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說明常用蛋白質測定方法的原理,並對各種方法加以比較
1、凱氏定氮法
准備4個50mL凱氏燒瓶並標號,想1、2號燒瓶中加入定量的蛋白質樣品,另外兩個燒瓶作為對照,在每個燒瓶中加入硫酸鉀-硫酸銅混合物,再加入濃硫酸,將4個燒瓶放到消化架上進行消化。
消化完畢後進行蒸餾,全部蒸餾完畢後用標准鹽酸滴定各燒瓶中收集的氨量,直至指示劑混合液由綠色變回淡紫紅色,即為滴定終點,結算出蛋白質含量。
2、雙縮脲法
雙縮脲法是第一個用比色法測定蛋白質濃度的方法,硫銨不幹擾顯色, Cu2+與蛋白質的肽鍵,以及酪氨酸殘基絡合,形成紫藍色絡合物,此物在540nm波長處有最大吸收。
利用標准蛋白溶液和雙縮脲試劑繪制標准曲線,將待測血清與硫酸鈉在待測試管中混合,並只加入硫酸鈉不含血清的試管作對照,將兩支試管加入等量的雙縮脲試劑,混合後於37℃環境中放置10分鍾,在540nm波長進行比色,以對照管調零,讀取吸光度值,標准曲線上直接查出蛋白質含量。
3、酚試劑法
取6支試管標號,前5支試管分別加入不同濃度的標准蛋白溶液,最後一支試管加待測蛋白質溶液,不加標准蛋白溶液,每支試管液體總量加入蒸餾水補足而保持一致,混合均勻,在室溫下放置30分鍾,以未加蛋白質溶液的第一支試管作為空白對照,於650nm波長處測定各管中溶液的吸光度值。
4、紫外吸收法
大多數蛋白質在280nm波長處有特徵的最大吸收,這是由於蛋白質中有酪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存在,可用於測定0.1~0.5mg/mL含量的蛋白質溶液。
取9支試管分別標號,前8支試管分別加入不同濃度的標准蛋白溶液,1號試管不加標准蛋白溶液,最後一支試管加待測蛋白質溶液,而不加標准蛋白溶液,每支試管液體總量通過加入蒸餾水補足而保持一致,將液體混合均勻,在280nm波長處進行比色,記錄吸光度值。
5、考馬斯亮藍法
Bradford濃染液的配製:將100mg考馬斯亮藍G-250溶於50ml 95%乙醇,加入100ml85%的磷酸,用蒸餾水補充至200ml,此染液放4℃至少6個月保持穩定。
標准曲線蛋白質樣本的准備:盡量使用與待測樣本性質相近的蛋白質作為標准品,測定抗體,可用純化的抗體作為標准。待測樣本是未知的,也可用抗體作為標准蛋白。通常在20ug—150ug/100ul之間繪制標准曲線。
將待測樣本溶於緩沖溶液中,該緩沖溶液應與製作標准曲線的緩沖溶液相同(最好用PBS)。按1:4用蒸餾水稀釋濃染料結合溶液,出現沉澱,過濾除去。
每個樣本加5ml稀釋的染料結合溶液,作用5~30min。染液與蛋白質結合後,將由紅色變為藍色,在595nm波長下測定其吸光度。注意,顯色反應不得超過30min。根據標准曲線計算待測樣本的濃度。
Ⅱ 蛋白質提純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蛋白質提取與制備蛋白質種類很多,性質上的差異很大,既或是同類蛋白質,因選用材料不同,使用方法差別也很大,且又處於不同的體系中,因此不可能有一個固定的程序適用各類蛋白質的分離。但多數分離工作中的關鍵部分基本手段還是共同的,大部分蛋白質均可溶於水、稀鹽、稀酸或稀鹼溶液中,少數與脂類結合的蛋白質溶於乙醇、丙酮及丁醇等有機溶劑中。因此可採用不同溶劑提取、分離及純化蛋白質和酶。蛋白質與酶在不同溶劑中溶解度的差異,主要取決於蛋白分子中非極性疏水基團與極性親水基團的比例,其次取決於這些基團的排列和偶極矩。故分子結構性質是不同蛋白質溶解差異的內因。溫度、pH、離子強度等是影響蛋白質溶解度的外界條件。提取蛋白質時常根據這些內外因素綜合加以利用。將細胞內蛋白質提取出來。並與其它不需要的物質分開。但動物材料中的蛋白質有些可溶性的形式存在於體液(如血漿、消化硫等)中,可以不必經過提取直接進行分離。蛋白質中的角蛋白、膠原及絲蛋白等不溶性蛋白質,只需要適當的溶劑洗去可溶性的伴隨物,如脂類、糖類以及其他可溶性蛋白質,最後剩下的就是不溶性蛋白質。這些蛋白質經細胞破碎後,用水、稀鹽酸及緩沖液等適當溶劑,將蛋白質溶解出來,再用離心法除去不溶物,即得粗提取液。水適用於白蛋白類蛋白質的抽提。如果抽提物的pH用適當緩沖液控制時,共穩定性及溶解度均能增加。如球蛋白類能溶於稀鹽溶液中,脂蛋白可用稀的去垢劑溶液如十二烷基硫酸鈉、洋地黃皂苷(Digitonin)溶液或有機溶劑來抽提。其它不溶於水的蛋白質通常用稀鹼溶液抽提。
Ⅲ 蛋白質和核酸在紫外吸收的原理是怎樣的
1、紫外吸收:
波長不同:蛋白在280 nm,核酸在260 nm.這取決於生色團,即分子結構.
均一性不同:核酸的每種鹼回基都有吸收,而且答相差不多,因而定量時線性很好;蛋白的20種構件中只有三種有吸收,相互差異也較大,所以蛋白用紫外吸收定量比較困難.
2、帶電機理:
核酸和核苷酸既有磷酸基,又有鹼性基團,所以在溶液中為兩性電解質,因磷酸的酸性強,通常表現為酸性。RNA在室溫條件下被稀鹼水解成核苷酸而DNA對鹼較穩定,常利用該性質測定RNA的鹼基組成或除去溶液中的RNA雜質。
氨基酸由於含有氨基和羧基,因此在化學性質上表現為是的一種兼有弱鹼和弱酸的兩性化合物。氨基酸在溶液中的帶電狀態,會隨著溶液的pH值而變化,如果氨基酸的凈電荷等於零,在外加電場中不發生向正極或負極移動的現象,在這種狀態下溶液的pH值稱為其等電點,常用pI表示。在等電點是,氨基酸的溶解度最小,容易沉澱析出。
Ⅳ 蛋白質和核酸在紫外吸收的原理是怎樣的又有什麼差異帶電機理是怎樣的
1、紫外吸收:
波長不同:蛋白在280 nm,核酸在260 nm.這取決於生色團,即分子結構.
均一性不同:核酸的每種專鹼基屬都有吸收,而且相差不多,因而定量時線性很好;蛋白的20種構件中只有三種有吸收,相互差異也較大,所以蛋白用紫外吸收定量比較困難.
2、帶電機理:
核酸和核苷酸既有磷酸基,又有鹼性基團,所以在溶液中為兩性電解質,因磷酸的酸性強,通常表現為酸性。RNA在室溫條件下被稀鹼水解成核苷酸而DNA對鹼較穩定,常利用該性質測定RNA的鹼基組成或除去溶液中的RNA雜質。
氨基酸由於含有氨基和羧基,因此在化學性質上表現為是的一種兼有弱鹼和弱酸的兩性化合物。氨基酸在溶液中的帶電狀態,會隨著溶液的pH值而變化,如果氨基酸的凈電荷等於零,在外加電場中不發生向正極或負極移動的現象,在這種狀態下溶液的pH值稱為其等電點,常用pI表示。在等電點是,氨基酸的溶解度最小,容易沉澱析出。
Ⅳ 蛋白質測定的原理
不同測試方法原理不一樣,下面介紹一種常用的方法,凱氏定氮法的專原理:
凱氏屬定氮法測蛋白含量:
根據凱氏定氮測得的氮含量和氮在蛋白質中的含量為1/6.25(即16%),故可計算得出蛋白質的含量。
凱氏定氮過程及化學反應如下:
濃硫酸在催化劑和高溫作用下,將有機化合物消化,使其中的氮全部轉換成硫酸銨,然後採用加鹼(NaOH)蒸餾的方式,使硫酸銨中的銨(NH4+)以氨氣的形式釋放出來,再用加有指示劑的硼酸溶液吸收這些氨氣,用酸滴定液滴定至終點,從而確定蛋白質中氮的含量。本方法創始人是丹麥化學家Johan Kjeldahl (1849-1900)。其反應原理如下:
催化劑
消化:含氮有機物+H2SO4 ――――→(NH4)2SO4
420℃
蒸餾:(NH4)2 SO4 + 2NaOH→2NH3 ↑+Na2SO4 +2H2O
吸收:NH3 + H3BO3 →NH4BO2 + H2O
滴定:2NH4BO2 + H2O +H2SO4→(NH4)2SO4 +2H3BO3
Ⅵ 蛋白質三大分離技術的根本原理是什麼
蛋白來質分離技術
雙向聚丙烯醯胺凝自膠電泳(two-dimensional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2-DE)是使用最廣泛的蛋白質分離技術,其原理是根據蛋白質的等電點和分子量的差異使之在二維平面上分開。目前,最多可分離到11000個左右蛋白樣點。
另一種蛋白質分離技術是毛細管電泳(CE),其中應用較為廣泛的是毛細管區帶電泳(依據不同蛋白質的電荷質量比的差異實現分離)、毛細管等電聚焦(依據蛋白質等電點不同在毛細管內形成pH梯度而實現分離)和毛細管電色譜(毛細管電泳和液相色譜的融合技術)。CE具有靈敏度高、穩定性好、分離自動化和成本消耗少等優點。
二維色譜技術:二維色譜分離蛋白質有多種組合模式,第一維色譜多為離子交換色譜,也有凝膠過濾色譜,第二維通常是反向色譜,反向色譜採用反向有機溶劑作流動向,從而避免了鹽等添加劑對後續質譜分析的影響。這種技術最大優勢是可以避開相對分子質量和等電點的限制。作為一種新的技術,它的主要問題是解析度和重現性尚不能與二維凝膠電泳相比。
用於蛋白質組分離的技術還有二維層析、熒光差異顯示雙向電泳、二維液相分離和同位素親和標簽等。
Ⅶ 蛋白質滲透原理是什麼
正確寫法是蛋白質的透析,其原理是通過小分子經過半透膜擴散到水(或緩沖液)的原理,將小分子與生物大分子分開的一種分離純化技術。蛋白質的透析實驗如下:
【蛋白質的透析】
一、目的
學習透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
二、原理
蛋白質是大分子物質,它不能透過透析膜而小分子物質可以自由透過。在分離提純蛋白質的過程中,常利用透析的方法使蛋白質與其中夾雜的小分子物質分開。
三、器材
1、透析管或玻璃紙
2、燒杯
3、玻璃棒
4、電磁攪拌器
5、試管及試管架
四、試劑
1、蛋白質的氯化鈉溶液3 個除去卵黃的雞卵蛋清與700mL 水及300mL 飽和氯化鈉溶液混合後,用數層干紗布過濾。
2、10%硝酸溶液
3、1%硝酸銀溶液
4、10%氫氧化鈉溶液
5、1%硫酸銅溶液
五、操作
1、用蛋白質溶液作雙縮脲反應。
2、向火棉膠製成的透析管中裝人10~15mL 蛋白質溶液並放在盛有蒸餾水的燒杯中(或用玻璃紙裝入蛋白質溶液後紮成袋形,系於一橫放在燒杯的玻璃棒上)。
3、約1 小時後,自燒杯中取水1~2mL,加10%硝酸溶液數滴使成酸性,再加入1%硝酸銀溶液1~2 滴,檢查氯離子的存在。
4、從燒杯中另取1~2mL 水,做雙縮脲反應,檢查是否有蛋白質存在。
5、不斷更換燒杯中的蒸餾水(並用電磁攪拌器不斷攪動蒸餾水)以加速透析過程。數小時後從燒杯中的水中不能再檢出氯離子。此時停止透析並檢查透析袋內容物是否有蛋白質或氯離子存在(此時應觀察到透析袋中球蛋白沉澱的出現,這是因為球蛋白不溶於純水的緣故)。
Ⅷ 測定蛋白質含量的方法有哪些,其原理各是什麼
Bradford法測定蛋白質濃度:實驗原理。
雙縮脲法(Biuret法)和Folin—酚試劑法(Lowry法)的明顯缺點和許專多限制,促使科學屬家們去尋找更好的蛋。
取6支試管分別標號,前5支試管分別加入不同濃度的標准蛋白溶液,最後一支試管加待測蛋白質溶液,不加標准蛋白溶液,每支試管液體總量通過加入蒸餾水補足而保持一致。
將液體混合均勻,在室溫下放置30分鍾,以未加蛋白質溶液的第一支試管作為空白對照,於650nm波長處測定各管中溶液的吸光度值。
(8)蛋白質蒸餾和吸收的原理是什麼擴展閱讀:
紫外吸收法:
大多數蛋白質在280nm波長處有特徵的最大吸收,這是由於蛋白質中有酪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存在,可用於測定0.1~0.5mg/mL含量的蛋白質溶液。
取9支試管分別標號,前8支試管分別加入不同濃度的標准蛋白溶液,1號試管不加標准蛋白溶液,最後一支試管加待測蛋白質溶液,而不加標准蛋白溶液,每支試管液體總量通過加入蒸餾水補足而保持一致,將液體混合均勻,在280nm波長處進行比色,記錄吸光度值。
Ⅸ 蛋白質分離器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蛋白質分離器是由進來水PEI勢能進自氣裝置、外、內反應室、泡沫收集管、大顆粒排污、底部排空、臭氧加註、出水及工作液位調整等部分組成,具體處理流程為:需要處理的水體在進入內、外兩個反應室時,在PEI勢能進氣裝置的作用下吸入大量的空氣,期間多次切割水氣混合體切割,形成N形水流,產生大量微細氣泡。在水、氣、粒三相混合的體系中,不同介質的相表面上都因受力不平衡而存在界面張力,當微氣泡與固體懸浮顆粒傳觸時,由於表面張力的作用就會產生表面吸附作用。微氣泡向上運動時,水中的懸浮顆粒和膠質(主要是養殖生物的殘餌及排泄物等有機物)便附著在微氣泡表面上,造成密度小於水的狀態,蛋白質分離器利用浮力原理使其氣泡向上運動,並聚集在上不水面,隨著微氣泡的不斷產生,狙擊的污物氣泡不斷堆積到頂部的泡沫收集管中被排出。
蛋白質分離器具有出去懸浮物、蛋白質、降低氨氮和亞硝酸鹽,穩定PH,增加系統溶氧、殺菌消毒等多種功能,同時配合臭氧使用可產生非常好的效果.
蛋白質分離器主要用途:
海洋館與水族館專用;
水產養殖場專用;
水產育苗場專用;
海鮮暫養與運輸專用;
水產養殖設備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