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水蛭的野外放养每亩水面要放养多少条幼蛭和多少螺蛳河蚌
每亩水面复可放养幼蛭6~10万条,螺制蛳则每亩25 千克左右。
水蛭的选址建池技术:选择避风向阳、排灌方便处建池。池四周埂高1.8米,水深1米,面积大小 应根据饲养量而定。一般每亩水面可放养幼蛭6~10万条。池对角设进水口和排水口。为便于水蛭的栖息和产卵,池底可放些不规则的石块或树枝,水池之中应建高出水平面20厘米的土台5~8个,每个平台1平方米左右。池埂还要设防逃沟,用砖砌成,沟宽12厘米,高8厘米, 下雨时用密网栏住或在沟内撒些石灰,可防逃逸。
投饵:金钱蛭主要取食螺类、蚯蚓等无脊椎动物及哺乳动物的血液, 人工饵养天然饲料以来源广泛的螺蛳为主,辅以蚯蚓、昆虫的幼虫等,人工饲料主要是各种动物血。螺蛳可以一次性投放,即在养殖池内放养一定数量的螺蛳(每亩25 千克左右),让其自然繁殖,供蚂蟥自由取食。投放螺蛳不宜过多, 以免与蚂蟥争夺空间,动物血每星期喂一次,对蚂蟥的迅速生长有显著的作用。把猪、牛、羊等动物鲜血凝块放入池中,每隔5米左右一块,蚂蟥嗅到腥味后很快就会聚拢来,吸饱后自行散去。要及时清除凝血残渣,以免污染水质。
⑵ 河蚌能净化水质吗
河蚌能净化水质。因蚌的食物来源有藻类、有机的碎屑、鞭毛虫等。这其中就包括小球藻、动物的粪便、食物残渣。以此为食的河蚌可极大的缓解、消化生态系统的压力,降低绿水几率,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河蚌能净化水质。因河蚌的食物来源有藻类、有机的碎屑、鞭毛虫等。这其中就包括小球藻、动物的粪便、食物残渣。以此为食的河蚌可极大的缓解、消化生态系统的压力,降低绿水几率,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⑶ 河蚌能净化水质吗
河蚌能净化水质。因河蚌的食物来源有藻类、有机的碎屑、鞭毛虫等。这其中就包括小球藻、动物的粪便、食物残渣。以此为食的河蚌可极大的缓解、消化生态系统的压力,降低绿水几率,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⑷ 前辈们,我想把鱼缸里放几个河蚌,就是水库中的嘎拉,我听说能净化水
有底沙吗?如果有的话河蚌会把底沙翻得乱七八糟,并留下长长的粘液,恶心吧啦的。
可以用高锰酸钾消毒,然后用网兜吊在鱼缸里。但是不推荐。
⑸ 河蚌可以养鱼缸里面吗
刚刚放里大概会吐出来一些粘液。那没有关系的。。。
一天之后,粘液就没有了。
河蚌会净化水的。。。
不过,不要放的过多。。看你的河蚌大小吧。。。
小的放二个,大的放一个就可以的。
它也会占用鱼缸内的溶解氧的。。。
要注意 不要让鱼儿缺氧
⑹ 一亩水面塘口放多少尾水蛭青年苗
每亩投种蛭2000条,年收成品500斤左右。在投放种苗时,一次投入一定数量的螺蛳,河蚌或动物内脏或喂养动物血等,水蛭繁殖时每周喂一次,饲料价廉易得。不需增氧,抗病力强,一人可管理10亩以上水蛭每年繁殖2-4次,每次产3-5个卵茧,年平均年产卵茧4个以上,每个卵茧可孵出幼蛭50条左右。宽体金钱水蛭长度20公分,体重每条在20-50克之间,卷拢时象一个小球。生命力强、繁殖率高、成长快,产茧分春秋二季,阳春三月开始出土取食、交配、繁殖、产茧,茧象白果、小鸟蛋。幼苗成长速度快,一般四个月左右就能长成成品,水蛭在外界温度10度以上就开始活动进食,温度低于负5度就钻进泥土中休眠。宽体金钱水蛭的主要饲料,以吸取螺蛳、河蚌和浮游生物;还可喂一些人工饲料,畜、禽、鱼饲料等,比较容易学。
⑺ 水蛭养殖水蛭养殖的方法。
水蛭又叫蚂蟥,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名贵药材,利用它可治疗心绞痛、脑
中风、跌打损伤等症。目前野生水蛭资源越来越少,而日本每年都要从我国
进口千吨水蛭,导致价格不断攀升。水蛭养殖成本低、见效快。现简要介绍
水蛭稻田生态养殖技术,供参考。
1.稻田条件 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良好,保水性好,面
积667~1334平方米为宜。
2.主要设施 ①沟。在田四周挖沟,深1.2米,宽2.0米,另
在田中开挖若干深0.4~0.5米、宽0.6~0.8米的道与沟连通,
成“井”、“丰”形。沟道面积占大田总面积25%左右。②堤。堤面宽1米,
高0.6米。③防逃墙及进排水口。田四周用塑料薄膜围起高0.3米的围
墙,进排水口设尼龙网防水蛭逃逸。
3.水稻插栽 选生育期长、茎秆坚硬、抗病虫、分蘖性强的水稻品
种种植。
4.水蛭种放养 水蛭种放养前10天每667平方米施300千克
腐熟的有机肥,同时投放轮叶黑藻、水花生等水生植物,培育微生物和水草,
保证一放养水蛭种就能让它吃到适口的饵料。水蛭种可到养殖场购买,也可
于春夏用浸透猪血的草把从天然水域中诱捕,每平方米水面放养800~1
000尾。
5.平时管理 ①投饵。水蛭为杂食偏动物食性,主食水中微生物、
浮藻类,爱吃螺蚌肉、猪肝糜,嗜好吸食动物血。人工饲养可用畜禽血拌饲
料或草粉等,荤素搭配。还可将河蚌或螺蛳投放在沟中,让其自然繁殖,供
水蛭摄食。投喂要注意“四定”。“定时”,每天上、下午各投一次;“定位”,
田中浅水边;“定质”,饵料新鲜,及时清除残饵;“定量”,根据水温等情况
调整投饲量,吃饱为止。②施肥。稻田一次性施足有机肥,667平方米施
3000千克。肥力下降时可施菜籽饼粉,667平方米施10千克,既补
充水蛭饵料又作追肥,少量多次。③用药。由于水蛭抗病力极强再加上稻田
的生态作用,故水稻及水蛭均极少发生病害。一般不需用药。④水质。平时
水层维持在20厘米左右,每5~7天加注一次新水。⑤防逃。每天勤巡塘,
发现堤、防逃墙、进排水设施出现问题,及时予以维修。
6.加工销售 水蛭经过半年饲养即可达到商品规格,在稻收后即可
捕捉加工,捕大留小。将捕来的水蛭放入盛有5%~10%食盐水的容器中,
使其全部死亡,然后用清水漂洗干净,摊在竹帘或凉席上晒干即可出售。优
质水蛭干的标准是:规格整齐,无杂质,含水率在20%以下。
(一)医蛭的饲养管理
(1)用新鲜的猪、牛的凝血块,于下午5~6点钟投放在池边,血块一半浸入水中,一半留在岸边,这样即可引诱医蛭吸食,又可防止水的污染。剩余的血块要及时清除,防止发霉变质引起污染。每隔5天投喂一次。
(2)水质污染变臭时,要及时换水。换水时不要大量或全部换水,以防温差变化较大,影响医蛭的消化能力或引发其他病症,要少量逐渐地换水,先放出少量旧水,再注入少量清水。
医蛭个体较小,作为中药使用饲养价值不大,因此其有关的养殖方法不多介绍。下面将重点介绍宽体金线蛭的饲养管理及注意事项。
(二)宽体金线蛭的饲养管理
(1)水质要求肥、活、清、含氧量充足。水肥度不够时,可将少量的牛粪或鸡粪等发酵后撒入池底,既保证了水的肥度,又使池底保持松软。但水不能过肥,过肥时,容易缺氧。发现水质恶化时,要及时逐渐更换以部分净水。为防止水质恶化,正常养殖时,注水和出水速度相均,使池水处于极微流的状态下。
(2)投喂食物。幼苗期即每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下旬,向水面泼洒猪血或牛血,供小水蛭吸食,5月下旬后向水池中投放活的河蚌或田螺供水蛭吸食。每667平方米水面投放250克重的河蚌100只左右。投放量少,不够水蛭吸食,投放量多,易导致缺氧或与水蛭争夺空间,每半月向水面泼洒猪血或牛血一次,供水蛭吸食或河蚌滤食,每2个月补投河蚌30只。
(3)池水温度应保持在15℃~30℃,低于10℃时停止摄食,高于35℃时,表现烦躁或逃跑。水温较高时,可适量注水提高水位,以调节水温,也可增加换水量。
(4)防治农药、化肥及水质污染。宽体金线蛭的耐污性和抗药性都差,池水中含有0.28×10-6浓度的升汞或0.14×10-6浓度的硫酸铜即可杀死它,因此养蛭池周围的农田最好不打药并少用化肥。同时,不要有生活污水或有机废水渗入、排入养殖池内。
(5)注意防逃。条件不适时,水蛭会逃跑。要经常巡塘,发现逃跑水蛭要及时捉回并采取相应的防逃措施。对进入生石灰沟内死亡的个体要及时捡回凉干,备作药用。在阴天或雨天注意巡视池周,防止水蛭大量逃跑。
(6)设立围网,防止蛙、蛇、鼠类捕食。为防止鸟类特别是水鸟捕食,可在池周围设定1~2个稻草人恐吓。
(7)保持水边土壤湿润。特别在4~5月份,水蛭正处于繁殖季节,要经常在岸边喷水,保持土壤潮湿,防止土壤干燥和板结,为水蛭的交配、产卵创造良好的条件。
(8)冬季越冬期间要防止水蛭受冻害。水蛭多在浅土或枯草树叶下越冬,很易因突变的寒冷天气受冻而死。为此,越冬时在池边近水处加盖一些草苫或玉米秸秆等,并适量提高池水的水位。
一般经过6个月的生长,早春放养的幼苗到10月份即可长成与成体一样大小,然后就可捕捞加工了。需要留种时,选择个体较大,生长健壮的留种,一般每667平方米留种15~20千克即可。将留下的水蛭种集中放入到育种池中越冬,越冬前要把水放掉,池面和池周围加盖草苫或秸秆防冻并保持泥土湿润。也可带冰越冬,但一定要将池水适当加深,防止完全结冰冻实。
⑻ 如何饲养河蚌
河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都有出产,那么河蚌如何 饲养 呢?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河蚌的饲养技术,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河蚌的饲养技术
一、手术蚌选择
挑选蚌体完整无残缺,壳体光泽好的,并且斧足肥壮饱满、台珠蚌比制片蚌贝壳大,育珠蚌最好选择4-8龄,制片蚌选择4—6龄,按大小一般采用7一10厘米。
二、手术操作
应先准备好操作工具(镊子、开壳器、切片刀、开口针等).先用开壳器将制片蚌蚌壳打开,两壳分离,接着用切片刀取外套膜边缘的表皮,注意表皮要取得厚薄均匀,再用镊子放在玻璃板上放平。用海绵擦去表皮上的水分,再用切片刀将其切成2毫米见方的小块,并及时浇上生理盐水来保持小片湿润。
把插片放在手术架上,撬开育珠蚌双壳,用送片针和切片针插入外套膜。小片从左向右插入,为了使其接触好,要用开口针压实,这样长出的珍珠才能更圆。一般可插3行,花形布局。手术完成后,要用消毒水消毒,然后就要吊挂在养殖池中了。
三、育珠蚌养殖
(一)养殖方式
育珠蚌多采用吊养和笼养。池塘里吊养河蚌前,可以先用毛竹、木头打桩,一排排用绳子绑好,把育珠蚌放在网笼里,悬吊于水中,为了使育珠蚌吊在同一水层高度,可以用塑料泡沫或可乐瓶子做浮子,既经济又好用。吊养 方法 有单个吊养和串养。根据水位、水温及季节变化,应适时调节育珠蚌的吊养深度。冬季宜适当深吊(水面下40-60厘米),春、秋两季可吊养浅些(水面下15-20厘米),夏季吊水面下20-30厘米(水温32-34℃)。笼养数量依笼(网笼、网夹)的大小而定,一般以每只蚌都能接触笼底为适宜。育珠蚌一般每亩养殖池塘为800一1200只。
(二)管理
俗话说三分养七分管。经过手术的河蚌生长过程中,体质比较弱,要经常检查一下,发现死蚌要及时清除,以免影响其他蚌的生长。同时还要注意一下蚌的位置,保持它们仰天朝上的姿势。为了不影响生长,还应及时将附着在壳体上的污物清理。
如育珠池塘水质清瘦,要及时施肥。肥料可用有机肥或化肥,或二者兼用。有机肥以鸡、鸭、鸟类的粪便为好,使用前需加1%生石灰或发酵腐熟后施用。化肥主要是尿素和过磷酸钙(用量比1:2或1:3),两种混合加水后泼洒,做到量少、次多,一般每亩用尿素1千克、过磷酸钙3千克。还可泼施豆浆(饲料与肥料)。同时施用钙肥(生石灰),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
河蚌的饲养技巧
一、亲蚌的选择和培育
1.亲蚌选择
(1)亲蚌要求壳色要光亮,呈青蓝色,壳完整无残缺,“腹部”鼓圆,蚌体健壮肥满,闭壳力强,蚌龄以6~8冬龄为好,雌蚌最好是经产母蚌。
(2)育珠蚌的性别从外观上很难区分,必须根据内部鳃丝的疏密及根数,才能准确判断。一般雌蚌个体稍大,生长轮纹较宽,贝壳也略宽、略厚。打开河蚌,雌蚌鳃丝排列紧密,性成熟后,外鳃瓣的鳃丝数目达100~120根;雄蚌鳃丝排列稀疏,性成熟后,外鳃瓣的鳃丝数目仅为60~80根。
2.亲蚌的培育 亲蚌培育池面积最好在2000平方米以上,水深为1.5米,池底淤泥厚度适中。养殖水层含氧量为4.0~8.0毫克/升,pH为6.5~8.0,饵料生物量为10~20毫克/升。水质不宜过肥,以免雌性生殖细胞因缺氧发育不良或发生性逆转。若用小面积水域培育亲蚌,必须具有缓流条件。
一般雄雌按2∶1的比例(即2雄夹1雌为1组合),并尾相靠地吊在水层中进行性比组合养殖。
亲蚌培育工作应从秋季开始,要定时注、排池水,适时繁殖饵料生物,促进亲蚌生殖腺的发育、成熟。
二、受精及胚胎发育
1.受精
(1)受精季节 以三角帆蚌为例。一般情况下,三角帆蚌3龄时已具繁殖能力。每年5月开始性成熟。性成熟时,雌性三角帆蚌的生殖腺外观呈橘黄色,雄性三角帆蚌的生殖腺呈白色。产卵季节为5~7月。成熟卵子为圆球形;成熟精子镜检能摆尾游动。当生殖巢中绝大多数卵粒成熟时,雌蚌即排卵受精。三角帆蚌每年产卵5~8次,产卵量为40万~50万粒。
(2)受精方法 河蚌受精的方法有自然受精和诱导授精两种。
①自然受精:在蚌的繁殖季节,雌蚌成熟的卵经生殖孔排至身体外套腔中;雄蚌成熟的精子由输精管经生殖孔排至鳃上腔,再经出水管排到体外水体中。精子随水进入雌蚌外套腔中与待孕的卵结合,完成受精。受精卵就在母蚌的左右两侧外鳃瓣上进行胚胎发育。
②诱导授精:雄蚌的生殖细胞通常比雌蚌先成熟。可在雌蚌部分卵成熟时,人工取出雄蚌精液,用生殖盐水稀释后注入雌蚌的外套膜,并把雌蚌预先置于水温比原池水温高3~5℃的受精盆中,进行诱发授精。第1次注入的精液仅仅起诱发雌蚌排卵的作用,需要用同样的方法注入第2次稀释精液,这次精液中的精子正好与诱发出来的成熟卵受精。通过诱导授精,能使河蚌提前进入繁殖季节。
2.胚胎发育 受精卵自卵裂起,经过受精卵→桑椹期→囊胚期→原肠期→钩介蚴的胚胎发育过程,形成钩介蚴虫。整个胚胎发育过程一般需35~50天。
三、采钩介蚴苗
钩介蚴在母蚌外鳃瓣上发育成熟后,具有足丝和钩,能够寄生鱼体上,也必须寄生在鱼体上,才能完成变态过程,成为幼蚌。因此,在钩介蚴即将脱膜而出时,就要用鱼作“采苗器”,将钩介蚴采集在鱼体上。
1.采苗鱼的选择 鲢、鳙、草鱼、鲤均能采到钩介蚴,但以性情温顺的鳙鱼和草鱼鱼种为好。每只蚌每次采苗需9.9厘米规格鱼种300~500尾。要选择体质健康的优良鱼种,才能耐受较多钩介蚴虫的寄生。
2.钩介蚴成熟度的鉴定 未成熟的钩介蚴不具寄生能力,必须对钩介蚴的成熟度进行鉴定。鉴定方法是取出几只培育的母蚌,首先用开壳器撑开河蚌,加塞固定到一定程度,然后用探针在河蚌鳃瓣中部挑出少许钩介幼虫,若挑出的钩介幼虫能互相粘连成一条链,则为成熟钩介蚴。
3.采苗方法
(1)室内采苗 在盆中注入10~15厘米深的洁净新水,将经过检样的母蚌平置于盆底,然后放入采苗鱼,并通入水管使水成为流水,数小时后即能刺激母蚌排出钩介蚴。
(2)室外采苗 在河、湖泊的清爽水质中,可用鱼箱采苗。采苗数量大,适于大量生产。采苗要及时更换采苗点,以每尾鱼寄生约200尾钩介蚴为宜,数量过大会引起采苗鱼死亡。采苗前1天,要对采苗鱼进行拉网锻炼,增强其体质,并排出粪便,以避免采苗鱼污染钩介蚴。
河蚌的功效与作用
性寒,味甘咸。蚌肉:止渴,除热,解毒,去眼赤。蚌汁:用于除痔肿,治痔疮,脱肛、肿痛。
1.明目
富含钙,钙增加眼球壁的弹力,防治近视的发生与发展。
2.解酒
河蚌能解乙醇毒性,并能解酒后迅速排泄。可解酒后头痛脑涨,脸红等症状。缓解酒精在胃内吸收,保护胃粘膜。
3.清热
河蚌能清心泻火,清热除烦,能够消除血液中的热毒。适宜于容易上火的人士食用。
4.壮骨
河蚌含有丰富的钙,能刺激骨基质和骨细胞生长,使钙盐在骨组织中沉积。含有磷等微量元素,可帮助钙质吸收,促进骨质代谢。
5.提高免疫力
河蚌富含蛋白质,蛋白质是维持免疫机能最重要的营养素,为构成白血球和抗体的主要成份。
河蚌的育珠技术
制片
1.将选择好的手术蚌放入新鲜清水中,使蚌自然排除 体内污物。手术前,洗净蚌壳外表杂物和污泥。
2.取片:用清水洗净手术蚌外套膜上的污物,沿蚌壳 腹缘剪除棕褐色边缘膜,然后取出外套膜,分离出外表皮,立即放到玻璃板上,用手术镊子轻轻地将外表皮朝上摊平。
3.切片:先用泡沫塑料轻轻拭净表皮上的粘液和污物, 用切片刀将外表皮修成宽窄一致,厚薄均匀的长条片,再 将片条按3~4毫米或4~5毫米见方切成细胞小片,滴上冷 开水或1‰的金霉素溶液,使小片保持湿润,并起消毒作用。
插片
1.开口:将经过清洗的插片蚌团定在手术架上,利用 开壳器绷开蚌壳,塞进末塞,取出开壳器。开壳口的大小 视蚌体大小而定,原则上小蚌开口不超过0.8厘米。塞子放入后,将蚌放到清水盆内洗净软体部的污泥后方可进行送片。
2.送片:送片时,将送片针的中尖剌对准小片的中心 位置,防止出现不规格珍珠。用钩针挑小片时,手术一定要轻快,以小片角对角为准。剌伤插片蚌外套膜后,要坚 持一次送好,不得反复多次。小片应排成“品”字形或“ 梅花”形,行与行之间伤口应避开。片间距不超过1厘米, 一般以0.6~0.7厘米为宜,送片深度为0.5~0.6厘米,以 避开伤口为准。每只9~10厘米大小的蚌体送40~50 片。
3.整园:用整园器或钩针的园尖在伤口外面将小片整理成鼓状突起,使之以后形成园形珍珠。
4.消毒与吊养:用1‰金霉素溶液消毒伤口, 取出木塞,在蚌壳背缘翼状部位钻孔穿绳吊养。
⑼ 河蚌怎么养
河蚌主要靠过滤水里面的水藻等浮游生物这些过活,养鱼可以增加这些东西,比较混的鱼塘、河水也有很多,如果是用自来水,基本是饿死的多。 如育珠池塘水质清瘦,要及时施肥。肥料可用有机肥或化肥,或二者兼用。有机肥以鸡、鸭、鸟类的粪便为好,使用前需加1%生石灰或发酵腐熟后施用。化肥主要是尿素和过磷酸钙(用量比1:2或1:3),两种混合加水后泼洒,做到量少、次多,一般每亩用尿素1千克、过磷酸钙3千克。还可泼施豆浆(饲料与肥料)。同时施用钙肥(生石灰),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
河蚌怎么养
水域的选择
不论是池塘、沟港、外荡、湖泊,还是水库、河流,只要育珠水域环境条件达到上述要求的就可选择为育珠水域进行养蚌育珠。
河蚌的养殖
1、目前河蚌养殖方式多采用吊养和笼养。吊养方法有单个吊养和串养在一根线上吊养两只蚌以上。笼养数量依笼(网笼、网夹)的大小而定,一般以每只蚌都能接触笼底为适宜。
2、育珠河蚌一般亩养殖池塘为800-1200只;外荡为600-800只。养殖密度具体视体重肥度。水体流动、水体深度等理化、生物因随蚌体大小适量增减。
3、河蚌养殖已成为我市外荡渔业之体综合开发利用的主要生产内容。以育珠为主的池塘可以适量放养草鱼、鳊鱼、 鲫、鳜鱼、黄颡鱼等及搭养少量鲢、鳙鱼,以充分挖掘水体生产潜力。
河蚌的管理
1、手术后暂养期管理:手术后的蚌,暂养于微流水、水质清爽的水域中,休复15-30天。在这期间,一般吊养后不要随意翻动,也不可离开水面,更不能开壳检查,以免影响其体质恢复和珠囊的形成。如水太肥,透明度小于30厘米,则需采取措施降低肥度。一个月后,对暂养水域蚌进行清查,发现死蚌及时清除,然后再重新吊养到育珠水域。
2、加强注、换水与增氧:在没有流水的封闭静止水域中养河蚌时,遇高温、水浅、低压后,会造成缺氧死蚌。因此必须及时加水,换水或保持水质新鲜和含氧量充足,以免育珠蚌缺氧、低氧情况下蚌、珠生长缓慢。
3、及时调节吊养深度:根据水位、水温及季节变化,应适时调节育珠蚌的吊养深度。冬季和夏季宜适当深吊(水面下40-60厘米),春、秋两季可吊养浅些(水面下15-20厘米)。
4、做好水域施肥:如育珠池塘水质清瘦,要及时施肥。肥料可用有机肥或化肥,或二者兼用。有机肥山鸡、鸭、鸟类为好,使用前需加1名生石灰和发酵腐熟后方可施用。化肥主要是尿素和过磷酸钙(用量
⑽ 30厘米鱼缸养几个河蚌合适
放两个
河蚌是高氧水生物,对氧含量要求高,河蚌放进鱼缸,的确可以过滤水、净化水,单纯靠河蚌来净化水 得不偿失,如果是用河蚌来繁殖鳑鲏的话,可以单独把河蚌养在水槽里,里面放泥沙,水深不能超过泥沙二十公分,超过了容易缺氧,每隔三五天可以用豆浆,或者绿水来补充喂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