 16~32 32~64
樣品質量
g 500 1500 2500 5000 5000
A.3.10 礫石鹽酸可溶率
將樣品用蒸餾水洗凈,在105~110°C的乾燥箱中乾燥至恆量,並按表A3的規定分別測定。
表A3;樣品粒徑;mm 2~4 4~8 8~16 16~32 32~64
樣品質量
g 100 100 250 250 500
1+1鹽酸量
mL 320 320 800 800 1600
稱取上表中規定的樣品質量,置於1000mL的燒杯中(樣品質量500g用2000mL燒杯),加入上表中規定的鹽酸量,在室溫下靜置,待停止發泡30min後,傾出鹽酸溶液,用蒸餾水反復洗滌樣品(注意不要讓樣品損失),直至用pH試紙檢查洗凈水呈中性為止。把洗凈後的樣品在105~110°C的乾燥箱中乾燥至恆量。
鹽酸可溶率按照式(A7)計算。
附錄B 濾料和承托料的鋪裝方法(參考件)
本鋪裝方法適用於單層和多層濾料濾池。
B.1 准備
B.1.1 配水系統安裝完畢以後,先將濾池內雜物全部清除,並疏通配水孔眼和配水縫隙,然後再用反沖洗法檢查配水系統是否符合設計要求。
B.1.2 在濾池內壁按承托料和濾料的各層頂高畫水平線,作為鋪裝高度標記。
B.1.3 仔細檢查不同粒徑范圍(三層濾料濾池中還要檢查不同種類)的承托料,按其粒徑范圍,從大到小依次清洗,以備鋪裝。
B.2 鋪裝
B.2.1 鋪裝最下一層承托料時,應注意避免損壞濾池的配水系統。待裝承托料應吊運到池內,再行鋪撒;或者使池內充水至排水槽頂,再向水中均勻撒料,然後排水,使水面降至該層頂面高度水平上線,用鍬鋪勻,鋪裝人員不應直接在承托料上站立或行走,而宜站在木板上操作在池內的操作人員應盡量少,以免造成承托料的移動。在下一層鋪裝完成後,才能鋪裝上一層承托料。
B.2.2 每層承托料的厚度應准確、均勻,用鍬或刮板刮動表面,使其接近於水平面,高度應與鋪裝高度標記水平線相吻合。
B.2.3 在鋪畢粒徑范圍等於或小於2~4mm的承托料後,應用該濾池上限沖洗強度沖洗。停止沖洗前,應先逐漸降低沖洗強度,以完成有效的水力分級,使輕物質升至承托料的表面。再排水、刮除輕物質。
B.2.4 承托料全部分層鋪裝就位後,採用從池頂向水中均勻撒料的方法,撒入預計數量的濾料(包括應刮除的輕物質和小於指定下限粒徑的細顆粒)。然後進行沖洗,沖洗後刮除輕物質和小於指定下限粒徑的顆粒。按上述方法操作後如濾料厚度達不到規定的數值,應重復上述操作直到符合要求為止。如果是雙層或三層濾料濾池,則應在沖洗下層濾料並完成刮除輕物質和小於指定下限粒徑顆粒後,才能鋪裝上一層濾料。無煙煤濾料投入濾池後,應在水中浸泡24h以後,方可進行沖洗和刮除的操作。
附加說明:
本標准由原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城市建設管理局提出。
本標准由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院歸口。
本標准由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院、山東沂南鑫鑫石英砂廠負責起草及解釋。
本標准主要起草人:薛允濤、樂麗孫、徐均官、徐廣祥。
5. 細碎、中碎、粗碎粒徑多少,怎麼劃分的
我國的粒級分級制
這個標準是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
石粉粒徑:粒徑小於0.075 mm的岩石顆粒,
粗砂粒徑:2~0.5mm
中砂粒徑:0.5~0.25mm;
細砂粒徑:0.25~0.05mm
石子粒徑:5—40mm
片石粒徑:80mm以上
無機結合料穩定土,按照土中單個顆粒(指碎石、礫石和砂顆粒,不指土塊和土團)的粒徑大小和組成,將土分為下列三種:
細粒土。顆粒的最大粒徑小於10mm,且其中小於2mm的顆粒含量不少於95%;
中粒土。顆粒的最大粒徑小於30mm,且其中小於20mm的顆粒含量不少於85%;
粗粒土。顆粒的最大粒徑小於50mm,且其中小於40mm的顆粒含量不少於85%。
石灰穩定土:在粉碎的或原來鬆散的土(包括各種粗、中、細粒土)中摻入足量的石灰(水泥)和水,經拌和、壓實及養生後,當其抗壓強度符合規定的要求時,稱為石灰(水泥)穩定土。
石灰土:用石灰(水泥)穩定細粒土得到的混合料,簡稱石灰(水泥)土。
水泥砂:用水泥穩定砂得到的混合料,簡稱水泥砂。
石灰砂礫土:用石灰(水泥)穩定粗粒土和中粒土得到的混合料,視所用原材料而定,原材料為天然砂礫土時,簡稱石灰砂礫土(水泥砂礫)。
石灰碎石土:原材料為天然碎石土時,稱為石灰碎石土(水泥碎石)。
廢渣穩定土:一定數量的石灰和粉煤灰或石灰和煤渣與其它集料相配合,加入適量的水,經拌和、壓實及養生(養護)後得到的混合料,當其抗壓強度符合規定的要求時,稱石灰工業廢渣穩定土(簡稱石灰工業廢渣)。其中,用石灰、粉煤灰穩定細粒土(含砂)、中粒土和粗粒土時,視具體情況可分別簡稱二灰土、二灰砂礫、二灰碎石、二灰礦渣等。
碎石土
碎石土是指粒徑大於2 mm的顆粒含量超過總質量的50%的土,按粒徑和顆粒形狀可進一步劃分為漂石、塊石、卵石、碎石、圓礫和角礫,具體劃分見表1-5。
表1-5 碎石土的分類(GBJ 7-89)
土的名稱
顆粒形狀
粒組含量
漂石
圓形及亞圓形為主
粒徑大於200 mm的顆粒超過全重50%
塊石
稜角形為主
卵石
圓形及亞圓形為主
粒徑大於20 mm的顆粒超過全重50%
碎石
稜角形為主
圓礫
圓形及亞圓形為主
粒徑大於2 mm的顆粒超過全重50%
角礫
稜角形為主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用卵石、碎石國家標准一
www.concrete365.com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製品網 [2005-3-11]
內容
1、范圍
本標准規定了建築用卵石、碎石的定義、分類與規格、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標志、儲存和運輸。
本標准適用於建築工程中水泥混凝土及其製品用卵石和碎石。其他工程用卵石和碎石也可參照本標准執行。
2 引用標准
下列標准所包含的條文,通過在本標准中引用而構成為標準的條文。本標准出版時,所示版本均為有效。所有標准都會被修訂,使用本標準的各方應探討使用下列標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175—1999 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
GB/T177—1985 水泥膠砂強度試驗方法
GB/T2419—1994 水泥膠砂流動度測定方法
GB/T6003.1—1997金屬絲編織網試驗篩(eqvISO3310—1:1990)
GB/T6003.2—1997金屬穿孔板試驗篩(equISO3310—2:1990)
3 定義
本標准採用下列定義。
3.1 卵石 Pebble
由自然風化、水流搬運和分選、堆積形成的、粒徑大於4.75mm的岩石顆粒。
3.2 碎石 crushed stone
天然岩石或卵石經機械破碎、篩分製成的,粒徑大於4.75mm的岩石顆粒。
3.3 針、片狀顆粒 elongated flaky particle
卵石和碎石顆粒的長度大於該顆粒所屬相應粒級的平均粒徑2.4倍者為針狀顆粒;厚度小於平均粒徑0.4倍者為片狀顆粒(平均粒徑指該粒級上、下限粒徑的平均值)。
3.4含泥量 material finer than75 um in pebble and crushed stone
卵石、碎石中粒徑小於75um的顆粒含量。
3.5 泥塊含量 clay lump
卵石、碎石中原粒徑大於4.75mm,經水浸洗、手捍後小於2.36mm顆粒含量。
3.6 堅固性 soundness
卵石、碎石在自然風化和其它外界物理化學因素作用下抵抗破裂的能力。
3.7 鹼集料反應 alkali—aggregate reaction
指水泥、外加劑等混凝土構成物及環境中的鹼與集料中鹼活性礦物在潮濕下緩慢發生並導致混凝土開裂破壞的膨脹反應。
4 分類與規格
4.1 分類
a) 卵石;
b) 碎石。
4.2 規路
按卵石、碎石粒徑尺寸分為單粒粒級和連續粒級。亦可以根椐需要採用不同單粒級卵石、碎石混合成特殊粒級的卵石、碎石。
4.3 類別
按卵石、碎石技術要求分為I類、II類、III類。
4.4 用途
I類宜用於強度等級大於C60的混凝土;
II類宜用於強度等級C30~C60及抗凍、抗滲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
III類宜用於強度等級小於C30混凝土。
5 技術要求
5.1 顆粒級配
卵石和碎石的顆粒級配應符合表1的規定。
表1 顆粒級配
方篩孔,mm累計篩余%公稱粒徑,mm 2.36 4.75 9.50 16.0 19.0 26.5 31.5 37.5 53.0 63.0 75.0 90
連續粒級 5~10 95~100 80~100 0~15 0
5~16 95~100 85~100 30~60 0~10 0
5~20 95~100 90~100 40~80 0~10 0
5~25 95~100 90~100 30~70 0~5 0
5~31.5 95~100 90~100 70~90 15~45 0~5 0
5~40 95~100 70~90 30~65 0~5 0
單粒粒級 10~20 95~100 85~100 0~15 0
16~31.5 95~100 85~100 0~10 0
20~40 95~100 80~100 0~10 0
31.5~63 95~100 75~100 45~75 0~10 0
40~80 95~100 70~100 30~60 0~10 0
5.2 含泥量和泥塊含量
卵石、碎石的含泥量和泥塊含量應符合表2的規定。
表2 含泥量和泥塊含量
項目 指標
I類 II類 III類
泥量(按質量計),% <0.5 <1.0 <1.5
泥塊含量(按質量計),% 0 <0.5 <0.7
5.3 針片狀顆粒含量
卵石和碎石的針片狀顆粒含量應符合表3的規定。
表3 針片狀顆粒含量
項目 指標
I類 II類 III類
針片狀顆粒(按質量計),% 〈 5 15 25
5.4 有害物質
卵石和碎石中不應混有草根、樹葉、樹枝、塑料、煤塊和爐渣等雜物。其有害物質含量應符合表4的規定。
表4 有害物質含量
項目 指標
I類 II類 III類
有機物 合格 合格 合格
硫化物及硫酸鹽(按SO3質量計),〈 0.5 1.0 1.0
5.5 堅固性
採用硫酸鈉溶液法進行試驗,卵石和碎石經5次循環後,其質量損失應符合表5的規定。
表5 堅固性指標
項目 指法標
I類 II類 III類
質量損失,%〈 5 8 12
5.6 強度
5.6.1岩石抗壓強度
在水飽和狀態下,其抗壓強度火成岩應不小於80Mpa,變質岩應不小於60Mpa,水成岩應不小於30Mpa.
5.6.2 壓碎指標
壓碎指標值應小於表6的規定。
表 6 壓碎指標
項目 指標
I類 II類 III類
碎石壓碎指標,〈 10 20 30
卵石壓碎指標,〈 12 16 16
5.7 表觀密度、堆積密度、空隙率
表觀密度、堆積密度、空隙率應符合如下規定:表觀密度大於2500kg/m3 ;鬆散堆放積密度大於1350 g/m3 空隙率小於47%。
5.8 鹼集料反應鹼集料反應
經鹼集料反應試驗後,由卵石、碎石制備的試件無裂縫、酥裂、膠體外溢等現象,在擊規定的試驗齡期的膨脹率應小於0.10%。
6試驗方法
6.1 試樣
6.1.1 取樣方法
6.1.1.1
在料堆上取樣時,取樣部位應均勻分布。取樣前先將取樣部位表層鏟除,然後從不同部位抽取大致等量的石子15份(在料堆放的頂部、中部和底部均勻分布的15個不同部位取得)組成一組樣品。
6.1.1.2
從皮帶運輸機上取樣時,應用接料器在皮帶運輸機機尾的出料處定時抽取大致等量的石子8份,組成一組樣品。
6.1.1.3
從火車、汽車、貨船上取樣時,從不同部位和深度抽取大致等量的石子16份,組成一組樣品。
6.1.2 試樣數量
單項試驗的最少取樣數量應符合表7的規定。做幾項試驗時,如確能保證試樣經一項試驗後不致影響另一項試驗的結果,可用同一試樣進行幾項不同的試驗。
表7 單項試驗取樣數量 kg
序號 試驗項目 不同最大粒徑(mm)下的最少取樣量
9.5 16.0 19.0 26.5 31.5 37.5 63.0 75.0
1 顆粒級配 9.5 16.0 19.0 25.0 31.5 37.5 63.0 80.0
2 含泥量 8.0 8.0 24.0 24.0 40.0. 40.0 80.0 80.0
3 泥塊含量 8.0 8.0 24.0 24.0 40.0 40.0 80.0 80.0
4 針片狀顆粒含量 1.2 4.0 8.0 12.0 20.0 40.0 40.0 40.0
5 有機物含量 按試驗要求的粒級和數量取樣
6 硫酸鹽和硫化物含量
7 堅固性
8 岩石抗壓強度 隨機選取完整石塊鋸切或鑽取成試驗用樣品
9 壓碎指法標值 按試驗要求的粒級和數量取樣
10 表觀密度 8.0 8.0 8.0 8.0 12.0 16.0 24.0 24.0
11 堆積密度與空隙率 40.0 40.0 40.0 40.0 80.0 80.0 120.0 120.0
12 鹼集料反應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6.1.3 試樣處理
將所取樣品置於平板上,在自然狀態下拌和均勻,並堆成堆放體,然後沿互垂直的兩條直徑把堆體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份,取其中對角線的兩份重新拌勻,再堆成堆體。重復上述過程,直至把樣品縮分到試驗所需量為止。
6.1.4 堆積密度檢驗所用試樣可不經縮分,在拌勻後直接進行試驗。
6.2 試驗環境和試驗用篩
6.2.1 試驗環境:試驗室的溫度應保持在15℃~30℃。
6.2.2 試驗用篩:應GB/T6003.1、GB/T6003.2中方孔篩的規定,篩孔大於4.00mm的試驗篩採用穿孔板試驗篩。
6.3顆粒級配
6.3.1 儀器設備
a) 鼓風烘箱:能使溫度控制在(105±5)℃;
b) 台秤:稱量10kg,感量1g;
c) 方孔篩:孔徑為2.36mm、4.75mm、9.50mm、16.0mm、19.0mm、26.5mm、31.5mm、37.5mm、53.0mm、63.0mm、75.0mm 及90mm的篩各一隻,並附有篩底和篩蓋(篩框內徑為300mm);
d) 搖篩機;
e) 搪瓷盤、毛刷等。
6.3.2 試驗步驟
6.3.2.1 按6.1規定取樣,並將試樣縮分至略大於表8規定的數量,烘乾或風干後備用。
表8 顆粒級配試驗所需試樣數量
最大粒徑,mm 9.5 16.0 19.0 26.5 31.5 37.5 63.0 75.0
最少試樣質量,kg 1.9 3.2 3.8 5.0 6.3 7.5 12.6 16.0
6.3.2.2
稱取按表8規定數量的試樣一份,精確到1g。將試樣倒入按孔徑大小從上到下組合的套篩(附篩底)上,然後進行篩分。
6.3.2.3
將套篩置於搖篩機上,搖10min;取下套篩,按篩孔大小順序再逐個用手篩,篩至每分鍾通過量小於試樣總量0.1%為止。通過的顆粒並入下一號篩中,並和下一號篩中的試樣一起過篩,這樣順序進行下至各號篩全部篩完為止。
註:當篩余顆粒的粒徑大於19.0mm時,在篩分過程中,允許用手指撥動顆粒。
6.3.2.4
稱出各號篩的篩餘量,精確至1g。
6.3.3
結果計算與評定
6.3.3.1
計算分計篩余百分率:各號篩的篩餘量與試樣總質量之比,計算精確至 0。1%.
6.3.3.2
計算累計篩余百分率:該號篩的篩余百分率加上該號篩以上各分篩余百分率之和,精確至1%。篩分後,如每號篩的篩餘量與篩底的篩餘量之和該號篩以上各分計篩余百分率之和,精確至1%。篩分後,如每號篩的篩餘量與篩底的篩餘量之和同原試樣質量之差超過1%時,須重新試驗。
6.3.3.3
根椐各號篩的累計篩余百分率,評定該試樣的顆粒級配。
6.4 含泥量
6.4.1 儀器設備
a) 鼓風烘箱:能使溫度控制在(105±5)℃;
b) 天平:稱量10kg,感量1g;
c) 方孔篩:孔徑為75um及1.18mm的篩各一隻;
d) 容器:要求淘洗試樣時,保持試樣不濺出;
e) 搪瓷盤,毛刷等。
6.4.2 試驗步驟
6.4.2.1 按6.1
規定取樣,並將試樣縮分至略大於表9規定的數量,放在烘箱中於(105±5)℃下烘乾至恆量,待冷卻至室溫後,分為大致相等的兩分備用。
註:恆量系指試樣在烘乾1h~3h的情況下,其前後質量之差不大於該項試驗所要求的稱量精度(下同)。
表9 含泥量試驗所需試樣數量
最大粒徑,mm 9.5 16.0 19.0 26.5 31.5 37.5 63.5 75.5
最少試樣量,kg 2.0 2.0 6.0 6.0 10.0 10.0 20.0 20.0
6.4.2.2
稱取按表9規定數量的試樣一份,精確到1g。將試樣放入淘洗容器中,注入清水,使水面高於試樣上表面150mm,充分攪拌均勻後,浸泡2h,然後用手在水中草葯淘洗試樣,使塵屑、淤泥和粘土與石子顆粒分離,把渾水緩緩倒入1.18mm及75um的套篩上(1.18mm篩放在75um篩上面),濾去小於75um的顆粒。試驗前篩子的兩面應先用水潤濕。在整個試驗過程中應小心防止大於75um顆粒流失。
6.4.2.3
再向容器中注入清水,重復上述操作,直至容器內的水目測清流為止。
6.4.2.4
用水淋洗剩餘在篩上的細粒,並將75um篩放在水中(使水面略高出篩中石子顆粒的上表面)來回搖動,以充分洗掉小於75um的顆粒,然後將兩只篩上篩余的顆粒和清洗容器中已經洗凈的試樣一並倒入搪瓷盤中,置於烘箱中(105±5)℃下烘乾至恆量,待冷卻至室溫後,稱出其質量,精確至1g。
6.4.3 結果計算與評定
6.4.3.1 含泥量按式(1)計算,精確至0.1%;
Qa= G1—G2G1 ×100………………………………(1)
式中:Qa —含泥量,%;
G1—試驗前烘乾試樣的質量,g;
G2—試驗後烘乾試樣的質量,g。
6.4.3.2 含泥量取兩次試驗結果的算術平均值,精確至0.1%。
6.5 泥塊含量
6.5.1 儀器設備
a) 鼓風烘箱:能使溫度控制在(105±5)℃
b) 天平:稱量10kg,感量1g;
c) 方孔篩:孔徑為2.36mm及4.75篩各一隻;
d) 容器:要求淘洗試樣時,保持試樣不濺出;
e) 搪瓷盤,毛刷等。
6.5.2 試驗步驟
6.5.2.1
按6.1規定取樣,並將試樣縮分至略大於表9規定的數量,慶在烘箱中於(105±5)℃下烘乾至恆量,待冷卻至室溫後,篩除小於4.75mm的顆粒,分為大致相等的兩份備用。
6.5.2.2
稱取按表9規定數量的試樣一份,精確到1g。將試樣倒入淘洗容器中,注入清水,使水面高於試樣上表面。充分攪拌均勻後,浸泡24h。然後用手在水中碾碎泥塊,再把試樣放在2.36mm篩上,用水淘洗,直至容器內的水目測清流為止。
6.5.2.3
保留下來的試樣小心地從篩中取出,裝入搪瓷後,放在烘箱中於(105±5)℃烘乾至恆量,待冷卻至室溫後,稱出其質量,精確到1g。
6.5.3 結果計算與評定
6.5.3.1 泥塊含量按式(2)計算,精確至0.1%;
Qb= G1—G2G1 ×100……………………………………(2)
式中:Qb —泥塊含量,%;
G1—4.75mm篩篩余試樣的質量,g;
G2—試驗後烘乾試樣的質量,g。
6.5.3.2 泥塊含量取兩次試驗結果的算術平均值,精確至0.1%。
6.6 針片狀顆粒含量
6.6.1 儀器設備
a) 針狀規准儀與片狀規准儀(見圖1和圖2)
b) 台秤:稱量10kg,感量1g;
c) 方孔篩:孔徑為4.75mm,9.50mm,16.0mm,19.0mm,26.5mm 31.5mm,及37.5mm的篩各一個;
6.6.2 試驗步驟
6.6.2.1
按6.1條規定取樣,並將試樣縮分至略大於表10規定的數量,烘乾或風干後備用。
表10 針、片狀顆粒含量試驗所需試樣數量
最大粒徑,mm 9.5 16.0 19.0 26.5 31.5 37.5 63.0 75.0
最少試樣質量,kg 0.3 1.0 2.0 3.0 5.0 10.0 10.0 10.0
6.6.2.2
稱取按表10規定數量的試樣一份,精確到1g。然後按表11規定的粒級按6.3條規定進行篩分。
表11 針、片狀顆粒含量試驗的粒級劃分及其相應的規准儀孔寬或間距 mm
石子粒級 4.72~9.50 9.50~16.0 16.0~19.0 19.0~26.5 26.5~31.5 31.5~37.5
片狀規准儀相對應孔寬 2.8 5.1 7.0 9.1 11.6 13.8
針狀規准儀相對應間距 17.1 30.6 42.0 54.6 69.6 82.8
6.6.2.3
按表11規定的粒級分別用規准儀逐粒檢驗,凡顆粒長度大於針狀規准儀上相應間距者,為針狀顆粒;顆粒厚度小於片狀規准儀上相應孔寬者,為片狀顆粒。稱出其總質量,精確至1g。
6.6.2.4
石子粒徑大於37.5mm的碎石或卵石可用卡尺檢驗針片狀顆粒,卡尺卡口的設定寬度應符合表12的規定。
表12 大於37.5mm顆粒針、片狀顆粒含量試驗的粒級劃分及其相應的卡尺卡口設定寬度 mm
石子粒級 37.5~53.0 53.0~63.0 63.0~75.0 75.0~90.0
檢驗片狀顆粒的卡尺卡口設定寬度 18.1 23.2 27.6 33.0
檢驗片狀顆粒的卡尺卡口設定寬度 108.6 139.2 165.6 198.0
6.6.3 結果計算
針片狀顆粒含量按式(3)計算,精確至1%;
Qc= G1—G2G1 ×100……………………………………(3)
式中:Qc —針、片狀顆粒含量,%;
G1— 試樣的質量,g;
G2—試樣中所含針片狀顆粒的總質量,g.
6.7 有機物含量
6.7.1 試劑和材料
a) 台秤:稱量10kg,感量10g;
b) 天平:稱量1kg,感量1g及稱量100g,感量0.01g各一台;
c) 量筒:100L及1000mL;
d) 方孔篩:孔徑為19.0mm的篩一隻;
e) 燒杯、玻璃棒、移液管等。
6.7.3 試驗步驟
6.7.3.1
按6.1 規定取樣,篩除大於19.0mm以上的顆粒,然後縮分至約1.0kg,風干後備用。
6.7.3.2
向1000Ml容量筒中裝入風干試樣至600ml刻度處,然後注入濃度為3%的氫氧化鈉溶液至800ml刻度處,劇烈攪動後靜置24h.
6.7.3.3
比較試樣上部溶液和標准溶液的顏色,盛裝標准溶液與盛裝試樣的容量筒大小一致.
6.7.4 結果評定
試樣上部的溶液顏色時,則表示試樣有機物含量合格,若兩種溶液的顏色接近,應把試樣連同上部溶液一起倒入燒杯中,放在60℃~70℃的水浴中,加熱2h~3h,然後再與標准溶液比較,如淺於標准溶液,認為有機物含量合格;如深於標准溶液,則應配製成混凝土作進一步試驗.即將一份原試樣用3%氫氧化鈉溶液洗除有機質,再用清水淋洗干凈,與另一份原試樣分別按相同的配合比製成混凝土,測定28d的抗壓強度,當原試樣製成的混凝土強底不低於淘洗試樣製成的混凝土強度的95%時,則認為有機物含量合格.
6.8 硫化物和硫酸含量
6.8.1 試劑和材料
a) 濃度為10%氯化鋇溶液(將5g氯化鋇溶於50Ml蒸餾水中);
b) 稀鹽酸(將濃鹽酸與同體積的蒸餾水混合);
c) 1%硝酸銀溶液(將1g硝酸銀溶於100ml蒸餾水中,再加入5ml~10ml硝酸,存於棕色瓶中)。
6. 水穩層碎石粒徑是多少
碎石的最大粒徑不大於31.5mm(方孔篩),碎石顆粒組成應符合規范要求,對於碎石的壓碎值不大於30%,有機物含量不大於2%,硫酸鹽含量不大於0.25%。
"水泥穩定碎石" 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一定級配的碎石中,摻入足量的水泥和水,經拌和得到的混合料在壓實和養生後,當其強度符合規定的要求時,稱為水泥穩定碎石。
水泥穩定碎石具有良好的板體性,它的水穩性和抗凍性比石灰穩定土好,但常會因水分變化而引起干縮裂縫。
下面為水泥4%、粉煤灰10%、級配碎石86%的重型擊實試驗報告
經實驗得知:經過對集料為砂、碎石、水泥和集料為粉煤灰、碎石、水泥的兩種配比試驗,結果發現摻加粉煤灰的水泥穩定混合料不僅其和易性較好,而且試塊容易成型,成型後的試塊外觀較好,7天平均強度也較高。
不同配比灰土試件,7天無側限抗壓強度在1.0mpa左右;而不同配比水穩試件7天無側限抗壓強度在4~7mpa之間(採用325號普通水泥,水泥摻量5%~6%)
不同配比灰土試件經幾次凍融循環後,抗壓強度幾乎沒有;而摻有水泥和粉煤灰的不同配比的水穩試件,經10次凍融循環後,仍可測得一定的強度。
(6)蒸餾水的粒徑擴展閱讀:
水穩材料主要由粒料和灰漿體積組成。粒料為級配碎石,灰漿體積包括水和膠凝材料,膠凝材料由水泥和混合材料組成。
水泥作為集合料的一種穩定劑,其質量對集料的質量是至關重要的,施工時選用終凝時間較長,標號較低的水泥。
為使穩定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拌和、運輸、攤鋪、碾壓以及保證其具有足夠的強度,不應使用快凝水泥、早強水泥以及受潮變質水泥。
按合同要求本標段使用由業主指定的水泥廠家提供的優質免檢水泥:徐州市淮海325號普通硅酸鹽水泥。
混合材料分活性和非活性兩大類。活性材料是指粉煤灰等物質,可與水泥中析出的氧化鈣作用。非活性材料是指不具有活性或活性甚低的人工或天然的礦物材料,對這類材料的品質要求是材料的細度和不含有害的成分。
集料,應用人工集配碎石,道路工程用作底基層時集料的最大粒徑不應超過40mm;用做基層時,集料的最大粒徑不應超過30mm。 石料的磨耗值不超過35%,石料的壓碎值不超過30%
水,通常適合於飲用的水,均可拌制和養護水穩。如對水質有疑問,要確定水中是否有對水泥強度發展有重大影響的物質時,需要進行試驗。從水源中取水製成的水泥砂漿的抗壓強度與蒸餾水製成的水泥砂漿抗壓強度比,低於90%者,此種水不許用於水穩施工。
7. 實驗條件和實驗參數
根據地質模型構造實驗模型,考慮到斷裂帶開啟時為高滲透帶,故將用粒度較粗的親水石英砂構造斷裂帶,用粒度不等的親水石英砂構造各砂層,用橡膠構造蓋層或隔層。實驗用砂為沈陽玻璃珠廠生產的各種粒度的純凈白色石英砂。石英砂為親水性,潤濕角近於0℃。實驗用油為中性煤油,密度為0.75g/cm 3,黏度(25℃)約42MPa·s。為了使油水間有明顯的反差,用微量天然色素將煤油染成棕紅色,實驗用水為蒸餾水,密度為1.0g/cm 3,黏度(25℃)1MPa·s。
1.斷裂單側與砂體相連
斷裂帶F的粒度為0.3mm~0.35mm,滲透率為7.816×10-3μm2,砂層1和砂層2的物性參數考慮兩種情況,一種為砂層1的粒度為0.05mm~0.1mm,滲透率(k1)為0.416×10-3μm2,砂層2的粒度為0.1mm~0.15mm,滲透率(k2)為1.15 ×10-3μm 2,即k1<k2;另一種與其剛好相反,即k1>k2。從斷裂帶F的底部用ISCO泵注油,注油速率0.02mL/min。
2.斷裂兩側與砂體相連
斷裂帶F的滲透率為為41.61×10-3μm2,斷裂兩側砂體考慮三種情況,第一種為均質(k1=k2為5.596×10-3μm 2);第二種為層內非均質(分兩種情況,一種k1為10.406×10-3μm2, k2為2.96×10-3μm2;另一種與其相反,即k1為2.96×10-3μm 2,k2為10.406×10-3μm 2;第三種為層間非均質(分兩種情況,一種k1為10.406×10-3μm 2, k2為2.96×10-3μm2;另一種與其相反,即kl為2.96×10μ-3m 2,k2為10.406 ×10-3μm 2)。採用單一油相連續穩態充注,注入速率0.03mL/min。各個砂層均設置出口,四齣口等高,高於頂部20cm(圖5.11)。
3.順向階梯狀斷裂
斷裂帶F1的粒度為0.7mm~0.8mm,滲透率為41.6×10-3μm2,斷裂帶F2和F3的粒度為0.3mm~0.35mm,滲透率為7.816×10-3μm 2,砂層1和砂層2的物性參數考慮兩種情況,一種為砂層1的粒度為0.05mm~0.1mm,滲透率(k1)為0.416D,砂層2的粒度為0.1mm~0.15mm,滲透率(k)2為1.15×10-3μm 2,即k1<k2;另一種與其剛好相反,即k1>k2。從斷裂帶F1的底部用ISCO泵注油,注油速率0.02mL/min。
圖5.11 斷裂兩側與砂體相連實驗模型示意圖
4.反向階梯狀斷裂
斷裂帶F1的粒度為0.7mm~0.8mm,滲透率為41.6×10-3μm 2,斷裂帶F2和F3的粒度為0.3mm~0.35mm,滲透率為7.816×10-3μm2,砂層1和砂層2的物性參數考慮兩種情況,一種為砂層1的粒度為0.05mm~0.1mm,滲透率(k1)為0.416×10-3μm2,砂層2的粒度為0.1mm~0.15mm,滲透率(k2)為1.15×10-3μm 2,即k1<k2;另一種與其剛好相反,即k1>k2。從斷裂帶F1的底部用ISCO泵注油,注油速率0.02mL/min。
5.地壘構造
斷裂帶F1和F1´的粒度為0.3mm~0.35mm,滲透率為7.816×10-3μm2,斷裂帶F:和F2´的粒度為0.25mm~0.3mm,滲透率為5.59×10-3μm 2,砂層1和砂層2的物性參數考慮兩種情況,一種為砂層1的粒度為0.05mm~0.1mm,滲透率(k1)為0.416m2,砂層2的粒度為0.1mm~0.15mm,滲透率(k2)為1.15×10-3μm2,即k1<k2;另一種與其剛好相反,即k1>k2。從斷裂帶F1和F1´的底部用ISCO泵同時注油,斷裂帶F1的注油速率0.03mL/min,斷裂帶F1´的注油速率0.02mL/min。
6.主、次斷裂系統
主斷裂帶Fl的粒度為0.3m m~0.35m m,滲透率為7.816×10-3μm 2,主斷裂帶F2的粒度為0.25mm~3mm,滲透率為5.59×10-3μm 2,次斷裂帶F3的粒度為0.2mm~0.25mm,滲透率為3.746×10-3μm 2,砂層1和砂層2的物性參數考慮兩種情況,一種為砂層1的粒度為0.05mm~0.1mm,滲透率(k1)為0.416×10-3μm 2,砂層2的粒度為0.1mm~0.15mm,滲透率(k2)為1.15×10-3μm2,即kl<k2;另一種與其剛好相反,即k1>k2。從斷裂帶F1的底部用ISCO泵注油,注油速率0.02mL/min。
8. NLC馬爾文粒徑測定 多少濃度最佳
一 土壤樣品的採集與處理
1 風乾和去雜
從田間採回的土樣,要及時風干。其方法是將土壤樣品放在陰涼乾燥通風、又無特殊的氣體(如氯氣、氨氣、二氧化硫等)、無灰塵污染的室內,把樣品弄碎後平鋪在干凈的牛皮紙上,攤成薄薄的一層,並且經常翻動,加速乾燥。切忌陽光直接曝曬或烘烤。在土樣稍干後,要將大土塊捏碎(尤其是粘性土壤),以免結成硬塊後難以磨細。樣品風干後,應揀出枯枝落葉、植物根、殘茬、蟲體以及土壤中的鐵錳結核、石灰結核或石子等,若石子過多,將其揀出並稱重,記下所佔的百分數。
2 磨細、過篩和保存
取風干土樣100—200g,放在牛皮紙上,用木塊碾碎,使其全部通過60號篩(孔徑0.25mm),留在篩上的土塊再倒在牛皮紙上重新碾磨。如此反復多次,直到全部通過為止。不得拋棄或遺漏,但石礫切勿壓碎。篩子上的石礫應揀出稱重並保存,以備石礫稱重計算之用。同時將過篩的土樣稱重,以計算石礫重量百分數,然後將過篩後的土壤樣品充分混合均勻後盛於廣口瓶中。
樣品裝入廣口瓶後,應貼上標簽,並註明其樣號、土類名稱、采樣地點、采樣深度、采樣日期、篩孔徑、採集人等。一般樣品在廣口瓶內可保存半年至一年。瓶內的樣品應保存在樣品架上,盡量避免日光、高溫、潮濕或酸鹼氣體等的影響,否則影響分析結果的准確性。
二 土壤全氮量的測定(重鉻酸鉀—硫酸消化法)
方法原理
土壤與濃硫酸及還原性催化劑共同加熱,使有機氮轉化成氨,並與硫酸結合成硫酸銨;無機的銨態氮轉化成硫酸銨;極微量的硝態氮在加熱過程中逸出損失;有機質氧化成CO2。樣品消化後,再用濃鹼蒸餾,使硫酸銨轉化成氨逸出,並被硼酸所吸收,最後用標准酸滴定。主要反應可用下列方程式表示:
NH2?CH2CO?NH-CH2COOH+H2SO4=2NH2-CH2COOH+SO2+〔O〕
NH2-CH2COOH+3H2SO4=NH3+2CO2↑+3SO2↑+4H2O
2NH2-CH2COOH+2K2Cr2O7+9H2SO4=(NH4)2SO4+2K2SO4+2Cr2(SO4)3+4CO2↑+10H2O
(NH4)2SO4+2NaOH=Na2SO4+2H2O+2NH3↑
NH3+H3BO3=H3BO3?NH3
H3BO3?NH3+HCl=H3BO3+NH4Cl
操作步驟
1.在分析天平上稱取通過60號篩(孔徑為0.25mm)的風干土壤樣品0.5—1g(精確到0.001g),然後放入150ml開氏瓶中。
2.加濃硫酸(H2SO4)5ml,並在瓶口加一隻彎頸小漏斗,然後放在調溫電爐上高溫消煮15分鍾左右,使硫酸大量冒煙,當看不到黑色碳粒存在時即可(如果有機質含量超過5%時,應加1—2g焦硫酸鉀,以提高溫度加強硫酸的氧化能力)。
3.待冷卻後,加5ml飽和重鉻酸鉀溶液,在電爐上微沸5分鍾,這時切勿使硫酸發煙。
4.消化結束後,在開氏瓶中加蒸餾水或不含氮的自來水70ml,搖勻後接在蒸餾裝置上,再用筒形漏斗通過Y形管緩緩加入40%氫氧化鈉(NaOH)25ml。
5.將一三角瓶接在冷凝管的下端,並使冷凝管浸在三角瓶的液面下,三角瓶內盛有25ml 2%硼酸吸收液和定氮混合指示劑1滴。
6.將螺絲夾打開(蒸汽發生器內的水要預先加熱至沸),通入蒸汽,並打開電爐和通自來水冷凝。
7.蒸餾20分鍾後,檢查蒸餾是否完全。檢查方法:取出三角瓶,在冷凝管下端取1滴蒸出液於白色瓷板上,迦納氏試劑1滴,如無黃色出現,即表示蒸餾完全,否則應繼續蒸餾,直到蒸餾完全為止(或用紅色石蕊試紙檢驗)。
8.蒸餾完全後,降低三角瓶的位置,使冷凝管的下端離開液面,用少量蒸餾水沖洗冷凝的管的下端(洗入三角瓶中),然後用0.02mol/L鹽酸(HCl)標准液滴定,溶液由藍色變為酒紅色時即為終點。記下消耗標准鹽酸的毫升數。
測定時同時要做空白試驗,除不加試樣外,其它操作相同。
結果計算
N%=[ (V-V0)×N×0.014]/樣品重×100
式中:
V—滴定時消耗標准鹽酸的毫升數;
V0—滴定空白時消耗標准鹽酸的毫升數;
N—標准鹽酸的摩爾濃度;
0.014—氮原子的毫摩爾質量g/mmol;
100—換算成百分數。
注意事項
1.在使用蒸餾裝置前,要先空蒸5分鍾左右,把蒸汽發生器及蒸餾系統中可能存在的含氮雜質去除干凈,並用納氏試劑檢查。
2.樣品經濃硫酸消煮後須充分冷卻,然後再加飽和重鉻酸鉀溶液,否則作用非常激烈,易使樣品濺出。加入重鉻酸鉀後,如果溶液出現綠色,或消化1—2分鍾後即變綠色,這說明重鉻酸鉀量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可補加1g固體重鉻酸鉀(K2Cr2O7),然後繼續消化。
3.若蒸餾產生倒吸現象,可再補加硼酸吸收液,仍可繼續蒸餾。
4.在蒸餾過程中必須冷凝充分,否則會使吸收液發熱,使氨因受熱而揮發,影響測定結果。
5.蒸餾時不要使開氏瓶內溫度太低,使蒸氣充足,否則易出現倒吸現象。另外,在實驗結束時要先取下三角瓶,然後停止加熱,或降低三角瓶使冷凝管下端離開液面。
儀器、試劑
1.主要儀器:
開氏瓶(150ml)、彎頸小漏斗、分析天平、電爐、普通定氮蒸餾裝置。
2.試劑:
(1) 濃硫酸(化學純,比重1.84)。
(2)飽和重鉻酸鉀溶液。稱取200g(化學純)重鉻酸鉀溶於1000ml熱蒸餾水中。
(3)40%氫氧化鈉(NaOH)溶液。稱取工業用氫氧化鈉(NaOH)400g,加水溶解不斷攪拌,再稀釋定容至1000ml貯於塑料瓶中。
(4)2%硼酸溶液。稱取20g硼酸加入熱蒸餾水(60℃)溶解,冷卻後稀釋定容至1000ml,最後用稀鹽酸(HCl)或稀氫氧化鈉(NaOH)調節pH至4.5(定氮混合指示劑顯葡萄酒紅色)。
(5)定氮混合指示劑。稱取0.1g甲基紅和0.5g溴甲酚綠指示劑放入瑪瑙研缽中,加入100ml95%酒精研磨溶解,此液應用稀鹽酸(HCl)或氫氧化鈉(NaOH)調節pH至4.5。
(6)0.02mol/L鹽酸標准溶液。取濃鹽酸(HCl)(比重1.19)1.67ml,用蒸餾水稀釋定容至1000ml,然後用標准鹼液或硼砂標定。
(7)鈉氏試劑(定性檢查用)。稱氫氧化鉀(KOH)134g溶於460ml蒸餾水中;稱取碘化鉀(KI)20g溶於50ml蒸餾水中,加碘化汞(HgI)使溶液至飽和狀態(大約32g左右)。然後將以上兩種溶液混合即成。
9. 膠體金中含有氯金酸,三價金具有強氧化性,為什麼不氧化蛋白質
● 氯金酸易潮解,應乾燥、避光保存。
● 氯金酸對金屬有強烈的腐蝕性,因此在配製氯金酸水溶液時,
不應使用金屬葯匙稱量氯金酸。
● 用於制備膠體金的蒸餾水應是雙蒸餾水或三蒸餾水,
或者是高質量的去離子水。
● 是以制備膠體金的玻璃容器必須是絕對清潔的,
用前應先經酸洗並用蒸餾水沖凈。最好是經硅化處理的,
硅化方法可用5%二氯甲硅烷的氯仿溶液浸泡數分鍾,
用蒸餾水沖凈後乾燥備用。
● 膠體金的鑒定和保存:膠體金的制備並不難,
但要制好高質量的膠體金卻也並非易事。
因此對每次制好的膠體金應加以檢定,主要檢查指標有顆粒大小,
粒徑的均一程度及有無凝集顆粒等。
肉眼觀察是最基本也是最簡單和方便的檢定方法,
但需要一定的經驗。良好的膠體金應該是清亮透明的,
若制備的膠體金混濁或液體表面有漂浮物,
提示此次制備的膠體金有較多的凝集顆粒。
在日光下仔細觀察比較膠體金的顏色,
可以粗略估計製得的金顆粒的大小。
當然也可用分光光度計掃描λmax來估計金顆粒的粒徑。
結制備的膠體金最好作電鏡觀察,並選一些代表性的作顯微攝影,
可以比較精確地測定膠體金的平均粒徑。
膠體金在潔凈的玻璃器皿中可較長時間保存,加入少許防腐劑(
如0.02%NaN3)可有利於保存。
保存不當時會有細菌生長或有凝集顆粒形成。
少量凝集顆粒並不影響以後膠體金的標記,
使用時為提高標記效率可先低速離心去除凝集顆粒。
免疫金的特性和制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