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污水中的含油量,都用什么分析方法
含油废水主要来自于石油,石化,钢铁,焦化,煤气站,机械加工回等工业部门。废水中的油污答染物,除了至少为1.1重量焦油的相对密度,小于1油物质的废水中的相对密度的其余部分通常是三种状态。 (1)浮动油滴尺寸大于100微米,从废水中容易地分离。 (2)分散的油。间10液滴直径100μm左右,肯浮在水面上。 (3)乳化油,液滴尺寸小于10微米,容易从废水分离。由于在工业部门中含油污水的浓度差排出大,如在炼油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中石油大约为1501000mg / L时,焦化约500废水焦油含量为800mg到/ L,废水排放气体站高达2000的焦油含量为3000mg / L。因此,含油废水处理的应先用隔油,浮油或重油回收,60%的处理效率,以80%的油在水中的约100至200毫克/ L,废水的乳化油和分散油更难以治疗,应该防止或减轻乳化。一种方法是要注意减少油浪费在制造过程中的乳化;第二,在此过程中,以最小化的次数,泵提升的废水,以免增加乳化程度。处理方法常用的浮选法和破乳。
❷ 含油废水怎么处理,需要哪些技术工艺
可以采用油水分离技术,EPS油水分离器是一种高效、先进的油水分 离装置回。它融合了当答今先进的板式除油和粗粒化 聚结技术,集污水的预处理、油水分离以及二次沉 淀和油的回收于一体;具有安装运行费用省、油水 分离效果好,操作维护容易等特点,是立式除油罐、斜板除油装置(如美国石油协会的除油装置 (API)、波纹板斜板除油装置(CPI)、平行斜板除油 装置(PPI)等的更新替代产品。
❸ 含油污水处理怎么处理
你好,含油废水的处理方法要根据废水中油的存在形式分别处理或者几种方法结合处理回。主要有:
比重小于1的浮答油 此类废油漂浮于废水表面,需要设置隔油池清除浮油。
比重大于1的重油 此类废油比重大沉积于废水底层,要使用离心重力分离机械分离除油。
呈乳浊混凝态废油 此类废油与废水呈乳浊混合状态需要投加药剂破乳态后再利用方法1或2去除。
对废水进行处理通常对含油污水都需要先进行除油的预处理,然后在结合废水的特性(可生化性高低)分别选择生化处理或者化学沉淀处理及更深层的处理。
❹ 如何对含油废水进行处理
含油废水的处理方法根据其成分以及作用原理一般可以分为:物化法、化学回法、生物法,但各种方法都有其答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将几种方法联合分级使用,从而实现良好的除油效果。文章主要从物化法、化学法、生物法三方面介绍了含油废水的处理。
含油废水处理的难点主要在含油废水的乳化程度上,乳化不严重的废水可以很简单的澄清,乳化严重而具有粘度的含油废水处理难度极大,需要深入研究破乳新技术。
❺ 如何处理含油废水
含油来废水的处理方法根据自其成分以及作用原理一般可以分为:物化法、化学法、生物法,但各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将几种方法联合分级使用,从而实现良好的除油效果。
1 物理化学法
如气浮法、吸附法;
2.化学法
如化学絮凝法、电化学法;
3.生物法
如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法;
h2o123网/为/您解答
❻ 石油类采样时,污水量少且采样井比较深,该如何采样
石油类检测的采样问题最令人头疼,如果废水在排放前经过良好的隔油和物化处理,那么按照正常的采样方式就可以满足检测要求。但是遇到处理不好的废水,因为未经乳化的石油类很多都是浮在水面上,分布非常不均匀,这就造成了检测结果的误差非常大,这就没有什么好办法。
❼ 谁有JB 774-1995 《机械工业含油废水排放规定》
机械工业含油废水排放规定
JS 7740—95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1995—06—20批准 1996—01—01实施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机械工业含油废水排放的技术要求、管理技术规定及对水体主要污染物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机械行业综合含油废水(包括乳化液废水等)的排放与管理。
2 引用标准
GB 6920 水质 pH值的测定 玻璃电极法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11901 水质 悬浮物的测定 重量法
GB 11914 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重铬酸盐法
GB 12999 水质采样 样品保存与管理技术规定
3 技术要求
3.1 本标准采用废水排放量控制和浓度控制两种方法。控制废水排放量的目的是为了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新水消耗,避免用新水稀释总排水。浓度控制则是指控制废水排放口的污染物浓度。
3.2 综合含油废水采集方法:当废水从排放口直接排放到公共水域时,应在厂、矿的总排放口、车间或工段排放口采样。乳化液废水应在工作台收集池采样。或在处理设施出口采样。
3.3 水样从厂区总排放口采集后,样品的保存应按GB 12999的规定。
3.4 参考国家标准GB 8978中对几项排污物的规定,在工厂排放口的含油废水水质控制指标,应不超过机械工业含油废水最高容许排放浓度(见表1)。
表1 机械工业含油废水最高容许排放浓度 mg/L
类 别
标准值
污染物
一级标准
(新、扩、改建)
二级标准
(现有)
石油类
化学需氧量(COD)
悬浮物(SS)
pH值
10
100
200
6~9
15
150
400
6~9
4 含油废水管理技术规定
4.1 含油废水应按表2要求进行管理登记。
表2 机械工业含油废水登记表
项 目
内 容
处理前水质状况:主要污染物的浓度 mg/L
包括:石油类
化学需氧量(COD)
悬浮物(SS)
pH值
废水来源
排放量 m3/d
处理工艺
处理后水质指示 mg/L
包括:石油类
化学需氧量(COD)
悬浮物(SS)
pH值
备 注
4.2 所有含油废水未经处理不准排入下水道,废水管理应列入企业经济责任制考核。必须加强管理,严防跑、冒、滴、漏。废水须经处理达标方可排放。
4.3 设置专用的废水排放收集处理系统。建立排放、处理与检测制度。由地区和主管工业局环境保护监测站(或中心)定期抽样检测,公布测试结果,作为考核企业指标之一。
4.4 选用可靠的处理设备,并经常使其保持良好状态,定期维修保养,责成专人使用管理。操作人员应经培训,并在考核后择优上岗,以保证设备高效、完好运转。
4.5 对于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工业废水必须严格控制和施行净化处理。输送此类废水的管道应具有可靠的防漏、防渗、防腐蚀的措施,严防毒物流失。
4.6 每个单位的废水排放量指标应由本单位根据生产具体情况提出申报,经上级环境保护部门和当地环境保护安全技术部门共同协商确定。
4.7 经过处理净化后的废水,根据工艺用水要求不同,考虑循环利用,废油应尽量回收与再生。
5 含油废水中有害物质分析
5.1 分析项目:石油类、化学需氧量(COD)、悬浮物(SS)和pH值等。
5.2 分析方法
5.2.1 含油废水的油量分析方法见附录A(参考件)。也可采用环境保护部门确认的专门仪器分析。
5.2.2 含油废水的化学需氧量按GB 11914重铬酸盐法进行测定。
5.2.3 含油废水的悬浮物按GB 11901重量法进行测定。
5.2.4 含油废水的pH值按GB 6920玻璃电极法进行测定。
5.3 水样分析数据处理与报告
对每一种水样分析项进行平行测定,从中删除特异值后,取算术平均值,然后填写分析报告。
附 录 A
含油废水的油量分析一一重量法
(参考件)
A1 原理
用硫酸酸化水样,用石油醚萃取矿物油。蒸除石油醚后,称其重量。
A2 仪器
a. 分析天平;
b. 恒温箱;
c. 恒温水浴锅;
d. 干燥器;
e. 1000mL分液漏斗;
f. φ11cm中速滤纸。
A3 试剂
A3.1 石油醚 将石油醚(沸程30~60℃)重蒸馏后使用。100mL石油醚的蒸干残渣不应大于0.2%。
A3.2 无水硫酸钠 在300℃马福炉中烘1h,冷却后装瓶备用。
A3.3 硫酸(密度1.84)1:1。
A3.4 氯化钠(A.R)。
A4 步骤
a. 在采样瓶上作一容量记号后(以便日后测量水样体积),将所收集的大约1L已经酸化(pH<2)水样,全部转移至分液漏斗中,加入约为水样量8%的氯化钠。用25mL石油醚洗涤采样瓶并转入分液漏斗中,充分振摇3min,静置分层,并将水层放人原采样瓶内,石油醚层转入100mL锥形瓶中。用石油醚重复萃取水样两次,每次用量25mL,合并三次萃取液于锥形瓶中。
b. 向石油醚萃取液中加入适量无水硫酸钠(加入不再结块为止),加盖后放置0.5h以上,以便脱水。
c. 用预先以石油醚洗涤过的中速滤纸过滤,收集滤液于100mL已烘干至恒重的烧杯中,用少量石油醚洗涤锥形瓶、硫酸钠和滤纸,洗涤液并入烧杯中。
d. 将烧杯置于65±5C水浴上,蒸出石油醚,接近干燥后再置于65±5℃恒温箱内烘干1h,然后放人干燥器中冷却30min,称量。
A5 计算
(A1)
式中:m1——烧杯加油总重量,g;
m2——烧杯重量,g;
V——水样体积,mL。
A6 注意事项
a. 分液漏斗的活塞不要涂凡士林。
b. 采样瓶应用洗涤剂洗干净(不要用肥皂洗)。
c. 应定容采样,并将水样全部放人分液漏斗中测定,以减少由于油类附着在干容器壁上引起的误差。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机械工业部机械工业环境保护技术研究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机械工业部机械工业环境保护技术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文莲。
❽ 对于含油废水,常用的处理方法有哪些
1 混凝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含油污水中的微小的悬浮油粒以及胶状油粒分离的方法,首先,我们应在含油污水中加入一定量的化学药品,使其发生充分的化学反应,之后就会逐渐凝结成絮状或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混合体;之后,我们便会将混凝剂加入到污水之中,这样原来污水中的胶状油粒就不再是负电荷了,而是呈电中性,絮状的聚合物或是稳定的混合体就会慢慢下沉。在实际的处理过程中,我们常使用三氯化铁、碱式氧化铝、硫酸铝以及硫酸亚铁等混凝剂,加速澄清池则通常被用来当做构筑物。
2 过滤法。所谓的过滤法就是指在滤膜的作用下将含油污水中的颗粒物拦截下来,从而使油水分离开来,达到理想的净化效果。一般情况下,过滤法应是混凝法和上浮法的下一级处理方法,在形成聚合物或是稳定的混合体后,采用过滤法就可以取出污水中的胶状油渍。采用这样的处理方法,最后处理完成的含油污水的含油量不超过10mg/l,压力滤池和普通快滤池通常被当做构筑物。采用过滤法的管理过程是有一定难度的,应进行热水反洗或是空气反向曝气的操作,否则就容易出现滤料堵塞的问题。
3 气浮法。这种方法主要应用在去除含油污水中的乳化油和较小油粒的工作中,采用此方法处理后的含油污水的含油量不超过30mg/l,其工作原理为:先向含油污水中灌入一定量的空气,这样污水中就会出现大量的气泡,气泡同样也会上浮,这时就形成了一个由气泡、水和油共同组成的不均匀体系,气泡会与密度更为接近的油相结合并逐步的向上运动,也就达到了油水分离的效果,根据其产生气泡方式的不同,我们又可以将上浮法分为以下几种:
(1)溶气气浮法。这种方法实现油水分离的方式是从饱和的含油污水中析出气泡,在溶气罐中分别加入含油污水和空气并逐步的加压,确保空气已经很好的溶解在了污水中,溶解时间约为4分钟,之后将污水送入到上浮池中,空气突然减压时就会出现很多细小的气泡,气泡与油粒一起上浮,此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污水和空气之间能够充分的融合;
(2)布气气浮法。这种方法的工作原理是将溶解在水中的空气剪碎,常用叶轮气浮、水泵吸水管吸气浮、扩散板曝气浮以及射流气浮等设备,这种方法易于操作和管理,并且耗能减小,但是无法准确控制气泡的破碎程度,上浮的效果就可能会受到影响;
(3)电气浮法。这种方法也叫做电解凝聚气浮法,其工作原理为在含油污水中安装一个正负电极,这样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就会发生电解作用同时阴极还会产生气泡,油粒同样会与气泡逐步的结合并向上浮动,最后实现含油污水的油水分离。
❾ 含油废水怎样处理。。。
油类物质在废水中通常以三种状态存在。
(1)浮上油,油滴粒径大于100μm,易于从废水中分离出来。油品在废水中分散的颗粒较大, 含油废水处理设施粒径大于100微米,易于从废水中分离出来。在石油污水中,这种油占水中总含油量60~80%。
(2)分散油.油滴粒径介于10一100μm之间,悬浮于水中。
(3)乳化油,油滴粒径小于10μm,油品在废水中分散的粒径很小,呈乳化状态,不易从废水中分离出来。
主要处理方法
上浮法
主要用于隔油池出水的高级处理,去除细小油珠和乳化油。经过上浮处理后,出水含油量 含油废水处理设施
可降至30毫克/升。其方法是:将适量的空气通入含油废水中,形成许多微小气泡,在气泡作用下构成水、气、油珠三相非均一体系。在界面张力、气泡上浮力和静水压力差的作用下形成气-油珠结合体上浮而实现油水分离。上浮法按气泡产生的方法,可分为布气上浮法、溶气上浮法和电解上浮法三种。
布气上浮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借助于机械剪力将混入水中的气泡破碎,或将空气先分散成细小气泡后进入废水,进行气水混合上浮。常用方法有叶轮上浮法、射流上浮法以及多孔材料(如扩散板、微孔管、帆布管等)曝气上浮法。布气上浮法的优点是设备简单,管理方便,电耗较低。缺点是气泡破碎不细,一般不小于1000微米,上浮效果因而受到限制。此外,采用多孔材料曝气上浮法,多孔材料容易堵塞,影响运行。
溶气上浮法
是从含过饱和空气的废水中析出气体,产生气泡以实现上浮。常用的有加压溶气上浮法和真空上浮法,前者应用较普遍。加压溶气上浮法是用水泵将废水送入溶气罐加压到3~5.5千克力/厘米2,同时注入空气使其在压力下溶解于废水。一般溶气时间为2~4分钟。然后废水通过减压阀进入上浮池。 含油废水处理设施
溶入废水中的空气由于突然减到常压,便形成许多细小的气泡逸出,从而实现上浮。上浮池内的上浮时间一般不小于 1小时。目前常采用将经过上浮处理的部分废水(30~50%)加压回流进入未经加压上浮处理的废水中实现上浮的方法。其优点是加压废水量小,可减少电耗,同时可以防止未处理的废水中油品在加压溶气时进一步乳化。真空上浮法是使废水中的气泡在减压(真空)条件下逸出的。 溶气上浮法的主要优点是产生的气泡直径可小到30~120微米。气泡直径小,在供气量相同时,气泡吸附时的比表面积就大,气泡上浮速度减慢,与吸附质点的接触时间增加,可以提高上浮效果。因此,溶气上浮法获得广泛应用。
电解上浮法
利用电能在含油废水中的电解氧化还原效应,以及由此在电极上产生的微小气泡的上浮作用来净化含油废水。如采用可溶性阳极材料,还可以同时发生电解混凝作用以净化废水(见废水电解处理法)。
混凝法
可用铝盐或铁盐作混凝剂,构筑物可采用加速澄清池,处理效果与上浮法基本相同。含油废水处理设施采用上浮法时,往往也投加混凝剂,以提高净化效果。
❿ 油类物证采集的方法有哪些
我还是来说说我的心得体会,地表水和废水中的油类采样是不润洗玻璃采样瓶的。
标准建议采集水面到水面下30cm的水样,不充满,留一定空间。
但我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油类分为三种,分别为:不溶解性、乳化性、溶解性。
乳化性与溶解性的与水混合比较均匀,但占的比例较小,仅有20%左右。不溶解性油则漂浮在水面,比例70-80%,易形成肉眼可见或者不可见的油膜。
如果按照标准理解,只采集水面下的样品,我觉得没有什么代表性,应该连同水面一起采样,才具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