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絮凝沉淀时为什么要先加硫酸锌后加氢氧化钠
因为先加氢氧化钠会先全部生成无色易溶的偏锌酸钠,无明显现象。虽然加入过量硫酸锌会有氢氧化锌沉淀生成,但比较浪费试剂。而实验时应遵守从简、节约的原则,故此实验要先加硫酸锌后加氢氧化钠。
『贰』 1、在测氨氮时,预处理絮凝沉淀时ph值为调至10.5左右2、在过滤时为什么要弃去20ml滤液3、如何提高校准
1、这是因为你加入絮凝剂在该pH值下才会有最优的絮凝效果,这个是必须要专做到的。
2、这主要是属考虑避免滤纸中组分对氨氮测试效果的影响;
3、不知道你说的校准是哪一步的校准,但是为了测准氨氮,其实有很多的细节注意,你可以参照我下面的回答。
『叁』 污水厂二沉后,絮凝沉淀已经达到所需水质标准,那么沉淀池后还有加滤
没有具体的水质标准,因为絮凝沉淀一般都只是污水处理中的一种物理预处理专手段,其作用是将水体中属悬浮的固体物质凝聚成一些胶体或者络合物,加速它们的下沉而去除。
判断絮凝沉淀的一个方法是看絮凝沉淀池中是否形成较为明显的钒花,一般都是直接根据经验数据来预测效果,很少有实测的,更不用说水质标准了。
『肆』 二沉池后是“絮凝沉淀+过滤”还是直接过滤
楼主应该知道传统的给水处理工艺包括混凝、沉淀、过滤和消毒这四部分内,一般我们在对比沉淀池与澄清池的容时候,指的都是给水工艺的四部分,因为澄清池在给水工艺中更常见(也就是自来水厂和中水厂).其实广义上来讲澄清池也算沉淀池中的一种,但它又
『伍』 絮凝不沉淀
这个原因可能是多种的.1.PH值影响絮凝的效果,矾花的体积;2.是否有投加助凝剂PAM,用来增加絮凝体重量和体积;3.沉淀池的冲击负荷,长宽比例是否合理.
『陆』 加絮凝剂,加活性炭,过滤,沉淀的顺序
加絮凝剂——沉淀——加活性炭(过滤)。
『柒』 过滤前可否取消絮凝沉淀的过程
只需要用孔径小于沉淀直径的过滤设备就可以了。
过滤是在推动力或者其他外力作用下悬浮液(或含固体颗粒发热气体)中的液体(或气体)透过介质,固体颗粒及其他物质被过滤介质截留,从而使固体及其他物质与液体(或气体)分离的操作。
过滤介质即为使流体通过而颗粒被截留的多孔介质。无论采用何种过滤方式,过滤介质总是必须的,因此过程介质是过滤操作的要素之一。
多过滤介质的共性要求是多孔、理化性质稳定、耐用和可反复利用等。可用作过滤介质的材料很多,主要可以分为:
⑴织物介质
织物是非常常用的过滤介质。工业上称为滤布(网),由天然纤维、玻璃纤维、合成纤维或者金属丝组织而成。可截留的最小颗粒视网孔大小而定,一般在几到几十微米的范围。
⑵多孔材料
制成片、板或管的各种多孔性固体材料,如素瓷、烧结金属和玻璃、多孔性塑料以及过滤和压紧的毡与棉等。此类介质较厚,孔道细,能截留1~3μm的微小颗粒。
⑶固体颗粒床层
由沙、木炭之类的固体颗粒堆积而成的床层,称为滤床。用做过滤介质使含少量悬浮物的液体澄清。
⑷多孔膜
由特殊工艺合成的聚合物薄膜,最常见的是醋酸纤维膜与聚酰胺膜。膜过滤属精密过滤,可分离5nm的微粒。
2.滤饼过滤与深层过滤
根据过滤过程的机理有滤饼过滤和深层过滤之分。滤饼过滤又称为表面过滤。使用织物、多孔材料或膜等作为过滤介质。过滤介质的孔径不一定要小于最小颗粒的粒径。过滤开始时,部分小颗粒可以进入甚至穿过介质的小孔。但很快由颗粒的架桥作用使介质的孔径缩小形成有效的阻挡。被截留在介质表面的颗粒形成称为滤饼的滤渣层,透过滤饼层的则是被净化了的滤液。随着滤饼的形成真正起过滤介质作用的是滤饼本身,因此称为滤饼过滤。滤饼过滤主要适用于含固量较大(>1%)的场合。
深层过滤一般应用介质层较厚的滤床类(如沙层、硅藻土等)作为过滤介质。颗粒小于介质空隙进入到介质内部,而长而曲折的孔道中被截留并附着于介质之上。深层过滤无滤饼形成,主要用于净化含固量很少(<0.1%)的流体,如水的净化、烟气除尘等。
3.过滤的操作方式
根据使用的过滤设备、过滤介质及所处理的物系的性质和产品收集的要求,过滤操作分为间歇式和连续式两种主要方式。
根据提供过滤推动力的方式,又有重力过滤、加压过滤、真空过滤和离心过滤之分,其目的都是克服过滤阻力。
过滤是使水通过滤料时去除水中悬浮物和微生物等的净水过程。滤池通常设在沉淀池或澄清池之后。目的是使滤后水的浊度达到水质标准的要求。水经过滤后,残留的细菌、病毒失去了悬浮物的保护作用,从而为过滤后消毒创造了条件。所以,在以地面水为水源的饮用水净化中,有时可省去沉淀或澄清,但过滤是不可缺少的。
过滤的净水原理:
①筛除作用:水通过滤料时,比滤层孔隙大的颗粒被截留;随后,滤层孔隙逐渐变小,较小的颗粒也被截留。
②接触凝聚作用:未被沉淀去除的细小絮凝体或脱稳颗粒,因与滤料接触而被吸附;滤料吸附絮凝体后,其吸附作用进一步增强。
『捌』 处理工具研磨废水 采用絮凝沉淀法 但最近絮凝效果不好 请问原因是什么
“我们处理的方法是 先酸化 调整值到2左右 再添加氢氧化钠 调整PH值到9.5左右 再添加氯化钙 将PH调至8.5左右 最后添加PAM 工艺应该没有问题 以前沉降不好时压滤机打泥也没问题 现在是压滤机打几分钟后 就打不动了 感觉是絮凝物太细,滤布被糊上了”。工艺讨论:1、有必要先酸化吗?正常加酸是以去处可溶性有害物品(或不想要的),目的是为了压滤回收的东西可以利用,如果压滤后的物料不需要,加酸感觉有多余吧;2、用氢氧化钠较贵,一两千一吨最少,如果压滤后的物料不可再利用,建议改成水厂一样,用石灰即可(有一定的絮凝作用);压滤问题:1、从文中可知研磨废水变化应该是压滤机效果变化的主要原因,估计原因一个可能是研磨废水内细粉颗粒浓度过高,超出絮凝剂的有效絮凝能力(可以调整配比,或浓度),残留的细粉颗粒堵住滤布,另有可能是絮凝效果很差(有可能同PAM性能变化或分散有关),研磨废水中的细粉颗粒很少吸附到絮凝剂上,细粉颗粒依然处于游离状态(可用不同絮凝做对比试验或改变投入絮凝剂的工艺方式);2、文中没提到的是,压滤机效果变化有可能同压滤机设备有关,一个是管道部分堵塞(或泵有问题),造成供压不足(不是压滤液压,而是将絮凝后浆料抽到压滤机的供料泵,可通过压力表观察),另一个是滤布用旧后滤孔堵塞,冲洗后将滤布调转方向或更换新的滤布(滤布视使用情况,一两个月到一两年一换)。补充问题:“以前沉降不好时压滤机打泥也没问题”,压滤机不一定要等上层液都沉清再压的,如果你的废水细粉颗粒较大,甚至不用絮凝都可以直接压滤(絮凝主要是为了减少细粉颗粒游离),建议开始抽絮凝后浆料时,抽料口在絮凝下方(前提是沉淀沉得不实),先抽浓浆,这样上层细粉颗粒不会先去堵塞压布,甚至在抽料时可以适当的搅拌絮凝后待压浆料,以使浆料中的细粉颗粒分散而不集中(减少细粉颗粒集中聚集而堵塞毛细水流通道)
『玖』 污水终沉池加了絮凝剂后不沉淀还是糊状是为什么
污水终沉池加了絮凝剂后不沉淀还是糊状是为什么
混凝与絮凝的比较
絮凝剂是用来提高沉降、澄清、过滤、气浮、离心分离等工艺过程的速度和效率。絮凝过程就是悬浮液中许多单独颗粒形成聚集体(絮团或矾花)的过程。
水处理中,混凝和絮凝代表两种不同的机制。
混凝
水中悬浮的颗粒在粒径小到一定程度时,其布朗运动的能量足以阻止重力的作用,而使颗粒不发生沉降。这种悬浮液可以长时间保持稳定状态。而且,悬浮颗粒表面往往带电(常常是负电),颗粒间同种电荷的斥力使颗粒不易合并变大,从而增加了悬浮液的稳定性。
混凝过程就是加入带正电的混凝剂去中和颗粒表面的负电,使颗粒“脱稳”。于是,颗粒间通过碰撞、表面吸附、范德华引力等作用,互相结合变大,以利于从水中分离。
混凝剂是分子量低而阳电荷密度高的水溶性聚合物,多数为液态。它们分为无机和有机两大类。无机混凝剂主要是铝、铁盐及其聚合物。
絮凝
絮凝是聚合物的高分子链在悬浮的颗粒与颗粒之间发生架桥的过程。“架桥”就是聚合物分子上不同链段吸附在不同颗粒上,促进颗粒与颗粒聚集。
絮凝剂为有机聚合物,多数分子量较高,并有特定的电性(离子性)和电荷密度(离子度)。
实际过程要比上述理论复杂得多。由于混凝剂/絮凝剂都是高分子物质,同一产品中大大小小的分子都有,所谓“分子量”只是一个平均概念。所以,在用某一混凝剂或絮凝剂处理污水是,“电中和”和“架桥”作用会交织在一起同时发生。絮凝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仍有一些没有认清和解决的问题。就我们所知,絮凝过程与絮凝剂分子结构、电荷密度、分子量有关;与悬浮颗粒表面性质、颗粒浓度、比表面积有关;与介质(水)的pH值、电导、水中其他物质的存在、水温、搅动情况等因素有关。因此尽管有理论和经验可循,用实验来选择絮凝剂仍然是不可缺少的。
1、PAC(聚合氯化铝)的溶解与使用
1) PAC为无机高分子化合物,易溶于水,有一定的腐蚀性;
2) 根据原水水质情况不同,使用前应先做小试求得最佳用药量(具体方法可参见第2条:聚合硫酸铁的溶解与使用-加药量的确定);(参考用量范围:20-800ppm)
3) 为便于计算,实验小试溶液配置按重量体积比(W/V),一般以2~5%配为好。如配3%溶液:称PAC3g,盛入洗净的200ml量筒中,加清水约50ml,待溶解后再加水稀释至100ml刻度,摇匀即可;
4) 使用时液体产品配成5-10%的水液,固体产品配成3-5%的水液(按商品重量计算);
5) 使用配制时按固体:清水=1:5(W/V)左右先混合溶解后,再加水稀释至上述浓度即可;
6) 低于1%溶液易水解,会降低使用效果;浓度太高易造成浪费,不容易控制加药量;
7) 加药按求得的最佳投加量投加;
8) 运行中注意观察调整,如见沉淀池矾花少、余浊大,则投加量过少;如见沉淀池矾花大且上翻、余浊高,则加药量过大,应适当调整;
9) 加药设施应防腐。
2、聚合硫酸铁(PFS)的溶解与使用
1) PFS溶液配制
a. 使用时一般将其配制成5%-20%的浓度;
b. 一般情况下当日配制当日使用,配药如用自来水,稍有沉淀物属正常现象。
2) 加药量的确定
因原水性质各,应根据不同情况,现场调试或作烧杯混凝试验,取得最佳使用条件和最佳投药量以达到最好的处理效果。
a.取原水1L,测定其PH值;
b.调整其PH值为6-9;
c.用2ml注射器抽取配制好的PFS溶液,在强力搅拌下加入水样中,直至观察到有大量矾花形成,然后缓慢搅拌,观察沉淀情况。记下所加的PFS量,以此初步确定PFS的用量;
d. 按照上述方法,将废水调成不同PH值后做烧杯混凝试验,以确定最佳用药PH值;
e. 若有条件,做不同搅拌条件下用药量,以确定最佳的混凝搅拌条件;
f. 根据以上步骤所做试验,可确定最佳加药量,混凝搅拌条件等。
注意混凝过程三个阶段的水力条件和形成矾花状况。
a) 凝聚阶段:是药剂注入混凝池与原水快速混凝在极短时间内形成微细矾花的过程,此时水体变得更加浑浊,它要求水流能产生激烈的湍流。烧杯实验中宜快速(250-300转/分)搅拌10-30S,一般不超过2min。
b) 絮凝阶段:是矾花成长变粗的过程,要求适当的湍流程度和足够的停留时间(10-15min),至后期可观察到大量矾花聚集缓缓下沉,形成表面清晰层。烧杯实验先以150转/分搅拌约6分钟,再以60转/分搅拌约4分钟至呈悬浮态。
c) 沉降阶段:它是在沉降池中进行的絮凝物沉降过程,要求水流缓慢,为提高效率一般采用斜管(板式)沉降池(最好采用气浮法分离絮凝物),大量的粗大矾花被斜管(板)壁阻挡而沉积于池底,上层水为澄清水,剩下的粒径小,密度小的矾花一边缓缓下降,一边继续相互碰撞结大,至后期余浊基本不变。烧杯实验宜以20-30转/分慢搅5分钟,再静沉10分钟,测余浊。
『拾』 污水处理絮凝沉淀时,PAM,PAC的用量怎么衡算
污水处理絮凝沉淀时,通过以下几个公式进行运算:
1、加药量mg/L=加药质量/处理水量/配药浓度
2、处理水量投加药量=处理水量m3/h*加药量g/m3
3、干泥量=处理水量*【(1-污泥含水率)/(1-泥饼含水率)】
4、每吨干泥的药剂消耗g/m3=加药量/干泥量
(10)絮凝沉淀后为何加过滤扩展阅读
用途
一、PAM用途
1、用于污泥脱水根据污泥性质可选用本产品的相应型号,可有效在污泥进入压滤之前进行污泥脱水,脱水时,产生絮团大,不粘滤布,压滤时不散,流泥饼较厚,脱水效率高,泥饼含水率在80%以下。
2、用于生活污水和有机废水的处理,本产品在配性或碱性介质中均呈现阳电性,这样对污水中悬浮颗粒带阴电荷的污水进行絮凝沉淀,澄清很有效。
3、用于以江河水作水源的自来水的处理絮凝剂,用量少,效果好,成本低,特别是和无机絮凝剂复合使用效果更好,它将成为治长江、黄河及其它流域的自来水厂的高效絮凝剂。
4、造纸用增强剂及其它助剂。提高填料、颜料等存留率、纸张的强度。
5、用于油田助剂,如粘土防膨剂,油田酸化用稠化剂。
6、用于纺织上浆剂、浆液性能稳定、落浆少、织物断头率低、布面光洁。
二、PAC用途:
1、城市给排水净化:河流水、水库水、地下水。
2、工业给水净化。
3、城市污水处理。
4、工业废水和废渣中有用物质的回收、促进洗煤废水中煤粉的沉降、淀粉制造业中淀粉的回收。
5、各种工业废水处理:印染废水、皮革废水、含氟废水、重金属废水、含油废水、造纸废水、洗煤废水、矿山废水、酿造废水、冶金废水、肉类加工废水、污水处理。
6、造纸施胶。
7、糖液精制。
8、铸造成型。
9、布匹防皱。
10、催化剂载体。
11、医药精制
12、水泥速凝。
13、化妆品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