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纯化水巴氏消毒步骤
巴氏消毒应用在纯水管路中,为了使用水点不出现漏消的现象,要进行逐个间断排放,也就是消毒下,如果不进行间断排放,而是全部开阀的状态的化,容易影响系统循环温度,浪费操作人力.
B. 纯化水的GMP认证制药用纯化水设备要求
纯化水的认证制药用纯化水设备要求:
1.纯化水设备的加药系统,有沉淀剂、助凝剂、阻垢剂等加药系统。主要设备有计量箱,计量泵。
2. 纯化水设备的活性炭过滤器。
3. 5cm微孔过滤器(保安过滤器)。
4. 反渗透系统(RO) 主要设备:高压泵、反渗透装置、反渗透(RO)等。反渗透膜的除盐率95%~99%细菌隔除率>99% 有机物去除率100% (相对分子质量>300);热原去除率 >99% 95% ~99%(相对分子质量<300)颗粒去除率>99%。
纯化水设备确认要点:
(1) 反渗透膜的完整性试验。
(2) 纯化水设备中反渗透系统的流量、压力、温度、氯、PH、浓水排放率、TOC、电导率的监测。
(3) 余氯、pH、水温、污染指标对去除率的影响。
(4) 对纯化水设备中的反渗透系统进水的水质要求:余氯<0.1 mg/L、水温4~40℃、PH5~8、污染指数SDI <4.5.纯化水设备的消毒系统,通常纯化水的设备和管道消毒方法有巴氏消毒、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蒸汽消毒等,注射用水的分配系统主要是纯蒸汽消毒。
(1) 巴氏消毒器;用热交换器,以蒸汽或电加热作为热源,消毒的介质是纯化水系统中的纯化水本身;也可以直接将贮罐中的纯化水加热(通过夹套)作为消毒器。水温应控制在80℃以上,开启水泵循环冲刷水处理设备和管道60min.
(2)臭氧消毒器
(3) 紫外线水中杀菌;波长为254nm的紫外线透过水层时能杀死水中的细菌。紫外线杀菌装置由外筒、杀菌灯、石英套管及电气设施等组成。杀菌灯为高强度低压汞灯,可放射出波长为253.7nm的紫外线。为保证杀菌效果,要求其紫外线量大于3000W·s/cm,灯管寿命一般不短于2000h。水流速度不超过250L/ h, 这种流速下的紫外线有效灭菌水层厚度不超过2.2 cm。能保证纯化水设备的灭菌效果。
蓝膜纯化水设备系统采用当今先进RO及EDI纯化水工艺,产水水质满足客户的生产用水要求,符合GMP、FDA等认证要求。系统整体人性化设计,模块化安装,占地面积小,操作简单方便,运行稳定,高效节能。
详情点击:网页链接
C. 纯化水管道什么方法消毒
四川高德特为你解答:纯化水管道一般采用巴氏消毒的方法进行系统消毒。关闭内所有使用点容,检查储罐中的水是否满足要求;用回水末端的热交换器将系统中的纯化水加热到80℃以上,并且在此温度下保持120分钟。灭菌过程中,要保持系统中的纯化水处于循环状态。
D. 纯化水的巴氏消毒法应什么讲述
准确的水抄应该叫做袭用巴氏消毒的方法来消毒纯化水的系统单元来保证纯水系统的TOC指标或者控制纯化水系统的二次污染的风险。
巴氏灭菌法(pasteurization),亦称低温消毒法,冷杀菌法,是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常常被广义地用于定义需要杀死各种病原菌的热处理方法。
E. 什么是巴氏消毒有什么好处
牛奶巴氏消毒法是法国人巴斯德于1865年发明的,经后人改进,用于彻底杀灭啤酒、酒、牛奶、血清白蛋白等液体中病原体的方法,也是全世界通用的一种牛奶消毒法。经巴氏消毒的纯鲜奶较好地保存了牛奶的营养与天然风味,在所有牛奶品种中是最好的一种。
但经巴氏消毒后,仍保存小部分无害或有益、较耐热的细菌或细菌芽孢,因此巴氏消毒后的牛奶要在4℃左右保存,且只能保存3~10天,最多16天。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巴氏消毒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牛奶加热到62~65℃,保持30分钟。采用这一方法,可杀死牛奶中各种生长型的致病菌,灭菌效率可达97.3%~99.9%,经消毒后残留的只是部分嗜热菌、耐热性菌及芽孢等,这些细菌中占多数的是乳酸菌,乳酸菌不但对人无害反而有益健康。第二种方法是将牛奶加热到75~90℃,保温15~16秒,其杀菌时间更短,工作效率更高。杀菌的基本原则是能将病原菌杀死即可,温度太高反而会有较多的营养损失。
F. 纯化水巴氏消毒为什么规定80℃
巴斯消毒不一定是80度哦,他是一般根据温度和消毒时间定的,如果是70页可以,不过消毒时间会长哦。
G. 求助 注射用水管道灭菌用巴氏消毒法 的时间和温度应是多少
可以采用纯蒸汽或过热水消毒。巴氏消毒不能去除水中内毒素,不能保证无菌。
H. 纯化水设备常见的消毒方式和常见的灭菌方式有哪
有以下:
2.1、常见的消毒方式有:巴氏消毒、臭氧消毒、化学消毒(消毒水);
2.2、臭氧消毒:臭氧是一种广谱杀菌剂,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芽孢、病毒、真菌等,并可破坏肉毒杆菌毒素。臭氧杀菌机制为通过氧化作用破坏微生物膜的结构而实现杀菌效果。臭氧首先作用于细胞膜,使膜构成成分受损伤而导致新陈代谢障碍。臭氧继续渗透穿透膜并破坏膜内脂蛋白和脂多糖,改变细胞的通透性,导致细胞溶解、死亡。臭氧灭活病毒机制为通过氧化作用破坏病毒核糖核酸(RNA)或脱氧核糖核酸(DNA)。
2.3、巴氏消毒:是指将液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并持续一段时间,以杀死可能导致疾病、变质或不需要的发酵微生物的过程。巴氏消毒有两个主要功能:①用于纯化水系统中的活性炭等预处理单元的周期性消毒,RO/EDI单元的周期性消毒,以及储存与分配管网单元的周期性消毒;②用于注射用水系统正常运行时的微生物抑制。
2.4、化学消毒:化学消毒是指用化学消毒药物作用于微生物和病原体,使其蛋白质变性,失去正常功能而死亡。目前常用的有含氯消毒剂、氧化消毒剂、碘类消毒剂、醛类消毒剂、杂环类气体消毒剂、酚类消毒剂、醇类消毒剂、季胺类消毒剂等。
2.5、常见的灭菌方式有:纯蒸汽灭菌、过热水灭菌、化学剂灭菌(柠檬酸、草酸等);
2.6、纯蒸汽灭菌:指利用高温(121℃)高压蒸汽进行灭菌的方法。由于纯蒸汽的穿透力强,蛋白质、原生质胶体在湿热条件下容易变性凝固,酶系统容易被破坏,蒸汽进入细胞内凝结成水,能放出潜在热量而提高温度,更增强了杀菌力。
2.7、过热水灭菌:指利用高温(121℃)高压(参照下图)过热水进行灭菌的方法。与纯蒸汽杀菌一样,过热水能使蛋白质、原生质胶体在湿热条件下变性凝固,酶系统被破坏,可杀死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的芽孢,真菌的孢子或休眠体等耐高温的个体。
2.8、化学剂灭菌:化学灭菌法是指用化学药品直接作用于微生物而将其杀死的方法。
2.9、紫外线杀菌(UV): 紫外线是通过减慢系统中新的菌落生长速度而影响生物膜的生成,但是这只对浮游微生物部分有效。用于杀菌的紫外线灯管波长(253.7nm),紫外线主要有杀菌、降解TOC(总有机碳)(用于降解TOC的紫外线灯管波长185nm)和破除臭氧等三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