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蒸餾問題 > 中國蒸餾酒朝代

中國蒸餾酒朝代

發布時間:2021-12-06 03:45:25

『壹』 白酒在中國哪個朝代比較盛行

白酒經過中國歷史幾千年的發展史的演變,也經過了無數的演變,逐漸成為現代社會的白酒,你要說哪個朝代比較盛行,還真是要從問法上就要修改,因為幾千年來各個朝代的白酒根本就是不同的產品。
起源上來說,白酒就有:儀狄釀酒,杜康釀酒,黃帝釀酒幾個不同的版本,考古資料也顯示幾個時期就有了白酒1、裴李崗文化時期(2)河姆渡文化時期(公元前4000-500年)上述兩個文化時期,均有陶器和農作物遺存,均具備釀酒的物質條件。(3)磁山文化時期 磁山文化時期距今7355-7235年,有發達的農業經濟。據有關專家統計:在遺址中發現的糧食堆積為一百平房米,摺合重量五萬公斤。還發現了一些形制類似於後世酒器的陶器。有人認為磁山文化時期,穀物釀酒的可能性是很大的。(4)三星堆遺址 該遺址地處四川省廣漢,埋藏物為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2870年之間的遺物。該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青銅酒器,其器形有杯,觚,壺等。其形狀之大也為史前文物所少見。(5)山東莒縣陵陰河大汶口文化墓葬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山東莒縣陵陰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發掘到大量的酒器。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其中有一組合酒器,包括釀造發酵所用的大陶尊,濾酒所用的漏缸,貯酒所用的陶瓮,用於煮熟物料所用的炊具陶鼎。 還有各種類型的飲酒器具100多件。據考古人員分析,墓主生前可能是一職業釀酒者。
隨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發明了投壺這項比賽項目,就是將箭投入飲酒的器皿中,所以可見富貴人就有飲酒習慣。三國時期更有關羽溫酒斬華雄等著名的故事。可見那會的酒也比較盛行,特別是在戰亂時代,酒作為提軍隊士氣不可缺少的東西,應該比較受廣大士兵,將領的喜歡,但是通過分析,一年四季戰禍不斷,老百姓不能安居樂業,所以不能更好的生產,就無法拿出很多的糧食用來釀酒。
我理解你說的最盛行的時代可能要說是隋唐時代,當時是中國文化發展的巔峰時代,文人墨客喜歡飲酒作詩,造就了很多跟名酒有關的詩句,主要有
一、 宴會酒。
宴會是比較輕松的時刻,往往是喜慶的日子或者是朋友團聚集會的場合,此時此刻,人頭顫動,觥籌交錯,呼五喝六,熱鬧非凡,酒是宴會必不可少的興奮劑。且看李白《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開瓊宴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張繼的《春夜皇甫冉宅歡宴》「流落時相見,悲歡共此時。興因尊酒洽,愁為故人輕。」,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李世民《帝京篇十首並序》其八「歡樂難再逢,芳辰良可惜。玉酒泛雲罍,蘭餚陳綺席。千鍾合堯舜,百獸諧金石。得志重寸陰,忘懷輕尺壁。」
二、餞行酒。
臨別餞行,友人們既共敘美好回憶,又對未來充滿憧憬,綿綿的離愁,真誠的祝福,都留在餞行的酒席上。把所有的離情別緒全都傾注在濃濃的美酒中吧,朋友啊朋友,讓我們舉杯暢飲,祝願你一路保重;讓我們一醉方休,今日一別,不知何時能重逢矣······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白居易《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賈至的《送李侍郎赴常州》「今日送君須盡醉,明朝相憶路漫漫」。
二、 傳統節日酒。
我國古代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往往是「每逢佳節倍思親」之時。傳統佳節,詩人自然飲酒舒懷。
如白居易《喜入新年自詠》「白須如雪五朝臣,又入新正第七旬。老過占他藍尾酒,病餘收得到頭身。銷磨歲月成高位,此類時流是幸人。大歷年中騎竹馬,幾人得見會昌春。」杜牧《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盧照鄰《九月九日登玄武山旅眺》「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孟浩然《積登萬山寄張五》「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韓愈《八月十五日夜贈張功曾》「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不由他。有酒不飲奈明何!」
三、 獨酌、閑飲、詠懷酒。
詩人們有時空閑,獨酌杯酒,抒發人生感慨,或激進慷慨,催人自新,促人奮進;或感嘆仕途失意、懷才不遇、想念佳人、人生坎坷而處於矛盾、苦悶和焦灼中的彷徨和痛苦,他們以酒寄情,托物言志,詠成不少千古佳作。
如王績《過酒家》「眼看人盡醉,何忍獨為醒」,李世民《賦尚書》「寒心睹肉林,飛魄看沉湎。縱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鮮。滅身資累惡,成名由積善。既承百王末,戰兢隨歲轉。」孟浩然《過故人庄》「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李白《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三杯通大道,一鬥合自然。但得醉中趣,勿為醒者傳。」李白《行路難》「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杜甫《獨酌成詩》「醉里從為客,詩成覺有神。」,羅隱《自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韋庄《譴興》「亂來知酒聖,貧去覺錢神」。
四、 邊塞、軍中酒。
邊塞酒詩較少,僅有王翰《涼州詞》最為優美。「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此詩悲壯雄渾,抒發了征夫們視死如歸的悲壯和激昂。其他如李欣《塞下曲》「金笳吹朔雪,鐵馬嘶雲水。帳下飲葡萄,平生寸心是」,鮑防的《雜感》似乎與邊塞有關,「漢家海內承平久,萬國戎王皆稽首。天馬常銜苜蓿花,胡人歲獻葡萄酒。」,暢當《軍中醉飲,寄沈八劉叟》「酒渴愛江清,余酣漱晚汀。軟莎欹坐穩,冷石醉眠醒。野膳隨行帳,華音發從伶。數杯君不見,都已遣沉冥。」
六、祭祀神靈、村社酒。
這是飲酒中場面最為壯觀、氣氛最為活躍的時刻,往往是上下三村,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婦孺全到。我國傳統節日以祭祀神靈、集社歡慶豐收最為熱鬧。此時人山人海,熙熙攘攘,鑼鼓喧天,歡歌狂舞,痛飲豪賭,游戲玩耍,熱鬧場面,應有盡有。如王駕《社日》「鵝湖山下稻梁肥,豚柵雞塒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李嘉佑《夜聞江南人家賽神因題即事》「南方淫祀古風俗,楚嫗解唱迎神曲。槍槍銅鼓蘆葉深,寂寂瓊筵江水綠。雨過風清洲渚閑,椒漿醉盡迎神還。······聽此迎神送神曲,攜觴欲吊屈原祠。」劉禹錫《陽山廟觀賽神》「漢家都尉舊征蠻,血食如今配此山。曲蓋幽深蒼檜下,洞簫愁絕翠屏間。荊巫脈脈傳神語,野老娑娑啟醉顏。日落風生廟門外,幾人連踏竹歌還。」
七、 寫酒後風采。
李白《白馬篇》「酒後竟風采,三杯弄寶刀。殺人如剪草,劇孟同游遨。發憤去函谷,從軍向臨洮,叱吒經百戰,匈奴盡奔逃。歸來使酒氣,未肯拜蕭曹。」孟浩然《裴司士員司戶見錄》「誰道山公醉,猶能騎馬回」,盧綸《和張僕射塞下曲》「醉里金甲舞,雷鼓動山川」。
八、 登高賦詩飲酒。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詩人們登高臨遠,極目遠眺,把酒臨風,或思鄉,或舒懷,言情詠志,風靡至今。如李白《陪侍御叔華登樓歌》「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白居易《九日登巴台》「閑聽竹枝曲,淺酌茱萸杯」,劉希夷《春日行歌》「山樹落梅花,飛落野人家。野人何所有,滿瓮陽春酒。攜酒上春台,行歌伴落梅。醉罷卧明月,乘夢游天台。」李白《梁園吟》「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
九、 追悼友人的輓歌。
逝者長已矣,托體同山阿。人生最大痛苦就是死別,親朋好友忽傳噩耗,誰能不哀誰能不痛?睹酒思人,往事如昨,物是人非,嗚呼哀哉!如段成式《哭李群玉》「酒里詩中三十年,縱橫唐突世喧喧。明時不作禰衡死,傲盡公卿歸九泉。」李白《哭宣城善釀紀叟》「紀叟黃泉里,還應釀老春。夜台無李白,沽酒與何人?」白居易《哭劉尚書夢得二首》其一「四海齊名白與劉,百年交分兩綢繆。同貧同病退閑日,一死一生臨老頭。杯酒英雄君與操,文章微婉我知丘。賢豪雖歿精靈在,應供微之地下游。」
十、 展現社會不合理的酒詩。
任何社會都有它的陰暗面,封建的唐帝國也不例外。詩人們以他們敏銳的視覺,發現了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的疾苦,也感受到達官貴人們的奢侈和糜爛,這些酒詩是有積極的社會意義的。如杜甫《自京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白居易《輕肥》「食飽心自若,酒酣氣益振。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鄭遨《傷農》「一粒紅稻飯,幾滴牛頷血。珊瑚枝下人,銜杯吐不歇。」釋貫休《富貴曲》「太山肉盡,東海酒竭;佳人醉唱,敲玉釵折。寧知耘田車水翁,日日日炙背欲裂。」
除了上述與酒有關的詩歌外,唐朝還有不少有名的酒賦,如王績的《醉鄉記》、皇甫湜的《醉賦》、白居易的《酒功賦》、皮日休的《酒箴》;還有不少有名的酒歌,如李白的《將進酒》、《襄陽歌》、《梁甫吟》,杜甫的《飲中八仙歌》,李賀的《秦王飲酒歌》,白居易的《琵琶行》,許宣平的《醉歌》。晚唐詩人李珣還著有《南鄉子·蘭舟載酒》的酒詞。唐朝詩人皮日休和陸龜蒙還著有「酒中詠」唱和組詩,專寫與酒有關的詩,如《酒》、《酒床》、《酒樽》、《酒勺》、《酒盆》、《酒壺》、《酒觥》、《酒船》、《酒鐺》、《酒杯》等。
足以見得酒文化在此時代已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

宋元時代中水滸傳也凸顯了很多跟酒有關的東西,不過由一個故事就是水滸傳里智取生辰綱和三碗不過崗這兩個故事說明,當時天氣很熱,士兵和武松卻拿酒解渴,才說明那會的酒與現代的酒不一樣,如果是像現在這樣五十二度的白酒拿來解渴的話,早就不省人事了。
到了明清朝代,將糟子通過蒸餾,工藝逐步的完善,才得到現在的白酒。而以穀物釀酒的工藝又通過幾百年的演變,才演變成今天的白酒。
而現代的酒文化跟古代的酒文化又完全不一樣了,現代人喜歡無酒不成席,朋友三四,沒事喝兩盅,拉近朋友情感。而現代的白酒每年的產量也達到幾百億噸,中國的白酒消費人群一年能喝乾一個西湖,所以我覺得你的問題的答案應該是隋唐或者現代。
希望我的答案能另你滿意!~~

『貳』 釀酒有多少年歷史了,最早在哪個朝代呢

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酒是自然酒,然後才有人工釀造的酒。人類何時開始釀酒,目前還難以確定。酒最早出現在何地,也很難弄清。不過,我國的釀酒歷史悠久。考古工作者在龍山文化遺址發現了大量陶制的貯酒和飲酒器皿。據此推算,我們的祖先遠在5000年前就開始人工釀酒了。
相傳我國在夏朝就有了甘美濃烈的美酒了。按現在的分類那時的酒尚屬黃酒類。秦漢時期,釀酒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別是懂得了用葡萄釀酒。
黃酒和葡萄酒都是發酵酒,酒精含量不高。為了提高酒的度數,後來又利用酒精與水的沸點不同製造出了蒸餾酒。我國的蒸餾酒始於何時,說法不一,有的說始於南北朝,有的說始於唐朝,還有的說始於宋朝。

『叄』 蒸餾酒源於中國古代的

唐朝。

據歷史記載所謂「溜酒」(即蒸餾酒),先秦時代尚未之有。有之,則自唐代始。法國《世界風俗·酒》載:「中國釀酒,遠在基督紀元前已知之;阿刺吉酒,紀元前八百年印度已有制者。」魏曹操禁酒,人竊飲之。稱清酒為聖人,濁酒為賢人。」其非蒸餾酒無疑。

在我國古代,由於歷史悠久,地域不一,留傳下的蒸餾酒的名稱很多,但古代文獻中所說的」白酒"這一名稱卻不是指蒸餾酒。前面已說過它是一種釀造的米酒。只是到了現代,才用白酒代表經蒸餾的酒。

(3)中國蒸餾酒朝代擴展閱讀:

由於酵母菌在高濃度酒精下不能繼續發酵,因此所得到的酒醪或酒液酒精濃度般不會超過20%。採用蒸餾器,利用酒液中不同物質揮發性不同的特點,可以將易揮發的酒精(乙醇)蒸餾出來。

蒸餾出來的酒汽往往酒精含量較高,經冷凝、收集就成為濃度約為65% ~70%的蒸餾酒。所以,蒸餾器的採用是釀酒工業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而且蒸餾技術還可以用於其他行業,尤其是現代的石油工業廣泛使用蒸餾器,這些都為現代文明立下了汗馬功勞。

現在人們所熟悉的蒸餾酒分為「白酒」(古時也稱'燒酒」)、「白蘭地」、「威土忌」、「蘭姆酒」等。白酒是中國所特有的,一般是糧食釀成後經蒸餾而成的。白蘭地是葡萄酒蒸餾而成的,威土忌是大麥等穀物發酵釀制後經蒸餾而成的,蘭姆酒則是甘蔗酒經蒸餾而成的。

發酵容器的多樣性也是造成燒酒香型各異的主要原因之一。傳統的發酵容器分為陶缸和地窖兩大類型。陶缸還有地缸(將缸的大部分埋人地面之下)和一般置放在室內的缸。自古以來,酒的發酵便離不開容器,黃酒發酵的容器多數為陶質容器,有的燒酒仍繼承陶質容器發酵的傳統。

如南方的燒酒發酵容器幾乎都是採用陶器,即使是糟燒酒,也是如此。但自從出現蒸餾酒後,這一傳統觀念發生了變化,地窖這一特殊的容器應運而生。所謂地窖發酵就是掘地為窖將原料堆積其中,讓其自然發酵。

『肆』 中國釀酒有多少年歷史最早在哪個朝代

中國的歷史,是一部酒的歷史。傳說釀酒的起源已有5000年歷史。但也眾說紛紜,尚未定論。

1.始於5000年前:釀造啤酒。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米家崖發現了釀造啤酒的相關器物,闊口罐、漏斗、小口尖底瓶和可移動的灶,出現於公元前3400年到公元前2900年。

2.始於黃帝時期:釀造醴酪。《黃帝內經·素問》記載黃帝和歧伯討論釀酒的情景,還提到一種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動物的乳汁釀成的甜酒。

3.始於夏禹朝:1987年8月23日《新民晚報》刊登「山東莒縣發現5000年前的釀酒器具」,包括陶盉、鬶、高足杯、觚、爵、壺、角等。飲酒器有大量的陶製品和精美的青銅製品。

4.始於商周朝:釀造葯酒。考古發掘和研究成果表明,商王朝時期從王公貴族到黎民百姓,所有的社會活動都受到禮的制約,而這種禮的實質,便是酒。還設有有酒正、酒人之職官,專門負責管理酒的釀造和使用,以保障祭祀燕饗之需。

5.始於漢代:釀造蒸餾酒。出現青銅蒸餾器,由甑和釜兩部分組成。在四川彭縣、新都先後兩次出土了東漢的「釀酒」畫像磚,其圖形為生產蒸餾酒作坊的畫像。

6.始於唐代:有詩詞為證。雍陶「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顯然,燒酒即白酒已在唐代出現,而且比較普及。隋唐文物中,還出現了只有15~20mL的酒杯。

7.始於宋代:大麴釀酒。北宋田錫《麴本草》經過2~3次蒸餾,度數較高,飲小量便醉。《宋史》中所指的「臘酒蒸鬻,候夏而出」正是今日大麴酒的傳統方法。

8.始於元代:固態蒸餾酒。李時珍《本草綱目》「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蒸餾方法與現在所使用的甑桶固態蒸餾相似。

『伍』 蒸餾酒在中國什麼時候出現什麼時候普及的

東漢。元代普及。

在上海博物館發現了東漢時期的青銅蒸餾器。該蒸餾器的年代, 經過青銅專家鑒定是東漢早期或中期的製品,用此蒸餾器作蒸餾實驗,蒸出了酒度為 26.6-20.4的蒸餾酒。而且在安徽滁洲黃泥鄉也出土了一件似乎一模一樣的青銅蒸餾器。

專門研究這一課題的吳德鐸先生和馬承源先生認為我國早在公元初或一,二世紀時期,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便已使用青銅蒸餾器了。但他們並未認定此蒸餾器是用來蒸餾酒(吳德鐸:"阿剌吉與蒸餾酒",<<輝煌的世界酒文化>> , 成都出版社, 1993年)。

吳德鐸先生在1986 年於澳大利亞召開的第四屆中國科技史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這一研究結果後,這一轟動世界科技史學界的論文引起了致力於<<中國科學技術史>>這一巨著編撰者,英國劍橋大學東方科學技術史圖書館館長李約瑟博士的高度重視。

並表示要對其原著作中關於蒸餾器的這部分內容重新修正。這篇論文也引起了國內學者的關注。有人認為"東漢已有蒸餾酒"(王有鵬:"我國蒸餾酒起源於東漢說"<<水的外形,火的性格---深圳首屆中國酒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

東漢青銅蒸餾器的構造與金代蒸餾器的也有相似之處。該蒸餾器分甑體和釜體兩部分。通高53.9cm。甑體內有儲存料液或固體酒醅的部分,並有凝露室。凝露室有管子介面,可使冷凝液流出蒸餾器外,在釜體上部有一入口,大約是隨時加料用的。

蒸餾酒起源於東漢的觀點,暫時沒有被廣泛接受。因為僅靠用途不明的蒸餾器很難說明問題。另外東漢以前的眾多釀酒史料中都未找到任何蒸餾酒的蹤影,缺乏文字資料的佐證。

(5)中國蒸餾酒朝代擴展閱讀:

流派:

從文史資料的角度考察,古代的蒸餾酒分為南北兩大類型,如在明代,蒸餾酒就起碼分為二大流派,一類為北方燒酒,一類為南方燒酒。<<金瓶梅詞話>>中的燒酒種類除了有"燒酒"(未註明產地)外,還有"南燒酒"這一名稱。但實際情況是在北方除了糧食原料釀造的蒸餾酒外,還有西北的葡萄燒酒,內蒙的馬乳燒酒;

在南方還可分為西南(以四川,貴州為中心)及中南和東南(包括廣西,廣東)兩種類。這樣的分類僅僅是粗略的,並無統一的劃分標准。

由於燒酒的主要特點是酒精濃度高,許多芳香成分在酒中的濃度是隨著酒精度而提高的,酒的香氣成分及其濃淡成了判斷燒酒質量的標准之一。我國風格多樣的燒酒,主要是釀造原料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其次是釀造技術等因素。

『陸』 中國的蒸餾釀酒技藝是什麼朝代由西方傳到中國的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蒸餾技術和蒸餾酒的國家,大約有四五千年的釀酒歷史,白酒在中國人的生活和文化中佔有不容忽視的地位。
有資料提出「燒酒始於金世宗大定年間(1161年)

『柒』 中國的白酒歷史到底有多久

中國白酒的發展歷史

唐代
在唐代文獻中,燒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現。李肇(公元806年)寫的《國史補》中的:「酒則有劍南之燒春」(唐代普遍稱酒為「春」);雍陶(公元834年)詩雲:「自到成都燒酒熱,不思身更入長安。」可見在唐代,燒酒之名已廣泛流傳了。
田錫寫的《曲本草》中說:「暹羅酒以燒酒復燒二次,入珍貴異香,其壇每個以檀香十數斤的煙熏令如漆,然後入酒,臘封,埋土中二三年絕去燒氣,取出用之。

元代
元代中國與西亞和東南亞交通方便,在文化和技術等方面多有交流。有人認為「阿刺古」酒是蒸餾酒,遠從印度傳入。還有人說:「燒酒原名『阿刺奇』,元時征西歐,曾途經阿刺伯,將酒法傳入中國。」章穆寫的《飲食辨》中說:「燒酒,又名火酒、『阿刺古』。『阿刺古』番語也。」現有人查明「阿刺古」、「阿刺吉」、「阿刺奇」皆為譯音,是指用棕櫚汗和稻米釀造的一種蒸餾酒,在元代曾一度傳入中國。
明代葯物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在《本草綱目》中所寫:「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
現代吳德鐸先生則認為撰寫<<飲膳正要>>的作者忽思慧(蒙古族人)當時是用蒙文的譯音寫成「阿剌吉」,而並未使用舊有的漢文名(燒酒)。故不應看成是外來語。忽思慧並沒有將「阿刺吉」看作是從外國傳入的。
至於燒酒從元代傳入的可信度如何,曾縱野先生認為「 在元時一度傳入中國可能是事實,從西亞和東南亞傳入都有可能,因其新奇而為人們所注意也是可以理解的。」(曾縱野:我國白酒起源的探討(<<黑龍江釀酒>>,1978年))明代時稱白酒為火酒。

明代
1998年8月,在成都市錦江畔以外發現的明朝初年的水井街坊遺址,這是我國迄今發現連續生產白酒長達800年的酒坊實證。中國有著世界上獨創的釀酒技術。
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坂口謹一郎曾說中國創造酒麴,利用黴菌釀酒,並推廣到東亞,其重要性可與中國的四大發明媲美。白酒是用酒麴釀制而成的,為中華民族的特產飲料,又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蒸餾酒,通稱烈性酒,成為全球酒類飲料產銷大國,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等領域發揮著積極作用。

清代
白酒是清朝發揚光大,逐漸替代「杜康」的朝代,絕大多數的蒸餾酒名牌都創始於清朝。

『捌』 我國哪個歷史時期出現了蒸餾酒

唐朝時期,我國除了自然發酵的葡萄酒,還有葡萄蒸餾酒,也就是白專色白蘭地,即出現了燒酒屬。燒酒利用酒精與水的沸點不同,蒸烤取酒。蒸餾酒的出現,是釀酒史上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唐太宗在破高昌國時,得到過西域進貢的蒸餾酒,故有「唐破高昌始得其法」「用器承取滴露」的記載,說明唐代已出現了燒酒。

唐朝時期,我國西北和西南兩大地區幾乎同時出現白酒蒸餾技術。因此,在唐代文獻中,出現了燒酒、蒸酒之名。

『玖』 中國最早的高度酒什麼年代

屬於蒸餾酒的白酒或出現在元朝,因為與發酵酒不同的是,白酒還需要經過蒸餾的工序,而這是從蒙古人傳到中原的技藝,原來的音名叫「阿刺吉」,這在忽必烈的飲膳太醫忽思慧的《飲膳正要》中有明確記載。

明代葯物學家李時珍曾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盛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而清代檀萃也曾在《滇海虞衡志》中說:「蓋燒酒名酒露,元初傳入中國, 中國人無處不飲乎燒酒。」

(9)中國蒸餾酒朝代擴展閱讀

早初酒應當是果酒和米酒。自夏之後,經商周、歷秦漢,以至於唐宋、皆是以果實糧食蒸煮,加曲發酵,壓榨而後才出酒的,無論是吳姬壓酒勸客嘗,還是武松大碗豪飲景陽崗,喝的就是果酒或米酒,隨著人類的進一步發展,釀酒工藝也得到了進一步改進。

數千年來,中國的釀酒事業,在歷史的變遷中,分支分流以至於釀造出了許多更具有地方特色,更能反應當地風土人情的各類名酒,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酒禮酒俗,無不構造出一個博大的淵深的名酒古國。

『拾』 白酒蒸餾技術哪個朝代候開始的

白酒又名燒酒,是中國的傳統飲料酒。據《本草綱目》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創始內,其法用濃容酒和糟入甑(指蒸鍋),蒸令氣上,用器承滴露。」1998年8月,在成都市錦江畔以外發現的明朝初年的水井街坊遺址,這是我國迄今發現連續生產白酒長達800年的酒坊實證。

閱讀全文

與中國蒸餾酒朝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凈水器出廢水量突然增大 瀏覽:701
雨水儲存回用系統安裝視頻 瀏覽:848
蒸餾水對魚有害嗎 瀏覽:418
怎麼過濾酒渣 瀏覽:356
食品污水處理要注意什麼 瀏覽:244
污水營運工是做什麼的 瀏覽:567
怎麼知道污水處理廠偷排污泥 瀏覽:429
娃哈哈飲水機怎麼製冷 瀏覽:337
木筏求生怎麼用飲水機獲得水 瀏覽:580
csvedi 瀏覽:182
沁園h8ro膜特點 瀏覽:948
市政污水管道是什麼材質的 瀏覽:879
小米凈水器裡面送的卡子怎麼用 瀏覽:145
污水池下水道一般在什麼地方 瀏覽:844
反滲透摸海鷗 瀏覽:904
氯離子含量多少要脫廢水 瀏覽:990
h6柴油濾芯打不著火怎麼回事 瀏覽:403
人生模擬器提升名氣 瀏覽:561
每萬噸污水需要多少cod 瀏覽:796
污水處理氧化還原電位 瀏覽: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