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红细胞能发生渗透作用的原因
细胞膜对水的通透性,细胞内外的浓度差造成的。细胞内浓度大,吸水。
B. 红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一层___
红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C. 血细胞分为哪些类型,各细胞有什么功能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细胞,它们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造血器官有一个变迁的程序。在胚胎发育的早期,是在卵黄囊造血,从胚胎第二个月开始,由肝、脾造血;胚胎发育到第五个月以后,肝、脾的造血活动逐渐减少,骨髓开始造血并逐渐增强;到婴儿出生时,几乎完全依靠骨髓造血,但在造血需要增加时,肝、脾可再参与造血以补充骨髓功能的不足。因此,此时的骨髓外造血具有代偿作用。儿童到4岁以后,骨髓腔的增长速度已超过了造血组织增长的速度,脂肪细胞逐步填充多余的骨髓腔。到18岁左右,只有脊椎骨、肋骨、胸骨、颅骨和长骨近端骨骺处才有造血骨髓,但造血组织的总量已很充裕。成年人如果出现骨髓外造血,已无代偿的意义,而是造血功能紊乱的表现。
造血过程,也就是各类血细胞的发育、成熟的过程,是一个连续而又区分为阶段的过程。首先是造血干细胞(hemopietic stem cells)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造血细胞为干细胞,它们既能通过自我复制(self renewal)以保持本身数量的稳定,又能分化形成各系定向祖细胞(committed progenitors);第二个阶段是定向祖细胞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造血细胞,进一步分化方向已经限定,它们可以区分为:红系祖细胞,即红系集落形成细胞(CFU-E),粒-单核系祖细胞(CFU-GM),巨核系祖细胞( CFU-MK)和 TB淋巴系祖细胞(CFU-TB);第三个阶段是形态可辩认的前体细胞(precursors)阶段,此时的造血细胞已经发育成为形态上可以辨认的各系幼稚细胞,这些细胞进一步分别成熟为具有特殊细胞功能的各类终末血细胞,然后释放进入血液循环。造血细胞在经历上述发育成熟过程中,细胞自我复制的能力逐渐降低,而分化、增殖的能力逐渐增强,细胞数量逐步增大
1.红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 红细胞(erythuocyte)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正常男性每微升血液中平均约500万个(5.0×1012/L),女性较少,平均约420万个(4.2×1012/L).红细胞含有血红蛋白,因而使血液呈红色.红细胞在血液的气体运输中有极重要的作用.在血液中由红细胞运输的氧约为溶解于血浆的70倍;在红细胞参与下,血浆运输二氧化碳的能力约为直接溶解于血浆的18倍(详见第五章第三节).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碟形,平均直径约8μm,周边稍厚.这种细胞开头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较球形时为大,因而气体可通过的面积也较大;由细胞中心到大部分表面的距离较短,因此气体进出红细胞的扩散距离也较短.这种形状也有利于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红细胞在全身血管中循环运行,常要挤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间隙,这时红细胞将发生卷曲变形,在通过后又恢复原状,这种变形称为塑性变形.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愈大,变形能力愈大,故双凹圆碟形红细胞的变形能力远大于异常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球形红细胞.红细胞保持双凹圆碟形需要消耗能量。
红细胞膜是以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的半透膜。氧和二氧化碳等脂溶性气体可以自由通过,尿素也可以自由透入。在电解质中,负离子(如CI-、HCO3-)一般较易通过红细胞膜,而正离子却很难通过。红细胞内Na+ 浓度远低于细胞外,而细胞内K+浓度远高于细胞外,这种细胞内外的Na+、K+浓度差主要是依靠细胞膜上Na+泵的活动来维持的。低温贮存较久的血液,血浆内K+浓度升高,就是由于低温下代谢几乎停止,Na+泵不能活动的缘故。
红细胞结合和携带氧的过程并不消耗能量,血红蛋白中的Fe2+也不被氧化,若Fe2+被氧化成Fe3+成为高铁血红蛋白,即失去携氧能力。红细胞消耗葡萄糖,主要是通过糖酵解和磷酸戊糖旁路,所产生的能量(以结合于ATP的形式)主要是用于供应细胞膜上Na+泵的活动,用于保持低铁血红蛋白不致被氧化,也用于保持红细胞膜的完整性和细胞的双凹圆碟形。
白细胞生理
白细胞(leukocyte)是一类有核的血细胞。正常成年人白细胞总数是4000-10000/μ1,每日不同的时间和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下,白细胞在血液中的数目是有较大范围变化的。当每微升超过10000个白细胞时,称为白细胞增多,而每微升少于4000个白细胞时,称为白细胞减少。机体有炎症时常出现白细胞增多。
白细胞不是一个均一的细胞群,根据其形态、功能和来源部位可以分为三大类: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白细胞与红细胞和血小板一样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细胞发育过程中又都是经历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而后成为具有各种细胞功能的成熟白细胞。
三、血小板生理
血小板(platelets, thrombocyte)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巨核细胞虽然在骨髓的造血细胞中为数最少,仅占骨髓有核细胞总数的0.05%,但其产生的血小板却对机体的止血功能极为重要。每个巨核细胞均可产生1000-6000个血小板。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数量是150000-350000个/μ/(150-350×109/L)。血小板有维护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当血小板数减少到50000个/μl(50×109/L)以下时,微小创伤或仅血压增高也使皮肤和粘膜下出现血瘀点,甚至出现大块紫癜。可能由于血小板能随时沉着于血管壁以填充内皮细胞脱落留下的空隙;而且,用同位素标记血小板示踪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血小板可以融合入血管内皮细胞,因而可能对保持内皮细胞完整或对内皮细胞修复有重要作用。当血小板太少时,这些功能就难以完成而产生出血倾向。
D. 1.红细胞的生理特性有哪些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有哪些:
红细胞膜具有选择通透性,红细胞具有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和渗透脆性。这些特性都与红细胞的双凹圆碟形有关。
一、红细胞膜的通透性
由于红细胞膜是以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的半透膜,所以脂溶性物质(如O2和CO2等气体分子)可以自由通过,尿素也可以自由透人。在电解质中,负离子(如CI-、HC)容易通过细胞膜,正离子却很难通过;
二、可塑变形性
红细胞在血管中流动时,需要通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这时红细胞要发生卷曲变形,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通过之后又恢复原状,这种变形称为可塑性变形。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减弱;
三、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抵抗破裂溶血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渗透脆性大,说明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小,反之,渗透脆性小,则抵抗力大。衰老的红细胞及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其脆性增大;
四、悬浮稳定性
生理状态下,红细胞能相当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而不易下沉,红细胞的这一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通常以第一小时未红细胞沉降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用魏氏法检测的正常值,男性为0~l5mm/h,女性为0~20mm/h.在某些疾病时(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等)血沉加快。
E. 关于红细胞
吸水膨胀,失水萎缩是基于半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
有大液泡的细胞可以将原生质层看作是半透膜,细胞夜(大液泡内的液体)和细胞外液存在浓度差.其实细胞质中也吸收或丢失了水分(这是把细胞膜看作是半透膜),只是这些水分和大液泡吸收或丢失了水分相比可以忽略.
红细胞没有大液泡,但其细胞膜内外的物质(细胞质和细胞外液)也是存在有浓度差的,所以吸收或者丢失的水分都由细胞质内的水分提供,自身显示为吸水膨胀,失水萎缩
F. 人的成熟红细胞发生渗透作用时,相当于半透膜的是
你这样想,植复物细胞制为什么是原生质层呢?因为与外界溶液作比较的是细胞液,所以细胞液和外界溶液之间的部分就是相当于半透膜的东西
同样的,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液泡,所以和外界溶液比较的只能是细胞质,那么细胞质和外界溶液之间的是什么呢?只有细胞膜
所以相当于半透膜的就是细胞膜
G. 红细胞的重要知识点
此书名为“知识不是力量”,目的不是要宣扬知识无用论,而是希望借此名重新思考学习的本质。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红细胞的重要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红细胞的重要知识1
1、红细胞形态
人类成熟红细胞双凹圆盘状,红细胞的这种形态使它具有较大的表面积,有利于与周围血浆充分进行气体交换,从而能最大限度地运送O2。
2、红细胞的细胞结构
人类红细胞由于有特殊的运输O2功能,没有细胞核,其细胞内细胞器在分化中都退化了,无任何细胞器,即无线粒体和核糖体等。这种结构特点可使红细胞自身的代谢率大大降低,利于相关气体运输。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一般没有细胞核,寿命较短,且没有DNA,不具有各种基因。
人成熟的红细胞中由于没有各种细胞器,生物膜除了细胞膜外,没有 其它 的生物膜(如线粒体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等)。正因为如此血影实验中往往用血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注意:并不是所有生物的红细胞都没有细胞核,只是人和哺乳类成散敬熟红细胞是无核的, 也无细胞器,只有细胞膜和除细胞器之外的细胞质。常用于研究细胞膜的材料。而鸟类、两栖类、鱼类的红细胞都是有核的,和正常的细胞结构一样,常用于生物学实验中的DNA粗提取与鉴定。教材中无丝分裂以蛙的红细胞为例,无丝分裂中具有染色体复制(没有染色体形态变化),可知蛙红细胞中也具有细胞核。
质疑:人体成熟的红细胞内无核,能算真核细胞吗?
哺乳动物所有的细胞都是真核细胞,也就包括成熟的红细胞!它之所以没有细胞核,是因为在进化过程中,红细胞的功能逐渐演化为运输.所以细胞核就慢慢消失了. 还有,并不是所有的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成熟植物的筛管细胞也是没有细胞核的!
3、成熟红细胞代谢问题
成熟红细胞不仅无细胞核,而且也无线粒体等细胞器,不能进行有氧呼吸。血糖是其唯一的能源。成熟红细胞保留的代谢通路主要是葡萄糖的酵解,即无氧呼吸。所以红细胞是少数几种在需氧型生物中进行无氧呼吸的组织细胞之一。特别应注意:原核生物虽没有线粒体,但部分原核生物可以通过有氧呼吸获得能量,场所在细搭姿胞膜。(注意: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这与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主动运输)相异。)
4、人成熟红细胞中无核糖体,其血红蛋白来源
人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核糖体,但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这些血红蛋白是在核退化前合成的,核退化后不能再合成。
5、人体红细胞来源
红细胞本身不能分裂增殖,红细胞的产生都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直接分化而来。红细胞的形成过程是核幼稚红细胞到无核网织红细胞再到成熟红细胞发育过程。
6、人体红细胞寿命
人体成熟红细胞由于无细胞核和一些细胞器,它们的寿命相对较短,平均约120天。
7、人红细胞物质跨膜计算
大气中的氧气要与人成熟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至少要穿过几层细胞膜?
至少要穿过5层细胞膜。即从肺泡细胞一进一出为 2层,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一进一出为2层,再进入血红细胞为1层。
8、与人红细胞有关的疾病
缺铁性贫血,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9、蛙的红细胞进行无丝分裂,鸟类的红细胞具有核
10、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
11、人的血型与红细胞上的抗原有关
12、红细胞虽然携带的是氧,但是其获得能量的方式是通过无氧呼吸
红细胞的重要知识2
1、红细胞的种类和来源
在无脊椎动物中具有红细胞,只限于海生动物。
在脊椎动物中,鸟类、两栖类、鱼类的红细胞是有细胞核的,而人和哺乳类动物的红细胞是没有细胞核的。哺乳类的红细胞,是中心部凹陷的圆板状,在造血组织中是有细胞核的,但在循环血中的红细胞,除骆驼和羊驼之外,可看到细胞核退化,向细胞外放出、消失。鸟类以下的动物的红细胞多数呈椭圆形,中心具核,中心部向两面突出。
2、红细胞的产生过程和破坏
(1)红细胞的产生过程
首先由造血干细胞分化为原始红细胞,然后每个原始红细胞经过4次有丝裂,经过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阶段,最后发育为呈两面凹的圆饼状的成熟红细胞。一个原始红细胞经过增殖分化,可产生16个成熟的红细胞。红细胞在分裂、成熟过程中,细胞的体积由大逐渐变小,核也逐渐浓缩,最后消失,因此,人的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血红蛋白浓度逐渐增多,到了完全成熟冲枝慎的时候,血红蛋白的浓度达到最大值。
(2)红细胞破坏
一是在血管内,如强烈打击体表或各种溶血物质进入血管内,都可以引起红细胞破裂和释放血红蛋白;二是在血管外,如受损害较轻的、衰老的红细胞,或异常的红细胞,可以被血管外的脾脏和肝脏中的吞噬细胞所吞噬。红细胞被破坏以后,所释放出的血红蛋白进行分解,分解物中的蛋白质和铁质,可以重新被利用来制造红细胞,其余部分转变为胆红素,胆红素随血液流入肝脏,再随胆汁排入肠腔,经变化,最后随粪便排出体外。
3、研究方面用途
科学家在研究细胞膜的成分时,曾将哺乳动物(或人)的红细胞置于清水中,让其吸水胀破,获得较纯净的细胞膜以供研究之用。 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因此在做制备细胞膜的 方法 的实验时,选用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因为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易用离心分离法得到不掺杂细胞内膜系统的纯净的细胞膜;同时红细胞数量大,材料易得。
另外在做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时,选用鸡血为材料,依据是鸡血红细胞、白细胞中都有细胞核,含有大量DNA;人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DNA含量很低,不宜做实验材料。
4、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膜具有选择通透性,红细胞具有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和渗透脆性。这些特性都与红细胞的双凹圆碟形有关。
由于红细胞膜是以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的半透膜,所以脂溶性物质(如O2和CO2等气体分子)可以自由通过,尿素也可以自由透过。在无机盐中,阴离子(如Cl-)容易通过细胞膜,阳离子却很难通过。
人红细胞主要能源是血浆葡萄糖,葡萄糖以协助扩散的形式被吸收到红细胞内变成6-磷酸葡萄糖,其中约90%~95%经糖酵解被利用,约5%~10%通过磷酸戊糖途径.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糖酵解是其获能的主要方式,1摩尔葡糖糖酵解产生2摩尔ATP,红细胞携带氧气,但是其自身并不消耗之。其内电解质以钾最多,钠较少,血浆相反。所以红细胞产生的ATP主要用于维持红细胞“钠泵”的功能,以保证红细胞的离子平衡。
5、红细胞的主要功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有二个,一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二是维持血液的酸碱度不致太高或太低。红细胞的功能主要是由血红蛋白来完成的。血液呈现红色,也正是因为红细胞里含有这种血红蛋白的缘故。
血红蛋白的特点是在氧分压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分压低的地方易将放出。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比较松。红细胞就是依靠血红蛋白的这种特性完成运输氧的作用。
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尚可组成缓冲对,具有缓冲血液中酸碱度变化的作用。
6、红细胞的免疫功能
2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红细胞有许多与免疫有关的物质,并具有识别、粘附、浓缩、杀伤抗原,传递抗原信息和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能力。红细胞不但能参与机体免疫调控,并有完整的自我调控系统,在许多疾病发病机理中,红细胞免疫缺陷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红细胞的免疫粘附功能,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它通过细胞表面上一种叫“受体”的蛋白质粘附免疫复合物,将其带到肝、脾,免疫复合物被巨噬细胞所吞噬清除,红细胞仍回到血液循环中去,因而红细胞也有免疫功能。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为免疫学理论研究和发展增添了一个新内容,这对指导医学免疫学的教学有一定的意义。
7、红细胞的呼吸方式
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结构特殊,既没有细胞核也无线粒体、核糖体等各种细胞器,却富含血红蛋白,这种结构特点与其运输氧气的功能是相适应的。因为没有线粒体,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两栖类动物、鸟类等其他的红细胞,都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它们的红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
8、红细胞的增殖
蛙(两栖类)的红细胞是进行无丝分裂(无纺锤丝产生,无染色体变化,有DNA复制。
拓展:
血液如何维持生命
血液在人体生命活动中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运输功能
运输是血液的基本功能,自肺吸入的氧气以及由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都依靠血液运输才能到达全身各组织。同时组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其他废物也赖血液运输到肺、肾等处排泄,从而保证身体正常代谢的进行。血液的运输功能主要是靠红细胞来完成的。贫血时,红细胞的数量减少或质量下降,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血液这一运输功能,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参与体液调节
激素分泌直接进入血液,依靠血液输送到达相应的靶器官,使其发挥一定的生理作用。可见,血液是体液性调节的联系媒介。此外,如酶、维生素等物质也是依靠血液传递才能发挥对代谢的调节作用的。
保持内环境稳态
由于血液不断循环及其与各部分体液之间广泛沟通,故对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酸碱度平衡以及体温的恒定等都起决定性的作用。
防御功能
机体具有防御或消除伤害性刺激的能力,涉及多方面,血液体现其中免疫和止血等功能。例如,血液中的白细胞能吞噬并分解外来的微生物和体内衰老、死亡的组织细胞,有的则为免疫细胞,血浆中的抗体如抗毒素、溶菌素等均能防御或消灭入侵机体的细菌和毒素。上述防御功能也即指血液的免疫防御功能,主要靠白细胞实现。此外,血液凝固对血管损伤起防御作用。
调节体温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不断地循环流动,完成各种运输功能。人体的血液总量是相对恒定的,这对于人体正常机能的维持很有必要。但血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健康的成年人,全身血量占体重的7%~8%,例如,体重60公斤的人,血量为4200~4800毫升。临床研究表明,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如果不超过血液总量的10%,通过机体的调节,血压仍可维持正常,没有明显的心血管机能障碍和临床症状,对健康没有明显的影响,而且失去的血量也能较快得到恢复。失血后,首先是贮血器官(肺、脾、肝等)中的血管收缩,放出一部分血液补充循环血量;同时.一部分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管,可使血量在1~2小时内复原;损失的血浆蛋白,由于肝脏加速合成,可在1~2天内完全恢复;损失的红细胞由骨髓造血组织加速生成来补充,红细胞数量可在1个月左右复原。因此,正常成年人一次献血200~400毫升,不会影响健康。献血前1天睡眠要充足,献血后应休息1天,还应适当地增加一些营养。如果身体不适(如患感冒、腹泻等)以及妇女月经期间,就暂缓献血。
红细胞的重要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三生物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中生物重要的知识点总结
★ 高一生物五大知识点梳理(走进细胞)
★ 30个常考的生物知识点总结
★ 高中生物血液循环知识点
★ 初中生物输血与血型的突破知识点
★ 生物知识点归纳大全
★ 高中生物重点知识点归纳大全
★ 高考生物知识点大全
★ 55个高考生物常考易错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