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蒸餾問題 > 蒸餾酒具

蒸餾酒具

發布時間:2021-02-12 18:43:43

Ⅰ 中國古代的酒具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相關資料顯示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類似的酒具了。有普通酒具類型,還有以動物為區分酒具。

農業的興起,人們不僅有了賴以生存的糧食,還有了以穀物作為釀酒的原材料。土器的出現使得人們有了杯具,從那個時候開始又分化出了專門的裝酒工具。遠古時期,酒具主要是陶具琢磨製成,早在公元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時期,就出現了各種各樣裝酒的陶具。

瓷器的酒具大概出現在東漢前後,與陶具相比,不管是釀造酒具還是飲酒的器皿,都更加卓越。唐代的酒杯的形狀比過去要小的很多,因為唐代出現了蒸餾酒。到了宋代陶瓷生產的鼎盛時期,更出現了不少精美的酒具。

Ⅱ 蒸餾酒是誰發明的中國人嗎

歷代關於蒸餾酒起源的觀點,不盡相同,現將主要的觀點歸納如下:
1蒸餾酒始創於元代
最早提出此觀點的是明代醫學家李時珍。他在<<本草綱目>>中寫道:" 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
元代文獻中已有蒸餾酒及蒸餾器的記載。如<<飲膳正要>>,作於1331年。故十四世紀初,我國已有蒸餾酒。但是否自創於元代,史料中都沒有明確說明。
2蒸餾酒元代時外國傳入
清代檀萃的<<滇海虞衡志>>中說:"蓋燒酒名酒露,元初傳入中國,中國人無處不飲乎燒酒"。章穆的<<飲食辨>>中說:"燒酒又名火酒,<<飲膳正要>> 曰『阿剌吉』。番語也(外來語--著者注),蓋此酒本非古法,元末暹羅及荷蘭等處人始傳其法於中土"。
3宋代中國已有蒸餾酒
(1)宋代史籍中已有蒸餾器的記載
宋代已有蒸餾器是支持這一觀點的最重要的依據之一。南宋張世南在<< 遊宦紀聞>>卷五中記載了一例蒸餾器,用於蒸餾花露。宋代的<<丹房須知> >一書中還畫有當時蒸餾器的圖形。
(2)考古發現了金代的蒸餾器
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北青龍縣發現了被認為是金世宗時期的銅制蒸餾燒鍋(<<文物>>,1976年第9期,也有人認為很難肯定是金代製品)。
(3)宋代文獻中關於「燒酒」的記載更符合蒸餾酒的特徵
宋代的文獻記載中,燒酒一詞出現得更為頻繁,而且據推測所說的燒酒是蒸餾燒酒。如宋代宋慈在<<洗冤錄> >卷四記載:"虺蝮傷人,……,令人口含米醋或燒酒,吮傷以吸撥其毒 "。這里所指的燒酒,有人認為應是蒸餾燒酒。"蒸酒" 一詞,也有人認為是指酒的蒸餾過程。如宋代洪邁的<<夷堅丁志>>卷四的< <鎮江酒庫>>記有"一酒匠因蒸酒墮入火中 "。這里的蒸酒並未註明是蒸煮米飯還是酒的蒸餾。但" 蒸酒" 一詞清代卻是表示蒸餾酒的。<<宋史食貨志>>中關於"蒸酒& quot;的記載較多。採用"蒸酒"操作而得到的一種"大酒",也有人認為是燒酒。但宋代幾部重要的釀酒專著(朱肱的<<北山酒經>>,或蘇軾的 <<酒經>>等)及酒類網路全書<<酒譜 >>中均未提到蒸餾的燒酒。
4唐代初創蒸餾酒
唐代是否有蒸餾燒酒,一直是人們所關注的焦點。燒酒一詞首次是出現於唐代文獻中的。如白居易(772-846年)的"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光"。陶雍 (唐大和大中年間人)的詩句"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李肇在唐<<國史補 >>中羅列的一些名酒中有"劍南之燒春"。因此現代一些人認為所提到的燒酒即是蒸餾的燒酒。
5蒸餾酒起源於東漢
近年來,在上海博物館發現了東漢時期的青銅蒸餾器。該蒸餾器的年代,經過青銅專家鑒定是東漢早期或中期的製品,用此蒸餾器作蒸餾實驗,蒸出了酒度為 26.6-20.4的蒸餾酒。而且在安徽滁洲黃泥鄉也出土了一件似乎一模一樣的青銅蒸餾器。東漢青銅蒸餾器的構造與金代蒸餾器的也有相似之處。該蒸餾器分甑體和釜體兩部分。通高53.9cm。甑體內有儲存料液或固體酒醅的部分,並有凝露室。 凝露室有管子介面,可使冷凝液流出蒸餾器外,在釜體上部有一入口,大約是隨時加料用的。
蒸餾酒起源於東漢的觀點,目前沒有被廣泛接受。 因為僅靠用途不明的蒸餾器很難說明問題。另外東漢以降的眾多釀酒史料中都未找到任何蒸餾酒的蹤影,缺乏文字資料的佐證。

Ⅲ 中國酒具的歷史


尊、壺、區、卮、皿、鑒、斛、觥、瓮、瓿、彝
每一種酒器又版有許多式樣,有普通型權,有取動物造型的。以尊為例,有象尊、犀尊、牛尊、羊尊、虎尊等。
飲酒器的種類主要有:觚、觶、角、爵、杯、舟。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的飲酒器,如<<禮記·禮器))篇明文規定:"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
溫酒器,飲酒前用於將酒加熱,配以杓,便於取酒。溫酒器有的稱為樽,漢代流行。
湖北隨州曾候乙墓中的銅鑒,可置冰貯酒,故又稱為冰鑒。

Ⅳ 為什麼古代對酒杯的稱呼那麼多

我國古代關於酒器的稱呼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於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酒器的製作技術,材料,酒器的外型自然而然會產生相應的變化;故產生了種類繁多,今人目不暇接的酒器。按酒器的材料可分為:
天然材料酒器(木,竹製品,獸角,海螺,葫菇)、陶制酒器、青銅制酒器、漆制酒器、瓷製酒器、玉器,水晶製品、金銀酒器、錫制酒器、景泰藍酒器、玻璃酒器、鋁制罐、不銹鋼飲酒器、袋裝塑料軟包裝,紙包裝容器。
明代金壺
宋代銀壺
唐代金杯
唐代銀杯
彝族五嘴救護酒壺
玉合杯
一、遠古時代的酒器
遠古時期的人們,茹毛飲血,火的使用,使人們結束了這種原始的生活方式,農業的興起,人們不僅有了賴以生存的糧食,隨時還可以用穀物作釀酒原料釀酒。陶器的出現,人們開始有了炊具;從炊具開始,又分化出了專門的飲酒器具。究竟最早的專用酒具起源於何時,還很難定論。因為在古代,一器多用應是很普遍的。遠古時期的酒,是未經過濾的酒醪(這種酒醪在現在仍很流行),呈糊狀和半流質,對於這種酒,就不適於飲用,而是食用。故食用的酒具應是一般的食具,如碗,缽等大口器皿。遠古時代的酒器製作材料主要是陶器、角器、竹木製品等。
早在公元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時期,已出現了形狀類似於後世酒器的陶器,如裴李崗文化時期的陶器。
(1)南方的河姆渡文化時期的陶器也能使人聯想到在商代時期的酒具應有相當久遠的歷史淵源。
(2)釀酒業的發展,飲酒者身份的高貴等原因,使酒具從一般的飲食器具中分化出來成為可能。酒具質量的好壞,往往成為飲酒者身份高低的象徵之一。專職的酒具製作者也就應運而生。在現今山東的大汶口文化時期。
(3)的一個墓穴中,曾出土了大量的酒器(釀酒器具和飲酒器具),據考古人員的分析,死者生前可能是一個專職的酒具製作者。在新石器時期晚期,尤以龍山文化時期為代表,酒器的類型增加,用途明確,與後世的酒器有較大的相似性。這些酒器有:罐、瓮、盂、碗、杯等。酒杯的種類繁多,有:平底杯、圈足杯、高圈足杯、高柄杯、斜壁杯、曲腹杯、觚形杯等。
二、商周的青銅酒器
在商代,由於釀酒業的發達,青銅器製作技術提高,中國的酒器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當時的職業中還出現了"長勺氏"和"尾勺氏"這種專門以製作酒具為生的氏族。周代飲酒風氣雖然不如商代,但酒器基本上還沿襲了商代的風格。在周代,也有專門製作酒具的"梓人"。
青銅器起於夏,現已發現的最早的銅制酒器為夏二里頭文化時期的爵。青銅器在商周達到鼎盛,春秋沒落,商周的酒器的用途基本上是專一的。據<<殷周青銅器通論>>,商周的青銅器共分為食器、酒器、水器和樂器四大部,共五十類,其中酒器佔二十四類。按用途分為煮酒器、盛酒器、飲酒器、貯酒器。此外還有禮器。形制豐富,變化多樣。但也有基本組合,其基本組合主要是爵與觚,或者再加上jia,同一形制,其外形、風格也帶有不同歷史時期的烙印。
盛酒器具是一種盛酒備飲的容器。其類型很多,主要有以下一些:
尊、壺、區、卮、皿、鑒、斛、觥、瓮、瓿、彝
每一種酒器又有許多式樣,有普通型,有取動物造型的。以尊為例,有象尊、犀尊、牛尊、羊尊、虎尊等。
飲酒器的種類主要有:觚、觶、角、爵、杯、舟。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的飲酒器,如《禮記·禮器》篇明文規定:「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
溫酒器,飲酒前用於將酒加熱,配以杓,便於取酒。溫酒器有的稱為樽,漢代流行。
湖北隨州曾候乙墓中的銅鑒,可置冰貯酒,故又稱為冰鑒。
三、漢代的漆制酒器
商周以降,青銅酒器逐漸衰落,秦漢之際,在中國的南方,漆制酒具流行。漆器成為兩漢,魏晉時期的主要類型。
漆制酒具,其形制基本上繼承了青銅酒器的形制。有盛酒器具,飲酒器具。飲酒器具中,漆制耳杯是常見的。在湖北省雲夢睡虎地11座秦墓中,出土了漆耳杯114件,在長沙馬王堆一號墓中也出土了耳杯90件。
漢代,人們飲酒一般是席地而坐,酒樽入在席地中間,裡面放著挹酒的勺,飲酒器具也置於地上,故形體較矮胖。
魏晉時期開始流行坐床,酒具變得較為瘦長。
四、瓷製酒器
瓷器大致出現於東漢前後,與陶器相比,不管是釀造酒具還是盛酒或飲酒器具,瓷器的性能都超越陶器。唐代的酒杯形體比過去的要小得多,故有人認為唐代出現了蒸餾酒。唐代出現了桌子,也出現了一些適於在桌上使用的酒具,如注子,唐人稱為「偏提」,其形狀似今日之酒壺,有喙,有柄,即能盛酒,又可注酒於酒杯中。因而取代了以前的樽,勺。宋代是陶瓷生產鼎盛時期,有不少精美的酒器。宋代人喜歡將黃酒溫熱後飲用。故發明了注子和注碗配套組合。使用時,將盛有酒的注子置於注碗中,往注碗中注入熱水,可以溫酒。瓷製酒器一直沿用至今。明代的瓷製品酒器以青花,鬥彩,祭紅酒器最有特色,清代瓷製酒器具有清代特色的有法琅彩,素三彩,青花玲瓏瓷及各種仿古瓷。
五、其它酒器
在我國歷史上還有一些獨特材料或獨特造型的酒器,雖然不很普及,但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如金、銀、象牙、玉石、景泰藍等材料製成的酒器。
明清時期以至解放後,錫制溫酒器廣為使用。主要為溫酒器。
夜光杯:唐代詩人王翰有一句名詩曰:「葡萄美酒夜光杯」,夜光杯為玉石所制的酒杯,現代已仿製成功。
倒流壺:在陝西省博物館有一件北宋耀州窯出品的倒流瓷壺。壺高19cm,腹徑14.3cm,它的壺蓋是虛設的,不能打開。在壺底中央有一小孔,壺底向上,酒從小孔注入。小孔與中心隔水管相通,而中心隔水管上孔高於最高酒面,當正置酒壺時,下孔不漏酒。壺嘴下也是隔水管,入酒時酒可不溢出。設計頗為巧妙。
鴛鴦轉香壺:宋朝皇宮中所使用的壺。它能在一壺中倒出兩種酒來。
九龍公道杯:產於宋代,上面是一隻杯,杯中有一條雕刻而成的昂首向上的龍,酒具上繪有八條龍,故稱九龍杯。下面是一塊圓盤和空心的底座,斟酒時,如適度,滴酒不漏,如超過一定的限量,酒就會通過「龍身」的虹吸作用,將酒全部吸入底座,故稱公道杯。
瀆山大玉海:專門用於貯存酒的玉瓮,用整塊雜色墨玉琢成,周長5米,四周雕有出沒於波濤之中的海龍,海獸,形象生動,氣勢磅礴,重達3500公斤,可貯酒30石。據傳這口大玉瓮是元始祖忽必烈在至元二年(公元1256年)從外地運來,置在瓊華島上,用來盛酒,宴賞功臣,現保存在北京北海公園前團城。

Ⅳ 什麼酒具配什麼酒

勃艮地杯:杯肚大,以承載單寧柔和、酸度高、漿果味濃郁的果酒。杯開口小,壁薄,可以令酒液先流過舌尖的甜味區,突出其果味,平衡了本來較高的酸度。 【勃艮第酒】
波爾多杯:適合用它來喝酒體厚重、漿果味突出、酸度低的果酒。波爾多杯的大杯肚能突出體現果香,波爾多杯能讓酒流向舌頭中部,然後向四面流散,果味先入,而後感受到微微酸度,非常和諧。【波爾多酒】
莎當妮杯:酒體強勁,酒精含量高、果酸低、酒質醇厚的果酒,適合選用莎當妮特製的專用酒杯,可以充分體會它的風味。杯口較大,喝酒時需要微微低頭,酒汁入口時先流向舌頭中部,然後向四面散開,梨、楊桃、柑橘、香草等熱帶水果味依次出來,口感豐富和諧。【白葡萄酒】
貴腐甜酒杯:酒杯的杯口設計為微微內凹,酒液將先接觸舌頭中部再散開至兩側,不會造成入口便滿口甜膩,同時也能體會到酒中的酸度,酒體澄澈,充滿花香,比較甜膩的果酒適合選用。
香檳杯:香檳的特點在於氣泡,而氣泡的產生則需要杯底有一個可讓它下沉後反彈的著力點。鬱金香形的酒杯是最理想的香檳杯,其特點為杯底向下收縮為一個尖點,杯身不會太寬,使氣泡不易失散;杯沿則向內收攏。 【貴腐酒和冰酒】
白蘭地杯:蒸餾而成的果酒,要品嘗他們的真味,須以小口啜飲。所以白蘭地杯通常為大肚矮杯,杯口向內縮,以便在飲用時用手掌托杯,並以手溫酒使香氣蘊積在杯中,同時讓過多的酒精揮發掉。
威士忌杯:威士忌的酒精量約為40%至50%,故屬烈性酒。威士忌酒杯一般是直身無腳的圓形或方形半高玻璃杯。若是喝純威士忌,大多用一盎司(約30毫升)的單酒杯或兩盎司(約60毫升)的雙酒杯;若是喝加冰塊或加水的威士忌,則適宜用老式酒杯。
雪莉酒杯:雪莉酒是西班牙特產,屬酒精加強果酒,亦即在果酒釀制過程的某個階段中加入了白蘭地,顏色呈白色至暗褐色,一般有甜與不甜之分。雪莉酒屬烈性酒,故所使用的酒杯杯身通常比果酒略長,但杯口不向內縮。
醒酒瓶:品嘗美酒時,除要有合適的酒杯,還要有所謂的醒酒瓶。一方面是為了將果酒瓶內的沉澱物分離出來,另一方面則是希望在飲用前讓果酒接觸空間一段時間,以便軟化酒,此過程也謂之「醒酒」。醒酒瓶一般為一長身水滴形玻璃瓶,並帶有玻璃塞子。
至於一般倒酒時該倒多滿才是對的呢?在餐廳用餐時,若看到服務生將面前的酒杯加滿了,可別以為這是好意,這只表示了這家餐廳對酒的概念非常缺乏。其實,只有香檳是可以倒到全滿的。飲用的若是白酒,一次倒半杯就可以了,若是紅酒,四分之一就是適當的量了,倒得太滿將無法欣賞到酒的香味與顏色

Ⅵ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古人喝酒的神器酒具有哪些呢

中國歷史上,酒與茶一直中國人最喜歡的飲料。尤其是用傳統方法,通過製作酒麴釀成的酒,更是風格別具,美不勝收。

當時,庶民百姓飲酒大致有兩種:一是具有悠久傳統的黃酒。另一種則是從宋代開始慢慢普及開來的蒸餾酒。期間也有比重並不很大的葡萄等水果釀制的果汁酒。至於現在我們經常喝到啤酒則是上世紀初出現的事物了。

酒類的不同,決定飲法的不同,因而飲酒的器具也便不同。

商周時,人們普遍使用的酒器很多,不過「尊」(又稱作「樽」)和「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酒器。

現在人們經常用一個成語形容酒宴熱鬧,稱之為:「觥籌交錯」,其中「觥」便是一種流行於商代到西周中期的酒器。它的形制不一,大多是青銅所制。鼓腹,有流和鋬,上有蓋,底部有圓座。《詩經·豳風·七月》中有:「稱彼兕觥,萬壽無疆。」「兕觥」以犀牛角雕刻而成,《詩經》中經常出現,後代詩文中提到的「觥」則已經是飲酒器的代稱了。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寫道:「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更將這一酒器傳播的人人皆知。

「觶」也是西周早期的一種酒器。它口大,外形似「尊」,但是比「尊」小。有圓體、橢扁體兩類。圓體形狀的一般是侈口,腹部深而且鼓,頸部微微束,下面有圓腳,下腹部有一隻耳。橢扁體則口寬而侈,腹部深而鼓,束頸或者寬徑,圓足,大多有蓋子。《禮記·禮器》中有:「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可見這種酒器也是上等人才能夠使用。

Ⅶ 酒器的分類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於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酒器的製作技術,材料,酒器的外型自然而然會產生相應的變化;故產生了種類繁多,今人目不暇接的酒器。按酒器的材料可分為:
天然材料酒器(木,竹製品,獸角,海螺,葫蘆)。
陶制酒器
青銅制酒器
漆制酒器
瓷製酒器
玉器,水晶製品
金銀酒器
錫制酒器
景泰藍酒器
玻璃酒器
鋁制罐
不銹鋼飲酒器
袋裝塑料軟包裝,紙包裝容器。
瓷製酒器
瓷器大致出現於東漢前後,與陶器相比,不管是釀造酒具還是盛酒或飲酒器具,瓷器的性能都超越陶器。唐代的酒杯形體比過去的要小得多,故有人認為唐代出現了蒸餾酒。唐代出現了桌子,也出現了一些適於在桌上使用的酒具,如注子,唐人稱為「偏提」,其形狀似今日之酒壺,有喙,有柄,即能盛酒,又可注酒於酒杯中。因而取代了以前的樽,勺。宋代是陶瓷生產鼎盛時期,有不少精美的酒器。宋代人喜歡將黃酒溫熱後飲用。故發明了注子和注碗配套組合。使用時,將盛有酒的注子置於注碗中,往注碗中注入熱水,可以溫酒。瓷製酒器一直沿用至今。明代的瓷製品酒器以青花,鬥彩,祭紅酒器最有特色,清代瓷製酒器具有清代特色的有琺琅彩,素三彩,青花玲瓏瓷及各種仿古瓷。
其它酒器
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些獨特材料或獨特造型的酒器,雖然不很普及,但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如金、銀、象牙、玉石、景泰藍等材料製成的酒器。
明清時期以至解放後,錫制溫酒器廣為使用。主要為溫酒器。
夜光杯
夜光杯:唐代詩人王翰有一句名詩曰:「葡萄美酒夜光杯」,夜光杯為玉石所制的酒杯,現代已仿製成功。
倒流壺
倒流壺:在陝西省博物館有一件北宋耀州窯出品的倒流瓷壺。壺高19cm,腹徑14.3cm,它的壺蓋是虛設的,不能打開。在壺底中央有一小孔,壺底向上,酒從小孔注入。小孔與中心隔水管相通,而中心隔水管上孔高於最高酒面,當正置酒壺時,下孔不漏酒。壺嘴下也是隔水管,入酒時酒可不溢出。設計頗為巧妙。
鴛鴦轉香壺
鴛鴦轉香壺:宋朝皇宮中所使用的壺。它能在一壺中倒出兩種酒來。
九龍公道杯
九龍公道杯:產於宋代,上面是一隻杯,杯中有一條雕刻而成的昂首向上的龍,酒具上繪有八條龍,故稱九龍杯。下面是一塊圓盤和空心的底座,斟酒時,如適度,滴酒不漏,如超過一定的限量,酒就會通過「龍身」的虹吸作用,將酒全部吸入底座,故稱公道杯。
瀆山大玉海
瀆山大玉海:專門用於貯存酒的玉瓮,用整塊雜色墨玉琢成,周長5米,四周雕有出沒於波濤之中的海龍,海獸,形象生動,氣勢磅礴,重達3500公斤,可貯酒30石。據傳這口大玉瓮是元始祖忽必烈在至元二年(公元1256年)從外地運來,置在瓊華島上,用來盛酒,宴賞功臣,現保存在北京北海公園前團城。

Ⅷ 古代人怎麼將酒提純的

蒸餾。

考古中,人們在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圓型遺存,乍一看,有點像水井版。考古學家最後權定論,這是目前可以確定的中國最早的生產蒸餾酒的實物。

當年在基座上架著巨大的天鍋,天鍋分上下兩層,下面的鍋里裝酒母,上面的鍋里裝冷水,基座上柴火旺盛,蒸煮酒母,含有酒精的氣體被上面的冷水冷卻,凝成液體,從管道流出,這就是蒸餾酒。

(8)蒸餾酒具擴展閱讀:

提純其實就是提高酒精度,古代也是通過蒸餾的方法,提高酒精度,去除雜質。在水井坊的考古證實,中國最晚在元末明初,就已經有了非常成熟的蒸餾酒釀造技術,傳統工藝採用俗稱天鍋的蒸餾器來完成。

在我國古代,由於歷史悠久,地域不一,留傳下的蒸餾酒的名稱很多,但古代文獻中所說的」白酒"這一名稱卻不是指蒸餾酒。前面已說過它是一種釀造的米酒。只是到了現代,才用白酒代表經蒸餾的酒。

我國古代文獻中蒸餾酒的稱謂主要有:燒酒、燒春,始用於唐代,但是唐代所說的燒酒,燒春是否指蒸餾酒還有爭論。宋代以後,燒酒、燒春才是真正的蒸餾酒。

Ⅸ 酒具的藏族酒器

西藏的酒文化源遠流長,其中體現民族傳統和風俗的酒器是其重要的佐證之一。西藏最早的酒器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拉薩曲貢考古遺址出土的陶制酒杯,這些酒杯大多以夾細沙的黑陶為主,且表面經過打磨,非常的光滑,器壁上刻畫的紋飾大多是一些幾何紋,此時的陶器製作工藝在西藏早期文明中水平是最高的,高原先民以這些粗獷的酒器演繹著早期的酒文化。
藏族人民因所處的地域環境及生活方式的差異,產生了質地、形式各異的酒器。製作陶質酒器的習俗,在西藏農區仍然普遍存在,其中雪雞酒壺是最具日喀則地區特色的酒器。雪雞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種野生飛禽,它以冬蟲夏草為生,農區的人們把它作為酒具的模型,把酒盛入這種酒器既有葯酒的寓意,形制又美觀,從一個側面體現了藏族人民豐富的想像力。
在藏區,飲用青稞酒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人們在勞作的間隙,也會飲用青稞酒,但要在碗底墊一層糌粑,用以稀釋青稞酒中的酒精濃度,這樣既不影響勞作又可以解渴。節慶時使用的酒器就更加精緻了,核桃木的碗用純銀或純金包著碗內壁和碗底,只露出木製的碗外壁,不但美觀而且氣派。尤其在農區,婚嫁時,在禮堂中央還要擺放一個黝黑的裝滿青稞酒的陶質大缸,其邊上掛著幾個銅制大勺用以把酒盛入小型的銀制酒壺中,而且有些銀質酒杯的口徑可達20厘米,以至於外地遊客聽說三口一杯的習俗就已經醉了。
僧帽壺因其頂端形如噶舉派的僧帽而得名,由於藏族人們對佛教的信篤,使其成為酒器形制的一個範例,其質地及大小各異,使用的范圍也很廣。有陶制的,並在其表面繪制著彩色的瑞果;有銅制的,且在壺把及壺嘴鑲上銀花;還有純銀打制的,一般是在拉薩一帶流行藏北草原上嚴寒的氣候,使得這兒的牧民們有飲用烈酒的習俗,而這兒飲用的酒大多是從外地的林區運來的。
青稞白酒就是最常見的一種。把青稞煮熟,放涼之後加入發酵粉,放在溫暖的地方發酵,直至聞到酒香就成了青稞酒,然後再把青稞酒中的酒精蒸餾出來,形成一種獨具當地特色的青稞白酒,其酒精度數有時可達到50度。被喻為高原之寶的氂牛是當地酒具的主要原材料來源。氂牛的皮製作的皮囊便是就地取材的範例,這種酒具的形制據說是從西亞沙漠地區傳來的,因其便利性得到了牧民的認可,從而接受並沿用至今。還有用野氂牛的角製作的角質酒壺,由於野氂牛非常兇悍,用它的角製作酒壺來彰顯男子的力量與勇氣。馬掛壺是從蒙古地區流傳進來的酒壺形式,其形制是從皮囊演變而來的,民間稱其為扁壺。其中很大一部分金屬制扁壺至今還沿用古老的壓模法製作。器壁上的圖紋各異,青蛙的造型尤其精緻。這些不易破損且攜帶方便的酒具,為馬背上牧民的游牧生活提供了便利。
林芝和昌都都是樹木繁茂的林區,這些地區的酒器大多是木質的。把木頭刨成木片合並在一起形成桶狀,然後用滕條綁緊,並且利用木片上的枝椏巧妙地製作成壺嘴。這種酒器是最古樸、最自然的形制。製作完成後,還要用水浸泡一段時間,利用木頭在水中膨脹的原理,使木片之間的縫隙閉合。由於林區樹木繁茂,這里的人民也普遍釀造青稞白酒,這里流行的溫酒器,就極具特色。其形制與一般的酒壺相似,有彎曲的手柄,圓鼓的容肚,還有細長的壺嘴,唯一的區別在於從壺肚內升出的圓柱形炭管。當酒溫熱後盛入溫酒器,再把燒紅的炭塊夾入炭管中,以保持酒在飲用過程中的溫度。這種形制的溫酒器據說是從西域一帶傳來的,但確切的來源尚待考證。
酒器是藏族酒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通過對這些酒器的了解,可以感受到我們藏族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對生活的熱愛。

Ⅹ 古代高腳的酒杯叫什麼

1、古代高腳的酒杯叫「爵」。
2、簡介
爵是中國古代一種用於飲酒的容器。爵在商代和的內西周青容銅禮器的考古發現中是非常常見的。《博古圖》對於爵的使用曾經有過歸納:"爵於彝器是為至微,然而禮天地、交鬼神、和賓客以及冠、昏、喪、祭、朝聘、鄉射,無所不用,則其為設施也至廣矣。"
爵可以說是最早的酒器,功能上相當於現代的酒杯。流行子夏、商、周。爵的一般形狀,前有流,即傾酒的流槽,後有尖銳狀尾,中為杯,一側有鋬,下有三足,流與杯口之際有柱,此為各時期爵的共同特點。
夏代晚期爵的形制,有的尚帶有陶爵的特徵,有的則較為精巧。一般器壁較薄,表面粗糙,無銘文,腹部偶有簡略的連珠紋。流和尾的傾斜度都不大。流多作狹槽形,且較長,個別也有較短的。流和杯口之際多數不設柱,也有設不發達的釘狀柱。夏代晚期的爵都是扁體爵,體截面呈橄欖形。底皆平,鋬與一足成直線,兩足在另一側。目前發現的夏代晚期青銅爵數量不多,造型一般原始拙樸,也有新穎而精巧的。這說明,這種飲酒器已經歷了長時期的發展過程。

閱讀全文

與蒸餾酒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業酸性廢水處理多少錢 瀏覽:972
廈門gw鑄鐵型管道污水泵多少錢 瀏覽:734
蒸餾實驗收獲 瀏覽:506
一級純水的ph應調整為多少 瀏覽:868
設計污水處理方案的格式 瀏覽:661
反滲透不出濃水怎麼辦 瀏覽:256
污水廠污泥池砂子清理 瀏覽:826
診所用上污水處理設施嗎 瀏覽:605
半透膜的市場 瀏覽:986
集裝箱養魚的污水排放 瀏覽:126
中文垃圾評論過濾 瀏覽:877
沁園凈水器高壓閥是哪個 瀏覽:11
下水管進進沉澱池管口太低回污水 瀏覽:369
凈化器水質弱鹼性怎麼調 瀏覽:590
小飯店用的油煙凈化器怎麼安裝 瀏覽:937
廚房污水泵怎麼選型 瀏覽:37
智能超純水機多少錢 瀏覽:985
飲水機的水用什麼排放 瀏覽:995
用很小的小三角形屏怎麼做飲水機 瀏覽:654
光固化符合樹脂 瀏覽: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