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蒸餾與精餾的區別
1、精餾是多次簡單蒸餾的組合。
2、精餾待分離物系中的組分間的相對揮發度較小,蒸餾相對揮發度需要相差很大。
3、精餾分離程度更高,蒸餾只能簡單分離。
精餾通常在精餾塔中進行,氣液兩相通過逆流接觸,進行相際傳熱傳質。液相中的易揮發組分進入氣相,氣相中的難揮發組分轉入液相,於是在塔頂可得到幾乎純的易揮發組分,塔底可得到幾乎純的難揮發組分。
評價精餾操作的主要指標是:
①產品的純度。板式塔中的塔板數或填充塔中填料層高度,以及料液加入的位置和迴流比等,對產品純度均有一定影響。調節迴流比是精餾塔操作中用來控制產品純度的主要手段。
②組分回收率。這是產品中組分含量與料液中組分含量之比。
③操作總費用。主要包括再沸器的加熱費用、冷凝器的冷卻費用和精餾設備的折舊費,操作時變動迴流比,直接影響前兩項費用。
㈡ 膜分離技術有哪些優點及不足
膜分離技術的優點:
1、在常溫下進行:有效成分損失極少,特別適用於熱敏性物質,如抗生素等醫葯、果汁、酶、蛋白的分離與濃縮;
2、無相態變化:保持原有的風味,能耗極低,其費用約為蒸發濃縮或冷凍濃縮的1/3-1/8;
3、無化學變化:典型的物理分離過程,不用化學試劑和添加劑,產品不受污染;
4、選擇性好:可在分子級內進行物質分離,具有普遍濾材無法取代的卓越性能;
5、適應性強:處理規模可大可小,可以連續也可以間隙進行,工藝簡單,操作方便,易於自動化;
6、能耗低:只需電能驅動,能耗極低,其費用約為蒸發濃縮或冷凍濃縮的1/3-1/8。
缺點:
1、膜技術雖然濃縮成本低,但不能將產品濃縮成干物質;
2、膜技術雖然具有選擇過濾性,但是同分異構體就無法實現分離。
膜分離技術,是指在分子水平上不同粒徑分子的混合物在通過半透膜時,實現選擇性分離的技術。由於兼有分離、濃縮、純化和精製的功能,又有高效、節能、環保、分子級過濾及過濾過程簡單、易於控制等特徵,因此,已廣泛應用於食品、醫葯、生物、環保、化工、冶金、能源、石油、水處理、電子、仿生等領域,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已成為當今分離科學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應用領域:
1、微濾
具體涉及領域主要有:醫葯工業、食品工業(明膠、葡萄酒、白酒、果汁、牛奶等)、高純水、城市污水、工業廢水、飲用水、生物技術、生物發酵等。
2、超濾
早期的工業超濾應用於廢水和污水處理。三十多年來,隨著超濾技術的發展,如今超濾技術已經涉及食品加工、飲料工業、醫葯工業、生物制劑、中葯制劑、臨床醫學、印染廢水、食品工業廢水處理、資源回收、環境工程等眾多領域。
3、納濾
納濾的主要應用領域涉及:食品工業、植物深加工、飲料工業、農產品深加工、生物醫葯、生物發酵、精細化工、環保工業等。
4、反滲透
由於反滲透分離技術的先進、高效和節能的特點,在國民經濟各個部門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主要應用於水處理和熱敏感性物質的濃縮,主要應用領域包括以下:食品工業、牛奶工業、飲料工業、植物(農產品)深加工、生物醫葯、生物發酵、制備飲用水、純水、超純水、海水、苦鹹水淡化、電力、電子、半導體工業用水、醫葯行業工藝用水、制劑用水、注射用水、無菌無熱源純水、食品飲料工業、化工及其它工業的工藝用水、鍋爐用水、洗滌用水及冷卻用水。
5、其他
除了以上四種常用的膜分離過程,另外還有滲析、控制釋放、膜感測器、膜法氣體分離、液膜分離法等。
㈢ 化學問題
D 最外層電子數為8才是穩定結構
【摘要】元素鈦(Ti是一種過渡金屬,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一直認為它是一種稀有金屬。從20世紀40年代以後,鈦及其億合物被廣泛應用於飛機、火箭、導彈、人造衛星、宇宙飛船、艦艇、軍工、醫療以及石油化工等領域。科學家預言:21世紀金屬鈦將是冶金工業是最重要產品之一。
人類在使用金屬的歷史進程中,經歷了銅、鐵、鋁之後,第四種將被廣泛應用的金屬元素是哪一種呢? 這種金屬已被科學家預言為鈦。這是因為鈦具有熔點高、硬度大、可塑性強、密度小、耐腐蝕等優點。
一、鈦的發現和性質
鈦是1791年被英國牧師格累高爾發現的。1795年馬丁,克拉普羅特在分析一種金紅石時,認識到這種礦石是一種金屬氧化物,並將這種金屬命名為鈦,由於鈦很容易和常見的金屬形成合金,在發現後很多年內,許多人企圖從它的化合物中將它分離出來,都未獲成功,直到1910年才由美國化學家亨特將很純的TiCl4和金屬Na一齊放進耐高壓的鋼缸中,將缸加熱到紅熱,冷卻後,洗去NaCl得到純度高達99.9%的鈦。
鈦的年產量表
1910年
1947年
1948年
1955年
1957年
1962年
1972年
0.2噸
2噸
10噸
1.7萬噸
2萬噸
10萬噸
20萬噸
進入70年代以來,鈦的年產量仍以15%的速度穩步上升。例如英國,10年內對鈦材料的需求量至少增長了800%。
鈦外觀似鋼,具有銀灰光譯。鈦的強度大,鈦合金抗拉強度達180kg/mm3。鈦的特性是度小(4.51g/cm3),硬度大,熔點高(1675℃),高純度鈦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但當有雜質存在時變得脆而硬。在室溫時鈦不與氯氣、稀硫酸、稀鹽酸和硝酸作用,但能被氫氟酸、磷酸、熔融鹼侵蝕。鈦很容易溶解於HF+HCl(H2SO4)中,鈦最突出的性能是對海水的抗腐蝕性很強,有人將一塊鈦沉入海底,五年以後取上一看,上面粘附著許多小動物與海底植物,本身卻一點也沒有被銹蝕,依上亮光閃閃!
二、鈦及其主要化合物的應用
鈦具有超眾的性能和儲藏量大(在地殼中約占總重量的0.42%,在金屬世界裡排行第七,含鈦的礦物多達70多種、在海水中含量是1ug/L,在海底結核中也含有大量的鈦)的特點。目前鈦的用途發展很快,已被廣泛應用於飛機、火箭、導彈、人造衛星、宇宙飛船、艦艇、軍工、輕工、化工、紡織、醫療以及石油化工等領域。
極細的鈦粉,是火箭的好燃料;鈦的抗腐蝕能力,比常用的不銹鋼強15倍,使用壽命比不銹鋼長10倍以上。在電影的底片和正片製作中,需要使用多種強酸強鹼等葯物,它們對洗印設備腐蝕十分嚴重,洗印設備中的齒輪最多隻能使用幾個月,1980年西安電影製片廠試用鈦材,結果設備運轉一年多時間,齒輪絲毫沒有腐蝕。
鈦在外科醫療手術上的應用,也非常引人入勝。目前,外科接骨是用不銹鋼,使用不銹鋼有一個缺點,就是接骨癒合之後,要把不銹鋼片再取出來,這是件十分痛苦的事。不然,不銹鋼會因生銹而對人體產生危害。如果改用鈦制的「人造骨胳」將使骨科技術完全改觀。在頭損壞的地方,用鈦片與鈦螺絲釘,過了幾個月,骨頭就會重新生長在鈦片的小孔與螺絲里,新的肌肉纖維就包在鈦的薄片上,鈦骨骼宛如真正的骨骼一樣和血肉相聯,起到支撐和加固作用,所以,鈦被人們贊譽為「親生物金屬」。現在它已開始應用於膝關節、肩關節、肋關節、頭蓋骨、主動心瓣、骨骼固定夾等方面。
在煉鋼工業中,少量鈦是良好的脫氧、除氮及除硫劑。
二氧比鈦是一種寶貴的白色顏料,叫鈦白。鈦白兼有鉛白的掩蓋性能和鋅白的持久性能,它是世界上最白的物質之一,1克鈦白可以把450多平方厘米的面積塗得雪白。特別可貴的是鈦白無毒。現在每年用做顏料的二氧化鈦有幾十萬噸。
由於二氧化鈦具有高熔點的性質,常被用來製造耐火玻璃、釉料、琺琅、陶土、耐高溫的實驗器皿等。
如何開發海水中的鈾資源,是個大難題,海水中含有40萬噸鈾,從1956年起,人們才找到一種最有希望的鈾吸附劑—水合二氧化鈦,從此研製了一套以二氧化鈦為基礎的海洋提鈾技術,每克吸附劑已達到吸附1毫克鈾的水平。
四氯化鈦在濕空氣中會冒出大量白煙。由於它具有這種特性,在軍事上常用它作為人造煙霧劑。特別是在海洋上,水汽多,一放四氯化鈦,濃煙就象一道白色的長城,擋住了敵人的視線。
鈦酸鋇晶體被廣泛應用於超聲波儀器和水底探測器中。這是因為具有受壓斬改變形狀時,會產生電流;一旦通電又會改變形狀。把鈦酸鋇放在超聲波中,它受壓便會產生電流,由它所產生的電流的大小可以測知超聲波的強弱;相反,用高頻電流通過它,則可以產生超聲波。
在用金色裝飾工藝品和日用品中,由於它們的硬度低、容易刺破和磨損,不能耐久。當在這些物質的表面鍍一層氮化鈦時,外觀幾乎和黃金的鍍層一模一樣,而比黃金以及硬質合金更耐磨,這種鍍層被譽為具有「永不磨損性」。
有機鈦聚合物,可用作表面活性劑、分散劑、抗水劑或防銹劑。
三、鈦合金的應用
目前人類使用的四個系列的貯氫金屬中,鈦系是其中一種,也是比較便宜的一種,但目前人類還沒有找到更理想的「貯氫金屬」,一旦這個問題解決了,人們就可以用氫做燃料。
「鈦飛機」可以減輕機體重量5噸,多載乘客100多名。在新型噴氣發動機中,鈦合金已佔整個發動機重量的18~25%;在最新出現的超音速飛機上,鈦的使用量幾乎佔到整個機體結構總重量的95%,所以,如果沒有鈦合金就很難發展目前的超音速飛機。
用鈦製造的潛艇,不僅比鋼制潛艇經久耐用,而且可以潛入更大的深度,鈦潛艇可以下潛到4500米以下,這是鋼制潛艇無法逾越的界限。用鈦製造軍艦、輪船,不用塗漆,在海水中航行幾年也不會生銹。由於鈦不是鐵磁體物質,不會被磁水雷發現,這點在軍事上特別重要,如果沒有鈦煉成的耐熱鋼,目前使用的常規武器步槍和機槍的壽命也只能是最初的4.5秒。
利用鈦和鋯對空氣的強大吸收力,可以除去空氣,造成真空。用鈦鋯合金製成的真空泵,可以把空氣抽到只剩下十億分之一。
鈦鈮合金是理想的超導材料。清華大學利用光學干涉原理和離子氮化鈦處理製成了畫面清晰、層次分明的山川水墨畫。
在目前使用的最常見的兩種不銹鋼中,鉻鎳鈦18-8-1型(含鉻18%、鎳8%、鈦1%)是工業上最常用的。
碳化鈦(TiC)頗象碳化鐵,具有金屬光澤。可它比碳化鐵具有更高的熔點和更高的硬度。所以,它有著實際應用價值。
用鈦制器皿保存的食物,色、香、味經久不衰;鈦制炊具既輕巧,又不會生銹,最合科學衛生。
用鈦合金製成的高壓容器,能夠耐受2500個大氣壓的高壓。
鈦和鎳組成的合金,被成為「記憶合金」。這種合金製成預先確定的形狀,再經定型處理後,若受外力變形,只要稍微加熱便可恢復原來的面貌。這種合金目前已在不少領域得到應用。如美國阿波羅號飛船上用的天線,就是這種記憶合金;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已將這種記憶合金用於婦女絕育手術中;另外還可用於儀表、電子裝置等領域。
現在,對鈦的廣泛使用最大障礙是鈦很難冶煉。因為鈦的熔點很高,冶煉鈦就要在更高的溫度下進行,而在高溫下鈦的化學性質又變得很活潑,因此冶煉要在惰性氣體保護下進行,還要不使用含氧材料,這就對冶煉設備、工藝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冶煉的鈦70%左右用在製造飛機、導彈、宇宙飛船、人造衛星等方面。
目前人類對鈦的應用僅僅是一個良好的開端,金屬鈦的前程無量,所以鈦被授予「21世紀金屬」的稱號。
參考資料:http://www.enease.com/wenzhang-Ti.htm
㈣ 「蒸餾」是什麼意思
一種分離液體混合物的方法
利用液體混合物中各組分揮發度的差別,使液體混合物部分汽化並隨之使蒸氣部分冷凝,從而實現其所含組分的分離。是一種屬於傳質分離的單元操作。廣泛應用於煉油、化工、輕工等領域。
其原理以分離雙組分混合液為例。將料液加熱使它部分汽化,易揮發組分在蒸氣中得到增濃,難揮發組分在剩餘液中也得到增濃,這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兩組分的分離。兩組分的揮發能力相差越大,則上述的增濃程度也越大。在工業精餾設備中,使部分汽化的液相與部分冷凝的氣相直接接觸,以進行汽液相際傳質,結果是氣相中的難揮發組分部分轉入液相,液相中的易揮發組分部分轉入氣相,也即同時實現了液相的部分汽化和汽相的部分冷凝。
液體的分子由於分子運動有從表面溢出的傾向。這種傾向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大。如果把液體置於密閉的真空體系中,液體分子繼續不斷地溢出而在液面上部形成蒸氣,最後使得分子由液體逸出的速度與分子由蒸氣中回到液體的速度相等,蒸氣保持一定的壓力。此時液面上的蒸氣達到飽和,稱為飽和蒸氣,它對液面所施的壓力稱為飽和蒸氣壓。實驗證明,液體的飽和蒸氣壓只與溫度有關,即液體在一定溫度下具有一定的蒸氣壓。這是指液體與它的蒸氣平衡時的壓力,與體系中液體和蒸氣的絕對量無關。
將液體加熱至沸騰,使液體變為蒸氣,然後使蒸氣冷卻再凝結為液體,這兩個過程的聯合操作稱為蒸餾。很明顯,蒸餾可將易揮發和不易揮發的物質分離開來,也可將沸點不同的液體混合物分離開來。但液體混合物各組分的沸點必須相差很大(至少30℃以上)才能得到較好的分離效果。在常壓下進行蒸餾時,由於大氣壓往往不是恰好為0.1MPa,因而嚴格說來,應對觀察到的沸點加上校正值,但由於偏差一般都很小,即使大氣壓相差2.7KPa,這項校正值也不過±1℃左右,因此可以忽略不計。
將盛有液體的燒瓶放在石棉網上,下面用煤氣燈加熱,在液體底部和玻璃受熱的接觸面上就有蒸氣的氣泡形成。溶解在液體內的空氣或以薄膜形式吸附在瓶壁上的空氣有助於這種氣泡的形成,玻璃的粗糙面也起促進作用。這樣的小氣泡(稱為氣化中心)即可作為大的蒸氣氣泡的核心。在沸點時,液體釋放大量蒸氣至小氣泡中,待氣泡的總壓力增加到超過大氣壓,並足夠克服由於液柱所產生的壓力時,蒸氣的氣泡就上升逸出液面。因此,假如在液體中有許多小空氣或其它的氣化中心時,液體就可平穩地沸騰,如果液體中幾乎不存在空氣,瓶壁又非常潔凈光滑,形成氣泡就非常困難。這樣加熱時,液體的溫度可能上升到超過沸點很多而不沸騰,這種現象稱為「過熱」。一旦有一個氣泡形成,由於液體在此溫度時的蒸氣壓遠遠超過大氣壓和液柱壓力之和,因此上升的氣泡增大得非常快,甚至將液體沖溢出瓶外,這種不正常沸騰的現象稱為「暴沸」。因此在加熱前應加入助沸物以期引入氣化中心,保證沸騰平穩。助沸物一般是表面疏鬆多孔、吸附有空氣的物體,如碎瓷片、沸石等。另外也可用幾根一端封閉的毛細管以引入氣化中心(注意毛細管有足夠的長度,使其上端可擱在蒸餾瓶的頸部,開口的一端朝下)。在任何情況下,切忌將助沸物加至已受熱接近沸騰的液體中,否則常因突然放出大量蒸氣而將大量液體從蒸餾瓶口噴出造成危險。如果加熱前忘了加入助沸物,補加時必須先移去熱源,待加熱液體冷至沸點以下後方可加入。如果沸騰中途停止過,則在重新加熱前應加入新的助沸物。因為起初加入的助沸物在加熱時逐出了部分空氣,再冷卻時吸附了液體,因而可能已經失效。另外,如果採用浴液間接加熱,保持浴溫不要超過蒸餾液沸點20ºC,這種加熱方式不但可以大大減少瓶內蒸餾液中各部分之間的溫差,而且可使蒸氣的氣泡不單從燒瓶的底部上升,也可沿著液體的邊沿上升,因而可大大減少過熱的可能。
純粹的液體有機化合物在一定的壓力下具有一定的沸點,但是具有固定沸點的液體不一定都是純粹的化合物,因為某些有機化合物常和其它組分形成二元或三元共沸混和物,它們也有一定的沸點。不純物質的沸點則要取決於雜質的物理性質以及它和純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假如雜質是不揮發的,則溶液的沸點比純物質的沸點略有提高(但在蒸餾時,實際上測量的並不是不純溶液的沸點,而是逸出蒸氣與其冷凝平衡時的溫度,即是餾出液的沸點而不是瓶中蒸餾液的沸點)。若雜質是揮發性的,則蒸餾時液體的沸點會逐漸升高或者由於兩種或多種物質組成了共沸點混合物,在蒸餾過程中溫度可保持不變,停留在某一范圍內。因此,沸點的恆定,並不意味著它是純粹的化合物。
蒸餾沸點差別較大的混合液體時,沸點較低者先蒸出,沸點較高的隨後蒸出,不揮發的留在蒸餾器內,這樣,可達到分離和提純的目的。故蒸餾是分離和提純液態化合物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重要的基本操作,必須熟練掌握。但在蒸餾沸點比較接近的混合物時,各種物質的蒸氣將同時蒸出,只不過低沸點的多一些,故難於達到分離和提純的目的,只好藉助於分餾。純液態化合物在蒸餾過程中沸程范圍很小(0.5~1℃)。所以,蒸餾可以利用來測定沸點。用蒸餾法測定沸點的方法為常量法,此法樣品用量較大,要10 mL以上,若樣品不多時,應採用微量法。
㈤ 蒸餾、分液、萃取、過濾有什麼區別
蒸餾是用加熱的辦法,把液體加熱至沸點再冷卻通過蒸餾器上的冷卻器導出液體的過程,其目的一般是為了提純某液體物質,如蒸餾水的制備就是利用了這個原理:把水加熱到沸點,經過冷卻導出的是純水,而蒸餾器內殘留的是鈣、鎂等陰陽離子及其他雜質;分液是在特殊的分液漏斗中通過振盪、靜置、分層,然後利用不同液體的比重和相互不容性達到分離的目的,在實驗室里萃取就是在分液漏斗里進行的,如:把微溶於水的油類萃取出來並分離就是這樣,可以取一定量的水樣(假如取100ml)放入分液漏斗中,另取5或10ml三氯甲烷或石油醚也加入,然後充分混勻振盪,然後靜置等待分層,這時候原本溶於水的微量的油會被有機溶劑(三氯甲烷或石油醚)溶解,而從水裡被萃取,待徹底分層後,把下面的有機相放出,現在油就被有機溶劑徹底的從水中萃取出來了;過濾是個簡單的過程,用有微孔的定量濾紙把一種溶液里的固體或膠體通過微孔攔截出來,達到固液分離的目的,這個過程在普通玻璃漏斗中就可以完成了,方法是用濾紙(商店有賣)疊成漏斗狀襯在玻璃漏斗內,先用純水潤濕濾紙,使濾紙無氣泡的緊貼在玻璃漏斗的內壁上,然後把要過濾的液體緩慢傾入漏斗內,等完全把定量的液體過濾完,這個過程就結束了
㈥ 直接接觸式膜蒸餾的膜蒸餾技術的原理
膜蒸餾技術傳質和傳熱模型如圖所示,當多組分的熱流體流過多空膜的熱側。多孔疏水膜內的作用之一是可容將溫度和組成不同的兩種料液隔開,其二是在膜兩側蒸汽壓差的作用下,揮發性的輕組分以蒸汽形式通過膜孔,以擴散形式從膜熱側到達冷側,冷凝,這就是膜蒸餾的基本過程。需要指出的是所謂冷側既可以設一與膜保持一定Z距離的冷壁(即間接接觸式),也可以不設冷壁直接與冷卻水相接(直接接觸式)兩種冷卻方式。膜蒸餾技術以其能常壓低溫操作、可利用廢熱等優點,被認為能用於海水淡化、超純水的制備、非揮發性物質水溶液的濃縮和結晶、回收水溶液中的揮發性物質等方面。
㈦ 科技工業技術中經常會提到「唯象」( equilibrium), 是什麼意思就是指簡單的平衡穩定嗎
唯 象 理 論
我 剛 才 說, 近 代 科 學 的 精 神, 是 要 把 歸 納 法 跟 推 演 法 結 合 起 來, 那 么 我 現 在 就 舉 一 個 特 別 簡 單 的 例 子, 就 是 今 天 物 理 學 的 結 構, 今 天 物 理 學 的 結 構, 可 以 說 是 分 成 四 層, 從 一 到 二 到 三 到 四。 首 先 是 最 基 本 的 現 象, 為 研 究 這 些 基 本 的 現 象, 你 需 要 做 一 些 實 驗。 那 么 從 這 些 現 象, 從 這 些 實 驗, 一 個 很 廣 但 不 一 定 很 深 的 領 域 提 煉 出 一 些 東 西 來, 這 就 叫 做「唯 象 理 論」。「唯 象」 的 意 思, 就 是 你 只 是 從 這 些 現 象 來 著 眼, 把 這 些 現 象 歸 納 出 一 些 規 律, 那 么 「唯 象」 理 論 跟 這 些 現 象 之 間 的 關 系, 又 是 歸 納 的, 又 是 推 演 的。 我 可 以 畫 兩 種 箭 頭, 向 上 的 一 個 是「推 演」;「歸 納」 的 箭 頭 呢, 我 是 把 它 變 成 虛 線 的。 這 個「唯 象 理 論」, 到 這 個 現 象, 這 個 推 演 的 過 程 呢, 我 用 實 線。 我 一 個 用 虛 線, 一 個 用 實 線, 也 有 它 的 象 徵 性 的 道 理。 因 為 實 線 所 做 的 事 情, 是 比 較 不 容 置 疑, 不 易 引 起 爭 辯 的, 而 這 個 虛 線 的「歸 納」 呢, 是 容 易 引 起 爭 辯 的, 因 為 每 一 個 人 著 重 點 不 一 樣, 看 法 不 一 樣, 所 以 思 維 的 方 式 不 一 樣。 那 么 , 近 代 科 學 重 要 的 一 點 是 把 這 兩 者 結 合 起 來, 所 以 可 以 從 一 變 成 二。 那 么 二 跟 三 的 關 系 呢, 是 要 變 成 一 個 更 深 的 理 論 結 構。 最 後 從 三 到 四, 則 是 把 這 些 理 論 結 構 變 成 一 個 數 學 的 語 言。 可 以 說, 以 上 所 表 示 的, 正 是 近 代 物 理 學 的 精 神 。
㈧ 萃取與蒸餾相比,有什麼優點
很明顯的,節省能源嘛
其實這兩個最好別放一起比較,因為萃取是分離兩個不互溶物質,而蒸餾是分離兩個互溶物質
㈨ 非鹵代烴類 (含石油烴) (non-halogenated hydrocarbons)的測定
氣相色譜法
方法提要
地下水和地表水樣品一般結合吹掃捕集、共沸蒸餾、真空蒸餾、分液漏斗液-液萃取、連續液-液分配提取或其他適當的富集方法 (如固相萃取法等) 富集後導入 GC/FID測定,以獲得適當的定量限。
柴油范圍有機物 (DROs) 可以用適當的溶劑萃取法處理。
汽油范圍有機物 (GROs) 可以通過吹掃捕集、自動頂空、真空蒸餾或別的適當技術導入 GC/FID。
可以使用填充柱或毛細管柱分析和檢測單獨的非鹵代烴化合物,通過改變色譜條件以達到適當的分離特性。
熔融石英毛細管柱用於分析石油烴類。
方法用於檢測各種揮發性和半揮發性非鹵代烴有機化合物,可定量檢測的化合物見表82.55。
表82.55 可檢測化合物
續表
注:b為用此技術有足夠的響應;d為通過共沸蒸餾法濃縮;ht為僅在80℃使用此方法凈化分析物;
I為該技術不適用於這種分析物;pp為低的凈化效率,導致高的EQLs;NA為不可用。
本法可用於分析石油烴,包括汽油類有機物(GROs)和柴油類有機物(DROs)。GROs指C6~C10范圍鏈烴,沸程范圍大概為60~170℃;DROs指C10~C28范圍鏈烴,沸程范圍大概為170~430℃。由於蒸發和生物降解等環境行為,特有的燃料種類或者多種燃料中的某種燃料的識別是很復雜的,有時需用其他更適合的方法識別GROs和DROs。
本法也可作為易揮發和半揮發有機物的篩選工具,獲得半定量的數據,以防止用GC-MS定量分析時過負荷。可用自動化頂空法進樣,如果已用溶劑提取法處理試樣,則可採用直接進樣,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單點校正法。
儀器和裝置
氣相色譜儀 檢測器-火焰離子化檢測器 (FID)
吹掃捕集導入裝置。
推薦氣相色譜柱:
1) 8ft × 0.1in ID 不銹鋼或玻璃柱,填充表面有 1% sp-1000 的 Carbopack-B 60 /80目,或相當規格。
2) 6ft × 0.1in ID 不銹鋼或玻璃柱,填充表面有正辛烷的 Porasil-C 100 /120 目 (帶有化學結合相的多孔硅膠珠) ,或相當規格。
3) 30m × 0.53mm ID 熔融石英的毛細管柱,結合有 DB-Wax (或相當物質) ,膜厚 1μm。
4) 30m × 0.53mm ID 熔融石英的毛細管柱,化學結合 5% 聚甲基硅氧烷 (DB-5,SPB-5,RTx,或相當物質) ,膜厚 1.5μm。
毛細管柱是用來分析石油烴的,也可使用確認特性數據 (如色譜分離和 MDLs) 的其他色譜柱 (如 0.25~0.32mm ID 毛細管色譜柱) 。
粗徑毛細管柱前應當接 1/4in 的進樣口並且有針對於此柱子使用的特殊鈍化襯墊設計。
5mL Luer-lok 玻璃注射器。
5mL 氣密的、有針對於易揮發分析物關閉閥的注射器。
微型注射器 如 10μL 和 25μL 且帶有 0.006in ID 的針 (Hamilton 702N 或相當規格)和 100μL 注射器。
試劑
試劑水 該方法中所有提到的水均指無有機物水。
甲醇 農殘級。
石油或柴油 工業燃料 (燃料中低沸點的成分很快蒸發) 。
烷烴標准物質 包括一系列相應的正構烷烴類化合物,用來確立它們的保留時間(如用 C10~ C32作柴油的標准) 。
標准儲備溶液 由純的標准物質制備或者是購買有保證的溶液。當甲醇為目標分析物或在樣品前處理階段使用共沸蒸餾法時,標准溶液均不可用甲醇配製。標准溶液必須每隔6 個月重配一次,或發現問題時重配。
標准中間溶液 可以是單標或所有組分的混合物,用作進一步配製校準系列溶液或監控標准溶液。為防止易揮發組分的損失,應當存放在有最小液面上空的容器內並經常檢測其降解和蒸發情況。
校準系列溶液 最少配製 5 個濃度水平的校準溶液系列,用標准中間溶液配製,可用水配製 (吹掃捕集法或直接進樣) 或用二氯甲烷配製 (溶劑進樣) 。其中一個校準溶液的濃度應當等於或低於定量限,其餘標樣的濃度應當與真實樣品的預計濃度范圍符合或者應當在氣相色譜規定的工作范圍。每一個標樣都應當包含用這個方法檢測的所有分析物。易揮發的有機物標樣用純水配製。
配製精密度高的標准水溶液的注意事項:
不要將超過 20μL 的甲醇為溶劑的標樣注入 100mL 水中。
使用25μL Hamilton 702N 微量注射器或與之相當規格的注射器,如取甲醇為溶劑的標准時,針的幾何形狀的變化將會影響移入水中標樣體積的可重現性。
要快速地將初級標樣注入已填充溶劑的容量瓶中,注射後盡可能快地將針頭移開。
混合稀釋的標樣時僅需上下顛倒容量瓶 3 次。
吸取容量瓶大肚部分的標准溶液 (不要用任何瓶頸處的溶液) 。
當需要稀釋易揮發的有機物標樣時,不要用移液管稀釋標樣或轉移樣品和含水標樣。
用於吹掃捕集分析的水溶液標准不穩定,所以 1h 之後則應當丟棄,除非將標樣注滿小瓶密閉保存才可超過 1h 使用,最多不超過 24h。水溶液標樣用作共沸蒸餾時最多可以存放 1 周,存放時將標樣置於有聚四氟乙烯 (PTFE) 螺帽的密閉瓶子中,具有最小液面上空,4℃避光保存。
內標溶液 選定一個或多個內標物,所選定的內標物和分析物在分析過程中的行為應當相似,內標物應不受基質干擾的影響。一般沒有單一內標物能滿足所有限定條件。當用共沸蒸餾方法處理樣品時,推薦使用下列內標: 2-氯代丙烯腈、六氟代 -2-丙醇和六氟代 -2-甲基 -2-丙醇。
替代物標准溶液 在處理每個試樣、標准和空白時,添加一個或兩個不受干擾的替代化合物,以此來監控分析系統的功能和方法的有效性。
樣品的採集,保存和處理
1) 揮發性有機物采樣參見 82.9.1 樣品採集、保存和制備部分。
2) 半揮發性有機物。測定半揮發性有機物用的采樣容器應用肥皂和水洗滌,然後再用甲醇 (或異丙醇) 沖洗。樣品容器應是由玻璃或聚四氟乙烯制的,並帶有聚四氟乙烯(或溶劑沖洗過的鋁箔) 襯墊的螺旋蓋。強酸性或強鹼性樣品會和鋁箔反應導致樣品被污染。不能用塑料容器或蓋來貯存樣品,因為來自塑料中的酞酸酯和其他碳氫化合物可能污染樣品。應小心填裝樣品容器,以防止所採集樣品的任何部分接觸到采樣者的手套而引起污染。不能在有尾氣存在的地方採集或貯存樣品,如果樣品與采樣器接觸 (例如,使用自動采樣器) ,用試劑水通過采樣器並用作現場空白。
分析步驟
1) 試樣導入方法。所有內標、替代物和基質添加都要在試樣導入 GC / FID 系統前添加到樣品中。
a.直接進樣。直接用注射器將試樣注射到 GC 口內。
易揮發有機物 [包含汽油范圍有機物 (GROs) ]: 將含有高濃度分析物的水樣、共沸蒸餾不清潔的低沸點有機物處理得到的含水濃縮物或有機溶劑廢棄物注射入 GC 進樣口。直接注射未濃縮的水樣有很多限制,易揮發物的毒性 (TC) 達到法定限度或濃度超過10000μg /L 時才可許採用該法檢測。如果酒精濃度 > 24% ,也可以應用直接進樣檢測水樣的可燃性。
半揮發性有機物 [包含柴油范圍有機物 (DROs) ]: 將用分液漏斗液-液萃取或連續液-液分配提取處理得到的水樣的萃取物注射入 GC 進樣口。
b.吹掃捕集。
吹掃捕集分析水樣。也可用甲醇(和其他易與水混合的溶劑)提取含油水樣中待測物,隨後用吹掃捕集法測定。通常在室溫下對水樣進行吹掃捕集。有時需要將水樣加熱吹掃以降低檢測限;然而,25mL的試樣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能提供足夠的靈敏度。
c.真空蒸餾。可用於將水樣、固體樣或組織樣品中易揮發有機物導入GC/FID系統。
d.自動靜態頂空。可用於將水樣、固體樣或組織樣品中易揮發有機物導入GC/FID系統。
2)推薦色譜條件。
柱1:載氣(He)流速40mL/min。溫度程序,初始溫度45℃,保持3min,以8℃/min的速度升溫,從45℃升溫至220℃,最終溫度220℃,保持5min。
柱2:載氣(He)流速40mL/min。溫度程序,初始溫度50℃,保持3min,以6℃/min的速度升溫,從50℃升溫至170℃,保持4min。
柱3:載氣(He)流速15mL/min。溫度程序,初始溫度45℃,保持4min,以12℃/min的速度升溫,從45℃升溫至220℃,保持3min。
柱4(DROS):載氣(He)流速5~7mL/min。尾吹氣(He)流速30mL/min。進樣口溫度200℃,檢測器溫度340℃。溫度程序,初始溫度45℃,保持3min,以12℃/min的速度升溫,從45℃升溫至275℃,保持12min。
3)初始校準。對於每一種樣品導入方法,建立氣相色譜操作的參數,繪制相應的不同標准曲線。對於沒有凈化的易揮發物推薦使用內標法,內標物為六氟-2-丙醇、六氟-2-甲基-2-丙醇和2-氯丙烯腈。
a.分析單一組分分析物的外標校準步驟。對於每一個目標化合物和替代物,最少准備5個不同濃度的校準標准溶液。分取一種或幾種標准儲備液於容量瓶中,用適宜的溶劑稀釋至刻度。其中某個外標溶液的濃度應該小於或等於要求的定量限(以預處理方法中確定的最終體積內未稀釋的濃度為基礎),其他校準標樣的濃度應當與真實樣品的預期濃度范圍相對應,或者由檢測器的工作范圍來確定。
用與實際試樣導入氣相色譜相同的技術導入每個校準溶液。將峰高或峰面積響應值對進樣量列表。計算每個組分分析物的校準因子(CF)。
CF=標准溶液中化合物的峰面積(或峰高)/化合物注入質量(ng)
b.DROs和GROs的外標校準步驟。用來校準的響應值表現為DROs和GROs保留時間范圍內的色譜圖全面積,包括含在單一峰內的未分開的復雜混合物。
對於每一類型燃料,最少准備5個不同濃度水平的校準溶液。分取一種或幾種標准儲備液於容量瓶中,用適宜的溶劑稀釋至刻度。一種外標的濃度應該小於或等於要求的定量限(以預處理方法中確定的最終體積內未稀釋的濃度為基礎)。其他校準溶液的濃度應當與真實試樣的預期濃度范圍相對應,或者由檢測器的工作范圍來定。
`注意:只要有可能,應當用污染取樣現場的特定燃料來配製校準溶液(例如,被懷疑已漏的油桶內殘余的燃料樣品)。如果這樣的樣品不易獲得或不知曉,則使用最近購買的商用燃料。定性篩選注射和GC分析也許能識別未知燃料。
用與實際試樣相同的氣相色譜導入技術導入每個校準溶液。計算每種類型燃料的校準因子(CF):
CF=保留時間范圍內的總面積/化合物注入質量(ng)
4)校準線性。在整個工作范圍內,如果校準因子的相對標准偏差(RSD,%)小於20%,此有機物的線性可以被採取,而且可以用平均校準因子取代校準曲線。
在整個工作范圍內,RSD(%)如果大於20%,此有機物的線性就不能被採用。可使用非線性等其他校準選擇。
保留時間窗口。單一組分目標分析物以保留時間窗口為基礎鑒別。DROs和GROs以每個類型燃料中的特徵組分的保留時間范圍為基礎進行鑒別。
在建立保留時間窗口之前,一定要確定色譜系統的功能是可靠的;並且已經對被分析的試樣混合物中的目標分析物和替代物的操作參數進行了優化。
在初始校準中已定義了GROs的保留時間范圍。兩個特殊的汽油組分(2-甲基戊烷和1,2,4-三甲基苯)可以用來建立這個范圍。保留時間范圍的計算基礎為:保留時間窗口最低限為第一個流出組分,保留時間窗口最高限為最後一個流出組分。
在初始校準中已定義了DROs的保留時間范圍。此范圍的建立基礎為C10和C28烷烴的保留時間。保留時間范圍的計算基礎為:保留時間窗口最低限為第一個流出組分,保留時間窗口最高限為最後一個流出組分。
5)校準持續確認。校準曲線和保留時間必須在每12h換班開始時檢驗,這是最低要求。當單一的目標分析物被分析時,檢驗可以通過測量含有所有目標分析物和替代物的一個或多個校準溶液(通常是中間濃度的)來完成。當石油烴被分析時,檢驗可以通過測量燃料標准和烴的保留時間標准來完成。強烈建議12h內不斷追加分析檢驗標准溶液,尤其對於含有可見濃度浸油物質的試樣。
如果對於任何分析物的響應值與初始校準所獲得的響應值相差在±15%以內,則初始校準被認為是有效的,可以繼續將初始校準所測得的CF值或RF值用於試樣定量(若分析時使用共沸蒸餾作為試樣導入技術,D可達±20%)。如果分析物的響應值與初始響應值相差±15%以上(共沸蒸餾為±20%),必須採取校正措施重新恢復系統或者針對此化合物繪制新校準曲線。
在校準檢驗分析中,所有目標分析物和替代物或正構烷烴都應當符合先前已測定的保留時間窗口。如果任何分析物的保留時間不在±3σ窗口之內,必須採用重建系統的校正行為或者針對此化合物准備新的校準曲線。
溶劑空白和任何方法空白應當在校準檢驗分析時運行,以驗證實驗室污染沒有造成假陽性。
6)氣相色譜分析。試樣分析順序,以校準檢驗開始,接著是試樣提取分析。強烈推薦12h內不斷追加分析檢驗標樣,尤其是含有可見濃度浸油物質的試樣。在一批分析結束時再分析一個檢驗標樣。當一批試樣已被注射入氣譜或者當保留時間或D(%)質量控制標准超標,順序結束。如果標准超標,在重新標定和進行試樣分析之前,檢查氣相色譜系統。所有採用外標校準的分析必須包括數據質量分析(例如,校準和保留時間校準)。所有超過質控標準的標樣濃度和超過校準曲線范圍的試樣都必須重新分析。
試樣分析與校準使用的儀器條件應相同。當將吹掃捕集試樣導入時,打開樣品小瓶或從封閉的小瓶中取出一部分試樣(於是產生頂空)都將危及易揮發試樣的分析。因此,推薦准備兩個平行試樣進行吹掃捕集分析。如果第一個試樣的分析不成功或者結果超過了方法校準范圍,第二個試樣可以安全貯存24h用來重新分析或稀釋。共沸蒸餾所得的分餾物可分成兩部分並且在分析前將其共置於4℃環境中。推薦在蒸餾24h內分析蒸餾液(最長不超過7d)。
如果試樣響應超過初始校準濃度范圍,必須分析稀釋的試樣。對於含有易揮發有機物的水樣,用來稀釋的必須是試樣的備份,即已密封和貯存准備使用和再分析的試樣。稀釋萃取液使所有的峰處於合適的尺寸,因為當色譜峰不合尺寸時重疊峰可能不很明顯。為保證超過100倍范圍的所有峰值都在合適的尺寸范圍內,計算機對色譜峰進行處理,重新給出色譜圖。只要未超過校準限定都可操作。當重疊峰導致峰面積積分錯誤時,推薦測量峰高而不用峰面積積分。
當試樣萃取物中的一個峰落入每日保留時間窗口時,單一組分分析可被暫時辨認。需要用第二根色譜柱或GC/MS證實。由於火焰離子化檢測器是非選擇性的,所以強烈推薦使用GC/MS定性單一組分分析物,除非可獲得支持定性的歷史數據。
對於石油烴分析,一般不需要第二根色譜柱證實。然而,如果分析有干擾,則要求使用第二根GC柱分析確認,也要確認樣品烴落在初始校準所建立的保留時間范圍內。
注意:燃料尤其是汽油,由於它們固有的揮發性致使鑒定是復雜的。燃料的早期洗提化合物顯現出很強的揮發性,取樣後若不馬上用塞子塞住,極易風蝕。在汽油的色譜圖中,汽油極易揮發的部分組成了50%的重要峰面積。這一小部分很少能在環境樣品或低濃度的有關汽油殘余物色譜圖中顯現。
每12h通過復測空白、標准和重份試樣以檢查全分析系統的狀態。需校正嚴重的拖尾峰,峰拖尾問題經常由色譜柱的活性部位、氣相色譜的冷部位、檢測器的操作或者系統的泄露導致。
7)計算。試樣中每個分析物的濃度可通過吹掃或注射標準的量計算。標準的量可以用校準曲線或從初始曲線獲得的CF或RF得到色譜峰的響應值計算。
盡管汽油和柴油含有的多種混合物能在GC/FID色譜圖中有較好的解析度,但兩種燃料都含有太多其他組分,這些組分不能被色譜分辨。這些未分辨的復雜混合物導致色譜圖中的「巔峰值」,形成了這些燃料的特徵。另外,盡管分離的色譜峰在定性特定的燃料類型時很重要,但未分離的色譜峰的峰面積可能占總響應面積的大部分。
為了分析DROs,將C10和C28的所有峰面積加和。這個面積由C10和C28保留時間范圍內所有基線凸起部分構成。
分析DROs使用的氣相色譜條件會導致嚴重的柱流失,同時導致基線上升,所以應該在測DROs氣相色譜圖的面積時適當的減去柱流失。在分析試樣中的DROs時,每12h換班時分析二氯甲烷空白,用測定試樣的方式測量該色譜圖峰面積。先通過DROs保留時間的范圍制定水平的基線,然後將該面積值從已測量的試樣面積中減去,所得面積之差按下式計算出DROs的濃度。
a.外標法校準-線性校準模型:
岩石礦物分析第四分冊資源與環境調查分析技術
式中:ρS為試樣中目標分析物的濃度,μg/L或ng/mL;AS為試樣中分析物的峰面積(或峰高);Vt為試樣濃縮液的總體積(μL),吹掃-捕集法分析中不存在Vt值,因此設定為1;CF為為初始校準的校準因子,每ng的面積值(或峰高);D為試樣或試樣提取液分析前的稀釋因子,試樣品沒有稀釋時D=1,量綱為一;Vi為提取液進樣體積(μL),通常水樣和校準標准品的進樣體積應該相同,對於吹掃-捕集分析法不存在Vi,因此取值為1;如果計算校準因子時使用了濃度單位,則在此方程式中不使用Vi;VS為水樣或吹掃體積,mL。
如果使用吹掃-捕集方法,樣品的甲醇提取液加入到了水中進行測定。
如果使用不通過原點的線性校準,可以用最小二乘法做線性回歸,得到回歸方程。根據面積響應值(y)、斜率(a)和截距(b)計算測定溶液中分析物的濃度,然後換算為原樣中的濃度。
對於吹掃-捕集分析法,若吹掃進樣前未對試樣進行稀釋,則進入系統的樣品中分析物的濃度與原始濃度相同。
b.內標法校準-線性校準。水樣中每個分析物的濃度按下式計算:
岩石礦物分析第四分冊資源與環境調查分析技術
式中:ρS為試樣中目標分析物的濃度,μg/L或ng/mL;ρiS為測定液中內標物的濃度,μg/L或ng/mL;AS為試樣中分析物的峰面積(或峰高);AiS為內標物的峰面積(或峰高);Vt為試樣濃縮液的總體積(μL),吹掃-捕集法分析中不存在Vt值,因此設定為1;CF為為初始校準的校準因子,每ng的面積值(或峰高);D為試樣或試樣提取液分析前的稀釋因子,如果試樣品沒有稀釋,D=1,量綱為一;Vi為提取液進樣體積(μL),通常試樣和校準標準的進樣體積相同,對於吹掃-捕集法不存在Vi,故取值為1;如果計算校準因子時使用了濃度單位,則在此方程式中不使用Vi;RF為初始校準的平均響應因子,與外標法的校準因子不同,響應因子量綱為一;VS為水樣或吹掃體積,mL。
c.非線性校準曲線的計算。當使用非線性曲線校準時,非線性方程必須變形後,求解提取液或吹掃體積中分析物濃度,然後將提取液中分析物濃度換算成試樣中分析物的濃度。
為了分析DROs,將分布在2-甲基戊烷和1,2,4-三甲基苯之間所有的峰面值相加,使用上述方程式計算GROs濃度。GROs分析中通常不需要減去柱流失。
計算公式涵蓋了外標校準和內標校準、直線校準曲線和非直線校準曲線。
8)篩選。為了減少GC/MS分析高度污染樣品造成的儀器停工期,可用本法的單點校準進行篩選。
與GC/MS連接的進樣設備配置同樣可用於GC/FID或其他配置。
建立起穩定的系統響應和穩定的色譜保留時間,分析GC/MS校準標準的最高點。
分析水樣或水樣萃取液時,當目標待測物濃度超過校準曲線高限時,且在相同保留時間沒有其他化合物流出,比較試樣和最高濃度標准中分析物的峰高,計算試樣中分析物的濃度。然而與GC/MS系統相比,FID對鹵化物反應不太靈敏,因此上述比較方法並不絕對正確。
為了確定儀器響應和氣相色譜保留時間的穩定性,最高點標准應該最少每隔12h分析一次,但是對於篩選不要求做質量檢測。
9)儀器維護。注入廢棄物試樣的萃取液通常會在注射口區域、分流器(分流進樣時)和色譜柱頭留有高沸點的剩餘物,該剩餘物影響一些氣相色譜分析性能(例如,殘余物峰值、保留時間變化、分析物降解等),因此儀器維護非常重要。分流器中殘余物累積可能迫使氣流拐彎,由此改變分流比。如果這種情況在分析時發生,定量數據有可能不準確。適當的清理技術使問題最小化,質量檢測設備將顯示何時需要儀器維護。
推薦氣相色譜儀維護。
分流裝置的連接:連接雙柱可使用壓力適應Y形的玻璃分流裝置或者是Y形熔凝石英的連接器,清潔並將分流裝置脫活或更換用潔凈脫活的分流器。切除柱子靠近進樣口一端的幾英寸(最多1英尺)。根據生產商的說明,拆下柱子和用溶劑反向沖洗進樣口。如果這些步驟不能消除降解問題,有必要對進樣口金屬主體進行脫活處理或更換柱子。
柱子沖洗:柱子應該用幾倍柱體積的適當溶劑沖洗。極性和非極性溶劑都可使用,根據樣品殘余物的性質決定,第一次用水沖洗,接著用甲醇和丙酮,最後用二氯甲烷沖洗。有時只用二氯甲烷沖洗。為了使固定相中的試樣殘留物轉入溶劑,柱子內應該注滿二氯甲烷,保持過夜;然後用新鮮的二氯甲烷沖洗柱子,再排干,室溫下用超純的氮氣流乾燥柱子。
質量控制
在每批試樣分析過程中都應包括方法空白、基質添加、重復樣和質量控制樣。
如果估計試樣中含有目標分析物,要使用一個基質添加樣和一個未添加基質的實際試樣重復分析。若估計試樣中不含有目標分析物,則應使用一個基質添加樣和一個基質添加重復樣。
分析每批試樣時,都應分析一個實驗室質量控制樣(LCS)。LCS含有相似於試樣的基質成分,與試樣基質具有相同質量或體積。該LCS用相同的待測化合物、同樣濃度添加作為基質添加樣。當添加基質分析結果顯示潛在的問題由試樣基質本身產生時,LCS結果可用來校驗實驗室用的清潔基質的分析結果。
應評價每個試樣中的替代物回收率。
方法性能
水基質中使用共沸蒸餾的揮發性有機物方法檢出限見表82.56。
表82.56 共沸蒸餾提取水樣中揮發性有機物的方法檢出限
續表
色譜圖見圖82.20~圖82.24。
圖82.20 300×10-6汽油標准色譜圖
圖82.21 30×10-6柴油標准色譜圖
圖82.22 30×10-6柴油標准色譜圖在C10~C18之間的基線
圖82.23 使用共沸蒸餾法提取試劑水中揮發性化合物色譜圖(混合物1)
圖82.24 使用共沸蒸餾法提取試劑水中揮發性化合物色譜圖(混合物2)
注意事項
1)當分析揮發性有機物時,樣品在運輸和貯存過程中可能被穿過容器隔膜的外界揮發性有機物(尤其是含氯氟烴和二氯甲烷)污染。准備一份純水作空白樣品,使其經過取樣和後續的貯存和處理操作過程,用以監測樣品污染。
2)高濃度和低濃度試樣的連續分析可能導致高濃度試樣的殘余物對後續低濃度試樣的污染。為了降低這種污染,在分析不同試樣時必須先用適當的溶劑將進樣針或吹掃裝置洗凈。分析非常規濃度的試樣後都應分析溶劑空白,以防止儀器中殘留的試樣污染後續試樣。
3) 清洗器皿時,先用洗滌液洗滌,再用蒸餾水沖洗,接著放置於 105℃ 的烘箱中烘烤。清洗進樣針或自動進樣器時,用適當的溶劑沖洗沾有試樣的表面即可。
所有的玻璃器皿都必須認真的清洗。玻璃器皿盡可能用完後立即用最後使用過的溶劑沖洗,接下來應當用含有洗滌劑的熱水洗滌,再用自來水和純水沖洗。最後晾乾玻璃器皿後放置於 130℃烘箱中烘幾小時,或用甲醇沖洗後晾乾,存放在清潔環境中。
4) 火焰離子化檢測器 (FID) 是非選擇性檢測器,可能存在很多干擾分析的非目標化合物。
參考文獻和參考資料
地下水質檢驗方法 (DZ/T 0064—1993) [S].1993.北京: 中國標准出版社
何淼,饒竹 .2008.圓盤固相萃取富集-氣相色譜法測定地表水中有機氯和有機磷農葯 [J].岩礦測試,27 (1) : 12-16
何淼,饒竹,蘇勁,黃毅 .2007.GDX -502 樹脂富集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地表水中酚類化合物 [J].岩礦測試,26 (2) : 101 -104
黃毅,饒竹.2009.吹掃捕集氣相色譜-質譜法測定全國地下水調查樣品中揮發性有機污染物[J].岩礦測試,28 (1) : 15 -20
李松,饒竹,宋淑玲 .2008.全國地下水調查中 12 種半揮發性必檢組分的測定 [J].岩礦測試,27 (2) :91-94
李松,饒竹.2009.地下水中12 項半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測定的質量控制 [J].岩礦測試,28 (2) : 157 -160
劉風枝,劉瀟威 .2007.土壤和固體廢棄物監測分析技術 .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
饒竹,李松,佟柏齡,等 .2004.頂空氣相色譜法測定地層水中的苯系物 [J].岩礦測試,23 (2) :97-101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 釋義 (GB 5749—2006) [M].2007.北京: 中國標准出版社
生活飲用水標准檢驗方法 微生物指標 (GB/T 5750.12—2006) [S].2007.北京: 中國標准出版社
生活飲用水標准檢驗方法 有機物綜合指標 (GB/T 5750.7—2006) [S].2007.北京: 中國標准出版社
生活飲用水標准檢驗方法 (GB/T 5750.10—2006) [S].2007.北京: 中國標准出版社
王若蘋 .2005.固相微萃取-毛細管氣相色譜法快速同步分析水中硝基苯類及氯苯類化合物 [J ].中國環境監測,21 (6) : 15 -19
魏復盛 .2002.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 第四版 .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謝原利,吳瞻英,饒竹,等 .2008.氣相色譜/負化學電離質譜測定地下水中多氯聯苯 [J].水文地質地質工程地質,35 (增刊) : 301 -304
張蘭英,饒竹,劉麗娜 .2008.環境樣品前處理技術 〔M〕.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US EPA Method 8015D,Nonhalogenated Organics Using GC /FID [S] .Revision 4 2003
US EPA Method 8081B,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by Gas Chromatography [S]
US EPA Method 8260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by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GC /MS) [S]
US EPA Method 8310,Polynuclear Aromatic Hydrocarbons [S]
本章編寫人: 耗氧量和生化需氧量測定,劉曉雯 (天津市地礦局測試中心) 。微生物等測定,田來生、齊繼祥(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有機污染物測定,饒竹 (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 。
㈩ 關於蒸餾液態空氣的一點兒疑惑
溫度達到-195.8°C時液氮變為氣態,而氧還是液態,所以是氮氣先出來
蒸餾
distillation
利用液體混合物中各組分揮發度的差別,使液體混合物部分汽化並隨之使蒸氣部分冷凝,從而實現其所含組分的分離。是一種屬於傳質分離的單元操作。廣泛應用於煉油、化工、輕工等領域。
其原理以分離雙組分混合液為例。將料液加熱使它部分汽化,易揮發組分在蒸氣中得到增濃,難揮發組分在剩餘液中也得到增濃,這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兩組分的分離。兩組分的揮發能力相差越大,則上述的增濃程度也越大。在工業精餾設備中,使部分汽化的液相與部分冷凝的汽相直接接觸,以進行汽液相際傳質,結果是汽相中的難揮發組分部分轉入液相,液相中的易揮發組分部分轉入汽相,也即同時實現了液相的部分汽化和汽相的部分冷凝。
工業蒸餾的方法有:①閃急蒸餾。將液體混合物加熱後經受一次部分汽化的分離操作。②簡單蒸餾。使混合液逐漸汽化並使蒸氣及時冷凝以分段收集的分離操作。③精餾。藉助迴流來實現高純度和高回收率的分離操作 ,應用最廣泛。對於各組分揮發度相等或相近的混合液,為了增加各組分間的相對揮發度,可以在精餾分離時添加溶劑或鹽類,這類分離操作稱為特殊蒸餾,其中包括恆沸精餾、萃取精餾和加鹽精餾;還有在精餾時混合液各組分之間發生化學反應的,稱為反應精餾。
2.3.1 基本原理
液體的分子由於分子運動有從表面溢出的傾向。這種傾向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大。如果把液體置於密閉的真空體系中,液體分子繼續不斷地溢出而在液面上部形成蒸氣,最後使得分子由液體逸出的速度與分子由蒸氣中回到液體的速度相等,蒸氣保持一定的壓力。此時液面上的蒸氣達到飽和,稱為飽和蒸氣,它對液面所施的壓力稱為飽和蒸氣壓。實驗證明,液體的飽和蒸氣壓只與溫度有關,即液體在一定溫度下具有一定的蒸氣壓。這是指液體與它的蒸氣平衡時的壓力,與體系中液體和蒸氣的絕對量無關。
將液體加熱,它的蒸氣壓就隨著溫度升高而增大,當液體的蒸氣壓增大到與外界施於液面的總壓力(通常是大氣壓力)相等時,就有大量氣泡從液體內部逸出,即液體沸騰,這時的溫度稱為液體的沸點。顯然沸點與所受外界壓力的大小有關。通常所說的沸點是在0.1MPa壓力下液體的沸騰溫度。例如水的沸點為100℃,即是指在0.1MPa壓力下,水在100℃時沸騰。在其它壓力下的沸點應註明壓力。例如在85.3KPa時水在95℃沸騰,這時水的沸點可以表示為95℃/85.3KPa。
將液體加熱至沸騰,使液體變為蒸氣,然後使蒸氣冷卻再凝結為液體,這兩個過程的聯合操作稱為蒸餾。很明顯,蒸餾可將易揮發和不易揮發的物質分離開來,也可將沸點不同的液體混合物分離開來。但液體混合物各組分的沸點必須相差很大(至少30℃以上)才能得到較好的分離效果。在常壓下進行蒸餾時,由於大氣壓往往不是恰好為0.1MPa,因而嚴格說來,應對觀察到的沸點加上校正值,但由於偏差一般都很小,即使大氣壓相差2.7KPa,這項校正值也不過±1℃左右,因此可以忽略不計。
將盛有液體的燒瓶放在石棉網上,下面用煤氣燈加熱,在液體底部和玻璃受熱的接觸面上就有蒸氣的氣泡形成。溶解在液體內的空氣或以薄膜形式吸附在瓶壁上的空氣有助於這種氣泡的形成,玻璃的粗糙面也起促進作用。這樣的小氣泡(稱為氣化中心)即可作為大的蒸氣氣泡的核心。在沸點時,液體釋放大量蒸氣至小氣泡中,待氣泡的總壓力增加到超過大氣壓,並足夠克服由於液柱所產生的壓力時,蒸氣的氣泡就上升逸出液面。因此,假如在液體中有許多小空氣或其它的氣化中心時,液體就可平穩地沸騰,如果液體中幾乎不存在空氣,瓶壁又非常潔凈光滑,形成氣泡就非常困難。這樣加熱時,液體的溫度可能上升到超過沸點很多而不沸騰,這種現象稱為「過熱」。一旦有一個氣泡形成,由於液體在此溫度時的蒸氣壓遠遠超過大氣壓和液柱壓力之和,因此上升的氣泡增大得非常快,甚至將液體沖溢出瓶外,這種不正常沸騰的現象稱為「暴沸」。因此在加熱前應加入助沸物以期引入氣化中心,保證沸騰平穩。助沸物一般是表面疏鬆多孔、吸附有空氣的物體,如碎瓷片、沸石等。另外也可用幾根一端封閉的毛細管以引入氣化中心(注意毛細管有足夠的長度,使其上端可擱在蒸餾瓶的頸部,開口的一端朝下)。在任何情況下,切忌將助沸物加至已受熱接近沸騰的液體中,否則常因突然放出大量蒸氣而將大量液體從蒸餾瓶口噴出造成危險。如果加熱前忘了加入助沸物,補加時必須先移去熱源,待加熱液體冷至沸點以下後方可加入。如果沸騰中途停止過,則在重新加熱前應加入新的助沸物。因為起初加入的助沸物在加熱時逐出了部分空氣,再冷卻時吸附了液體,因而可能已經失效。另外,如果採用浴液間接加熱,保持浴溫不要超過蒸餾液沸點20ºC,這種加熱方式不但可以大大減少瓶內蒸餾液中各部分之間的溫差,而且可使蒸氣的氣泡不單從燒瓶的底部上升,也可沿著液體的邊沿上升,因而可大大減少過熱的可能。
純粹的液體有機化合物在一定的壓力下具有一定的沸點,但是具有固定沸點的液體不一定都是純粹的化合物,因為某些有機化合物常和其它組分形成二元或三元共沸混和物,它們也有一定的沸點。不純物質的沸點則要取決於雜質的物理性質以及它和純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假如雜質是不揮發的,則溶液的沸點比純物質的沸點略有提高(但在蒸餾時,實際上測量的並不是不純溶液的沸點,而是逸出蒸氣與其冷凝平衡時的溫度,即是餾出液的沸點而不是瓶中蒸餾液的沸點)。若雜質是揮發性的,則蒸餾時液體的沸點會逐漸升高或者由於兩種或多種物質組成了共沸點混合物,在蒸餾過程中溫度可保持不變,停留在某一范圍內。因此,沸點的恆定,並不意味著它是純粹的化合物。
蒸餾沸點差別較大的混合液體時,沸點較低者先蒸出,沸點較高的隨後蒸出,不揮發的留在蒸餾器內,這樣,可達到分離和提純的目的。故蒸餾是分離和提純液態化合物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重要的基本操作,必須熟練掌握。但在蒸餾沸點比較接近的混合物時,各種物質的蒸氣將同時蒸出,只不過低沸點的多一些,故難於達到分離和提純的目的,只好藉助於分餾。純液態化合物在蒸餾過程中沸程范圍很小(0.5~1℃)。所以,蒸餾可以利用來測定沸點。用蒸餾法測定沸點的方法為常量法,此法樣品用量較大,要10 mL以上,若樣品不多時,應採用微量法。
蒸餾操作是化學實驗中常用的實驗技術,一般應用於下列幾方面:(1)分離液體混合物,僅對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點有較大的差別時才能達到較有效的分離;(2)測定純化合物的沸點;(3)提純,通過蒸餾含有少量雜質的物質,提高其純度;(4)回收溶劑,或蒸出部分溶劑以濃縮溶液。
2.蒸餾操作
加料:將待蒸餾液通過玻璃漏斗小心倒入蒸餾瓶中,要注意不使液體從支管流出。加入幾粒助沸物,安好溫度計。再一次檢查儀器的各部分連接是否緊密和妥善。
加熱:用水冷凝管時,先由冷凝管下口緩緩通入冷水,自上口流出引至水槽中,然後開始加熱。加熱時可以看見蒸餾瓶中的液體逐漸沸騰,蒸氣逐漸上升。溫度計的讀數也略有上升。當蒸氣的頂端到達溫度計水銀球部位時,溫度計讀數就急劇上升。這時應適當調小煤氣燈的火焰或降低加熱電爐或電熱套的電壓,使加熱速度略為減慢,蒸氣頂端停留在原處,使瓶頸上部和溫度計受熱,讓水銀球上液滴和蒸氣溫度達到平衡。然後再稍稍加大火焰,進行蒸餾。控制加熱溫度,調節蒸餾速度,通常以每秒1~2滴為宜。在整個蒸餾過程中,應使溫度計水銀球上常有被冷凝的液滴。此時的溫度即為液體與蒸氣平衡時的溫度,溫度計的讀數就是液體(餾出物)的沸點。蒸餾時加熱的火焰不能太大,否則會在蒸餾瓶的頸部造成過熱現象,使一部分液體的蒸氣直接受到火焰的熱量,這樣由溫度計讀得的沸點就會偏高;另一方面,蒸餾也不能進行得太慢,否則由於溫度計的水銀球不能被餾出液蒸氣充分浸潤使溫度計上所讀得的沸點偏低或不規范。
觀察沸點及收集餾液:進行蒸餾前,至少要准備兩個接受瓶。因為在達到預期物質的沸點之前,帶有沸點較低的液體先蒸出。這部分餾液稱為「前餾分」或「餾頭」。前餾分蒸完,溫度趨於穩定後,蒸出的就是較純的物質,這時應更換一個潔凈乾燥的接受瓶接受,記下這部分液體開始餾出時和最後一滴時溫度計的讀數,即是該餾分的沸程(沸點范圍)。一般液體中或多或少地含有一些高沸點雜質,在所需要的餾分蒸出後,若再繼續升高加熱溫度,溫度計的讀數會顯著升高,若維持原來的加熱溫度,就不會再有餾液蒸出,溫度會突然下降。這時就應停止蒸餾。即使雜質含量極少,也不要蒸干,以免蒸餾瓶破裂及發生其他意外事故。
蒸餾完畢,應先停止加熱,然後停止通水,拆下儀器。拆除儀器的順序和裝配的順序相反,先取下接受器,然後拆下尾接管、冷凝管、蒸餾頭和蒸餾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