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污水知识 > 杭州梅家坞污水治理

杭州梅家坞污水治理

发布时间:2022-01-02 15:47:39

A. 杭州西湖城隍庙历史

西湖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
锁定
同义词 杭州西湖一般指西湖(浙江省杭州市西湖)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它是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和中国唯一一个湖泊类文化遗产。
西湖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中文名称
杭州西湖
外文名称
West Lake Cultural Landscape of Hangzhou
地理位置
中国浙江杭州市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
约6.4平方千米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景点级别
国家A级风景名胜区
门票价格
免费
著名景点
西湖十景 新西湖十景 三评西湖十景
遗产名录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湖泊长度
3.2千米(南北)
湖泊宽度
2.8千米(东西)
湖泊面积
6.39平方千米
平均深度
2.28米
库容量
1429万立方米
湖岸线长度
15千米
经纬度
30°14′45″N 120°8′30″E
名 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湖中一山
孤山
湖中二塔
保俶塔,雷峰塔
湖中三岛
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湖中三堤
白堤,苏堤,杨公堤
环湖名街
北山街,南山路,湖滨路
建议游玩时长
3-6小时
适宜游玩季节
3-5月、9-11月
目录
1 历史沿革
▪ 名称由来
▪ 秦汉到唐
▪ 五代两宋
▪ 元明清时期
▪ 近代时期
▪ 解放后
▪ 21世纪
▪ 列入世界遗产
2 地质
3 山水西湖
▪ 一山
▪ 二塔
▪ 三岛
▪ 三堤
▪ 西湖十景
▪ 环湖街道
4 人文西湖
▪ 宗教艺术
▪ 文学作品
▪ 美术
▪ 民间传说
▪ 名人故居
▪ 西湖游船
5 生态西湖
▪ 植物
▪ 动物
▪ 人工治理

历史沿革

名称由来
西湖图出自《咸淳临安志》清同治六年补刊
《汉书·地理志》:“钱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1] 后又有钱水、钱唐湖、明圣湖、[2] 金牛湖、石涵湖、上湖、潋滟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龙川、销金锅、美人湖、贤者湖、明月湖诸般名称,但是只有两个名称为历代普遍公认,并见诸于文献记载:一是因杭州古名钱塘,湖称钱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最早出现的“西湖”名称,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这两首诗中。北宋以后,名家诗文大都以西湖为名,钱塘湖之名逐渐鲜为人知。而苏轼的《乞开杭州西湖状》,则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

秦汉到唐
2000多年前,西湖还是钱塘江的一部分,由于泥沙淤积,在西湖南北两山——吴山和宝石山山麓逐渐形成沙嘴,此后两沙嘴逐渐靠拢,最终毗连在一起成为沙洲,在沙洲西侧形成了一个内湖,即为西湖,此时大约为秦汉时期。张岱《西湖梦寻》记载:“大石佛寺,考旧史,秦始皇东游入海,缆舟于此石上。”此处所言大石佛寺,即位于西湖北侧的宝石山下,尚有“秦始皇缆舟石”之景。
自从隋朝大业六年(610年)开凿江南运河,与北运河相接,沟通南北五大水系,便捷的交通也促进了杭州的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
唐朝,西湖面积约有10.8平方公里,比近代湖面面积大近一倍,湖的西部、南部都深至西山脚下,东北面延伸到武林门一带。香客可泛舟至山脚下再步行上山拜佛。因为当时未修水利,西湖时而遭大雨而泛滥,时而因久旱而干涸。
建中二年九月(781年),李泌调任杭州刺史。为了解决饮用淡水的问题,他创造性地采用引水入城的方法。即在人口稠密的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六井,采用"开阴窦"(即埋设瓦管、竹筒)的方法,将西湖水引入城内。六井现大都湮没,仅相国井遗址在解放路井亭桥西。其余五井是:西井(原在相国井之西),方井(俗称四眼井),金牛井(原在西井西北),白龟井(原在龙翔桥西),小方井(俗称六眼井,原在钱塘门内,即今小车桥一带)。
长庆二年十月(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任期间,白氏兴修水利,拓建石涵,疏浚西湖,修筑堤坝水闸,增加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杭州)至盐官(海宁)间农田的灌溉问题。其实白居易主持修筑的堤坝,在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称为白公堤,并非近代的白堤。白氏在钱塘门外修堤,建石涵闸,把湖水贮蓄起来,还书写《钱塘湖闸记》刻于石碑,写明堤坝的功用,以及蓄放水和保护堤坝的方法。如今白公堤遗址早已无存,但后人却借白堤(当时称“白沙堤”)以缅怀白公。白氏不仅留下了惠及后世的水利工程,还创作了大量有关西湖的诗词。最为著名的作品有《钱塘湖春行》、《春题湖上》和《忆江南》。

五代两宋
历史上对西湖影响最大的,是杭州发展史上极其显赫的吴越国和南宋时期。西湖的全面开发和基本定型正是在此两朝。
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907—960年)以杭州为都城,促进与沿海各地的交通,与日本、朝鲜等国通商贸易。同时,由于吴越国历代国王崇信佛教,在西湖周围兴建大量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扩建灵隐寺,创建昭庆寺、净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韬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时有佛国之称。灵隐寺、天竺等寺院和钱塘江观潮是当时的游览胜地。由于西湖的地质原因,淤泥堆积速度快,西湖疏浚成了日常维护工作,因此吴越国王钱镠于宝正二年(927年)置撩湖兵千人,芟草浚泉,确保了西湖水体的存在。
北宋后期,著名诗人苏轼对西湖治理做出了极大贡献。从五代至北宋后期,西湖长年不治,葑草湮塞占据了湖面的一半。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上《乞开杭州西湖状》于宋哲宗,断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同年四月,动员20万民工疏浚西湖,并用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堆筑起自南至北横贯湖面2.8公里的长堤,在堤上建六座石拱桥,自此西湖水面分东西两部,而南北两山始以沟通。后人为纪念他,将这条长堤称为“苏堤”。相传杭州名菜“东坡肉”,就是苏东坡犒赏疏浚民工的美食。与白居易一样,大诗人苏轼也在杭州留下了众多诗篇,其中最有名的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
1127年,南宋定都临安后,杭州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激增,经济繁荣,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杭州的旅游者,每年除香客外,又增加了各国的使臣、商贾、僧侣,赴京赶考的学子,国内来杭贸易的商人。西湖的风景名胜开始广为人知。当时,西湖泛舟游览极为兴盛,据古籍记载,“湖中大小船只不下数百舫”,“皆精巧创造,雕栏画拱,行如平地。”南宋诗人林升在诗《题临安邸》对当时的盛况做了生动的描绘。另外,诗人杨万里也曾作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盛赞西湖美景。

元明清时期
元朝,西湖依然是歌舞升平的“销金窟”。据《元史》卷23记,在至大二年(1309年),“江浙杭州驿,半岁之间,使人过者千二百余,有桑兀、宝合丁等进狮、豹、鸦、鹘,留二十有七日,人畜食肉千三百余斤。”西域和西欧各国的商人、旅行家,来杭州游览的增多。最为闻名的有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他在游记中称赞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元朝后期,继南宋“西湖十景”,又有“钱塘十景”,游览范围比宋朝有所扩大。元世祖至元期间,曾一度疏浚西湖,作放生池,部分湖面又逐渐葑积成桑田。但到了元朝后期,西湖疏于治理,富豪贵族沿湖围田,使西湖日渐荒芜,湖面大部分被淤为茭田荷荡。
直到明朝宣德、正统年间(1426年—1449年),杭州开始恢复繁荣,地方官也才开始关注西湖。弘治十六年(一说:正德三年,即1508年),知州杨孟瑛冲破来自豪富们的巨大阻力,在巡按御史车粱支持下,奏请疏浚西湖,由工部拨款。据明《西湖游览志》卷一载:“是年二月兴工,……为佣一百五十二日,为夫六百七十万,为直银二万三千六百零七两,拆毁田荡三千四百八十一亩……,自是西湖始复唐宋之旧。”疏浚工程使苏堤以西至洪春桥、茅家埠一带尽为水面,疏浚挖出的葑泥,除加宽苏堤外,在里湖西部堆筑长堤,后人称杨公堤。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钱塘县令聂心汤在湖中的小瀛州放生池外自南而西堆筑环形长堤,形成的独特景观。三十九年,杨万里继筑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规制尽善。池外造小石塔三座,谓之三潭。
清朝,因康熙、乾隆两皇帝多次南巡到杭州,促进西湖的整治和建设。康熙五次到杭州游览,并为南宋时形成的“西湖十景”题字,地方官为题字建亭立碑,使“双峰插云”、“平湖秋月”等未定点的景目,有了固定的观赏位置。雍正年间,还推出“西湖十八景”,使杭州的游览范围进一步拓展。乾隆六次到杭州游览,又为“西湖十景”题诗勒石;又题书“龙井八景”,使偏僻山区的龙井风景为游人注目。乾隆年间,杭州人翟灏、翟瀚兄弟合著《湖山便览》一书,记载西湖游览景点增加到1016处,为杭州最早的导游书籍。乾隆年间兴建的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的昆明湖东西两堤也是模仿西湖苏堤六桥而建的。
明清两代,西湖又经历了几次疏浚,挖出的湖泥堆起了湖中的湖心亭、小瀛洲两个岛屿。
雍正年间,西湖面积尚有7.54平方公里,但葑滩20多公顷,经过大规模的疏浚后,面积广及近代的西山路以西至洪春桥、茅家埠、乌龟潭、赤山埠一带。雍正五年(1727年),浙江巡抚李卫用银四万二千七百四十二两,开浚西湖湖道,在金沙港、赤山埠、丁家山、茅家埠筑石堰各一座,用以蓄泄沙水入湖。嘉庆五年(1800年),浙江巡抚颜检奏浚西湖兴修水利,后由浙江巡抚阮元主持,用疏浚挖出的泥土堆筑土墩(即阮公墩)。至此,现代西湖的轮廓已经形成。同治三年(1864年),创立西湖浚湖局,委钱塘丁丙主事。

近代时期
自清朝末期至中华民国迁台前时期,沪杭、杭甬、浙赣等铁路线以及杭州至上海、南京、宁波等地的公路相继建成,便利的交通条件促进了杭州旅游的发展。除传统的香客外,上海、南京等地游客以及欧美、日本等国的游客也日渐增多。《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纪念特刊》记载,民国19—25年(1930—1936年)外地人到访杭州累计为32,845人。
民国时期杭州旅游资源日益丰富,西湖景点和文物古迹不断增多。政府将孤山的清朝行宫中的御花园辟为公园,民国16年,改称中山公园,公园左侧辟为浙江忠烈祠,祀浙军攻克金陵阵亡将士,还在西泠桥附近建徐锡麟、秋瑾等烈士墓。民国6年,修建了灵隐寺的大悲阁,数次翻修岳王庙、岳坟。民国12—20年间,修建黄龙洞。民国12—13年,修整倾废的钱王祠,并构筑园林。民国22年,修护已倾斜的保俶塔。
民国时期,杭州的公园建设始于湖滨公园。1912年浙江军政府拆除钱塘门至涌金门城墙和旗营城垣,沿湖筑湖滨路,离湖20米处设栏,广种花木,称湖滨公园。长约一里的湖滨公园共分为一至五公园。1922年8月29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在西湖举行特别会议,决定有条件地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国民党,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史称“西湖会议”。1930年春,杭州市政府在长生路之北至钱塘门头,用浚湖之泥填为平地,约21亩余,辟为六公园。1928—1933年,浙江省政府分别在第三公园码头、第二公园码头和第五公园码头建立“陈英士像”、“北伐阵亡将士纪念塔”和“八十八师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

1924年9月25日下午1时40分,有近千年历史的雷峰塔因塔基长期遭盗挖而倒塌,惊动社会舆论。鲁迅为此还特地两度撰文评论此事,而“雷峰夕照”也因此有名无实。1929年6月6日—10月20日,浙江省政府举办首届西湖博览会,参观人数总计达2千余万人次。博览会会址设在断桥、孤山、岳王庙、北山等沿湖地区,旨在提倡国货、奖励实业,除全国一千多个代表团外,还有美国、日本、英国、印尼等国组团参观,为民国时期杭州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盛会。1937年3月下旬,蒋介石与周恩来在西湖边的烟霞洞举行秘密会谈,商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基础,史称“西湖会谈”。[3]

解放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杭州为全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之一。杭州市政府实行封山育林,植树绿化,对西湖进行全面疏浚。在西湖风景区,开辟植物园、花圃,兴建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公园,改建玉泉观鱼、涌金公园,整修灵隐寺、净慈寺、岳庙、三潭印月、湖心亭、印月亭等风景点,在亭子里还可以看见好多的鱼。修筑环湖西路(西山路)、龙井路、九溪路。1959年杭州西湖共接待外国游客1,400余人,港澳同胞2,300余人,国内游客500余万人次。
杭州西湖的秀丽风光得到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青睐。这其中尤以毛泽东经常下榻的刘庄(现为西湖国宾馆)、汪庄(现为西子国宾馆)和林彪建造的七零四工程(现为浙江宾馆)最为知名。1953年12月末,毛泽东在杭州西湖边的刘庄(一说汪庄),主持起草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2年2月末,美国总统尼克松与周恩来在刘庄的八角亭内草签了《中美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外交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文化大革命”后,来西湖旅游人数迅速增加,1978年接待外宾、港澳同胞共计5.3万人次,国内游客约有600万人次。1983年5月,国务院明确杭州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198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指出:“把杭州建设成为我国东南部的旅游中心和国际上第一流的风景旅游城市”。此后,杭州政府修复灵隐寺、天竺寺、净慈寺、岳庙、大成殿和“西湖十景”碑亭等古迹,扩建虎跑等名胜,新建曲院风荷等公园,开辟“灵峰探梅”景点,在黄龙洞、阮公墩创办仿古游乐活动,还办起夜花园、音乐夜市等夜游活动。

1949年时,西湖污泥淤塞,湖水平均深度仅0.55米,湖底水草遍生,大型游船很难畅行。1976年,国家拨专款200万元,开始第二次疏浚西湖。结合驳墈还整修或新建湖滨公园、中山公园、岳坟、苏堤两侧等供游船停靠的大小埠头10余处。另外,1978年至1985年期间,西湖还进行了环湖污水截流工程和西湖引水工程,提高了西湖水体的质量。
1984年,杭州日报社等五家单位发起新西湖十景评选活动。由于兼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人文底蕴,杭州西湖在1982年被评选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在1985年入选中国十大风景名胜。2000年,时隔71年后,西湖博览会再度在西子湖畔举行。新西湖博览会(正式名称为“中国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1.2亿人民币。此后,西湖博览会被确定为杭州一年一度的大型会议展览活动。

21世纪
进入二十一世纪,数项整治西湖环境的大型工程被启动。首先是“西湖南线整合工程”。2002年2月至10月,杭州对西湖南线的四大公园(柳浪闻莺、老年公园、少年公园、长桥公园)进行整合。共拆除围栏2.25公里,拆除建筑6.57万平方米,开挖水系2.60万平方米,新种乔木8000株,草坪和地被植物4.5万平方米。四大公园均实现二十四小时免费开放。杭州西湖是中国首家也是至今唯一一家不收门票的5A级景区。
同年10月25日,在78年前倒塌的雷峰塔旧址上,71.7米高的新雷峰塔建成竣工。从此,雷峰塔与保俶塔“南北相对峙,一湖映双塔”的美景重现西湖,缺失了近80年的西湖十景自此成为完整的全景。
2002年底,杭州市政府启动“西湖西进工程”(即杨公堤景区)、新湖滨景区和梅家坞茶文化村等三大综合整治保护工程。在杨公堤景区建设中,主要恢复了茅家埠、乌龟潭等共计70公顷的水面面积,并与西里湖互相沟通,改善和复原了周边的生态湿地。西湖水面已由原先的5.6平方公里扩大为6.5平方公里,基本上达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积。新湖滨景区包括从断桥起,沿白沙路、圣塘闸、环城西路、湖滨路至二公园的沿湖地带,工程将湖滨机动车通道移入地下隧道,路面改造成为综合性休闲购物步行街。梅家坞地处西湖风景区腹地,为西湖龙井茶的重要产地,通过本次整治,景区恢复了茶文化和农家旅游的风格。2003年起,靠近湖滨路与平海路交叉口附近的西湖水面上建立了音乐喷泉系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去观赏。
2004年国庆节起,杭州花圃、曲院风荷、花港观鱼公园免费向游客和市民开放。加上2002年开放的南线四大公园,西湖沿线成了开放式大公园。2009年3月20日,太子湾公园免费对游客开放。2014年1月中旬起,杭州市政府开始对包括西湖景区在内的高档会所等服务场所展开关停整改等专项行动,以实现“还湖于民,还园于民,还景于民”的反腐和走群众路线工作目标。

列入世界遗产
2011年6月24日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被列入目录的景观范围共计3322.88公顷(包括“西湖十景”以及保俶塔、雷峰塔遗址、六和塔、净慈寺、灵隐寺、飞来峰造像、岳飞墓/庙、文澜阁、抱朴道院、钱塘门遗址、清行宫遗址、舞鹤赋刻石及林逋墓、西泠印社、龙井等其他文化史迹均在这个景观范围之内),缓冲区7270.31公顷,列入的依据标准包括(ii)(即在某期间或某种文化圈里对建筑、技术、纪念性艺术、城镇规划、景观设计之发展有巨大影响,促进人类价值的交流)、(iii)(即呈现有关现存或者已经消失的文化传统、文明的独特或稀有之证据)、(vi)(即具有显著普遍价值的事件、活的传统、理念、信仰、艺术及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连结)。[4]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浙江省境内的首例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也是继江山江郎山(中国丹霞的一部分)后,省内的第二处世界遗产。

地质
关于西湖生成的原因,古代有关书籍记载都较简略。明朝《西湖游览志》卷一载:“西湖三面环山,溪谷缕注,下有渊泉百道,潴而为湖。”近代学者从地形、地质、沉积及水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其中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西湖是由海湾逐渐演变而生的一个潟湖。民国九年(1920年),科学家竺可桢考察西湖地形后发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其称:“西湖原是钱塘江左边的一个小小湾儿,后来由于钱塘江泥沙沉淀下来,慢慢地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潟湖。”竺可桢还从沉积率推断,西湖开始形成年代距今一万二千年前。竺氏认为西湖形成之初,后由于三面山区中的溪流注入,所挟沙逐渐填充西湖,湖面随之逐渐缩小,倘若没有历代的不断疏浚,西湖早已湮废。1924年,地质学者章鸿钊发表《杭州西湖成因一解》,对竺氏的观点又进行了补充:西湖之成,其始以潮力所向而积成湖堤,其继以海滩变迁而维持湖面,二者为形成西湖之重要条件。
但是,潟湖说在现代科学考察中受到了怀疑。1950年以后,地质部门对西湖湖中三岛和湖滨公园地质钻孔取样分析,认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晚侏罗纪时,以今湖滨公园一带为中心,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火山爆发,宝石山和西湖湖底(大部分)堆积下大量火山岩块,由此,曾出现火山口陷落,造成马蹄形核心低洼积水,即西湖雏型。1979年,地质工作者对湖滨钻孔采取的岩样作微体古生物分析后著文认为,根据不同化石的组合,西湖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早期潟湖、中期海湾、晚期潟湖三个阶段,随着钱塘江沙坎的发育,西湖终于完全封闭,水体逐渐淡化,形成近代的西湖。
西湖周围的群山,属于天目山余脉。根据岩性差别和山势高低,可分为内、外两圈。外圈有北高峰、天马山、天竺山、五云山等,属高丘陵地形,山体主要由志留、泥盆纪岩屑砂岩、石英砂岩构成,岩性较坚硬,不易风化侵蚀。峰峦挺秀,溪涧纵横,流水清洌,是西湖泉水最多地带。内圈有飞来峰、南高峰、玉皇山、凤凰山、吴山等,山势较低,属低丘陵地形。山体均为向斜山地,主要由石炭、二迭纪石灰岩构成,易受水流溶蚀,形成了烟霞、水乐、石屋、紫来、紫云等溶洞。内圈的群山,除岩溶丘陵外,还有横亘西湖北缘的葛岭、宝石山,由火山碎屑岩组成,海拔在百米左右。

山水西湖

一山
主条目:孤山
中山公园原为清朝行宫御花园,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公园命名“中山公园”。公园进门迎面石级上书有“孤山”两大字,其中孤字没有一点,人们猜测其意为“孤山不孤”。放鹤亭在孤山东北角,为纪念宋朝以“梅妻鹤子”闻名的林逋而建。浙江省博物馆在孤山南麓,现有各类文物藏
孤山位于北侧外西湖中,海拔35米,面积约0.22平方公里,为栖霞岭的支脉,也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三:“一屿耸立,旁无联附,为湖山胜绝处。”今山上林木葱蔚,多历代人文古迹留存。孤山东西分别以白堤和西泠桥与湖岸相连,且岛上名胜古迹甚

B. 西湖的历史变迁

1949年时,西湖污泥淤塞,湖水平均深度仅0.55米,蓄水量仅400余万立方米。湖底水草遍生,大型游船只能循航道行驶。1950年,国家把治理西湖列入国家投资计划。1951年,杭州市启动疏浚西湖工程,再次全面疏浚治理西湖,至1954年,工程已全部实行机械化操作。本次浚湖工程于1959年浚工,湖水深度平均达到1.808米,最深处2.6米,西湖蓄水量增加到1027.19万立方米。挖出的淤泥填平昭庆寺、清波公园等环绕西湖的田荡、洼地18处。此后,由于湖床泥土冲刷和沉积物的积累,湖水深度又降为1.47米。1976年,国家拨专款200万元,开始第二次疏浚西湖。1980年后,湖水深度又上升为1.5米。除了疏浚工程,杭州市政府还对西湖湖墈进行了全面整修,完工后总长度达29,800米,为西湖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驳墈。结合驳墈还整修或新建湖滨公园、中山公园、岳坟、苏堤两侧等供游船停靠的大小埠头10余处。
西湖引水工程于1985年2月1日正式动工。引水工程从钱塘江闸口段新建取水泵一座,日取水能力为30万立方米,相当于西湖总贮量的三十三分之一。引水后,西湖水体透明度提高5至7厘米。环湖污水截流工程于1978年开始筹建,1981年建成,分南、西、北三线,埋设污水管道17多公里,建污水泵站10座。 1984年,杭州日报社等五家单位发起新西湖十景评选活动,最后新十景确定为:云栖竹径、九溪烟树、虎跑梦泉、黄龙吐翠、满陇桂雨、玉皇飞云、龙井问茶、宝石流霞、吴山天风、阮墩环碧。 由于兼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人文底蕴,杭州西湖在1982年被评选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在1985年入选中国十大风景名胜。
2000年,时隔71年后,西湖博览会再度在西子湖畔举行。新西湖博览会于10月20日至11月10日举行,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1.2亿人民币,大大提高了杭州西湖在国内和国际的知名度。此后,西湖博览会确定为杭州一年一度的大型会议展览活动。
2002年,杭州市启动了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严格遵照“申遗”标准,贯彻“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指导思想,始终贯彻“保护第一,生态优先”、“传承历史、突出文化”、“以民为本、还湖于民”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坚持控制、整治、保护有机结合,着眼长远,立足当前,至2008年,已连续7次隆重推出新西湖。(1)2002年2月20日全面启动西湖环湖南线整合工程,到10月1日向社会开放。该工程开挖水面26900平方米,新建、拆建各种桥梁24座,辟建河埠近10处,复建历史文化景观18处。同时还恢复了雷峰塔、万松书院等景点。(2)2002年底,启动西湖综合保护“三大景区”建设工程,历时300天,至2003年10月1日竣工开放。主要包括杨公堤景区、湖滨新景区和梅家坞茶文化村三大景区。(3)2004年对西湖北线(主要是北山街)以及散落在西湖周边的“一街、二馆、三园、四墓、五景点”等15个历史文化景点进行了整治改造。(4)2005年按照规划继续实施8个项目,分别为两堤三岛、西湖博物馆、龙井村、龙井寺、韩美林艺术馆、北山街部分景点、灵隐头山门牌坊、西湖学研究院等,实现了西湖的第四次推出。(5)2006年继续深化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打好“收官之战”,主要实施灵隐景区综合整治、吴山景区环境综合整治、“龙井八景”恢复整治等三个重点项目,已于国庆前竣工开放。(6)2007年先后实施灵隐景区综合整治二期、吴山景区环境综合整治二期、高丽寺恢复、南宋官窑博物馆扩建、八卦田遗址保护、虎跑公园保护整治、虎跑路沿线及满觉陇村庄整治等7大项目,第六次推出新西湖。(7)2008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又推出第七批八大项目:一是九溪-杨梅岭综合整治工程;二是杭州孔庙复建工程;三是玉皇山南综合保护工程;四是三个“西湖十景”纪念标志项目;五是西湖夜景亮灯优化工程;六是吴山景区综合政治工程三期;七是“梅坞春早”综合整治工程;八是南山“景中村”综合整治工程。

C. 杭州旅游度假

区域概况
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是国务院1992年10月批准建立的十二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位于杭州市区西南,南频钱塘江,北依五云山,总面积9.88平方公里。主要建成有宋城、未来世界、杭州西湖国际高尔夫场三大主题项目和九溪玫瑰园等一批度假单元。
地理环境
度假区位于杭州市西湖区上泗地区,区域总面积为26.66平方公里。度假区与西湖风景名胜区毗邻,东临钱塘江,西靠龙坞、灵山风景区,地势开阔平整。区域外围,东南方向面临宽阔雄伟的钱塘江景,西北面是丘陵山地,现状地形平整,少起伏,地势较低。
自然环境
(1) 气候条件:
度假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具有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的特点,常年风向为偏北东北风,年均降雨量在1375毫米,年平均降雨天数为153.7天,平均日照时数1859.7小时,平均气温16。2C。年均无霜期245天,初霜期在11月中旬,终霜期在3月中旬。
(2) 地质地貌:
度假区北部为山麓低丘地,地质基岩多为泥盆纪的千里岗砂岩,坡度标高12.5米(黄海);南部为钱塘江淤积平原,平地标高为6.4米。钱塘江的水质基本上达到A类水质标准。
交通
目前有之江路、灵梅隧道和绕城公路相连,通达市区非常通滨江区、萧山区和萧山国际机场。
之江路--往东沿钱塘江,经六和塔可至杭州市区; 320国道--往西经受降至富阳; 灵梅遂道--往北经梅家坞和隧道,可至灵隐再达市区; 杭富公路--往南经灵山至富阳市; 绕城公路--往北至留下,往东跨江经闻堰至萧山,在本区全程高架跨越,与区内道路 立体交叉; 之江大桥--往东跨江经浦沿至萧山; 轻轨线(规划中)--往东经之江大桥跨江至萧山,往西至富阳并与杭州市经轨线连接 ,停靠站在中心十字西侧; 水上航线--钱塘江边开辟度假区专用码头。
区内交通
[1]度假区内部干道(规划中)采取环路,环路是联系各功能区块的主通道。绕城公路是快速高架干道。此外,还有度假区专设的游览车道、自行车道、步行道和马车道。
在度假区出入口、轻轨终点站均设有停车场地,在会议中心、庆典公园、水上公园、和度假中心均设有大型停车场。 之江西路在度假区北部横贯东西,连接高尔夫球场。 主环路林荫道,自由弯曲将各功能区串联起来。 支路--各功能区块内部的道路。 自行车道--建立一个便利的非机动车系统。 步行系统--以江滨风景线及商业步行街特色的步行系统。 区内轻轨系统--今后沿林荫环路外侧设立区内轻轨系统。

据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相关负责人透露,近年来,累计投入开发建设资金约32亿元,去年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亿元。实施了珊瑚沙、象山、午山、凌家桥、方家畈、村口等六大农居点建设工程,建成农居34万平方米,在建农居28万平方米,基本满足拆迁安置的需要。开工建设20余条道路,建成之浦路、科海路(一期)、杭富路等13条道路,总长约21公里。抓好上下水、电力、通讯等配套管网建设,度假区南片1#污水泵站已基本建成,转塘污水泵站、转塘自来水泵站、电力杆线上改下等项目都在全面建设中,双流公园也已建成向市民开放。

之江度假区经发局:“五·一”黄金周接待游客超18万人次,门票收入逾千万元

五一黄金周期间,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活动丰富多彩,游人如织,秩序良好,顺利实现了“健康、安全、秩序、质量”四统一的工作目标。“宋城”共接待游客17.925万人次,黄金周的门票收入首次突破1000万元。西湖国际高尔夫球场接待省内外球友休闲打球1229人次;华庭云栖度假酒店、东方苑等共接待游客1500余人次。据了解,节日期间度假区游客人数最多的一天是5月2日,达4.2万人次,门票收入达240万元,外地自驾旅游的散客数量明显呈上升趋势。

民俗文化游是度假区旅游的一大看点。重塑《清明上河图》意境、再现宋代汴京和临安京都繁华的“宋城”景区,长假期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五·一”期间观看《宋城千古情》演出的游客超过 5.8万人次,创该演出游客接待量新高。时尚健康的高尔夫球是度假区旅游的一大亮点。西湖国际高尔夫的9洞灯光球场、扩建一新的会馆、果岭改造工程后更优良的球会草坪品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高尔夫爱好者踊跃参加,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应。华庭云栖度假酒店作为之江度假区第一家按五星级标准建造的旅游度假型酒店,在五一黄金周迎来各地游客计1300余人次,客房入住率突破50%,这对于“五星级”大酒店,无论在哪儿都是眼前一亮的统计数字!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在假期的时候到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休闲游玩,人气不断飙升。

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负责人如数家珍地谈起该地区今天和明天的建设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对之江地区未来的建设信心十足。他告诉我们,至2010年末,我区预算将投入建设资金共约76.48亿元。其中将投入度假区建设资金41.47亿元,投入转塘经济园区建设资金9.68亿元,投入转塘集镇改造建设资金25.32亿元。他向记者描绘了这样的一幅生态一流、风景优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生活富裕的旅游休闲度假之地的美好愿景:至2010年末,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将在道路建设、农居建设、河道整治、自来水并网、电力上改下等方面进行大规模建设,新建道路64条,总计81.7公里;基本建成农居点7处,总建筑面积175.6万平方米;新建、拓宽及整治河道18条,全长47540米;新增道路两侧和河道两岸各15米及规划绿地544.4万平方米;建成投产污水泵站5座;完成5回路220KV、7回路110KV电力杆线上改下;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7座,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以及广场、公交中心、公共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3.46亿元。

从这番描摹中,分明看见了未来美好的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甚至是正在建设发展中的转塘新区。当前,在这一区域无论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景观环境建设,还是经济建设,处处是建设者的身影,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日新月异,完全称得上是“一日千里大发展”。

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趋势

董清源: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局、房管局局长

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全国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开发区之一,南濒钱塘江,北依五云山,为“三江两湖”(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西湖、千岛湖)风景名胜区的最佳接合部,2004年8月,将转塘镇纳入之江度假区,使度假区面积扩大至50.68平方公里。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之江度假区已建成宋城、未来世界、西湖国际高尔夫球场等三大主题旅游项目和云栖假日酒店、东方苑休闲中心等9个度假地,以及九溪玫瑰园、南都高尔夫别墅等一批高档住宅。作为一个区块,之江度假区房产一级市场和二手房市场房售交易均价全市最高。

下一阶段,打响“旅游休闲、文化创业、生态人居、和谐创业”四大区域品牌,着力引进和培育“旅游休闲、文化创意、高端商务、度假房产”等四大标志性产业,带动度假区“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配套产业的联动发展。

2006年着重抓好休闲世界度假村、阳明谷度假村等旅游度假项目建设,力争开工建设“冰世界主题公园”、“极地海洋主题公园”、“之江网球中心”和商务中心,推进会议中心、会展中心、会议度假村、美食度假村、花卉博览城、钱币博物馆等项目。相信,随着这些项目的陆续建成,之江度假区必将成为浙江乃至整个长三角的旅游度假胜地。

转塘规划定为旅游中心镇,逐步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生态型旅游休闲城镇,成为市区西部地区旅游服务、旅游集散、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教育培训、高尚住宅和商务办公的基地。转塘有山有水,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有望江山、狮子山、凤凰山和象山等;东临钱塘江,镇内有团结浦、杜家浦(沿山河)、二轻浦等河道。中国美术学院象山中心校区已建成一期,目前正在进行二期建设。另外,浙江工业大学之江校区、西湖职高、杭州市农业科学院落户转塘。这些,都为转塘提供了很好的人文环境;规划中,转塘有一所高级中学(杭七中)、两所初中、四所小学、四所幼儿园;另外,西湖区第二医院、省人民医院望江山分院也可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

休闲城市与之江转塘区域的发展定位

汤海孺: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之江转塘地区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东方魅力之都杭州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规划,之江板块将打造成为长三角旅游休闲基地,长三角文化创意基地,高品质生态人居家园和大都市和谐创业示范区,大致从以下五方面来进行:

1.打造成为杭州“东方休闲之都”的重要标志区。重点发展主题休闲、都市运动、生态疗养等休闲旅游产品。其中,①之江路沿线和之浦路沿线发展主题休闲区,重点开发现代主题公园和会议度假旅游。②在沿江建设以度假娱乐、都市体育为一体的高档休闲区,与西湖国际高尔夫球场、大清谷生态休闲区相呼应,包括建设沿江星级度假酒店、运动休闲中心、康体保健中心、销品茂、之江航空俱乐部。③在转塘西部建设生态疗养中心(疗养院、老年公寓)、休闲教育培训基地,形成西部生态休闲区。④完善度假区———转塘发展中心的交通集散,酒店住宿、旅游购物等功能,建设旅游集散中心、转塘休闲度假酒店群、大型商业中心、南宋钱币博物馆、休闲旅游街区。

2.打造长三角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以中国美院为依托,设立艺术创作、创意设计、动漫影视制作、艺术品展示交易、产业公共服务五大区块,其中:①美院北路以北、象山路以东区域为艺术创作区,②在美院以南转塘路以北设立创意设计区③依托美院国家动画教育研究基地和宋城影视基地发展动漫创作和展示④在艺术创作区以西设立文化展示交易区,⑤在美院东面杭富路以东绕城公路以内建立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区,

3.打造杭州大都市商务经济的重要载体。积极发展总部经济、研发、会展、金融中介服务商务产业。规划在建设转塘科技经济园东北区块设立科技型企业总部基地、在320国道以南、绕城高速以东和之浦路以西设立总部经济发展区,在其东面配套设立金融中介服务区,配合杭州会展产业发展,设立沿江商务会展区,重点实施国际会议中心和商务中心等项目。

4.打造杭州大都市度假房产的核心区域。①开发之江路高档度假房产。②结合转塘集镇建设开发望江山、象山以南地块,形成转塘精品住宅房产群。③结合创意产业发展,开发西部高档住宅区块,在望江山公园西北面形成文化艺术群落。

5.打造杭州生态型产业的发展区。①以浙江华人生命科技园、杭州卷烟厂等项目为起点,大力发展信息软件、生物医药、卷烟制造等科技型工业,成为杭州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延伸区。②扶持发展蔬菜、花卉、苗木、水产、茶叶、食用菌等特色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成为杭州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示范区。③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

中国美院与之江旅游度假区休闲人居业关系

高法根: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

中国美术学院与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及转塘象山自然成缘。中国美术学院选择转塘象山建设中心校区,一是因为转塘象山山水秀美,其自然生态良好,既有城镇气息,又有田丰林茂之野。少城市喧嚣,多青山绿水,为艺术家建设家园之地;二是此地毗邻杭州主城区,对于中国美术学院来说,无论是近期办学和长期发展,都较适宜;三是整个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的规划既大气开放,又精致和谐,中国美术学院在此建设一个布局合理、建筑别致、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校园有着良好的整体条件。

中国美术学院与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暨转塘相互依存,互相支持、共同发展。中国美术学院象山中心校区的建设,至2008年将基本完成,那时有公共艺术与教育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及与之相关的基础教学部及涵盖10几个设计和公共艺术的专业,还有各专业相关的研究、开发机构。2008年后,中国美术学院将有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成教生、高职生、附中生8000多人,教职员工近千人活跃在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其必然带动该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她即将形成的文化产业会在该区域的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质量改善及人文环境优化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①提升区域的知名度,扩大区域的外围影响,促进区域资源增值。②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文明。③加快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完善,给区域经济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④带动该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校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艺术氛围,将吸引国内外学者游人纷至沓来,其必将推动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旅游业的发展。

中国美术学院无疑已成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最亮的名片。其象山中心校区既是艺术人才成长的摇篮、艺术家的家园,也是坐落于杭州三江两湖之间,集教学、创作、科研、生产为一园,融人文艺术和山水于一体的文化重地。

打造品位房产,之江区块得天独厚

赵杭生:浙江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

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1992年至1999年间,这个阶段是启动阶段,在度假区主要建成了宋城、未来世界等一批主题旅游项目和房产项目的启动。第二阶段是在2000年至2005年间,这一阶段是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房产项目的开发,包括玫瑰园、云栖蝶谷等中高档楼盘的相继建成,使整个区域有了很大的提升。第三阶段是在2006年至2010年间,这一阶段是功能全面形成,价值全面提升飞速发展阶段;杭州休闲之都定位的确立,西博会、休博会和世博会的相继举办,再加上沪杭磁悬浮的开通,将给这一区块带来无限商机。

和谐人居,山水典范

叶晓龙:西房集团董事长

之江度假区转塘的和谐发展包括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和谐发展等三个方面。在西房云溪香山项目实践上,希望能在之江度假区转塘重建一种真正的生活形态,一种自然、休闲的悠居样本,主要着眼处理好与三个方面的和谐关系:

第一个层面:就是人与人的和谐。现代社会交流越来越受到重视。社区的建设必须营造出能让不同阶级、不同地位、不同收入的人都能够比较好地接受的、自然地平等相处的公共环境,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个平等的、自由的、质朴的交流空间。

第二个层面:是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和谐人居是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和谐的状态。最重要的在于能够为居民营造适合健康、安心、舒适居住的大环境。一个注重环保的绿色住区能够与周边的自然环境产生良性的循环影响。开发商要以一种专业的心态去面对想要开发的地方,把立于其上的建筑做成土地生命或者精神的一种延伸,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

第三个层面:人与建筑的和谐生活关系。完整的建筑体系,应该在不断完善中让人享受到合理、舒适的建筑空间,达到人与建筑的圆融、和谐。消费者需要的是空间适应人的作品。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实惠性、科学合理性,在功能性、舒适性、经济性、科学性上达到完美统一,满足不同人的居住需求,

打造休闲、绿色的悠居生活样板

杨书林:杭州市城建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在云溪香山的实际设计中,着重注重了所处地块的特征,设计更加追求质朴、自然、清新的风格,也更加倡导绿色、生态、宜人的居住设计。

特色一:回归自然设计追求;在小区的整体规划中,结合其基地原有特征,形成自然的空间肌理和良好的空间脉络结构;在建筑布局上南北分区错落布置,形成社区内的自然通风,同时满足每一户业主的最大观景视角。

特色二:休闲社区的设计在公共环境的营造上形成多级景观序列。

特色三:重视景观的人性化设计。在小区道路规划设计中,运用了一种创新的道路设计方式———“景观道路体系”。根据地形特征和建筑布局,采用环状道路通行,让道路之间形成“绿岛”,动静分离,使“家”更有远离尘嚣的氛围和环境。

从国际趋势看之江房产与文化产业的未来

俞彩萍:天则咨询总经理

今后十年为度假区的快速发展期,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其内部条件已经具备。综观杭州现有房产发展区块,下沙、三墩和滨江并不适合发展景观文化产业,而西湖与西溪目前可供开发的土地已经不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之江度假区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非常适合建造中高端房产。随着度假区产业配套的日益完善,度假区配套设施及配套房产定会高度密集化,并成为一个产业多方面发展的新兴城镇。

之江度假区产业发展应多样化,以文化产业为主,住宅质量要高,而办公成本要低,以产业园区推动居住产业,建成文化产业聚居地。在建设中,高品质房产需要与高质量产业相配套,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之江旅游度假区的繁荣。

在国际化山水城市营造优雅生活

李新海:浙江华庭房产董事长

杭州兼具江河湖海,形成城景相连、“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市格局。而之江旅游度假区,被称之为“杭州后方的大花园”,位于西湖风景名胜区西南侧,周边有梅家坞、宋城、未来世界、国际高尔夫俱乐部、灵山、大清谷等休闲旅游景点,自然风光优美,山清水秀,田野与山林,营造出一派田园风光。华庭房产作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的参与者,“人文地产”的实践者,之江旅游度假区的建筑应该是一种理想主义在住宅中的实践,也是地方历史在城市中的延续。所以这里的住宅应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是文明和文化的载体,是艺术的创造和建设者生命价值的体现,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统一的安定、美好、和谐的人居空间。

未来人居之展望———生态、文化、科技

虞晓芬:浙江工业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理念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住宅的需求已经从关注生存空间转向更重视人居环境,这是世界性的趋势。未来良好的人居必须同时具有“生态”、“文化”、“科技”三大特征。

从生态来看,转塘地处西湖风景区与之江旅游度假区接合部,周边由梅家坞、宋城、未来世界、国际高尔夫俱乐部、灵山、大清谷等休闲旅游景点,小镇自然风光优美,山清水秀,具备极佳的外部生态环境。从文化来看,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浙工大之江校区、浙大之江校区、宋城华美学校及规划中的文化艺术中心和中学均分布于此,使转塘具备浓郁的文化气息。因此,从大背景来讲,转塘是一个适合开发商打造未来人居的地方,至于能否成功,关键要看开发商对各项细节的处理了

可实现的梦想———之江的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社区环境

张钢婴:杭州日报房产汽车报道部主任

把之江旅游度假区这块风水宝地盛赞为杭州人居环境最后一块瑰宝。因为这里的风水、方位和山水可谓一流。山势的错落有致,背山面水的良好朝向,使之成为藏风聚气之地,这里名山、名水加名士,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喜游之地,如今美院象山校区的入驻更为这里增添了艺术气息。之江旅游度假区就是这么一个“坐拥山水、进退繁华”的人居天堂,这里融宜居、安居和乐居(自然上水的田园之乐,农家茶乡的风俗之乐,历史名踪的思古之乐,旅游景点的动感之乐,中国美院的手工之乐,依傍都市的繁华之乐)于一体。

所以这里的房产品概念应尽可能做得周全点,从单纯的建筑体向业主生活质量的延伸;从一般意义的物业向“人业”渗透,即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去考虑。在外立面、园林、节能、通风与水循环的处理上都要进行认真的思考,考虑到区域的发展,生活的改善,科技的进步和周边的协调(特别是美院),认为小区可以现代、活泼、时尚、超前点。

D. 杭州的环境治理

如果让你用一首诗来描绘杭州,估计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把西湖作为主角。回望“十五”岁月,杭州实现了“打通西湖”、“还湖于民”、“一湖两塔三岛三堤”三大目标,“东热南旺西幽北雅中靓”新格局基本形成,杭州的主角已经不仅仅是西湖,还有西溪、运河等等。

把时光拉回到2001年,杭州有了一次有着深刻意义的决策,从此,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有序推进:2002年国庆节前夕,建成开放西湖南线、雷峰塔、万松书院“一带两点”景区,崭新的西湖第一次推出;2003年国庆节前夕,建成开放杨公堤、新湖滨和梅家坞茶文化村“三大景区”,崭新的西湖第二次推出;2004年国庆前夕,建成开放“一街二馆三园四墓五景点”,崭新的西湖第三次推出。2005年国庆节,两堤三岛、西湖博物馆、韩美林艺术馆、龙井寺、龙井村、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部分景点、灵隐头山门牌坊、西湖学研究院等8大项目揭开面纱,崭新的西湖第四次推出。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总计新建、复建和整治、修缮景区景点80处,美丽的西湖更具神韵。

经过了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一个更加美丽的西湖已经展现在眼前:湖西,杨公堤、梅家坞茶文化村茶客满盈;西湖水面由原先的5.6平方公里扩大为6.5平方公里,基本恢复了300年前西湖的面貌;整修一新的西湖三大经典公园———花港观鱼、曲院风荷、杭州花圃更清丽宜人;重新耸立的雷峰塔让游人领略了雷峰夕照的精彩;整合后连成一体的柳浪闻莺、老年公园、长桥公园等曲径通幽,浓荫绵延;城湖交融的新湖滨成了休闲购物的最佳处……随着西湖周边的大贯通,环湖公园园园相连。

如果说,西湖是杭州的“眉目”,那么,秀水就是西湖的“命脉”。“十五”期间,杭州重在“水”字上下功夫。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不是简单地就西湖而西湖,而是立足于西湖、运河、钱塘江三水共导,通过水环境综合保护工程,“引水入湖”解决西湖水源和水质问题,并结合京杭运河与钱塘江的沟通,使名湖名河名江三水贯通,这不仅使西湖水实现一月一换,还使市区河道水质得到了提高。与此同时,还采取了疏浚、截污纳管、种植水生植物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等一系列措施,西湖水体质量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经过五年时间,杭州的江南水乡生态城市风貌得以重现。在城西,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不少杭州人和外地人第一次踏进这块湿地,就被它扑面而来的江南特有的娟秀气息迷倒。经过努力,杭州的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不断深入,“环境立市”深得人心。“十五”期间,“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令人自豪不已的桂冠先后落到杭州头上,西湖圆梦,把美景如画的杭州变成了杭州人生活的幸福天堂。

E. 杭州市内主要的景点有哪些

1、苏堤春晓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她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她命名为苏堤。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钱十景,足见她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

寒冬一过,苏堤犹如一位翩翩而来的报春使者,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镜,映照倩影,无限柔情。最动人心的,莫过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柳丝舒卷飘忽,置身堤上,勾魂销魂。

苏堤长堤延伸,六桥起伏,为游人提供了可以悠闲漫步而又观瞻多变的游赏线。走在堤、桥上,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展开,万种风情,任人领略。苏堤上的六座拱桥,自南向北依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桥头所见,各领风骚:映波桥与花港公园又相邻,垂杨带跨雨,烟波摇漾;锁澜桥近看小瀛洲,远望保叔塔,近实远虚;望山桥上西望,丁家山岚翠可挹,双峰插云巍然入目;压堤桥约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苏堤春晓”景碑亭就在桥南;东浦桥有理由怀疑是“束浦桥的讹传,这里是湖上观日出佳点之一;跨虹桥看雨后长空彩虹飞架,湖山沐晖,如入仙境。



F. 西湖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历代疏浚
据可靠记载,自唐至清,对西湖之浚治不曾中辍,重要者不下数十次。正因如此,如今西湖的大体格局仍沿袭了唐宋以来的旧貌,显示出西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天人合一的关系。历代浚湖者,其功厥伟,值得铭记。设图表(说明:在西湖的历史上,不乏沉痛的记忆。由于当政者对西湖失治,任其淤塞葑积,西湖曾多次淤塞,濒于湮没。) 朝代失治概况 五代吴越国 西湖多年不修,为葑草蔓蔽。 宋庆历间 葑土日塞,多为豪族占据,湖水益狭。 宋熙宁间 六井及沈公井俱废。 南宋乾道元年以后 临安居民日盛,河流渐塞,舟行困难,西湖淤积。 元代 苏堤以西湖面尽为桑田;苏堤六桥之下,水流如线。 明初 西湖渐成平田,水塞不通。 清雍正时 西湖葑滩严重。440余亩湖面被占为田荡(合约0.29平方公里)3120余亩湖面淤塞成浅沙滩(合约2.08平方公里) 历代疏浚西湖功臣一览 公元时代 人物 职位 主要整治功绩 766-779 唐 李泌 杭州刺史 开凿六井,引西湖水入城,使居民有饮用的淡水。西湖也因民生所系而日益重要。 约822年前后 唐 白居易 杭州刺史 筑堤保钱塘湖(又名上湖,即现西湖),蓄水灌溉农田。湖水每减一寸,可灌溉15余顷。并疏浚李泌时开的六井,以利民用。 907年 五代 钱鏐 吴越国王 疏浚恢复西湖旧观,蓄湖水灌溉农田。吴越王钱鏐置撩湖兵,专事治湖。同时还疏通涌金池,引西湖水通运河,使西湖秀色再现。 1007年以前 宋 王济 杭州知州 重新疏浚。 1017-1021 宋 王钦若 杭州知州 奏请西湖为放生池,禁止采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西湖。 1041年 宋 郑戬 杭州知州 发属县丁数万人,尽辟豪族僧寺规占(西湖)之地。 1060年前后 宋 沈遘 杭州知州 开南井(又名惠迁井,后人称沈公井),以补金牛井之缺。引西湖水入城,以利民用。并禁止捕西湖龟鳖。 1073年前后 宋 陈襄 杭州知州 疏通西湖水源,引入井内,使市民旱年也不缺水。 1089年 宋 苏轼 杭州知州 以百僧度牒为经费(一万七千贯),加上当时救灾留下的钱,用以工代赈,花了二十万工清淤除葑,并用葑草、淤泥,自南至北,筑起一条长堤,横贯湖面,即今苏堤。还于湖中立石塔三座,严禁在石塔内湖面种植菱藕,以免再次湮塞。这次大治,使西湖重又烟水渺渺,绿波盈盈。 1131年稍后 南宋 张澄清、汤鹏举 临安知府 奏请疏浚西湖,增置开湖军兵,造寨屋舟只,专事撩湖之事;又修六井阴窦水口,添置水门斗闸。 1165-1173 南宋 周淙 临安知府 疏浚西湖,补足撩湖兵的缺额;禁令在西湖栽植荷菱等。开运河,重修六井,一仿苏轼遗法。 1181-1189 南宋 张杓 临安知府 兴水利,治法略如周淙。 1247年 南宋 赵与囗 临安知府 作较大规模的疏浚。自六井至钱塘上船亭、西泠桥、北山第一桥、苏堤、三塔、长桥等处,菱荷茭荡,全数去掉,西湖恢复旧观。并自苏堤、东浦桥畔至曲院风荷(当时在洪春桥附近)筑堤,即今赵堤(又名金沙堤)。 1270年 南宋 潜说友 安抚 继赵与囗之后不久,又续浚西湖及附近河道,一自断桥至清湖桥4210尺,一自观乔西至杨四牯乔2335尺,浅者浚,狭者拓,圯者筑,缺者补。置铁窗棂、澄水闸,使浮秽不入于湖中。夹河之家,濯清挹洁,与滨湖无异。 1457-1464年 明 胡浚 杭州知府 在外湖的小范围水面实行了疏浚 1456年 明 孙元贞 兵部尚书 明朝官员主张疏浚西湖第一人。修筑西湖二闸,以蓄泄水利。 1475 明 李义宁良杨瑄 太监浙江布政使浙江按察使 此次整治,涌金门北辟水门,水口通导西湖水自柳州寺后进入城区,通于城河;又在凤凰寺前后筑三桥以通水门,使小舟可以直接进入湖面清淤,以使湖水逐步浚深。 1481-1483 明 刘璋杨继宗梁万钟 浙江布政使浙江按察使杭州知府 再行疏浚,清理、查处继续侵占湖面为田者。 1483年 明 刘敷 都御史 整理石坎。 1499年 明 吴一贯 御史 修筑石堰。 1505-1508 明 杨孟瑛 杭州知府 此次疏浚,从明正德三年(1508)二月开始至九月结束,历时152天,工程浩大。拆毁田荡3480亩,用银28700多两,用了670万个工日。从苏堤以西,一直开浚到山麓止。所挖葑泥,一部分用于补益苏堤,使堤身增高2丈,堤面增阔至5丈三尺,从此西湖再现唐宋旧观。杨还用挖起的葑泥,在西里湖筑起一条与苏堤平行的长堤,堤上自北向而南也建六桥。后人称“杨公堤”。 1539 明 傅凤翔 巡按浙江监察御史 发文禁侵占西湖。 1565年 明 庞尚鹏 巡按浙江监察御史 订立《禁侵占西湖约》,刻立碑石于清波、涌金、钱塘三门。 1607年 明 聂心汤 钱塘知县 以本县力所能及的范围实施疏浚西湖,去除葑泥,并以开辟“放生池”的名义,围绕原湖心寺德生堂(今小瀛洲中心绿地),筑造外堤,形成湖中之湖。 1654年 清 张儒秀 浙江布政司使 立西湖禁约,凡豪势占西湖为私产者,勒令还官。 1685年 清 赵士麟 浙江巡抚 以白金二万余两、民夫二十余万工,复中河道。起涌金水门,历洗马桥、烈帝庙,北循武林门,南抵正阳门,又南抵南新关,凡二十五里。保护西湖 1724年 清 李卫王钧 浙江巡抚浙江盐驿道副使 雍正四年(1726)曾修浚西湖,历时两年,耗银三万七千两银,挖淤三千余亩。雍正九年(1731)又疏浚金沙港,挖沙筑堤,自苏堤东浦桥至金沙港广三丈余,全长六十三丈,名为金沙堤。还增修了“西湖十八景”并主持修撰《西湖志》。 1757年 清 杨廷璋 浙江巡抚 疏浚西湖,在湖岸上逐段设立标记,对有碍水道的地方,清除沙滩方圆一里之多,开挖去土,归为湖面。还在西湖东南西北四岸的涌金门、丁家山、长桥、竹素园竖立碑石,刊刻告文,永禁侵占湖面,同时还对湖岸绘图存案。 1772-1779年 清 三宝 浙江巡抚 致力于浚治西湖 1809年 清 阮元 浙江巡抚 疏浚西湖,费银四千五百两,并用葑泥堆成小岛即今阮公墩。 1815年 清 颜检 浙江巡抚 浚治西湖,历时四个月,湖上积草除,淤泥清,重见“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景象。 1864-1876年 清 蒋益澧 浙江巡抚 创立西湖浚湖局,专责疏浚西湖,委任钱塘名绅丁丙主持其事。 解放初期对西湖的治理
解放前,园林事业凋敝。旧城区公园面积不到四十亩,花圃和苗圃不到一百六十亩,行道树不到五千株。西湖周边大面积山林也破坏严重,六万五千多亩土地,80%以上是童山秃岭,植被荒芜,水土流失严重,加速了西湖淤积。解放初期,为迅速绿化荒山,广大城乡居民加入了义务植树造林的队伍。1950-1957年累计植树造林1956.2万株,基本完成了西湖山区的造林任务,使童山秃岭披上了绿装。经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林相改造等措施,西湖山区出现了林木参天、桂树飘香、色彩斑斓的景观。
整修恢复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解放后,西湖周边景点及古迹历经整修、改造、复建,大多得以重光。灵隐大殿、净慈寺、六和塔、孤山、湖心亭、刘庄、岳庙、玉皇山、苏堤、白堤、三潭印月等主要历史遗迹不仅恢复昔日旧貌,还增添了更多的内涵。同时还辟建了植物园、动物园等景点。疏浚工程1952-1958年,西湖实施了有史以来清除淤泥量最多的一次疏浚。这是一项以恢复西湖库容、彻底摆脱湖泊沼泽化困境为第一要务的抢救性工程。8年间,721万立方米的淤泥被清除,湖水从0.55米加深到1.8米,蓄水量由疏浚前的413万立方米增加至1027万立方米。其中1954-1957年挖泥近612万立方米,数量之多,用时之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是一件惊人之举。
文革后对西湖的治理
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前的治理
1、疏浚工程
1976-1982年,对西湖进行了第二次较大规模的疏浚,总共清除淤泥达18.84万立方米。2、改善西湖水质西湖是一个封闭型的浅水湖,水体自净能力较弱,湖水易枯竭、变质。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因沿岸生产生活污水影响,西湖渐成富营养化湖泊,污染严重。为改善西湖水质,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西湖水域综合保护与整治工程陆续开展,成效显著。(1)环湖截污: 整治时间整治内容 整治成效 1974-1985年 改造西湖柴油船为电瓶船 切断西湖湖面污染的源头 1976-1978年 完成环湖截污工程和西湖驳坎工程 使环湖一带排放的污水不再流入西湖。 1980-1985年 从景区内迁出(或停产)工业企业29家 基本消除了景区的工业废水污染 1984年底 治理西湖周边单位的锅炉650台 环湖建成无黑烟区,减少烟尘降落对湖水的污染 1992年 西湖环湖污水截流工程开启,建成17公里的截污管道及配套污水泵站10座 减少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量 (2)引水配水:1986年9月30日始,西湖年引水量达到1500万立米—4000万立米左右,水体平均透明度提高了8.4厘米。3、整修恢复文物古迹1979年始,西湖十景、岳庙、六和塔景区、净慈寺等曾被严重破坏的名胜古迹逐步得到整修、恢复和完善。白塔、保俶塔、虎跑、灵隐寺、飞来峰造像、秋瑾墓等一大批重要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维修工程也相继展开。4、环湖动迁、绿化工程西湖环湖沿岸区域总面积256.1公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约有80多公顷被60多个单位及居民住宅占用,建筑零乱破旧,严重影响景观。为改变这种状况,1983年起,实施环湖动迁、绿化工程,显著改善了西湖环湖景观面貌。▲1983年,拆除了大华饭店部分楼房及一些居民住宅,辟建为公园,面积1公顷。▲1984年起对圣塘路沿湖地区、望湖楼地区、镜湖厅地区、岳庙前湖口地区以及孤山等五个景区实施拆迁改造,共拆迁单位7个和住户186户,拆除单位用房和居民住宅13515平方米,新增公园绿地5.84公顷,辟建为圣塘景区、望湖楼景区、镜湖厅景区、岳湖景区,打通了环湖通道。
西湖综合保护工程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来对西湖治理的基础上,为更好地保持和恢复西湖景观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使西湖风景名胜区成为自然景观优美、人文景观丰富、服务设施一流、环境整洁卫生、管理科学合理的世界级风景名胜区,从而实现列入世界遗产的目标,自2002年起,杭州市启动了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截止2004年底,杭州顺利完成了南线景区整合工程、湖西综合保护工程、新湖滨景区建设工程、梅家坞茶文化村建设工程、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一期工程五大工程。使西湖生态环境焕然一新,历史风貌得以再现。人们由衷惊叹:西湖更美了。

阅读全文

与杭州梅家坞污水治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真离子交换树脂耐温 浏览:107
废离子交换树脂主要危废特性 浏览:243
农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浏览:964
净水器黄色颗粒是什么 浏览:92
水处理树脂的再生 浏览:143
净水时活性炭可以用什么代替 浏览:152
溴水分离为什么要用蒸馏 浏览:580
污水集中处理站 浏览:232
城市污水处理公司年终总结 浏览:601
宾馆的废水排水量 浏览:237
污水池护栏安装多少钱一米 浏览:943
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品牌 浏览:847
有机树脂类废物主要危害成分 浏览:795
测量纯水用什么仪器测量 浏览:243
反渗透膜进口和国产价格差别 浏览:187
鱼缸过滤设计图纸 浏览:506
饮水机和花洒各什么价 浏览:659
沉雨净水是什么意思 浏览:744
农村别墅屋顶用树脂瓦选什么颜色 浏览:790
厦门前场污水处理厂 浏览: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