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白米為主的釀白酒法
這種傳統的釀酒方法概括起來就是:將大米蒸熟 後拌曲發酵,然後蒸餾得成品酒。具體操作起來就更復雜一些,其工藝如下:浸米—蒸煮—揚冷、拌曲—入缸固態培菌糖化—半固態發酵—蒸餾—成品酒。
其中僅是蒸煮工序就很麻煩,操作要求較為嚴格。例如:將浸好的大米倒入甑內,待園氣後初蒸15~20分鍾,然後潑入熱水,還要上下翻倒幾次,又上蓋, 待園氣後再蒸幾十分鍾,再進行第二次潑水、翻倒、再蒸。同時還要求所蒸煮的大米外硬內軟、無生心、疏鬆不糊,、透而不爛,均勻一致等等。如那一環節掌握不 好,達不到要求都可能影響到出酒率。
v採用生大米釀酒就簡單得多了。生大米不需要淘洗,不需要浸泡,當然更不需要蒸煮。將市售的大米買來後,每公斤大米加入6克生料曲種,加入三公斤冷水攪拌、密封發酵,經蒸餾就得成品酒。所以,有人戲稱生料釀酒技術為「傻瓜釀酒技術」。
v生料釀酒,可以說就談不上什麼「工藝流程」,如果硬要編個工藝流程的話,那麼這個工藝流程就是:配料(大米+曲+水)—發酵—蒸餾—成品酒。
v採用生料酒麴釀制大米白酒,每斤米得一斤酒,45~50度,口感與傳統釀制的一樣,甚至超過。
由此可見,採用生料釀酒,簡化了工藝、節約了燃料和人工、減輕了勞動強度和操作技能、提高了出酒率,從而大大地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還由於生料釀酒操作簡單,管理粗放,完全可採用規模化、機械化大生產。
由於生料釀酒具有上述諸多優點,僅管這個新技術推廣時間不長,宣傳力度不大,但仍然受到許多酒廠的歡迎,尤其是受到那些文化不高、缺乏釀酒技術的小酒 廠和家庭釀酒作坊的普遍歡迎。例如:目前廣西省內即有上千家小酒廠和家庭作坊在採用生料釀酒技術生產大米白酒。江西、湖南、浙江、上海等也有許多廠家在采 用生料釀酒技術生產。
然而,生料釀酒再簡單也是一門科學技術。既是一門科學技術,就有一定的工藝規范和操作規則。遵循這些規則,出酒率就高;違背或不按這些規則操作,就達 不到出酒要求。原因是,由澱粉轉變為酒是生物化學反應的結果,也是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假如改變了規定的作用條件,其代謝產物就不是酒,而是另一種代謝產物 ——如醋酸。
一些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把科學看成魔術,把生料曲種當成是「仙丹妙葯」,以為在生大米中加點水,丟進去一點生料曲種,它就自然而然地「變」出酒來。一但沒有變出酒來或變出的酒不多,就否定了生料釀酒技術的意義和作用。
現將筆者采訪數十家成功地採用生料釀酒廠家的經驗和個人的心得,總結幾條出來供已採用的廠家和對生料釀酒有興趣的廠家參考。
我們知道,釀酒的希望和目的無非是兩個:
一是能得到較高的出酒率;二是釀出的酒能有一個較完美的口感。但是,是否能達到這兩個目的的關鍵環節,是在發酵這道工序。盡管曲種如何好,糖化力和發 酵力如何高;盡管大米的質量好,含澱粉多;盡管蒸餾設備如何先進、接酒技術如何高明。如果在發酵這一環節掌握不好,成品酒的得酒率也就不高。
如何發酵,如何管理,一般酒廠和釀酒作坊都有一定的經驗。但生料釀酒與傳統的燃料釀酒方法還有不同之處。生料釀酒在發酵期中要特別注意和掌握溫度、厭氧和發酵期這三個環節。
一、 溫度(指室溫℃)。生料釀酒的發酵溫度應控制在20℃以上和40℃以下。高於40℃者易產酸,甚至酵母死亡;低於20℃者,生料難以發酵。最佳發酵溫度是25℃~30℃。
溫度與發酵期的關系是:溫度高,發酵期短;溫度低,發酵期長。具體說來,溫度在20~25℃時,發酵期一般是15~20天,溫度在25~30℃時,發酵期一般是10~12天左右。溫度在30~40℃時,發酵期一般為8天左右。
生料曲種耐高溫,在35~40℃時酵母仍能繼續生長、繁殖,而且不會產酸。因此,採用生料釀酒。不存在「安全渡夏」問題。
但是,生料釀酒也存在如何安全過冬的問題。實踐證明,在溫度20℃以下時,生料很難發酵,如溫度在10℃以下則停止發酵,這時的酵母處於冬眠狀態,不繁育生長。因此,室溫在20℃以下時,要採取保溫和升溫措施,使室溫升到20℃以上,生料發酵才能正常進行。
室 溫在20℃以下時,除了採取保溫、升溫措施以外,還可以採取熟料發酵。這里所說的熟料發酵與傳統的蒸煮有很大的區別。這里所說的熟料發酵是指將大料隨便蒸 煮而已。具體操作就是將生大米加入三倍冷水,然後用火煮,待煮到大米基本過心即離鍋冷卻到36℃以下時,加生料曲種攪拌、密封發酵。採用這種熟料發酵方 法,五天左右即全部發酵完畢,然後蒸餾即得成品酒。另外,也可將大米蒸煮成米飯,無夾心即可。
二、 厭氧。所謂厭氧,就是將生大米或煮熟的大米加曲加水裝入發酵容器後要密封,使之在沒有或缺乏空氣的條件下進行發酵。尤其是在發酵的中期和後期,更要特別注 意厭氧發酵。因為在酒精發酵過程中,不需要游離氧參加。如果在發酵中有氧氣參加,酵母菌則通過有氧呼吸獲得能量,將糖徹底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同時產生大 量菌體使酒精的產量大為減少。
其原理是:在有氧條件下發酵,其產品是醋酸,在無氧條件下發酵,其產品是酒精。所以,如果你不想要醋酸的話,就一定要在無氧條件下發酵。
怎樣進行厭氧發酵呢?許多酒廠的實踐經驗是:在發酵初期,採用半密封。所謂發酵初期,是指自生料投入發酵容器,至發酵液面冒出小米花泡沫這段時期。進入發酵中期和後期,就絕對採用全密封式發酵。所謂中期和後期,是指自發酵液面冒出小米花泡沫起至整個發酵完全結束止。
有 的廠家則與此相反,重視發酵初期的密封,但在發酵中期和後期就不重視了。當原料投入發酵容器以後,他們很重視密封,但從此就無人過。二氧化碳將塑料薄膜沖 破了,捆綁的繩索松脫了,無人檢查、更換,使空氣中的雜菌大量進入發酵容器,醋酸菌大量生長、繁殖、甚至把酒精作為它的養料,這就是有些廠家反映出酒率不 高的原因。
三、 發酵期。發酵期是指,從投料到蒸餾前的這段時間。
上面已講過,發酵期的長短決定於溫度的高低。溫度高,發酵期短;溫度低,發酵期長。我們不能說發酵期越短越好,當然也不能說發酵期越長越好,如何適當地掌握這個發酵期的長短,是提高出酒率和增加成品酒的口感和重要環節。
適當的發酵期,首先是看原料是否完全、徹底發酵,其次是原料已經完全徹底發酵後,還要延長發酵期一二天,以利於酯化、增香。
原料已經完全,徹底發酵的標志是:生澱粉已完全轉化為糖,糖已完全轉化為酒精。用檢測殘余澱粉的含量和總殘糖的含量方法就能確定原料是否完全徹底發酵了。當殘余澱粉和殘余總糖的含量在百分之一以下時,即說明原料已得到完全、徹底發酵。
一些小型酒廠和釀酒作坊沒有檢測設備,怎能掌握了解原料是否完全、徹底發酵呢?筆者於1996年編著的《生料釀酒工藝及其操作方法》一書中,曾介紹了用眼睛看、耳朵聽、口嘗、手摸等方法。由於篇幅關系就不再詳述。這里只介紹一種眼看、手摸的簡單方法供參考。
手摸,是用母指和食指擠壓正在發酵中的米粒,如無硬心、無粗糙感,一擠就化,就說明原料已基本上完全、徹底發酵了。
用眼看,一是看原料,二是看顏色。
當漂浮於發酵液面上的大米,全部或大部分沉入池底,發酵液由渾濁變青,而且整個發酵液處於靜止狀態,不再冒泡,米粒不再上下竄動時,就說明整個發酵過程已完畢,原料已經完全、徹底發酵了。
看顏色,就是看發酵液的顏色變化。從投料起至發酵開始冒小泡時的這段時期發酵液是清亮、透明的。從發酵開始至發酵結束這段時期,發酵液由清亮、透明變為米湯色。從發酵結束至酯化時期,發酵液由米湯色變清,最後變成暗淡的淡茶色。
實踐證明,適當延長一點發酵時間,是提高出酒率和增加成品酒香味的重要措施。
要延長多少時間才能算適當呢?筆者主張,當發酵液由渾濁變清,整個發酵液處於靜止狀態時,再延長一二天即為適當。從顏色上看當發酵液由渾濁變清,由清變為暗淡的淡茶色即可進行蒸餾。
為什麼要延長一二天發酵時間呢?因為酒的芳香物質,是原料中的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再經生化反應而成為芳香物質。這個生化反應過程需要時間,這個時間就是酯化時間。
㈡ 大米制白酒的製作方法
常說眾口難調,實際上我們只要細心一點,了解當地人喝酒的習慣,您便知道怎樣做出當地人喜愛的酒了,每個地方人喝酒的習慣都不太一樣,今天肖老師給大家分享的是南方地區的人喜愛米酒,大米製作的白酒是南方人喜愛的,它的口感醇和,回味怡暢。下文介紹大米酒的製作方法。
一、大米酒製作方法如下:
1、普通大米10斤裝一袋,先將大米進行浸泡,因為現在天氣有點涼了,為了效率,在浸泡的時候加了些開水進去,以縮短浸泡時間,很多人會問 這個浸泡到什麼時候呢? 用手指捏斷 看到裡面沒有白芯即可。但是不能泡過頭了,否則米會碎去,看到沒有白芯即可瀝出 准備蒸。
2、淋灑要均勻,水以細和綿為佳, 之所以要淋開水是因為上面的米飯比較干 沒有外加的水補充很難蒸熟,要淋到看去比較濕露為宜。
3、淋好後蓋上蓋子繼續蒸,直到大氣再次冒起,打開查看是否上面的已經熟了沒有,如果沒有熟再淋再蒸,直至熟了為止另外也不能蒸得太爛要熟而不爛為宜。
4、米飯蒸好後 迅速攤開 攤薄,以加快冷卻 減少雜菌感染的幾率 在夏天可以用電風扇加速冷卻。趁熱弄散飯團。
5、接下來的工作就比較重要了,拌酒麴,這個直接關繫到後面的發酵 和出酒的口感,稱量好酒麴。
6、稱量好酒麴後,就要開始拌酒麴了 拌酒麴時候米飯的溫度最好在30度左右,攪拌酒麴別看那麼簡單 要攪拌勻稱,盡量讓米飯鬆散(所以前面米飯攤開的時候要做好工作趁熱打散)先取一小堆進行攪拌,然後將這一小堆攪拌好的米飯分散開來跟「大部隊」混合。
7、當所有米飯都攪拌勻稱後 轉移至缸中糖化,這里要說明下、大米不同於高粱等糧食,不能在地上糖化,應放入缸中,因為會產生酒釀 如果放在地上就會浪費了。
裝缸的時候要注意、一是缸要干凈,二是容積不能太大,否則會冷缸,最好糧食在缸中有個70%左右的,是比較適宜的,裝缸的時候要鬆散的裝進,不要用力壓,裝好後、中間挖個低。
8、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 缸體內的上面部分,如果有米飯,零散的在上面要弄下來,不能讓他孤零零的在哪裡晃盪,否則會容易有菌變。
9、然後覆蓋上薄膜,或者你可以用塑料袋另外在上面找個什麼東西壓下,薄膜不需要密封,糖化是需要氧氣的好了,現在算是告一段落了等24-36小時左右開啟加水,加水量為生米的1.2-1.5倍即可,經過了36小時,很濃的酒味,底部有酒釀滲出加水後要密封了哦。
10、已經發酵好的米酒,米酒不是要米飯下沉才蒸餾的,給大夥一個標準的兩個尺度:一是酒液轉清,二是測量酒醅的溫度,溫度跟常溫一樣的話,就可以蒸餾了。
以上是純糧大米白酒的製作方法,大家對釀酒感興趣可以繼續關注,每天都會有分享釀酒技術文章哦!分享是種美德,歡迎分享哦~
來源於大米白酒製作方法
㈢ 純大米白酒釀造詳細過程是怎樣的
傳統工藝的釀酒步驟:
1、浸米:用熱水浸泡大米約半個鍾,然後用清水淋洗干凈並瀝干。浸泡大米一般用缸,切不可使用塑料桶。
2、蒸飯:把大米放入蒸鍋攤平,蒸汽上後蒸餾15-20分鍾,然後潑入大米量六成的熱水,並翻拌。繼續蒸飯,圓汽後15-20分鍾進行第二次潑水,水量為大米量的四成,翻拌後繼續蒸,要求飯粒熟而不黏。
3、拌曲:將蒸熟的米飯(酒飯)轉移至飯床上,打散,攤涼。當酒飯溫度降至合適的溫度後撒上酒麴並與酒飯攪拌均勻。
4、糖化:將下好酒麴的酒飯倒入缸中,在中間挖一個喇叭形的洞,蓋好缸蓋,並根據季節做好保溫或者降溫工作,讓酒飯在適合的恆溫下糖化發酵,糖化過程為24小時左右。
5、酒化:糖化完成後,根據酒飯的溫度及水溫,加入酒飯量約2倍的水量(我們俗稱加酒井水,因為米香型白酒正常蒸餾設備是蒸餾鍋釜,一般的液態蒸餾鍋達不到那種蒸餾效果)讓酒飯繼續酒化發酵,溫度保持在35℃左右。封好缸口,做好降溫或保溫工作。發酵時間為7-10天,發酵好後酒醅酒精度約為11-12%vol。
6、蒸餾:將酒醅倒入蒸餾鍋中,燒火開始蒸餾,要操縱好火候。按照掐頭去尾,斷花摘酒的方式進行蒸餾,酒頭酒尾單獨存放。米香型白酒是半固態發酵,因此在蒸餾的時候要使用液態蒸餾鍋進行蒸餾。
7、陳化:將新酒倒入陶制酒埕中,再將酒埕放入適宜的環境中儲存,這是酒的陳化過程,酒越陳越醇越香。米香型白酒歷史悠遠,很多專家學者公推它為白酒的起源酒,而且米香型白酒是用生物發酵的手工釀酒法釀造出來的,歷史底蘊深厚,大家都可以試試哦。
㈣ 純大米白酒釀造詳細過程是怎樣的
純大米白酒釀造詳細過程如下:
准備材料:大米、糯米、酒麴
步驟:
1、糯米和大米按照1:1的比例淘洗好,待用。
(4)大米發酵蒸餾白酒技術擴展閱讀:
白酒收藏的注意事項
1、在選擇白酒收藏的度數/酒精度的時候要注意源選擇50度以上的高度酒。因為50度以上的高度酒都是純糧釀造的,口感醇厚且不易揮發,而50度以下的白酒一般都是勾兌的,不僅口感不好而且很容易揮發,所以要注意選擇50度以上的高度白酒來收藏。
2、白酒收藏要注意香型,濃香型和醬香型更具有收藏價值。
3、在選擇白酒收藏品的時候千萬要注意白酒品牌的效果,一般來說大品牌,如五糧液、茅台、劍蘭春、沱牌等十大知名品牌的白酒更具有收藏價值。首先它本身價格就高,酒質好,收藏個幾十年後,那就更有價值了。
4.、白酒收藏的環境也有一定的要求。白酒要注意保存在陰涼、乾燥、通風和清潔處,這樣可以保證酒質不會因空氣等污染而變壞。
㈤ 傳統白酒釀造技術
(1)傳統釀酒:
原料→浸泡→初蒸→燜糧→復蒸→攤涼→加曲→裝箱培菌→配槽→裝桶發酵→蒸餾→成品酒
(2)新工藝釀酒:
原料(生糧食+水+酒麴)→發酵→蒸餾→成品酒
通過對比十分明顯,傳統釀酒從糧食到成品酒要經過3次蒸餾近10道工序,操作難度與勞動強度都非常大;而新工藝僅需要2、3道工序即可出酒,一個人就可輕松操作,大大節約了燃料與人力成本,除了能大幅度節約30%——60%以上的燃料與人力成本,新工藝更大的優勢還表現為出酒率更高;傳統釀酒的出酒率(以大米為例)一般在40%左右,最高不超過60%(即100斤大米最多出50度酒60斤),新工藝釀酒由於採用酶活力更強的生料酒麴,出酒率可高達90%,而雅大酒業的微生物酒麴出酒率經檢驗高達94%即100斤大米可出50度酒94斤。正常情況,新工藝出酒率均可比傳統釀酒多出20%—40%。
㈥ 怎麼用大米釀白酒
1、將大米蒸熟成米飯(不要太硬)後涼至不燙手的溫度(利用中溫發酵,米飯太熱或太涼,都會影響酒麴發酵的);
2、 將米飯鏟出一些到用來發酵米酒的容器里(我是用有蓋的陶瓷湯盆),平鋪一層;
3、 將捻成粉後的酒麴,均勻地撒一些在那層米飯上
4、再鏟出一些米飯平鋪在剛才的酒麴粉上,再鋪上一層米飯……就這樣,一層米飯、一層酒麴的鋪上,大約4層(隨意,看您的米飯和酒麴的多少);
5、將容器蓋蓋嚴,放在適宜的溫度下(如果房間溫度不夠,可以用厚毛巾等將容器包上保溫);
6、大約發酵36小時,將容器蓋打開(此時已經是酒香四溢啦),加滿涼開水(為的是終止發酵),再蓋上蓋後,放入冰箱(盡快停止發酵,早日吃到口
㈦ 如何用純大米釀造白酒
工藝如下:
浸米-蒸煮-揚冷、拌曲-入缸固態培菌糖化-半固態發酵-蒸餾-成品酒。
白酒(外文名版:Liquor and Spirits ),以權糧谷為主要原料,以大麴、小曲或麩曲及酒母等為糖化發酵劑,經蒸煮、糖化、發酵、蒸餾而製成的蒸餾酒。又稱燒酒、老白乾、燒刀子等。酒質無色(或微黃)透明,氣味芳香純正,入口綿甜爽凈,酒精含量較高,經貯存老熟後,具有以酯類為主體的復合香味。以曲類、酒母為糖化發酵劑,利用澱粉質(糖質)原料,經蒸煮、糖化、發酵、蒸餾、陳釀和勾兌而釀制而成的各類酒。
而嚴格意義上講,由食用酒精和食用香料勾兌而成的配製酒則不能算做是白酒。白酒主集中在長江上游和赤水河流域的貴州仁懷、四川宜賓、綿竹三角地帶有著全球規模最大、質量最優的蒸餾酒產區,分別為中國三大名酒 的茅五劍,其白酒產業集群扛起中國白酒產業的半壁河山。
㈧ 直接用大米釀酒的方法
直接用大米釀酒的方法
首先將原料大米粉碎。大米粉碎的目的在於便於蒸煮,使澱粉充分被利用。
接著配料、將新料、酒糟、輔料及水配合在一起,為糖化和發酵打基礎。配料要根據甑桶、窖子的大小、原料的澱粉量、氣溫、生產工藝及發酵時間等具體情況而定,配料得當與否的具體表現,要看入池的澱粉濃度、醅料的酸度和疏鬆程度是否適當,一般以澱粉濃度14~16%、酸度0.6~0.8、潤料水分48~50%為宜。
然後進行蒸煮糊化。利用蒸煮使澱粉糊化。有利於澱粉酶的作用,同時還可以殺死雜菌。蒸煮的溫度和時間視原料種類、破碎程度等而定。一般常壓蒸料20~30分鍾左右即可。蒸煮的要求為外觀蒸透,熟而不粘,內無生心即可。將原料和發酵後的香醅混合,蒸酒和蒸料同時進行,稱為"混蒸混燒",前期以蒸酒為主,甑內溫度要求85~90℃,蒸酒後,應保持一段糊化時間。若蒸酒與蒸料分開進行,稱之為"清蒸清燒"。
接下來是冷卻。蒸熟的原料,用揚渣或晾渣的方法,使料迅速冷卻,使之達到微生物適宜生長的溫度,若氣溫在5~10℃時,品溫應降至30~32℃,若氣溫在10~15℃時,品溫應降至25~28℃,夏季要降至品溫不再下降為止。揚渣或晾渣同時還可起到揮發雜味、吸收氧氣等作用。
然後拌醅。固態發酵麩曲白酒,是採用邊糖化邊發酵的雙邊發酵工藝,揚渣之後,同時加入曲子和酒母。酒麴的用量視其糖化力的高低而定,一般為釀酒主料的8~10%,酒母用量一般為總投料量的4~6%(即取4~6%的主料作培養酒母用)。為了利於酶促反應的正常進行,在拌醅時應加水(工廠稱加漿),控制入池時醅的水分含量為58~62%。發酵過程主要是掌握品溫,並隨時分析醅料水分、酸度、酒量、澱粉殘留量的變化。發酵時間的長短,根據各種因素來確定,有3~4天、4~5天不等。一般當窖內品溫上升至36~37℃時,結束發酵就可以了。
最後到了蒸酒。發酵成熟的醅料稱為香醅,它含有極復雜的成分。通過蒸酒把醅中的酒精、水、高級醇、酸類等有效成分蒸發為蒸汽,再經冷卻即可得到白酒。蒸餾時應盡量把酒精、芳香物質、醇甜物質等提取出來,並利用掐頭去尾的方法盡量除去雜質。簡單說你把蒸好的米飯攤冷,然後把你曲粉均勻撒在米飯上面,攪拌下,然後放入你買的壇子裡面,密封 不要太勁 再把壇子放如棉被樣包裹起來。在裡面曲就在開始發酵, 哪時候溫度就上升, 一般兩天後就可以沖了, 但溫度高的話一天就可以了, 大概放兩個月就可以了。
㈨ 白酒釀造工藝流程(詳細一點,講明各步驟)
1、原料粉碎。原料粉碎的目的在於便於蒸煮,使澱粉充分被利用。根據原料特性,粉碎的細度要求也不同,薯干、玉米等原料,通過20孔篩者佔60%以上。
7、蒸酒。發酵成熟的醅料稱為香醅,它含有極復雜的成分.通過蒸酒把醅中的酒精、水、高級醇、酸類等有效成分蒸發為蒸汽,再經冷卻即可得到白酒。蒸餾時應盡量把酒精、芳香物質、醇甜物質等提取出來,並利用掐頭去尾的方法盡量除去雜質。
㈩ 大米是怎麼發酵來做酒的
釀米酒的做法
准備材料:大米、糯米、酒麴
步驟:
1、糯米和大米按照1:1的比例淘洗好,待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