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鱼缸内壁,水面以上的部分,起了白膜(薄薄一层,擦不掉),该怎么办
非矿物结晶蛋白膜而已,夏天到了,喂食一次宁愿喂6分饱也莫喂多食物里的蛋白质游离速度加快温度高了,所以水质容易出问题这个出现是水过肥的表现,用擦子擦掉即可
② 鱼缸壁上有白色粘膜需要清除吗
鱼缸壁上有白色粘膜需要清除。白色东西可能是水垢,菌膜,用专食醋,砂纸缓慢用属力擦洗,可去除白色污垢。
具体步骤如下:
准备材料及工具:食醋,砂纸,保鲜膜,抹布,水,一次性碗。
1,首先用高浓度醋直接倒进一次性碗里,不需要加水。
③ 我3天前买的锦鲤,第二天锦鲤身上出现少量白色絮状物,并且尾部及口部出现黑色斑点,是什么病
穿孔病(洞穴病)
(1)病因:穿孔病由鱼黏球菌(MYXOCOCCUS PISCIOCOLA)引起,每年从9月到次年6月为流行期,它在水温较低时流行,是一种危害很大的传染病。原因多是体表受伤,尤其是用网捞鱼时产生的擦伤。
(2)症状:初期发现米粒大小的白点,然后扩大,周围变红,病情恶化时鳞片脱落、露出皮肉而呈溃疡病症,从头部、鳃盖、背部、腹部、鳍部到尾柄均可出现病灶,其溃疡不仅限于真皮层,而且深及肌肉,严重时至骨骼和内脏,酷似一个洞穴。
(3)治疗:
#20MG/KG呋喃唑酮和1.4%食盐合剂浸洗20~30分钟,每天1次。
#上述合剂再加20MG/KG高锰酸钾浸洗10~30分钟。适用于发病早期的幼鱼。
(4)预防:
#喂鲜活饵料,加强营养,增强抗病力。
#合理密养,水中溶氧维持在5MG/L左右。
#死亡鱼务必深埋并加生石灰消毒灭菌,病鱼池水用漂白粉10MG/KG浓度全池遍洒,消毒后方可排入下水道。
还可能是 钟形虫:钟形虫(VORTICELLA)又称吊钟虫、杯体虫、舌杯虫,是水中常见的一种固着性纤毛虫,可附生于池壁池底、水中植物或其它物品上,以水中有机碎屑及微生物等为食,在高水温、富营养化的环境中很容易大量繁殖滋生,附生于鱼的体表皮肤、鳍及鳃,尤其是鱼体受伤时更容易感染,造成疾病处理上的困扰。
(1)病因:钟形虫虫体前粗后细,呈杯状或喇叭状,大小约100~400UM,前端具口盘,下接口沟,口盘四周围有绒毛构成的缘膜,可摆动带动水流,滤食水中有细菌、微生物及组织碎屑等有机物。底部形成附着器,固着于宿主的上皮细胞上,大核1个呈倒三角形或卵圆形,位于虫体中央。虫体收缩时,口盘先收缩,口纤毛再缩入,只在顶端留1小孔,使收缩的虫体呈茄状。生殖方式有无性的纵二分裂及有性的接合生殖两种。常见的有累枝虫(EPISTYLIS)、聚缩虫(ZOOTHAMNIUM)、钟形虫(VORTICELLA)、舌杯虫(APIOSOMA)等。
正常的鱼很少会有钟形虫的附生,发生大量附生时,多半因为体表受伤或移池运输时体表保护的黏膜受损,失去黏液的保护才会使钟形虫大量附生。
(2)症状:
#感染初期体表出现米粒大小向外增生的白斑。
#患部逐渐扩大,伤口伴随二次性的细菌感染,呈现潮红出血。
#鳞片脱落,患部出血溃疡,有水霉、藻类或其它原虫的附生。
(3)诊断:
刮取患部黏膜组织,于显微镜下检查,可观察到群聚会收缩运动的钟形虫,虫体下端具分枝状长柄将虫体连接在一起,除钟形虫外,常可观察到口丝虫、斜管虫、车轮虫的混合感染及水霉与丝藻的附生。
(4)治疗:钟形虫的附生感染一般不易处理,除了以药物控制外,必须配合水质环境的改善和二次性细菌感染的控制。
#改善水质环境:适当地换水降低水中有机物的含量,增加水流强度等,可减少钟形虫的附生。
#福尔马林:20~30MG/KG浓度,药浴12~24小时,可减少钟形虫的附生。
#二次性细菌感染的控制:体表有发炎溃疡时,须配合使用呋喃唑酮2~5MG/KG溶液,长期药浴。
#慢性局部伤口溃疡的附生,可在患部以碘酒等消毒后,再涂上抗生素软膏,如红霉素等以保护伤口。
(5)预防:
#定期换水,清洗过滤池,减少有机物质的积累,维持水质的清净。
#移池运输时小心操作,防止鱼受伤或黏膜受损。
#鱼受伤或黏膜受损时,及早以药物消毒,预防钟形虫或其它二次性病原的感染。
④ 鱼缸过滤系统旁边有很多白色粘膜是什么东西啊
照片 水面以上还是在水底
⑤ 换水不久的鱼缸过滤器等器材上面出现白色的膜,是什么东西
藻类
对鱼无害,只是难看一点而已
⑥ 鱼缸内壁有一层白色的粘膜,请问是什么,怎么清理。
不能杜绝的,有鱼,有营养,有打起就会长,是一些藻/苔藓类的东西
要么鱼够多缸够大就养青道夫鱼,不会对主鱼不好的,要么就勤快点清洗鱼缸
⑦ 鱼缸壁上长了一层白色的膜,水草上也有,现在蔓延到过滤上了,怎么清理!
菌膜,刚开缸或换新水不久吗?直接擦就行,或者养点黑壳虾
⑧ 对虾养殖中后期池底会出现一层白膜,白膜是啥东西,怎么处置
对虾养殖中后期(即指生长至7-200px后),由于投料量增加,对虾排泄物逐渐积累,死亡的藻类,以及残饵、池底有机物的氧化分解等共同影响,造成池塘水质、底质、微生态等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有:pH值逐渐升至9.5以上,氨氮0.5mg/l以上,亚硝酸盐0.1mg/l以上。水色由青绿色、黄绿色变成褐色、茶绿色,透明度降为20-750px,混浊度增大,COD5mg/l以上。池底发黑,有臭味,有害微生物的数量及种类增加,养殖对虾的尾扇、触须发红,甚至出现烂尾、断须现象,部分虾池出现对虾生长慢,体质弱、灵敏度差,粘脏,脱壳不遂,寄生纤毛虫;摄食不旺,并带有肠炎,黄鳃病出现。更有部分虾池发生对虾游塘、浮头、软壳、红腿、烂眼、甲壳溃疡等症状,因此,中后期对虾管理是养殖生产是否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时期。
一、调节好虾池水质
①pH值偏低时(<7.5),加换薪水,少量多次使用生石灰。连用2--3次,每天一次,每隔24小时监测一次pH值,直到调回理想数值,也可以使用速效肥水膏配合钙力神适当肥水并且逐步稳定pH值。
②pH值不稳定,可使用强化多糖/虫草多糖+氨基酸营养液,稳定水体pH值,提高水的缓冲能力。
③溶氧偏低,加注新水;合理开增氧机;关注藻类变化,视情况追肥,促进藻类光合作用;定期改底,减少底部耗氧,使用分解底改,超能底改,底加氧,遇到闷热、气压低、连绵阴雨定期泼洒解毒百分百+底加氧,高温天气,在夜间10点前泼洒。
④水体亚硝酸盐偏高,适当减料或者停料1-2餐,全池泼洒熟石灰将pH值调到8.2-9.2之间,开足增氧机,全池泼洒强化多糖+克硝先锋,2-3天后,用氨基酸营养液或者速效肥水膏稳定水质。
⑤养殖水体氨氮、硫化氢超标,适当换水,全池泼洒熟石灰,调节pH值,开增氧机,先用沸石粉与颗粒氧混合泼洒,第二天用速效肥水膏+钙力神全池泼洒。
二、调节水色
养虾中后期虾池水体保持透明度30—40厘米,此透明度反映池水藻类和肥度是最佳状态。
①藻相不佳、突变 用强化多糖+速效肥水膏进行肥水保藻,保持透明度在750px左右。倒藻出现,说明底质老化,先排500px水,用分解底改+解毒120或者解毒倍爽进行改良底质,第二天使用海龙高浓芽孢菌+速效肥水膏混合泼洒,再将水加回原位
②水质或者底质不佳 用底加氧,超能底改,解毒120,解毒倍爽,解毒百分百进行解毒调水。
三、投喂优质饲料,减少水体污染
1、坚持水质良好多投,水质差时少投或不投。
2、风和日暖时多喂,大风、暴雨不喂或少喂。
3、水温低于18℃或高于33℃时少喂。
4、白天少喂,黄昏、晚上多喂。
5、对虾大量蜕壳当日少喂,蜕壳1天后适当多喂。
6、池内竞争生物多时适当多喂。
在饲料中添加海龙三黄粉,强化多糖,黄金多维等增强对虾体质,提高抵抗力。
四、延长增氧时间,防止对虾浮头增氧不但是增加虾池水中的溶解氧,也是改善水质的重要措施。
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对虾的生长,虾池对虾密度不断的增加,对水中的溶解氧需求量越来越大。养殖前期所配的增氧机数量也不一定够用,要根据养殖到中后期,当时南美白对虾的密度,适当增加增氧机的数量和类型。不但要在水体的上中层增氧,也要底层增氧,尤其虾池水深1.5米以上,除了配水车式的之外,要配一定数量的潜水式的增氧机,保证底层有充足氧气,防止底层氧气不足,发生偷死虾等现象。如果是高位池精养对虾,每亩每造(茬)产虾1吨以上,每亩要配增氧机1.5—2千瓦,采用水车式与潜水式的增氧机配置,一般比例是2:1为较理想。
五、防控疾病的暴发
南美白对虾养殖到中后期丰收在望,由于养殖时间较长,虾池的水质较差。要采取预防虾病措施,如果不注意随时会发生虾病。具体的技术措施;
1、要了解周围养虾情况,是否有虾病发生?排灌水设施是否受到污染?以便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
2、加强巡池观察、检查。每次投饲料前后要检查对虾摄食和活动的情况。要坚持每天早晚巡池观察虾池水质情况、对虾活动情况,对于在池边游泳的对虾,要重点观察、检查,是否有病灶,从而采取有效措施。
3、调节池水pH值。南美白对虾养殖到中后期,由于残饵、对虾排泄物多等原因。往往引虾池底质、水质変酸性,在淡水养殖区尤为明显,从而影响浮游藻类的生长和对虾蜕壳生长。要适当投放石灰,调节池水酸碱度到正常范围,有利对虾生长。
4、根据对虾生长情况,要适当投喂保健预防疾病的药物,在水中适当施一些微生态制剂,在饲料中拌入抗应激维C、多糖、肝胆康等中草药等,增强对虾体质。
5、检查池中异常的对虾,如果发现到病虾,要及早采取措施,有病早治,对症下药,防止蔓延。但是要注意防止滥投医,乱用药。
⑨ 鱼缸过滤水面有一层白色的东西是什么
1.微生物的残骸或老废物、残饵、有机物等所产生的油脂。
2.鱼过多,鱼的排泄物无法被过滤棉滤清,只有加装油膜处理器;或养些清缸鱼。
3.过滤器中滤材过于污秽,因而溢出油脂。
⑩ 鱼缸器材上有层白色的膜是什么需要怎么弄
这代表鱼缸的硝化细菌生态环境正常,这是硝化细菌的细菌膜;不需要特意清理;如果满意,请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