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组织工程材料功能分类
1.理想骨组织支架材料的特征
①生物相容性和表面活性:有利于细胞的黏附,无毒,不致畸,不引起炎症反应,为细胞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微环境,能安全用于人体。
②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具有良好骨传导性的材料可以更好地控制材料的降解速度,具有良好骨诱导性的支架材料植入人体后有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并促进其增殖的潜能。
③合适的孔径和孔隙率:理想的支架材料孔径最好与正常骨单位的大小相近(人骨单位的平均大小约为223 μm),在维持一定的外形和机械强度的前提下,通常要求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孔隙率应尽可能高,同时孔间具备连通孔隙,这样有利于细胞的黏附和生长,促进新骨向材料内部的长入,利于营养成分的运输和代谢产物的排出
④机械强度和可塑性:材料可被加工成所需的形状,并且在植入体内后的一定时间内仍可保持其形状。
2.常用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人工骨支架材料可分为两类,即生物降解和非生物降解型。
早期的人工骨支架材料都是非生物降解型的,这类材料有:高聚物(碳素纤维,涤纶,特氟隆),金属材料(不锈钢,钴基合金,钛合金),生物惰性陶瓷(氧化铝,氧化锌,碳化硅),生物活性陶瓷(生物玻璃,羟基磷灰石,磷酸钙)等。这些材料的特点是机械强度高(耐磨、耐疲功、不变形等,生物惰性(耐酸碱、耐老化、不降解)。但存在二次手术问题,因此人们开始研究使用可生物降解并具有生物活性的材料,这类材料有纤维蛋白凝胶、胶原凝胶、聚乳酸、聚醇酸及其共聚体、聚乳酸和聚羟基酸类、琼脂糖、壳聚糖和透明质酸等多糖类。
目前研究和使用的骨组织支架材料是降解材料或降解和非降解材料的结合。 1. 神经支架材料的功能有两种:
(1) 必须为神经的恢复提供所需的三维空间,即要保证神经导管具有合适的强度、硬度和弹性,使神经具有再生的通道。(2) 要保证其有理想的双层结构:外层提供必要的强度,为毛细血管和纤维组织长入提供营养的大孔结构;内层则可起到防止结缔组织长入而起屏障作用的紧密结构。因此,神经修复所用支架材料一般为:外层是强度大、降解速率慢的可降解材料,内层为具有细胞生长活性的降解材料。用于神经修复的内层材料多为胶原和多糖。目前研究和使用的多为胶原和聚乳酸的复合材料。
理想的人工神经是一种特定的三维结构支架的神经导管,可接纳再生轴突长入,对轴突起机械引导作用,雪旺细胞支架内有序地分布,分泌神经营养因子(NTFs)等发挥神经营养作用,并表达CAM、分泌ECM,支持引导轴突出再生。
2. 常用的神经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以往用于桥接神经缺损的神经套管材料有硅胶管、聚四氟乙烯、聚交酯、壳聚糖等。如以硅胶管为外支架,管内平行放置8根尼龙钱作为内支架的“生物性人工神经移植体”。
目前用于人工神经导管研究的可降解吸收材料有聚乙醇酸(PGA)、聚乳酸(PLA)及它们的共聚物等。也有用聚丙烯腈(PAN)和聚氯乙烯(PVC)的共聚物制作神经导管,内壁具有半透膜性质,仅能允许分子量小于50KD的物质通过,使再生轴突能从导管外获取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并避免纤维疤痕组织的侵入。但因其不能降解,在完成引导再生轴突通过神经缺损段之后,仍将长期留存于体内,有可能对神经造成卡压。
3.神经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
戴传昌、曹谊林制备了聚羟基乙酸(PGA)纤维支架,其上接种体外培养扩增的雪旺细胞(SC)形成一种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桥接物。沈尊理等则利用生物可吸收纤维PDS作为胶原神经导管内部的三维支架结构,种植雪旺细胞,形成一种人工神经。叶震海、顾立强利用自行研制的PLA管作为外围的神经导管,以生物可吸收缝线PGA纤维作为内部纵行三维支架结构,种植SC;发现SC可以贴附于PLA管壁、PGA纤维生长,引导再生轴突生长向前。
选择适宜的生物材料,使SC与生物材料粘附,加入生长因子,对细胞外基质与可降解吸收生物材料经体外培养,在体内预制成类似神经样SC基膜管结构(众多纵行中空管状结构),使人工神经血管化或预制带血管蒂,并保证SC存活、增殖并有活性,这此将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 1.血管支架材料特点:
在组织学上,血管壁细胞外基质主要由三层结构组成,其中中膜层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主要成分有胶原纤维和弹性蛋白,这种结构赋予血管良好的机械性质和顺应性。所以,在设计和制造血管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时,人们尽可能地模拟
自然血管的细胞外基质的成分、三维结构、生理功能及机械性能。近年血管顺应性逐渐受到重视,自然血管和组织工程血管之间顺应性的错配被认为是小口径血管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这使小口径血管血栓形成及内膜增生,导致移植失败。自然血管和人工血管之间机械性质的不同,导致吻合口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引起应力集中,增加了血栓的形成和新生内膜的增生。所以,理想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材料除了应该具有良好的材料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具有良好的材料一细胞界面及一定的空间三维结构外,还应具有一定的顺应性。
2.血管支架材料的类型
最早的外层材料一般为尼龙、聚酯等无纺布或无纺网等。目前,该类材料应用较多的为胶原或明胶蛋白包埋的或表面处理的可降解材料的无纺网,例如:聚乳酸、聚羟基酸和多肽等的无纺布或无纺网等。
3.血管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
20世纪50年代问世的Dacron是最早应用的人工血管,由于它对凝血系统有激活作用而只能对大口径血管有较短的替代作用。以后又开发利用四氟乙烯(PTFE)、聚氨基甲酸乙酯(Poroussegmented Polyurethane)、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等,并通过多种方法改变材料的物理性状、表面特点,以达到血管植入的要求。
(1)人工材料上打孔,使之形成多微孔结构,一者提高材料的顺应性,与自体血管弹性相匹配,二者使用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微孔长入内膜层,覆盖内表面。Alexander.w.Clowes证实60pePTFE移植后形成内皮细胞层,主要依靠周围毛细血管经微孔处长大,而不是吻合口两端内皮细胞的延伸生长,(两端的延伸仅约2cm),并指出完整的内膜层会减少平滑肌的过度增和。Matsuda采用激光在聚氨基甲酸乙酯膜上打孔,促进内皮细胞的爬行覆疬。
(2) 采用各种可降解涂层以减轻血小板及血细胞的粘集,并希望随着涂层逐步降解,内皮细胞逐步爬行覆盖。Satoshiniu等采用多聚环氧化合物做交联剂,在人工血管上形成明胶-肝素涂层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纤维素的形成,同时利于吻合口内膜的长入。Himyukinkito在血管假体内表面涂布硫酸软骨素(CS)及透明质酸(HA),外表面涂以明胶层,以达到内表面抗血小板、血细胞吸附,外表面吸引周围组织长入的目的。ArumaN在内膜剥脱的血管周围放置浸有内皮细胞的明胶海绵,利于内皮细胞的迁移及旁分泌等作用减少内膜的增生。
(3) 人工血管内皮化由于内皮细胞在抗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分泌血管活性因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人们很早就设想在人工血管内表面形成内皮细胞的衬里,以达到模拟自体管的目的。宿主内皮细胞由吻合口向人工血管内迁徙仅限于吻合口周2cm,而毛细血管通过管壁的长入、循环内皮在人工血管表面的沉积这两种途径的原因、机制效果不清,有待进一步研究。于是将新鲜获取或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直接种植于人工血管的内表面,成为首选的努力方向。 1.组织工程皮肤以三维支架为载体,通过将细胞种植在支架上而获得。理想的人工皮肤支架应该同时满足材料和结构的要求。在材料上:(1)允许细胞在其表面粘附,促进细胞增殖,保留分化细胞的功能;(2)具备降解性,材料及降解产物均无细胞毒性,不会引起炎症;(3)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4)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无疾病传播风险等特点。在结构上:(1)具备高孔隙率从而为细胞粘附、细胞外基质的再生及细胞扩散提供足够的空间,孔隙结构可以允许细胞在整个支架上分布,从而促进均质组织形成;(2)应具有三维支架结构,为特定细胞提供结构支撑作用和模板作用,引导组织再生和控制组织结构。
2.目前常用作组织工程皮肤支架材料的天然高分子有甲壳素、壳聚糖、海藻酸盐、胶原蛋白、葡聚糖、透明质酸、明胶、琼脂等。因为其本身具有相同或类似于细胞外基质的结构,可以促进细胞的黏附,增殖和分化。目前来看,天然材料来源较为广泛,制作简单,且价格低廉。但它也存在力学性能较差,抗原性消除不确定,降解速率不宜控制等问题,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
此外聚合物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可控的降解速率,力学性能优良,因而被广泛用作制备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常用的有聚乳酸、聚氨酯、聚环氧乙烷等。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通过对材料表面的改性而增强它对细胞的粘附性,以及材料的亲水性。
聚合物共混是一种为组织工程提供新型理想材料的有效方法,已成为目前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提出的复合材料有海藻酸钠/壳聚糖、胶原/壳聚糖、胶原/琼脂糖、壳聚糖/明胶、壳聚糖/聚己内酯、聚乳酸/聚乙二醇等体系。 1. 肌腱和韧带组织工程材料
作为致密结缔组织分别连接着骨骼与肌肉、骨骼与骨骼,它们的高张力强度对
对于介导肢体正常的运动及维持关节的稳定性起关键作用。肌腱组织主要包括水(占湿重的55%),蛋白多糖(<1%)、细胞、I型胶原(占干重的85%)及少量Ⅲ、V、Ⅻ和ⅪV型胶原。韧带从大体和显微结构上类似于肌腱,但韧带代谢更活跃,含有更多的细胞、更高的DNA含量及更多简化的胶原交联。肌腱,但韧带代谢更活跃,含有更多的细胞、更高的DNA含量及更多简化的胶原交联。肌腱和韧带在张力不超过4%的情况下具有较好的弹性,是一种黏滞性材料。
现在采用的天然材料有胶原、壳聚糖、纤维蛋白和脱细胞材料等。
2.角膜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角膜组织工程支架材料除了有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基本特征外还应同时有
一定的透明性、屈光力。对光线散射作用小,可以使光线透过并屈折成像等特性。目前没有一种材料能完全具备这些特性。现在采用的天然材料有羊膜、胶原、角膜基质壳聚糖壳、以及它们的复合物,合成材料有聚羟基乙酸、合成胶原等。
3.肝、胰、肾、泌尿系统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肝、胰、肾、泌尿系统使用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主要以天然蛋白、多糖与合
成高聚物复合的可降解材料。例如:用于肝组织工程支架的血纤维蛋白和聚乳酸,用于泌尿系统的聚乙醇酸等。
⑵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公司业务
截止2011年末,中国石化是中国国内第二大油气生产商。公司油气勘探开发区块位于中国东部、西部和南部地区。截至2011年12月31日,拥有297个区块勘探许可证,探矿权总面积96.68万平方千米,持有192个区块开采许可证,采矿权总面积2.03万平方千米。
2011年,公司全年共新增油气可采储量410.73百万桶油当量,其中新增原油可采储量280.92百万桶,新增天然气可采储量7788.19亿立方英尺。全年共生产原油321.73百万桶、天然气5169.4亿立方英尺。胜利油田是公司最重要的原油生产基地,2011年共生产原油194.11百万桶。
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公司剩余油气可采储量为3966.21百万桶油当量,其中原油2848.10百万桶,天然气67086.80亿立方英尺。
2011年底,公司启动了胜利油田、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和非常规油气增储上产五大会战。
2016年1月6日,中石化集团宣布,其部署在北部湾海域的“涠四井”已于1月5日顺利完成两层含油层测试,并试获高产油气流,日产油气超过千吨。其中对目的 层段第一层测试,获得日产自喷高品质原油1458立方米(约等于1264吨)、天然气7.18万立方米,第二层试获日产自喷高品质原油1349立方米(约 等于1184吨)、天然气7.6万立方米,创中石化海域油气勘探单井最高纪录,也是近十年来国内罕见的高产测试探井,给北部湾海域未来的勘探突破带来了新希望。
公司2009-2011年勘探及开采生产营运情况: 2011年2010年2009年2011年较2010年同比变动(%)原油产量(百万桶) 321.73327.85327.62(1.9)其中:中国303.37302.18301.150.3非洲18.3625.6726.47(28.5)天然气产量(十亿立方英尺)517.07441.39299.0117.1油气当量产量(百万桶油当量)407.89401.42377.451.6剩余原油探明储量(百万桶)28482,8882,920(1.4)剩余天然气探明储量(十亿立方英尺)67096,4476,7394.1剩余油气探明储量(百万桶油当量)39663,9634,0430.12013年,公司全年新增常规油气矿权区块20个、面积9万平方千米,新增列页岩气矿权区块15个、面积4.9万平方千米。新增石油经济可采储量4414万吨、替代率100.8%;新增天然气经济可采储量109亿立方米、替代率64%。
2013年,公司全年生产原油4378万吨,上产60万吨;生产天然气187亿立方米(含页岩气1.4亿立方米),上产18亿立方米。新建原油产能519万吨、天然气产能24.4亿立方米(不含页岩气)。 油品炼制 截止2011年末,中国石化是中国最大的石油炼制商,也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产品生产商,石油炼制能力位居世界第二,主要产品有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等。三个炼化企业集群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长江中下游和华北等中国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便利,市场需求旺盛,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2011年底,中国石化一次加工能力达2.47亿吨。
公司2009年-2011年炼油生产情况: 2011年2010年2009年2011年较2010年同比变动(%)成品油总经销量(百万吨)217.37 211.13 186.58 3.0 汽、柴、煤油产量(百万吨)128.00 124.38 113.69 2.9 其中:汽油(百万吨)37.10 35.87 34.43 3.4 柴油(百万吨)77.17 76.09 68.86 1.4 煤油(百万吨)13.73 12.42 10.39 10.5 化工轻油产量(百万吨)37.38 35.00 26.87 6.8 轻质油收率(%)76.08 75.79 75.54 提高0.29个百分点 综合商品率(%)95.09 94.83 94.53 提高0.26个百分点 2013年,公司全年累计加工原油2.34亿吨,增长4.8%;生产成品油1.41亿吨,增长5.2%;生产化工轻油3823万吨,增长4.9%。
通过优化生产方案,调整工艺操作,增产汽油、航煤、沥青等高价值产品,减产柴油、商品重油、石油焦等低附加值产品,取得显著成效。生产汽油4594万吨,增长11.8%,超加工量增幅7个百分点。生产航煤1743万吨,增长16.1%,超加工量增幅11.4个百分点。生产沥青772万吨,增长24.0%,超加工量增幅19.1个百分点。生产柴油7748万吨,降低0.4%,低于加工量增幅5.2个百分点。生产石油焦1380万吨,增长1.8%,低于加工量增幅3个百分点。
2013年4月24日,中国石化1号生物航煤在上海虹桥机场成功试飞。2014年2月12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正式向中国石化颁发1号生物航煤技术标准规定项目批准书(CTSOA)。中国石化1号生物航煤获得适航许可,这是中国生物航煤事业的新发展、新突破,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芬兰之后第4个拥有生物航煤自主研发生产技术的国家,中国石化成为国内首家拥有生物航煤自主研发生产技术的企业。 油品销售 中国石化油品销售主要市场涵盖除台湾省外的中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
中国石化成品油销售网络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一是中国石化的全资子公司——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及在主要市场内的下属4个大区分公司,承担着中国石化成品油资源的统一平衡、运输协调和直属销售企业以及专项用户的成品油供应任务;二是省级石油分公司(含香港公司)及所属的区域(地市)公司组成的销售网络;三是中国石化在全国范围内与其他成品油经营单位合资组建以及采取特许加盟方式建立的销售网络。
截止2011年末,公司拥有加油站30121座,其中特许经营加油站15座。
2011年,公司境内成品油销量达到1.51亿吨,同比增长7.6 %。
公司2009年-2011年营销及分销营运情况 2011年2010年2009年2011年较2010年同比变动(%)原油加工量(百万吨)162.32 149.23 130.32 8.8 境内成品油总经销量(百万吨)151.16 140.49 124.02 7.6 其中:零售量(百万吨)100.24 87.63 78.90 14.4 直销量(百万吨)33.22 32.40 25.61 2.5 批发量(百万吨)17.70 20.47 19.52 (13.5) 单站年均加油量(吨/站)3,330 2,960 2,715 12.5 于2011年12月31日 于2010年12月31日 于2009年12月31日 本报告年末比上年度年末变动(%) 中国石化品牌加油站总数(座)30,121 30,116 29,698 0.02 其中:自营加油站数(座)30,106 29,601 29,055 1.7 特许经营加油站数(座)15 515 643 (97.1) 截止2011年底,中国石化是中国最大的石化产品生产商和经销商,石化生产厂遍布中国东部、中部及南部等经济、市场发达地区,生产和销售各类石化产品,包括中间石化产品、合成树脂、合纤原料及聚合物、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和化肥。本公司的石化产品生产与本公司的炼油业务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化工原料(如石脑油)主要由本公司各炼油生产企业提供。本公司绝大部分石化产品均在中国国内市场销售。
截止2011年底,公司主要化工产品产能(含当年新建及扩能改造装置)、产量、市场占有率如下:
乙烯生产企业13家,其中合资公司4家,年末生产能力942.5万吨,实际生产乙烯989.4万吨。合成树脂生产企业30家,年末生产能力1298.86万吨,当年产量1365.2万吨,合成树脂国内市场占有率为22.05%;合成橡胶生产企业5家,装置生产能力93万吨,当年生产合成橡胶99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为25.1%。合成纤维单体及聚合物生产企业15家,装置生产能力928.64万吨,当年生产合成纤维原料及聚合物938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为20.33%。合成纤维生产企业8家,涤纶、腈纶、锦纶、丙纶纤维装置生产能力153.46万吨,当年生产合成纤维共138.8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为4.76%。
公司2009年-2011年化工主要产品产量 单位:千吨 2011年2010年2009年2011年较2010年同比变动(%)乙烯9,894 9,059 6,713 9.2 合成树脂13,652 12,948 10,287 5.4 合成橡胶990 967 884 2.4 合成纤维单体及聚合物9,380 8,864 7,798 5.8 合成纤维1,388 1,393 1,302 -0.4 2013年,公司全年生产乙烯998万吨,乙烯高附加值产品收率增加0.24%,乙烯能耗降低3.95千克标油/吨。 天然气 2013年,公司全年销售天然气168.4亿立方米、增长9.4%;全年销售车用天然气10亿立方米,增长67.5%。 成品油 2013年,公司全年实现成品油经营量1.80亿吨,增长4.0%;境内成品油经营量1.65亿吨,增长3.8%,其中零售量1.14亿吨,自营加油站数量达到3.05万座;境外(香港地区)成品油经营量1457万吨,增长2.9%。
截至2013年底,公司保有中国石化品牌加油站30536座,较上年底减少300座;其中自有加油站30523座,较上年底减少300座。单站加油量提高5.97%。 非油品 2013年,公司全年非油品营业收入达133.5亿元,增长21.4%。
继续以易捷便利店为核心,常态促销与主题营销相结合,增强“易捷”吸引力,全年进店率达4.1%,增长1.9个百分点。精选地方特色商品;大力推广自主品牌产品;推广柴油车尾气处理液,降低柴油车尾气排放;加快洗车网点的开发和建设,新建和改造300座统一形象的洗车点。 燃料油 2013年,公司全年实现经营量2027万吨,同比略有增长。 其他炼油产品 液化气统一销售顺利实施,全年工业气比率达37.4%,提高11.7个百分点。
沥青市场占有率保持国内领先,高铁乳化沥青、硬质沥青、温拌沥青、改性沥青等沥青差异化、高端产品不断扩大。全年沥青销量增长21.5%。
全年润滑油实现经营总量203.6万吨,增长28%;基础油第三方贸易65万吨;工业油销量实现24万吨,增长12%。润滑油市场开拓取得成效,在航天、航空、远洋、高铁等高端领域应用合作取得突破,新增大客户68个,规模客户2300多家。 化工产品 2013年,公司全年完成化工产品经营总量5823万吨,增加388万吨、增长7.1%。 催化剂 2013年,公司全年销售各类催化剂14.7万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及时调整优化营销策略,提升市场掌控能力,国内销量再创新高,达13万吨,增长11.1%。 境外油气勘探开发 2013年,公司全年实现权益油气产量3871万吨油当量,增长33.3%。
探井、评价井成功率分别达到54.3%和80%,在巴西深海、哈萨克斯坦、安哥拉等项目勘探成果突出,阿根廷、安第斯、Addax等项目滚动勘探增储显著,为下步勘探部署和国际化经营油气生产奠定储量基础。
2013年,公司成功收购阿帕奇埃及资产1/3权益、美国Chesapeake公司MS页岩资产部分权益,签署安哥拉31区块10%权益收购协议;开展资本运作及资产处置工作,顺利将俄罗斯UDM、哈萨克斯坦CIR和哥伦比亚圣湖能源等项目权益注入石化股份公司,向台湾中油转让缅甸D区块30%权益,适时退出部分资源勘探潜力有限的项目。 境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 2013年,公司全年在沙特新签14部钻机服务合同,合同额14.8亿美元,是迄今为止中国石化中标单个合同额最大的海外钻修井项目;成功签署墨西哥EBANO油田综合服务激励型项目合同,合同期30年。全年新签合同额46亿美元,完成合同额29亿美元。海外员工总数27208人,其中中方员工7298人、外籍员工19910人。 境外炼化合资合作 境外炼化投资合作项目稳步推进,沙特延布炼厂项目、阿联酋富查伊拉和印尼巴淡岛仓储项目按计划施工建设。俄罗斯西布尔丁腈橡胶项目完成交割。中国石化润滑油新加坡项目竣工投产。对南非、巴西、柬埔寨等炼油项目开展联合境外炼化合资合作可行性研究。与蒙古国政府签署谅解备忘录,共同研究蒙古国煤制气项目的可行性,跟踪天然气富集国家的天然气化工项目合作机会。与一些国家石油石化公司探讨以中国石化自有技术为主的化工项目。 境外炼化工程技术服务 2013年,公司全年在境外执行项目共25个,其中EPC总承包项目9个,施工类项目16个,国际项目执行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年新签合同额34.59亿美元,完成合同额11.45亿美元。在境外执行项目管理和作业人员13792人,其中中国石化员工1481人,国内雇佣及分包人员6526人,国外雇佣及当地分包人员5785人。 境内合资合作 2013年,公司先后成立了中韩(武汉)石化有限责任公司、茂名石化巴斯夫有限公司、茂名新金明石油有限公司、重庆爱维化工有限公司4家中外合资企业,上海高桥丁腈橡胶项目、扬子石化苯酚丙酮合资项目、扬子石化碳九树脂合资项目、九江空分合资项目等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质性推动了福建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的进展。
2013年,公司与国内企业的合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先后成立了南京实华油运船务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润滑油山东有限公司等中中合资公司,境内合资合作取得积极进展。 国际贸易 全年进口原油18971万吨,原油第三方贸易9500万吨。全年出口成品油798万吨,增长46.4%,成品油第三方贸易1842万吨。
全年实现设备材料、石化产品等国际贸易额31.3亿美元,增长14.7%。
全年实现化工产品进出口和第三方贸易量832万吨,增长4.4%。
催化剂销售方面,聚烯烃催化剂首次出口美国,乙苯脱氢催化剂规模进入台湾,银催化剂首次实现出口,产品稳定供应大的国际石油石化公司,出口销售收入与上年基本持平。
燃料油优化资源采购,严格控制成本,努力扩大海外业务,经济效益良好,全年完成国际化经营销量617万吨。 地球物理技术研发取得重要突破。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技术体系—— I 技术体系, 主要包括:精细地震勘探( I - F i n e)、复杂地区复杂油气藏勘探( I - C o m p lex)、油藏地球物理(I-Rese r v o i r ) 、海洋地球物理勘探( I - O f f s h o r e ) 和非常规资源勘探(I-Unconventional)、实验地球物理(I-Experiment)、地球物理装备( I - E q u i p m e n t ) 、地球物理软件(I-πframe)。首次应用可控震源高效同步滑动扫描采集技术,创国内可控震源施工平均、日产、时效3项最高纪录。
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已形成。井身结构优化、高效破岩工具、欠平衡钻井、精细控压钻井、捷联式自动垂钻、复合钻进、防气窜固井、高压井控等复杂深井超深井优快钻完井关键技术已成龙配套。
钻井提速提效技术效果显著。通过推广应用孕镶金刚石钻头+涡轮钻井技术、扭力冲击器+PDC钻头技术、气体钻井等钻井提速技术,提升了技术效果。
油田化学剂产品研发应用效果明显。高性能水基钻井液体系达国内先进水平;油基钻井液体系逐步完善,基本满足现场要求。低密度、超高密度、微膨胀和韧性水泥浆体系已经成熟。
非常规页岩气井的钻井技术得到很大发展。形成了页岩气长井段水平井钻井、油基钻井液、弹塑性水泥浆固井等工程配套技术。
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初步配套,采用水力泵送桥塞射孔联作技术在涪陵焦石坝地区成功应用16口井,投产13口井,平均单井日产气15万立方米以上,为中国石化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突破做出了特殊贡献。
测井仪器研制取得明显进步。在高温小井眼井下仪器、高抗硫产气剖面井下仪器研制上取得成功,有力支撑了开窗侧钻井及普光气田开发配套的生产需要;水平井分段压裂配套射孔技术取得明显进步。同时,快速平台测井、八扇区水泥胶结测井、泵出存储式测井等成熟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在提速提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录井技术及复杂储层综合评价取得新进展。在拉曼激光气体检测、基于半透膜的油气在线检测技术上完成多口井的应用,对油气实时发现及定量评价形成支撑。复杂储层尤其是页岩气的综合评价能力进一步提升,建立了不同地区的页岩油气参数计算模型及有利储集段的识别和分类标准,为泥页岩油气资源评价如焦石坝储量申报等提供了技术支撑。
海洋工程建设技术取得新进展。“胜利902”铺管船建造工程获全国优秀焊接工程一等奖,东海合作区块海洋工程设计和建造技术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石油机械装备新产品研发应用取得新成果。国家科技重大专项“3000型成套压裂装备研制及应用示范工程”项目主体研究工作全面完成,参与涪陵页岩气井压裂现场试验获得圆满成功。等壁厚螺杆钻具技术质量实现突破,针对涪陵页岩气示范区开发个性化钻头与螺杆钻具,提速提效成效显著。连续油管和不压井作业设备研制成功;RDS压缩机技术和质量不断改进,11台6RDS压缩机组在大牛地气田顺利投产。
⑶ 固定化酶具有的性质
固定化酶(immobilized
enzyme)
不溶于水的酶。是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使酶与水不溶性大分子载体结合或把酶包埋在水不溶性凝胶或半透膜的微囊体中制成的。酶固定化后一般稳定性增加,易从反应系统中分离,且易于控制,能反复多次使用。便于运输和贮存,有利于自动化生产。固定化酶是近十余年发展起来的酶应用技术,在工业生产、化学分析和医药等方面有诱人的应用前景。
固定化酶的研究始于1910年,正式研究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已在全世界普遍开展。酶的固定化(Immobilization
of
enzymes)是用固体材料将酶束缚或限制于一定区域内,仍能进行其特有的催化反应、并可回收及重复利用的一类技术。与游离酶相比,固定化酶在保持其高效专一及温和的酶催化反应特性的同时,又克服了游离酶的不足之处,呈现贮存稳定性高、分离回收容易、可多次重复使用、操作连续可控、工艺简便等一系列优点。固定化酶不仅在化学、生物学及生物工程、医学及生命科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异常活跃,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的应用,而且因为具有节省资源与能源、减少或防治污染的生态环境效应而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固定化酶的制备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两大类。物理方法包括物理吸附法、包埋法等。物理法固定酶的优点在于酶不参加化学反应,整体结构保持不变,酶的催化活性得到很好保留。但是,由于包埋物或半透膜具有一定的空间或立体阻碍作用,因此对一些反应不适用。化学法是将酶通过化学键连接到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载体上,使用偶联剂通过酶表面的基团将酶交联起来,而形成相对分子量更大、不溶性的固定化酶的方法.
⑷ 固定化酶具有的性质
酶的稳定性高,易从反应系统中分离,且易于控制,能反复多次使用,便于运输和贮存,有利于自动化生产。
⑸ 原生质层是相当于一个半透膜,可半透膜无选择性,选择透过性膜才有选择性,怎么解释啊,多谢了!
半透膜无生物活性,膜上孔的直径大小决定了物质的进出,无选择性,直径小于其回孔的直径的物质就可以出入;而原答生质层由于含有细胞膜和液泡膜,它对物质的控制就不只是看出入物质的大小了,有些小分子和离子是否能出入,还要看膜上是否有相应的载体,这样就体现了选择透过性膜的选择透过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