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污水知识 > 如果污水中存在不可生物降解物

如果污水中存在不可生物降解物

发布时间:2021-01-31 03:30:19

Ⅰ 生活污水中有哪些污染物类型

您好,莱特抄莱德为您解答。废水袭中的污染物可分为以下分类:

1、固体污染物。包括悬浮物、胶体状杂质、溶解性杂质等。

2、需氧污染物。包括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需氧量、总有机碳等。

3、油类污染物。包括石油类和动植物油。

4、有毒污染物。包括无机化学毒物、有机化学毒物、放射性毒物等。

5、生物污染物。主要指废水中的治病性微生物,包括致病细菌、病虫卵和病毒等。

6、酸碱污染物。酸主要来源于矿山排水、工业废水及酸雨等;碱主要来自碱法造纸、化学纤维制造、制碱、制革等工业废水。

7、营养性污染物。包括氮、磷、钾、铵盐等。

8、感官性污染物。指废水中能引起异色浑浊、泡沫、恶臭等现象的物质、如印染废水等。

生活废水必须经过处理之后才可以进行排放,这些废水中的污染物可以用废水处理设备进行处理。

Ⅱ 难生物降解有机物有哪些

微电解难生物降解有机物指的是不能被未驯化的活性污泥所降解、而经过一定时间驯化后内能在某种程度容上降解的有机化合物。废水中的一些有毒大分子有机物如有机氯化物、有机磷农药、有机重金属化合物、芳香族为代表的多环及其他长链有机化合物都属于难以被微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还有一些有机化合物根本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可称为惰性有机物。因此对含有这类有机物的废水应采取培养特种微生物等形式对其进行单独处理或对其采用 45 厌氧等特殊工艺处理使其部分CODCr转化为BOD5、提高可生化性然后再混合其他污水一起进行二级生物处理。这些难生物降解物质大多具有较强毒性对人体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一旦进入微电解自然水体能长时间残留在水中再通过生物链的不断富集最终进入高等动物如人体就会产生毒性或其他危害。 你可能感兴趣的:酸碱对环境或二级生物处理的影响有哪些

Ⅲ 关于污水处理的问题

污泥减量技术

王 琳 王宝贞

提要: 介绍了目前国内外一些污泥减量的技术和工艺,如版:原生动物和后权生动物摄食细菌法,能减少污泥产量60%以上,对于固定式淹没生物膜法甚至没有剩余污泥产生;微生物强化法,利用外投优化菌种减少污泥排放量16%;投加酶法,将难溶解的大分子有机污染物分解为易于微生物吸收和利用的小分子溶解性有机物,既有利于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又能促进细菌的增殖,能减少污泥产量50%;此外还介绍了超声波技术、臭氧氧化、Cambi工艺和生物细胞溶解系统等一系列方法。

Ⅳ 污水中有机物通过生物降解产物为什么

1.耗氧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

耗氧污染物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肪及其他有机物质(或其降解产物)。在细菌的作用下,耗氧有机物可以在细胞外分解成较简单的化合物。耗氧有机物质通过生物氧化以及其他的生物转化,变成更小、更简单的分子的过程称为耗氧有机物质的生物降解。如果有机物质最终被降解成为二氧化碳、水等无机物质,就称有机物质被完全降解,否则称之为不彻底降解。

(1)糖类的微生物降解 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多糖。单糖如己糖(C6H12O6)——葡萄糖、果糖等和戊糖(C5H10O5)——木糖、阿拉伯糖等,二糖如蔗糖(C12H22O1l)、乳糖及麦芽糖,多糖如淀粉、纤维素[(C6H10O5)n]等。糖类是由C、H、O三种元素构成。

糖是生物活动的能量供应物质。细菌可以利用它作为能量的来源。糖类降解过程如下。

①多糖水解成单糖 多糖在生物酶的催化下,水解成二糖或单糖,而后才能被微生物摄取进入细胞内。其中的二糖在细胞内继续在生物酶的作用下降解成为单糖。降解产物中最重要的单糖是葡萄糖。

②单糖酵解生成丙酮酸 细胞内的单糖无论是有氧氧化还是无氧氧化,都可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丙酮酸,这是糖类化合物降解的中心环节,又称糖降过程。其反应如下:

③丙酮酸的转化在有氧氧化的条件下了丙酮酸在乙酰辅酶A作用下转变为乳酸和乙酸等,最终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在无氧氧化条件下丙酮酸往往不能氧化到底,只氧化成各种酸、醇、酮等,这一过程称为发酵。糖类发酵生成大量有机酸,使pH下降,从而抑制细菌的生命活动,属于酸性发酵,发酵具体产物决定于产酸菌种类和外界条件。

在无氧氧化条件下,丙酮酸通过酶促反应往往以其本身作受氢体而被还原为乳酸:

或以其转化的中间产物作受氢体,发生不完全氧化生成低级的有机酸、醇及二氧化碳等:

从能量角度来看,糖在有氧条件下分解所释放的能量大大超过无氧条件下发酵分解所产生的能量。由此可见,氧对生物体有效地利用能源是十分重要的。

(2)脂肪和油类的微生物降解 脂肪和油类是由脂肪酸和甘油合成的醋,由C、H、O三种元素组成。脂肪多来自动物,常温下皇固态;而油多来自植物,常温下呈液态。脂肪和油类比糖类难降解,其降解途径如下。

①脂肪和油类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 脂肪和油类首先在细胞外经水解酶催化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

②甘油和脂肪酸转化 甘油的降解与单糖降解类似,在有氧或无氧氧化条件下,均能被一系列的酶促反应转变成丙酮酸。丙酮酸经乙酰辅酶A的酶促反应,在有氧的条件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而在无氧的条件下则转变为简单的有机酸、醇和二氧化碳等。

脂肪酸在有氧氧化条件下,经R-氧化途径(淡酸被氧化,使末端第二个碳键断裂)及乙酰辅酶A的酶促作用最后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的条件下,脂肪酸通过酶促反应,其中间产物不被完全氧化,形成低级的有机酸、醇和二氧化碳。

(3)蛋白质的微生物降解 蛋白质的主要组成元素是C、H、O和N,有些还含有S、P等元素。微生物降解蛋白质的途径如下。

①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 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很大,不能直接进入细胞内。所以,蛋白质由胞外水解酶催化水解成氨基酸,随后再进入细胞内部:

②氨基酸转化成脂肪酸 各种氨基酸在细胞内经酶的作用,通过不同的途径转化成相、应的脂肪酸,随后脂肪酸经前面所讲述的过程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总而言之,蛋白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在有氧的条件下可彻底降解成为二氧化碳、水和氨,而在无氧氧化条件下通常是酸性发酵,生成简单有机酸、醇和二氧化碳等,降解不彻底。

在无氧氧化条件下,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都可借助产酸菌的作用降解成简单的有机酸、醇等化合物。如果条件允许,这些有机化合物在产氢菌和产乙酸菌的作用下,可被转化成乙酸、甲酸、氢气和二氧化碳,进而经产甲烷菌的作用产生甲烷。复杂的有机物质这一降解过程,称为甲烷发酵或沼气发醉。一在甲烷发酵中一般以糖类的降解率和降解速率最高,其次是脂肪,最低的是蛋白质。

2.有毒有机物的生物转化与微生物降解

(1)石油的微生物降解 石油的微生物降解在消除烃环境污染方面,尤其是从水体和土壤中消除石油污染物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石油的微生物降解较难,且速率较慢,但比化学氧化作用快10倍左右。其基本规律—直链烃易于降解,支链烃稍难一些,芳烃更难,环烷烃的生物降解最困难。微生物降解石油污染物的化学过程以甲烷为例,反应如下:

碳原子数大于1的正烷烃,其最常见降解途径是:通过烷烃的末端氧化,或次末端氧化,或

Ⅳ PCL,PLA等可生物降解塑料可以在污水中降解吗

PLA的生物可降解性不是无条件的,更不是完全没有环境危害的。PLA生物降解需要满足最内基本的容两个条件:50%-60%的湿度和50-70摄氏度的温度。在此条件下,微生物才有可能经历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逐步将PLA分解。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即不满足温湿度条件的环境下,PLA不能被降解。
这还是针对100%PLA原料的产品,如果为改善其耐温等特性,往往更加难以降解。
也就是说,需要进行单独回收,然后分类,再进行数个月的商业堆肥,PLA才会降解。这无疑需要巨大的能源成本。至于大自然中即可降解,那无非就是厂家未具体说明导致大众对其的误解。

Ⅵ 污水的可生化性怎么判断

用BOD/COD的比值来判断。

BOD/COD大于0.3时,一般认为该废水具有可生化性。

判定废水可生化性能有B/C值法:

B/C>0.58 完全可生物降解;

B/C=0.45~0.58 生物降解良好;

B/C=0.30-0.45 可生物降解;

B/C<0.3 难生物降解;

BOD测定方法使用五日生物需氧量测定法,COD测定使用重铬酸钾法。

还有一种是好氧呼吸参量法。通过测定COD、BOD等水质指标的变化以及呼吸代谢过程中的O2或CO₂含量(或消耗、生成速率)的变化来确定某种有机污染物(或废水)可生化性的判定方法。根据所采用的水质指标,主要可以分为:水质指标评价法、微生物呼吸曲线法、CO₂生成量测定法。

(6)如果污水中存在不可生物降解物扩展阅读:

传统观点认为BOD5/CODCr,即B/C比值体现了废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占有机污染物总量的比例,从而可以用该值来评价废水在好氧条件下的微生物可降解性。在一般情况下,BOD5/COD值愈大,说明废水可生物处理性愈好。

在各种有机污染指标中,总有机碳(TOC)、总需氧量(TOD)等指标与COD相比,能够更为快速地通过仪器测定,且测定过程更加可靠,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出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含量。

无论BOD/COD、BOD/TOD或者BOD/TOC,方法的主要原理都是通过测定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BOD)占总有机物(COD、TOD或TOC)的比例来判定废水可生化性的。

微生物在降解污染物的过程中,在消耗废水中O2的同时会生成相应数量的CO2。因此,通过测定生化反应过程CO2的生成量,就可以判断污染物的可生物降解性。

常用的方法为斯特姆测定法,反应时间为28d,可以比较CO2的实际产量和理论产量来判定废水的可生化性,也可以利用CO2/DOC值来判定废水的可生化性。由于该种判定实验需采用特殊的仪器和方法,操作复杂,仅限于实验室研究使用,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还未见报道。

Ⅶ 废水中不能被好氧微生物费解的有机物可用什么表示

1,生物化学法
生物化学法指通过微生物处理含重金属废水,将可溶性离子转化为不溶性化合物而去除。硫酸盐生物还原法是一种典型生物化学法。该法是在厌氧条件下硫酸盐还原菌通过异化的硫酸盐还原作用,将硫酸盐还原成H2S,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可以和所产生的H2S反应生成溶解度很低的金属硫化物沉淀而被去除,同时H2SO4的还原作用可将SO42-转化为S2-而使废水的pH值升高。因许多重金属离子氢氧化物的离子积很小而沉淀。有关研究表明,生物化学法处理含Cr 6+浓度为30—40mg/L的废水去除率可达99.67%—99.97%[11]。有人还利用家畜粪便厌氧消化污泥进行矿山酸性废水重金属离子的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赵晓红等人[12]用脱硫肠杆菌(SRV)去除电镀废水中的铜离子,在铜质量浓度为246.8 mg/L的溶液,当pH为4.0时,去除率达99.12%。
2,生物絮凝法
生物絮凝法是利用微生物或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进行絮凝沉淀的一种除污方法。微生物絮凝剂是一类由微生物产生并分泌到细胞外,具有絮凝活性的代谢物。一般由多糖、蛋白质、DNA、纤维素、糖蛋白、聚氨基酸等高分子物质构成,分子中含有多种官能团,能使水中胶体悬浮物相互凝聚沉淀。至目前为止,对重金属有絮凝作用的约有十几个品种,生物絮凝剂中的氨基和羟基可与Cu2+、 Hg2+、Ag+、Au2+等重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鳌合物而沉淀下来。应用微生物絮凝法处理废水安全方便无毒、不产生二次污染、絮凝效果好,且生长快、易于实现工业化等特点。此外,微生物可以通过遗传工程、驯化或构造出具有特殊功能的菌株。因而微生物絮凝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生物吸附法
生物吸附法是利用生物体本身的化学结构及成分特性来吸附溶于水中的金属离子,再通过固液两相分离去除水溶液中的金属离子的方法。利用胞外聚合物分离金属离子,有些细菌在生长过程中释放的蛋白质,能使溶液中可溶性的重金属离子转化为沉淀物而去除。生物吸附剂具有来源广、价格低、吸附能力强、易于分离回收重金属等特点,已经被广泛应用。
4,需氧生物处理法
利用需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将废水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的方法。生活污水中的典型有机物是碳水化合物、合成洗涤剂、脂肪、蛋白质及其分解产物如尿素、甘氨酸、脂肪酸等。这些有机物可按生物体系中所含元素量的多寡顺序表示为 COHNS。在废水需氧生物处理中全部反应可用以下两式表示:
微生物细胞+COHNS+O2─→ 较多的细胞+CO2+H2O+NH3
生物体系中这些反应有赖于生物体系中的酶来加速。酶按其催化反应分为:氧化还原酶:在细胞内催化有机物的氧化还原反应,促进电子转移,使其与氧化合或脱氢。可分为氧化酶和还原酶。氧化酶可活化分子氧,作为受氢体而形成水或过氧化氢。还原酶包括各种脱氢酶,可活化基质上的氢,并由辅酶将氢传给被还原的物质,使基质氧化,受氢体还原。水解酶:对有机物的加水分解反应起催化作用。水解反应是在细胞外产生的最基本的反应,能将复杂的高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使之易于透过细胞壁。如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将复杂的多糖分解为单糖等。此外还有脱氨基、脱羧基、磷酸化和脱磷酸等酶。许多酶只有在一些称为辅酶和活化剂的特殊物质存在时才能进行催化反应,钾、钙、镁、锌、钴、锰、氯化物、磷酸盐离子在许多种酶的催化反应中是不可缺少的辅酶或活化剂。在需氧生物处理过程中,污水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酶的催化作用下被氧化降解,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的有机物分子降解为构成单元──单糖、氨基酸或甘油和脂肪酸。在第二阶段中,第一阶段的产物部分地被氧化为下列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二氧化碳、水、乙酰基辅酶A、α-酮戊二酸(或称 α-氧化戊二酸)或草醋酸(又称草酰乙酸)。第三阶段(即三羧酸循环,是有机物氧化的最终阶段)是乙酰基辅酶A、α-酮戊二酸和草醋酸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有机物在氧化降解的各个阶段,都释放出一定的能量。在有机物降解的同时,还发生微生物原生质的合成反应。在第一阶段中由被作用物分解成的构成单元可以合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再进一步合成细胞原生质。合成能量是微生物在有机物的氧化过程中获得的。
5,厌氧生物处理法
主要用于处理污水中的沉淀污泥,因而又称〖HTK〗污泥消化〖HT〗,也用于处理高浓度的有机废水。这种方法是在厌氧细菌或兼性细菌的作用下将污泥中的有机物分解,最后产生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这些气体是有经济价值的能源。中国大量建设的沼气池就是具体应用这种方法的典型实例。消化后的污泥比原生污泥容易脱水,所含致病菌大大减少,臭味显著减弱,肥分变成速效的,体积缩小,易于处置。城市污水沉淀污泥和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完全厌氧消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见图)。在第一阶段,污泥中的固态有机化合物借助于从厌氧菌分泌出的细胞外水解酶得到溶解,并通过细胞壁进入细胞中进行代谢的生化反应。在水解酶的催化下,将复杂的多糖类水解为单糖类,将蛋白质水解为缩氨酸和氨基酸,并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第二阶段是在产酸菌的作用下将第一阶段的产物进一步降解为比较简单的挥发性有机酸等,如乙酸、丙酸、丁酸等挥发性有机酸,以及醇类、醛类等;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新的微生物细胞。

Ⅷ 污水处理中,CODb表示污染物中可生物降解的浓度,BODL表示全部生化需氧量,两者哪个大

当然是COD大了。抄BOD不可能大袭于COD的。从定义上区分:COD是表示化学需氧量,在一定的条件下,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如重铬酸钾或高锰酸钾),氧化废水中的污染物而所需要氧化剂的量,是指示水体被还原性的物质。例如有机物,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等污染的主要指标。通常主要表示为有机物。BOD是表示生化需氧量,是指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在好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分解所需溶解氧的量。COD有可生化与不可生化之分,通常可生化部分就是BOD。BOD/COD的比值可以反映出污水的可生化性。一般大于0.3就说明可生化性比较好。就是说水中易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含量高。易于被微生物氧化分解为简单的物质(如水和二氧化碳)本答案摘自环保通。希望可以帮得到你

Ⅸ 生物接触氧化法可以去除生活污水中哪些污染物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是一种于世纪70年代初开创的污水处理技术,其技术实质是在生物反应池内充填填料,已经充氧的污水浸没全部填料,并以一定的流速流经填料。在填料上布满生物膜,污水与生物膜广泛接触,在生物膜上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的作用下,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得到去除,污水得到净化。

去除有机物

在本工艺中的中空纤维实际上是生物膜的载体,微生物种群在本工艺中的分布与常规的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不同,所以在降解污染物的能力方面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分析生物膜的特点。常规的生物膜法有机物和溶解氧由生物膜同一侧进入膜内部,所以在生物膜的表面好氧微生物生长条件较内部深处要好得多。在表面旺盛生长的微生物消耗了大部分溶解氧,使生物膜内部处于供氧不足甚至无氧状态,于是从生物膜表面至底部出现了供氧充足、缺氧和无氧区域,各区域内分别对应生长的是好氧、兼性和厌氧微生物。这就带来了以下问题:首先,如果污水中有机物浓度过大则表面旺盛生长的微生物将使生物膜生长过厚,从而堵塞载体或滤料间的空隙;其次,因为厌氧细菌产生的代谢物质的作用,导致生物膜脱落;另外,为了保证给微生物足够的溶解氧,一般采用污水流速较快或曝气的方法,这也易使生物膜脱落水中,所以要在其后设一个沉淀池将其分离。

在本工艺中污水的有机物和氧气分别从生物膜的两侧进入,即二者的浓度梯度方向是相反的。这对分解水中的有机物很有好处,如在生物膜的最外层有机物浓度最大但溶解氧浓度最小,而在生物膜的底部则恰好相反,这样好氧微生物的两个生长控制因子得以相互协调和抑制,其结果是使生物膜协调地生长于一个相对固定的厚度范围,不会因有机物的浓度大而过度生长形成堵塞。在试验中观察到的生物膜沿水流方向的生长状态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污水进水端至出水端,有机物浓度相差逾十倍,生物膜的厚度却基本一样,仅仅是生物膜的密实程度进水端较出水端密实一些,颜色也略深一些。同样因为本工艺充纯氧,生物膜上不存在厌氧层,全部生物膜都是活性生物膜。在生物膜的最外层有一个微溶解氧层,在该层有机物的浓度最大。这一情况极适于衣球细菌生长,这种细菌对有机物有着极强的分解能力。

SS的去除

从工艺流程中可看出反应器内水流是由下向上流动的,可将其视为一个竖流式沉淀池与一个接触氧化池的组合体。由于试验的接触时间是3~4h,上升流速仅为0.018~0.024mm/s,只相当于一般竖流式沉淀池所采用上升流速的1/10~1/5,所以污水中所挟带的悬浮物除胶体外几乎全部可以通过沉淀作用而去除。试验中观察到反应器靠近进水口处的混浊程度明显大于其上部,这一现象佐证了上述分析。另外生物膜吸附也去掉了一部分SS。

去除氨氮

由试验结果可知,随着试验时间的推移,处理水中的亚硝酸盐浓度在增加,到45d时,氨氮的去除率已达到60%,但亚硝酸盐氮浓度增加量与氨氮的下降量并不一致。按照硝化过程:

氨氮的减少数量与亚硝酸盐氮的增加数量应当是对应的,但在本试验中并非如此。合理的解释应当是同时还进行着另外两个过程:

由于出水的pH值并未显著降低,猜测以过程(3)为主,但因条件限制,本次试验未能就此加以验证。

去除氨氮效果较好的原因与本工艺中微生物所处的特别环境及其特殊的微生物种群分布有关:在生物膜的最内层即与中空纤维相接部分是溶解氧浓度最大的

工艺设备

部分,而污水中的有机物浓度经过外层微生物的降解后抵达此部位时已经大大降低,在该部位污水中的C/N比值也大大下降,这非常有利于硝化微生物生长。所以笔者认为与其他工艺不同,在本工艺中硝化作用不仅仅是发生在反应器的末端,待污水中总有机物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而是在原污水接触到生物膜一段时间,当有机物浓度略有下降后就已经在其后的生物膜内层开始了。如果原污水的有机物浓度较低,则可以认为几乎全部生物膜内层都有一个生长良好的硝化细菌膜存在。所以得出结论:降解有机物和去除氨氮在本工艺中是同步或部分同步进行的。

本工艺脱除氨氮效果较好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采用了纯氧,这可使硝化微生物的活性提高数倍。

阅读全文

与如果污水中存在不可生物降解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染废水的方法 浏览:752
孩子肚脐怎么除垢 浏览:605
小米空气净化器pro怎么样数值怎么看 浏览:170
小米空气净化器pro风扇叶怎么拆 浏览:362
机油和燃油滤芯什么区别 浏览:404
马勒空气滤芯怎么分真假 浏览:40
热原如何过滤 浏览:950
沁尔康净水器怎么区分废水比 浏览:757
ro185废水比 浏览:893
净水器的水发红是怎么回事 浏览:569
净水机的除垢原理 浏览:271
上海卷式超滤膜 浏览:942
蒸馏测定器参照什么规程 浏览:150
水处理前途 浏览:227
无纺布可以过滤杂质吗 浏览:835
日立怎么拆液压滤芯盖 浏览:790
污水板框机低压进料为什么有倒流 浏览:260
净水器反渗透膜出来的水发臭 浏览:905
ctpps版树脂感光液 浏览:144
反渗透纯水设备广州 浏览: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