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脲醛树脂胶配方
组分 用量/g 组分 用量/g
工业甲醛(36%) 960 氢氧化钠(%) 适量
尿素(含氮量46.6%) 370 甲酸(20%) 适量
制备 将甲醛投入反应器,搅拌,用氢氧化钠溶液调PH值为7.5,加热至40℃时,加入占总量3/4的尿素,在50-60min内将温度升至90℃,保持20min。加入剩余的尿素,在90℃下反应40min。用甲酸调PH值为5.3-5.6,于92℃保温30min,之后逐渐升温至97℃。当黏度达到要求后,立即用氢氧化钠溶液调PH值为7.5-8。真空脱水,当脱水量达到甲醛含水量的65%时停止脱水。降温,同时用氢氧化钠溶液调PH值为7-8。当降温至50℃时放料。
用途 本胶在家具的生产过程中主要用作锯末的黏结材料。以本胶、锯末、装饰纸为原料,制作桌面、凳椅面、建筑组合件等模压木制品,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而且美观、牢固、耐水性能优良。
但就目前情况而言,传统工艺生产的产品存在耐水性,耐老化性和韧性较差的缺点,特别是在环境意识和要求日渐提高的今天,传统工艺产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大量逸出游离甲醛,污染环境,将会严重地制约和限制该产品的使用。
工艺方法
工艺配方:甲醛,尿素(摩尔比)=1.36:1 三聚氰胺1%(物料总量),聚乙烯醇1%(物料总量),20%氯化铵7%(物料总量),变性淀粉3%(物料总量)
将配方中的甲醛投入反应釜,用30%的NaOH调PH值为8—8.5,加入第一批尿素(尿素总量的40%),反应15分钟,加入三聚氰胺,控制温度85℃,反应30—40分钟,以20%NH4CL调PH值5—5.5,加入PVA,再加入第二批尿素(总量的50%),控制温度85±5℃,反应40—60分钟,调PH值为7—8,加入剩余的尿素,反应10—20分钟,调PH值7—8,冷却在40℃以下,加入填料,搅拌均匀后出料。
工艺过程注意问题
1、PH值偏低时缩聚时易生成不溶性的聚甲基脲而产生沉淀,且易凝胶,故缩聚时,应严格控制PH5—5.5。
2、过程的第三步应经常测浑蚀点和注意温度控制,因为,粘度与反应终点相关,过早则粘度小,另外,温度与粘度成反比例关系,故控制温度,掌握终点,直接影响产品粘度。
3、若温度偏高,PH值偏低,则粘度过大,且易凝胶。
本工艺根据化学反应原理设计改性工艺生产的产品,耐水性、耐老化性和韧性均得到提高,剪切强度增大,游离甲醛含量降低了67%,且工艺路线进一步简化,成本降低,达到了改性的目地,但仍然有在不足之处,产品的稳定性有所提高,工艺条件的控制较传统工艺要求严格。
❷ 三聚氰胺的工艺流程
三聚氰胺(cyanuramide),分子式c3h6n6。又称蜜胺、2 ,4 ,6- 三氨基-1,3,5-三嗪。白色单斜棱晶。
熔点345℃(分解),密度1.573克/厘米3 (16℃)。微溶于水和热乙醇。工业上三聚氰胺由双氰(酰)胺与氨在高温下反应或由尿素直接在高温高压下制得,后者成本低,较多采用,三聚氰胺与甲醛缩合可制得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此外三聚氰胺也用作合成药物的中间体。
三聚氰胺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中间产品,主要用来制作三聚氰胺树脂,具有优良的耐水性、耐热性、耐电弧性、优良阻燃性。用途:可用于装饰板的制作,用于氨基塑料、粘合剂、涂料、币纸增强剂、纺织助剂等。
❸ 什么是脲醛树脂胶粘剂
由脲醛树脂、固化剂、助剂等配制而成的胶粘剂。而脲醛树脂系由尿素与甲醛在催化剂作用下,缩聚而制得的热固性树脂。又称尿素树脂。是一种重要的氨基树脂。由于脲醛树脂制造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胶合性能良好,广泛用于胶合板、刨花板、中密度纤维板、细木工板等生产中。
尿素与甲醛树脂的缩合产物——脲醛树脂于1896年为戈尔德施米特(C.Goldschmidt)研究获得,1929年德国I.G.染料公司,把尿素和甲醛的初期缩聚物用铵盐在室温下使其固化并作为木材胶粘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飞机、船舶等军事工业用胶粘剂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于1957年开始工业性生产,60年代初即广泛应用于木材工业。
分类
脲醛树脂从产品外观形式可分为液状树脂(透明糖浆状或乳状)和粉状树脂。液状树脂的固体含量随制造工艺不同而异,树脂稳定性较差,贮存期约15天至6个月;粉状树脂是液状树脂经喷雾干燥制得,贮存期可长达1~2年,运输方便。
反应机理
脲醛树脂的化学反应非常复杂,因为在反应系统中,平行地进行着多种形式的加成、缩合和水解反应,以不同速度常数和平衡常数不断地发生官能团或键的变迁。其反应机理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尿素与甲醛在弱碱性或中性条件下进行加成反应,生成一、二、三羟甲基脲(四羟甲基脲很少生成)。其反应式为:
表3
❹ 树脂浸渍纸贴面是什么
将专用纸浸渍热固性树脂溶液并干燥成胶膜纸,再经热压使其覆贴在人造板表面的过程。是人造板进行表面加工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胶膜纸上的树脂所具有的粘结性和流动性,经过压机热压将纸张直接粘贴在人造板表面,与此同时在表面形成一层封闭坚固的树脂膜。这就省去了热压前人造板表面需要涂胶和热压后表面需要进行油饰处理的工序,不仅简化了生产工艺,而且用料省、耗能低,也节省了大量的冷却用水。
树脂浸渍纸贴面用于人造板工业生产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首先在硬质纤维板上得到应用,以后扩展到刨花板贴面。当时是用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浸渍纸张,在多层压机上采用冷上压—热压—冷下压的长周期生产工艺进行生产,热压周期为30~35分钟。由于热压时间长,人造板压缩率很大,内胶合强度降低,各板间的厚度均匀性难以控制,产品表面常出现碎裂情况。随着快速固化并具有一定塑性的改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研制成功,以及具有特殊装卸机构的单层热压机的出现,60年代末期开始采用热上热下的短周期贴面新工艺。它因有耗能少、成本低、产品质量好等优点而得到迅速发展。短周期法的典型热压工艺条件是:单位压力2~3兆帕,热压温度170~190℃,热压时间30~50秒。生产周期约1分钟左右。短周期法生产由于热压工艺条件的局限,它不能直接生产表面光泽度很高的产品,只适于生产柔光产品;被覆贴的人造板的厚度必须在8毫米以上,否则在卸压时会出现人造板鼓泡或分层。
采用短周期法进行人造板浸渍纸贴面时,需每面一张浸渍纸,如果只贴单面,产品会产生翘曲而无法加工和使用。只需单面装饰时,背面要用浸渍过树脂的牛皮纸平衡,装饰纸和牛皮纸的定量均为80~120克/平方米,浸渍干燥后的树脂含量控制在纸重的130~150%。这样高的上胶量要保证浸渍均匀,必须采用两次浸渍。两次浸渍可以是同一种树脂,也可以是两种树脂,第一次可浸渍脲醛树脂,干燥后的上胶量占纸重的40~60%,第二次再浸渍改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由于脲醛树脂比较便宜,流动性较好,既可降低成本,又可保证产品质量。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改性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树脂合成时加入含有—NH2基的酰胺类化合物或含有—OH基的醇类化合物,参与树脂反应达到改性目的;另一种方法是在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内混入另一种树脂,如用丙烯酸树脂来达到改性目的。树脂在浸渍时还要配入各种助剂,如固化剂、渗透剂、消泡剂、脱模剂、溶剂等,以保证工艺的顺利进行和产品质量。
除了使用氨基树脂作为浸渍树脂外,早在60年代还使用邻苯二甲酸二丙烯酯树脂(DAP)。这是一种游离基反应树脂,在反应过程中不产生小分子,可采用热上热下的加压工艺,其加压工艺为单位压力1~1.5兆帕,温度为130~150℃,热压时间为5~15分钟。DAP树脂具有成型压力低,产品耐老化、耐热,绝缘性好,并具有一定的柔性,可弯曲、不易开裂等优点。因浸渍时必须以酮类或苯类有机溶液作溶剂,故成本较高。产品主要用作仪器仪表的外壳。
还有一种以功能性加工为主要目的树脂浸渍纸贴面人造板——水泥模板,是使用适于浸渍的牛皮纸浸渍酚醛树脂,干燥成酚醛胶膜纸,再经过热压覆贴在人造板表面。这种模板的耐水性较好,并可改进脱模性,从而增加了模板的复用次数。
浸渍纸贴面产品具有耐热、耐污染、耐老化及一定的耐磨性,产品主要用于制作板式家具及建筑和船舶的内装修。
❺ 请问,在生产过程中,如何控制脲醛树脂的颜色呢,怎么能生成清澈透明...
脲醛树脂成品一般呈现无色透明或乳白色两种状态(除粉状脲醛树脂内外)。
两者主要是摩尔容比不同造成的,当然PH值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是浅黄色等等之类的颜色,原因不外乎---
1,原材料中铁离子含量过高造成的,或者是原材料中混有有颜色的杂质
2,反应釜是否破损造成较多的铁离子进入树脂中
根据我们实际的经验,如果通常应该无色透明的脲醛树脂呈现浅黄色,以甲醛铁离子超标为多
❻ 新房怎么除甲醛才好呢
新房除甲醛有以下4个方法:
第一招:尽量保持通风
开窗通风是一种非常简单还不花钱的方法,我们只需要每天把家里的门窗打开通风,就可以有效地将室内的污染气体排放到室外,将室外的空气在流进室内。不过通风受天气情况的影响,所以可以作为最基础的辅助净化方法一起使用。
❼ 脲醛树脂在地板中的用途
脲醛树脂在地板中多用作胶粘剂。但是由于脲醛树脂存在初粘差、收缩大、脆性大、不耐水、内易老化、释容放甲醛和固化放出甲醛污染环境,损害健康等缺点,必须对其进行改性,提高性能,才能放心应用。
脲醛树脂又称脲甲醛树脂。英文缩写UF,是尿素与甲醛在催化剂(碱性或酸性催化剂)作用下,缩聚成初期脲醛树脂,然后再在固化剂或助剂作用下,形成不溶、不熔的末期热固性树脂。固化后的脲醛树脂颜色比酚醛树脂浅,呈半透明状,耐弱酸、弱碱,绝缘性能好,耐磨性极佳,价格便宜。
❽ 脲醛树脂用什么溶解
脲醛树脂主要原材料有:尿素、甲醛。
想要溶解需要尿素。
想要稀释需要尿素、甲醛。
❾ 三聚氰胺工艺流程
合成工艺
三聚氰胺最早被李比希于1834年合成,早期合成使用双氰胺法:由电石(CaC2)制备氰胺化钙(CaCN2),氰胺化钙水解后二聚生成双氰胺(dicyandiamide),再加热分解制备三聚氰胺。目前因为电石的高成本,双氰胺法已被淘汰。与该法相比,尿素法成本低,目前较多采用。尿素以氨气为载体,硅胶为催化剂,在380-400℃温度下沸腾反应,先分解生成氰酸,并进一步缩合生成三聚氰胺。反应式为:6 CO(NH2)2 → C3N6H6 + 6 NH3 + 3 CO2
生成的三聚胺气体经冷却捕集后得粗品,然后经溶解,除去杂质,重结晶得成品。尿素法生产三聚氰胺每吨产品消耗尿素约3800kg、液氨500kg。
按照反应条件不同,三聚氰胺合成工艺又可分为高压法(7-10MPa,370-450℃,液相)、低压法(0.5-1MPa,380-440℃,液相)和常压法(<0.3MPa,390℃,气相)三类。
国外三聚氰胺生产工艺大多以技术开发公司命名,如德国巴斯夫(BASF Process)、奥地利林茨化学法(Chemical Linz Process)、鲁奇法(Lurgi Process)、美国联合信号化学公司化学法(Allied Signal Chemical)、日本新日产法(Nissan Process)、荷兰斯塔米卡邦?既DSM法)等。这些生产工艺按合成压力不同,可基本划分为高压法、低压法和常压法三种工艺。目前世界上技术先进、竞争力较强的主要有日本新日产Nissan法和意大利Allied-Eurotechnica的高压法,荷兰DSM低压法和德国BASF的常压法。
中国三聚氰胺生产企业多采用半干式常压法工艺,该方法是以尿素为原料0.1MPa以下,390℃左右时,以硅胶做催化剂合成三聚氰胺,并使三聚氰胺在凝华器中结晶,粗品经溶解、过滤、结晶后制成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