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处理工艺流程是什么
一、常用的给水处理方法(见表1K414021-1)
常用的给水处理方法 表1K414021-1 来源:考试大
自然沉淀 用以去除水中粗大颗粒杂质
混凝沉淀 使用混凝药剂沉淀或澄清去除水中胶体和悬浮杂质等
过滤 使水通过细孔性滤料层,截流去除经沉淀或澄清后剩余的细微杂质;或不经过沉淀,原水直接加药、混凝、过滤去除水中胶体和悬浮杂质
消毒 去除水中病毒和细菌,保证饮水卫生和生产用水安全
软化 降低水中钙、镁离子含量,使硬水软化 来源:考试大
除铁除锰 去除地下水中所含过量的铁和锰,使水质符合饮用水要求
二、给水处理工艺流程及适用条件(见表1K414021-2)
常用处理工艺流程及适用条件 表1K414021-2
工艺流程 适用条件
原水一简单处理(如筛网隔滤或消毒) 水质较好
原水一接触过滤——消毒 一般用于处理浊度和色度较低的湖泊水和水库水,进水悬浮物一般小于l00mg/L,水质稳定、变化小且无藻类繁殖
原水一混凝、沉淀或澄清一过滤一消毒 一般地表水处理厂广泛采用的常规处理流程,适用于浊度小于3mg/L河流水。河流小溪水浊度经常较低,洪水时含砂量大,可采用此流程对低浊度无污染的水不加凝聚剂或跨越沉淀直接过滤
原水一调蓄预沉——自然预沉淀或混凝沉淀一混凝沉淀或澄清一过滤一消毒 高浊度水二级沉淀,适用于含砂量大,砂峰持续时间长,预沉后原水含砂量应降低到1000mg/L以下,黄河中上游的中小型水厂和长江上游高浊度水处理多采用二级沉淀(澄清)工艺,适用于中小型水厂,有时在滤池后建造清水调蓄池
三、预处理和深度处理 为了进一步发挥给水处理工艺的整体作用,提高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改善和提高饮用水水质,除了常规处理工艺之外,还有预处理和深度处理工艺。
1.按照对污染物的去除途径不同,预处理方法可分为氧化法和吸附法,其中氧化法又可分为化学氧化法和生物氧化法。化学氧化法预处理技术主要有氯气预氧化及高锰酸钾氧化、紫外光氧化、臭氧氧化等预处理;生物氧化预处理技术主要采用生物膜法,其形式主要是淹没式生物滤池,如进行TOC生物降解、氮去除、铁锰去除等。吸附预处理技术,如用粉末活性炭吸附、黏土吸附等。
2.深度处理。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深度处理技术主要有活性炭吸附法、臭氧氧化法、臭氧活性炭法、生物活性炭法、光催化氧化法、吹脱法等。
2. 自来水厂水处理原理
基础步骤是沉降、过滤、软化、消毒这四步,但是使用的工艺可能会有不同
3. 自来水厂水处理过程
曝气
除杂
过滤
杀菌
检测
出厂
4. 自来水厂净水原理
(1)混凝反应处理
原水经取水泵房提升后,首先经过混凝工艺处理,即: 原水 + 水处理剂 → 混合 → 反应 → 矾花水自药剂与水均匀混合起直到大颗粒絮凝体形成为止,整个称混凝过程。常用的水处理剂有聚合氯化铝、硫酸铝、三氯化铁等。可把水中不易沉淀的胶粒及微小悬浮物脱稳、相互聚结,再被吸附架桥,从而形成较大的絮粒,以利于从水中分离、沉降下来。
混合过程要求在加药后迅速完成。混合的目的是通过水力、机械的剧烈搅拌,使药剂迅速均匀地散于水中。经混凝反应处理过的水通过道管流入沉淀池,进入净水第二阶段。
(2)沉淀处理
混凝阶段形成的絮状体依靠重力作用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过程称为沉淀,这个过程在沉淀池中进行。水流入沉淀区后,沿水区整个截面进行分配,进入沉淀区,然后缓慢地流向出口区。水中的颗粒沉于池底,污泥不断堆积并浓缩,定期排出池外。
(3)过滤处理
过滤一般是指以石英砂等有空隙的粒状滤料层通过黏附作用截留水中悬浮颗粒,从而进一步除去水中细小悬浮杂质、有机物、细菌、病毒等,使水澄清的过程。
(4)滤后消毒处理
水经过滤后,浊度进一步降低,同时亦使残留细菌、病毒等失去浑浊物保护或依附,为滤后消毒创造良好条件。消毒并非把微生物全部消灭,只要求消灭致病微生物。虽然水经混凝、沉淀和过滤,可以除去大多数细菌和病毒,但消毒则起了保证饮用达到饮用水细菌学指标的作用,同时它使城市水管末梢保持一定余氯量,以控制细菌繁殖且预防污染。消毒的加氯量(液氯)在1.0-2.5g/m3之间。主要是通过氯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在细菌内部起氧化作用,破坏细菌的酶系统而使细菌死亡。消毒后的水由清水池经送水泵房提升达到一定的水压,在通过输、配水管网送给千家万户。
5. 关于水厂水质处理问题
在水处理过程中,只要某一个环节稍有疏忽就不能保证出厂水水质完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笔者根据南通港水厂等几年来出厂水水质状况,就地面水厂水质控制的几个主要环节作一个简要的介绍。一、掌握水源的水质变化规律1、自然要素引起水质的变化我公司南通港水厂多年来原水中有机污染检测值夏天一般大于冬天,而原水的碱度、硬度、氧化物则冬季检测值反而高。汛期暴雨之后,常常由于河水猛涨,地面上大量有机物被带入河中,原水中有机物含量达到顶峰。因此原水有机污染的最高值均出现在6~9月份之间。潮汐对处于沿海附近的水厂原水水质也有显著的影响,涨潮期间原水浑浊度和氯化物的含量均高于平水期。南通港水厂潮汛期间原水中的砷、氟的工业废水卷入内河的缘故。2、人为的影响使天然河道受到污染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水污染,人类活动又影响着水污染物的迁移和积累。如南通港水厂吸水口附近有磷肥厂和第四化工厂的废水排放,致使原水中经常性地检出砷、氟等有害物质。南通港水厂吸水口位于通吕运河南岸,它东西1000米处的节制闸东段河面连接市内濠河及通杨运河,每当暴雨之后,节制闸因泄洪将市内一些工作的废水及市内生活污水由通吕运河流经水厂吸水口注入长江,此时原水水质恶化,特别是闸东屠宰场的血污水、粪便水随之而来,虽耗用大量的矾、氯仍不能处理出理想的水,特别是水中的细菌、大肠菌指标很难确保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又如1979年夏季由于停泊在南通港水厂吸水口附近的温州、福建船只上船员患传染病,并将生产污水粪便等倾入河中,结果不得不采取两次加氯的措施,致使耗氯量为平时的4倍方才保证供水安全。 二、严格控制混凝、沉淀阶段影响水质的诸要素在水处理过程中,混凝、沉淀阶段的水温、碱度、水量对处理后的水质影响较大。在进行水处理时,当水温在10oC以下,矾花不易沉淀,因为水温低时混凝剂与水中碱度的化学反应速度减慢,并且由于水的粘滞系统增大致使凝聚速度变慢,颗粒碰撞机会减低,沉淀效果差,同时水流对矾花剪力增大,使已生成的矾花容易破碎。所以冬季矾耗总是偏高。夏季暴雨之后,地面上大量酸性物质随之流入吸水口附近水域,此时进行水处理总感到碱度不足,若多加混凝剂则效果反而不佳,若投加一些碱性物质如石灰等,混凝反应即能正常进行。混凝剂的投加量与水量变化应相适应。南通港水厂吸水口受潮汐变化影响水位落差可达2~3米,从而引起了药剂投加量的波动,若混凝剂投加过量则会增加水中的重金属含量、色度、浊度。如何选择适宜的混凝剂,创造适宜的化学和水力条件是净水工艺的关键。我公司有三个水厂的原水来自长江,经过二十余年的生产实践感到宜选用三氯化铁作混凝剂。一方面温度变化对其影响小,它所生成的矾花比之硫酸铝重、大、坚韧,但在保存使用中遇热和强光,效果将明显降低。此外在配制三氯化铁溶液时,浓度要适中,浓度太大投加量不易控制还容易形成结晶,使加药管道堵塞。浓度太小(低于1%)则药剂的pH值就显得打,一旦出现问题难以补救,按照不通的水源水质情况来决定适宜的浓度和相应的投加量往往是通过混凝试验来达到的。选择适宜的加药点位置对混凝效果有直接影响。南通港水厂原先在吸水管投加混凝剂,利用叶轮使其快速混合,但发现进入反应室的水中矾花往往破碎,这是由于一泵房离净水构筑太远之故,后改在反应池附近的配水井投加药剂,就收到较好的效果。两种不同的投加药液方式在我公司的几个水厂都先后采用过,我们感到采用重力式投加较为安全可靠,操作简便。药液的pH值不易变化,设备维修也不困难,当然药液面应该高于反应池,这是必须满足的条件。使用水射器投加药液效率较低,喷嘴处易结垢污染,尽管设备简单,使用灵便,液面高度也不受限制,但检修工作量大。对于脉冲澄清池和机械加速澄清池运行正常与否关键之一是排泥问题,掌握排泥周期是保证出厂水水质的重要一环,据南通港水厂的池子运行情况来看,要保证反应室悬浮层有充分的泥渣回流,如果澄清池排泥过多回流活性泥渣减少,不能充分得到利用,削弱了凝聚能力,形成的矾花微粒较小,净水效果也随之而降低,沉淀池排泥过多,既浪费水量,又增加耗用。 三、妥善处理滤池运行中易影响水质的几个问题沉淀水的浊度是影响滤池水质的主要因素,滤池的运行周期、冲洗效果、滤床本身的情况,都直接影响滤后水水质,而滤池运行周期的长短、水头损失、水量的大小都与沉淀水水质密切相关。在冲洗过程中,冲洗强度和滤层膨胀率、水温、滤料粒径及比重等有关;为了保证足够的膨胀率,滤料粒径和比重越大,要求的冲洗强度便越大。当水温低时,水的比重要相应地变大,砂粒的浮力即变大。这时,就应调小冲洗强度,反之,则应增大冲洗强度。一般将快滤池常用的冲洗强度控制在10~15l/s·m2左右。但南通港水厂5号滤池因客观条件限制,冲洗强度仅有9.61/s·m2,冲洗效果良好。我们经过探索认为:从冲洗机理角度出发,强度在冲洗过程中不一地占主导地位,而滤料颗粒的碰撞机率十分重要。滤池搁砂进入空气、冲洗结束时冲洗水量不够进入空气、普通滤池的负压过滤,均会引起气阻产生穿透造成水质恶化。藻类繁多的地面水,由于藻类能产生嗅味化合物,藻类死亡机体分解时亦产生嗅,同时藻类本身有色,故它又能增加原水的色度。水中藻类繁生,可造成水厂进水口滤网阻塞及水管内壁形成有机粘层使输水量降低。藻类对快滤池的影响也很明显,它使滤池滤速及运行周期降低,冲洗频率及水量大为增加,滤池砂层内许多藻类能分泌出粘胶物质,可使砂层结块,有时使滤层发生裂缝,影响过滤水质,为消除藻类对水质的影响可采用滤前加氯或加强表面冲洗。各种不同类型的快滤池具有不同的滤层组成,往往由于冲洗强度过大和配水系统的损坏而出现跑漏现象,使滤层达不到规定要求,从而影响水质,所以必须经常测定滤层厚度,定期测定砂层中的含泥量。 四、合理投加氯气、一定的接触时间决定消毒效果地面水厂处理中氯气投加是视原水、沉淀水、滤后水的水质情况而定,特别是随原水的污染要素如:氯化物、耗氯量的变化而改变。夏季气温,水温均高,细菌,微生物繁殖快,氯气易消耗,加氯量就要增大,冬季由于氯气不太活泼则加氯量就要适当增加,当制水量大,pH值高时则耗氯量就大,一般控制出厂水余氯在0.5~0.7ppm之间,水中细菌、大肠菌两项指标均能合格,当水源遭受轻度污染水中余氯亦不要超过1.0ppm。倘若水体遭受严重污染,加氯量不断升高遂使饮用水具有令人厌恶的氯臭,给人以不舒服的感觉。特别水体有机污染严重时,加氯量过高又会增加水中的有机氯。去年夏天我公司在南通港水厂二级泵房进行泵前加氯试验,结果发现当氯与水接触1分钟,余氯保持平常的标准,细菌,大肠菌均能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五、设备的完好状况、值班人员的责任心,对出厂水质量至关重要总结了这些年来的各类水质事故,究其原因不外乎人(责任心)和物(设备)两个方面。从重大的机电设备、溶矾、输矾、加矾、管道以及排泥阀、虹吸管、闸门、刮泥机、搅拌机、氯瓶等都必须有专人定期检查,维修人员不但要熟知操作规程,特别要注意维修作业的合理性、科学性、及时性、严格检查零配件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等。值班人员应在“勤”、“细”两个字上下努夫,要培养和训练他们善于寻找和发现事故隐患,并能立即予以正确排除的技能。在一级泵房则要注意吸水口的高度和水泵吸水高度是否能在低水时期正常运转,当大潮汛来到之时水位猛涨是否会对泵房构成威胁,还要时刻留心原水可能遭到的任何污染。在沉淀池上值班,则要注意每班存矾量的多少、浓度大小、设备运转完好情况(包括抽矾泵,加矾管道和加矾龙头)、矾花的大小、投加量的适当控制、排泥次数及状况、沉淀水浊度、水射器使用正常与否,冬季还要考虑防冻措施。滤池操作人员要及时了解沉淀水浊度、各运行池水位高低、美小时滤后水水质变化情况、滤池运行周期及冲洗。负责加氯者配合二级泵房控制出厂水余氯。二级泵房除定时检测出厂水浊度余氯等,还要及时掌握清水池水位进行合理调泵,并将工作信息及时反馈给调度人员。而调度人员在保证水质的前提下,帮助督促检查各生产班组的情况,行使调度的职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六、加强水质检验,及时指导生产、确保出厂水水质水厂除厂部设化验室外,班组也应定时,定项进行水质检验,将这两级化验的资料作为水质信息反馈至厂办公室,及时指导生产,化验室要协同解决水质问题。水厂不能单纯满足于国家颁发的国家饮用水卫生规程中所列的水质项目的检测,而要将重点放在原水水质变化和对余氯、浊度的控制上,为此应要求化验员熟知厂内管道埋设分布情况,以及各净水构筑物的运行规律,特别是结合水质检测掌握它们的运行是否正常,是否存在事故的隐患,根据历史资料及其他因素搞好原水水质的预测预报,以便及时掌握,评价原水水质。
6. 自来水厂的水处理工艺流程(详细)
1、自来水是如何生产的?
众所周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原水里含有各种各样的杂质。从给水处理角度考虑,这些杂质可分为悬浮物、胶体、溶解物三大类。城市水厂净水处理的目的就是去除原水中这些会给人类健康和工业生产带来危害的悬浮物质、胶体物质、细菌及其他有害成分,使净化后的水能满足生活饮用及工业生产的需要。市自来水总公司水厂采用常规水处理工艺,它包括混合、反应、沉淀、过滤及消毒几个过程。
(1)混凝反应处理
原水经取水泵房提升后,首先经过混凝工艺处理,即:
原水 + 水处理剂 → 混合 → 反应 → 矾花水
自药剂与水均匀混合起直到大颗粒絮凝体形成为止,整个称混凝过程。常用的水处理剂有聚合氯化铝、硫酸铝、三氯化铁等。汕头市使用的是碱式氯化铝。根据铝元素的化学性质可知,投入药剂后水中存在电离出来的铝离子,它与水分子存在以下的可逆反应:
Al3+ + 3H2O ←→ Al(OH)3 + 3H+
氢氧化铝具有吸附作用,可把水中不易沉淀的胶粒及微小悬浮物脱稳、相互聚结,再被吸附架桥,从而形成较大的絮粒,以利于从水中分离、沉降下来。
混合过程要求在加药后迅速完成。混合的目的是通过水力、机械的剧烈搅拌,使药剂迅速均匀地散于水中。
经混凝反应处理过的水通过道管流入沉淀池,进入净水第二阶段。
(2)沉淀处理
混凝阶段形成的絮状体依靠重力作用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过程称为沉淀,这个过程在沉淀池中进行。水流入沉淀区后,沿水区整个截面进行分配,进入沉淀区,然后缓慢地流向出口区。水中的颗粒沉于池底,污泥不断堆积并浓缩,定期排出池外。
(3)过滤处理
过滤一般是指以石英砂等有空隙的粒状滤料层通过黏附作用截留水中悬浮颗粒,从而进一步除去水中细小悬浮杂质、有机物、细菌、病毒等,使水澄清的过程。
(4)滤后消毒处理
水经过滤后,浊度进一步降低,同时亦使残留细菌、病毒等失去浑浊物保护或依附,为滤后消毒创造良好条件。消毒并非把微生物全部消灭,只要求消灭致病微生物。虽然水经混凝、沉淀和过滤,可以除去大多数细菌和病毒,但消毒则起了保证饮用达到饮用水细菌学指标的作用,同时它使城市水管末梢保持一定余氯量,以控制细菌繁殖且预防污染。消毒的加氯量(液氯)在1.0-2.5g/m3之间。主要是通过氯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在细菌内部起氧化作用,破坏细菌的酶系统而使细菌死亡。消毒后的水由清水池经送水泵房提升达到一定的水压,在通过输、配水管网送给千家万户。
2、自来水是否含有有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由以上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可见河水中原有的种种悬浮颗粒及胶体物质已在混凝过程中分离。而原水中的致病微生物也已在滤后消毒处理过程中被消灭。因此,在自来水生产过程中已把原水含有的有害人体健康物质去除掉。
那么,生产过程中所加入的药剂呢?在去除水中原有杂质的过程中不免地加入了新的杂质。这些新的杂质是否会危害到我们的健康呢?
在混凝过程中所加入的水处理剂,一般情况下都与原水的悬浮颗粒及胶体一起沉淀开来,从而不影响水出厂时的质量。那么,就只剩下氯气了。氯气消毒法是生产自来水的最后一个环节。往水里加氯气经反应后即可把水输送到市民家庭使用。如此,氯气是否会危害到我们的健康呢?
以下我们来重点研究氯气。
氯气(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常温下1体积水能溶解2体积氯气。在相同条件下,氯气比同体积的空气重,标准状况下,它的密度3.214g/L。氯气容易液化,当压强为101.3kPa,冷却到-34.6℃,气态的氯就变成黄色油状的液态氯。液态氯继续冷却到-101℃,就变成了固态氯。氯气是一种有毒物质,对人体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少量氯气会刺激鼻腔和喉头粘膜,并引起胸痛和咳嗽;吸入较多氯气会窒息致死。
把氯气加入水中,会发生以下反应:
Cl2 + H2O = HCl + HClO
因为消毒过程中氯气用量很小(一般在1L水中仅通入约0.005g氯气),可以说只要出厂的自来水符合正常的国家标准,在自来水中的投入的氯气会完全与水反应生成其他物质,故可认为出厂的水中不含Cl2。上文所谓的"使城市水管末梢保持一定余氯量",实际上应是指氯元素,而不是氯气。
然而,虽然氯气已完全反应,却有其他物质生成。我们先来看次氯酸。次氯酸(HClO)具有强氧化性,因此具有很强的杀菌消毒能力,是常用的消毒剂。次氯酸是一种弱酸,很不稳定,在光照条件下易发生以下反应:
2HClO = 2HCl + O2↑
如此,水中有可能含有的杂质就只剩HCl了。
氯化氢(HCl)是无色而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大,约为空气的1.26倍。氯化氢极易溶于水(0℃时,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500体积的氯化氢)。氯化氢的水溶液叫氢氯酸,俗称盐酸,是一种强酸,具有强的氧化性及腐蚀性。
由以上的方程式,根据氯原子守恒,可知一定物质的量的氯气与水反应后最终生成的氯化氢的物质的量是原来氯气的两倍。由于在生产水的过程中使用的氯气的量很少,产生的氯化氢的量自然微乎其微。根据生理卫生常识,我们知道人体的胃液含有少量盐酸,故可认为微量的氯化氢并不影响人体健康,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此外,氯化氢是易挥发气体,基于这一性质可推知煮沸了的水几乎不含氯化氢。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生产过程符合国家标准的自来水是不会危害人体健康的。
最后,我们就“饮用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了社会调查问卷。通过调查报告,我们发现 14.3%的人家中饮用纯净水,49%的人饮用自来水,36.7%的人家中饮用井水。在饮用纯净水的人中:约36.7%的人认为纯净水对人体无害,较喜欢饮用;22.4%的人认为饮用纯净水对人体有害,并不喜欢饮用;此外,还有约40.9%的人对饮用纯净水是否有害不太清楚,因大部分人都在饮用,也就跟着饮用。大部分人不饮用自来水是因为目前严重的水污染状况,表示若自然经济条件允许,愿意喝天然的河湖水或矿泉水。多数人选择饮用何种纯净水大都从品质、价钱等方面综合考虑。
进水泵-蓄水池-澄清池-过滤池-加药池-过滤池-澄清池-出水泵
首先从泵房将水打到水池,经初滤,再加水沉淀剂聚合、过滤得到清水,加氯气消毒(小水厂加二氧化氯),将水储入清水池备用,再经高压泵压出供水。
自来水厂工艺流程图
7. 自来水厂得水处理工艺有哪些
自来水的处理过程来如下。自整个过程要经过多次水质化验:
首先必须把水源从江河湖泊中抽取到水厂(不同的地区取水口是不同的,一般主管道使用预应力砼管,水源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的饮水质量)、送入清水池并进行消毒后;
然后经过混凝,由送水泵高压输入自来水管道,有的地方还要经过二次加压、沉淀、过滤、钢管、PE管;
最终分流到用户水龙头、球墨铸铁管等管材、二次消毒才能进入用户家庭自来水是经过多道复杂的工艺流程,通过专业设备制造出来的饮用水
8. 水厂水处理工艺有几种类型
自来水是经过多道复杂的工艺流程,通过专业设备制造出来的饮用水。自来水的处理过回程如下:答
首先必须把水源从江河湖泊中抽取到水厂(不同的地区取水口是不同的,水源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的饮水质量);
然后经过混凝、沉淀、过滤、送入清水池并进行消毒后,由送水泵高压输入自来水管道,一般主管道使用预应力砼管、钢管、PE管、球墨铸铁管等管材;
最终分流到用户水龙头。整个过程要经过多次水质化验,有的地方还要经过二次加压、二次消毒才能进入用户家庭。
9. 自来水厂进行水质处理的流程
自来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之一,当我们轻轻拧开水龙头的时候,洁净的自来水“哗哗”地奔流而出,这时它离我们是那么的近;但当问起自来水是怎样流进入千家万户的,它似乎又离我们那么的远。
其实,自来水的生产流程并不简单,(共分为四道生产工序),让大家增进对自来水生产的了解:
第一道生产工序--反应,其过程包括“原水--→混合槽--→网格反应池”。原水是指未经加工的自来水生产用水,振华水厂的生产原水来自离市区30多公里外的大沙河水库。通常原水中都带有诸如藻类、腐殖质、泥沙之类的轻微颗粒,这时自来水生产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在原水中投加“净水剂”——碱式氯化铝(俗称为矾),碱式氯化铝在原水中可产生正电荷,令水中的轻微颗粒受静电作用而形成较大的颗粒团,以易于沉淀。而“前加氯”则可根据原水情况选择是否投加,其作用主要有:①助凝剂,主要是氧化水中的腐殖质和胶体,使之能产生混凝沉淀;②杀藻剂,根据原水中的藻类含量多少而决定是否投加(水中藻类的含量过高可产生异味),以杀灭藻类。“前加泥”是水中藻类过多时,增加水中的吸附能力,使净水剂能起到更有效作用。“前加碱”是原水PH值过低时,影响水体的混凝沉淀效果,故要投加石灰等碱类,增加水的沉淀效果,并使其出厂水PH值保持在中性。原水在投加净水剂等多项药剂之后,再经过混合槽和网格反应池,这样水中的轻微颗粒就有足够的时间形成较大的颗粒团。
第二道生产工序--沉淀,其过程包括“网格反应池--→斜管沉淀池”。这时,原水从网格反应池流入斜管沉淀池,在水中较大的颗粒团在通过沉淀池的斜板时,就会附着并沉淀到斜板的底层,经此处理后的水质变得近乎清澈如镜。而沉淀下来的污泥定期经排泥车排走,保持沉淀池的洁净。
第三道生产工序--过滤,其过程包括“斜管沉淀池--→气水反冲洗滤池--→清水池”。潺潺清流顺着斜管沉淀池上面的集水槽汇集流入滤池,水中的细微杂质被滤池中的滤沙过滤和吸附之后(当滤沙中的细微杂质累积到一定程度后,滤池也要定期进行〃气水反冲洗〃清洗,以保持良好过滤效果),洁净澄清的滤后水沿着管道流往清水池进行贮存,并在清水中再次投加入液氯进行一段时间消毒,对水体的细菌、大肠杆菌等病菌进行杀灭,整个净水处理过程到此就已完成。
第四道工序--加压供水,其过程包括“清水池--→二级泵房--→供水管网”。经消毒后的自来水贮存在清水池中,通过水厂二级泵房的水泵加压之后,洁净的自来水沿着供水管道,流入千家万户。
目前,绝大多数以地面水为水源的城市水厂,都采用混凝、沉淀、过滤和消毒的常规处理流程。该经典物化处理工艺已延续百余年,所变动的仅仅是在池型上有所发展。随着原水中有机污染的加重,该常规处理工艺已明显不适应目前的原水水质状况。由于水中粘土等杂质微粒表面附着某些有机污染质,增加了杂质微粒的亲水性,提高杂质胶粒的负电性,使其更加稳定地存在于水中。因而一般净水厂大多数采用预氯化手段,直接向原水大量加氯或须用折点加氯,以氧化水中有机污染质,使水易于混凝澄清,以求水厂出水的浑浊度、色度、酚、铁、锰等指标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但在预氯化过程的同时原水中的腐殖酸、富里酸等有机碳容易氯化脱碳,形成氯仿等三卤甲烷类潜在致癌物质,如此处理得到的生活饮用水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安全。美国曾于1975年1-4月对80个城市水厂(98.8%的水厂用氯消毒,75%水厂采用原水预氯化工艺)进行对照检测,结果是:原水平均含氯仿0.36微克每升,自来水平均含氯仿45微克每升;日本大阪市1976年5月结紫岛、庭洼和平野三座净水厂的原水和自来水中氯仿含量进行对照检测,结果是:原水含氯仿0.7-0.9微克每升,自来水含氯仿40-55.6微克每升。上述二组数字的自来水中氯仿含量均比原水中氯仿含量增加五、六十倍以上,绝对值也较高。因此,自来水中氯仿等三卤甲烷类有机物大量增加必须引起高度警觉。
美国环保卫生机构的专家指出,自来水中存在20多种致癌物。动脉样硬化的基本原因是水中的氯,而与之相联系的诸如心力衰竭和大部分常见的硬化形式,本质也是由氯引起的。至少9%有膀胱癌和18%的直肠癌与饮用经过加氯处理的自来水有关。
10. 自来水厂水处理
现在水处理技术的丰富和日新月异,已经不再是纯粹的使用旧技术了。我公司做的自来水处理,原水与处理一直都是处于流动状态的。取原水不需要等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