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废水知识 > 吕梁兴县污水处理厂

吕梁兴县污水处理厂

发布时间:2025-09-05 14:46:59

A. 关于崇明的概况

地理环境

崇明县目前由崇明、长兴、横沙等三岛组成,三岛陆域总面积1411平方公里。

其中崇明岛位于西太平洋沿岸中国海岸线的中点地区,地处中国最大河流长江入海口,是全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也是中国仅次于台湾岛、海南岛的第三大岛屿,有“长江门户、东海瀛洲”之称。

全岛三面环江,一面临海,西接滚滚长江,东濒浩瀚东海,南与浦东新区、宝山区及江苏省太仓市隔水相望,北与江苏省海门市、启东市一衣带水。

全岛面积1267平方公里,东西长80公里,南北宽13至18公里。

岛上地势平坦,无山岗丘陵,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东部略低。

90%以上的土地标高(以吴淞标高0米为参照)在3.21米至4.20米之间。

岛屿地理位置在东经121°09′30〃至121°54′00〃,北纬31°27′00〃至31°51′15〃,地处北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5.2℃,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

岛上水土洁净,空气清新,生态环境优良,居民平均寿命76.7岁。

长兴岛位于吴淞口外长江南水道,东邻横沙岛,北伴崇明岛。

岛呈带状,东西长26.8公里,南北宽2 ~ 4公里。

面积88平方公里,其中滩涂面升袭积8.5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26.2平方公里(不包括前卫农场)。

南沿有深水岸线近20公里,一般水深-12米至-16米,最深塌纤处-22米,可停靠30万吨级轮船。

横沙岛是长江入海口最东端的一个岛屿,三面临江,一面临海。

背靠长兴,北与崇明岛遥相呼应,南与浦东隔江相望。

岛呈海螺形,南北长 12公里左右,东西宽8公里左右。

平均海拔2.8米。

总面积56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面积26.8平方公里。

目前尚有滩涂资源0米以吵衫兄上20万亩、-5米以上67万亩。

周边岸线30余公里,其中南端约有2公里深水岸线,水深-12米左右。

建制沿革

崇明岛成陆已有1300多年历史。

公元618年(唐朝武德元年),长江口外海面上东沙西沙两岛开始出露。

以后许多沙洲时东时西、忽南忽北涨坍变化,至明末清初,始连成一个崇明大岛。

公元696年(唐朝万岁通天元年)初,始有人在岛上居住。

公元705年(唐朝神龙元年),在西沙设镇,取名为崇明(“崇”为高,“明”为海阔天空,“崇明”意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宽阔的明净平地)。

公元1222年(南宋嘉定十五年)设天赐盐场,隶通州。

公元1277年(元朝至元十四年)升为崇明州,隶扬州路。

公元1396年(明朝洪武二年)由州为县,先隶扬州路,后隶苏州府,兼隶太仓州。

民国时期,先后隶属江苏南通、松江。

解放后,隶属江苏南通专区。

1958年12月1日起改隶上海市,目前是上海十九个区县中唯一的县。

长兴岛成陆于咸丰年间,横沙岛自1886年围垦、迁居至今已有120年左右历史。

自2005年5月18日起,经上海市人民 *** 报请国务院批准,原属上海市宝山区的长兴、横沙两个乡行政区划,成建制划入崇明县。

历史现状

崇明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明代抗倭斗争中,崇明“沙兵”以英勇著称。

1921年秋,崇明西沙农民暴动, *** 在当时的 *** 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上著文介绍这一壮举。

1926年9月, *** 江浙省委特派员陆铁强、俞甫才回崇,建立了全国较早的农村基层党组织。

在长期革命斗争岁月中,许多崇明儿女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崇明县目前辖有13个镇和3个乡。

县 *** 所在地城桥镇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三岛合并后,人口总量增加,但自然增长率仍呈负增长。

2005年底全县户籍人口为70.1万人,比上年增加6.9万人,外来流动人口8.3万人,人口出生率5.9‰,死亡率 8.8‰,自然增长率-2.9‰。

民族以汉族为主,另有蒙古族、 *** 、满族、壮族、白族、彝族、朝鲜族、 *** 尔族、布依族、哈尼族、土家族、藏族等少数民族。

前景目标

规划确立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岛区的总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县主战略,加快三岛联动发展,努力使崇明三岛成为适应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长远需要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最佳区域之一。

崇明三岛前景目标定位: 崇明是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

坚持三岛功能、产业、人口、基础设施联动,分别建设综合生态岛、海洋装备岛、生态休闲岛,依托科技创新,推行循环经济,发展生态产业,努力把崇明建成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岛区。

崇明三岛功能定位主要体现以下六个方面:森林花园岛、生态人居岛、休闲度假岛、绿色食品岛、海洋装备岛、科技研创岛。

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2005年,全县经济保持持续稳步增长。

全年完成增加值95.7亿元,比上年增长12.2%,连续三年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6.1亿元,比上年增长1.9%,占全县增加值的比重为16.8%,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3.9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占全县增加值的比重为45.9%,比上年增加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占全县增加值的比为37.3%,与上年相比持平。

今年以来中央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税收来源稳步增加,财政收入得到保证。

全年完成财政收入26.4亿元,比上年增长31.1%。

其中:县级财政收入18.2亿元,比上年增长53.2%。

新城开发形态建设进展顺利,基础设施投资创历史新高,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7亿元,比上年增长35.1%。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1.4亿元,比上年增长75.6%;更新改造投资1.9亿元,比上年增长9.3%;房地产投资7.8亿元,比上年增长9.8%;农村集体投资6.6亿元,比上年增长27.2%。

农业

2005年,全县围绕生态岛建设的目标,以科技兴农为主战略,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业,进一步推进农业主导产品的标准化、产业化,不断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业的经济效益。

种植的“寒优湘晴”、“嘉花一号”及“金丰”等为主的优质水稻品种种植面积占全县水稻总面积的95%。

林业生产有新发展,全县新增生态林2400公顷,新增经济林84公顷。

畜牧业方面认真抓好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实现群防群控,积极推进特色养殖业,猪禽蛋等主要农副产品上市量比上年有一定增长。

渔业生产进一步调优水产养殖品种,积极发展特色养殖业。

200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43.8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种植业21.7亿元,增长6.4%;林业0.9亿元,下降11.2%;牧业5.5亿元,增长1.1%;渔业14.8亿元,下降1.6%;农业服务业0.9亿元,下降12.1%。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为50678公顷,粮食总产量达303031吨。

工业

工业企业克服交通不便、原材料能源紧张等不利影响,行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重点产品、优势行业在全县工业中所占的份额增加,工业生产产销衔接良好,生产总量达历史最高水平。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7 %。

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14.9亿元,比上年增长14.8%。

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继续提高。

2005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30.6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全年完成利润总额5.4亿元,比上年增长4.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优势明显,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8.9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4.7%。

重点行业增长幅度明显,医药、海洋设备制造业的产值增幅均超过50 %。

“一业特强”产业有新增长,日用不锈钢和商业设备制造业全年完成产值12.1亿元,比上年增长1.7%。

建筑业

建筑业保持较快的发展。

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3.1亿元,比上年增长32.9%;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3.3亿元,比上年增长20.2%。

列入县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房屋施工面积为77.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6%;竣工面积42.6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4.3%。

金融业

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完善,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银行存贷总额继续增加。

2005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1亿元,比年初增加34.5亿元;贷款余额122亿元,比年初增加2.1亿元,其中住房贷款35.7亿元,比年初减少1.5亿元。

内外贸易

商业网点布局力度加大,市场销售规模扩大。

2005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8%。

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额5.8亿元,增长11.4 %;穿的商品零售额2.4亿元,增长9.8%;用的商品零售额9.0亿元,增长10.6%;烧的商品零售额0.7亿元,增长11.6%;集市贸易成交额2.2亿元,比上年增长10.6%。

外贸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培育新增长点,出口能力明显增强。

2005年完成外贸出口拨交额25.7亿元,比上年增长20.8%。

其中工业品出口拨交额25.4亿元,增长21.4%;农副产品出口拨交额0.3亿元,下降11.4 %。

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措施有力,成效显著,两大园区形态开发进入实质性阶段。

2005年全县引进各类企业1514户,比上年减少108户;注册资金总额41.3亿元,累计完成税金19亿元,比上年增长43.9%。

其中崇明工业园区和富盛开发区共引进注册企业473家,注册资金12.7亿元,完成税金9.1亿元;各乡镇经济小区引进企业1041家,注册资金28.6亿元,完成税金9.9亿元。

2005年,新批准三资企业24家,比上年减少23家;项目总投资6992万美元,合同外资2741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0.3%和155.9%。

邮电通讯及交通运输业

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信息化服务程度明显提高。

2005年全县邮电业务收入2.3亿元。

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5.3万门。

年末拥有电话用户22.7万户,比上年净增2万户。

每百户住宅电话拥有量达87部。

邮政业务平稳发展, 2005年进出函件670万件,进出特快专递10.8万件,发行各类报刊杂志1444万份。

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与应用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按照“务实、为民、高效”的工作要求,及时完成信息公开的各项任务,组织实施了崇明 *** 网站第二次改版工作,各委办局积极推行使用正版软件工作,利用现有网络资源,促进县级网上行政审批工作,使 *** 门户网站和公务网功能得到提升。

全年共采集社会保障卡信息7801人次,发放社会保障卡7246张。

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客运能力逐步提高。

2005年总投资3100万元,建造了3艘高速轮和1艘车渡轮,新增客位830个,新增车位28个,沪崇之间的车客来往更加快速、便捷。

年内新开通了长兴和横沙两条水上航线,使水运航线增至18条。

全年水运旅客1142万人次;渡运车辆124万辆次。

2005年年末,共有公交线路30条,线路长度910.7公里,全年运送旅客2199万人次。

旅游业

按照崇明生态岛的功能定位,积极开发新的旅游景点,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

2005年新建了崇明西沙湿地生态修复实验基地和世界河口沙洲展示馆,新辟了明珠湖等旅游景点。

利用节庆活动的契机,打造崇明旅游品牌,成功举办了“环岛驾车游”、“森林嘉年华”、“明珠湖杯垂钓赛”、“前卫金秋生态文化节”、“渔家欢乐节”、“农家乐风采摄影展”等主题活动,吸引岛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2005年接待游客79.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完成营业收入1.9亿元,比上年增长27.3%。

社会事业

科技

围绕“科教兴县”主战略,发挥科技在生态岛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崇明生态岛建设科技支撑实施方案》正式落地,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势资源,崇明生态科技创新基地在前卫村正式启动。

各类、各级科技项目为生态岛建设注入新的活力,2005年确定县重点科研攻关计划项目、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项目和科技产业化项目共36项,申报国家科技创新基金和市创新资金项目6项,申报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3项、申报市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7项。

科普工作不断扎实推进,科普活动形式多样,通过科普早市、报告会、画廊、展板巡回展示等活动,将科普知识送到千家万户。

教育

全面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努力构筑教育人才高地,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2005年总投资3700万元的55所中小学校园网已全部完成;总投资5510万元的明珠花苑小学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各校校舍改扩建工程有序推进。

完成了崇明中学“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评审”的评审工作。

二期课改工作全面推广。

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2005年从全国10多个省市引进各类教育人才248名,全年举办了5个本科学历培训班、5个硕士研修班、20个教师职务培训班,派出38名教师赴国外进行专业培训。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5年小学毕业生合格率超过98%;初中毕业考试一次性合格率为94.8%;高中阶段入学率在98%以上;高考上线率为83%,其中本科上线率达46.2%,这两项指标创历史新高。

文化、广电

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2005年成功举办了“第八届文化艺术节”、“各届人士中秋文艺晚会”、“台湾、海南、崇明两岸三岛艺术家作品展”、“21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展”、“生态岛建设图片展”等一系列活动。

同时组织实施送文化下乡活动,全年文艺演出256场次,观众达23万人次;千场电影下农村,观众超过50万人次;万册图书送乡镇,增加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

广电设施进一步完善,广播、电视、报纸三大媒体做好舆论导向宣传。

总投资2400万元的广播电视设备数字化改建已投入试运行,有线电视信号将在全岛实行无线全覆盖。

三大媒体围绕党员先进性教育和群众性生态岛建设教育等活动,共发布各类消息400多篇。

2005年崇明人民广播电台共播出3376小时,播出新闻5447 条,崇明电视台共播出3285小时,播出新闻1920条。

全年新增有线电视终端用户2.5万户,年末终端用户达6.4万户。

卫生

卫生设施不断改善,医疗水平有新的提高。

2005年总投资2.6亿元的中心医院一期改造工程基本结束。

总投资6000万元的传染病医院迁建工程已开工建设。

总投资3950万元的城桥、堡镇、庙镇、陈家镇、建设、港西等乡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有序推进。

全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得到加强,预防和控制了“非典”、“禽流感”等传染病的发病和流行。

2005年全县有各类卫生机构21个;拥有医院病床2950 张。

各医疗机构完成诊疗次数136.7万人次;收治入院人数6.8 万人次。

体育

体育赛事有序开展,全民健身遍地开花。

2005年成功举办了“崇明岛杯”全国公路自行车冠军赛,组织开展了第44届“烈士杯”篮球赛、中小学乒乓球赛、中小学田径比赛、小学生篮球赛;承办了县首届特奥会。

开展了第十届全民健身节活动,对1760名各年龄段人员进行了体质测试。

66个健身苑建设完工。

公用事业

公用事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2005年有县属自来水厂4家,年供水量1750万吨,管线长度110公里。

全年发电量14.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2%,售电总量达13.5亿千瓦时,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5亿千瓦时。

人民生活

人口

三岛合并后,人口总量增加,但自然增长率仍呈负增长。

2005年底全岛户籍人口为70.1万人,比上年增加6.9万人,外来流动人口8.3万人,人口出生率5.9‰,死亡率 8.8‰,自然增长率-2.9‰。

劳动就业

城乡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就业人口总量增加。

2005年末,全县城镇职工人数为3.3万人。

其中企业单位职工1.5万人;事业单位职工1.5万人;机关、团体0.3万人。

通过开发“百人千人就业项目”,推进“双困”对象就业,2005年新增就业岗位24109个,完成年度目标的177.0%,其中新增岛外就业10237人;新增岛内就业13872人。

职业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2005年实施各类培训15000多人,超额完成年计划7000人的目标任务。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提高,民生基础保障工作得到落实。

2005年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农村养老保险投保率达93%。

城镇居民低保继续实现应保尽保。

2005年,实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2.7万人次,保障金额2432万元;补助协保对象2.6万人次,补助金额336万元;发放粮油帮困卡3.1万张、粮油帮困券1330张,折合金额127万元;全年新增小城镇社会保险参保人数3.9万人,外来人员综合保险参保人数2.5万人。

农村低保也实现应保尽保,老年农民养老金补贴制度继续实行,2005年全县有7.5万名65岁以上老年农民有了养老金。

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投入不断增加,2005年市县两级共投资692万元,分两批改造农村贫困户危房共4511间。

全年投资358万元,对5个乡镇敬老院实施改造,新增养老床位280张,年末全县共有福利养老院33所,收养人员2287人。

居家养老有序开展,全年有567名居家养老服务员坚持为1777名对象开展服务。

城乡居民收入

城乡就业工作的加强,增加了城乡居民的收入来源,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2005年,全县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0020元,比上年增长15.6%;农村住户年人均纯收入6185元,比上年增长7.0%。

居民储蓄总量不断增加,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41.2亿元,比年初增加24.7亿元,人均储蓄达21170元,比上年增加2810元。

住宅建设

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房地产投资增幅比上年有所下降,住宅建设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

2005年,住宅建设完成投资额7.8亿元,比上年增长10.4%;住宅施工面积45万平方米,住宅竣工交付面积13.0万平方米,完成了金月湾、怡祥居西苑、甘霖坊、博园新村、电业新村、汇秀园等商品房建设,两个80万项目的启动,有力地推进商品房和中低价商品房建设。

全年投资1832万元对城桥镇、堡镇、新河共19个旧区、59个街坊、355幢住房共计63万平方米实施综合改造。

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19.7平方米;农村家庭人均居住面积66.9平方米。

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重点实事工程

重点实事项目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按照时间节点要求,有序推进实施。

《崇明三岛联动总体规划》已经市委、市 *** 批准组织实施。

上海至崇明长江桥隧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新城和陈家镇试点城镇建设进入形态开发阶段。

总投资9.1亿元的陈海公路中段工程建设即将竣工。

总投资1.4亿元,改建了一江山路、育麟桥路、鼓浪屿路,新建了花鸟路和新东引路。

中双港至陈家镇220KV双回路和陈家镇至长兴岛110KV双回路工程竣工。

建成了3×1500KW风力发电示范一期工程。

完成了城堡两镇18万平方米住宅平改坡改造。

完成了214个行政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创建任务。

年内建设乡村公路413公里,完成了10座县级大河危桥改造。

环境保护

2005年是全面完成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工作目标的冲刺年,按照生态岛建设的总目标,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总投资2.1亿元的城桥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

总投资1亿元的崇明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场一期也已正式启动。

总投资3.2亿元的北横运河水源涵养林和陈海公路通道防护林已经建成。

全县21个生态村创建工作加快推进。

依法实施对19户废水排放重点监管企业排污口的规范化整治。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的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新建了陈家镇、新河镇等4个小型垃圾压缩中转站。

县级河道和乡镇、村级沟河得到整治,开工建设南横引河东段疏拓工程和张网港、东平河等4条断头河贯通工程。

造林绿化又有新的发展,全年新增林地面积2467公顷。

2005年全县岛域森林覆盖率达到15.9%。

长兴、横沙两岛基本情况

经上海市人民 *** 报请国务院批准,原属上海市宝山区的长兴、横沙两个乡行政区划,自 2005 年 5 月 18 日起成建制划入崇明县。

实行上述行政区划的调整,是上海市委、市 ***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上海发展大局的一项重大举措,有利于“三岛”(崇明、长兴、横沙)统一规划,合理配置资源;有利于“三岛”产业结构优势互补,推进崇明生态岛的建设。

长兴乡设有 24 个行政村, 260 个村民小组。

其中,渔业村 1 个。

总人口 3.6万 人(不包括前卫农场)。

岛内有凤凰镇、潘石镇、圆沙镇,其中凤凰镇为乡 *** 所在地,位于岛的中部。

长兴岛的功能定位是“海洋装备岛”。

横沙乡设有 24 个行政村, 1 个居委会, 246 个村民小组。

其中,渔业村 1 个。

总人口 3.3万人。

乡 *** 所在地为新民镇。

1992 年,横沙岛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横沙岛的功能定位是“休闲度假岛”,主要开发国际会务会展中心、国际娱乐中心、低密度高档住宅别墅区、游艇俱乐部等项目。

B. 介绍一下临沂莒南

莒南概况
齐鲁红都,人文莒南。莒南西周时属向国,东周时属莒国,秦、隋时随莒国划入琅琊郡莒县。莒文化传承于龙山文化,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为山东三大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杨妙真、王璟、孙镗、庄瑶、庄陔兰等一大批历史名人,境内至今仍留有王璟石刻造像群、孙镗纪念馆、孙膑著书修身处——孙膑洞等历史人文遗存。莒南是一方孕育辉煌的热土,抗战时期,曾是全省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和文化中心,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1941年3月,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的115师进驻莒南,时间长达4年之久。1945年8月,山东省政府在莒南大店镇宣告成立。山东省新华书店、山东省第一个团支部先后在这里成立,《山东画报》、中共滨海区委机关报——《滨海农村》先后在这里创刊,《大众日报》、山东文协、抗大一分校、省实验剧团、山东大药房等新闻、文化、卫生机构曾长期驻扎在莒南。刘少奇、罗荣桓、陈毅、徐向前、谷牧、朱瑞、黎玉、肖华、陈光等共和国的领导人、元帅及两百多位将军都在莒南工作过、战斗过。50年代涌现出了高家柳沟、王家坊前、厉家寨三个受到毛泽东主席亲笔批示的全国先进典型,特别是“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光辉批示,曾经作为全国农业战线上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口号响彻全国。

临港腹地,活力莒南。莒南地处青岛港、岚山港、日照港、连云港四大港口腹地,距岚山港仅10公里,距日照港、连云港50公里。穿越县境的兖石铁路、岚济公路、日东高速、同三高速、日枣高速、长深高速把莒南与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半岛等经济发达地区连为一体。依托近海临港优势,抢抓省委省政府鲁南经济带规划建设和市委、市政府发展临港经济的战略部署,实施县经济开发区、临港产业区“双区联动”,强力打造临港经济主体功能区。规划27平方公里的莒南经济开发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主导,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辅,组团推进,联动开发,形成了“一核”、“一脉”、“三心”、“四线”、“六区”的发展格局。截止目前,共有79个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62.1亿元,其中,57个项目已建成投产,完成投资51.85亿元。总规划面积328平方公里的临港产业区,规划通过铁路支线、疏港大道、物流货运中心、产业配套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现代物流、钢铁、石油化工、机械制造四大产业,打造临港物流、半岛制造业转移、重化工业加工配套重要基地。围绕临港抓招商,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实施“过江入浙下广东”和“对接半岛”战略,新引进开工项目70个,其中过亿元项目5个、过5000万元项目16个,项目投入总量、单体规模和质量明显提高。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形成了花生、板栗、肉类、磨料磨具、草柳编、石雕石刻六大出口产业。其中,磨料磨具年产15万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2%,出口量占全国的43%,大店镇成为全国磨料磨具第一镇。花生出口分别占全国、全省的33%和41%,实现了花生总产量全省第一,单产、加工能力、出口创汇三个全国第一,“中国花生年会暨2007中国花生博览会”在莒南召开。

产业名县,特色莒南。莒南是特色农业之乡。莒南县属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性气候,适宜农作物生长,以全国“花生之乡”、“柳编之乡”、“板栗之乡”、“茶叶之乡”、“石雕艺术之乡”享誉海内外。发展“基地型”农业。重点建设花生、茶叶、黄烟、柳条、桑蚕、板栗、瓜菜、草莓、果品、畜禽十大优质农产品基地,花生播种面积突破50万亩,我县被列入全国“花生高产创建示范县”。发展“加工型”农业。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1家、省级达到2家、市级达到36家。发展“出口型”农业。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总面积达到23万余亩,标准化生产基地达32万余亩,20万亩花生标准化生产基地被评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5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被命名为“全市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小区(场)”。发展“品牌型”农业。继续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以特色创品牌,我县绿茶先后26次获国家和省农业博览会金银奖。发展“生态型”农业。实施了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国家沿海防护林重点生态工程、沼气国债项目、沭河培堤、陡山灌区东干渠项目和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累计完成水利工程7000多处,开发整理土地面积28万亩,新增耕地4万多亩,建设户用沼气池5.1万个。莒南是新兴工业基地。大力实施“工业兴县”主战略,实施了总投资18亿元的鑫海科技、总投资5亿元的阜丰生物科技、投资4.1亿元的鸿泰化工氨基乙酸、投资3.2亿元的碧海液体食品无菌包装生产线、投资3.2亿元的信义重机数控立车等一批大项目,打造了阜丰、鑫海科技、绿润、三方、信义、碧海等一批科技型、骨干型企业,培育了生物发酵、钛铁合金、机械、食品、化工等主导产业。阜丰集团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生物发酵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一,是全球第一大谷氨酸生产商和亚洲第二大黄原胶生产商。绿润公司在美国证券市场上市,板栗产品加工总量、品种和效益在全国同行业中位居第一。目前,莒南县正围绕实施产业振兴规划,以创新工业园为载体,着力培育以信义机械、碧海机械为龙头的机械设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打造全国最大的奶包机械生产基地、数控车床生产基地和镍铁合金、不锈钢生产加工基地。莒南是文化旅游胜地。坚持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培植,积极融入全省红色旅游线、黄金海岸线,围绕“齐鲁红都、古镇庄园、天佛圣地、山水莒南”的品牌定位,着力开发精品旅游产品。总投资3.9亿元、一期投资1.5亿元的天马岛旅游开发项目正式投入运营,总投资4.6亿元的省政府旧址二期工程和大店古镇庄园开发已开工建设。目前,全县拥有国家“AAAA”级景区1个、“AAA”级景区2个、“AA”级景区1个,创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我县被列入全省十佳休闲旅游度假区、全省红色旅游重点线路和全省县域旅游品牌十强县。莒南是现代物流名县。“拆除三尺柜台,立起自选货架”,实施“十百千”工程,形成了“以连锁配送经营为纽带,镇镇有超市、村村有连锁店”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我县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的经验做法,被省委领导和全国供销总社称赞为“莒南模式、临沂经验、山东现象、全国推广”,全国“供销合作社与新农村建设暨莒南经验高层论坛”在我县举办,今年5月份,全国县级供销社工作会议参观了我县现场。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已建成农村社区56个;年内新建33个,覆盖建制村111个,覆盖人口12.3万人。被国内外媒体誉为“中国农村又一重大变革”的“大村庄制”农村社区建设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上,我县作了典型经验介绍。

宜居城市,文明莒南。实施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双城同创”,有力地促进了县城文明程度的提高和人居环境的改善,进一步展现了和谐发展新形象。县城旧城改造有序推进,温泉小区、阳光小区、富泉小区38座还建楼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按照“八纵九横”的道路框架,对城区主干道路进行改造升级。实施鸡龙河城区段改造,初步形成了“一河清水、两岸绿色”新的城市景观带。在县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的基础上,建成启用了6万吨新区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6万吨垃圾处理场,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莒南被授予“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市级文明城市”和“生态市建设先进县区”称号。深入实施民生工程,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积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通客车、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通远程教育网络、通沼气。全县农村医疗和城乡低保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有18671户、25486人享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补助水平增至80元,参合率达到98.3%。全县年增各类人员就业再就业6000人以上,年输出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人以上。深入推进“平安莒南”建设,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切实维护了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县法院成为全省唯一被授予“全国优秀法院”荣誉称号的基层法院。

创业热土,效能莒南。抓服务提速增效。以“争先进位创一流,优化服务促发展”为主题,在全县深入开展“效能建设年”活动,进一步解决影响和阻碍发展的突出问题。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县行政审批服务大厅,“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办公”的经验做法在全省全市推广。建起了高标准的“行风热线”直播间,开通了“马上就办”投诉举报热线和投诉电子信箱,形成了快速联动、联合查纠的投诉受理机制。抓班子强基固本。实施了以“六带六联八结合”为主要内容的“县带乡联村结合”工程和“弘扬厉家寨精神,争创‘好例’型支部”活动,全县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形成了跨越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抓风气激浊扬清。在全县大力倡树“解放思想不停顿、咬定发展不动摇、艰苦创业不懈怠、团结实干不折腾”的风气,进一步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坚定了全县上下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大力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了《廉政沟通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机制,形成了党风正、政风清、民风和的良好局面。抓落实做功求效。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成立了25项重点工作领导小组,对60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实行县级领导包保责任制,强化督导调度,强力推进落实。进一步完善对县直和乡镇工作的绩效考核办法,通过奖优罚劣,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作积极性,在全县上下形成了你追我赶、奋力争先的发展局面。

C. 关于宝鸡的一些问题

1 宝鸡打造生态园林大城市
“十五”末,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宝鸡,高起点对接“十一五”,现代化生态园林大城市建设实现五喜临门:在国家统计局组织的考核评比中,宝鸡再次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位次较2004年的全国百强第81位,提升至78位;荣获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称号,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继“创卫”、“创模”一举成功之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被国家文明委命名为先进城市;创建全国园林城市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公示已经结束;经济社会呈现又快又好发展,工业增加值五年翻了一番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近40%,预计2005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可达378亿元,增长13%,增速继续在关中六市、区领先。

活力宝鸡:水在城中入佳境

按说宝鸡不缺水,渭河穿城而过,市区大大小小有13条河流,被誉为关中的“水龙头”。但宝鸡却缺水,境内的13条支流早已断流,渭河因雨量减少,早已由舟楫相渡,变为杂草横生。

为此,宝鸡以全力打造现代化生态园林大城市的雄心大略,巧夺天工让涓涓细流入城来。2004年,宝鸡人民群众历经一年多的艰苦奋战,总投资8千多万元的渭河拦河坝下闸蓄水。从这天开始,一泓140万平方米的人工湖镶嵌在了宝鸡市区。宝鸡通过在市民中征集命名,将其叫作金渭湖。

清姜河、金陵河两座橡胶坝工程,是继渭河拦河闸工程后,宝鸡市区防洪及生态治理新的重点工程。清姜河橡胶坝工程竣工蓄水后,在渭河入口处,形成宽122米、回水长度700米、8.3万平方米的景观水面。金陵河橡胶坝工程竣工蓄水后,在宝鸡市区形成宽170米,回水长度785米,约14万平方米的景观水面,成为宝鸡市以建促管治河新思路和经营城市的又一典范。

绿色宝鸡:城在林中景色秀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宝鸡要率先建成大城市”的战略部署,宝鸡以创建中国西部最佳人居环境、最佳投资环境为目标,将现代化生态园林大城市建设摆在“第一要务”的重要位置,使宝鸡初显“两条林带、三片水面、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依山傍水”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景观。

宝鸡市委、市政府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着眼。2002年4月底,全长3公里,面积61万平方米的渭河开放式公园建成后,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又建成了市区上马营开放式绿地公园,使开放式生态绿地公园总面积达到117万平方米。

宝鸡,在绿色中实现着一个个神奇的梦想。城市大绿工程,宝鸡新建6个绿地广场,新增绿地50万平方米。庭院增绿工程,建成省级园林式居住小区6个,市级园林式居住小区27个,县区级花园式单位200多个。“三边”造绿工程,以河渠、公路、铁路两侧为重点,建成60公里垂柳、毛白杨、雪松、女贞林带。街道造景工程,建成149条道路绿地,总长148.5公里。10条城市交通干道破硬建绿,形成了全市复层绿化景观。蓄水湿地工程,在渭河市区段上游种植芦苇6万丛,建成数十万平方米生态湿地。拆墙透绿工程,拆除城市主干道临建12万平方米,兴建街心绿地52块。

按照生态建设的构想,宝鸡市在抓紧市区生态治理的同时,把绿化区扩大到了西起市区,东到扶风的百里渭北古塬和渭河南岸的整个秦岭北麓,摆开了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的主战场。渭北古塬目前已种树5700亩,600多万株。2003年7月,按照省政府的安排,宝鸡市开始了对秦岭北麓环境保护专项整治。

生态宝鸡:和谐发展谱新曲

宝鸡市委书记吴登昌介绍说,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以生态环境建设的理念为切入点,不断提高城市载体功能和生态品位。

宝鸡市市长姚引良进而坦言,要全力推进现代化生态园林大城市建设步伐,必须构建大城市的交通骨架。

以此为基点,宝鸡市围绕建设“五横十纵”

城市交通路网骨架,近年来,千方百计筹措资金10多亿元,新建、改建高新大道、金台大道、姜谭路、东风路、清姜路、公园路等28条城市道路,新建渭河隧道1个,新建、改建新世纪大桥、卧龙寺大桥、南关立交桥、西关立交桥等9座桥梁,改造了人民街、交通巷、新民路、新华巷等58条背街小巷。去年又提出利用三年时间,实施小道路通畅工程,改造75条小道路,年内完成28条。新福路、钛城路、陈仓大道、渭滨大道、高新大道二期、福谭大桥、代马大桥、虢镇二桥等一批重点路桥工程正在建设之中。

“环境也是生产力”。基于这样的认识,宝鸡市筹措1.4亿元,建成了日处理污水9万吨的十里铺污水处理厂,使市区污水处理率达到75.41%;投资9700万元,建成占地600亩、日处理垃圾700吨的陵塬垃圾处理厂,并配套建设了危险废物和医疗垃圾焚烧炉,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3.7%,还先后完成宝鸡电厂、宝鸡卷烟厂等35个烟尘治理项目,均实现达标排放。全市的汽车尾气和道路运输扬尘、建筑工地扬尘得到全面控制。建成5个烟尘控制区,使烟控覆盖率达到95.7%。

在建设生态园林大城市建设中,宝鸡市“重投”,同时更注重“关”,先后下硬茬关掉高排污、高能耗、低效率的“五小”企业114家,拒绝14户来宝投资的高能耗项目落户。环境的高投入和新“五小”的逐步取缔,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品位,改善了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从而吸引了日本住友、法国威利雅、德国西门子等世界500强企业在宝鸡抢滩,继而吸引了沈阳金德、青岛啤酒、广东TCL、冀东水泥、湖南湘火炬、蒙牛乳业等一大批国内知名公司在宝鸡淘金,实现了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D. 如何做大生态经济

参考相关新闻:

阅读全文

与吕梁兴县污水处理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饮水机怎么锁定童锁 浏览:472
康佳净水器前置过滤器怎么换滤芯 浏览:221
企业污水处理池要多少钱 浏览:983
学校开了屏蔽器如何提升网的质量 浏览:256
净水机调节阀漏水怎么回事 浏览:455
污水处理配电箱里都有什么元件 浏览:761
污水厂的设计包括哪些方面 浏览:438
160L超滤膜 浏览:389
小型厨房用什么样的油烟净化器合适 浏览:885
松下净化器75C2怎么样 浏览:631
松原江北哪里买净水器滤芯 浏览:950
纳滤水酸碱度 浏览:947
小米净水器换完滤芯如何复位 浏览:361
台湾的反渗透法什么意思 浏览:782
农化污水怎么处理 浏览:785
长安v7车的空调滤芯在哪里 浏览:317
净水器废水成分是多少 浏览:338
老人买什么净水机 浏览:890
厦门ffu净化器多少钱一台 浏览:732
加油站如何更换空气滤芯 浏览: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