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蒸餾中和滴定法測氨氮時,氧化鎂可以用氧化鈣代替嗎
氧化鎂加到水中的時候會反應生成氫氧化鎂,這是一種溶解度很低的氫氧化物,能比較穩定地維持水體的pH始終在微鹼性條件。如果改用氧化鈣,一來反應放熱量大,二來鹼性強,很可能還沒加熱,氨氮已經逸出不少了。
B. 《水質 氨氮的測定 蒸餾-中和滴定法》徵求意見稿中已經用硫酸代替鹽酸滴定,為什麼正式稿中又改回用鹽酸滴
可能是擔心硫酸的強氧化性吧
C. 蒸餾-中和滴定法中鹽酸濃度的問題
一般這種過低的樣品不需要重新配置標准溶液理由如下:
1、環境衛生版比較關注超標問題,也就權是說超標或者過高的樣品需要復測。
2、過低的檢測值一般是由試劑空白、樣品空白引起的。
3、每個方法都有定量范圍,是從定量下限到定量上限。而定量下限一般為3.3倍的檢出限,如果過於接近檢出限其相關系數會不好。
tips:如果使用你這個方法進行檢測,相關系數很差,其方法的線性范圍也不適用這種樣品。
D. 中和滴定時,滴定管由蒸餾水洗後幾裝入標准液,結果會偏高還是偏低請解釋清楚
結果會偏復高
標準的滴定操作中洗制滌需要有三步:自來水洗三遍,蒸餾水洗三遍,標准液洗三遍
都是用後一種洗去前一種
假設標准液的濃度是C1,滴定時用的體積為V1
待測液的結果(就是濃度)為C2,樣品體積為V2
根據滴定原理
C1V1=C2V2
所以C2=C1V1/V2
由於直接灌入標准液
則管壁附著的蒸餾水使得標准液濃度變低
滴定時需要更多的體積,就是V1比原來大了
而你還是以為濃度沒有變,即在計算時肯定用的時C1原來的值,C1沒有變,當然樣品液體積自然沒有變
根據算式,V1在分母上,所以結果偏高
E. 用蒸餾-滴定法測定水中氨氮,其中蒸餾和滴定的原理方程式是什麼
滴定原理是用抄硫酸或者鹽酸滴定硼酸氨,生成硫酸銨或者氯化銨和硼酸;蒸餾原理具體是什麼我記得不是很清楚了,我不確定所以不能誤導你,反正最後就是蒸餾出的氨氣與硼酸反應生成硼酸銨,我現在在外地,手上沒有資料,你可以查閱魯如坤編寫的《土壤農化分析》,裡面有寫原理方程式,不過這本書可能比較難找,最好找找土壤學的教授看看有沒有,祝你好運,如果你不急以後可以再跟你交流。
F. 蒸餾-中和滴定法測氨氮含量時為什麼用氧化鎂調節至微鹼性
我的理解是這樣的:蒸餾預處理的目的是讓氨氮在加熱條件下緩慢逸出,便於內讓硼酸溶液容徹底吸收,如果pH中性或偏酸,氨氮以離子態存在根本無法逸出,如果pH過高,氨氮可能不經加熱就部分逸出到空氣中,直接影響結果准確性,而且加熱時逸出速度過快也可能導致硼酸溶液吸收不完全,導致結果不準。氧化鎂加到水中的時候會反應生成氫氧化鎂,這是一種溶解度很低的氫氧化物,能比較穩定地維持水體的pH始終在微鹼性條件。設想下如果改用氧化鈣,一來反應放熱量大,二來鹼性強,很可能還沒加熱,氨氮已經逸出不少了。
個人愚見,僅供參考!
G. 氨氮用蒸餾中和滴定法測生活污水,為何測出來會很高。
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回防治法》,保答護環境,保障人體健康,規范水中氨氮的監測方法,制定本標准。本標准規定了測定水中氨氮的蒸餾-中和滴定法。本標准適用於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中氨氮的測定。本標準是對《水質
銨的測定 蒸餾和滴定法》(GB7478-87)的修訂。自本標准實施之日起,原國家環境保護局1987年3月14日批准、發布的國家環境保護標准《水質 銨的測定
蒸餾和滴定法》(GB7478-87)廢止。
H. 氨氮 蒸餾-中和滴定法 HJ537-2009
最近我剛剛採用蒸餾-中和滴定法進行了氨氮測試,餾出液滴加兩滴混合指示劑後呈內綠色,只是終點顏色淡紫容色很淺。出現你說的沒有綠色的情況,我認為有兩種可能:①指示劑時間長了,裡面的有效物質隨著乙醇的揮發流失了;②混合指示劑是甲基紅和亞甲基藍按體積比2:1混合得到的,得確認比例沒有出錯。
希望對你有用。
I. 蒸餾中和滴定法測氨氮時,氧化鎂可以用氧化鈣代替嗎
加的是輕質復氧化鎂制,輕質氧化鎂難溶於純水,與水緩慢生成氫氧化鎂,能夠保持弱鹼性環境。 蒸餾是在弱鹼性條件下加熱使NH3緩慢逸出,以硼酸吸收。如果鹼性過強,尚未加熱則氨氣已經逸出,且氧化鈣溶於水放出大量熱量,溶液飛濺,氨氣不能被硼酸完全吸收。不過你可以嘗試比較下兩者測量結果差別
J. 在氨氮的測定 蒸餾-中和滴定法中溴百里酚藍指示劑的作用是什麼,可以不加嗎
加溴百里酚藍指示劑是為了調節樣品的PH值(在6.0-7.4之間),加輕質氧化鎂使樣品蒸餾時呈微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