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蒸餾問題 > 白酒蒸餾作業指導書

白酒蒸餾作業指導書

發布時間:2021-12-26 04:56:28

㈠ 白酒企業,包裝車間作業指導書匯編,需要包括哪些方面才比較完美,懂得告訴下,謝謝

可以按洗瓶端、灌裝段、貼標驗酒段、組裝段進行寫作業指導書,寫出各段人員職責,工作步驟,工作要求,質量控制,注意事項等。

㈡ 白酒廠灌裝車間流水線操作規程及流程

一般是人工上瓶、自動洗瓶、烘乾殺菌、灌裝、封蓋、瓶口收縮(有些酒廠是有,有些是不需要這個工藝)、貼標簽、噴碼、人工開箱、人工裝箱、自動封箱等,當然若是大型酒廠,可以實現全套自動化

㈢ 誰有,白酒灌裝車間作業指導書, 詳細點最好, 越詳細越好。 求 急~~ 急

灌裝車間作業指導書

(一)洗瓶

1、先將瓶放入池中浸泡半小時,(溫水)蒸汽加熱。黃酒酒瓶應用80攝氏度以上的溫水浸泡12小時以上。

2、拿瓶刷毛巾逐個洗干凈再進入第二口道水池清洗,然後上沖瓶機沖洗進入篩子控水,備用(當日用)。

3、要求做到三凈,瓶洗干凈、沖干凈、水空干凈。

(二)灌裝

1、洗凈後的合格空瓶放上灌裝機裝酒,要求凈含量的誤差不超過3%每天做到凈含量的抽查記錄。

2、做到裝瓶記錄要准,在保證達到計量標準的情況下,要和樣品保持一致。

(三)燈檢

要求燈檢人員認真細致注意力集中,不能讓不幹凈有異物的酒瓶,轉入下道工序,檢出個不合格品要分類記錄,要及時下線返工,過濾處理,檢出的不合格品要分類記錄。

(四)封蓋

將清洗干凈的瓶蓋把每瓶酒蓋嚴蓋牢,不準漏酒,有內塞的必須蓋好內塞。

(五)衛生要求

進入灌裝車間必須穿統一的工作衣帽,洗手消毒,車間內必須干凈無塵,酒瓶必須通過物流口進出不進酒瓶物洗口的門必須關閉,嚴禁工作人員從物流口進出。

(六)產品防護

每道工序必須做到輕拿輕放防止破損。

包裝車間作業指導書

一、貼標

1、要求貼標人員貼標前檢查瓶蓋是否蓋牢,是否漏酒,檢查是否有異物。

2、商標要貼正貼牢貼展,要貼到指定的部位。大小商標要與瓶的軸心貼正。

二、裝箱

要求裝箱前在次檢驗瓶內有無異物,檢驗商標是否做到貼正貼牢貼展再裝箱,裝箱員要保證按規定裝足數量不能出現缺瓶,每瓶酒必須做到格板內防止破損。

三、封箱

1、封箱前要檢查是否裝足數量,封箱前必須裝入裝箱檢驗合格證才能封箱。

2、封箱膠帶必須封牢封正,碼放整齊。

四、出入庫要求

1、領酒必須每磅過磅必須計錄日期、品種、數量、並保存月底核對。酒入裝罐前必須精過濾防止沉澱。

2、成品入庫要先清點要入數量的件數防止誤差。

3、包裝物出庫要按規格品種清點數量防止誤差。

五、產品防護

1、每道工序工作人員必須做到輕拿輕放防止破損。

2、成品入庫和領酒瓶更應做到輕拿輕放。

六、月結四對照

1、月底要做到出庫(包裝物、出庫酒、現存酒)與成品入庫四對照。

2、每個品種裝完一批後再清點總結月對照做出出入庫數量相符。

3、每做完一個品種要把灌裝機以及管道內的酒全部返回儲酒罐中防止品種串味。

七、衛生要求

車間必須保證清潔包裝物堆放整齊,員工工作必須穿統一的工作服,在工作台上不準吃東西,注意力集中,防止不合格酒轉入下道工序。

容器清洗作業指導書

1、清洗:非自動洗瓶裝置須經55℃2%—5%氫氧化鈉浸泡5min。

2、過毛刷:每個酒瓶必須經過毛刷機對瓶內進行清洗;

3、沖瓶:通過浸瓶的酒瓶,必須經沖瓶機對瓶內進行沖洗,清洗完畢,可用75%vol酒精或干濕熱消毒。

㈣ 請問叉車電瓶加蒸餾水正常的使用壽命是多長,如果我加的是一般飲用礦泉水那會降低它的多少使用壽命!

如果是鉛酸蓄電池,一般是5年壽命,加礦泉水大概3年。
1、純凈水雜質多於版蒸餾水,也會參與化學反權應,造成一次充電後放電時間縮短。
2、蓄電池缺水再加,不同的蓄電池不一樣,如果是密封很好的免維護電池,一直到壽命為止也不用加。

㈤ 電瓶叉車蒸餾水添加作業指導書

如電瓶不漏液,電瓶液少時要加純蒸溜水,因充電時消耗的分解的是水,變成水蒸氣、氫和氧氣散發到空氣中。

㈥ 茅台酒為什麼這么貴,醬香型白酒有什麼好處啊

茅台酒是國酒啊,是醬香型的啊 ,53度醬香型的酒都是很貴的 ,給你些資料你看看吧

茅台酒之所以稱之為「國酒」,是由其悠久的釀造歷史、獨特的釀造工藝、上乘的內在質量、深厚的釀造文化,以及歷史上在我國政治、外交、經濟生活中發揮的無可比擬的作用、在中國酒業中的傳統特殊地位等綜合因素決定的,是三代偉人的厚愛和長期市場風雨考驗、培育的結果。亦得到人民群眾在實際的生活品味和體驗中的贊譽之聲,因而當之無愧。

茅台酒(醬香型白酒)生產工藝是我國白酒工藝的活化石。在一年時間里,將糧食中的澱粉不斷發酵,經過多次蒸煮,慢慢「逼出」其中的酒精和其他有機物,這是茅台型醬香酒與其他白酒最大的不同。

1964年,現任茅台酒廠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季克良與未婚妻徐英大學畢業來到茅台廠工作,他們是茅台廠歷史上最早的發酵專業大學生。

今年67歲、已是滿頭銀發的季克良對我回憶,他對當時茅台酒技藝之復雜感到震驚,書本上的介紹不僅粗率且錯誤百出。他對徐英說,我們不說話,慢慢觀察、學習,也許10年後才有發言權。直到第11年,季克良當上了酒廠生產科的副科長,寫了一份「生產作業指導書」,對茅台工藝做初步總結和規范。

釀酒的技術本質上十分簡單,兩句話即可說清:第一步將糧食中的澱粉轉化為葡萄糖;第二步將葡萄糖轉化為乙醇(酒精)。但事實上,酒之所以甘醇馥郁,並非乙醇的作用,而得益於發酵釀酒過程中的副產物——大量的酸酯類有機物。這些復雜的有機物群構成了口感、味道、香味、回味等一系列感受。目前已知濃香型酒中,香型成分有400多種物質,主要成分為己酸乙酯,而醬香酒中的香型物質高達1200多種,主體香型成分至今還不清楚。

茅台地區釀酒歷史可追溯至東漢。漢使唐蒙出使夜郎路過今天的二郎時,僚人便用自釀的「蒟醬酒」來招待他。唐蒙把「蒟醬酒」帶回長安,令漢武帝大加贊賞,從此欽定其為歲歲來朝的貢酒。茅台當地人告訴我,蒟醬就是當地的拐棗,也叫雞爪子,學名叫枳犋,果實外皮比較青澀,而果肉比較甜。漢武帝喝的其實是低度果酒。

在蒸餾技術發明前,中國人飲用的基本是釀造工藝生產的米酒,酒精濃度不超過20度。蒸餾技術的產生,推動了釀酒技藝革命,明朝時期已經出現了高度「燒酒」。但是蒸餾酒的技術是如何發明的還是一個謎。

「茅台(醬香型白酒)的生產工藝是我國白酒工藝的活化石。」季克良對我說。在一年時間里,將糧食中的澱粉不斷發酵,經過多次蒸煮,慢慢「逼出」其中的酒精和其他有機物,這是茅台型醬香酒與其他白酒最大的不同。

釀酒的第一步是制曲。

每年端午後,酒師們開始製造麯葯。曲葯以小麥為原料,先將小麥粉碎,加入水和「母曲」攪拌,放在木盒子里,工人站在盒子里用腳不停地踩。「剛來的工人都受不了這個活,踩兩天腿就會疼得下不了樓。」茅台制曲車間的一名工人對我說。

制曲時間在夏天,制曲車間里的溫度經常高達40攝氏度。高溫有利於微生物的生長,這些微生物混入曲塊中分泌出大量的酶,可以加速澱粉、蛋白質等轉化為糖分。每到夏天,制曲車間的門上爬滿了一層名為「曲蚊」的小蟲,人一張口甚至能吸進幾只。制曲需要的就是這樣的微生物環境。

小麥經過「踩曲」做成「曲塊」,用穀草包起來,進行「裝倉」。大約10天後再進行「翻倉」,就是把曲塊進行上下翻轉,讓每一面都能充分接觸微生物。前後一般要進行兩次翻倉。再過30~40天,曲塊就做好可以出倉了,但是要使用的話還需要存儲40天以上。在使用之前,要將曲塊「切碎」,越碎越好。經過這樣一番工序,生產一塊合格的酒麴至少要3~5個月。

制好酒麴,時間已從初夏轉入仲秋重陽節,在此時開始第二個關鍵步驟——「重陽下沙」。我們在茅台廠尋訪釀酒技藝時,發現「沙」是茅台型酒的核心概念,但很多誤解與傳訛都來自於對「沙」的不理解,甚至包括美食家唐魯孫。

「沙」的意思就是指紅粱即高粱。因為本地產高粱細小而色紅,所以稱為「沙」。「下沙」就是指投放制酒的主料——高粱。在制酒中,因所下「沙」的完整程度不同,而產出不同的酒。投入的是比較完整的高粱,產的酒為「坤(當地方言音)沙酒」;用磨碎的高粱產出的酒名為「碎沙酒」;用最後9次蒸煮後丟棄的酒糟再加入一些新高粱和新曲葯後產出的酒為「翻沙酒」。而茅台最著名的「回沙」工藝,即是指將高粱多次蒸煮出酒,而不是一次榨光酒分。而不能望文生義地解釋為,茅台酒要在沙里過濾。

茅台型酒的用料極為講究,一定要用本地產的高粱。這種高粱被稱為糯高粱,粒小、皮薄、澱粉含量高,禁得起多次蒸煮。外地高粱一般取到第五次酒後就被榨幹了,只有本地高粱能完成七次取酒。

茅台型酒的關鍵是選擇比較完整的高粱,只有如此才經得起多次蒸煮。我在尋訪中了解到,早期釀酒也需要一定的粉碎率,大約為20%~30%,現在基本不超過10%。下沙的第一步是「潤沙」,即用100攝氏度左右的開水清洗幾遍,一方面可以洗去渣滓,另一方面可以讓高粱吸水。

然後,將高粱上甑蒸煮,大約兩個小時。然後散在地上「攤涼」,由酒工用鏟子不停地翻開,溫度降至35攝氏度左右開始加曲。上滿一甑需要高粱1500斤,第一次加入約220斤左右的酒麴。高粱與酒麴的總體比例為1∶1,但是酒麴要分9次加入,每次加的數量都不一樣,平均為高粱的10%上下。

第一次加曲攪拌後要進行「收堆」發酵,即將酒糟堆成一個兩米多高的圓錐。發酵時間需要釀酒師依據溫度靈活掌握,堆子的內部先開始發熱,然後傳遞到外面。這期間酒糟充分吸納外圍空氣中的微生物。茅台型酒講究高溫發酵,一般外層溫度達到五六十攝氏度才結束這一環節,釀酒師把手插進堆子,依據燙手的程度進行判斷。

第一次發酵完成後,把酒麴鏟入窖坑進行封存——進入「窖期」。窖坑有3~4米深,能裝15~20甑的酒糟。與濃香型酒不同,醬香酒的窖坑是用石塊砌成牆壁而不是用泥土,否則醬味就不濃了。窖坑要用本地黃泥封住,不能透氣,在窖期中要經常檢查,時常撒點水,防止乾裂進氣。

大概一個月後,窖坑打開,開始「二次投料」,即按照1∶1的比例,加入新的高粱,繼續上甑蒸煮。攤涼後加入曲葯,收堆發酵,然後重新下窖。前兩次蒸煮原料都不取酒,只為增加發酵時間,裹挾更多微生物。

再度過一個月左右的窖期,開始第三次蒸煮。時間到了12月~1月,這才開始進行第一次取酒。之後再對酒糟進行攤涼、加曲、收堆、下窖等流程。如此周而復始,每月一次,直至第七次酒取完後,時間已經到了第二年的8月,酒廠才開始「丟糟」。第三至五次出的酒最好,稱為「大回酒」,第六次得到的酒為「小回酒」,第七次的酒為「追糟酒」。

其中三、四、五次出的酒最好喝,一、二次酸澀辛辣,最後一次發焦發苦。但是每一次的都有用處,出廠的就必須經過不同批次酒之間的勾兌。茅台調酒大師以「醬味」、「醇甜」和「窖底」三種酒體來歸納和區分不同批次的酒。三種酒體理論的提出,對於保障茅台酒質量穩定性具有革命性的價值,使勾兌有了可以依據的基礎。

新酒產生後要裝入陶土酒壇中封存,形成「基酒」。第一年進行「盤勾」,就是按照醬味、醇甜、窖底三種味道進行合並同類項,然後再存放3年。3年後,按照酒體要求進行「勾兌」,即用幾種基酒甚至幾十種基酒,按照不同的比例勾兌出一種酒,形成一定的口味、口感和香氣效果。勾兌一直是釀酒過程中比較神秘的工序,勾酒師憑借自己的味覺進行搭配,如同五行相剋一般,把不同輪次的酒調在一起,尋找味道之間的平衡與層次感。

「從原理上說,勾兌就是調節酒中的酸酯平衡,但是沒有儀器可以代替人的舌頭去尋找答案,最終的口感,全靠評審會的幾張嘴。」勾兌師李遠程對我說。

勾兌完成後,最後一項工作是「調味」,調味的時候要加「調味酒」。調味酒的生產是酒廠用特殊工藝生產出來的,這是各家酒廠的核心機密。調味酒味道特殊,每次只添加少量。

勾兌、調味完成後,還要繼續存放半年到一年,等待醇化和老熟後才進行灌裝進入市場。一瓶地道的茅台型醬香酒的生產至少5年。

通過以上醬香型白酒生產工藝的介紹,相信更多的消費者對目前市場上魚龍混雜的「醬香型白酒」會有一個清楚的認識,隨著消費者對醬香型白酒的認識和了解,那些披著「醬香型」外衣的劣質產品將會無立足之地。

㈦ 白酒的釀造歷史及其發展過程

白酒起源與發展

--------------------------------------------------------------------------------

2005年7月25日11:56 今夜中國上海站

我國是制曲釀酒的發源地,有著世界上獨創的釀酒技術。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坂口謹一郎曾說中國創造酒麴,利用黴菌釀酒,並推廣到東亞,其重要性可與中國的四大發明媲美。白酒是用酒麴釀制而成的,為中華民族的特產飲料,又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蒸餾酒,通稱烈性酒,成為全球酒類飲料產銷大國,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等領域發揮著積極作用。
白酒起源於何時?何人始創?迄今說法尚不一致。從商代甲骨文中已有「醴」字,淮南子說:「清醴之美,始於耒穭」。《尚書說命》記載:「若作酒醴,爾為曲糵」。最早的文獻記錄是「鞠糵」,發霉的糧食稱鞠,發芽的糧食稱糵,從字形看都有米字。米者,粟實也。由此得知,最早的鞠和糵,都是粟類發霉發芽而成的。《說文解字》說:「糵,芽米也」。「米,粟實也」。以後用麥芽替代了粟芽,糵與曲的生產方式分家以後,用糵生產甜酒(醴)。商、周一千多年到漢朝,糵酒還很盛行。北魏時用榖芽釀酒,所以在《齊民要術》內無糵曲的敘述。1636年宋應星著《天工開物》內說:「古來曲造酒,糵造醴,後世厭醴味薄,逐至失傳」。據周朝文獻記載,曲糵可作酒母解釋,也可解釋為「酒」。例如杜甫《歸來》詩里有「恁誰給曲糵,細酌老江乾」;陳騊聲有「深深曲糵日方長」的詩句,這里「曲糵」也是指「酒」。
曲在《辭源》的解釋為酒母,釀酒或制醬的發酵物,亦作「曲」。曲或鞠的簡化字為曲。酒麴的發展,經過不斷地技術改良,由散曲發展到餅曲,終於形成了大麴和小曲。大麴中主要微生物是麴黴,適宜於北方天氣寒冷的各省。製造大麴的原料為大麥、豌豆或小麥,例如前者為汾酒、西鳳酒大麴,後者為茅台、瀘州酒麴等。因制曲原料為麥類,常稱為麥曲,其形狀似磚,又稱磚曲,其曲塊大和用曲量多,通稱大麴,用於釀造我國的傳統工藝名優白酒。小曲酒主要微生物是根霉和毛霉,在南方亞熱帶的溫暖氣候,有利於生產小曲及其小曲酒。製造小曲的原料為大米或稻糠,有的加入中草葯,如邛崍米曲、董酒米曲;有的不用中草葯,如廈門白曲、稗木鎮糠曲等。1982年,法國微生物學家卡爾麥提(Calmette)在中國小曲中發現一種糖化力強的根霉,利用此種黴菌生產酒精,定名為阿明諾法或澱粉法(Amolproetzz),1985年正式投產。1956年,方心芳先生開始將小曲分離出的根霉分類及重要的生理特性的研究,確定了根霉是小曲的主要糖化菌。
白酒所應用的酒麴,大概可分為小曲、大麴和麩曲三類。小曲到南北朝時,已相當普遍生產,到了宋代時又有重要的改進,其根霉小曲成了世界最好的釀酒菌種之一。這種根霉小曲傳播很廣,如朝鮮、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尼泊爾、不丹、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日本(在繩紋末期從中國傳入了稻作技術和造酒技術)都有根霉小曲釀酒,產品受到國外人民的青睞。
麩曲是方心芳先生研究高粱酒的改良,提倡用麴黴製造酒麴,又稱快曲,因制曲時間短而得名。制曲後,麩曲直接作為糖化劑,一般用量較大,仍有誤稱為大麴。釀酒必先制曲,好曲釀出好酒,這是培養有益菌類,利用自然界或人工分離的微生物,分泌出許多復雜的酶,利用它的化學性能來完成的。
白酒釀造始於何人?其說法不一。從戰國時期《世本·作》:「儀狄做酒醪變五味」,這是造酒最早的文字記載,傳至周朝,更有漢朝許慎《說文解字》「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口嘗之而美,逐疏儀狄。杜康作秫酒」。至今杜康造酒之說廣為傳頌,及至日本人將釀酒工統稱「杜氏」。更有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有人認為杜康是釀酒的祖師爺,這是一種悖論。宋高承在其《事物紀原》一書中說:「不知杜康何世人,而古今多言其釀酒也」,說明杜康究竟是哪個時代人,尚未搞清楚,何況當年杜康釀造的酒絕非今日的蒸餾酒。
人類社會的發展及微生物學原理推測,認為酒的起源,最早出來是水果酒,其次是奶酒,最後發現為糧食(穀物)釀造的蒸餾酒,這是討論的課題。水果中含有糖類的果汁,如暴露於皮外,果皮上常附有酵母,在溫度適宜的條件下,果汁就會發酵成酒。動物家畜的乳汁,其中含有乳糖,同樣經酵母發酵為奶酒。穀物釀酒要復雜很多,糧食中為碳水化合物不是糖而是澱粉,澱粉需要經澱粉酶分解為糖,然後由酵母的酒化酶將糖變成酒。我國糧食酒中最早出現是黃酒,稱為釀造酒,又稱發酵酒,是不經過蒸餾的,隨後才會出現為現在的蒸餾酒,即中國白酒,這與蒸餾器有關。
白酒在唐朝又稱為燒酒,歷代詩句中常出現燒酒。白香山有詩雲:「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雍陶亦有詩雲:「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可見當時的四川已生產燒酒。古詩中又常出現白酒,例如李白的「白酒新熟山中歸」;白居易的「黃雞與白酒」,說明唐朝的白酒就是燒酒,亦名燒春。研究白酒的起源,必先以蒸餾器為佐證。方心芳先生認為宋朝已有蒸餾器(《自然科學史》6卷2期,1987年),但他在1934年時曾說我國唐代即有蒸餾酒(《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調查報告》第7號)。1975年在河北承德市青龍縣出土的金代銅質蒸餾器,其製作年代最遲不超過1161年的金世宗時期(南宋孝宗時),認為可信無疑。據西方在10或11世紀發現蒸餾法以後,就可能由發酵的飲料中得到較早的乙醇(酒精)。但在16世紀以來,由穀物原料直接制備乙醇,其酒精和水的類似飲料產品,就被廣泛應用。
新中國成立以來,白酒行業迅速發展。從白酒質量看,1952年全國第一屆評酒會評選出全國八大名酒,其中白酒4種,稱為中國四大名酒。隨後連續舉行至第五屆全國評酒會,共評出國家級名酒17種,優質酒55種;1979年全國第三屆評酒會開始,將評比的酒樣分為醬香、清香、濃香、米香和其他香五種,稱為全國白酒五大香型,嗣後其他香發展為芝麻香、兼香、鳳型、豉香和特型5種,共計稱為全國白酒十大香型。從白酒產量看,1949年全國白酒產量僅為10.8萬噸,至1996年發展到頂峰為801.3萬噸,是建國初期的80倍,近幾年來基本穩定在350萬噸左右,全國注冊企業達3.7萬家,從業人員約幾十萬。從白酒稅利看,每年為國家創稅利約120億以上,僅次於煙草行業,其經濟效益歷來是酒類產品的前茅。從白酒科技看,中央組織全國科技力量進行總結試點工作,如煙台釀酒操作法,四川糯高粱小曲法操作法、貴州茅台釀酒、瀘州老窖、山西汾酒和新工藝白酒等總結試點,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果。業內人士一致認為總結試點就是科研,科研就是發展發生力。從白酒工藝看,它的生產可分小曲法、大麴法、麩曲法和液態法(新工藝白酒),以傳統固態發酵生產名優白酒,新工藝法為普遍白酒,已佔全國白酒總產量70%。從白酒發展看,全國釀酒行業的重點,在鼓勵低度的黃酒和葡萄酒,控制白酒生產總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節糧和滿足消費為目標,以認真貫徹「優質、低度、多品種、低消耗、少污染和高效益」為方向。
白酒是我國世代相傳的酒精飲料,通過跟蹤研究和總結工作,對傳統工藝進行了改進,如從作坊式操作到工業化生產,從肩挑背扛到半機械作業,從口授心傳、靈活掌握到有文字資料傳授。這些都使白酒工業不斷得到發展與創新,提高了生產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一批廠家成為我國釀酒的大型骨幹企業,為國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我們應繼承和發展這份寶貴的民族特產,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酒文化,使白酒行業發揚光大。

中國酒網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tonight.cn/html/info/17/85/1785.html

㈧ 我公司白酒生產許可證2011年7月份到期,不知道應該如何進行審報操作,希望有知道的告訴我們,謝謝

現在操作已經有點晚了,應該一月份就開始准備,就您這種情況,建議和你們山東省的咨詢機構,看看能否在到期前完成換證手續。我國已經不再受理新增白酒項目,一定要珍惜自己手裡的生產許可證啊。

換證和重新申報程序基本一樣。

白酒QS生產許可證的申報工作主要有:
1 在本省質監局網站上下載《食品生產許可證申請書》以及所申報產品所屬單元的《審查細則》,如果不知如何下載或者不了解自己產品應該所屬的分類,請咨詢當地質監局。河南省內的企業可以向我咨詢。
2.根據《審查細則》上的要求,針對自己的廠房、設備、文件資料是否齊全,產品是否有檢測報告等要求進行檢查、整改、完善。
3.填寫《食品生產許可證申請書》,上報質量技術監督局。
4.提交材料(QS食品企業生產許可證申請需要准備的材料)主要包括:(1)《食品生產許可證申請書》一式三份(2)有效期內的營業執照復印件(3)原生產許可證復印件一式三份(4)組織機構代碼證(復印件)一式三份;不需辦理代碼證書的,提供企業負責人身份證復印件一式三份(5)生產場所布局圖一式三份(6)工藝流程圖(標注有關鍵設備和參數)(7)企業質量管理文件一式三份(8)產品標准。如果產品沒有國家標准,需向質量技術監督部門進行企業標准備案一式三份(9)當地環保部門核發的符合要求的證明文件復印件(環境影響批復及驗收報告或環保主管部門出具的證明文件)(10)產品出廠檢驗報告、原始記錄、產品比對實驗報告、委託檢驗協議及報告(11)產品使用說明書或產品標簽(12)各項質量安全產管理制度文本及清單(13)生產設備、檢驗設備清單及有權使用證明(購買憑據、合同或企業自我承諾書)(14)生產過程中所需的各種規程、作業指導書等工藝文件(15)原輔材料、包裝材料、食品添加劑等產品供應商的生產許可證、營業執照、合格檢驗證明或報告(16)各項企業質量安全記錄(與質量安全管理制度相對應)(17)其它相關證明文件(如:員工健康證、檢驗員證等)(18)申請表中規定應當提供的其他資料。
5.《食品生產許可證申請書》封面應當加蓋企業公章,復印無效。
6.質監局收到申請材料後,經審驗,材料符合受理標准,通知企業《行政許可申請受理決定書》;申請費用2200(同時申請兩個含兩個以上的每加一個加440元,但會大大增加申請通過的難度)
7.質量技術監督局指派2至4名審查員組成審查組,對企業進行實地核查,審核時間為企業應當予以配合。(一般提前五日通知企業)
8.現場審核不合格,企業應迅速整改,兩個月後方可重新申請。如審核合格進入下一步。
9.封存樣品,7日內由企業交付檢驗機構,完成檢驗後出具檢驗報告。(費用因產品種類不同不盡相同,國家收費標准)
10.根據審核提出的整改項進行整改,並對申報材料進行進一步的修改完善。
11.質監局對申報材料進行匯總,審核,申報企業等待發證。
12.整個工作最快在60日內完成,但是由於企業需要進行整改等工作,一般在3個月左右。

㈨ 酒類操作規程

一)傳統工藝
紹興酒的釀造是一門綜合性的發酵工程科學,涉及到多種學科知識。先人們雖然不可能去理會這些科學知識,但憑藉無數次的實踐——總結——再實踐,把經驗轉化為技能和技巧,於是形成了傳至現今的一套嫻熟完善的紹興酒工藝。

紹興酒以糯米為原料,經酒葯、麥曲中多種有益微生物的糖化發酵作用,釀造而成的一種低酒度的發酵原酒。明代《天工開物》記載:「凡釀酒,必資曲葯成信,無曲即佳米珍黍,空造不成。」說明了酒葯和麥曲在釀酒中的重要作用。

1、酒葯,又稱小曲、白葯、酒餅,是我國獨特的釀酒用糖化發酵劑,也是我國優異的釀酒菌種保藏制劑。東晉嵇含是浙江上虞人,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講到「小曲(葯曲)」的人,他的被譽為古代植物學大全的《南方草木狀》中記述制曲原料中加入植物葯料,為我國釀酒時用酒葯之始。他這樣論述「小曲」:「草曲,南海多矣。酒不用曲櫱,但杵米粉,雜以眾草葯,治葛汁, 滌 溲之,大如卵,置蒿蓬中蔭蔽之,經月而成,用此合糯為酒。」他的意思是說,用草葯做的酒,南方很多,做酒不用傳統的曲櫱,只要把米舂成粉,添加各種草葉,准備葛草的汁(辣蓼草之類的植物),一起混合搓成雞蛋大小,用蓬蒿蓋好(保溫,讓微生物繁育),隔一個月就成熟了,用它和糯米混合做成酒。這段記載,說明了中國制曲技術上的一項重大改進。酒葯一般在農歷七月生產,其原料為新早秈米粉和辣蓼草。酒葯中的糖化(根霉、毛黴菌為主)和發酵(酵母菌為主)的各種菌類是復雜而繁多的。紹興酒就是以酒葯發酵製作淋飯酒醅作酒母(俗稱酒娘),然後去生產攤飯酒。它是用極少量的酒葯通過淋飯法在釀酒初期進行擴大培養,使黴菌、酵母逐步增殖,達到澱粉原料充分糖化的目的,同時還起到馴養酵母菌的作用。這是紹興酒生產工藝的獨特之處。酒葯還有白葯、黑葯二種,白葯作用較猛烈,適宜於嚴寒的季節使用,至今紹興酒傳統工藝仍採用白葯;黑葯則是在用早秈米粉和辣蓼草為原料的同時,再加入陳皮、花椒、甘草、蒼術等中葯末製成,作用較緩和,適宜在和暖的氣溫下使用。現在因淋飯酒釀季在冬天,用的都是白葯,黑葯已基本絕跡。

2、利用糧食原料,在適當的水份和溫度條件下,繁殖培養具有糖化作用的微生物制劑叫做制曲。麥曲作為培養繁殖糖化菌而製成的紹興酒糖化劑,它不僅給酒的釀造提供了各種需要的酶(主要指澱粉酶),而且在制曲過程中,麥曲內積累的微生物代謝產物,亦給紹興酒以獨特的風味。麥麴生產一般在農歷八、九月間,此時正值桂花盛開時節,氣候溫濕,宜於麴菌培育生長,故有「桂花曲」的美稱。 70 年代前,紹興的酒廠還是用干稻草將軋碎的小麥片捆綁成長圓形,豎放緊堆保溫,自然發酵而成,稱「草包曲」。但這種制曲方法跟不上規模產量日益擴大的需要,至 70 年代後期,改進操作方法,把麥塊切成寬 25 厘米,厚 4 厘米的正方形塊狀,堆疊保溫,自然發酵而成,稱為「塊曲」。麥曲中的微生物最多的是米麴黴(即黃麴黴),根霉、毛霉次之,此外,尚有少量的黑麴黴、青黴及酵母、細菌等。成熟的麥曲曲花呈黃綠色,質量較優,有利於酒醪升溫和開耙調溫。由於麥曲是多菌種糖化(發酵)劑,其代謝產物極為豐富,賦與紹興酒特有的麥曲香和醇厚的酒味,構成了紹興酒特有的酒體與風格。

3、淋飯酒,俗稱「酒娘」,學名「酒母」,原意為「制酒之母」,是作為釀造攤飯酒的發酵劑。一般在農歷「小雪」前開始生產,其工藝流程為「糯米——過篩——加水浸漬——蒸煮——淋水冷卻——搭窩——沖缸——開耙發酵——灌壇後酵——淋飯酒(醅)。經 20 天左右的養醅發酵,即可作為攤飯酒的酒母使用。因將蒸熟的飯用冷水淋冷的操作方法,故稱「淋飯法」制酒。淋飯酒娘在使用前都要經過認真的挑選,採用化學分析和感官鑒定的方法,挑選出酒精濃度高,酸度低,品味老嫩適中,爽口,無異雜氣味優良酒醅作為攤飯酒的酒母,這稱之為「揀娘」。它對攤飯酒的正常發酵和生產的順利進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4、攤飯酒,又稱「大飯酒」,即是正式釀制的紹興酒。一般在農歷「大雪」前後開始釀制。其工藝流程為:糯米——過篩——浸漬——蒸煮——攤冷(清水、漿水、麥曲、酒母)——落缸——前發酵(灌壇)——後發酵——壓榨——澄清——煎酒——成品。因採用將蒸熟的米飯傾倒在竹簟上攤冷的操作方法,故稱「攤飯法」制酒。因頗占場地,速度又慢,現改為用鼓風機吹冷的方法,加快了生產進度。攤飯法釀酒是將冷卻到一定溫度的飯與麥曲、酒娘、水一起落缸保溫,進行糖化發酵。為了掌握和控制發酵過程中各種萬分適時適量的生成,必須適時「開耙」,即攪拌冷卻,調節溫度,這是整個釀酒工藝中較難掌握的一項關鍵性技術,必須由釀酒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把關。攤飯法釀酒工藝是邊糖化邊發酵同時進行,故也稱「復式發酵」。此項工藝質量控制繁雜,技術難度較大,要根據氣溫、米質、酒娘和麥曲性能等多種因素靈活掌握,及時調正,如發酵正常,酒醪中的各種成分比例就和諧協調,平衡生長,釀成的成品酒口感鮮靈、柔和、甘潤、醇厚,質量會達到理化指標要求。攤飯酒的前後發酵時間達 90 天左右,是各類黃酒酵期最長的一種生產方法,所以風味優厚,質量上乘,深受各階層人士的喜愛。

5 .壓榨,又稱過濾。經 80 多天的發酵,酒醅已將成熟。此時的酒醅糟粕已完全下沉,上層酒液已澄清並透明黃亮;口味清爽,酒味較濃;有新酒香氣,無其他異雜氣。經化驗糖酒酸理化指標達到質量標准要求,說明發酵已經完成。但因酒液和固體糟粕仍混在一起,必須把固體和液體分離開來,所以要進行壓榨。壓榨出來的酒液叫生酒,又稱生清。生酒液尚含有懸浮物而出現混濁,還必須再進行澄清,減少成品酒中的沉澱物。

6、煎酒,又稱滅菌。為了便於貯存和保管,必須進行滅菌工作,俗稱「煎酒」。這是黃酒生產的最後一道工序,如不嚴格掌握,會使成品酒變質,可謂「前功盡棄」。「煎酒」這個名稱是紹興酒傳統工藝沿襲下來的。我們的祖先根據實踐經驗,知道要把生酒變成熟酒才能不易變質的道理,因此採用了把生酒放在鐵鍋里煎熟的辦法,稱為「煎酒」,實際的意義主要是「滅菌」。為什麼要滅菌,因為經過發酵的酒醅,其中的一些微生物還保持著生命力,包括有益和有害的菌類,還殘存一部分有一定活力的酶,因此,必須進行滅菌。滅菌是採用加熱的辦法,將微生物殺死,將酶破壞,使酒中各種成分基本固定下來,以防止在貯存期間黃酒變質。加熱的另一個目的是促進酒的老熟,並使部分可溶性蛋白凝固,經貯存而沉澱下來,使酒的色澤更為清亮透明。

7、成品包裝。成品包裝與煎酒實際上是一氣呵成的,主要是為了便於貯存、保管、運輸以及有利於新酒的陳釀老熟。紹興酒自古以來採用 25 公斤容量的大陶壇盛裝,直至現代,其他材料很多,但仍不能與之比擬。用陶壇盛裝,即使存放幾十年也不會變質,紹興酒的「越陳越香」主要是靠陶壇貯存的包裝形式來完成的。但也有缺點存在,如搬運、堆疊勞動強度大,外表粗糙不美觀,佔用倉庫面積大,貯存期酒的損耗多等。為了改革包裝, 90 年代起,黃酒集團和東風酒廠兩家大企業,率先試驗用不銹鋼材質製作 50 立方米的大容器貯酒獲得成功。另外,從 80 年代起,紹興的幾家大酒廠,瓶裝生產線發展較快,高檔酒、花色酒均採用玻璃、陶、瓷等材質的小包裝供應國內外市場。近年,黃酒集團還擴建一條金屬易拉罐灌裝生產線,使多種多樣、美觀大方的小包裝暢銷全球,為品質優良的紹興酒錦上添花。

(二)機制工藝
一切新生事物都是按科學的規律與原理,在實踐——斗爭——總結——再實踐的過程中創新和發展的。設計採用機械化新工藝製造紹興酒的過程也是如此。千百年來,紹興釀酒業主要是受傳統工藝的制約,始終徘徊在農村副業——手工作坊——工廠式作坊的生產模式上,以手工操作為主,設施簡劣,勞動強度大,生產周期長;同時,自然發酵,受氣溫季節影響,必須在農歷九月至翌年三月的半年時間內,完成投料、發酵和榨煎全過程,一旦延至農歷四月,氣溫漸高,酒醪容易變酸,質量難易控制,所以,如需擴大生產規模,就受到限制。自本世紀 60 年代起,紹興釀酒業面臨國際、國內市場供不應求的狀況,對如何拓展規模,擴大產量,減輕勞動強度等一系列問題進行研究和論證。幾十年來,在上級主管部門的關心支持和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的指導協作下,群策群力,解放思想,充分調動工程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運動,逐步試制和採用一系列新設備、新工藝,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最初,是從設備單項革新開始的:如 60 年代試製成功板框式空氣壓濾替代繁重的木榨榨酒。 70 年代初,試製成功卧式連續蒸飯機代替木桶蒸飯;成品殺菌從產量較小的錫制園盤腸改進成列管式殺菌器, 80 年代初又革新成薄板式熱交換器,既提高了煎酒產量和質量又節約能源;浸米工序用大鐵罐代替陶缸;前、後發酵用金屬大罐代替陶缸、陶壇等等。單項革新的成功,為機械化連續化生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85 年紹興釀酒總廠(黃酒集團前身)建成投產年產萬噸的機械化新工藝車間。這是第一家將各項單項設備革新,組成整體設計的廠家,完善了從原料到成品全過程一條龍生產作業線。從此,紹興酒機械化新工藝生產勝利誕生,紹興釀酒業邁向了一個新的里程碑。與此同時,在工藝上也逐步進行了大膽改革,試驗選用純種酵母菌、糖化菌代替自然菌種發酵,大大縮短了生產周期,更重要的是有利於微生物的培養與控制,有利於質量的穩定與提高。由於自動化和半自動化作業貫穿始終,既節約了勞動力,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又把職工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科技含量的不斷增加,減少了對自然的依賴性,變季節性生產為常年生產,這是一種良性循環,有利於對紹興酒發酵機理的進一步探索和發酵理論的進一步完善。目前,紹興酒機械化新工藝已形成規模投產的有:黃酒集團 5 萬噸,三個立體車間;東風酒廠 3 萬噸,兩個立體車間;越泉酒廠 500 噸,一個立體車間。 1996 年,經國家計委批準的黃酒集團公司立項年產 10 萬噸紹興釀酒業機械化車間已在籌建中,預計到本世紀末可竣工投產,這將進一步給古老的紹興酒帶來勃勃生機,注入科技含量更多的新鮮血液,紹興釀酒業將會出現前所未有的輝煌時代。

在不斷擴大規模的同時,為適應市場消費需求,本世紀 80 年代起,紹興釀酒業為打響各自的品牌,潛心設計研究發展「四新」產品,改革設備落後的小包裝生產線,擴建新的小包裝生產線,為此,技術人員曾多次赴國內外考察、選型,經過 10 多年的努力,黃酒集團和東風酒廠兩家大型企業,先後從西德和日本各引進年產 2 萬噸大型自動化灌裝流水線,之後又分別擴建了國產萬噸自動化瓶裝流水線各兩條; 1997 年,黃酒集團又從義大利引進年產 2 萬噸大型自動化灌裝流水線一條,日瓶裝產量從原先的幾千瓶飛躍到目前最高期的 30 萬瓶,日益滿足了市場需求。同時,黃酒集團為使作業線配套成龍,從比利時引進一條年產 2.2 萬噸玻璃瓶全自動生產線,能生產 500 —— 700 毫升,各類型的薄壁輕量棕色玻璃瓶,於 1992 年投產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樣,從釀制、貯存、灌裝到包裝全程一條龍紹興酒機械化作業線基本配套完成,宣告了紹興釀酒業進入更為完善與成熟的年代。

當今,在國內外名酒林立的酒類市場中,各色各樣名酒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各有自己特殊的色光、香氣、醇味和風格。紹興酒也獨樹一幟,以優異的質量引人注目,每啜一口,沁人沁脾,回味無窮。一旦到手,就喜歡無窮,愛不釋手。但這個特色的形成卻來之不易,是多少年來釀酒科技工作者孜孜不倦苦苦探索的結果。這十多年來,幾家大廠率先與有關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協作,開展了多項科學研究:如加飯酒的基礎成分分析和主體香的研究,加速陳釀的研究,優良菌珠的分離、篩選、復壯、應用的研究,紹興酒沉澱物穩定性的研究,大罐發酵自動控溫的研究,大容器貯存的研究等等,均取得了積極的成果,應用到生產實踐中,發揮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企業也真正嘗到了科技興廠的甜頭。

閱讀全文

與白酒蒸餾作業指導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鋪設污水管道利潤有多少 瀏覽:333
汝州哪裡買凈水器 瀏覽:811
壺里的水垢可以放銀子進去嘛 瀏覽:154
掛壁式空氣凈化器怎麼樣 瀏覽:190
飲水機怎麼做廣告 瀏覽:921
簡易櫃布藝樹脂哪個好 瀏覽:694
7代半雅閣怎麼換空調濾芯 瀏覽:441
農戶洗衣污水排放量一般是多少 瀏覽:828
血紅蛋白的凝膠過濾實驗結果 瀏覽:870
反滲透陶氏ro膜好嗎 瀏覽:388
污水數據採集 瀏覽:296
汽車機油濾芯太緊怎麼拆 瀏覽:958
3013反滲透膜清洗 瀏覽:57
普通半透膜的定義 瀏覽:741
先蒸餾還是先分液 瀏覽:430
水處理超濾膜質量判斷 瀏覽:187
cf1200過濾桶怎麼使用 瀏覽:710
純凈水怎麼描述更高端 瀏覽:922
老藍鳥用什麼機油濾芯 瀏覽:242
大孔樹脂聚醯胺優缺點 瀏覽: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