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废水处理时10吨每小时的处理量该设计多大的槽体
是的,与处理工艺的选取和水质、排放要求等情况有关。只有具体到具体的工艺,确定下各个处理单元,然后根据水质和处理要求确定适当的设计参数,然后才能确定构筑物的规格尺寸。
㈡ 污水处理电解池的去除率一般有多少
:①将以含70%弱酸性的染料印染废水,用含Cl↓[2]的废H↓[2]SO↓[4]进行调节专,使pH为3~5,然后属进入微电解池反应系统;②出水用NaClO进行调节,调至无Fe↑[++]存在,加NaOH至pH≈6,然后加阴离子聚丙烯酰胺使Fe(OH)↓[3]聚胶、沉淀;③上层清液进入用载有纳米级TiO↓[2]的活性炭催化O↓[3]氧化反应系统,出水用NaHSO↓[3]去除O↓[3];④然后进入生化反应系统,即可达如下标排放指标。有益效果是该方法用载纳米TiO↓[2]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使臭氧对该类印染废水色度(2500-5000倍)的去除率从40%提高至100%;COD(1000-4000mg/L)从10%左右提高至60-90%。从而,解决了高色度高COD值难降解的印染废水的处理难题。
㈢ 电镀废水,电解法处理的设计参数
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电解电压,要避免过位析氢或析氧、析氯的问题;
2.电极板材料,一般用钛涂钌耐腐蚀性最好;
3.电流密度,你自己定吧,几百安每平米;
4.电极板间距,1-2.5cm;
㈣ 污水处理厂调节池设计参数
主要体积参数,来源来于调源节池来水水量的变化图,——将一天中的调节池小时变化量绘成图,首尾相联作直线,并作平行切线,得到最高、最低切点,两点的差值即为调节池的理论容积,在理论容积基础上增大13%左右,即为实际容积。
水质均衡:利用来水水质与同期来水水量的乘积,得到来水水质变化图,计算水质调节效果。为后续处理提供水质参数。
一般调节池多有沉淀,为了防止沉淀池池底於泥,可设置搅拌或曝气装置;因为污水水质比重差别大,设置的搅拌或曝气能耗差别较大,生活污水的参数(供参考):0.002KW/立方米每天,
㈤ 设计参数
上述工程是否可行,关键在于料堆的尺寸及渗透系数,为便于今后工程设计,本次进行了初步分析计算。
(1)料堆的渗透系数
为使矿坑废水日排水量及时得到处理,而不出现水流不畅、涌出地面的现象,料堆必须有足够的渗透能力。按传统的均质饱水介质渗透系数计算方法分析,很难满足这类工程的设计要求。这是因为像这种碎石体,水流不是以层流流态和活塞式的运动方式推进的,介质中的孔隙和罅穴的存在必然会引起优势流出现,并成为进水和出水的重要通道,所以,本次研究采用平均粒径d50和不均匀系数Cu的半经验值推算碎石体的渗透系数。
为了确定d50和Cu,我们对工业广场煤矸石山的碎石级配做了抽样调查。抽样选择了四个地点,大体沿煤矸石山的东南—西北一线布置,分别代表了坡脚、坡面、坡顶三种位置和不同年代的煤矸石组分。每个点按6个级别,即以单个块石最大长度分别为>10cm、10~5cm、5~3cm、3~1cm、1~0.5cm和<0.5cm统计。将统计结果绘制粒径累计频率曲线(各级别的频数按级别的重量与总重量比换算)(图4.9),从图上查出d50=5.4cm。由Cu=d60/d10得出Cu值,利用平均粒径d50和不均匀系数Cu与渗透系数关系表,见《水文地质手册》,得到煤矸石堆平均渗透系数为2.246×104m/d。
图4.9 煤矸石粒度级配曲线
人工料堆是由煤矸石、黄土组成,若黄土与煤矸石质量比按1∶15,黄土呈心墙垂直水流布设,人工料堆的平均渗透系数Kv可按下式计算:
煤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一体化治理研究
式中:L为料堆的进水口与初始出水口的水平距离;m为黄土心墙厚度;L-m为煤矸石水平方向的长度;K1为煤矸石的渗透系数;K2为黄土的渗透系数。根据大峪沟的土质,K2取0.25m/d。
(2)人工料堆的长度与过水断面宽度
人工料堆的初始长度满足24小时的流程方可保证废水与煤矸石、黄土充分进行化学反应。由达西公式:
煤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一体化治理研究
可以看出,要保证进出水量Q等于矿坑废水排放量,除流程L外,还与过水断面宽度B及高度h1、h2有关。为便于设计,下面给出了日处理水量为2500m3,黄土以心墙方式布设时,料堆的长、宽、高的配置(表4.19)。
表4.19 综合一体化处理工程料堆尺寸配置表(单位:m)
㈥ 水与废水处理工艺中,涉及固液分离的工艺有哪些它们共同的设计参数是什么
1、平流、竖流、辐流式沉淀池,斜管斜板沉淀池;
2、气浮分离;
3、固液分离机;
4、过滤如各种滤池、过滤罐、膜分离等。
前2类工艺以及各类滤池设计可以参照水处理手册,固液分离机、膜分离设计参照设备厂商技术参数。
㈦ 实验室用电解法处理含铜废水怎么设计
把铜棒和碳棒分别于电源负极和正极连接 并插入乘有废液的缸中 由于铜棒与负极相连所以呈负电性 能够吸引废液中的铜离子 并还原为单质铜
我这答案已经是设计方案了
㈧ 前辈你好!我在做一个SBR法处理工业废水实验,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确定实验设计参数,已知反应器容积
主要看污水的COD和BOD浓度,计算一下反应器的污泥量,譬如含3000,4000mg/L,按负荷来定进水周期。和进水量。
常规SBR的运行周期有4,6,8,12小时的。
每个周期中曝气时间最长,沉淀时间为0.5-1h,否则沉不好。
建议你实验中增加DO,MLSS,进出水BOD,出水SS等指标的监测。
㈨ 污水处理站的设计方案选定了A/O处理工艺,如何设计具体工艺参数和设备参数呢。
这个工艺参数和设备参数是有一定的范围的,你可以从范围中取值,主要也是当地的经验值
㈩ 污水处理设计中ABR池怎么设计计算,要详细的步骤和参数的选取,能找实例的加分,最好是近几年的设计,谢谢
ABR反应器设计计算
设计条件:废水量1 200 m3/d,PH=4.5,水温15℃,CODcr=8000 mg/L,水力停留时间48h。
1、反应器体积计算
按有机负荷计算
按停留时间计算
式中: ——反应器有效容积,m3;
——废水流量,m3/d;
——进水有机物浓度,g COD/L 或g BOD5/L;
——容积负荷,kg COD/m3.d;
——水力停留时间,d。
已知进水浓度COD8000mg/L,COD去除率取80%,参考国内淀粉设计容积负荷[1]P206: kgCOD/m3.d,取 kg COD/m3.d。则
按有机负荷计算反应器有效容积
按水力停留时间计算反应器有效容积
取反应器有效容积2400m3校核容积负荷
kgCOD/m3.d 符合要求[1]P206
取反应器实际容积2400 m3。
2、反应器高度
采用矩形池体。一般经济的反应器高度(深度)为4~6m,本设计选择7.0m。超高0.5m。
3、反应器上下流室设计
进水系统兼有配水和水力搅拌功能,应满足设计原则:
①确保各单位面积的进水量基本相同,防止短路现象发生;
②尽可能满足水力搅拌需要,保证进水有机物与污泥迅速混合;
③很容易观察到进水管的堵塞;
④当堵塞被发现后,很容易被清除。
反应器上向反应隔室设计
虑施工维修方便,取下向流室水平宽度为940mm,选择上流和下流室的水平宽度比为4:1。
校核上向流速
基本满足设计要求
[5] 要求上向流速度0.55mm/s。(1.98m/h)
[6]P94要求进水COD大于3000mg/L时,上向流速度宜控制在0.1~0.5m/h;进水COD小于3000mg/L时,上向流速度宜控制在0.6~3.0m/h。
[1]P202UASB要求上向流速度宜控制在0.1~0.9m/h。
下向流速
4、配水系统设计
[5]选择折流口冲击流速1.10mm/s,以上求知反应器纵向宽度为 ,则折流口宽度
选择 ,校核折流口冲击流速
> 1.10mm/s [5]
折流口设一450斜板,使得平稳下流的水流速在斜板断面骤然流速加大,对低部的污泥床形成冲击,使其浮动达到使水流均匀通过污泥层的目的[5]。
5、反应器各隔室落差设计
[1]P208重力流布水,如果进水水位差仅比反应器的水位稍高(水位差小于100mm)将经常发生堵塞,因为进水的水头不足以消除阻塞,若水位差大于300mm则很少发生这种堵塞。设计选择反应器各隔室水力落差250mm。
6、反应器有效容积核算
选择 则设计的反应器结构容积大于按容积负荷计算反应器实际所需容积2400 m3,满足处理负荷要求。
7、气体收集装置
[2]P203沼气的产气量一般按0.4~0.5 Nm3/kg(COD)估算。
沼气产量
[7]P157选用气流速度5m/s,则沼气单池总管管径
选择管子规格DN80。
两池总管汇集
选择DN125,即进入阻火器管径。
8、水封高度
沼气输送管应注意冷凝水积累及其排除,水封中设置一个排除冷凝水的出口,以保持水封罐中水位一定。
9、排泥设备
一般污泥床的底层将形成浓污泥,而在上层是稀的絮状污泥。剩余污泥应该从污泥床的上部排出。在反应器底部的“浓”污泥可能由于积累颗粒和小沙砾活性变低的情况下,建议偶尔从反应器底部排泥,避免或减少在反应内积累的沙砾。设计原则:
①建议清水区高度0.5~1.5m;
②可根据污泥面高度确定排泥时间,一般周排泥1~2次;
③剩余污泥排泥点以设在污泥区中上部为宜;
④矩形池应沿池纵向多点排泥;
⑤应考虑下部排泥的可能性,避免或减少在反应内积累的沙砾;
⑥对一管多孔排泥管可兼作放空管或出水回流水力搅拌污泥床的布水管。
⑦排泥管一般不小于150mm。
排泥量计算:
产泥系数:r=0.15kg干泥/(kgCOD.d),见[1]P156
设计流量:Q=1200m3/d ,进水浓度S0=8000mg/L=8kg/m3,厌氧处理效率E=80%
Δx= r×Q×S0×E=1200×8×0.8×0.15=1152kg
设污泥含水率为98%,因含水率P>95%,取污泥密度ρ=1000kg/m3,则污泥产量为:
每天排泥:
每周排泥:57.6×7=403.2 m3
每组反应器每天排泥:
一组每周排泥:28.8×7=201.6 m3
每个隔室每天排泥:
一隔每周排泥:4.8×7=33.6 m3
13、进水装置设计
水泵选择:水量 Q=1200 m3/d=50 m3/h
扬程 H=15h (净扬程10m,管阻2m,自由水头1m)
查进水泵规格:
型号 流量(m3/h) 扬程(m) 轴功率(kw) 效率(%) 转速(rpm)
2 1/2PW 70 16.5 5.5 63 1850
回流泵选择:回流100%(目的是提高进水的pH),水量为1200 m3/d
查回流泵规格:
型号 流量(m3/h) 扬程(m) 轴功率(kw) 效率(%) 转速(rpm)
2 1/2PW 72 8.5 2.72 61.5 1440
查泵管规格:公称直径2 1/2管,外径75.5mm,普通壁厚3.75mm。
高位槽容积设计按5min泵的最大流量计算:
设计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