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蒸餾問題 > 酒蒸餾技術

酒蒸餾技術

發布時間:2021-12-25 19:32:09

1. 怎樣做蒸餾

步驟如下:
1.製作「酒飯」。用糧食(個人理解像是糯米大米小麥等都可以)做蒸飯。由於普通電飯鍋受熱不均,可改用微波爐蒸飯(按1:0.5的比例加礦泉水,一般來說超過米1厘米就可以)。
2.拌曲。等飯晾到30度左右時拌入酒麴,放入木盤或其它敞口式的瓦罐中,用棉布或紗布蓋上(避免污染又防止積水)。酒麴主要使用主黃酒麴或本地土製的小曲,或者安琪酒麴也可以。(各自特點見小貼士)

3.發酵。拌曲後一天左右(寒冷天氣要2天),酒飯已進入糖化高峰,將酒飯倒入發酵罐,我用的是本地土製的瓦罐,土得不能再土了,蓋子用的是瓷碗包紗布,但很便宜,幾塊錢一個(7.5升),還有15升和25升的。

4.按1斤米加2斤礦泉水(自來水或白開水也可以,只是質量差點),然後蓋上「碗蓋」,進入主發酵過程。放置約3周左右。可以包上棉被,呵呵。
5.蒸餾。蒸餾採取液態法蒸餾,將發酵料過濾,壓榨。

6.放入專門的微型蒸餾器(它的學名叫微型釀酒器)中,進行蒸餾。加熱設備是電磁爐,蒸餾時先用大火燒開,沸騰後改用中火,很快酒就源源不斷蒸出來了。

7.一次蒸餾結束後,測量酒精度和量,計算擬取酒量和酒度,進行二次蒸餾,掐頭去尾,中段酒即為成品酒,等酒完全自然冷卻後測量酒度,存玻璃瓶或其它容器中,標明原料、生產日期及酒度。我用的是這個(3.5升),雖然土一點,但非常符合本人的古典審美觀,而且酒可以透過瓦罐的微孔與外界進行呼吸,對酒大大的好!

2. 白酒的二次蒸餾方法

二次蒸餾技來術方法

1、用傳自統小型白酒釀酒設備蒸酒時火燒得太大,將酒糟燒糊了,從而導致釀出來的酒有糊鍋味。zd

2、因操作不當而導致酒醅酸味太重,蒸餾出來的中低度白酒酸味重。

3、生料味重。做生料酒時,選擇不不合格的生料酒麴發酵,或發酵管理沒做到味而導致釀出來的酒生料味重。

4、中低度酒升度或者想讓我們釀出來的酒口感更醇正。

(2)酒蒸餾技術擴展閱讀:

不是所有的白酒都屬於蒸餾酒,蒸餾酒是乙醇濃度高於原發酵產物的各種酒精飲料。白蘭地、威士復忌、朗姆酒和中國的白酒都屬於蒸餾酒,大多是度數較高的烈性酒。製作過程為先經過釀造,後制進行蒸餾後冷卻,最終得到高度數的酒精溶液飲品。

蒸餾酒的原料一般是富含天然糖分或容易轉化為糖的澱粉等物質。如蜂蜜、甘蔗、甜菜、水果和玉米、高粱、稻米、麥類馬鈴薯等。百糖和澱粉經酵母發酵後產生酒精,利用酒精的沸點(78.5℃)和水的沸點(100℃)不同,將原發酵液加熱至兩者沸點之間,就可從中蒸出和收集到酒精成分和香味物質。

3. 傳統白酒釀造技術

(1)傳統釀酒:
原料→浸泡→初蒸→燜糧→復蒸→攤涼→加曲→裝箱培菌→配槽→裝桶發酵→蒸餾→成品酒
(2)新工藝釀酒:
原料(生糧食+水+酒麴)→發酵→蒸餾→成品酒
通過對比十分明顯,傳統釀酒從糧食到成品酒要經過3次蒸餾近10道工序,操作難度與勞動強度都非常大;而新工藝僅需要2、3道工序即可出酒,一個人就可輕松操作,大大節約了燃料與人力成本,除了能大幅度節約30%——60%以上的燃料與人力成本,新工藝更大的優勢還表現為出酒率更高;傳統釀酒的出酒率(以大米為例)一般在40%左右,最高不超過60%(即100斤大米最多出50度酒60斤),新工藝釀酒由於採用酶活力更強的生料酒麴,出酒率可高達90%,而雅大酒業的微生物酒麴出酒率經檢驗高達94%即100斤大米可出50度酒94斤。正常情況,新工藝出酒率均可比傳統釀酒多出20%—40%。

4. 白酒的二次蒸餾方法

二次蒸餾技術方法
1、用傳統小型白酒釀酒設備蒸酒時火燒得太大,將酒糟燒糊了,從而導致釀出來的酒有糊鍋味。
2、因操作不當而導致酒醅酸味太重,蒸餾出來的中低度白酒酸味重。
3、生料味重。做生料酒時,選擇不不合格的生料酒麴發酵,或發酵管理沒做到味而導致釀出來的酒生料味重。
4、中低度酒升度或者想讓我們釀出來的酒口感更醇正。(4)酒蒸餾技術擴展閱讀:
白酒蒸餾香型

1、清香型:清香型白酒的特點是清香純正,醇甘柔和,諸味協調,餘味凈爽,如山西汾酒。
2、濃香型:濃香型白酒的特點是芳香濃郁,甘綿適口,香味協調,回味悠長,如四川瀘州老窖特曲。
3、醬香型:醬香型白酒的特點是香氣幽雅,酒味醇厚,柔和綿長,杯空留香,如貴州茅台酒。
4、米香型:米香型白酒的特點是蜜香清柔,幽雅純凈,入口綿甜,回味怡暢,如廣西桂林三花酒、冰峪庄園大米原漿酒。
5、兼香型:兼香型白酒的特點是一酒多香,即兼有兩種以上主體香型,故又被為混香型或復香型,如貴州董酒。

5. 白酒蒸餾技術哪個朝代候開始的

白酒又名燒酒,是中國的傳統飲料酒。據《本草綱目》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創始內,其法用濃容酒和糟入甑(指蒸鍋),蒸令氣上,用器承滴露。」1998年8月,在成都市錦江畔以外發現的明朝初年的水井街坊遺址,這是我國迄今發現連續生產白酒長達800年的酒坊實證。

6. 蒸餾酒的原理是什麼呢

蒸餾的目的是利用酒醅中所含各種物質沸點不同,將易揮發的酒精、水、版雜酯油及酯類物質蒸發權為氣體後再冷卻為液體,將酒醅中4—6%的酒精濃縮到50一70%。蒸餾過程能將酒醅中的微生物殺死和再產生一部分香味物質。為了使酒醅疏鬆便於蒸餾,常加入少量谷糠。但用糠量過多會有邪味。
一般酒頭的酒精濃度較大,醛、酯及酮等沸點物質都聚集在酒頭里,接近灑尾時,酒精濃度急劇下降。雜醇油的沸點雖然較高,但由於它的蒸發系數受酒精度的影響,在酒頭和酒尾的含量均較多。
因此,蒸餾出的新酒頭常有邪味。但經長期貯存以後,由於醇類發生轉化,反而能增強香味。

7. 蒸餾酒源於中國古代什麼技術

關於蒸餾酒的起源,從古代起就有人關注過。歷來眾說紛紜。 現代國內外學者對這個問題仍在進行資料收集及研究工作。隨著考古資料的充實及對古代文獻資 料的查詢,人們對蒸餾酒的起源的認識逐步深化。因為這不僅涉及到酒的蒸餾,而且還涉及到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蒸餾器。
關於蒸餾酒的起源, 主要有兩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其一是我國蒸餾酒起源於何時?其二是我國的蒸餾器或蒸餾技術是從外國傳入的,還是本國發明的,或者我國的蒸餾器或蒸餾技術是否向國外輸出?
歷代關於蒸餾酒起源的觀點,不盡相同,現將主要的觀點歸納如下:
1、蒸餾酒始創於元代
最早提出此觀點的是明代醫學家李時珍。他在<<本草綱目>>中寫道:" 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 皆可蒸燒"。
元代文獻中已有蒸餾酒及蒸餾器的記載。如<<飲膳正要>>,作於1331年。 故十四世紀初,我國已有蒸餾酒。但是否自創於元代,史料中都沒有明確說明。
2 蒸餾酒元代時外國傳入
清代檀萃的<<滇海虞衡志>>中說:"蓋燒酒名酒露,元初傳入中國, 中國人無處不飲乎燒酒"。章穆的<<飲食辨>>中說:"燒酒又名火酒,<<飲膳正要>> 曰『阿剌吉』。番語也(外來語--著者注),蓋此酒本非古法,元末暹羅及荷蘭等處人始 傳其法於中土"。
現代吳德鐸先生則認為撰寫<<飲膳正要>>的作者忽思慧(蒙古族人)當時是用蒙文的譯音寫成「阿剌吉」,而並未使用舊有的漢文名(燒酒)。故不應看成是外來語。忽思慧並沒有將「阿刺吉」看作是從外國傳入的。
至於燒酒從元代傳入的可信度如何,曾縱野先生認為:" 在元時一度傳入中國可能是事實,從西亞和東南亞傳入都有可能,因其新奇而為人們所注意也是可以理解的(曾縱野:"我國白酒起源的探討",<<黑龍江釀酒>>,1978年)。
3、宋代中國已有蒸餾酒
這個觀點經過現代學者的大量考證提出的。現將主要依據羅例於下。
(1)宋代史籍中已有蒸餾器的記載
宋代已有蒸餾器是支持這一觀點的最重要的依據之一。南宋張世南在<< 遊宦紀聞>>卷五中記載了一例蒸餾器,用於蒸餾花露。宋代的<<丹房須知>>一書中還畫 有當時蒸餾器的圖形。吳德鐸先生認為:"我們完全可以相信,至遲在宋以前,中國人民便已掌握了蒸制燒酒所必需的蒸餾器"。當然, 吳先生並未說此蒸餾器就一定用來蒸餾酒。
(2)考古發現了金代的蒸餾器
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北青龍縣發現了被認為是金世宗時期的銅制蒸餾燒 鍋(<<文物>>,1976年第9期,也有人認為很難肯定是金代製品)。邢潤川認為:" 宋代已有蒸餾酒應是沒有問題"(邢潤川:"我國蒸餾酒起源於何時?"<<微生物學報>>, 1981年第8卷第一期)。從所發現的這一蒸餾器的結構來看,與元代朱德潤在<<軋賴 機酒賦>>中所描述的蒸餾器結構相同。器內液體經加熱後,蒸汽垂直上升,被上部 盛冷水的容器內壁所冷卻,從內壁冷凝,沿壁流下被收集。而元代<<居家必用事類 全集>>中所記載的南番燒酒所用的蒸餾器尚未採用此法,南番的蒸餾器與阿拉伯式 的蒸餾器則相同,器內酒的蒸汽是左右斜行走向,流酒管較長。從器形結構來考察, 我國的蒸餾器具有鮮明的民族傳統特色。因此也有可能我國在宋代自創蒸餾技術。
(3)宋代文獻中關於「燒酒」的記載更符合蒸餾酒的特徵
宋代的文獻記載中,燒酒一詞出現得更為頻繁, 而且據推測所說的燒酒是蒸餾燒酒。如宋代宋慈在<<洗冤錄>>卷四記載:"虺蝮傷人,……,令人口含米醋或燒酒,吮傷以吸撥其毒"。這里所指的燒酒,有人認為應是蒸餾燒酒。"蒸酒" 一詞, 也有人認為是指酒的蒸餾過程。如宋代洪邁的<<夷堅丁志>>卷四的<<鎮江酒庫>>記 有"一酒匠因蒸酒墮入火中 "。這里的蒸酒並未註明是蒸煮米飯還是酒的蒸餾。但" 蒸酒"一詞清代卻是表示蒸餾酒的。<<宋史食貨志>>中關於"蒸酒"的記載較多。 采 用"蒸酒"操作而得到的一種"大酒",也有人認為是燒酒。但宋代幾部重要的釀酒專 著(朱肱的<<北山酒經>>,或蘇軾的<<酒經>>等)及酒類網路全書<<酒譜>>中均未提 到蒸餾的燒酒。北宋和南宋都實行酒的專賣,酒庫大都由官府有關機構所控制。如 果蒸餾酒確實出現的話,普及速度應是很快的。
4、唐代初創蒸餾酒
唐代是否有蒸餾燒酒,一直是人們所關注的焦點。 燒酒一詞首次是出現於唐代文獻中的。如白居易(772-846年)的"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光"。陶雍 (唐大和大中年間人)的詩句"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李肇在唐<<國史 補>>中羅列的一些名酒中有"劍南之燒春"。因此現代一些人認為所提到的燒酒即是 蒸餾的燒酒。
但從唐代的<<投荒雜錄>>所記載的燒酒之法來看, 則是一種加熱促進酒的陳熟的方法。如該書中記載道:"南方飲'既燒',即實酒滿瓮,泥其上,以火燒方熟,不然不中飲"。顯然這不應是酒的蒸餾操作。 在宋代<<北山酒經>>中這種操作 又稱為「火迫酒」。故唐代已有蒸餾的燒酒還難以成立
5、蒸餾酒起源於東漢
近年來,在上海博物館發現了東漢時期的青銅蒸餾器。該蒸餾器的年代, 經 過青銅專家鑒定是東漢早期或中期的製品,用此蒸餾器作蒸餾實驗,蒸出了酒度為26.6-20.4的蒸餾酒。 而且在安徽滁洲黃泥鄉也出土了一件似乎一模一樣的青銅蒸餾器。專門研究這一課題的吳德鐸先生和馬承源先生認為我國早在公元初或一,二世紀時期,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便已使用青銅蒸餾器了。但他們並未認定此蒸餾器是 用來蒸餾酒(吳德鐸:"阿剌吉與蒸餾酒",<<輝煌的世界酒文化>> , 成都出版社, 1993年)。吳德鐸先生在1986 年於澳大利亞召開的第四屆中國科技史國際學術研討 會上發表這一研究結果後,這一轟動世界科技史學界的論文引起了致力於<<中國科 學了技術史>>這一巨著編撰者,英國劍橋大學東方科學技術史圖書館館長李約瑟博 士的高度重視。並表示要對其原著作中關於蒸餾器的這部分內容重新修正。這篇論 文也引起了國內學者的關注。有人認為"東漢已有蒸餾酒"(王有鵬:" 我國蒸餾酒起 源於東漢說"<<水的外形,火的性格---深圳首屆中國酒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
東漢青銅蒸餾器的構造與金代蒸餾器的也有相似之處。 該蒸餾器分甑體和釜體兩部分。通高53.9cm。甑體內有儲存料液或固體酒醅的部分,並有凝露室。 凝 露室有管子介面,可使冷凝液流出蒸餾器外,在釜體上部有一入口,大約是隨時加 料用的。蒸餾酒起源於東漢的觀點,目前沒有被廣泛接受。 因為僅靠用途不明的蒸餾 器很難說明問題。另外東漢以降的眾多釀酒史料中都未找到任何蒸餾酒的蹤影,缺乏文字資料的佐證。
6、國外蒸餾酒的起源
在古希臘時代,Aristotle曾經寫到:「通過蒸餾,先使水變成蒸汽繼而使之變成液體狀,可使海水變成可飲用水」。這說明當時人們發現了蒸餾的原理。古埃及人曾用蒸餾術製造香料。在中世紀早期,阿拉伯人發明了酒的蒸餾。在十世紀, 一位名叫Avicenna的哲學家曾對蒸餾器進行過詳細的描述。但當時還未提到蒸餾酒,有人認為盡管沒有提到蒸餾酒, 但蒸餾酒肯定在那個時期已經出現了。公元1313年,一位加泰隆(Catalan,分布於西班牙等國的人)教授,也許是第一次記載了蒸餾酒的人。
國外已有證據表明大約在12世紀,人們第一次製成了蒸餾酒。 據說當時蒸餾得到的烈性酒並不是飲用的,而是作為引起燃燒的東西,或作為溶劑,後來又用於葯品。國外的蒸餾酒大都用葡萄酒所蒸餾。英語中的"spirits"來源於拉丁語"spiritus vini"。後來Paracelsus又把葡萄蒸餾的烈性酒稱為"alkohol"(意指:the fiest,the noblest)。從時間上來看, 公元12世紀正相當於我國南宋初期,與金世宗時期幾乎同時。我國的燒酒和國外的烈性酒的出現時間又是一個偶合嗎?

8. 什麼是蒸餾酒

蒸餾酒是乙醇濃度高於原發酵產物的各種酒精飲料。製作過程為先經過釀造,後進行蒸餾後冷卻,最終得到高度數的酒精溶液飲品。蒸餾酒在世界分布很廣,每個地方都各具特色。我國用曲釀酒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其獨特的工藝,傳承至今,獨樹一幟。蒸餾酒被分為六大類:中國白酒、威士忌、伏特加、金酒、白蘭地、朗姆酒。也稱之為六大烈酒。今天我們從原料、發酵、釀造工藝、香味成分等幾個方面,簡單聊一下這幾種酒的區別。
原材料
中國白酒:高粱,大米,玉米,小麥,青稞等為主
威士忌:大麥、玉米
伏特加:黑麥、大麥
金酒:杜松子、麥芽、玉米
白蘭地:葡萄糖或者水果
朗姆:甘蔗汁或者糖蜜
中國白酒主要以糧食為主,主要是國情所致,先進的生產力導致糧食有了剩餘。而用糧食釀出的酒口感,香味等各方面也會優於水果,薯干,甘蔗,植物根莖等非糧食酒。

打開網路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發酵
中國白酒:傳統發酵方式是固態發酵、固液法、液態法,發酵劑有大麴、小曲、麩曲、葯曲
威士忌:液態發酵,發酵劑主要是大麥芽和酵母
伏特加:液態發酵,發酵劑主要是大麥芽和酵母
金酒:液態發酵,發酵劑主要是麥芽酵母
白蘭地:特態發酵,發酵劑主要是酵母
朗姆:液態發酵,發酵劑是酵母和生香酵母
綜上可知,中國白酒以固態發酵為主,發酵時間最少一年,微生物的生長,菌類的生長遠遠高於其他烈酒。大麴小曲自然曲的發酵,釀造出來的酒的微量成分也高於其他蒸餾酒,對人體有益,以茅台鎮核心區生產醬酒為首。

釀造工藝
中國白酒工藝可謂復雜,醬香型白酒最重要釀造原則可以可以概括為「12987」。即一年一個生產周期、兩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蒸餾,正是這一項又一項的嚴格規定,保證了醬香型白酒獨特的韻味。這是任何一種酒都無可比擬的。

香味成分
白酒主要的香味成分就是酸類、酯類、高級醇類、羰基化合物、高級脂肪酸乙酯等。就酸來說,中國白酒的總酸遠遠高於其他蒸餾酒,中國白酒以醬酒為例,乙酸、乳酸、單寧、氨基酸為主,而其他蒸餾酒主要是乙酸;
酯是白酒中的主要香氣成分,乳酸乙酯、乙酸乙酯、己酸乙酯是中國白酒的三大主要酯,也決定著白酒的主要香型;高級醇是其他幾大蒸餾酒的主要香味成分;高級脂肪酸乙酯,例如:辛酸、壬酸、十二酸、十六酸、油酸等在中國白酒中含量很高。

中國白酒具有優秀的歷史文化,就醬酒而言,早在宋朝時期就產生了,公元500多年,北齊武成帝隆重推薦美酒「茅酒」指茅台鎮白酒,載入二十四史。從此一個歷史文化脈絡清晰、傳承有序、影響深遠的醬酒文化有了屬於他的軌跡。蒸餾酒的大哥當之無愧為中國醬香型茅酒。
中國白酒正在從文化的挖掘,品質的追求上不斷的提升,全國遍地開花的傳統白酒正規生產廠家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相信中國白酒在未來的市場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9. 蒸餾酒的技術是什麼時候,哪裡發明的

方心芳先生認為宋朝已有蒸餾器(《自然科學史》6卷2期,1987年),但他在1934年時曾版說我國唐代即有蒸餾酒(《權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調查報告》第7號)。1975年在河北承德市青龍縣出土的金代銅質蒸餾器,其製作年代最遲不超過1161年的金世宗時期(南宋孝宗時),認為可信無疑。據西方在10或11世紀發現蒸餾法以後,就可能由發酵的飲料中得到較早的乙醇(酒精)。但在16世紀以來,由穀物原料直接制備乙醇,其酒精和水的類似飲料產品,就被廣泛應用。

閱讀全文

與酒蒸餾技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蒸餾時裝置必須與大氣相通 瀏覽:534
鍋爐除垢劑可以用蠟 瀏覽:83
樹脂吊墜一般多少錢 瀏覽:341
檸檬除垢劑使用注意事項 瀏覽:729
農村污水處理站及管網工程可研 瀏覽:170
國產超濾飲水機 瀏覽:406
腌制辣椒的廢水怎麼處理 瀏覽:753
污水1噸水消耗多少電量 瀏覽:569
奧得奧空氣凈化器怎麼用 瀏覽:885
喝紅酒為什麼加純水 瀏覽:162
吉林污水設備費用是多少 瀏覽:500
深基坑雨污水如何防護 瀏覽:97
523li燃油濾芯在什麼位置 瀏覽:814
污水井蓋為什麼有很多洞 瀏覽:413
污水治理有哪些名詞 瀏覽:811
耐高溫乙烯基樹脂供應商 瀏覽:701
污水處理中DMF系統 瀏覽:455
污水處理設備應做哪些檢查 瀏覽:688
污水處理工證書主要用於哪些行業 瀏覽:323
污水管扣除檢查井 瀏覽: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