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烟台户口迁移政策在哪里找详细的
“十二五”期间,烟台以新型城镇化为主攻方向,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新格局。到2015年,全市中等城市达7个,3万人以上的小城镇8个,其中镇级小城市2个。
龙口、莱州、莱阳城镇人口将超40万人
根据规划,烟台将首先做强中心城市。进一步强化带状组团发展空间之间的衔接融合,构建紧密型城市网络体系。引导中心城市各区“协作化发展、差异化竞争”,形成功能定位合理、发展特色突出、产业联系紧密、区域分工协作的一体化发展格局。理顺市区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城中村、城郊村改造,积极推进城市路网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壮大县域中心城市。突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导向,依托区位交通、自然资源、文化传统等条件,完善城市功能,培育优势产业,壮大综合实力,提升县域城市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到2015年,龙口、莱州、莱阳城镇人口达到40万人以上,招远、蓬莱、海阳达到25万人以上,栖霞达到20万人以上。
烟台积极发展小城镇。对20个国家重点镇和省级中心镇实施扩权强镇,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尽快成为县域经济次中心。充分发挥和利用独特的景观风貌、特色文化和地域风情,加快建设和改造提升小城镇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建设风格各异、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小城镇。到2015年,全市中心镇和重点镇人口达到52万人。
力争三年保留村庄全部硬化街道
让人欣喜的是,农村新型社区也将纳入大发展体系。按照“撤并自然村、整治空心村、建设中心村”的思路,有步骤地推进集中居住。发挥区位优势,率先突破城中村、城郊村、乡镇驻地村、沿交通主干道村;鼓励经济实力强的村建设集中居住区,改善农民居住条件,逐步向社区转变;引导资源丰富的村引进投资者进行旧村改造;空心村通过闲置宅基地复垦、置换等形式,提高住宅集中度或撤并搬迁率。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完成烟台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改造。
深入开展村庄综合整治,提升净化、硬化、绿化、亮化和美化水平。力争三年内所有规划保留村庄达到有覆盖全村的硬化街道、有固定的文体活动中心、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有基本的公共服务项目标准。
全面放开县域内户口迁移政策
烟台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加快建立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构筑新型城乡关系。
搞好城乡规划编制,力争到2012年实现规划编制管理全覆盖。以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为契机,逐步实行城乡一体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实施城市管理中心下移,推进“城管进社区”,强化区、街(镇)管理权责。
烟台将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在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基础上,全面放开县域内户口迁移政策,以合法固定住所为基础落户条件,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有序转移。加快住房、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征兵、退伍安置、优抚、计划生育等与户籍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使进城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进城务工农民就业指导和权益维护,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稳定就业。
逐步完善城市快速路系统
根据规划,烟台统筹城市道路建设,重点加强城市干道与铁路、公路、港口、机场、轨道交通等有效对接,逐步完善城市快速路系统,形成跨区域、长距离的快速交通走廊,快速疏散城市中心区交通,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城市交通干道网络。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增加公交线网密度和通达深度,提高公交覆盖率;有条件的道路上开辟公交专用道,加快公交换乘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建设公共停车场,提高停车场利用率。倡导步行及利用自行车、公共交通工具等“绿色交通”理念,缓解交通压力。
力争三年完成城中村搬迁改造
打造舒适居住环境是政府和人民的共同期盼。烟台加快推进旧城区重点区片改造,力争三年内完成城中村搬迁改造任务。统筹跟进居住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显著改善居住环境。加强经济适用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探索建立政府限价房、公共租赁住房和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保障制度。搞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着力打造一批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城市园林等。加大临街立面改造力度,改善城市形象。加快燃气、供热工程建设,到2015年全市燃气和供热普及率分别达到98.5%和65%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超过9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达到100%。
新闻延伸:
“十二五”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旧城改造:毓璜顶医院周边、胜利小区、白石旧城、小黄山、朝阳街、只楚、二三马路、黄金武警支队等区片改造,莱山、福山、牟平和高新区旧村、城中村改造等。
供热供气:烟台发电厂改扩建、城区东南部供热设施、天然气第二气源、栖霞天力生物质热电产业园、莱州鑫源热力、莱阳城市集中供热、长岛南五岛供暖、招远市城北区集中供热、长岛天然气热电联产、招远滨海天然气、栖霞天然气等。
垃圾污水处理:套子湾污水处理厂二期、龙口黄水河污水处理、莱阳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莱阳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牟平污水处理厂、长岛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生活垃圾综合湿解处理二期、垃圾渗滤液膜处理、餐厨垃圾处理、开发区垃圾处理厂、栖霞垃圾处理厂、莱阳南海垃圾处理厂等。
应急避险:完善市体育公园、滨海广场、南山公园、文化广场、市体育场、芝罘区体育场、大润发广场、旅游大世界等8处市级应急避难场所设施。
“十二五”规划解读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邹长清
烟台正处于推进城镇化最佳时期
从城镇化发展规律看,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城镇化率达到30%,城镇化将进入加快发展阶段;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城镇化率达到40-70%,城镇化将进入发展的黄金期。“早在2009年,烟台市人均GDP已达到7700多美元,城镇化率55.38%,目前烟台正处于推进城镇化的最佳时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邹长清在接受YMG记者采访时说。
目前,全国性城镇化发展浪潮正在兴起,各地纷纷把城镇化作为新一轮竞争发展的突破口,烟台市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骨干城市、山东半岛城市群骨干城市、环渤海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更可以乘势而上、奋力突破,努力开创城镇化发展的新局面。
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3%左右,年均增长1.2个百分点,每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万人以上,城镇经济实力明显提升,承载功能明显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构建起支撑文明富庶新烟台建设的城镇体系。
烟台着力构筑“一核一群一带三轴”的城镇化体系。“一核”,即以烟台市内六区为主体的中心城市,是全市城镇化发展的龙头和核心区;“一群”,即以蓬莱、龙口、招远、莱州、长岛为主体的北部沿海城市群,是全市城镇化发展的综合示范区;“一带”,即以海阳、莱阳、栖霞为主体的南部交通干线城市带,是全市城镇化发展的优化提升区;“三轴”,即以威乌高速、同三高速和规划建设的烟台到海阳高速为轴线,与城乡干线路网连接覆盖的镇村密集区,是全市城镇化发展的潜力突破区
㈡ 烟台的资料
古言:“有其一地,必有其名。有其地名,必有其因。”那么,烟台始于何时呢?(现在有两中解释)
(一)
据明史记载: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为加强海防军事建设防止海上倭寇不断侵扰,朱元璋准奏批建宁海卫(今牟平区)“奇山守御千户所”,这是烟台境内最早的发祥地,时比北京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建成的“紫禁城”还要早22年,可以说奇山所城有着古老的悠久历史。在建“奇山守御千户所”的同时,于其北山(今烟台山)顶设建“狼烟墩台”,被土人(当地人)称为“烟台”,并被传为烟台的始源。对此,有二点疑论:一是至今还没发现依此定为烟台始源的石刻和文字资料;二是当时“狼烟墩台”在全国沿海边疆遍地设建,总不能千篇一律的全称为“烟台”,那样恐怕“烟台”岂不各地皆是,看来只是推论而说。
“奇山守御千户所”建成后,其地域隶属1131年(金天会九年)设置的福山县管辖。清朝建立后于1664年(清康熙三年)旨令将“奇山守御千户所”废除,自此军变民地,原千户、副千户贬为庶人,官兵解甲,多从事渔农工商。同时,原“奇山守御千户所”被改称为“奇山所”、“所城”、“所城里”,同其周围的十三村被福山县划为东北保“奇山社”。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在知县罗博编修的《福山县志》卷一之《地舆图》中,可见福山沿海共有14座“狼烟墩台”,自西向东的13座全标为“墩”,唯有最东部(今烟台山址)的一座被标为“烟台”两字,但它仅指是“狼烟墩台”的位置,看来这是“烟台”文字出现的最早记载,至今已有320余年的历史。
事过近80年后在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福山知县何乐善所修的《福山县志》中,载有“有石似船型(指烟台山北部‘造化奇观’),在烟台上(指烟台山)”再次出现“烟台”两个文字记载,但是这次所说的“烟台”,不在仅指“狼烟墩台”,已扩大到整个“烟台山”了。
二次“烟台”文字的出现,拉开了烟台被正式确定的序幕。
早在明初,芝罘海湾数家渔民为保出海打鱼安顺,共同集资在西南河北口东部(今北大街群众艺术馆址)筹建三间草屋,供奉海神,后来于清朝雍正年间进行了小规模重修扩建。这期间芝罘海湾已成为南北海上运输和境区近郊捕捞渔船的重要避风停泊港口。1810年(清嘉庆十五年)经当地及外地商家和船帮投资,将海神娘娘庙扩建为“天后宫”,民众称“大庙”。届时庙前大街、集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大街”(后被改称北大街),而近郊四乡称名为“海上”,继而转称“烟台街”。以大庙为中心的“海上”、“烟台街”称谓,一直传述到20世纪40年代。据说,当时曾有人将“烟台街”3个大字写在木牌上,钉挂在现北大街新华书店对面的一家商铺墙上。由此可知,“烟台山”、“烟台街”已为当时公认的地名。
1859年11月9日(清咸丰九年十月十五日)正式设立“烟台厘局”,开始征收船税、货税。“烟台厘局”的设立,尽管烟台还没有正式命名,但“烟台”已被清政府初步确认。
1860年6月8日(清咸丰十年四月十九日),法国侵略军以3000多兵力,在未费一枪一弹和任何抵抗的情况下,侵占了芝罘港湾登上了烟台山。据《筹办夷务始末》载,山东巡抚文煜在两个月内曾13次上摺朝廷,报奏法侵军在烟集结兵力、扩充装备、安营扎寨、劫掠民船、侦察训练、试放枪炮等侵略行为,几十次提到“烟台”、“烟台山”、“烟台海口”、“烟台地方”等名词,清廷在批摺中也几十次提到“烟台”名词。
(二)
烟台市,因有烟台山而得名,且源远流长。烟台山原无名,古为荒丘,三面环海,海拔53.5米,占地7.07公顷,因位置在北海岸,当地人称“北山”。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倭寇袭扰,在奇山北麓建奇山守御千户所
具有600年建成历史的
奇山所城大街
城的同时,在“北山”设熨斗墩,亦称狼烟墩台、烽火台,发现敌情,昼则升烟,夜则举火,以为警报,简称烟台。这是当地有人称“熨斗山”“烟台山”。
古老的奇山所城
夏家胡同
清同治五年(1866年),在今烟台山西部建成海关码头,东海关在熨斗墩上建灯楼和旗杆,指挥进出码头船只。此后,又称烟台山为“拉旗山”。
在灯塔东侧有一块“燕台石”。由于气候的四季变化,烟台每年“七九河开,八九燕来”,到了“八九”时节,成群结队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多集居于此处垒巢筑穴,繁衍后代。当地人称烟台山为“燕台山”。
19世纪末,“北山”“拉旗山”“燕台山”“烟台山”混称。1905年,烟台山建起灯塔,命名为“烟台山灯塔”。此后,其他名称逐渐消失。到20世纪30 年代,统称为烟台山,成了烟台市后来的标志。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芝罘岛、商埠区(东至今广东街,西至今海防营,南至所城,北达海岸)改为原福山县所辖的芝罘区、烟台区。这是首次以烟台山命名的行政区。1913年,烟台区改为原福山县烟台特别区,亦称烟台警察特别区。1934年春,山东省政府建山东烟台特别行政区,直属山东省政府管辖。1945年8月24日,烟台第一次解放,成立烟台市人民政府。烟台市名由来的历程,可说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现在的烟台山
中国北方充满活力的沿海城市
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烟台市已成为外商投资与贸易的热点地区、中国沿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已在全国城市中居第18位。烟台市的科学教育文化等事业也比较发达,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第一个教育改革试验区,是“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
别具特色的胶东风情
中国第一个教育改革试验区;高品位的文化生活氛围;历史悠久的田径之乡;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的海阳大秧歌;烟台菜,主要是福山菜,源远流长,它和济南历下菜成为鲁菜的两大风味,过去对宫廷也有很大的影响。
APEC国际博览会的举办城市
烟台市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开放10多年来,烟台市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投资环境,成为连接内陆与东亚国家和地区、中国华北与东北两大区域的交通枢纽之一。第二届亚太地区经合组织(APEC)国际贸易博览会的隆重举行,使烟台市成为继日本大阪市之后,第二个成功地举办此项国际贸易博览会的城市。
令人向往的蓬莱仙境
烟台市是一个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美丽的沿海风光和众多的名胜古迹,构成了烟台旅游的鲜明特色。近年来,烟台市注意开发旅游资源,先后修复了蓬莱阁、云峰山、烟台山、毓璜顶、福建会馆等名胜,开发建设了烟台金沙滩旅游度假区和长岛、养马岛等旅游景点。
中国的十大商贸港口之一
烟台市沿海有9个港口,年吞吐量达2300万吨。其中,烟台港和龙口港、蓬莱港、莱州港是国家批准的对外开放一类口岸。烟台港年吞吐量1250万吨,是全国十大商贸港口之一,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通航,成为中国北方的枢纽港。
中国最大的黄金产地
烟台是著名的“黄金之乡”,黄金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近1/4,连续20年保持了全国第一大产金市的称号。烟台市12个县市区已有11个发现了金矿床和金矿化点,有8个县市区投入黄金开采,已建成乡镇以上黄金矿49家。全市配套建起了从矿山地探、测量到采矿、选矿、冶炼、黄金饰品加工、矿山设计、机械制修等专业设置齐全、结构合理的黄金工业体系。先后建起了全国最大的黄金专业冶炼厂、金银首饰加工厂和金丝厂等一批黄金深加工、高附加值产业。
唐代的四大出海口之一
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区之一;秦始皇三次东巡的地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奇山所是城市兴起的雏形。
经济繁荣的国际葡萄城
1987年烟台市被国际葡萄酒局命名为“国际葡萄酒城”。烟台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烟台经济发展的新支柱。烟台工艺美术品有抽纱、刺绣、草制工艺品、毛制地毯、雕刻、金属工艺品等10多个门类、四五百个品种、上万个花色,是全国工艺美术品的重点产区之一。
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
1984年,烟台市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开放10多年来,烟台市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投资环境,成为连接内陆与东亚国家和地区、中国华北与东北两大区域的交通枢纽之一。烟台市先后与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各种方式的经济贸易合作。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批准利用外资项目4900多个,总投资95亿多美元。其中批准成立三资企业3800多个,已投产企业1800多个。国际上著名的日本电装、丰田、三菱、三井物产、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韩国的大宇以及德国格罗茨拜格特,美国多纳勒、铁姆肯、罗斯敦普瑞纳等30多家大商社和跨国公司相继来烟台投资。亚太经台组织(APEC)有15个成员在烟台有投资,投资项目达4424项。香港、韩国、美国、中国台北、日本、新加坡在烟台市的投资排在前6位。在烟台投资的外商企业成功率高,赢利面高达90%,并有400多家三资企业的外方追加了投资。
国际性的现代化工业城区
位于烟台市福来山一带的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国首批成立的14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开发区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每年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都在1.5亿元以上。全区道路框架已扩大到3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配套面积16平方公里,铺设水、电、暖等基础设施管网近百公里。与经济发展相配套的通讯体系、教育体系、金融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和商贸旅游体系也相继建成。已有27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开发区投资。一大批技术含量高、投资额度大的项目在开发区落户。一个国际性、现代化、外向型的工业城区在黄海之滨初步形成。
中国北方著名的侨乡
烟台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达18万人之多,占全省的l/3,分布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相对集中。每年都有大量的侨胞回乡探亲观光、投资办厂,广大海外侨胞已成为烟台市对外交往的重要桥梁。
烟台的国际友好城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烟台市的对外交往活动进一步活跃,已从以往的几个国家和地区扩展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烟台市先后同美国的圣迭戈市、日本的别府市、新西兰的陶朗加市、韩国的群山市、泰国的普吉府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还同日本宫古市、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市建立了友好合作城市关系,拓展了对外交往活动的领域,增进了烟台同国际社会的相互了解,促进了全市的对外开放。
新兴的亚太地区国际经贸城
1997年6月6日至6月10日,第二届亚太地区经合组织(APEC)国际贸易博览会在烟台国际商城隆重举行,烟台市成为继日本大阪市之后,第二个成功地举办此项国际贸易博览会的城市。
亚太经合组织(APEC)18个成员全部参加此次贸易盛会,这是国际社会对烟台成为亚太地区国际经贸城市的肯定。亚太经合组织(APEC)秘书处执行主任杰克惠特尔顿、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等,对烟台成功承办此次盛会给予了高度评价。
烟台是一个发展前景广阔的城市,将立足烟台特有的区位开放优势,面向21世纪,顺应世界发展大趋势,把烟台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
参考资料:http://www.yt188.com/about_yt/index_youlai.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