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蒸餾問題 > 青蒿蒸餾液技術

青蒿蒸餾液技術

發布時間:2020-12-19 03:08:15

Ⅰ 分液,蒸餾,蒸發,萃取,這四個怎麼區分

一、 分液

1、 原理:分液是把兩種不相溶的液體(且密度不同)分開的操作,如油和水的分離。

2、 適用范圍:適用於互不相溶的液體的分離,得到兩種單一液體或一種單一液體和一種混合物。

四、 萃取

1、 原理:萃取是利用某溶質在互不相溶的溶劑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種溶劑把溶質從它與另一種溶劑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來,然後再用分液的方法將其分開。

2、 適用范圍:適用於互不相溶的液體的分離,得到兩種單一液體或一種單一液體和一種混合物。如用四氯化碳(或苯)等把I2從它的水溶液(或碘水)中提取出來,再分液得到四氯化碳(或苯)的碘溶液;分液法分離油和水,得到單一的油和水兩種液體。

Ⅱ 為什麼蒸餾時最好控制餾出液的速度為1~2滴為宜

因為在蒸餾的時候,是利用溫度氣化被分離的物質,達到分離的目的。一般講餾分的滴液是每秒1-2滴為宜,這個數據是經過很多化學工作者實驗當中積累出來的經驗數據。

如果蒸餾速度快了,溫度一定會高於某種餾分的沸點,其它的餾分因為溫度上升也會被蒸出,達不到最佳的分離效果。

利用混合液體或液-固體系中各組分沸點不同,使低沸點組分蒸發,再冷凝以分離整個組分的單元操作過程,是蒸發和冷凝兩種單元操作的聯合。與其它的分離手段,如萃取、過濾結晶等相比,它的優點在於不需使用系統組分以外的其它溶劑,從而保證不會引入新的雜質。

(2)青蒿蒸餾液技術擴展閱讀:

液體的分子由於分子運動有從表面溢出的傾向。這種傾向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大。如果把液體置於密閉的真空體系中,液體分子繼續不斷地溢出而在液面上部形成蒸氣,最後使得分子由液體逸出的速度與分子由蒸氣中回到液體的速度相等,蒸氣保持一定的壓力。

將液體加熱至沸騰,使液體變為蒸氣,然後使蒸氣冷卻再凝結為液體,這兩個過程的聯合操作稱為蒸餾。很明顯,蒸餾可將易揮發和不易揮發的物質分離開來,也可將沸點不同的液體混合物分離開來。但液體混合物各組分的沸點必須相差很大(至少30℃以上)才能得到較好的分離效果。

Ⅲ 屠呦呦研究的「青蒿素」到底是個啥

青蒿素是從植物黃花蒿莖葉中提取的有過氧基團的倍半萜內酯葯物。其對鼠瘧原蟲紅內期超微結構的影響,主要是瘧原蟲膜系結構的改變,該葯首先作用於食物泡膜、表膜、線粒體,內質網,此外對核內染色質也有一定的影響。提示青蒿素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干擾表膜-線粒體的功能。可能是青蒿素酸飢餓,迅速形成自噬泡,並不斷排出蟲體外,使瘧原蟲損失大量胞漿而死亡。體外培養的惡性瘧原蟲對氚標記的異亮氨酸的攝入情況也顯示其起始作用方式可能是抑制原蟲蛋白合成。
以青蒿素類葯物為主的聯合療法已經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抗瘧疾標准療法。世衛組織認為,青蒿素聯合療法是目前治療瘧疾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抵抗瘧疾耐葯性效果最好的葯物,中國作為抗瘧葯物青蒿素的發現方及最大生產方,在全球抗擊瘧疾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尤其在瘧疾重災區非洲,青蒿素已經拯救了上百萬生命。根據世衛組織的統計數據,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約2.4億人口受益於青蒿素聯合療法,約150萬人因該療法避免了瘧疾導致的死亡。

葯動學
青蒿素口服後由腸道迅速吸收,0.5~1小時後血葯濃度達高峰,4小時後下降一半,72小時血中僅含微量。它在紅細胞內的濃度低於血漿中的濃度。吸收後分布於組織內,以腸、肝、腎的含量較多。該品為脂溶性物質,故可透過血腦屏障進入腦組織。在體內代謝很快,代謝物的結構和性質還不清楚。主要從腎及腸道排出,24小時可排出 84%,72小時僅少量殘留。由於代謝與排泄均快,有效血葯濃度維持時間短,不利於徹底殺滅瘧原蟲,故復發率較高。青蒿素衍生物青蒿酯,T1/2為0.5小時,故應反復給葯。

適應症
主要用於間日瘧、惡性瘧的症狀控制,以及耐氯喹蟲株的治療,也可用以治療凶險型惡性瘧,如腦型、黃疸型等。亦可用以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與盤狀紅斑狼瘡

化學結構
青蒿素分子式為C15H22O5,分子量282.33,組分含量:C 63.81%,H 7.85%,O 28.33%。

理化性質
無色針狀晶體,味苦。 在丙酮、醋酸乙酯、氯仿、苯及冰醋酸中易溶,在乙醇和甲醇、乙醚及石油醚中可溶解,在水中幾乎不溶。 熔點:156-157℃

作用機制
青蒿素抗瘧疾的機制主要有三條:
1,自由基的抗瘧作用。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化學結構中的過氧橋這一基團是抗瘧作用中最重要的結構。改變過氧基團,青蒿素的抗瘧作用消失。青蒿素在體內活化後產生自由基,繼而氧化性自由基與瘧原蟲蛋白絡合形成共價鍵,使蛋白失去功能導致瘧原蟲死亡。另一種觀點認為青蒿素轉化為碳自由基發揮烷化作用是瘧原蟲的蛋白烷基化。目前這一觀點被廣泛認可[3] 。
2,對紅內期瘧原蟲的直接殺滅作用。
青蒿素選擇性殺滅紅內期瘧原蟲是通過影響表膜 - 線粒體的功能,阻斷宿主紅細胞為其提供營養,從而達到抗瘧的目的。同時青蒿素對瘧原蟲配子體具有殺滅作用[3] 。
3,抑制 PfATP6 酶的抗瘧作用。
有研究推測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對 PfATP6(Plasmodium falciparumcalcium ATPase 6)具有強大而特異的抑制效果。PfATP6 是惡性瘧原蟲基因組中唯一一類肌漿網 / 內質網鈣 ATP 酶(sarco/endoplasmic reticulum calcium ATPase,SERCA)。青蒿素抑制 PfATP6,使瘧原蟲胞漿內鈣離子濃度升高,引起細胞凋亡,從而發揮抗瘧作用。

研究歷史
中國抗瘧新葯的研究源於1967年成立的五二三項目,其全稱為中國瘧疾研究協作項,成立於1967年的5月23日,因絕密軍事項目,遂設代號523。在極為艱苦的科研條件下,屠呦呦團隊與中國其他機構合作,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並從《肘後備急方》等中醫葯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先驅性地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全球數億人因這種「中國神葯」而受益 。歷經380多次鼠瘧篩選,1971年10月取得中葯青蒿素篩選的成功。1972年從中葯青蒿中分離得到抗瘧有效單體,命名為青蒿素,對鼠瘧、猴瘧的原蟲抑制率達到100%。
1973年經臨床研究取得與實驗室一致的結果、抗瘧新葯青蒿素由此誕生。1973年9月,青蒿素首次用於臨床 。由於涉密,1979年關於青蒿素的研究成果才陸續發表 。

1981年10月在北京召開的由世界衛生組織主辦的「青蒿素」國際會議上,中國《青蒿素的化學研究》的發言,引起與會代表極大的興趣,並認為「這一新的發現更重要的意義是在於將為進一步設計合成新葯指出方向」。
1986年,青蒿素獲得新一類新葯證書,雙氫青蒿素也獲一類新葯證書。這些成果分別獲得國家發明獎和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
2011年9月,中國女葯學家屠呦呦因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貢獻,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
2015年10月,中國女葯學家屠呦呦因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貢獻,與另外兩位科學家共享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生物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世界級最高級大獎。

耐葯性
早在2003年和2004年就有報到指出,在泰國柬埔寨邊界出現首例以青蒿素為基礎的綜合療法的耐葯性案例。2005年以來,治療瘧疾最有效的葯物青蒿素已在柬埔寨、緬甸、越南、寮國以及泰國邊境地區的越來越多患者中失效。

提取工藝
從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的方法是以萃取原理為基礎,主要有乙醚浸提法和溶劑汽油浸提法。揮發油主要採用水蒸汽蒸餾提取,減壓蒸餾分離,其工藝為:投料—加水—蒸餾—冷卻—油水分離—精油;非揮發性成分主要採用有機溶劑提取,柱層析及重結晶分離,基本工藝為:乾燥—破碎—浸泡、萃取(反復進行)—濃縮提取液—粗品—精製。

化學合成
半合成路線:從青蒿酸為原料出發,經過五步反應得到青蒿素,總得率約為35~50%。
第一步:青蒿酸在重氮甲烷/碘甲烷/酸催化下與甲醇反應,再在氯化鎳存在的條件下,被硼氫化鈉選擇性還原得到二氫青蒿酸甲酯;
第二步:二氫青蒿酸甲酯在四氫呋喃或乙醚溶液中用氫化鋁鋰還原成青蒿醇;
第三步:青蒿醇在甲醇/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溶液中被臭氧氧化後得到過氧化物,抽干後再在二甲苯中用對甲苯磺酸處理得到環狀烯醚;
第四步:環狀烯醚溶解於溶劑中,在光敏劑玫瑰紅/亞甲基藍/竹紅菌素等存在下進行光氧化合生成二氧四環中間體,再用酸處理得到脫羧青蒿素;
第五步:脫羧青蒿素在四氧化釕氧化體系或鉻酸類氧化劑的作用下氧化得到青蒿素。
全合成路線:可由多種路線對青蒿素進行全合成。如Schmil等1983年報道了一條應用關鍵化合物烯醇醚在低溫下的光氧化反應引進過氧基的全合成路線,反應以(-)-2-異薄荷醇為原料,保留原料中的六元環,環上三條側鏈烷基化,形成中間體,最後環合成含過氧橋的倍半萜內酯。許杏祥等於1986年報道了青蒿素的化學合成途徑,其合成以R-(+)-2香草醛為原料,經十四步合成青蒿素。

生物合成
青蒿素等倍半萜類的生物合成在細胞質中進行,途徑屬於植物類異戊二烯代謝途徑,可分為三大步:由乙酸形成FPP,合成倍半萜,再內酯化形成青蒿素。:FPP→4,11-二烯倍半萜→青蒿酸→二氫青蒿酸→二氧青蒿酸過氧化物→青蒿素。在青蒿芽、青蒿毛狀根和青蒿發根農桿菌等培養體系中進行的青蒿素合成技術極有可能被應用於工業生產。

用法用量
疾病治療用量
①控制瘧疾症狀(包括間日瘧與耐氯喹惡性瘧),青蒿素片劑首次 1.0g,6~8h後0.5g,第 2、3日各0.5g。栓劑首次 600mg,4h後 600mg,第 2、3日各 400mg。
②惡性腦型瘧,青蒿素水混懸劑,首劑 600mg,肌注,第 2、3日各肌注 150mg。
③系統性紅斑狼瘡或盤狀紅斑狼瘡,第 1個月每次口服 0.1g,1日 2次,第 2個月每次0.1g,每日3次,第 3個月每次 0.1g,每日 4次。

直腸給葯
1次 0.4—0.6g, 1日 0.8—1.2g。

深部肌注
第1次 200mg, 6—8小時後再給100mg,第 2, 3日各肌注 100mg,總劑量 500mg(別重症第 4天再給 100mg)。連用 3日,每日肌注 300mg,總量 900mg。小兒 15mg/kg,按上述方法 3日內注完。

口服
先服 1g,6,~8小時再服 0.5g,第 2, 3日各服 0.5g,療程 3日,總量為 2.5g。小兒 15mg/kg,按上述方法 3日內服完。

副作用
1 有輕度惡心、嘔吐及腹瀉等,不加治療能很快恢復正常。
2 注射部位淺時,易引起局部疼痛和硬塊。
3 個別病人,可出現一過性轉氨酶升高及輕度皮疹。
4 妊娠早期婦女慎用。

Ⅳ 蒸餾當加熱後有餾液出來時,發現冷凝管未通水,能立刻通水嗎應該怎麼辦

不能,應該馬上停止蒸餾,待冷凝管冷卻後通水,再繼續蒸餾。因為蒸餾開內始後冷凝管容會通過蒸汽,溫度較高,若果此時通水,會導致冷凝管迅速炸裂,這樣實驗失敗並且損壞實驗儀器,且十分不安全。

(4)青蒿蒸餾液技術擴展閱讀:

蒸餾是一種熱力學的分離工藝,它利用混合液體或液-固體系中各組分沸點不同,使低沸點組分蒸發,再冷凝以分離整個組分的單元操作過程,是蒸發和冷凝兩種單元操作的聯合。與其它的分離手段,如萃取、過濾結晶等相比,它的優點在於不需使用系統組分以外的其它溶劑,從而保證不會引入新的雜質。

Ⅳ 青蒿葯用價值及識別方法

1.抗瘧作用:青蒿乙醚提取中性部分和其稀醇浸膏對鼠瘧、猴瘧和人瘧均呈顯著抗瘧作用。體內試驗表明,青蒿素對瘧原蟲紅細胞內期有殺滅作用,而對紅細胞外期和紅細胞前期無效。青蒿素具有快速抑制原蟲成熟的作用。蒿甲醚乳劑的抗瘧效果優於還原青蒿素琥珀酸鈉水劑,是治療凶險型瘧疾的理想劑型。青蒿琥酯2.5、5、10、15mg/kg,2次/天,連續3天,皮膚外搽,治療猴瘧均有不同程度療效。5、10mg/kg,2次/天,連續10天,皮膚外搽即可使猴瘧轉陰。加入適量促透氮酮,可提高抗瘧作用。脫羰青蒿素和碳雜脫羰青蒿素對小鼠體內的伯氏瘧原蟲K173株的ED50和ED90分別為12.6mg/kg和25.8mg/kg。體外試驗表明,青蒿素可明顯抑制惡性瘧原蟲無性體的生長,有直接殺傷作用。青蒿素、蒿甲醚和氯喹對惡性瘧原蟲的IC50分別為75.2,29.4.和43.2nmol/L。青蒿素酯鈉對惡性瘧原蟲6個分離株(包括抗氯喹株)有抑製作用。
2.抗菌作用:青蒿水煎液對表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痢疾桿菌、結核稈菌等也有一定的抑製作用。青蒿揮發油在0.25%濃度時,對所有皮膚癬菌有抑菌作用,在1%濃度時,對所有皮膚癬菌有殺菌作用。青蒿素有抗流感病毒的作用。青蒿酯鈉對金葡萄、福氏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卡他球菌,甲型和乙型副傷寒稈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青蒿中的谷甾醇和豆甾醇亦有抗病毒作用。
3.抗寄生蟲作用:青蒿乙醚提取物、稀醇浸膏及青蒿素對鼠瘧、猴瘧、人瘧均呈顯著抗瘧作用。體外培養提示,青蒿素對瘧原蟲有直接殺滅作用。電鏡觀察證明,青蒿素主要作用於瘧原蟲紅細胞內期無性體的膜相結構,首先作用於食物色膜、表膜和線粒體膜,其次是核膜和內質網。此外對核內染色體亦有影響。由於食物泡膜發生變化,阻斷了瘧原蟲攝取營養的早期階段,使瘧原蟲迅速發生氨基酸飢餓,形成自噬泡,並不斷排出體外,使泡漿大量損失,內部結構瓦解而死亡。青蒿素對間日瘧、惡性瘧及抗氯喹地區惡性瘧均有療效高、退熱及原蟲轉陰時間快的特點,尤其適於搶救凶險性瘧疾,但復燃率高。此外,青蒿尚有抗血吸蟲及鉤端螺旋體作用。
4.解熱作用:用蒸餾法制備的青蒿注射液,對百、白、破三聯疫苗致熱的家兔有明顯的解熱作用。青蒿與金銀花組方,利用蒸餾法制備的青銀注射液,對傷寒、副傷寒甲、乙三聯菌苗致熱的家兔,有比單味青蒿注射液更為顯著的退熱效果,其降溫特點迅速而持久,優於柴胡和安痛定注射液對照組。金銀花與青蒿有協同解熱作用。
5.免疫作用:用小鼠足墊試驗、淋巴細胞轉化試驗、兔疫特異玫瑰花試驗和溶血空斑試驗等4項免疫指標觀察青蒿素的免疫作用,發現青蒿素對體液免疫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對細胞免疫有促進作用,可能具有免疫調節作。青蒿素、蒿甲醚有促進脾TS細胞增殖功能。肌肉注射蒿甲醚對Begle大外周血T、B、Tu及Tr淋巴細胞亦有明顯抑製作用。亦明顯降低正常小鼠血清IgG含量、增加脾臟重量。降低雞紅細胞致敏小鼠血清IgG含量。靜脈注射青蒿素50-100mg/kg能顯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率(50.2-53.1%)和吞噬指數(1.58-1.91)。青蒿素還可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促進細胞免疫作用。青蒿琥酯可促進Ts細胞增殖,抑制TE細胞產生,阻止白細胞介素及各種炎症介質的釋放,從而起到免疫調節作用。
6.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兔心灌注表明,青蒿素可減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縮力,降低冠脈流量。靜脈注射有降血壓作用,但不影響去甲腎上腺素的升壓反應,認為主要系對心臟的直接抑制所改。靜脈注射20mg/kg青蒿素可抗烏頭鹼所致兔心律失常。
7.其它作用:青蒿琥酯能顯著縮短小鼠戊巴比妥睡眼時間。青蒿素對實驗性矽肺有明顯療效。蒿甲醚對小鼠有輻射防護作用。

真假青蒿
青蒿:又名香蒿。為菊科植物青蒿( Artemisia apiacea Hance)的全草。主產於安徽、河南、江蘇、河北、陝西、山西等地。不含青蒿素。
黃花蒿:又名臭蒿,苦蒿。為菊科植物黃花蒿( Artemisia annua L.)的全草。商品均以色青綠、乾燥、質嫩、未開花、氣味濃郁者為佳。含青蒿素。
牡蒿 :為菊科植物牡蒿( Artemisia japonica Thunb.)的全草。在江蘇、上海、四川等地葯材市場上作「青蒿」使用。
茵陳蒿:為菊科植物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全草。東北地區常作「青蒿」入葯。不含青蒿素。
小花蒿:菊科植物小花蒿(Artemisia parviflora R.)的全草。以青蒿收載入《滇南本草》,雲南昆明亦稱此為青蒿。
在以上提到的五種蒿草中,只有黃花蒿( 臭蒿)含青蒿素。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前出版的中文版中葯書籍中的葯用「青蒿」只有一種,即青蒿( 香蒿):Artemisia apiacea Hance。在發現青蒿素以後,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後出版的中葯書籍將入葯「青蒿」改為:「包括青蒿( Artemisia apiacea Hance)和黃花蒿( Artemisia annua L.),兩種均可入葯」。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編撰《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中葯彩色圖集》 ( 1990年版)時將葯用「青蒿」定為:「本品為菊科植物黃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乾燥地上部分」,不再提Artemisia apiacea Hance。從此中葯的『青蒿』 變成了『黃花蒿』。
但目前除提取青蒿素在使用黃花蒿外,中葯依然沿用青蒿(Artemisia apiacea Hance)入葯。

Ⅵ 青蒿是不是水黃連

青蒿是中醫里常用的一味中葯,臨床中可以有效治療多種疾病。那麼青蒿的作用與功效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您詳細介紹。
【別名】香蒿,臭蒿,草蒿子,細葉蒿,黃花蒿。
【性味】苦、辛,寒。
【作用功效】清虛熱,除骨蒸,解暑熱,截瘧,退黃。用於溫邪傷陰,夜熱早涼,陰虛發熱,骨蒸勞熱,暑邪發熱,瘧疾寒熱,濕熱黃疸。

【葯理作用】
1.抗瘧作用實驗證明,青蒿乙醚提取中性部分和其稀醇浸膏對鼠瘧、猴瘧和人瘧均呈顯著的抗瘧作用。體內實驗表明,青蒿素對瘧原蟲紅細胞內期有殺滅作用,而對紅細胞外期和紅細胞前期無效。具有快速抑制瘧原蟲成熟的作用。在眾多的青蒿素衍生物中,青蒿素是最早被發現具有抗瘧疾作用的活性物質。後來人們對青蒿素化學結構進行了改造,人工合成了二氫青蒿素、蒿甲醚、蒿乙醚和青蒿琥酯等衍生物。這些衍生物保留了原有的過氧橋結構,但穩定性更好,殺傷瘧原蟲的作用更強,對耐葯性的瘧疾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和蒿甲醚採用非腸道給葯,口服或直腸給葯等方式均有效,是所有抗瘧葯中起效最快的葯物,且對人無明顯毒性。其抗瘧的主要機理如下。
(1)二價鐵離子依賴的抗瘧疾作用:目前,有關青蒿素類葯物的抗瘧作用機理仍不清楚,多數人認為,二價鐵離子介導了青蒿素衍生物的抗瘧作用,該作用與青蒿素的化學結構密切相關。在瘧原蟲破壞紅細胞並吞噬血紅蛋白後,瘧原蟲體內的血紅蛋白酶,主要是天冬氨酸蛋白酶、半胱氨酸蛋白酶將吸收的血紅蛋白催化降解成游離氨基酸,同時釋放出血紅素和游離的二價鐵離子;二價鐵離子再催化青蒿素類物質中的過氧橋裂解, 產生大量以青蒿素碳原子為中心的自由基和活性氧(ROS) , 它們將修飾或抑制瘧原蟲生長所需要的大分子物質或破壞瘧原蟲生物膜結構,最終導致瘧原蟲死亡。
(2)抑制血紅素的內化:已知血紅素經蟲體的解毒機制聚合成不溶於水的、無活性的結晶物質,即瘧色素,其儲存於蟲體食物空泡內。氯喹對血紅素具有較強的親和力,它通過競爭性結合血紅素從而拮抗青蒿素的抗瘧作用,但青蒿素能抑制血紅素的內化,從而阻斷瘧原蟲對鐵離子和蛋白質的利用。
(3)與抗炎作用有關:青蒿素可顯著抑制誘導性NO合酶的合成、促炎細胞因子的釋放,其作用可能與其抑制核轉錄因子NF-kB的激活有關,因為已經證實多種倍半內酯化合物包括青蒿素類葯物是NO合酶基因表達的強抑制劑, 它們可通過烷化NF-kB或阻斷抑制性蛋白I xB的降解削弱NF-kB的活性。(4)增加細胞內鈣離子水平:青蒿素的抗瘧疾作用還可能與其抑制瘧原蟲肌肉內質網膜鈣離子依賴的ATP酶(SERCA) 活性有關。瘧原蟲SERCA與人體的內質網ATP酶功能十分相似。正常情況下, 這種酶可以通過將鈣離子排出細胞外來調節細胞內的鈣離子水平。青蒿素抑制SERCA活性可使細胞內鈣離子水平升高, 細胞隨之凋亡, 給予內質網鈣離子抑制劑可以競爭性抑制青蒿素對SERCA的作用。而且, 即使青蒿素阻斷了瘧原蟲SERCA的活性, 促使細胞死亡, 也並不影響正常細胞的鈣排出活動。
2.抗腫瘤作用體內和體外實驗證實,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對多種人類和動物腫瘤細胞均具有毒性作用,包括黑色素瘤細胞、腎癌細胞、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細胞、肺癌細胞等。而且同一種衍生物對不同類型腫瘤細胞的作用強度不同,具有選擇性。在一項體外抗腫瘤實驗中發現,青蒿琥酯對腸道腫瘤細胞和白血病細胞的抑製作用較強,而對肺小細胞癌細胞的殺傷作用較弱,其作用強度不到腸腫瘤細胞和白血病腫瘤細胞的1/20。二氫青蒿素對宮頸癌HeLa細胞的抑製作用較強, 而青蒿素對MCF細胞增殖僅有微弱抑製作用。10pmol/L青蒿素引起的MCF, 細胞凋亡和直接細胞毒作用與1pmol/L的青蒿琥酯作用相當。在小鼠腫瘤移植瘤模型中發現,青蒿琥酯能顯著抑制人卵巢癌細胞HO-8910異種移植腫瘤的生長。在用100mg/kg的青蒿琥酯連續治療15天後,小鼠腫瘤生長抑制率達62%。
其抗腫瘤作用的主要機理是:①誘導腫瘤細胞凋亡;②二價鐵離子介導的細胞毒作用;③氧自由基介導的細胞毒作用;④抑制血管生成;⑤增加放化療敏感性。
3.抗炎作用青蒿中所含莨菪亭具有抗炎作用,青蒿水提液對小鼠蛋清性足腫脹、小鼠二甲苯性耳炎、大鼠酵母性足腫脹均有抑製作用。機理研究表明, 瘧疾患者體內有高水平的促炎細胞因子, TNF-α和IL-12分別在瘧疾患者高熱和肝損傷的發生中起主要作用。多種倍半萜內酯化合物包括青蒿素類葯物均可通過烷化NF-kB或阻斷抑制性蛋白I kB的降解削弱NF-kB的活性, 提示核轉錄因子NF-kB可能是青蒿素類葯物抑制促炎因子釋放的主要靶點。
4.抗內毒素作用在青蒿素抗內毒素的研究中, 發現青蒿琥酯對內毒素(LPS) 及合並干擾素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細胞NO的合成有明顯的抑製作用; 青蒿琥酯對LPS刺激的小鼠腹腔巨噬細胞RAW 264.7具有相同的保護作用, 而且隨青蒿琥酯濃度的增加青蒿琥酯對NO產生的抑製作用也增強, 青蒿琥酯對LPS誘導的TNF-a產生具有明顯的抑製作用, 與LPS單獨應用比較抑制率達58%; 青蒿素可降低LPS休克小鼠體內LPS、TNF-α、Paso濃度, 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活性, 降低小鼠死亡率, 延長小鼠的平均生存時間,對內毒素休克小鼠肝、肺組織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5.抗寄生蟲作用有人報道,青蒿素衍生物蒿甲醚和青蒿琥酯可用於治療血吸蟲病。青蒿素類葯物抗血吸蟲有以下特點:①對不同屬的血吸蟲均有殺傷作用,如日本血吸蟲、曼氏血吸蟲和埃及血吸蟲,但作用敏感性不同,對於日本血吸蟲,感染後1~2周時效果好,而對於曼氏血吸蟲需要2~3周才能獲得最佳效應;②對血吸蟲的幼蟲作用顯著,殺傷率最高可達70%~80%,但對成蟲作用較弱,不到40%,提示其作用具有階段性;③對兔、小鼠和倉鼠血吸蟲模型均具有很強的治療作用,臨床試驗安全性好,蒿甲醚和青蒿琥酯臨床使用的推薦劑量分別為16、6mg/kg;④殺傷血吸蟲幼蟲的同時,對蟲卵引起的損傷具有保護作用;⑤聯合使用蒿甲醚和吡喹酮治療效果更好、更安全,對不同發育階段的蟲體包括成蟲和幼蟲均有顯著作用。研究發現,青蒿素類葯物對卡氏肺孢子蟲和陰道毛滴蟲也有殺傷作用。
6.抗菌、抗病毒作用據報道,0.25%青蒿揮發油對所有皮膚真菌有抑菌作用,1%有殺菌作用。青蒿水煎液對表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痢疾桿菌等也有一定的抑製作用。青蒿乙醇提取物在試管內對鉤端螺旋體的抑制濃度為7.8mg/mL,效力與連翹、黃柏、蚤休相似,而弱於黃連、荔枝草、黃芩與金銀花。青蒿素的合成衍生物青蒿琥酯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卡他球菌、甲型與乙型副傷寒桿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最低抑菌濃度(MIC) 與最低殺菌濃度(MBC) 分別為12.5~25mg/mL和12.5~50mg/mL; 對鐵銹色小孢子癬菌MIC為0.0625mg/mL; 絮狀表皮真菌MIG為0.5mg/mL; 但對流感病毒A, 型和京科79-2株與甘比亞錐蟲未見抑殺作用。青蒿素對流感病毒A;型和京科79-2株有抗病毒作用。青蒿中的谷甾醇和豆甾醇也有抗病毒作用。
7.解熱作用採用蒸餾法制備的青蒿注射液,對百日咳、白喉、破傷風三聯疫苗致熱的家兔有明顯的解熱作用。而同法制備的青銀注射液(青蒿與金銀花),對傷寒、副傷寒甲乙三聯菌苗致熱的家兔,有更為顯著的退熱效果,其降溫迅速而持久,優於柴胡和安痛定注射液,且青蒿與金銀花有協同解熱作用。亦有研究表明,青蒿提取青蒿素之後的水溶部分臨床試用也有解熱作用。
8.抗孕作用據報道,二氫青蒿素與青蒿琥酯對金黃地鼠與豚鼠胚胎的影響和同類葯物對大、小鼠胚胎的影響,既有區別又有相似。其主要區別是在大鼠和小鼠身上葯物的作用以引起胚胎的吸收為主,而在豚鼠身上葯物的作用則以引起流產為主。其相似點是當葯物劑量偏小時僥倖存活下來的胎兒仍能正常生長,基本未見畸形。二氫青蒿素與青蒿琥酯對胚胎有相當高的選擇性毒性,較低劑量即可致胚胎死亡而引起流產,對母體子宮及卵巢影響卻不明顯。因此,二氫青蒿素與青蒿琥酯或青蒿素的其他衍生物有被開發成人工流產葯物的可能性。因此,懷孕婦女應盡可能避免用此類葯物治療瘧疾。
9.對免疫系統的影響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對免疫系統的影響有很多報道,所得結論並不一致。有人用多種動物模型,多項免疫指標,對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進行較系統的研究,發現青蒿素、青蒿琥酯對體液免疫有抑製作用,蒿甲醚對體液免疫無此作用;三者對特異性細胞免疫功能有增強作用,對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具有抑製作用;青蒿素、青蒿琥酯能增強效應階段Ts細胞的活性,Ts細胞是青蒿素、青蒿琥酯的效應靶細胞,但Ts細胞不參與蒿甲醚的體液免疫反應,三者均能使補體C3含量增加,使炎症部位PGE的合成量減少。此外, 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與劑量及機體所處狀態有密切關系。
10.抗心率失常作用據報道,青蒿素80mg/kg和160mg/kg可明顯對抗垂體後葉素降低心律的作用,5秒時作用最明顯,青蒿素(160mg/kg)使心率由對照組的144/分鍾增加至196/分鍾(P<0.01),還發現對照組大鼠給垂體後葉素後,S-T段發生明顯抬高和T波高聳。.青蒿素中劑量(80mg/kg)和大劑量(160mg/kg)明顯對抗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大鼠S-T段和T波的變化。5秒時S-T段的變化由對照組的0.27mV分別降至0.13mV和0.17mV(P<0.01)。所以青蒿素可以明顯地對抗大鼠烏頭鹼、冠狀結扎和電刺激所誘發的心率失常,並能改善大鼠垂體後葉引起的S-T段變化,對垂體後葉素引起大鼠心率變慢也有改善作用,青蒿素的抗心律失常機制可能和其影響鈉通道有關。
11.抗組織纖維化作用小鼠硬皮病模型研究證實,蒿甲醚、雙氫青蒿素對博萊黴素導致的硬皮病有一定的療效,可使模型小鼠皮膚厚度減少,膠原含量顯著減少,皮膚硬化程度也得到一定的改善;體外實驗表明,青蒿素、青蒿琥酯可抑制培養的皮膚瘢痕成纖維細胞的生長;青蒿琥酯可通過抑製成纖維細胞ld 1的表達進而抑制瘢痕疙瘩成纖維細胞的增殖; 青蒿琥酯可降低肺纖維化大鼠TGF-31、TNF-α的表達, 明顯減輕肺纖維化程度, 其治療肺纖維化作用機制與甲基潑尼松龍類似; 而對青蒿琥酯治療CCL所致肝損傷模型小鼠的研究認為, 青蒿琥酯能夠抑制TIMP-1的表達, 減弱對MMP-1的抑制, 促進胞外基質的降解,從而起到抗肝纖維化的作用。

Ⅶ 青蒿草的葯用價值

青蒿草也有良好的安神助眠作用,所以除了特效抗瘧,也被稱為「失眠草」

Ⅷ 萃取、蒸餾、分液 概念和原理

萃取:概念:利用溶質在不同溶劑中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種溶劑將該溶質從溶解回度較小的溶劑中轉移到答溶解度較大的溶劑中.原理:溶質在不同溶劑中溶解度的不同.
蒸餾:概念:利用混合物中各組分的沸點不同,用加熱,控制溫度的方法將沸點較低的物質從混合物中分離出來.原理:混合物中各組分沸點的不同.
分液:概念:溶質在不同的溶劑中分層的現象.原理:溶質在不同溶劑中溶解度的不同.

Ⅸ 蒸餾液提取難度在哪

提取:來一般採用水或者酒精自對植物進行煎煮,收集其液體,部分不耐溫的成分會被破壞。萃取:採用有機溶劑對植物在較低溫度下進行浸漬,收集其液體,成分較全,但可能有部分有機溶劑殘留;蒸餾:採用水或酒精等對植物進行煎煮,其蒸汽部分經管道到處,冷凝,形成液體。一般獲的的是植物中的揮發油等具有揮發性的成分。

Ⅹ 為什麼通過蒸餾的方法能將發酵液中的乙醇分離提取出來

這是利用物質的沸點差來分離提純。
乙醇沸點低,當加熱混合物時,乙醇先汽化,變成乙醇蒸汽蒸餾出來,後面通過降溫管路,將氣態乙醇冷凝回液態並收集。

閱讀全文

與青蒿蒸餾液技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凈水機如何控制廢水排放量 瀏覽:645
廢水處理臭氧氧化法臭氧逃逸 瀏覽:513
自貢污水清運電話 瀏覽:417
數控機床提升泵過載 瀏覽:191
售水機更換RO膜 瀏覽:665
廣東樹脂桌子 瀏覽:700
印染廢水過濾費用多少 瀏覽:183
怎樣清洗暖水壺的水垢 瀏覽:800
9寸濾芯多少錢 瀏覽:809
壓縮空氣除垢 瀏覽:157
用檸檬酸除黑色大理石水垢 瀏覽:600
金屬清洗劑廢水如何處理 瀏覽:279
凈化器出水怎麼回事 瀏覽:668
什麼樣的污水COD為零 瀏覽:387
濃酸的除垢作用 瀏覽:203
realme閃回鍵是怎麼用 瀏覽:838
離子交換膜在膜產業中佔比 瀏覽:1
屠宰場怎麼安裝污水管 瀏覽:216
13年愛麗舍空調濾芯怎麼拆 瀏覽:553
化學上的蒸餾 瀏覽: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