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四氯乙烯的制备方法
可联产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分下列二法。
a.直接氯化乙烯和氯在含FeCl3催化剂的1,2-二氯乙烷溶液中,于280-450℃进行反应,生成1,2-二氯乙烷,再进一步氯化成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经蒸馏后,分别用NH3中和、洗涤、干燥,即得成品。
b.氧氯化法以乙烯和氯加成生成1,2-二氯乙烷,1,2-二氯乙烷与氯、氧在以CuCl2和KCl为催化剂以及425℃、138-207kPa条件下进行氧氯化反应,产物经冷却、水洗、干燥后蒸馏,得高纯度产品。 乙炔和氯加热氯化生成1,1,2,2-四氯乙烷,用碱脱去氯化氢得三氯乙烯,再经氯化生成五氯乙烷,然后再用碱脱去氯化氢得四氯乙烯。因乙炔价昂,已逐步为乙烯法等代替。
㈡ 三氯乙烯有毒没有
三氯乙烯; Trichloroethylene; Ethinyl trichloride; Tri; TCE; CAS:79-01-6
理化性质
无色液体,气味似氯仿。分子式C2-H-Cl3。分子量131.39。相对密度1.4649(20/4℃)。熔点-73℃。沸点86.7℃。闪点32.22℃(闭杯)。自燃点420℃。蒸气密度4.53。蒸气压13.33kPa(100mmHg32℃)。蒸气与空气形成混合物可燃限8.0%~10.5% 。几乎不溶于水; 与乙醇、乙醚及氯仿混溶; 溶于多种固定油和挥发性油。潮湿时遇光生成盐酸。高浓度蒸气在高温下会燃烧。加热分解,放出有毒氯化物。加热至250~600℃,与铁、铜、锌、铝接触生成光气。能与钡、四氧化二氮、锂、镁、液态氧、臭氧、氢氧化钾、硝酸钾、钠、氢氧化钠、钛发生剧烈反应。
接触机会
工业上使用三氯乙烯的行业很多,如:金属表面的去油污、干洗衣物、植物和矿物油的提取、制备药物、有机合成以及溶解油脂、橡胶、树脂和生物碱、蜡等。
侵入途径
Tri主要经呼吸道侵入机体,也可经消化道和皮肤吸收。
毒理学简介
人经口LDLo: 7 mg/kg; 吸入TCLo: 6900 mg/m3/10M,160 ppm/83M。人(男性)经口TDLo: 2143 mg/kg; 吸入TCLo: 110 ppm/8H; 吸入TCLo: 2900 ppm。
大鼠经口LD50: 5650 mg/kg; 吸入LCLo: 4800 ppm/4H。小鼠经口LD50: 2402 mg/kg; 吸入LC50: 8450 ppm/4H。兔经皮LD50: >20 mg/kg。
Tri的吸收和排出,随其脂溶度、水溶度、空气中浓度和机体通气量等因素而定。通常约有50~60%的Tri储留在体内,四天后血中仅存微量,约10~20%未经代谢的Tri经肺排出,随尿排出的两种主要代谢物三氯乙醇(TCE)及三氯乙酸(TCA)约占Tri吸收量的80~90%。TCE大部分在24小时内排出。TCA排出较慢,一次接触后,大部分2~3天后排除; 每日接触则持续上升,可达第一天的7~12倍,至周末达最高浓度。
Tri属蓄积性麻醉剂,其麻醉作用仅次于氯仿,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亦可累及周围神经系统和心、肝、肾等实质脏器,能提高交感神经反应性,并使其递质生成增加,从而使心脏对刺激的敏感性增高。给予肾上腺素可引起心室颤动。一般讲,Tri对心、肝、肾的损害较少见。
主要毒性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重者可致昏迷及死亡。液态Tri对皮肤有刺激作用。Tri蒸气对呼吸道及眼睛有刺激性。
临床表现
职业性急性Tri中毒是工作中接触高浓度Tri蒸气或液体所引起的以神经系统改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除神经系统受损外,心、肝、肾等脏器亦可累及。
急性Tri中毒,多由事故引起,发病迅速。中枢神经系统一般先兴奋、后抑制,但主要还是抑制作用。在极高浓度下(53.8g/m3),患者常迅速昏迷而不出现前驱症状。26.9g/m3下可发生昏睡、恶心、呕吐、麻醉。如继续停留可致死亡。
急性三氯乙烯中毒以头晕、头痛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起点,为了便于掌握,分为轻、重两级。
患者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诊断为轻度中毒。
a.有欣快感、易激动、步态不稳; 嗜睡、朦胧状态或短暂的浅昏迷;
b.呕吐。
上述临床表现加重,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诊断为重度中毒:
a.昏迷;
b.以三叉神经为主的颅神经损害;
c.明显的心、肝、肾单一的或多脏器的损害。
根据短期大量接触Tri的职业史和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结合现场卫生学调查,参考尿三氯乙酸含量测定,综合分析,排除其它有关疾病后,可诊断为急性Tri中毒。
Tri中毒应与其它原因引起的意识障碍、三叉神经分布区感觉障碍、周围神经病及心、肝、肾疾病相鉴别。
处理
应立即离开现场。
卧床休息,急救措施和对症治疗原则与内科相同。有昏迷、心跳及呼吸停止者应迅速进行脑、心、肺复苏; 有中枢及周围神经损害者,其治疗与神经科同。可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
注意保护肝、肾功能。忌用肾上腺素。
㈢ 三氯乙烯如何鉴别
三氯乙烯规格(HG/T2542-93)
项 目 指标(优级品)
色度(PT--Co) ≤15
密度 (g/cm3 20℃) 1.46~1.466
蒸馏试验(0℃ 101.325 kPa)
初馏点℃ ≥85.5
干点℃ ≤91.0
馏出95%(V/Y)的温度℃ ≤88.5
蒸馏残渣% ≤0.005
酸度(以HCI计)%或 碱度(以NaOH计)% ≤0.001 ≤0.025
水份% ≤0.01
游离氯 合格
加速氧化试验后酸度(以HCL计)% ≤0.02
纯度% 优级:99.96 一级: 99.5
㈣ 三氯乙烯与什么反应变蓝色
你说的这个现象应该是测试三氯乙烯的酸碱性。
厂家直接生产的三氯乙烯正常情况下为中性,为了更好地应用于工业清洗,通常会加入有机碱等稳定剂,使三氯乙烯呈弱碱性。
用三氯乙烯和等体积的中性蒸馏水摇匀,使中性蒸馏水呈弱碱性,滴入几滴石蕊指示剂,就可以看到蒸馏水呈透明的蓝色。你也可以直接在三氯乙烯中滴入石蕊试试。
希望对你有帮助
贵州蓝天
㈤ 15%三氯乙烯配置
1.乙炔法该方法以电石产生的乙炔和氯气为原料,四氯化碳为稀释剂,氯化铁为催化剂进行液相合成1,1,2,2-四氯乙烷,然后加入石灰。牛奶获得粗制三氯乙烯。粗蒸馏和精馏后,获得产物。由于乙炔价格高昂,因此大多采用乙烯法。
2.乙烯直接氯化法
将乙烯直接氯化以获得四氯乙烷和五氯乙烷的混合物,并且通过将该混合物气相裂解来制备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
3.乙烯氧氯化法
该方法使用乙烯,氧气(或空气)和氯作为原料,并催化氧化以获得三氯乙烯产品。同时,也获得了四氯乙烯。
㈥ 干洗剂三氯乙烯除去衣服上的油污的过程属于什么变化
用干洗剂除去衣服上的油污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目前用于干洗衣物的干洗剂主要是 “四氯乙烯” 和 “石油干洗剂” 两种。四氯乙烯是一种极易挥发的溶液,需要在密封的容器中有一定压力下保存。四氯乙烯是一种很强的溶剂,可以溶解油脂类物质。衣服上的油污就是沾染了油脂的灰尘,四氯乙烯除去衣服上的油污的过程就是油脂溶解于四氯乙烯中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产生化学变化,是物理溶解的过程。衣服和四氯乙烯溶剂混合放置在密封的干洗机的滚筒中,在滚动过程中衣服上的油污和灰尘脏物一同溶解于四氯乙烯中,灰尘脏物则悬浮出来,衣服被取出加热晾晒除去残留的四氯乙烯,含脏物的四氯乙烯则经过过滤、蒸馏回收,这一系列过程都属于物理变化。
㈦ 用三氯乙烯清洗含铅PCB表面后,再用蒸馏的方法回收三氯乙烯,能得到不含铅的三氯乙烯吗
不反应。三氯乙烯是洗去PCB表面的油性成分,与铅无关。
㈧ 三氯乙烯如何回收再利用
三氯乙烯主要用作金属脱脂和羊毛及织物的干洗剂,用做干洗。
它也是一种优良溶剂,可用作苯和汽油的代用品,是树脂、沥青、煤焦油、醋酸纤维素、硝化纤维素、橡胶和涂料等的溶剂。
在医药上用作麻醉剂;
农药上是合成一氯醋酸的原料。(大概是农药制作工厂)
三氯乙烯是一种无色、稍甜味的挥发性液体,是溶解能力极强的溶剂,通常条件下不燃,由于其沸点适中,蒸汽压力高,稳定性强,适合于气洗操作,在工业上用于金属清洗(脱脂彻底)和纤维脱除油脂。利用其溶解力强的特性,常用于清除难于清除的污垢,如半硬化的清漆、涂层剖光剂、较厚的助焊剂。(钢铁厂之类的吧)
也用于萃取剂、溶剂和低温导热油介质 。(化工厂)
据此,可以把废液进行蒸馏处理,回收三氯乙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