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是彼德原理、木筒定律、酒与污水定律
1、彼得原理
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个等级。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2、酒与污水定律
酒与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 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如果一个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即使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3、木桶定律
水桶定律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这完全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水桶定律与酒与污水定律不同,后者讨论的是组织中的破坏力量,最短的木板却是组织中有用的一个部分,只不过比其他部分差一些,你不能把它们当成烂苹果扔掉。强弱只是相对而言的,无法消除,问题在于你容忍这种弱点到什么程度,如果严重到成为阻碍工作的瓶颈,你就不得不有所动作。
② 什么是管理学中的"酒与污水定律"
管理学上一个有趣的定律叫“酒与污水定律”。这条定律跟我们中国的谚语”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一条臭鱼腥了一锅汤”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他们都把有着负面影响的始作俑者下了准确的定性:污水、老鼠屎、臭鱼。这些被下了负面标签的东西几乎没有改变的可能和必要。所以,应该及时处理掉。
在企业人才管理中,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污水”,他们的存在目的似乎只是为了把事情弄得更加糟糕,他们爱挑事端,到处搬弄是非,传播不实流言,破坏组织内部的和谐。更有甚者,他们就像威尔·菲尔普斯(Will Felps)、特伦斯·R. 米切尔(Terence R. Mitchell)和伊丽莎·白灵顿(Eliza Byington)研究的“坏苹果”一样,一个团队中只要有一个懒骨头或是讨厌鬼,团队的绩效表现就会下降30%到40%。其严重会拖垮一个原本高效的团队。这些坏苹果包括偷懒的人(不愿付出努力的人)、败兴的人(他们表现出悲观、焦虑、不安全感和恼怒情绪)和讨厌的人(违反人际交往规范的人)。
但“坏苹果”和“污水”其实还要进行区分。“酒”和“污水”不属于同一类,本质上没有多大的关联,只要杜绝把“污水”放入“酒”里就能杜绝这个问题,所以对于“污水”可以大胆的剔除。但“坏苹果”是相对于“好苹果”而言的,所以“坏”具有相对性。
在企业人才管理中,很多被管理者视为“污水”而搅浑整个团队的人并非各个都是害群之马。有些往往是很不错的员工,他们聪明好学,智商高,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只是没有适得其位,或者未尽奇才,长期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与管理者的忽视,从而心生怨恨而自暴自弃。所以这时候不应该把他们完全视为“污水”处理掉,他们更像是相对于“好苹果”里面的“坏苹果”一样,仅仅只是因为失去水分,表皮有些褶皱,其实削去表皮,果肉还是可以食用的。所以对于这些“坏苹果”,管理人员更应该做的是对其进行正确地约束和管理,给其改过自新的机会。如果其不思悔改最终变成企业“污水”再对其剔除不迟。
牛根生曾经把人才分为四等级,一等人才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才有本事,有脾气;三等人才没本事、没脾气;四等人才没本事,有脾气。在企业管理中,一等人才简直是凤毛麟角,可遇而不可求,三等人才无法使用,四等人才免费给你用你也不敢用。所以二等人才是企业最好的选择;其就像上文所说的表皮坏掉内里可食用的“坏苹果”一样,企业要设法建立完善地组织规则和组织流程,将二等人才的脾气先包容、再慢慢地进行调整和融合,将个人行为变为组织行为,将叛逆者变为真正的人才。
心理学家罗伊·鲍梅斯特(Roy Baumeister)与其同事得出的结论:“坏比好更强大”。强调消极因素比强调积极因素更重要。
在组织里,存在着很多种“污水”化的“坏苹果”:难管理的刺头;喜欢拉帮结派乱嚼舌根的;给多少钱没干多少事还到处说道的';表面上当老好人背后来一枪的;公私不分的人;不懂得感恩的人;心存抱怨的......管理者要学会加以区分,对企业中的人才要加以筛选和引导,对于总会给企业带来各种各样麻烦的“污水”加以剔除。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企业就是个人的集合体,企业的整体效率处决于其内部的每一个人的行为,这要求这个集合体内的每一个人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促进团队的发展,所以对于破坏力强大的“污水”应该毫不留情的剔除。
③ 酒与污水定律的启示
这是一条来自西方的管理定律,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同理的谚语:
一块臭肉坏了满锅汤;
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一条臭鱼坏了一锅汤。
无论是来自西方的定律还是中国的谚语,已经把负面影响的始作俑者做了准确的定性:污水、臭肉、老鼠屎、臭鱼。这些已经定型的东西已经没有改变和改造的可能。污水总不可以成为酒吧,臭肉总不可以成为好肉吧,老鼠屎总不可以成为调料吧,臭鱼又怎么可能成为好鱼?既然如此,就要及时处置,对极坏的东西不需要再抱什么幻想,农夫和蛇的故事也同样在给我们启发。 一个人的品质是多年养成的,企业就是在用人,不需要再背育人的义务。不合适的,不能融入企业文化的,尽快使之离开,对企业是一个好处,对当事者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常言道,长痛不如短痛。也有言道,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的处置,也许企业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值!
在我们的可视范围里,要把60%的眼光的放在10%的人才身上,把15%的眼光留给70%的庸才,把剩下的25%的眼光坚定不移的盯住20%的小人。要趁那匙污水还没发臭之前,象变魔术一样把他悄悄的净化,即使倒进了芳香甘醇的美酒里也不会坏了口味,反而增添了雅兴,这就是最好的效率!
④ 酒水和污水定律
管理学上一个有趣的定律叫“酒与污水定律”,意思是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显而易见,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决定这桶东西的性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
酒与污水定律说明对于坏的组员或东西,要在其开始破坏之前及时处理掉。
⑤ 当今的教育——酒与污水定律
沙发~赞成~~~~~~
⑥ 经济学十大定律的酒与污水
酒与污水定律是指把抄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也就是说,不在于污水的多少,只要它存在,就会造成一个整体的破坏。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个难以对付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