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净水问答 > 离子交换提取发酵液

离子交换提取发酵液

发布时间:2021-01-23 07:07:54

① 膳食纤维的作用

抗腹泻作用,如树胶和果胶等;预防某些癌症,如肠癌等;治疗便秘;解毒;预防和治疗肠道憩室病;

治疗胆石症;降低血液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控制体重等;降低成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1)离子交换提取发酵液扩展阅读:

促进益生菌生长。有研究证实,抗消化性低聚糖和非淀粉多糖如菊粉、低聚果糖和葡聚糖已显示出“益生元”的特性,既能刺激有益肠道菌群生长,如双歧杆菌和乳酸菌,也有利于产生丁酸等。

保护肠道。膳食纤维能影响细胞旁路渗透性而导致多种肠道炎性反应,部分膳食纤维可调整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其他相关作用还包括降低有害细菌酶的活性,降低苯酚和肽降解产物的水平,形成细胞抗氧化剂。

当膳食纤维摄入量过多时,会引起肠胃胀气和腹胀。此外,还可引起某些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肠胃不适。膳食纤维食用过量,会影响宏量营养素的吸收,降低对脂肪、糖类的吸收利用,使能量摄入减少。

② 从离子交换角度出发,自己设计一个方案用离子交换吸附法从链霉素发酵液中分离纯化链霉素

P133-134 8、说明离子交换剂的再生方法。P134-135 9、参阅思考题8(P137),设计采用离子交换吸附法从链霉素发酵液的过滤液 中分离纯化链霉素的方法

③ 生物分离工程的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物分离工程的性质、内容与分类
一、生物分离工程的性质
二、生物分离工程的研究内容
三、生物分离过程的分类
第二节 生物分离工程的一般流程
一、发酵液的预处理
二、产物的提取
三、产物的精制
四、成品的加工处理
五、生物分离纯化工艺过程的选择依据
第三节 生物分离过程的特点
一、生物分离过程的体系特殊
二、生物分离过程的工艺流程特殊
三、生物分离过程的成本特殊
第四节 生物分离工程的发展趋势
一、生物分离工程的发展趋势
二、生物分离工程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思考题
第二章 发酵液的预处理
第一节 发酵液预处理的方法
一、发酵液的一般特征
二、发酵液预处理的目的和要求
三、发酵液预处理的方法
第二节 发酵液的过滤,
一、发酵液过滤的目的
二、影响发酵液过滤的因素
三、发酵液过滤的方法
四、提高过滤性能的方法
五、过滤介质的选择
六、过滤操作条件优化
七、过滤设备
思考题
第三章 细胞分离技术
第一节 细胞分离
一、过滤
二、离心沉降
第二节 细胞破碎
一、细胞壁的结构
二、细胞破碎动力学
三、细胞破碎的方法
第三节 胞内产物的溶解及复性
一、包含体及其形成
二、包含体的分离和溶解
三、蛋白质复性
思考题
第四章 沉淀技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蛋白质表面性质
一、蛋白质表面的亲水性和疏水性
二、蛋白质表面的电荷
三、蛋白质胶体的稳定性
第三节 蛋白质沉淀方法
一、盐析法
二、有机溶剂沉淀法
三、等电点沉淀法
四、非离子多聚物沉淀法
五、变性沉淀
六、生成盐类复合物的沉淀
七、亲和沉淀
八、SIS聚合物与亲和沉淀
第四节 沉淀技术应用
一、蛋白质
二、多糖
三、茶皂甙纯化工艺研究
四、杜仲水提液中氯原酸的提取
思考题
第五章 萃取技术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萃取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二、分配定律
三、分配系数、相比、分离系数
第二节 液液萃取的基本理论与过程
一、液液萃取的基本原理
二、液液萃取类型及工艺计算
第三节 有机溶剂萃取
一、有机溶剂萃取分配平衡
二、影响有机溶剂萃取的因素
三、有机溶剂萃取的设备及工艺过程
第四节 双水相萃取
一、双水相体系的形成
二、相图
三、双水相中的分配平衡
四、影响双水相分配系数的主要因素
五、双水相萃取的设备及工艺过程
第五节 液膜萃取
一、液膜及其分类
二、液膜萃取机理
三、液膜分离操作
四、乳化液膜分离技术的工艺流程
五、液膜分离过程潜在问题
六、液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第六节 反胶团萃取
一、胶团与反胶团
二、反胶团萃取
三、反胶团制备
四、反胶团萃取的应用
第七节 液固萃取
一、液固萃取过程
二、液固萃取类型
三、浸取的影响因素
四、浸取的其他问题
五、浸取的工业应用
第八节 超临界流体萃取
一、超临界流体
二、超临界流体萃取
三、超临界萃取的实验装置与萃取方式
四、超临界流体萃取条件的选择
五、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过程
六、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应用实例
第九节 萃取技术应用及研究进展
一、双水相萃取技术应用及研究进展
二、液膜萃取技术应用及研究进展
三、反胶团萃取技术应用及研究进展
四、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应用及研究进展
思考题
第六章 膜分离过程
第一节 概述
一、膜分离过程的概念和特征
二、膜过程分类
三、分离膜
第二节 压力驱动膜过程
一、反渗透纳滤
二、超滤和微滤
第三节 电推动膜过程——电渗析
一、电渗析的基本原理
二、电渗析传递过程及影响因素
三、电渗析膜
四、应用
第四节 膜接触器——膜萃取
一、膜萃取的基本原理
二、膜萃取的传质过程
三、膜萃取过程影响因素
四、应用
第五节 其他膜分离过程
一、浓差推动膜过程——渗透蒸发
二、温差推动膜过程——膜蒸馏
第六节 膜分离过程装置
一、滤筒式膜组件
二、板框式膜组件
三、螺旋卷式膜组件
四、管式膜组件
五、毛细管式膜组件
六、中空纤维式膜组件
思考题
第七章 吸附与离子交换
第一节 概述
一、吸附过程
二、吸附与离子交换的特点
第二节 吸附分离介质
一、吸附剂
二、离子交换剂
第三节 吸附与离子交换的基本理论
一、吸附平衡理论
二、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
三、离子交换平衡理论
第四节 基本设备与操作
一、固定床吸附操作
二、移动床吸附器
三、膨胀床吸附操作
四、流化床吸附操作
五、吸附器净化效率的计算与选择
思考题
第八章 色谱分离技术
第一节 色谱分离技术概述
一、色谱技术的基本概念
二、色谱法的分类
三、色谱系统的操作方法
第二节 吸附色谱法
一、吸附色谱基本原理
二、吸附薄层色谱法
三、吸附柱色谱法
第三节 分配色谱法
一、基本原理
二、分配色谱条件
三、分配色谱基本操作
四、分配色谱法的应用
第四节 离子交换色谱法
一、离子交换色谱技术的基本原理
二、离子交换剂的类型与结构
三、离子交换剂的理化性能
四、离子交换色谱基本操作
五、离子交换色谱的应用
第五节 亲和色谱
一、亲和色谱概述
二、亲和色谱原理
三、亲和色谱介质
四、亲和色谱介质的制备
五、亲和色谱的操作过程
六、影响亲和色谱的因素
第六节 色谱分离技术的应用
一、亲和色谱的应用
二、离子交换色谱的应用
三、吸附色谱的应用
四、分配色谱的应用
五、多种色谱技术的组合应用
思考题
第九章 离心技术
第一节 离心分离原理
一、离心沉降原理
二、离心过滤原理
第二节 离心分离设备
一、离心分离设备概述
二、离心沉降设备
三、离心过滤设备
四、离心分离设备的放大
第三节 超离心技术
一、超速离心技术原理
二、超速离心技术分类
三、超速离心设备
第四节 离心技术在生物分离中的应用
一、离心技术在生物分离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二、离心分离的优缺点
三、离心机的选择
四、离心在生物分离中的应用
思考题
第十章 浓缩、结晶与干燥
第一节 蒸发浓缩工艺原理与设备
一、蒸发浓缩工艺
二、蒸发浓缩设备
第二节 结晶工艺原理和设备
一、结晶操作工艺原理
二、结晶设备
第三节 干燥工艺原理与设备
一、干燥工艺原理
二、干燥设备
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④ 固定床离子交换器的再生

应发一个图片复看一下你使用制的固定床离子交换器外形图,根据你所说情况,是否是设备问题影响了离子交换树脂工作交换容量?当然设备再生工艺是顺流再生还是逆流再生工艺?以上情况都可造成设备运行日期缩短,也就是周期制水量的减少。如果设备是顺流再生,可改成逆流再生程序,应该会增加设备的周期制水量...。一杰水质

⑤ 生物分离工程可分为几大部分,分别包括哪些单元操作

全书共十章,包括发酵液的预处理、细胞的分离、沉淀、萃取、膜技术、吸附与离子交换、色谱技术、离心、生物产品的浓缩结晶与干燥等生物产品分离纯化过程所涉及的全部技术内容。本书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可读性较强。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生物分离工程工作及研究的有关人员参考。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物分离工程的性质、内容与分类

一、生物分离工程的性质

二、生物分离工程的研究内容

三、生物分离过程的分类

第二节 生物分离工程的一般流程

一、发酵液的预处理

二、产物的提取

三、产物的精制

四、成品的加工处理

五、生物分离纯化工艺过程的选择依据

第三节 生物分离过程的特点

一、生物分离过程的体系特殊

二、生物分离过程的工艺流程特殊

三、生物分离过程的成本特殊

第四节 生物分离工程的发展趋势

一、生物分离工程的发展趋势

二、生物分离工程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思考题

第二章 发酵液的预处理

第一节 发酵液预处理的方法

一、发酵液的一般特征

二、发酵液预处理的目的和要求

三、发酵液预处理的方法

第二节 发酵液的过滤,

一、发酵液过滤的目的

二、影响发酵液过滤的因素

三、发酵液过滤的方法

四、提高过滤性能的方法

五、过滤介质的选择

六、过滤操作条件优化

七、过滤设备

思考题

第三章 细胞分离技术

第一节 细胞分离

一、过滤

二、离心沉降

第二节 细胞破碎

一、细胞壁的结构

二、细胞破碎动力学

三、细胞破碎的方法

第三节 胞内产物的溶解及复性

一、包含体及其形成

二、包含体的分离和溶解

三、蛋白质复性

思考题

第四章 沉淀技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蛋白质表面性质

一、蛋白质表面的亲水性和疏水性

二、蛋白质表面的电荷

三、蛋白质胶体的稳定性

第三节 蛋白质沉淀方法

一、盐析法

二、有机溶剂沉淀法

三、等电点沉淀法

四、非离子多聚物沉淀法

五、变性沉淀

六、生成盐类复合物的沉淀

七、亲和沉淀

八、SIS聚合物与亲和沉淀

第四节 沉淀技术应用

一、蛋白质

二、多糖

三、茶皂甙纯化工艺研究

四、杜仲水提液中氯原酸的提取

思考题

第五章 萃取技术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萃取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二、分配定律

三、分配系数、相比、分离系数

第二节 液液萃取的基本理论与过程

一、液液萃取的基本原理

二、液液萃取类型及工艺计算

第三节 有机溶剂萃取

一、有机溶剂萃取分配平衡

二、影响有机溶剂萃取的因素

三、有机溶剂萃取的设备及工艺过程

第四节 双水相萃取

一、双水相体系的形成

二、相图

三、双水相中的分配平衡

四、影响双水相分配系数的主要因素

五、双水相萃取的设备及工艺过程

第五节 液膜萃取

一、液膜及其分类

二、液膜萃取机理

三、液膜分离操作

四、乳化液膜分离技术的工艺流程

五、液膜分离过程潜在问题

六、液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第六节 反胶团萃取

一、胶团与反胶团

二、反胶团萃取

三、反胶团制备

四、反胶团萃取的应用

第七节 液固萃取

一、液固萃取过程

二、液固萃取类型

三、浸取的影响因素

四、浸取的其他问题

五、浸取的工业应用

第八节 超临界流体萃取

一、超临界流体

二、超临界流体萃取

三、超临界萃取的实验装置与萃取方式

四、超临界流体萃取条件的选择

五、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过程

六、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应用实例

第九节 萃取技术应用及研究进展

一、双水相萃取技术应用及研究进展

二、液膜萃取技术应用及研究进展

三、反胶团萃取技术应用及研究进展

四、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应用及研究进展

思考题

第六章 膜分离过程

第一节 概述

一、膜分离过程的概念和特征

二、膜过程分类

三、分离膜

第二节 压力驱动膜过程

一、反渗透和纳滤

二、超滤和微滤

第三节 电推动膜过程——电渗析

一、电渗析的基本原理

二、电渗析传递过程及影响因素

三、电渗析膜

四、应用

第四节 膜接触器——膜萃取

一、膜萃取的基本原理

二、膜萃取的传质过程

三、膜萃取过程影响因素

四、应用

第五节 其他膜分离过程

一、浓差推动膜过程——渗透蒸发

二、温差推动膜过程——膜蒸馏

第六节 膜分离过程装置

一、滤筒式膜组件

二、板框式膜组件

三、螺旋卷式膜组件

四、管式膜组件

五、毛细管式膜组件

六、中空纤维式膜组件

思考题

第七章 吸附与离子交换

第一节 概述

一、吸附过程

二、吸附与离子交换的特点

第二节 吸附分离介质

一、吸附剂

二、离子交换剂

第三节 吸附与离子交换的基本理论

一、吸附平衡理论

二、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

三、离子交换平衡理论

第四节 基本设备与操作

一、固定床吸附操作

二、移动床吸附器

三、膨胀床吸附操作

四、流化床吸附操作

五、吸附器净化效率的计算与选择

思考题

第八章 色谱分离技术

第一节 色谱分离技术概述

一、色谱技术的基本概念

二、色谱法的分类

三、色谱系统的操作方法

第二节 吸附色谱法

一、吸附色谱基本原理

二、吸附薄层色谱法

三、吸附柱色谱法

第三节 分配色谱法

一、基本原理

二、分配色谱条件

三、分配色谱基本操作

四、分配色谱法的应用

第四节 离子交换色谱法

一、离子交换色谱技术的基本原理

二、离子交换剂的类型与结构

三、离子交换剂的理化性能

四、离子交换色谱基本操作

五、离子交换色谱的应用

第五节 亲和色谱

一、亲和色谱概述

二、亲和色谱原理

三、亲和色谱介质

四、亲和色谱介质的制备

五、亲和色谱的操作过程

六、影响亲和色谱的因素

第六节 色谱分离技术的应用

一、亲和色谱的应用

二、离子交换色谱的应用

三、吸附色谱的应用

四、分配色谱的应用

五、多种色谱技术的组合应用

思考题

第九章 离心技术

第一节 离心分离原理

一、离心沉降原理

二、离心过滤原理

第二节 离心分离设备

一、离心分离设备概述

二、离心沉降设备

三、离心过滤设备

四、离心分离设备的放大

第三节 超离心技术

一、超速离心技术原理

二、超速离心技术分类

三、超速离心设备

第四节 离心技术在生物分离中的应用

一、离心技术在生物分离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二、离心分离的优缺点

三、离心机的选择

四、离心在生物分离中的应用

思考题

第十章 浓缩、结晶与干燥

第一节 蒸发浓缩工艺原理与设备

一、蒸发浓缩工艺

二、蒸发浓缩设备

第二节 结晶工艺原理和设备

一、结晶操作工艺原理

二、结晶设备

第三节 干燥工艺原理与设备

一、干燥工艺原理

二、干燥设备

思考题

⑥ 微生物发酵产物离子交换提取法原理

90、稳态:神经系统、体液和免疫系统调节下,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温度、pH、渗透压,水、无机盐、血糖等化学物质含量
血浆 7.35—7.45 缓冲对 NaHCO3/H2CO3 Na2HPO4/NaH2PO4
2/3细胞内液 组织液

91、65%体液 1/3细胞外液 血浆 淋巴
(内环境) 不是血液 血液>血浆>血清
食物 排尿
92、体内水来源 饮水 水排出途径 出汗 皮肤
代谢水(有氧呼吸)面虫、骆驼 呼气 肺
(氨基酸脱水缩合) 排遗 消化道
93、K不吃也排 不经过出汗排
肾上腺分泌醛固酮(固醇) 保Na排K
高温工作、重体力劳动、呕吐、腹泻→→应特别注意补充足够的水、Na(食盐)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出现四肢发冷、血压下降、心率加快
K对细胞内液细胞渗透压起决定作用,维持心肌紧张、心肌正常兴奋性 K心
94、血糖三来源(食物、分解、转化) 三去向
糖的主要功能:供能
胰岛素 唯一降血糖激素;增加糖的去路,减少糖的来源 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升血糖
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分泌,胰岛素却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血 糖 升 高
↓ ↑ ↑
下丘脑某区域→胰岛B细胞 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 ↑ ↑
胰岛素↑ 胰岛A细胞 肾上腺髓质
↓ ↑ ↑ 下丘脑另一区域
血 糖 降 低
<50-60 低早 <45 低晚 >130高 >160-180糖尿
一次性摄糖过多,暂时尿糖 持续糖尿不一定糖尿病,如肾炎重吸收不行
糖尿病 血糖高且有糖尿 验尿验血 三多一少症状?
不吃少吃多吃含膳食纤维多的粗粮和蔬菜
95、营养物质:
蛋白质不足:婴幼儿、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迟缓、体重过轻 成年人浮肿
提供能量
营养物质功能 提供构建和修复机体组织的物质
提供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物质
维生素:维持机体新陈代谢、某些特殊生理功能

VA:夜盲症
维生素 VB:脚气病
VC:坏血病
VD:佝偻病、骨软化病、骨质疏松症
96、温度感受器分为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分布皮肤、粘膜、内脏器官)
体温来自代谢释放热量(不是ATP提供),体温恒定是产热量,散热量动态平衡结果
寒冷 炎热
↓ ↓
皮肤冷觉感受器 温觉感受器 血管
↓传入神经 ↓ 立毛肌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 骨骼肌
传出神经 ↓ 汗
皮肤血管收缩 骨骼肌战粟(产能特多) 血管舒张
皮肤立毛肌收缩 皮肤立毛肌收缩 汗液分泌增多
↓鸡皮疙瘩 肾上腺素↑
缩小汗毛孔 甲状泉激素↑
减少散热 增加产热 散热量增加 不能减少产热
调节水分、血糖、体温
97、下丘脑 分泌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 抗利尿激素
感受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传导兴奋:产生渴觉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吞噬细胞
98、免疫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胸腺—T 骨髓—B
免疫细胞:B、T
免疫系统的物质基础 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脾
免疫物质:抗体、淋巴因子(白介素、干扰素)
99、抗原特点:①一般异物性 但也有例外:如癌细胞、损伤或衰老的细胞
②大分子性
③特异性 抗原决定簇(病毒的衣壳)
100、体液免疫: 记忆细胞
↓ ↓再次受相同抗原刺激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B细胞→→→抗体
↑ (摄取处理) (呈递) (识别)
感应阶段 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免疫球蛋白)、抗毒素、凝集素
效应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
识别抗原: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B/T
效应B细胞获得有三途径(直接、间接、记忆)
记忆细胞受相同抗原再次刺激后引起的二次免疫反应:更迅速、更强
再次接受过敏原(概念)
过敏反应 抗体分布 细胞表面
组织胺:体液调节
10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风湿…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先天性: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免疫缺陷病 获得性:艾滋病、肺炎、气管炎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攻击T细胞
(AIDS)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102、色素吸收、传递、转换光能 色素不能储存光能
蛋白质、氨基酸也不能储存
少数特殊状态叶绿素a 最终电子供体:水
高能量、易失电子 光能→ 电能 最终电子受体:NADP+
103、C4植物:玉米、高梁、甘庶、苋菜
既C3又C4 CO2固定能力强 先CO2+C3→C4
C3、C4叶肉细胞都含正常叶绿体
选修 C3维管束鞘细胞无叶绿体
图 C4维管束鞘细胞含无基粒的叶绿体 不进行光反应
(P29) C4植物花环型结构 里圈:维管束鞘细胞 外圈:部分叶肉细胞
降低呼吸消耗 增加净光合量
104、提高产量 延长光合作用时间 光:光质、强度、长短
提高农作物对 增大光合作用面积 温度:影响酶的活性
光能利用率 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水
矿质元素 N、P、K、Mg
CO2 农家肥、CO2发生器
105、生物固氮:N2 → NH3
根瘤菌的特异性:蚕豆根瘤菌侵入蚕豆、菜豆、豇豆;大豆根瘤菌侵入大豆。
N素
根瘤菌 有机物 豆科植物 异养需氧
共生固氮菌 根瘤 薄壁细胞 愈伤组织
固氮菌 自生≠自养 根瘤菌拌种 豆科植物绿肥
自生固氮菌:圆褐固氮菌(固氮+激素)
生物固氮(主:根瘤菌) 工业固氮 高能固氮
106、N循环 硝化、反硝化、氨化作用
反硝化:氧气不足NO3-→N2
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原理:无氮培养基对固氮菌的选择生长
物质基础:线粒体、叶绿体中的DNA(质基因)
…线粒体
107、细胞质遗传 典型代表 …叶绿体 花斑植株→三种
特点 母系遗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来自卵细胞)
后代性状不出现一定分离比
(形成配子时,质基因不均等分配)
编码区:编码蛋白质 连续的
原核细胞 非编码区 编码区上游:RNA聚合酶结合位点
基因结构 调控 编码区下游
108、基因的结构 真核细胞 非编码区
基因结构 编码区 内含子:非编码序列
外显子:能编码蛋白质内含子>外显子
原核基因无外显子内含子之说
主要分布于微生物
剪刀:限制性内切酶 特异性(专一性)
(200多种) 获得粘性末端
109、基因的操作工具 针线:DNA连接酶:扶手(磷酸二脂键)不是踏板(氢键)
条件①复制保存②多切点③标记基因
种类:质粒、病毒
运输工具:运载体 ①染色体外小型环状DNA
②存在于细菌、酵母菌
质粒特点 ③质粒是常用的运载体
④最常用:大肠杆菌
⑤对宿主细胞的生存无
基因工程 (基因拼接技术、DNA重组技术、转基因技术) 决定性作用
直接分离 常用鸟枪法
提取目的基因 人工合成(反转录法、根据已知AA序列合成DNA)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同一种限制酶
110、基因操作步骤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细菌、酵母菌、动植物
CaCl2处理细胞壁 ( 受精卵好 繁殖速度快)
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标记基因、目的基因是否表达?
逆转录 碱基互补配对
mRNA 单链DNA 双链DNA
推测 推测 合成
氨基酸序列 mRNA序列 DNA碱基序列 目的基因
药(胰岛素、干扰素、白细胞介素、乙肝疫苗)
111、基因工程的成果 治病: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基因替换)
新品种(转基因) 食品工业(食物)
环境监测(DNA分子杂交 探针)
生物固氮、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单细胞蛋白(微生物菌体本身)、
单克隆抗体、生物导弹(单抗+抗癌药物)
112、 间接联系 核心 核膜
高尔基体 内质网 细胞膜
线粒体膜
间接(具膜小泡) (内吞外排说明双向)
分泌蛋白:抗体、蛋白质类激素、胞外酶(消化酶)等分泌到细胞外
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内质网运输加工 高尔基体加工 成熟蛋白质 胞外
113、生物膜系统(不等于生物膜):细胞膜、核膜及由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
离体→营养物质+激素 适宜温度+无菌
植物组织培养 离体→愈伤组织→根芽(胚状体)→植物体
选无病毒 尖(生长点) 紫草素
114、植物细胞工程 两种不同→杂种细胞→新植物体
植物体细胞 去掉细胞壁→原生质体→杂种细胞→新植物体
杂交 种间存在生殖隔离 不能有性杂交
好处: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障碍 培育新品种
是其它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基础
动物细胞培养 液体培养基:动物血清
115、 动 取自动物胚胎或出生不久的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
物 用胰蛋白酶处理
细 原代培养→传代培养(细胞株→细胞系 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胞 灭活的病毒做诱导剂+物理、化学方法
工 动物细胞融合 最重要用途:制备单克隆抗体
程 理论基础:细胞膜的流动性
单克隆抗体→指单个B淋巴细胞经克隆形成的细胞群产生的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的抗体(优点: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每一个B淋巴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共百万种) *杂交瘤细胞 *生物导弹
116、微生物包含了除植物界和动物界以外的所有生物
质粒(小型环状DNA)控制抗药性、固氮、抗生素生成
核区(大型环状DNA)控制主要遗传性状 有的细菌有荚膜、芽孢、鞭毛
碳源:无机/有机碳源 自养/异养
117、 微生物生长 氮源:加不加额外的氮源
所需的营养物质 生长因子:(维生素、氨基酸、碱基→构成酶和核酸)
水:
无机盐:
固体培养基:分离、鉴定、计数
物理性质 半固体培养基:运动、保藏菌种
液体培养基:工业生产
118、培养基 天然培养基:工业生产
化学性质 合成培养基:分类鉴定
选择培养基 青霉素→选出酵母菌、霉菌等真菌
用途 NaCl:金黄色葡萄球菌
鉴定培养基:伊红美蓝→大肠杆菌→深紫色和金属光泽
自己设计实验:把混合在一起的圆褐固氮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区分开,并筛选纯种。

酶合成的调节 诱导酶:基因和诱导物控制
119、微生物代谢调节 酶活性的调节 结构改变 可逆 快速 准确
必需物质,一直产生 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
初级代谢产物 无种的特异性 多糖、脂类
120、代谢产物 非必需物质,一定阶段 抗生素、毒素
次级代谢产物 有种的特异性 四素 色素、激素
121、微生物群体生长曲线: 3

2 4
1

(1)调整期:代谢活跃,开始合成诱导酶 初级代谢产物收获的最佳时期
(2)对数期:形态和生理特性稳定,代谢旺盛;科研用菌种,接种最佳时期
(3)稳定期:次级代谢产物收获最佳时期,芽孢生成(种内斗争最剧烈)
及时补充营养物质,可以延长稳定期
(4)衰亡期:多种形态,出现畸形,释放次级代谢产物 生存环境恶劣
与无机环境斗争最激烈的是4衰亡期。
营养物质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积累PH不适宜导致3.4时期的出现。
注意:前三个时期类似“S”型增长曲线,但是多了衰亡期
122、影响微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PH值:影响酶的活性、细胞膜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温度:影响酶和蛋白质的活性
O2浓度:产甲烷杆菌
123、高压蒸汽灭菌法:1/5、1/2、2/3、75% 由里向外、细密、不重复
溶化后分装前必须要 调节pH
细菌培养的过程: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搁置斜面→接种→培养观察
实例:谷氨酸发酵(黄色短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
概念:
菌种选育:诱变育种、基因工程、细胞工程
培养基的配制:成分、比例,pH适宜
124、发酵工程 内容 灭菌:去除杂菌
扩大培养和接种:菌种多次培养达到一定数量
发酵过程:(中心阶段)控制各种条件,生产发酵产品
分离提纯 菌体:过滤、沉淀(单细胞蛋白即微生物菌体本身)
代谢产物:蒸馏、萃取、离子交换
应用 医药工业:生产药品和基因工程药品
食品工业:传统发酵产品、食品添加剂、单细胞蛋白等
125、 C/N=4/1 菌体大量繁殖但产生的谷氨酸少(P79)
记住 C/N=3/1 菌体繁殖受抑制,但谷氨酸的合成量大增
溶氧不足: 产生乳酸或琥珀酸
pH呈酸性: 产生乙酰谷氨酰胺(P95)
专家提供:

⑦ 如何去除房间异味

首先,如果我们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的时候,说明室内甲醛的浓度已经高于正常的入住标准了。那么怎样去除室内的甲醛以及其它有害物质呢?下面就教大家几个快速有效的方法。

1、刚装修完的房子想要尽快的去除室内的甲醛以及异味,首先要做的就是开窗通风,在开窗的同时可将橱柜门及抽屉打开,通过空气对流的方式,将甲醛稀释并排放到室外去。这一步虽然简单,但是也要注意天气情况,以免大风大雨破换了新装修家居环境。

总结:甲醛去除方法多样,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对应的除甲醛方案,建议采用自然方式开窗通风+绿植+睿石配合使用,实用且健康。活性炭如果定期对其更换或拿到室外进行暴晒,也会有不错的效果。睿石是天然的矿石,未经过人工处理,不是规则的多色颗粒,购买时请认准官网,如果发现有商家把规则颗粒当睿石销售,请当心!

⑧ 味精跟鸡精的区别

1、作用不同

味精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食品的鲜味,在中国菜里用的最多,也可用于内汤和调味容汁。鸡精带有鸡肉的鲜味,用来增加人们的食欲。

2、成分不同

味精是以小麦、大豆等含蛋白质较多的原料经水解或以淀粉为原料,经发酵法加工而成的一种粉末状或结晶状的调味品。其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还含少量食盐、水分、脂肪、糖、铁、磷等物质。

鸡精主要由谷氨酸钠、呈味核苷酸二钠、食用盐、鸡肉、鸡骨粉或浓缩抽提物为基本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香精经混合、制粒、干燥而成的一种复合调味料。

(8)离子交换提取发酵液扩展阅读:

不宜添加味精的情况:

1、不宜放在过碱或过酸的汤菜中。味精在碱性汤液中会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一种不良气味;在酸性汤液中溶解度小,味精会失效。

2、不宜过量食用。用量过多(每天食用5克以上),会出现背部及上肢麻木、周身酸软等不良反应。

3、不宜在炝锅时放入。在高温下味精会变成焦谷氨酸钠,这是一种有毒物质。同样道理也不可长时间炖煮。

4、不宜调入鱼、虾、哈蜊等食物中。

5、不宜加入炒蛋中。因鸡蛋本身就含有许多氨基酸,正是味精的主要成分。

阅读全文

与离子交换提取发酵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医疗废水国家排放标准 浏览:723
石英砂多介质过滤器厂家电话 浏览:61
lsc500树脂 浏览:182
污水处理电费占运行费用比 浏览:164
曝气生物滤池污水厂 浏览:53
天津工业废水治理企业 浏览:44
用什么洗空调滤芯 浏览:257
老式泰山25拖拉机提升器总成 浏览:965
污水泵空气开关跳闸为什么 浏览:235
sbs树脂可剥漆 浏览:961
温江净水过滤 浏览:13
小区饮水机废水能用吗 浏览:889
过滤网厂家58同城 浏览:112
广州医用超纯水器供水设备多少钱 浏览:952
大金空调室内机提升泵 浏览:172
正规滤芯怎么用 浏览:2
树脂包清洗 浏览:506
超滤膜净水器需要清洗一次 浏览:750
汽油滤芯螺丝滑丝了怎么办 浏览:274
临湘污水处理哪里有卖的 浏览: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