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剛出土的文物的清洗方法
一般而言,對於質地堅實、不怕水浸的文物,資深文物收藏家們認為當其表面附著專有沾染的污垢時可以屬用蒸餾水進行洗滌。出土器物上的固著物一般都比較堅硬,一次不容易洗掉,切忌在清洗的時候用金屬或硬物,如刀、鏟等工具強行除去器物上的固著物,這樣很容易損傷器物,使其表面出現不應有的劃痕,甚至使器物毀壞。這時候,文物鑒定專家建議使用軟一些的竹、木做成修器(竹、木刀、竹木鏟、竹木針等)一點點兒地剝落下這些附著物,這樣才不會損壞器物本身。對有孔的器物如縷雕玉器、銅器和陶器等,其藏污垢的縫隙部位要用柔軟的布浸濕後輕輕清洗。如果器物上帶有油跡,可以用清洗劑如肥皂水、洗潔凈等將器物浸泡一段時間以後再清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凡是經過清洗劑處理過的器物,一定要用蒸餾水漂洗若干次,以免清洗劑本身所含有酸、鹼等成分對器物造成傷害。
2. 文物如何清洗
您的問題,這樣的事情,真正的文物,盡可能保留原生態,千萬不要清洗,以免造成不良後果,一定要注意區分!
3. 剛出土的文物是如何清洗的直接用水洗的嗎
那要看是什麼材質的文物
瓷器、陶器、玉器等比較不容易洗壞,也還要選擇吸附脫鹽、化學清洗、蒸汽噴射、粒子噴射、激光清洗等手法。
絲綢、青銅、骨骸、木簡等就更難了。一般都不直接水洗。
4. 剛出土的文物怎麼除土
做為新收藏的古玩大都需要進行清潔處理,主要是除去器物上的污垢物,如土斑、銹斑、油污、水漬、汗漬等。由於器物種類多、質地各異,在清潔處理時所採取的方法也各有不同。因此,在清潔處理前,檢查非常重要。首先要分析其質地,看看是否損壞,損壞程度,分析污垢的各類等等,然後決定採用哪種方法。對有附著物的古玩要認真分析,對有價值的附著物一定要保留,對有損於古玩形象的一定進行清除。而那些已嚴重損壞的古玩只能採取加固處理,不能再進行清潔,否則將毀壞這件古玩。
清潔處理一般有以下幾種方式:
水洗。對於一般質地堅實、不怕水浸的器物,如:陶、瓷、磚、瓦、石、銅、鐵、骨、牙、玉、木等材料製成的古玩,表面附著或沾染的污垢可以用蒸餾水洗滌。出土器物上的固著物較為堅硬,不易一次洗掉,切忌在清洗時用金屬或硬物,如刀、鏟等工具強行除去器物上的固著物,以免損傷器物,使其表面出現不應有的劃痕,甚至使器物損毀。可用軟一些的竹、木做成修器(竹、木刀、竹木鏟、竹木針等)一點點兒地撥落,這樣才不致損壞器物本身。對有孔的器物如縷雕、銅器和陶器等,其藏污垢的縫隙部位要用軟布浸濕後輕輕擦除。如果器物上存有油跡,可用清洗劑如肥皂水、洗潔凈等將器物浸泡一段時間,再清洗。但應注意,凡是經過清洗劑處理的器物,一定要用蒸餾水漂洗若干次,以免清洗劑本身的酸、鹼等成分對器物的影響。經過水洗的器物要放置在陰干處,待器物水分蒸發,吹乾後再行收存。有些質地的古玩也可用吹風機或乾燥箱等烤乾。出土的漆、木、竹器,為防乾裂,在水洗後仍需泡水處理,即浸入將蒸餾水或配製的葯液中,放置玻璃器皿內,於低溫下密封保存。
乾洗。紡織品類文物如有污漬,水洗可能退色,則應使用汽油等物擦洗,也可以用乾洗精直接噴在污漬處,乾洗精使用之前應先作一下試驗。乾洗時最好先從不明顯的地方或邊角部位開始,最後處理組織物中心或明顯部位。
乾擦。有些怕水的器物及一些出土物品,為保持原器物由於長年地氣侵蝕而出現的自然色澤,不宜用水和葯物漂洗。對於這一類器物用質地松軟的潮布輕輕擦抹即可。
風晾。對於不宜水洗或乾擦的紙質物品和部分織物,應選擇風晾方法,將其表面的粉塵和濕氣吹去。在室外晾時應注意天氣變化,要避免長時間在強陽光下曝曬,避免較強風吹,隨時掌握溫濕度變化。同時還要避免煙囪附近的煙塵污染,在樹下要防止鳥蟲破壞,還要避開柳樹揚花季節進行風晾,以防止花粉沾污等等。
機械除塵。對形體較大、笨重且不規則的器物,如傢具、氈毯、鏤空體物等,可採用吸塵器等機械除塵;對體積較大的石刻、雕塑等,在吸塵的同時也可使用高壓氣泵,將吸塵器不易吸除的塵土吹落。
葯物清洗。主要用於在各類的惡劣環境下保存的古玩及出土文物。這些器物長期埋於地下,受各種環境和有害物質作用,銹腐嚴重。因各地出土物中混雜物不同,腐蝕情況各異,所以在採用自配葯液時應先做實驗,待取得明顯效果後再使用;要因每件器物的不同,選用不同的葯物和採用不同的方法。
做為新收藏的古玩大都需要進行清潔處理,主要是除去器物上的污垢物,如土斑、銹斑、油污、水漬、汗漬等。由於器物種類多、質地各異,在清潔處理時所採取的方法也各有不同。因此,在清潔處理前,檢查非常重要。首先要分析其質地,看看是否損壞,損壞程度,分析污垢的各類等等,然後決定採用哪種方法。對有附著物的古玩要認真分析,對有價值的附著物一定要保留,對有損於古玩形象的一定進行清除。而那些已嚴重損壞的古玩只能採取加固處理,不能再進行清潔,否則將毀壞這件古玩。
清潔處理一般有以下幾種方式:
水洗。對於一般質地堅實、不怕水浸的器物,如:陶、瓷、磚、瓦、石、銅、鐵、骨、牙、玉、木等材料製成的文物古玩,表面附著或沾染的污垢可以用蒸餾水洗滌。出土器物上的固著物較為堅硬,不易一次洗掉,切忌在清洗時用金屬或硬物,如刀、鏟等工具強行除去器物上的固著物,以免損傷器物,使其表面出現不應有的劃痕,甚至使器物損毀。可用軟一些的竹、木做成修器(竹、木刀、竹木鏟、竹木針等)一點點兒地撥落,這樣才不致損壞器物本身。對有孔的器物如縷雕玉器、銅器和陶器等,其藏污垢的縫隙部位要用軟布浸濕後輕輕擦除。如果器物上存有油跡,可用清洗劑如肥皂水、洗潔凈等將器物浸泡一段時間,再清洗。但應注意,凡是經過清洗劑處理的器物,一定要用蒸餾水漂洗若干次,以免清洗劑本身的酸、鹼等成分對器物的影響。經過水洗的器物要放置在陰干處,待器物水分蒸發,吹乾後再行收存。有些質地的古玩也可用吹風機或乾燥箱等烤乾。出土的漆、木、竹器,為防乾裂,在水洗後仍需泡水處理,即浸入將蒸餾水或配製的葯液中,放置玻璃器皿內,於低溫下密封保存。
乾洗。紡織品類文物如有污漬,水洗可能退色,則應使用汽油等物擦洗,也可以用乾洗精直接噴在污漬處,乾洗精使用之前應先作一下試驗。乾洗時最好先從不明顯的地方或邊角部位開始,最後處理組織物中心或明顯部位。
乾擦。有些怕水的器物及一些出土物品,為保持原器物由於長年地氣侵蝕而出現的自然色澤,不宜用水和葯物漂洗。對於這一類器物用質地松軟的潮布輕輕擦抹即可。
風晾。對於不宜水洗或乾擦的紙質物品和部分織物,應選擇風晾方法,將其表面的粉塵和濕氣吹去。在室外晾時應注意天氣變化,要避免長時間在強陽光下曝曬,避免較強風吹,隨時掌握溫濕度變化。同時還要避免煙囪附近的煙塵污染,在樹下要防止鳥蟲破壞,還要避開柳樹揚花季節進行風晾,以防止花粉沾污等等。
機械除塵。對形體較大、笨重且不規則的器物,如傢具、氈毯、鏤空體物等,可採用吸塵器等機械除塵;對體積較大的石刻、雕塑等,在吸塵的同時也可使用高壓氣泵,將吸塵器不易吸除的塵土吹落。
葯物清洗。主要用於在各類的惡劣環境下保存的古玩及出土文物。這些器物長期埋於地下,受各種環境和有害物質作用,銹腐嚴重。因各地出土物中混雜物不同,腐蝕情況各異,所以在採用自配葯液時應先做實驗,待取得明顯效果後再使用;要因每件器物的不同,選用不同的葯物和採用不同的方法。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5. 中國青銅器的審美方式方法
生坑青銅器的保護
一、影響考古青銅文物的腐蝕損壞的因素
考古青銅器表面腐蝕很復雜,用XPS分析表面化組成,發現是一些氧化物、氯化物,這些腐蝕表層是在地下埋藏上千年的環境下形成的。其結構鬆散,孔隙分布廣,對水、氣都具有吸附作用。一旦文物出土,這個銹層暴露在大氣環境下,空氣中的氧氣、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都在表面有強附作用,那麼表面不僅存在電化學,而且發生化學腐蝕和光腐蝕。從以上分析,影響青銅文物腐蝕取決於兩方面因素:即文物材料自身的特性和文物所處的環境。考古青銅文物能保存下來,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它的抗腐蝕性及所處的環境。環境中有能影響考古青銅文物腐蝕因素,如溫度、濕度、氣體酸、鹼、鹽、有機體、光等。腐蝕的產生往往是各種環境因素並存時產生的協同效應。
(1)溫度、濕度。文物在自然環境中起化學反應這就意味著文物受到損害。而化學反應的速度與溫度有關。Arrhenius經驗公式,以活化能相關溫度,反應速度表示其關系式為:log10R1/R2=52E(1/T2/1/T1)式中,R1、R2分別為T1、T2溫度時的反應速率。E為活化能:KJ/mol溫度升高10℃,反應速度成倍增長。濕度與「青銅病」:青銅器潛伏的「粉裝銹」其保存的臨界狀態相對濕度為42%RH—46%RH,相對濕度超過55%RH,氯化亞銅迅速與空氣中的水反應:CuCl+H2O←→Cu2O+HCl.隨著濕度的加大,其反應速度加快。不同相對濕度的實驗結果是氯化亞銅在97%、78%、58%RH環境中分別經2、4、24h反應生成鹼式氯化銅。而在此35%RH中氯化物是無限穩定。實驗還證明相對濕度RH為55%時,氯化亞銅將非常快地反應。然而潮濕的空氣含水率高達80%-90%以上,水分常被稱為「通用催化劑」,它不但可以促使許多化學反應發生,同時還能使有機體滋生。
(2)氣體:氧氣佔大氣含量的21%,氧作為一種氣體主要存留在存放考古青銅器的環境中,被發掘出來的考古青銅器平衡破環後,不穩定的氯化亞銅與潮濕的空氣中的水、氧相互作用會立即和新的銅體表面發生反應形成白色粉狀銹[CuCl2 3Cu(OH)2]。反應式:4CuCl(s)+4H2O+02(g)→CuCl2 3Cu(OH)2(s)+ 2HCl(aq),白綠色的粉狀銹CuCl2 3Cu(OH)2俗稱「青銅病」又叫「粉狀銹」。粉狀銹在形成初期,其顆粒度極為微小,略近於球形的銹體顆粒徑大約為0.8—1.2nm,均勻一致。此微小的粒子有兩個突出特點:基本可擺脫重力場的影響而隨空氣的流動遷移,在適當的條件下,落在其他銅器上可進行下述反應:2Cu2(OH)3Cl+Cu+6H+→2CuCl+3Cu++6H2O(酸性環境),4CuCl+O2+4H2O→2Cu2(OH)3Cl+2H++2Cl-(鹼性或中性環境)這就是為什麼稱「青銅病」像瘟疫一樣的傳染和蔓延的原因。
利用CO2、O2和H2O以及一些可利用的微量元素,微生物菌體增殖繁衍。在這一過程中,將其代謝產物逐步釋放出來,堆積在青銅表面,代謝產物有微酸性,能在漫長的歲月里對青銅進行腐蝕形成銹狀物。微生物菌體在乾燥的環境中一般是呈孢子狀態存在,一旦條件適宜,特別是環境濕度增大的條件,微生物容易隨空氣飄浮和流動在青銅器上大量滋生。這可能是「青銅病」傳染和蔓延的另一個原因。
氮氧化物:氮氧化物是主要來源於汽車排放的廢氣。發動機高速運轉時排放出的NOX含量高。NO2氣體在空氣中或物體表面形成硝酸、亞硝酸、硝酸鹽。加速青銅腐蝕。
二氧化硫:SO2氣體在溫度、濕度適宜的條件下腐蝕青銅器。實驗表明當RH75%-96%時青銅腐蝕速度顯著增加,這是SO2參與陰極去極化作用使鬆散腐蝕產物吸濕能力加快所致。
(3)光:考古青銅器表面緊貼基體部位有氧化亞銅存在,在光的照射下產生光生空穴和光生電子,高能量的光生空穴可以從金屬原子得到電子發生腐蝕。同時在光的照射下,氧化亞銅可吸附氧,高活性的吸附氧就會沿著鬆散的孔隙向銅合金基體接近,腐蝕合金組份,使表面銹刨層不斷增厚。
二、考古青銅器銹色辯析
考古青銅器年代不同,鑄造工藝不同及所處的環境不同,形成的銹層很復雜。常見的有:黑色的氧化銅:CuO(黑銅礦);紅色的氧化亞銅:Cu2O(赤銅礦);靛藍色的硫化銅:CuS(靛銅礦、方藍銅礦);黑色的硫化亞銅:CU2S(輝銅礦);鹼式碳酸銅(有三種):暗綠色的CuCO3 Cu(OH)2(孔雀石、石綠);藍色的2CuCO3 Cu(OH)2(藍銅礦、石青);藍色的2CuCO3 3Cu(OH)2;鹼式氯化銅(有兩種同分異構體):綠至墨綠色的Cu2(OH)3Cl(氯銅礦);淡綠色的Cu2(OH)3Cl(副綠銅礦);藍色的硫酸銅CuSO4 5H2O(膽礬);綠色的鹼式硫酸銅:CuSO4 3Cu(OH)2(水硫酸銅礦);白色的氯化亞銅:CuCl(氯化亞銅礦);白色的氧化錫:SnO2(錫石)等。這些組成各異的青銅銹分為有害銹和無害銹兩種。無害銹,又稱元素銹 或非活性銹,主要為銅的氧化物、鹼式碳酸銅等。這些銹無害,又古香古色,是年代久遠的象徵。有害銹,也稱「粉狀銹」,是鹼式氯化銅、氯化亞銅、氧化鉛、二氧化錫等的混合物。
三、考古青銅器的保護
1. 考古青銅器的現場保護
田野考古現場的文物保護工作越來越引起重視。考古青銅器埋藏在地下幾千年基本是處於一種比較穩定的環境中,其腐蝕過程已經趨於平衡。青銅器出土之後,這種平衡就打破,繼而引起各種腐蝕的發生。考古現場的工作就是盡量阻止各種腐蝕的產生。因此,在現場對出土的完整青銅器進行仔細地清洗、脫水,然後存入封閉的包裝袋中運回室內。對於破碎的青銅器,特別是一些薄胎青銅器,出土時我們看到的常常已經是破爛不堪,有的已經成為碎片並與泥土混在一起,在現場文物保護中應因勢利導區別對待。
(1)對於一些容器類與泥土混在一起的青銅碎片,大多數情況仍然保存著該容器的基本外形,在清理時先用竹刀或牛角刀將外面的泥土剔去(保留容器內的泥土),當器形完全出來後,在青銅器碎片表面敷一層濕棉紙(棉紙以剛好濕透水為好)、再貼上一層干棉紙;在棉紙外面刷一層稀薄的桃膠水加固;等棉紙干後用托板將青銅碎片(連同碎片的泥土)一起取運到室內清理。
無論是在室內還是在室外清理,都要盡可能的早進行。在清理之前測量記錄下器物的外形尺寸(腹徑、口徑、通高等)及每一塊銅碎片的位置關系,以利於日後的整理修復。
(2)兵器、工具類青銅器。如劍、削刀等。出土時往往破碎成幾塊或腐爛成粉末,特別是當器物胎體比較薄時應先將竹刀或牛角刀細心地將器物表面的泥土去掉,然後在青銅碎片的表面貼1-2層濕棉紙,在棉紙上做厚約0.5 厘米的石膏層、等石膏基本硬化後再將器物周圍的泥土與石膏層之間相互夾緊捆紮,包裝後運回室內清理。
(3)貼金花紋青銅器。貼金花紋青銅器出土時大部分貼金花紋脫落,但在青銅器上留下痕跡。這些貼金花紋是採用金箔分塊雕刻局部圖案再在青銅器表面粘貼組成完整圖案。對於這類器物的現場保護原則是盡可能地減少接觸,從墓坑內起取時要從器物底托起,器物較大的採用托板。青銅器四周脫落的金箔要按不同的方位分別起取,與青銅器方位相對應,同時作好各種記錄。取下的金箔用細毛筆沾蒸餾水輕輕清洗泥土,然後將金箔夾在兩層棉紙之間,用三夾板夾放保存便於室內整理復原。這類青銅器的表面,現場只作局部泥土的清洗,對花紋乃至痕跡通常不作處理,以防將痕跡擦去。具體做法是用木條做成框架固定器物底部和口沿、中空,放入塑料袋中運回室內。
(4)帶有黑漆古、綠漆古保護層的青銅器。綠漆古、黑漆古是古董商對出土青銅器表面一層黑亮或綠亮似漆特殊腐蝕層稱謂,這類腐蝕層緻密光滑泛蠟光,對青銅器有很好的保護作用。這種表層,大多出現在戰國和漢、唐的銅鏡之上,在春秋戰國的兵器、先秦的鹵、壺、尊等等器具以及戰國和秦漢的銅印章等銅器上也偶爾有類似的現象出現。這類銹層美觀、古樸,是年代久遠的象徵,深受人們的喜愛。關於黑漆古、綠漆古形成的原因,中外學者進行了廣泛深入研究,較公認的研究結果認為是與埋藏環境有關。在數千百年的歲月里,地下腐殖酸長期作用是青銅器表面形成綠漆古、黑漆古的主要原因。綠漆古、黑漆古的主要成分是錫的氧化物,也含有一定量的銅的氧化物,錫的氧化物呈結晶的狀態於青銅器的表面形成緻密的銹層。
由於黑漆古、綠漆古青銅器表面的氧化物硬度不高,用竹刀都可以在上面留下劃痕,因此在現場清理時採用軟毛刷沾蒸餾水慢慢將泥土等污物洗去。用95%乙醇進行脫水,然後用棉花或棉紙等柔軟的材料包裝,避免與尖銳的物品接觸碰撞。
2. 考古青銅器的室內保護
青銅器保護的形式,可歸納為三類:機械去銹保護、化學試劑去銹保護、用化學試劑控制和改善表面結構保護。現將各種保護方法適應對象以及優缺點等分析類比如下。
(1)機械去銹
機械去銹:機械去銹一般是針對那些局部銹蝕的青銅器,其方法是藉助放大鏡或體視顯微鏡觀察,使用手術刀、鋼針、鏨子等對所需去銅銹部位進行清理,在工作中要仔細小心,不要在銅器表面留下劃痕。超聲波震動法除去有害銹:超聲波去銹最大特點是去除粉狀銹較為徹底干凈,而不損及其他銅銹。激光器清除青銅器粉狀銹:激光清除銹蝕物,主要是利用激光激勵出的巨大光能,瞬時作用在表面銹層上,使表面溫度迅速上升。因為銹層的結構疏鬆,對能量的吸收能力強,因而將銹蝕物迅速燒融、汽化,與本體分離。激光在作用過程中,還使青銅表面相變硬化,形成一種緻密的硬化保護層,對導致青銅器繼續銹蝕的外界條件,有一定的防護作用。用機械方法除銹雖然能簡單、快速揭掉銹層,但金屬部分直接裸露在大氣中,銹蝕仍是不可避免。
(2)化學去銹保護
對於大面積銹蝕的考古青銅器所採用的方法是將化學純的碳酸鈉(Na2CO3)與碳酸氫鈉(NaHCO3)以等摩爾數混合後,溶解於蒸餾水中,配製成10%-20%的系列溶液,較常用的為5%的溶液。一般碳酸銅含結晶水,配製溶液時應考慮在內。用此溶液浸泡青銅器時,有害銹(氯化亞銅)逐漸轉化為碳酸銅,其作用過程是溶液中Na2CO3水解呈鹼性:CO-3+H2O→HCO31-+HO-在倍半碳酸鈉浸泡液中,存在下列平衡:CuCL(固) →Cu++Cl- Ksp=1.2×10-5,2cu+→Cu+cu2+,Cu2++CO2-3→CuCO3(固)↓Ksp=1.4×10-10
因Ksp(CuCO3) Ksp(CuCl),所以這一替換過程較容易發生。隨著溶液 中CO2-3和HCO-3的消耗,有害銹(CuCl)逐漸轉化成穩定的CuCO3,這時Cl-被取代而進入溶液 ,不斷更換新鮮溶液浸泡器物,直到溶液中檢不出氯離子為止,隨後用蒸餾水浸泡器物,以洗去殘留的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有時為了加快洗滌速度,可把浸泡液控制在50度左右,因溫度升高促使離子擴散和反應加速度,從而增加特質的轉化速度,一般一周換兩次溶液。此方法雖然很平穩,但費時較長,有時需一到兩年時間才能完成一件器物的清洗。另外難溶的碳酸銅附著在器物表面使處理後的外觀較處理前加深加綠,改變了器物外觀。
對於小面積有害銹的器物,即考古青銅器有害銹僅僅是小斑點的器物來說,可用鋼針或小手術刀將銹斑剔除,剔去的范圍稍大於粉狀銹范圍,特別是要把產生「青銅病」的有害銹清除干凈,直至看出新鮮的青銅為止,然後用丙酮液擦洗孔穴,等乾燥後把氧化銀(分析純)粉末用乙醇或異丙醇調成糊狀,仔細擦入孔內,再把此器物置於飽和的水蒸氣中或潮濕的環境中存放一晝夜,讓氧化銀和氧化亞銅充分作用形成保護膜,同時也可用以檢驗封閉程度,若又發現新的綠色斑點,可重復操作,直至在飽和的水蒸氣中放置一晝夜後不再有新的綠色斑點產生為止。其化學反應式:Ag20+2CuCl→2AagCl+Cu2O用氧化銀保護處理的斑點,外觀呈棕褐色,與銅器的其他銅銹也能和諧一致。
(3)用化學試劑控制和改善表面結構的保護
用化學試劑控制和改善表面結構的保護其原理是緩蝕作用。在考古青銅保護研究中此技術是重要的研究對象,也是金屬文物保護技術發展的趨勢。其方法可以:1. 判斷緩蝕作用的物種,緩蝕劑與金屬作用的類型、作用基團或分子取向;2. 考察緩蝕劑的緩蝕過程及其性能,不同緩蝕劑間的協同效應和競爭吸附;3. 研究侵蝕性離子在金屬表面上行為特性及其對緩蝕的影響等。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為了不改變考古青銅文物銅銹的色調,越來越多的金屬緩蝕劑用在青銅文物上。苯駢三氮唑是一種很有效的青銅緩蝕劑,簡寫BTA,它是乳白色粉末結晶,能溶於乙醇等有機溶液中,苯駢三氮唑可與銅及銅合金形成不溶於水及部分有機溶劑的透明覆蓋膜,生成膜比較牢固,青銅器中的銅與苯駢三氮唑交替結合,形成類似Cu—BTA金屬配合多聚絡合物,而且很像高聚物的線狀結構形式,有效地隔斷金屬與種腐蝕介質的接觸,使器物得到保護。但這個綠色的不溶性的多聚絡合物能覆蓋銅器紋樣細節。不適用細小紋飾器物的保護,如錢幣、神像頭。對於細小紋樣且腐蝕嚴重,銅芯少的器物保護使用有機雜環合物5-胺基2-巰基-1,3,4-噻重氮(AMT),它是淡黃色的結晶固體。熔點燃238℃,溶於熱水和酒精。其方法是將清洗後的器物浸入0.01M的AMT的水溶液中。為了加速反應,加入幾滴硝酸(1:1)。然後將溶液加熱到60℃。這時可以觀察到器物腐蝕區有淡黃綠色的凝乳狀沉澱產生。1小時後將器物取出並用蒸餾水清洗,將此過程反復,直到沒有沉澱產生為止。實驗表明,AMT化合物和青銅病中離子化的銅形成了絡合物。這個絡合物在青銅病區以淡黃綠色沉澱形式出現。因此使得銅器除去青銅病。這個過程一直進行到青銅病完全從腐蝕產物的微孔隙和下面的金屬中完全除去。當青銅病完會除去後,AMT在金屬表面形成一層均勻薄薄的多聚絡合保護膜。
考古青銅器埋藏的土壤由各種礦物質和有機酸的腐蝕產物共同組成是多相的具有離子導電性的多孔毛管膠體體系。根據軟硬酸鹼理論:「凡是能給出電子對的分子、離子或原子團都叫鹼,凡是能接受電子對的分子、離子或原子團都叫做酸。」考古青銅器上的銹蝕物分為:硬酸類Cu++和軟酸類Cu+。羅歇爾鹽絡合劑屬硬鹼類,能與硬酸型陽離子產生成穩定的絡合物。硫脲是軟鹼型絡合劑易和軟酸型陽離子Cu+結合穩定。EDTA是以氨基二乙酸為基體的有機絡全物,具有氮和羥氧兩種親核力很強的配位原子,絡合能力很強可與許多金屬離子形成穩定絡合物。在緩蝕劑研究中,根據這一原理,使用復合緩蝕劑要好得多,此時其緩蝕率比簡單加和值要大得多,這種發揮各種成分作用的效應稱為緩蝕劑的「協同」效應。
採用10%硫脲+10%EDTA+10%羅歇爾鹽能有效地除去綠色銅銹,紅色的氧化銅以及與泥土混為一起的銹層。另外0.5%BTA+0.5mol/Nna2M0D4+5%NaHCO3的復合配方有較好的緩蝕效果。鉬酸鈉溶液會使金屬的鈍化膜抵禦氯離子的能力提高,並降低某些金屬點腐蝕小孔中氯離子的富集作用,隨鉬酸鈉的增加作用會越明顯。
在苯駢三氮唑中加入輔助劑碘化鉀或對氨基苯胂酸採用定量方法是很好的青銅緩蝕劑。其配方BTA0.2mol/L,APA0.005mol/l,PH=4.或BTA0.2mol/l,KI0.01mol/L,PH=6.31溶液溫度為60℃,溶劑的組成乙醇(95%)/水=2/3(體積比)。表面封護劑採用有機硅玻璃樹脂與苯駢三氮唑的混合物,其中BTA的濃度為0.1mol/L,在苯駢三氮唑中加入少量的碘化鉀,是由於碘離子優先吸附於青銅表面,引起初始電位的降低,從而導致苯駢三氮唑的吸附量的增加,多餘的KI亦可通過空氣氧化除去,不會有副作用。在苯駢三氮唑中加入少量的對氨基苯胂酸後,由於苯駢三氮唑優先吸附銅質點上,對氨基苯胂酸優先吸附於錫、鉛點上,二者相輔相成,在青銅器表面形成緻密的保護層,從而導致緩蝕率的增加。
總之,對於每件考古青銅器的處理一定要因地制宜制定保護方案,切忌一方治百病。
6. 民間收藏的青銅器是如何保存的
你好,青銅器保存你可以參考一下方法:
一、影響考古青銅文物的腐蝕損壞的因素
考古青銅器表面腐蝕很復雜,用XPS分析表面化組成,發現是一些氧化物、氯化物,這些腐蝕表層是在地下埋藏上千年的環境下形成的。其結構鬆散,孔隙分布廣,對水、氣都具有吸附作用。一旦文物出土,這個銹層暴露在大氣環境下,空氣中的氧氣、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都在表面有強附作用,那麼表面不僅存在電化學,而且發生化學腐蝕和光腐蝕。從以上分析,影響青銅文物腐蝕取決於兩方面因素:即文物材料自身的特性和文物所處的環境。考古青銅文物能保存下來,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它的抗腐蝕性及所處的環境。環境中有能影響考古青銅文物腐蝕因素,如溫度、濕度、氣體酸、鹼、鹽、有機體、光等。腐蝕的產生往往是各種環境因素並存時產生的協同效應。
(1)溫度、濕度。文物在自然環境中起化學反應這就意味著文物受到損害。而化學反應的速度與溫度有關。Arrhenius經驗公式,以活化能相關溫度,反應速度表示其關系式為:log10R1/R2=52E(1/T2/1/T1)式中,R1、R2分別為T1、T2溫度時的反應速率。E為活化能:KJ/mol溫度升高10℃,反應速度成倍增長。濕度與「青銅病」:青銅器潛伏的「粉裝銹」其保存的臨界狀態相對濕度為42%RH—46%RH,相對濕度超過55%RH,氯化亞銅迅速與空氣中的水反應:CuCl+H2O←→Cu2O+HCl.隨著濕度的加大,其反應速度加快。不同相對濕度的實驗結果是氯化亞銅在97%、78%、58%RH環境中分別經2、4、24h反應生成鹼式氯化銅。而在此35%RH中氯化物是無限穩定。實驗還證明相對濕度RH為55%時,氯化亞銅將非常快地反應。然而潮濕的空氣含水率高達80%-90%以上,水分常被稱為「通用催化劑」,它不但可以促使許多化學反應發生,同時還能使有機體滋生。
(2)氣體:氧氣佔大氣含量的21%,氧作為一種氣體主要存留在存放考古青銅器的環境中,被發掘出來的考古青銅器平衡破環後,不穩定的氯化亞銅與潮濕的空氣中的水、氧相互作用會立即和新的銅體表面發生反應形成白色粉狀銹[CuCl2 3Cu(OH)2]。反應式:4CuCl(s)+4H2O+02(g)→CuCl2 3Cu(OH)2(s)+ 2HCl(aq),白綠色的粉狀銹CuCl2 3Cu(OH)2俗稱「青銅病」又叫「粉狀銹」。粉狀銹在形成初期,其顆粒度極為微小,略近於球形的銹體顆粒徑大約為0.8—1.2nm,均勻一致。此微小的粒子有兩個突出特點:基本可擺脫重力場的影響而隨空氣的流動遷移,在適當的條件下,落在其他銅器上可進行下述反應:2Cu2(OH)3Cl+Cu+6H+→2CuCl+3Cu++6H2O(酸性環境),4CuCl+O2+4H2O→2Cu2(OH)3Cl+2H++2Cl-(鹼性或中性環境)這就是為什麼稱「青銅病」像瘟疫一樣的傳染和蔓延的原因。
利用CO2、O2和H2O以及一些可利用的微量元素,微生物菌體增殖繁衍。在這一過程中,將其代謝產物逐步釋放出來,堆積在青銅表面,代謝產物有微酸性,能在漫長的歲月里對青銅進行腐蝕形成銹狀物。微生物菌體在乾燥的環境中一般是呈孢子狀態存在,一旦條件適宜,特別是環境濕度增大的條件,微生物容易隨空氣飄浮和流動在青銅器上大量滋生。這可能是「青銅病」傳染和蔓延的另一個原因。
氮氧化物:氮氧化物是主要來源於汽車排放的廢氣。發動機高速運轉時排放出的NOX含量高。NO2氣體在空氣中或物體表面形成硝酸、亞硝酸、硝酸鹽。加速青銅腐蝕。
二氧化硫:SO2氣體在溫度、濕度適宜的條件下腐蝕青銅器。實驗表明當RH75%-96%時青銅腐蝕速度顯著增加,這是SO2參與陰極去極化作用使鬆散腐蝕產物吸濕能力加快所致。
(3)光:考古青銅器表面緊貼基體部位有氧化亞銅存在,在光的照射下產生光生空穴和光生電子,高能量的光生空穴可以從金屬原子得到電子發生腐蝕。同時在光的照射下,氧化亞銅可吸附氧,高活性的吸附氧就會沿著鬆散的孔隙向銅合金基體接近,腐蝕合金組份,使表面銹刨層不斷增厚。
二、考古青銅器銹色辯析
考古青銅器年代不同,鑄造工藝不同及所處的環境不同,形成的銹層很復雜。常見的有:黑色的氧化銅:CuO(黑銅礦);紅色的氧化亞銅:Cu2O(赤銅礦);靛藍色的硫化銅:CuS(靛銅礦、方藍銅礦);黑色的硫化亞銅:CU2S(輝銅礦);鹼式碳酸銅(有三種):暗綠色的CuCO3 Cu(OH)2(孔雀石、石綠);藍色的2CuCO3 Cu(OH)2(藍銅礦、石青);藍色的2CuCO3 3Cu(OH)2;鹼式氯化銅(有兩種同分異構體):綠至墨綠色的Cu2(OH)3Cl(氯銅礦);淡綠色的Cu2(OH)3Cl(副綠銅礦);藍色的硫酸銅CuSO4 5H2O(膽礬);綠色的鹼式硫酸銅:CuSO4 3Cu(OH)2(水硫酸銅礦);白色的氯化亞銅:CuCl(氯化亞銅礦);白色的氧化錫:SnO2(錫石)等。這些組成各異的青銅銹分為有害銹和無害銹兩種。無害銹,又稱元素銹或非活性銹,主要為銅的氧化物、鹼式碳酸銅等。這些銹無害,又古香古色,是年代久遠的象徵。有害銹,也稱「粉狀銹」,是鹼式氯化銅、氯化亞銅、氧化鉛、二氧化錫等的混合物。
三、考古青銅器的保護
1. 考古青銅器的現場保護
田野考古現場的文物保護工作越來越引起重視。考古青銅器埋藏在地下幾千年基本是處於一種比較穩定的環境中,其腐蝕過程已經趨於平衡。青銅器出土之後,這種平衡就打破,繼而引起各種腐蝕的發生。考古現場的工作就是盡量阻止各種腐蝕的產生。因此,在現場對出土的完整青銅器進行仔細地清洗、脫水,然後存入封閉的包裝袋中運回室內。對於破碎的青銅器,特別是一些薄胎青銅器,出土時我們看到的常常已經是破爛不堪,有的已經成為碎片並與泥土混在一起,在現場文物保護中應因勢利導區別對待。
(1)對於一些容器類與泥土混在一起的青銅碎片,大多數情況仍然保存著該容器的基本外形,在清理時先用竹刀或牛角刀將外面的泥土剔去(保留容器內的泥土),當器形完全出來後,在青銅器碎片表面敷一層濕棉紙(棉紙以剛好濕透水為好)、再貼上一層干棉紙;在棉紙外面刷一層稀薄的桃膠水加固;等棉紙干後用托板將青銅碎片(連同碎片的泥土)一起取運到室內清理。
無論是在室內還是在室外清理,都要盡可能的早進行。在清理之前測量記錄下器物的外形尺寸(腹徑、口徑、通高等)及每一塊銅碎片的位置關系,以利於日後的整理修復。
(2)兵器、工具類青銅器。如劍、削刀等。出土時往往破碎成幾塊或腐爛成粉末,特別是當器物胎體比較薄時應先將竹刀或牛角刀細心地將器物表面的泥土去掉,然後在青銅碎片的表面貼1-2層濕棉紙,在棉紙上做厚約0.5 厘米的石膏層、等石膏基本硬化後再將器物周圍的泥土與石膏層之間相互夾緊捆紮,包裝後運回室內清理。
(3)貼金花紋青銅器。貼金花紋青銅器出土時大部分貼金花紋脫落,但在青銅器上留下痕跡。這些貼金花紋是採用金箔分塊雕刻局部圖案再在青銅器表面粘貼組成完整圖案。對於這類器物的現場保護原則是盡可能地減少接觸,從墓坑內起取時要從器物底托起,器物較大的採用托板。青銅器四周脫落的金箔要按不同的方位分別起取,與青銅器方位相對應,同時作好各種記錄。取下的金箔用細毛筆沾蒸餾水輕輕清洗泥土,然後將金箔夾在兩層棉紙之間,用三夾板夾放保存便於室內整理復原。這類青銅器的表面,現場只作局部泥土的清洗,對花紋乃至痕跡通常不作處理,以防將痕跡擦去。具體做法是用木條做成框架固定器物底部和口沿、中空,放入塑料袋中運回室內。
(4)帶有黑漆古、綠漆古保護層的青銅器。綠漆古、黑漆古是古董商對出土青銅器表面一層黑亮或綠亮似漆特殊腐蝕層稱謂,這類腐蝕層緻密光滑泛蠟光,對青銅器有很好的保護作用。這種表層,大多出現在戰國和漢、唐的銅鏡之上,在春秋戰國的兵器、先秦的鹵、壺、尊等等器具以及戰國和秦漢的銅印章等銅器上也偶爾有類似的現象出現。這類銹層美觀、古樸,是年代久遠的象徵,深受人們的喜愛。關於黑漆古、綠漆古形成的原因,中外學者進行了廣泛深入研究,較公認的研究結果認為是與埋藏環境有關。在數千百年的歲月里,地下腐殖酸長期作用是青銅器表面形成綠漆古、黑漆古的主要原因。綠漆古、黑漆古的主要成分是錫的氧化物,也含有一定量的銅的氧化物,錫的氧化物呈結晶的狀態於青銅器的表面形成緻密的銹層。
由於黑漆古、綠漆古青銅器表面的氧化物硬度不高,用竹刀都可以在上面留下劃痕,因此在現場清理時採用軟毛刷沾蒸餾水慢慢將泥土等污物洗去。用95%乙醇進行脫水,然後用棉花或棉紙等柔軟的材料包裝,避免與尖銳的物品接觸碰撞。
2. 考古青銅器的室內保護
青銅器保護的形式,可歸納為三類:機械去銹保護、化學試劑去銹保護、用化學試劑控制和改善表面結構保護。現將各種保護方法適應對象以及優缺點等分析類比如下。
(1)機械去銹
機械去銹:機械去銹一般是針對那些局部銹蝕的青銅器,其方法是藉助放大鏡或體視顯微鏡觀察,使用手術刀、鋼針、鏨子等對所需去銅銹部位進行清理,在工作中要仔細小心,不要在銅器表面留下劃痕。超聲波震動法除去有害銹:超聲波去銹最大特點是去除粉狀銹較為徹底干凈,而不損及其他銅銹。激光器清除青銅器粉狀銹:激光清除銹蝕物,主要是利用激光激勵出的巨大光能,瞬時作用在表面銹層上,使表面溫度迅速上升。因為銹層的結構疏鬆,對能量的吸收能力強,因而將銹蝕物迅速燒融、汽化,與本體分離。激光在作用過程中,還使青銅表面相變硬化,形成一種緻密的硬化保護層,對導致青銅器繼續銹蝕的外界條件,有一定的防護作用。用機械方法除銹雖然能簡單、快速揭掉銹層,但金屬部分直接裸露在大氣中,銹蝕仍是不可避免。
(2)化學去銹保護
對於大面積銹蝕的考古青銅器所採用的方法是將化學純的碳酸鈉(Na2CO3)與碳酸氫鈉(NaHCO3)以等摩爾數混合後,溶解於蒸餾水中,配製成10%-20%的系列溶液,較常用的為5%的溶液。一般碳酸銅含結晶水,配製溶液時應考慮在內。用此溶液浸泡青銅器時,有害銹(氯化亞銅)逐漸轉化為碳酸銅,其作用過程是溶液中Na2CO3水解呈鹼性:CO-3+H2O→HCO31-+HO-在倍半碳酸鈉浸泡液中,存在下列平衡:CuCL(固) →Cu++Cl- Ksp=1.2×10-5,2cu+→Cu+cu2+,Cu2++CO2-3→CuCO3(固)↓Ksp=1.4×10-10
因Ksp(CuCO3) Ksp(CuCl),所以這一替換過程較容易發生。隨著溶液中CO2-3和HCO-3的消耗,有害銹(CuCl)逐漸轉化成穩定的CuCO3,這時Cl-被取代而進入溶液,不斷更換新鮮溶液浸泡器物,直到溶液中檢不出氯離子為止,隨後用蒸餾水浸泡器物,以洗去殘留的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有時為了加快洗滌速度,可把浸泡液控制在50度左右,因溫度升高促使離子擴散和反應加速度,從而增加特質的轉化速度,一般一周換兩次溶液。此方法雖然很平穩,但費時較長,有時需一到兩年時間才能完成一件器物的清洗。另外難溶的碳酸銅附著在器物表面使處理後的外觀較處理前加深加綠,改變了器物外觀。
對於小面積有害銹的器物,即考古青銅器有害銹僅僅是小斑點的器物來說,可用鋼針或小手術刀將銹斑剔除,剔去的范圍稍大於粉狀銹范圍,特別是要把產生「青銅病」的有害銹清除干凈,直至看出新鮮的青銅為止,然後用丙酮液擦洗孔穴,等乾燥後把氧化銀(分析純)粉末用乙醇或異丙醇調成糊狀,仔細擦入孔內,再把此器物置於飽和的水蒸氣中或潮濕的環境中存放一晝夜,讓氧化銀和氧化亞銅充分作用形成保護膜,同時也可用以檢驗封閉程度,若又發現新的綠色斑點,可重復操作,直至在飽和的水蒸氣中放置一晝夜後不再有新的綠色斑點產生為止。其化學反應式:Ag20+2CuCl→2AagCl+Cu2O用氧化銀保護處理的斑點,外觀呈棕褐色,與銅器的其他銅銹也能和諧一致。
(3)用化學試劑控制和改善表面結構的保護
用化學試劑控制和改善表面結構的保護其原理是緩蝕作用。在考古青銅保護研究中此技術是重要的研究對象,也是金屬文物保護技術發展的趨勢。其方法可以:1. 判斷緩蝕作用的物種,緩蝕劑與金屬作用的類型、作用基團或分子取向;2. 考察緩蝕劑的緩蝕過程及其性能,不同緩蝕劑間的協同效應和競爭吸附;3. 研究侵蝕性離子在金屬表面上行為特性及其對緩蝕的影響等。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為了不改變考古青銅文物銅銹的色調,越來越多的金屬緩蝕劑用在青銅文物上。苯駢三氮唑是一種很有效的青銅緩蝕劑,簡寫BTA,它是乳白色粉末結晶,能溶於乙醇等有機溶液中,苯駢三氮唑可與銅及銅合金形成不溶於水及部分有機溶劑的透明覆蓋膜,生成膜比較牢固,青銅器中的銅與苯駢三氮唑交替結合,形成類似Cu—BTA金屬配合多聚絡合物,而且很像高聚物的線狀結構形式,有效地隔斷金屬與種腐蝕介質的接觸,使器物得到保護。但這個綠色的不溶性的多聚絡合物能覆蓋銅器紋樣細節。不適用細小紋飾器物的保護,如錢幣、神像頭。對於細小紋樣且腐蝕嚴重,銅芯少的器物保護使用有機雜環合物5-胺基2-巰基-1,3,4-噻重氮(AMT),它是淡黃色的結晶固體。熔點燃238℃,溶於熱水和酒精。其方法是將清洗後的器物浸入0.01M的AMT的水溶液中。為了加速反應,加入幾滴硝酸(1:1)。然後將溶液加熱到60℃。這時可以觀察到器物腐蝕區有淡黃綠色的凝乳狀沉澱產生。1小時後將器物取出並用蒸餾水清洗,將此過程反復,直到沒有沉澱產生為止。實驗表明,AMT化合物和青銅病中離子化的銅形成了絡合物。這個絡合物在青銅病區以淡黃綠色沉澱形式出現。因此使得銅器除去青銅病。這個過程一直進行到青銅病完全從腐蝕產物的微孔隙和下面的金屬中完全除去。當青銅病完會除去後,AMT在金屬表面形成一層均勻薄薄的多聚絡合保護膜。
考古青銅器埋藏的土壤由各種礦物質和有機酸的腐蝕產物共同組成是多相的具有離子導電性的多孔毛管膠體體系。根據軟硬酸鹼理論:「凡是能給出電子對的分子、離子或原子團都叫鹼,凡是能接受電子對的分子、離子或原子團都叫做酸。」考古青銅器上的銹蝕物分為:硬酸類Cu++和軟酸類Cu+。羅歇爾鹽絡合劑屬硬鹼類,能與硬酸型陽離子產生成穩定的絡合物。硫脲是軟鹼型絡合劑易和軟酸型陽離子Cu+結合穩定。EDTA是以氨基二乙酸為基體的有機絡全物,具有氮和羥氧兩種親核力很強的配位原子,絡合能力很強可與許多金屬離子形成穩定絡合物。在緩蝕劑研究中,根據這一原理,使用復合緩蝕劑要好得多,此時其緩蝕率比簡單加和值要大得多,這種發揮各種成分作用的效應稱為緩蝕劑的「協同」效應。
採用10%硫脲+10%EDTA+10%羅歇爾鹽能有效地除去綠色銅銹,紅色的氧化銅以及與泥土混為一起的銹層。另外0.5%BTA+0.5mol/Nna2M0D4+5%NaHCO3的復合配方有較好的緩蝕效果。鉬酸鈉溶液會使金屬的鈍化膜抵禦氯離子的能力提高,並降低某些金屬點腐蝕小孔中氯離子的富集作用,隨鉬酸鈉的增加作用會越明顯。
在苯駢三氮唑中加入輔助劑碘化鉀或對氨基苯胂酸採用定量方法是很好的青銅緩蝕劑。其配方BTA0.2mol/L,APA0.005mol/l,PH=4.或BTA0.2mol/l,KI0.01mol/L,PH=6.31溶液溫度為60℃,溶劑的組成乙醇(95%)/水=2/3(體積比)。表面封護劑採用有機硅玻璃樹脂與苯駢三氮唑的混合物,其中BTA的濃度為0.1mol/L,在苯駢三氮唑中加入少量的碘化鉀,是由於碘離子優先吸附於青銅表面,引起初始電位的降低,從而導致苯駢三氮唑的吸附量的增加,多餘的KI亦可通過空氣氧化除去,不會有副作用。在苯駢三氮唑中加入少量的對氨基苯胂酸後,由於苯駢三氮唑優先吸附銅質點上,對氨基苯胂酸優先吸附於錫、鉛點上,二者相輔相成,在青銅器表面形成緻密的保護層,從而導致緩蝕率的增加。
總之,對於每件考古青銅器的處理一定要因地制宜制定保護方案,切忌一方治百病。
希望可以幫助你,
7. 清洗銅器上的臟東西用什麼水,蒸餾水是嗎
清洗泥土可以使用蒸餾水(一定不能用自來水)
用木炭和銅器一起加熱,可以清出銅銹(乾燥加熱,因為碳具有還原性)。
8. 怎麼去除古董上的污垢
有一黃銅古物,怎樣才可以清洗它上面遺留的污垢而不損害包漿 古銅器表面有污垢或油跡,可以用蒸餾水和肥皂進行清洗而不損壞包漿,但絕對不可用自來水。
9. 剛出土文物陶瓷如何清理泥土!
問問你的同事或是師傅。這些都十分專業。而且不同材質的東西處理方法肯定不同,文物專業肯定有一套完整的處理方法。
10. 出土文獻是怎樣清理和保護的怎樣去掉竹簡上的泥土
這個問題既涉及了跟「文獻」有關的幾種脆弱文物載體——竹木漆器(竹簡、木簡)、紡織品(帛書)、紙製品,又涉及了文物出土的諸多環節——埋藏環境、出土時的環境突變、文物病變、文物提取、文物保存等等,真是一言難盡啊。。。下面我盡量長話短說。(一)文物埋藏環境與出土時的環境突變1 埋藏環境任何文物,不論在埋藏前的狀況如何,在埋藏之後,都要面對全新的地下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土壤的通氣性、含水量、溫度、電阻率、可溶性鹽含量、酸鹼性、微生物、有機質等等都會對文物的腐蝕程度產生影響,其中又以通氣性、含水量、酸鹼性影響最大。在埋藏初期,文物會與周圍環境產生各種快速的反應,如氧化反應、電化學反應、酸鹼反應、水解反應、生物侵蝕等等,這是文物埋藏中腐蝕速度最快的時期。一段時間後,隨著氧氣減少,以及文物表面形成氧化層阻隔其與周圍環境的繼續接觸,文物的腐蝕速度會逐漸減慢,甚至接近停滯。因此,保存較好的地下文物一般要麼符合缺氧密閉的保存環境,如馬王堆的紡織品;要麼符合乾燥通風的保存環境,如新疆出土的紡織品及竹木漆器等。相反,如果土壤的通氣性極好,難以隔絕氧氣,或者土壤含水量隨地下水活動大幅變化,那麼文物是很難保存下來的。2 出土時的環境突變在文物出土時,將再次迎接全新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里,首先面對的是氧氣,各種氧化反應重新加速進行;然後是溫濕度的頻繁劇烈變化;還有光線的光分解光氧化作用,這個對文物表面的彩繪影響最大;各種空氣中的微生物,如細菌、孢子等等也會對文物帶來危害。因此,文物出土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環境控制,應盡量模擬地下環境。但是,在現實中,完全的環境模擬是不可能實現的,文物的病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考古發掘在一定意義上也是一種破壞。(二)竹木漆器、紡織品、紙製品出土時的病變與控制1 竹木漆器在地下環境中,大多數木製文物由於自身材質孔隙較多,吸水性強,含水量一般都比較高。同時木材本身結構具有各向異性,不同方向吸水率與脫水率各不相同,這樣一來,在出土過程中,環境濕度的劇烈變化會導致失水速度過快且在文物的各部分不均衡,木製文物就會變形、起翹、褶皺、開裂(這一點玩笛子、蕭等樂器的同學應該深有體會),比如飽水竹簡,放置於空氣中一小時就會變形。。。因此在出土現場,文保人員會採取一些保濕措施,如噴灑具有殺菌及脫水定性作用的水溶液來補充含水量,或者用容器製作遮光、防蟲、防霉、保濕的小環境等。而對於新疆等地區出土的乾燥的竹木簡則相對簡單,可直接用托板法提取。2 紡織品紡織品由植物纖維或動物纖維組成,其中植物纖維中的纖維素易水解,而動物纖維中的蛋白質易酶解和降解,因此出土時紡織品通常已糟朽,這時又遇到含氧量豐富的空氣,各種氧化反應飛速進行,甚至還有炭化的現象出現,不啻雪上加霜。因此在出土現場,對於紡織品一般不當場揭取,而是迅速整體轉移至室內,在避光、低溫的環境中進行濕度控制來恢復一定的機械強度後才進行揭取。而對於西北地區出土的乾燥織品文物,則需要注意防濕。3 紙製品紙製品相較於紡織品更加脆弱,在地下環境中保存的難度更高,出土時更易發生毀滅性的病變。其提取與保護的方式與紡織品較為相似,但是要求更加精細,尤其是對濕度的控制上要求更加嚴格。(三)表面清洗1 濕洗法這種是進行一般性的清理,或者洗掉一些水溶性的污跡的。一般用蒸餾水來洗,但是不是大家想像中的用水猛沖。。。而是用極細極緩的水流,甚至用點滴的方法使水慢慢流過或滲過文物,對於一些非常脆弱的文物,如糟朽的織物或紙張等,則會採用水蒸氣流的方法進行清洗。2 乾洗法一般用來對付不溶於水的污跡,如各種油脂、膠等。採用各種試劑、如酒精、丙酮、苯等。(四)保存1 竹木漆器採用熏蒸法進行消毒、防蟲、防霉等處理後避光保存,濕度控制在45%-55%之間。竹簡之類的一般會置入塗有吸收紫外線塗層的玻璃管然後充入惰性氣體後保存。2 紡織品熏蒸消毒後,採用托裱法或絲網法等方法加固後,將溫度控制在14-24度之間,濕度50%-60%之間,避光保存。3 紙製品熏蒸消毒、去酸處理後,採用粘接、鑲嵌、托裱等方法修復加固後,溫度控制在14-20度之間,濕度50%-55%之間避光保存。竹簡、帛書、紙張等出土文獻的物質載體都屬於脆弱的有機質文物,對其的保護屬於文保工作中的「細活」,是不可能像有的同學想像的那樣用刷子一刷,用嘴一吹就萬事大吉的,要真是那樣做,問題可能就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