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PTA、二甘醇合成聚酯,酸醇的摩尔比怎么计算啊,我用m/M,说不是这么算的
不清楚你说的m/M是什么意思,具体醇酸摩尔比的计算方法:
1、首先你要清楚在一组不饱和聚酯树脂配方中,一般情况下醇都是过量的,具体过量多少要看你的配方设计是什么样的,就按一组典型配方来说,比如:由丙二醇(PG,2.2mol)/ 苯酐(PA,1.0mol)/ 顺酐(MA,1.0mol)组成的聚酯。那么这组配方的醇酸摩尔比就是2.2mol/(1.0mol+1.0mol),也就是醇过量10%。这给典型配方为:丙二醇167.4g / 苯酐148.11g / 顺酐98.06g;
2、以此类推,如果你想要知道你的配方中的醇酸摩尔比,就必须要知道PTA和二甘醇的相对分子量是多少,二甘醇的分子量:106.12 ;PTA的分子量:166.13。那么配方中二甘醇质量数除以106.12 得出数就是二甘醇的摩尔数,PTA质量数除以166.13得出数就是PTA的摩尔数,两组数就是醇和酸的摩尔比了。
2.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原理
具有粘性的可流动的不饱和聚酯树脂,在引发剂存在下发生自由基共聚合反应,而生成性能稳定的体型结构的过程称为不饱和聚酯的固化。
发生在线型聚酯树脂分子和交联剂分子之间的自由基共聚合反应,其反应机理同前述自由基共聚反应的机理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它是在具有多个双键的聚酯大分子(即具有多个官能团)和交联剂苯乙烯的双键之间发生的共聚,其最终结果,必然形成体型结构。
固化的阶段性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整个固化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凝胶——从粘流态树脂到失去流动性生成半固体状有弹性的凝胶;
定型——从凝胶到具有一定硬度和固定形状,可以从模具上将固化物取下而不发生变形;
熟化——具有稳定的化学、物理性能,达到较高的固化度。
一切具有活性的线型低聚物的固化过程,都可分为三个阶段,但由于反应的机理和条件不同,其三个阶段所表现的特点也不同。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是自由基共聚反应,因此具有链锁反应的性质,表现在三个阶段上,其时间间隔具有较短的特点,一般凝胶到定型有时数个小时就可完成,再加上不饱和聚酯在固化时系统内无多余的小分子逸出,结构较为紧密,因此不饱和聚酯树脂和其他热固性树脂相比具有最佳的室温接触成型的工艺性能。
引发剂
用于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的引发剂与自由基聚合用引发剂一样,一般为有机过氧化合物。各类有机过氧化合物的特性,通常用活性氧含量,临界温度和半衰期等表示。
活性氧含量
活性氧含量又称为有效氧含量。对于纯粹的过氧化物,活性氧含量是代表有机过氧化物纯度的指标。实际上,由于纯粹有机过氧化物贮存的不安定性,通常与惰性稀释剂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混合配制,以利于贮存和运输。
临界温度
过氧化物受热分解形成自由基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临界温度。一般在临界温度以上才发生引发反应,这可从固化放热效应反映出来。临界温度是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时应用的工艺指标。
半衰期
半衰期是指在给定温度条件下,有机过氧化物分解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实际应用上,可用下面两种方法表示半衰期,一种是给定温度下的时间,另一种是给定时间下的温度,它们都是引发剂活性的标志。显然,有机过氧化物的半衰期愈短,其活性也就愈大。
引发剂的种类虽然很多,但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最常用的主要是两种,即国产1
号引发剂和2号引发剂。
1号引发剂是50%过氧化环已酮糊。过氧化环已酮是几种化合物的混合物,外观是白色粉沫或硬块,易溶于苯乙烯中得到透明的溶液。由1:1的过氧化环已酮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组成的1号引发剂,呈糊状,久置后分层,上层为透明溶液,下层是白色沉淀物,使用时必须搅拌均匀成糊状。
过氧化甲乙酮具有与过氧化环已酮类似的特性,一般配成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50%溶液使用,该溶液无色透明,不含悬浮物,使用时不需要搅拌。
3. 191树脂胶促进剂固化剂的比例是多少
比例:1%促进剂,%固化剂;
低温条件下生内产可以再提高1-2个点的固化剂作为补强请酌情参考。
如果固内化剂不是MEKP而是BPO或者TBPB那反应速率会比较慢可以再多加一点,工件不大建议提升周围环境温度来辅助,冬天气温低时作为稀释溶剂的邻苯二容甲酸酯黏度会增大导致钴盐难以顺利分散也是降低固化进程的一个缺点。
(3)不饱和聚酯树脂合成酸值计算扩展阅读: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
1、凝胶阶段(A阶段):从加入固化剂、促进剂以后算起,直到树脂凝结成胶冻状而失去流动性的阶段。该结段中,树脂能熔融,并可溶于某些溶剂(如乙醇、丙酮等)中。这一阶段大约需要几分钟至几十分钟。
2、硬化阶段(B阶段):从树脂凝胶以后算起,直到变成具有足够硬度,达到基本不粘手状态的阶段。该阶段中,树脂与某些溶剂(如乙醇、丙酮等)接触时能溶胀但不能溶解,加热时可以软化但不能完全熔化。这一阶段大约需要几十分钟至几小时。
3、熟化阶段(C阶段):在室温下放置,从硬化以后算起,达到制品要求硬度,具有稳定的物理与化学性能可供使用的阶段。该阶段中,树脂既不溶解也不熔融。我们通常所指的后期固化就是指这个阶段。这个结段通常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通常需要几天或几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
4. 聚酯树脂的酸值怎么测试需要什么仪器和试剂希望详细一点描述
用滴定台,还有碱来式滴定管源,酚酞指示剂,分析天平,锥形瓶,用来溶解树脂的分析纯的溶剂,精确浓度的氢氧化钾乙醇溶液。准确称量一定量的树脂,精确到mg,用溶剂溶解,滴入5滴指示剂,用氢氧化钾溶液滴定,待溶液变成粉红色,且20秒不褪色,根据氢氧化钾的浓度计算消耗的氢氧化钾溶液的毫克数再除以树脂的克数,酸值的单位是mgKOH/g
5. 液体不饱和树脂的制作配方是什么
不饱和聚酯透明树脂仿制水晶的制作工艺主要是采用完全透明的水晶树脂,经一次性灌注而形成。生产这种产品,原材料是关键,首先是要选择好的透明树脂和无色的钴促进剂以及固化剂,这是做好树脂仿水晶工艺品的必要前提条件。一、透明树脂工艺品生产加工的模具制作通常是使用硅橡胶来制作模具。二、配体成型树脂仿水晶工艺品的成型是非常关键环节,根据产品的生产要求配方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消泡剂。1、产品的原材料:透明水晶树脂、无色钴促进剂以及消泡剂。2、工艺品成型:按照产品的实际重量称好需要调配的树脂分量,再加入同比例的固化剂搅拌均匀,然后把大约三分之一调配好的树脂倒入干净的模具内,连同剩余没有倒入模具的树脂的容器同时放到真空箱内抽真空,这里需要注意抽空完后放气务必要缓慢,从真空箱的透视镜中看到模具内的树脂气泡慢慢消失,直到模具内气泡完全消失殆尽后才能把进气阀完全打开,放完最后的空气。然后把模具从真空箱中取出来,放在凭证的工作台上,再把剩余抽空完的树脂缓慢的倒入模具中。如果这样操作产品固化后还是有小气孔,那么可以在树脂内加入一定比例的苯乙烯稀释树脂。3、树脂开始固化后需要等到固化到一定程度才能从模具中取出,另外透明树脂固化时间需要根据产品的实际情况控制。三、胚体的表面处理抛光是树脂仿水晶工艺品的一个非常关键工艺,产品从模具取出后,需要等到完全固化,然后用碱水清洗表面的污垢,泡碱清洗干净后。取出后再用目数较细的砂纸把整个产品表面打砂,模线的地方需要处理仔细,要求产品表面光滑。最后用光机进行产品表面的抛光处理。四、产品表面喷亮油上光在抛光好的产品上用喷枪在产品表面照喷一层亮光漆(可以用亮光清漆或者是亮光的金油)待油漆完全固化后,检查产品有没有遐思,如果有遐思的地方需要返工处理。检查没有问题后就可以进入组装和包装环节。五、生产好的产品质量要求产品要求表面看不到气孔和产品表面光滑并且有水晶般的晶莹剔透的质感以及麟角分明的外形。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6. 不饱和聚酯树脂在生产过程中酸值的高低影响什么为什么有的高,有的很低
树脂中酸值,会影响锚固剂的固化时间,强度和储存期。
7. 请问树脂的羟值和酸值,水份怎么检测
1 术语
羟值:中和通过乙酰化反应与1g不饱和聚酯树脂化合的乙酸,所消耗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2 方法原理
本方法是以对甲苯横酸作催化剂,在乙酸乙酯中,利用乙酸酐与羟基乙酰化反应进行的。过量的乙酸酐用吡啶/水混合液水解,生成的
乙酸用氢氧化钾-甲醇标准溶液滴定。滴定中,存在于树脂中的游离酸也被碱中和,所以羟值是在单独测定酸值后,最后计算求得。
不饱和聚酯树脂酸值的测定按GB 2895-82《不饱和聚酯树脂酸值的测定》进行。
3 试剂
3.1 乙酸化溶液:将14g纯净、干燥的对甲苯磺酸溶于111ml无水乙酸乙酯中,当完全溶解时,在搅拌下缓慢地加入12ml新蒸熘的乙
酸酐,保存在干燥器中。
注:推荐乙酸酐用五氧化二磷干燥处理后,过滤、蒸馏备用。
3.2 吡啶/水混合液:3/2(体积比)
3.3 混合指示剂:将3体积01%百里酚蓝乙醇溶液与1体积01%甲酚红乙醇溶液混合。
3.4 正丁醇/甲苯混合液:2/1(体积比)。
3.5 氢氧化钾-甲醇标准溶液:05~06N[1)]。按GB 601-77《标准溶液制备方法》进行。
以上所用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
4 仪器和设备
4.1 碘瓶:250ml。
4.2 滴定管:50ml。
4.3 移液管:10ml。
4.4 磁力搅拌器。
4.5 恒温水浴:控制在50±1℃。
4.6 分析天平:感量0001g.
4.7 电位滴定仪。
____________________
采用说明:
(1)ISO 2554-1974中,氢氧化钾-甲醇标准溶液为05N。
5 试验步骤
5.1 称取3~5g[(1)]约含5mg当量羟基的试样〔试样质量(g)=280/羟值〕,准确到0001g(如果羟值的近似值不知道应按本方法做初步
试验)。放入250ml碘瓶中。准确加入10ml乙酰化溶液,并放入磁力搅拌棒,立即塞上瓶塞,用乙酸乙酯湿润瓶口。开动磁力搅拌器搅拌,使
试样溶解(不易溶解的试样,可稍加温热或再加入5~10ml 酰化溶液,使之溶解)。
5.2 将碘瓶置于50±1℃的水浴中,浸入深度约10mm,保持45min。也可以在保持结果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减少时间。
5.3 取出碘瓶,冷却至室温,加入2ml蒸馏水,在搅拌下充分混合,再加10ml吡啶/水混合液,搅拌5min。
5.4 用30~60ml正丁醇/甲苯混合液[2)],冲洗瓶塞和瓶内壁。加入5滴混合指示剂,在不断搅拌下,用氢氧化钾-甲醇标准溶液滴定。
当溶液由黄色变得清澈时,再加入2~3滴混合指示剂,继续滴定,直到溶液由黄色变为蓝色,即为终点。记下消耗的氢氧化钾-甲醇标 准溶
液的毫升数V1[3)]。
如果溶液的颜色很深或溶液不清时,可用电位滴定代替指示剂确定终点。用甘汞电极作参比电极,玻璃电极作指示电极。
5.5 在相同条下做空白试验。记下消耗的氢氧化钾-甲醇标准溶液的毫升数V2。
6 试验结果
6.1 每次试验的羟值HV按下式计算:
(V2-V1)N×56.1
Hv=——————— +Av
G
式中: Hv——不饱和聚酯树脂的羟值,mgKOH/g;
V1——滴定试样时所消耗的氢氧化钾-甲醇标准溶液的体积,ml;
V2——滴定空白试样时所消耗的氢氧化钾-甲醇标准溶液的体积,ml;
N——氢氧化钾标准溶液的当量浓度;
G——试样质量,g;
Av——试样的酸值,mgKOH/g;
(V2-V1)——可以是正值或负值。
6.2 测定结果至少以两个平行试样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表示,两上平行试样结果差不得超过2个羟值单位并修约成整数。
7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 试验名称、牌号、批号;
b. 试样来源、送样日期;
c. 测定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及对结果可能有影响的所有事项;
d. 测试结果。
e. 测试人员、测试日期。
采用说明
1)ISO 2554-1974中,称取含5mg当量羟基的试样
2)ISO 2554-1974中,正丁醇/甲苯60ml。
3)ISO 2554-1974中,用于结果计算V1值是使溶液变蓝的那一滴以前的氢氧化钾溶液的体积。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提出,由全国纤维地强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玻璃钢研究所负责起草。
树脂水分测定仪是一种新型快速的水分检测仪器。环状的卤素灯确保样品得到均匀加热,操作简便、测量准确。水分测定仪在测量样品重量的同时,仪器采用环形管卤素加热方式,快速干燥样品,在干燥过程中,水分仪持续测量并即时显示样品丢失的水分含量%,干燥程序完成后,树脂水分测定仪最终测定的水分含量值被锁定显示。
8. 191不饱和聚酯树脂性质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相对密度在1.11~1.20左右,固化时体积收缩率较大,固化专树脂的一些物理性质如下属: ⑴耐热性。绝大多数不饱和聚酯树脂的热变形温度都在50~60℃,一些耐热性好的树脂则可达120℃。红热膨胀系数α1为(130~150)×10-6℃。 ⑵力学性能。不饱和聚酯树脂具有较高的拉伸、弯曲、压缩等强度。 ⑶耐化学腐蚀性能。不饱和聚酯树脂耐水、稀酸、稀碱的性能较好,耐有机溶剂的性能差,同时,树脂的耐化学腐蚀性能随其化学结构和几何开关的不同,可以有很大的差异。
9. 不饱和树脂191与196的性能有什么不同
不饱和树脂191与196的性能的区别是:
196树脂韧性好,191树脂硬度大
191为邻苯型通用不饱和聚酯树脂,具有中等粘度和中等反应活性.制品收缩率小、机械性能好,适用于制作半透明板材和通风管道等各种玻璃钢制品。
196为邻苯通用型不饱和聚酯脂.该产品属于半刚性树脂,具有良好的耐抗冲击性,适于家具涂层、导膜、浇铸制品及模具制造等非强刚性玻璃钢制品的制造。
191聚脂树脂
(一)定义:191聚脂树脂是由丙二醇、顺丁烯二酸酐、
邻苯二甲酸酐经缩聚反应得到的线型聚酯在苯乙烯中的溶液。
(二)技术指标:
液体树脂:
(1)外 观:透明淡黄色液体
(2)酸值(毫克KOH/克):28-36
(3)粘度25℃(泊):2.5-4.5
(4)固体含量(%)61-67
(5)胶凝时间25℃(分):12-25
(6)热稳定性25℃(月):6 80℃(时):24
浇铸树脂:
(1)Barcol硬度:50 (2)吸水率(℃):0.17
(3)热扭变温度(℃):66(4)比重20℃:1.23
(5)折光率nD20:1.560 (6)断裂伸张率20℃(%):1.5
(三)特点及主要用途:
191树脂是一种低粘度光稳定性好聚脂树脂,对于玻璃纤维有良好的浸渍性能,适用于制造玻璃钢半透明瓦以及其它接触成型制品。
196聚脂树脂
(一) 定义:196聚脂树脂是用一缩乙醇改性的的
线型不饱和聚酯在苯乙烯中的溶液。
(二)技术指标:
液体树脂:
(1)外 观:透明淡黄色液体
(2)酸值(毫克KOH/克):17-25
(3)粘度25℃(泊):6.5-11.5
(4)固体含量(%)61-70
(5)胶凝时间25℃(分):8-20
(6)热稳定性25℃(月):6 80℃(时):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