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純化水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
4.10微生物限度(薄膜過濾法)
4.10.1取相當於每張濾膜含1g或1ml供試品的供試液,加至適量的稀釋劑中,混勻,過濾。若供試品每1g或1ml所含的菌數較多時,可取適量稀釋劑的供試液1ml過濾。用pH7.0無菌氯化鈉-蛋白腖緩沖液或其他適宜的沖洗液沖洗濾膜,沖洗方法和沖洗量同「計數方法的驗證」。沖洗後取出濾膜,菌面朝上貼於營養瓊脂培養基或玫瑰紅鈉瓊脂培養基或酵母浸出粉腖葡萄糖瓊脂培養基平板上培養。每種培養基至少制備一張濾膜。
4.10.2陰性對照試驗 取試驗用的稀釋液1ml,照上述薄膜過濾法操作,作為陰性對照。陰性對照不得有菌生長。
4.10.3培養和計數 除另有規定外,細菌培養48小時,逐日點計菌落數,一般以48小時的菌落數報告;黴菌、酵母菌培養72小時,逐日點計菌落數,一般以72小時的菌落數報告;必要時,可適當延長培養時間至5~7天進行菌落計數並報告。菌落蔓延生長成片的平板不宜計數。點計菌落數後,計算各稀釋級供試液的平均菌落數,按菌數報告規則報告菌數。若同稀釋級兩個平板的菌落平均數不少於15,則兩個平板的菌落數不能相差1倍或以上。
4.10.4菌數報告原則 以相當於1g或1ml供試品的菌落數報告菌數;若濾膜上無菌落生長,以<1報告菌數(每張濾膜過濾1g或1ml供試品),或<1乘以稀釋倍數的值報告菌數。
這是我們公司的純化水微生物檢測部分內容,請參考。
『貳』 水瓊脂培養基是什麼配方啊
水瓊脂培養基是最普通的培養基配方,添加一些糖,氮,碳等就是最普通,
最常用的培養基。
『叄』 2%水瓊脂培養基配方
秤一克瓊脂糖,加100毫升蒸餾水。但是,一般跑電泳的時候,需要加tae緩沖液,50*tae加2毫升,再加98毫升蒸餾水。
『肆』 怎麼用瓊脂培養微生物(實驗方法,步驟) 現有材料:培養皿,瓊脂粉,各種細菌
大多數細菌可在蛋白腖牛肉膏培養中生長,就是蛋白腖牛肉膏培養基為例實驗步驟如下:
1、培養皿用報紙包起來,滅菌
2、配製培養基,培養基完全溶於水後,調PH值7.2-7.4之間。
3、配製好並調完PH值的培養基中,按1.5%的比例加入瓊脂粉。(教材上寫要加熱溶解後再滅菌,根據工作經驗,加入培養基中,直接滅菌,高溫狀態下,瓊脂自然就溶解了)
4、滅菌後的培養基倒入平板中,瓊脂凝固後,倒置。
5、接種環在酒精燈的火焰上燒紅後,降溫,取一環菌,在平板上劃線。
6、劃線後的平板,倒置放入培養箱中培養。
7、培養24小時後,觀察菌苔形態、菌生長情況。
以上是我工作的步驟,可能與書上有出入,因工作時間長了,有些細節就不太注意了。還是要以微生物實驗書以主。
『伍』 請問有那位老師在培養水稻紋枯病菌的嗎PDA培養基培養的菌落是長這樣嗎
不是紋枯病菌,紋枯病菌在人工培養基上是不產生孢子的,如果是做菌種純化,我建議你不要用PDA,營養太豐富,容易污染雜菌,由於紋枯病菌是半腐生的,用WA就可以了,就是在PDA的基礎上去掉葡萄糖和土豆水煮液,只有水和瓊脂,會長出稀疏,白色,粗壯的菌絲。將菌絲轉接到PDA後培養三天會長出菌核。
『陸』 2%水瓊脂平板如何製作
不知道你要的是哪種類型,做什麼用的,只能簡單說一下
是不是要求水含量2%
血瓊脂平板(BA)
製法:取營養瓊脂(PH7.6),加熱使其溶解待冷至45-50℃,以滅菌操作於每100毫升營養瓊脂加滅菌脫纖維羊血或兔血5-10毫升,輕輕搖勻,立即傾注於平板或分裝試管,製成斜面備用。
用途:1. 一般棉拭子均接種此培養基。
2.尿液,膿液
3.分離細菌標本用。
營養瓊脂
成分
蛋白腖 10g
牛肉膏 3g
氯化鈉 5g
瓊脂 15~20g
蒸餾水 1000mL
製法
將除瓊脂以外的各成分溶解於蒸餾水內,加入15%氫氧化鈉溶液約2mL,校正pH至7.2~7.4。加入瓊脂,加熱煮沸,使瓊脂溶化。分裝燒瓶,121℃高壓滅菌15min。
註:此培養基可供一般細菌培養之用,可傾注平板或製成斜面。如用於菌落計數,瓊脂量為1.5%;如作成平板或斜面,則應為2%。
DHL瓊脂 DHL瓊脂
成分
蛋白腖 20g
牛肉膏 3g
乳糖 10g
蔗糖 10g
去氧膽酸鈉 1g
硫代硫酸鈉 2.3g
檸檬酸鈉 1g
檸檬酸鐵銨 1g
中性紅 0.03g
瓊脂 18~20g
蒸餾水 1000mL
pH7.3
製法
將除中性紅和瓊脂以外的成分溶解於400mL蒸餾水中,校正pH。 再將瓊脂於600mL蒸餾水中煮沸溶 解,兩液合並,並加入0.5%中性紅水溶液6mL,待冷至50~55℃,傾注平板。
『柒』 我用瓊脂煮水為什麼不能完全融化,涼後還析出很多有點怪味。我買的條狀的,像粘起來的糯米紙。請大家指教!
泡軟後先放水和瓊脂,再放糖,瓊脂不溶於糖水(血一樣的教訓啊)有析出物很正常,最後過濾就好了,要是覺得麻煩,可以直接買寒天粉,一個樣的東西,不過糖也是後放,
『捌』 怎樣分離真菌病原物並對病原菌進行純化
(一)、真菌病原物分離的程序
1.分離前的准備工作
分離和培養應該在無菌至少很清潔的條件下進行。
為了保證無菌操作,應注意下面幾點:
1.1 清潔環境:分離工作嚴格說應在無菌條件下進行,無菌室或無菌箱是分離不可缺少的設施。
1.2 若限於條件實驗只能在普通房間進行時,必須對房間進行徹底掃除,清潔環境、搞好衛生。地上多灑些水,以消除室內塵埃,工作台上鋪好濕毛巾,點燃酒精燈。
1.3 分離工作開始前最好將所需的一切用品都准備好,放在超凈工作台內或伸手可及的台外,以避免操作過程中頻繁走動,破壞環境帶來雜菌;
1.4 保證工作人員自身的潔凈,工作前用肥皂洗手;
1.5 無菌操作前還要用70%酒精擦手;
1.6 工作中,特別在進行無菌操作時,呼吸要輕,不要說話等。
2.分離材料的選擇
分離材料的選擇對分離培養的成敗有著決定的影響。
病害材料應盡可能新鮮,如可選擇新近發病的植株、器官或組織作為分離的材料,可以減少腐生菌的污染。
最好在病、健交接處選材取樣。病、健交接處,除材料新鮮,污染的可能性小外,病原菌的生活力強、比較活躍,容易分離成功。
從受害的邊緣部分分離這一原則,對於絕大部分病害都是適用的。
採得的材料如已經敗壞而沾染大量的腐生菌,有時可以採用接種後再分離的方法,即將沾染有腐生菌的病組織作為接種材料,直接接種在健全的植物組織工植株上,等發病後再從病株或病組織分離。先接種再分離的方法,用得較多的是植物病原細菌的分離。
3.組織的表面消毒劑
(1)酒精
用酒精(70%)消毒,只浸很短的時間(幾秒鍾到1分鍾),然後用滅菌水沖洗;
較大的材料往往是在酒精中浸過後,或用棉花塞蘸酒精塗在組織表面,然後都在火焰上將酒精燒去。
(2)升汞溶液(0.1%)
配方為:升汞 1g, 濃鹽酸 2.5mL, 加水 至 1000mL。
將升汞溶於濃鹽酸中,待其充分溶解後,用水稀釋。
升汞劇毒、無色,為便於認識,可在溶液中加幾滴紅染料。
消毒時間因材料質地、發病部位深淺及污染情況而異,一般3~5分鍾。消毒後用無菌水沖洗3~4次。
(3)次氯酸鈉NaClO3
由於漂白粉的成分不固定而影響其消毒效果,目前多改用次氯酸鈉.
消毒所用的濃度一般是3%-5%的水溶液,消毒時間5-15分鍾。
幼嫩的病組織,表面用葯劑消毒時可能會同時殺死其中的病原真菌,消毒時間應盡量縮短。
比較安全的方法是不用葯劑消毒,而以滅菌水洗8、9次。
4.常規分離方法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離方法主要有兩種:
組織分離法和稀釋分離法。
組織分離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稀釋分離法主要用於病組織上產生大量孢子的病原真菌的分離。
植物病原真菌的組織分離的技術與步驟:
1)選取典型的病組織,在病健交界處將其剪成5mm×5mm的小方塊若干,裝於火焰滅菌的小碟中。
注: 選擇新患病的組織作為分離的材料,可以減少腐生菌混入的機會。腐生菌一般在發病很久而已經枯死或腐敗的部分滋生,因此,一般斑點病害應在臨近健全組織的部分分離。
2)向裝有病組織的小碟中加入70%酒精(約半碟)進行表面消毒,十幾秒後倒掉酒精。
注:先用70%的酒精浸2、3s是為了消除寄主表面的氣泡,減少表面張力,70%的酒精亦用於表面消毒,處理的時間較短(一般數秒至lmin)。
3)向小碟中加入0.1%升汞或10%次氯酸鈉溶液(約半碟)進行表面消毒,處理時間可自30秒至3分鍾不等,然後倒掉廢液。
註:升汞溶液消毒的時間因材料而異,可自30s至30min不等,如植物組織柔嫩,則表面消毒時間宜短;反之則可長些一般情況下,需時間3、5min。
4)向小碟中加滅菌水,沖洗3-4次(除去殘留的消毒劑),將病組織轉移到滅菌濾紙上吸去多餘的水(以大大減少病組織附近出現細菌污染)。
5)將吸干水分的病組織移到預先倒好的PDA平板上,注意要用鑷子輕壓組織使其著靠在培養基上。
6)每皿5塊,均勻擺放,倒置於25℃培養箱中培養。4-5天後檢查結果。寫明日期、姓名等。
(二)、真菌病原菌的純化
對一種真菌在進行深入研究以前,菌種的純化是必要的。此外,研究真菌的遺傳和變異、性徵和同宗或異宗配合等現象,都要求菌種從單個孢子(或小段頂端菌絲)繁殖而來。
1.菌絲塊法
一般從形成的菌落的邊緣挑取菌絲體移植培養,這也有一定的純化作用。
2.單菌落法
將菌種上產生的孢子用滅菌水洗下,適當稀釋後,取一定量的孢子懸浮液與熔化後冷卻到45℃左右的瓊脂培養基充分混合,倒平板培養,從形成的單個分散的菌落上移植菌絲體培養。
3.稀釋法
將孢子懸浮液加適量的滅菌水,不斷稀釋到每一小滴懸浮液中大致只有1個孢子。
移植到適當的培養基上培養。
此方法操作比較麻煩,但是比前一種分離法可靠。
4.瓊脂平板表面單孢子挑取法
孢子懸浮液中孢子調節到適當的數量,再塗勻在瓊脂平板表面上。用玻璃針、金屬針或其他器具在顯微鏡下觀察和挑取。
『玖』 如何對污染的菌種進行純化
菌種在分離、保藏和生產過程中,極易遭致雜菌污染,因此必須對染有雜菌的菌種進行提純,方能用於生產。根據污染的類型和程度,需採用不同的純化措施。
(1)排除細菌或酵母菌污染
在菌種培養中,用肉眼仔細觀察培養基表面,不難發現被細菌或酵母菌污染的分離物常出現黏稠狀的菌落。取被純化物接種在無冷凝水、硬度較高(瓊脂用量2.3%~2.5%)的斜面上,再降低培養溫度至15~20℃,利用某些大型真菌在較低的溫度下,菌絲生長速度比細菌蔓延速度快的特點,用尖細的接種針切割菌絲的前端,轉接到新的試管斜面培養基中培養,連續2~3次就能獲得所要的純菌絲。也可打破試管,挑取內部長有基內菌絲的瓊脂塊,移入無冷凝水的培養基上,該法適於被好氣性細菌污染的母種。
(2)排除黴菌污染
黴菌和細菌不同,它和食用菌菌絲很相似,也有氣生菌絲和基內菌絲。分離的方法主要是抑制雜菌生長,拉大食用菌菌絲生長和雜菌菌絲生長的范圍差,從食用菌菌落前端切割,移植入新培養基。雜菌發現越早,分離的成功率越大。嚴格地說,在斜面培養基上的非接種部位發現的白色菌絲,應認為是雜菌菌落,應馬上提純。若有色孢子已出現,一方面易使分生孢子飄散,另一方面其基內菌絲早已蔓延,可能和食用菌菌絲混生一起。如黴菌剛出現孢子且尚未成熟、變色,則可採用前端菌絲切割法提純。轉管時先將菌絲接種在斜面尖端,當長滿斜面後,及時將原接種點連同培養基一起挖掉;如黴菌菌落顏色已深,說明孢子已成熟,稍一振動孢子就會飄滿培養基,若再行上法意義不大。如菌絲蔓延范圍較大,可將0.2%升汞溶液或1%多菌靈處理過的濕濾紙塊覆蓋在黴菌的菌落上,可抑制黴菌生長,防止孢子擴散,後用滅菌接種鏟將表層鏟掉,隨之用接種針鉤取基內菌絲移入新的培養基,如此2~3次。
(3)限制培養
取直徑7~10毫米、高4~6毫米的玻璃環或不銹鋼環,經酒精燈火焰灼燒後趁熱放到斜面培養基中央,將環的一半嵌入培養基內,然後將染有細菌的接種塊放入環內進行培養。細菌生長會被限制在環內,而食用菌菌絲則可越過環而長到環外的培養基上,轉管後即可得到純化。
(4)覆蓋培養
在污染了細菌的食用菌菌絲斜面上傾注一層厚約2毫米的培養基,培養一段時間,當食用菌菌絲透過培養基形成新的菌落時,即可切割轉管。最好進行二次覆蓋。
(5)基質菌絲純化培養
對棉塞長有黴菌的試管斜面,可將試管打碎,取出培養基,用0.1%升汞浸泡2分鍾,用無菌水淋洗,再用無菌濾紙吸干。取一段2厘米的培養基從中部切開,在斷面上用無菌刀片切成米粒大小的塊,移入新的斜面上進行培養。
(6)葯物處理
菌種提純時,可向培養基中注入選擇性強的抗菌制劑,如加入 5~10毫克/升的多菌靈(MBC)、涕必靈(TBZ)或托布津等,可有效地防止菌霉混生;在每毫升培養基中加入30~40毫克鏈黴素、20~30毫克四環素、金黴素,或50毫克高錳酸鉀,可以有效地防止細菌混生;加入灰黃黴素(20單位/毫升),可抑制真菌生長。
(7)破碎菌絲
從試管中取出已污染的培養基,放在0.1%升汞水中處理2分鍾,用無菌水沖洗,無菌紙吸干,再放入有玻璃珠的無菌水內,經組織破碎,稀釋後注入平板培養,取其單個菌落純化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