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核集團二七二鈾業有限責任公司的50年創新發展 走向「核優民強」
中核集團二七二鈾業有限責任公司是1958年5月31日經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同志親自選定廠址,同年7月開始興建的中國第一座大型鈾水冶純化工廠,也是中國生產核純級鈾氧化物的純化廠,曾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提供了合格的原料。
經過50年的創新發展,中核集團二七二鈾業有限責任公司是(中核二七二廠)已成為集化工、機電、建築、經貿、勞務等多行業、多品種的業務為一體的軍民結合型企業,積淀著「事業高於一切,責任重於一切,嚴細融入一切,進取成就一切」的核工業精神。
穿著草鞋起步,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提供合格原料
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作出了發展中國核工業的偉大戰略決策。作為中國第一個鈾水冶純化廠,二七二廠擔負著從鈾礦石和鈾精礦中提煉二氧化鈾的艱巨任務。
從頭開始,從零起步。在黨中央的號召下,為了祖國的核事業,為了早日拿出合格的二氧化鈾,一大批經過組織嚴格挑選的優秀青年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匯集到衡陽這片神奇的土地。
萬事開頭難。沒有住房,糧食緊缺,甚至連像樣的路都沒有,勞改農場留下的草房、牛棚、馬廄、豬圈統統成了建設者們的住房。修公路、架電線、建水廠,所有的生產、生活設施全都是職工們自己去干。
那時物質極度貧乏,廠里開展「土方大會戰」,參戰的小夥子和姑娘們,全是光著腳丫上陣。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年輕人壯著膽子向領導提出「請發一雙草鞋吧」的「苛刻」要求。市場上沒有草鞋賣,廠領導只好組織會戰的工人們利用空餘時間撿筍殼一個一個地編。大家穿上草鞋幹活,加快了施工進度,也為二七二廠留下了「穿著草鞋起步」的佳話。
土方會戰勝利後,工廠又克服了由於原蘇聯單方面撕毀協定帶來的種種困難,組織全廠工程技術人員圍繞設計、工藝、分析、設備等所有流程,組成攻關小組,自力更生,積極開展攻克「五關」(安全防護關、自動控制關、設備維修關、原材料供應關和化驗分析關)、佔領「五尖」(浸出、吸附、萃取、結晶、煅燒5項尖端技術)活動。在短短的兩年多時間里,先後解決了500多個質量、安全和技術問題,攻克了大型設備吊裝、不銹鋼焊接、耐酸襯里、特殊設備安裝和試車、試生產中工藝等技術上的重重難關,於1962年9月14日加工出合格的二氧化鈾產品,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成功提供了原料。
進行二次創業,建成軍民結合型化工冶金企業
20世紀80年代,隨著國家對國民經濟的戰略調整,二七二廠積極貫徹「保軍轉民、軍民結合」的方針,利用軍工技術和人才優勢,先後開發了核電級二氧化鈾、鈦白粉、蛋白酶、聚合硫酸鐵和硫磺制酸等多種民用產品。
1991年初,二七二廠接到了生產核電級二氧化鈾的任務。他們僅憑著一份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標准,對整個生產線進行全面的調查,從試驗設備製作到工藝參數確定,全靠科技人員和工人們嚴格細致地摸索前進。經過一年多的努力,1992年2月28日生產出優質的核電級二氧化鈾,填補了我國核電燃料原料生產的空白。
中核集團二七二鈾業有限責任公司(中核二七二廠)在抓好核品生產的同時,大力開發民用化工產品。工廠充分發揮工程技術人員和廣大職工的聰明才智,連續攻克工藝設備、廢水處理、蒸氣供應和資金籌措等四大難題,使民品鈦白粉達產達標,其生產規模、技術水平在國內同行業中名列前茅。硫磺制酸、聚合硫酸鐵、鉬酸銨、肌醇、中性蛋白酶等其他民品生產經營保持良好發展勢頭。二七二廠已成為一家軍民結合型的化工冶金企業。
中核集團二七二鈾業有限責任公司(中核二七二廠)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鼓勵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十五」期間,一大批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在生產中得到應用,有七項科研成果獲得國防科工委和省國防科工辦的獎勵,有204項科研成果和842條合理化建議在生產、經營、管理中得到實施。2002年,二七二廠與北京化冶院合作的「高濃度鈾TBP萃取制備核電級硝酸鈾醯工藝流程研究」獲國防科工委二等獎;「金紅石型鈦白粉生產工藝研究與應用」、「水吸收後處理氮氧化物」等三項成果獲湖南省國防科技系統「十五」期間新技術推廣一等獎,為企業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實施科技創新,走「優核強民」發展之路
中核集團二七二鈾業有限責任公司(中核二七二廠)在50年的創新發展中,不僅創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鈾水冶純化科技體系,也培育了一代具有崇高獻身精神的工人和科技人才,他們在完善和發展自我的過程中,也把核事業不斷地推向了前進。
中核集團二七二鈾業有限責任公司(中核二七二廠)的「硝酸-熱水淋洗飽合樹脂上鈾」等三個科研項目曾分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使工藝水平達到國際水平;1985年「二氧化鈾」榮獲國家金質獎,1987年「八氧化三鈾」獲國家金質獎;工廠還先後獲「國家一級計量單位」、「全國設備管理先進單位」、「全國環境優美工廠」、「湖南省六好企業」、「核工業部六好企業」等榮譽稱號。
中核集團二七二鈾業有限責任公司(中核二七二廠)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鼓勵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十五」期間,一大批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在生產中得到應用,有7項科研成果獲得國防科工委和省國防科工辦的獎勵,有204項科研成果和842條合理化建議,在生產、經營、管理中得到實施,並獲得表彰。2002年二七二廠與化冶院合作的「高濃度鈾TBP萃取制備核電級硝酸鈾醯工藝流程研究」獲國防科工委二等獎;「金紅石型鈦白粉生產工藝研究與應用」、「水吸收後處理氮氧化物」等三項成果獲湖南省國防科技系統「十五」期間新技術推廣一等獎,為企業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七二廠新工藝的誕生,新成果的取得,無不浸透著二七二人嚴細創新的奉獻精神和團結進取的攀登精神。隨著核工業的快速發展,二七二廠將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按照「寓軍於民、軍民結合」的發展要求,「做大規模、做強品牌、做優特色」,走「優核強民」的光明發展之路。
❷ 大家一提起水冶,是不是這種反應
嗯,去過幾次水冶,基本算是小小康城鎮,依靠九龍山的煤礦資源和附近工廠,算比較富裕。但是素質吧,我看就別說了,小城鎮的人,沒什麼素質可言,總體受教育程度低,社會環境復雜,更多的時候有事不是依靠法律,而是人情事故。當然,我說的不僅僅是水冶,水冶只是咱安陽和附近一些城鎮發展的一個縮影。 查看原帖>>
❸ 河南安陽有個鎮叫水冶還是叫水治,誰能告訴我名稱的來歷打賭急用,採納有獎。
我是安陽的 來幫你回答下 河南安陽縣西部一個鎮 水冶鎮 也是安陽縣經濟的強鎮,緊靠太行山腳下。
來歷的話 水冶 出名的就是珍珠泉 我想應該跟有關
水冶鎮是晉、冀、魯、豫四省重要交通樞紐,素有「銀水冶」之美稱。當年我國軍隊曾與日軍在這里展開激戰。據《水冶志》記載,水冶鎮的發軔與得名,源於南北朝。公元552年,北魏尚書僕射高隆之在水冶建爐煉鐵,製造兵器和農具,初名「牽口冶」,後以引水鼓爐,冶鐵造器,故改名「水冶」。金代曾改水冶鎮為輔岩縣城,明代恢復水冶鎮舊名,清代因看重珍珠泉的風景,一度改名為珠溪鎮,後恢復水冶鎮舊名至今。清咸豐時在水冶鎮原土城基礎上改築十七米高的青石石頭城。古城踞險臨溪,古樸典雅,有城門五座,土建敵樓,可惜於建國後拆除。 水冶有珍珠泉,泉在該鎮西門外,錯落迤邐大小四五處,湖面計約十餘畝。清澈泉底,大小緩急不等的千百水柱,間歇地湧出水面,然後四下散開咕嚕有聲,似串串珍珠,如朵朵銀花。泉邊有數十參天松柏,尤以湖心亭畔柏門最奇。東西兩株古柏離地數尺後,合二為一直插雲天,形成門狀,故叫「柏門」。「柏門」倒影與湖沼之「珍珠」爭奇斗艷,景名曰「柏門珠沼」。元代詩人許有壬《水冶道中》寫到「人煙仍古邑,村落帶清泉。修竹雲千畝,垂楊翠天淵......」對珍珠泉及珠溪景色備極贊許。傳說宋朝初年,大將韓琦進軍太行路過水冶,士卒乾渴難耐,步履維艱。韓琦命人找水,怎奈四處盡是荒山禿嶺,難覓滴水。韓琦憤而拔劍插入地下,仰天長嘆。就在他拔出寶劍的瞬間,只聽一聲悶響,平地湧泉,浪花飛卷,狀似串串珍珠,「珍珠泉」從此誕生。當地人喜得一潭好水,飲用漿洗之餘,鼓爐煉鐵,由此也有了水冶的美名
水冶珍珠泉簡介
早在1600多年前,珍珠泉這處天下名泉就被載入了史籍。傳說自宋代開始,珍珠泉就有了號稱「安陽八大景」之一的「柏門珠沼」奇觀。千百年來,珍珠泉這處母親泉默默流淌著乳汁,養育了一代代子民,也成就了水冶鎮這一千年古鎮獨特的冶金文化,奠定了水冶鎮的文化、商業中心地位。
珍珠泉五泉之一的馬蹄泉,水冶鎮13萬人的生產、生活用水主要由這處擁有800平方米水面的泉供應著。它所屬的珍珠泉水系在水冶遭遇了兩處斷層岩,形成了天然蓄水層。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古鎮水源充足,為冶金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水冶之所以得名,與珍珠泉和冶金業的發展不無關系。」北魏時期,水冶被稱為相州牽口冶,到後魏時期,當地才改名為水冶。據史載,後魏時期,「由僕射高隆之監造,引水鼓爐,名水冶。」直到今天,水冶鎮還有「鐵爐溝」、「煤渣坡」等地名。後來,水冶鎮逐漸成為歷代重要的工業中心和商業中心。
珍珠泉還與歷代名人有著不解之緣。珍珠泉由少白泉、馬蹄泉、拔劍泉、狗刨泉(卧龍泉)、心字泉組成。其中,拔劍泉等3泉的名字來源和宋代名相韓琦有關。韓琦的老家就在現在的水冶鎮向陽居委會。據民間傳說,韓琦征伐西夏期間,途經水冶,他將劍從土裡拔出後地上湧出泉水,該泉命名為拔劍泉,其寶馬踏出馬蹄泉。這一傳說雖不足信,卻使這一千年古泉變得富有文化韻味,令一代代遊人玩味不已。珍珠泉還留下了許多古碑刻和詩句,如明代詩人曹應秋就詠道:「為饒名勝跡,偶爾到仙游。出地聲如沸……」民國17年,馮玉祥將軍出資5000大洋用於珍珠泉的維修和建設,並把珍珠泉命名為「平民公園」。後人為紀念他,修建了馮公亭。該亭因戰亂被毀,而今只剩下一個基座。
千年滄桑珍珠泉,如今該泉還發揮著重要作用。1971年,珍珠泉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珍珠泉公園內種植著4棵上千年的古柏。其中兩棵古柏樹身合二為一,形成了著名的「柏門」。由於珍珠泉繫上升泉群,泉內水珠如沸,在清澈見底的泉水中急劇上升,形成了「珠沼」的奇觀。柏門和珠沼合稱「柏門珠沼」。王用文告訴記者,「安陽八大景」中,現在只有「柏門珠沼」和「善應松濤」還存在,其他的都被歷史的煙塵湮沒了。
「柏門珠沼」的奇觀曾經面臨著消失的危險。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珍珠泉曾經3次斷流。經歷過千年滄桑的珍珠泉像個慈祥的母親,再也無力承受兒女們無盡的索取了。
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珍珠泉有史以來第一次斷流,珠沼景觀消失。1999年12月,珍珠泉冬季竟然斷流。7個月後,一場大雨才使母親泉起死回生。2003年,珍珠泉再次乾涸。
上游有300多眼機井,還有許多礦山和選煤廠,珍珠泉怎麼能不幹?由於珍珠泉水系區域內工農業的發展,珍珠泉的水位在下降。珍珠泉碑林一塊清代道光年間的石碑上面的碑文記載了兩個人在珍珠泉附近開礦受到處理的情況:「如有不法棍徒膽敢故違禁令,一經訪獲告發,定行拘案。」
❹ 黃餅是什麼
以重鈾酸鹽或鈾酸鹽形式存在的鈾鈾濃縮物的俗稱。黃餅是核工業中的一種重要原料,也是核燃料生產過程中必需的一種中間產品,其主要成分是重鈾酸銨,黃色,常加工成餅狀,因此得名。「黃餅」通常是從粉碎後的天然鈾礦石經多種溶液萃取,沉澱而來。「黃餅」名稱源於根據最初的生產工藝,產出的非純凈成品的顏色和形態,而通過現代先進科技手段生產的「黃餅」,實際上呈褐色或者黑色,而不是黃色。
基本信息
學科
核地質學
黃餅是什麼
(NH)4U207(重鈾酸銨)
它是鈾水冶廠的主要產品,也是鈾純化廠的原料,其中鈾含量一般為40%~70%。鈾水冶廠製取黃餅主要有以下兩種方法:(1)從酸性含鈾溶液中沉澱重鈾酸鹽的鹼中和法。常用的鹼性沉澱劑鈾氫氧化銨、氣態銨、氧化鎂、苛性鈉等。控制中和最終pH值為6.5~8.0,鈾以相應的重鈾酸鹽沉澱下來。(2)從鹼性含鈾溶液中沉澱重鈾酸鈉的氫氧化鈉沉澱法。當溶液中加入氫氧化鈉,使pH值大於12時,鈾開始水解沉澱,沉澱產物被認為是重鈾酸鈉和組成復雜的多鈾酸鹽的混合物。沉澱得到的黃餅通常需要洗滌和過濾脫水,以最大限度地除去雜質。過濾脫水後的黃餅經過乾燥、煅燒再包裝出廠;液可允許含有一定的水分,送到鈾純化廠集中乾燥、煅燒。
黃餅
最初,構成黃餅的混合物並沒有被精確分布出來。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礦業署仍然認為它的主要成分是重鈾酸銨或者重鈾酸鈉。目前,黃餅中已確定的成分包括重鈾酸鈉,重鈾酸氨,硫酸鈾,鈾的氫氧化物以及其它形式的鈾的氧化物。
黃餅的用處
黃餅
黃餅是核工業中的一種重要原料。 由於黃餅的狀態較為穩定,通過密封等措施不會對人造成危害,因此通常使用黃餅對鈾化合物進行儲存、運輸、交易。但人體如果直接接觸「黃餅」後,內臟器官會受損,吸入「黃餅」粉塵屬接觸形式之一。目前,幾乎所有開采鈾礦的國家都生產黃餅。但黃餅並不能直接用於核反應堆,而一般用於提煉濃縮鈾。
❺ 黃餅的黃餅是什麼
(NH)4U207(重鈾酸銨)它是鈾水冶廠的主要產品,也是鈾純化廠的原料,其中鈾含量一般為40%~70%。鈾水冶廠製取黃餅主要有以下兩種方法:(1)從酸性含鈾溶液中沉澱重鈾酸鹽的鹼中和法。常用的鹼性沉澱劑鈾氫氧化銨、氣態銨、氧化鎂、苛性鈉等。控制中和最終pH值為6.5~8.0,鈾以相應的重鈾酸鹽沉澱下來。(2)從鹼性含鈾溶液中沉澱重鈾酸鈉的氫氧化鈉沉澱法。當溶液中加入氫氧化鈉,使pH值大於12時,鈾開始水解沉澱,沉澱產物被認為是重鈾酸鈉和組成復雜的多鈾酸鹽的混合物。沉澱得到的黃餅通常需要洗滌和過濾脫水,以最大限度地除去雜質。過濾脫水後的黃餅經過乾燥、煅燒再包裝出廠;液可允許含有一定的水分,送到鈾純化廠集中乾燥、煅燒。
最初,構成黃餅的混合物並沒有被精確分布出來。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礦業署仍然認為它的主要成分是重鈾酸銨或者重鈾酸鈉。目前,黃餅中已確定的成分包括重鈾酸鈉,重鈾酸氨,硫酸鈾,鈾的氫氧化物以及其它形式的鈾的氧化物。
❻ 楊承宗的研製原子彈
楊承宗回國後先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工作,錢三強所長請他擔任該所第二研究大組的主任。當時該所的科研工作分為四個大組,第一大組的主任是趙忠堯,第三大組的主任是王淦昌,第四大組的主任是彭桓武。
當時近代物理所人才濟濟,但精湛於放射化學研究的唯有楊承宗一人,又加之受西方國家的封鎖和禁運,缺乏寶貴的技術資料和實驗方法,工作非常困難。他親自編寫放射化學方面的教材,開設「放射化學」和「鈾化學」等專業課,為那些從來沒有接觸過放射化學的新的大學畢業生們系統講授放射化學專業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後來又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授課,為國家培養更多的放射化學人才。當近代物理所的大樓里容納不下這支放射化學的新生大軍時,楊承宗在大樓旁邊籌建了全國第一個放射化學實驗小樓。到1956年下半年,近代物理所從事放射化學的專業人才已從他回國時僅他和郭挺章及兩位年輕大學畢業生,發展到兩個研究室近30人,他則同時出任這兩個研究室的主任。1958年,他又被請到剛剛組建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任放射化學和輻射化學系主任。
身為「洋博上」的楊承宗不僅開創了中國的放射化學研究,在危險工作面前也身先士卒。解放初期,在北京協和醫院鐳輻射源(美國人遺留下來,後遭日本人破壞)的修復中,楊承宗在當時毫無防護設備的情況下,挺身而出,連續奮戰,終於以他精湛的技術將其修好,保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可這卻導致了他後來一隻眼睛失明,另一隻眼睛視力也大幅下降。
1961年3月,楊承宗的人事關系從原子能所調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一個星期以後,他又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借調到二機部所屬第五研究所兼任副所長,主持全所業務工作。同時,他仍要在每個星期三和星期六,趕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授課和處理系裡的各種事務。在兩副領導的重擔壓力下,忙得很難見到子女一面。
楊承宗剛剛到五所時,面對的是一個蘇聯停止援助,撤走專家,又深受極左路線和反右傾之害的大攤子,科研秩序混亂、人心渙散。垃圾、加工後的廢礦渣、未破碎的礦石到處堆放,整個所區像一個破舊的工地。在這個「破舊的工地」上怎麼可能研究並最終提煉出核燃料來滿足第一顆原子彈試爆的需要?無怪乎二機部劉傑部長要問他:「為什麼中國的原子能事業不能大踏步地前進?」並親自把他安排到五所主持業務工作。楊承宗只好又一切從頭開始。為了消除極左思潮對廣大科技人員的影響,身為非黨員業務副所長卻要從鼓勵科技人員勇攀高峰、為中國造出自己的原子彈而努力的政治思想工作開始,還要配合所內各級領導設法改善所內員工的物質生活,讓他們在三年困難的特殊時期有基本的能量供應。他整頓所內的科研秩序,為五所的科學研究工作大量購買圖書和增加必需的儀器設備。不久,一批世界先進水平的水冶流程、新的分析方法和新的有機材料等重大研究成果便不斷地從五所產生。五所從一個爛攤子一躍而成全國一流的研究所,中國的鈾工業也從無到有,開創了天然鈾工業生產的歷史。
這期間他領導全所科技人員,在中國第一批鈾水冶廠還沒有建成的情況下,在五所因陋就簡,自己動手建成一套生產性實驗裝置。經過兩年多的日夜苦戰,純化處理了上百噸各地土法冶煉生產的重鈾酸銨,生產出了符合原子彈原材料要求的純鈾化合物2.5噸,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成功試爆提前3個月准備好鈾原料物質。二機部下文給研製原子彈有功人員晉級嘉獎,但由於楊承宗的行政關系隸屬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不屬於二機部,所以盡管他為此立下了汗馬功勞,卻與此次嘉獎晉升無緣。他從來不對別人提起過此事,即使是其子女還是在「文化大革命」之中什麼事情都被抖落出來的時候才知道。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後,站在學科最前沿的楊承宗馬上為二機部五所的前途擔憂起來。他多次說: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有像五所這樣上千人規模的鈾礦選冶研究所;中國的鈾礦資源並不豐富,總有挖空的一天,到時沒有飯吃就來不及了!原子彈不能當飯吃!五所要改變單一方向,要注意應用!今天回想起來,這是何等的遠見卓識!可是忠言逆耳,他逐漸不被重用。這些勸誡也成了他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判的口實。1969年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搬遷,五所軍管會不同意他留下來,楊承宗再一次從事業的高峰被迫離開,搬到安徽省合肥市。
❼ 核能的核能知識
所謂輕核聚變是指在高溫下(幾百萬度以上)兩個質量較小的原子核結合成質量較大的新核並放出大量能量的過程,也稱熱核反應。它是取得核能的重要途徑之一。由於原子核間有很強的靜電排斥力,因此在一般的溫度和壓力下,很難發生聚變反應。而在太陽等恆星內部,壓力和溫度都極高,所以就使得輕核有了足夠的動能克服靜電斥力而發生持續的聚變。自持的核聚變反應必須在極高的壓力和溫度下進行,故稱為熱核聚變反應。
氫彈是利用氘、氚原子核的聚變反應瞬間釋放巨大能量這一原理製成的,但它釋放能量有著不可控性,所以有時造成了極大的殺傷破壞作用。目前正在研製的受控熱核聚變反應裝置也是應用了輕核聚變原理,由於這種熱核反應是人工控制的,因此可用作能源。 1.可控核聚變的發生條件
產生可控核聚變需要的條件非常苛刻。我們的太陽就是靠核聚變反應來給太陽系帶來光和熱,其中心溫度達到1500萬攝氏度,另外還有巨大的壓力能使核聚變正常反應,而地球上沒辦法獲得巨大的壓力,只能通過提高溫度來彌補,不過這樣一來溫度要到上億度才行。核聚變如此高的溫度沒有一種固體物質能夠承受,只能靠強大的磁場來約束。此外這么高的溫度,核反應點火也成為問題。不過在2010年2月6日,美國利用高能激光實現核聚變點火所需條件。中國也有「神光2」將為我國的核聚變進行點火。
2.核聚變的反應裝置
可行性較大的可控核聚變反應裝置就是托卡馬克裝置。
托卡馬克是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性容器。它的名字Tokamak 來源於環形(toroidal)、真空室(kamera)、磁(magnit)、線圈(kotushka)。最初是由位於蘇聯莫斯科的庫爾恰托夫研究所的阿齊莫維齊等人在20世紀50年代發明的。托卡馬克的中央是一個環形的真空室,外面纏繞著線圈。在通電的時候托卡馬克的內部會產生巨大的螺旋型磁場,將其中的等離子體加熱到很高的溫度,以達到核聚變的目的。 化石燃料在能源消耗中所佔的比重仍處於絕對優勢,但此種能源不僅燃燒利用率低,而且污染環境,它燃燒所釋放出來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容易造成 溫室效應,使地球氣溫逐年升高,造成氣候異常,加速土地沙漠化過程,給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影響。與火電廠相比,核電站是非常清潔的能源,不排放這些有害物質也不會造成溫室效應,因此能大大改善環境質量,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
世界上核電國家的多年統計資料表明,雖然核電站的投資高於燃煤電廠,但是,由於核燃料成本遠遠地低於燃煤成本,相反核燃料反應所釋放的能量卻遠遠高於化石燃料燃燒所釋放出來的能量,而且核燃料取之不盡,這就使得核電站的總發電成本低於燒煤電廠。 據估計,在世界上核裂變的主要燃料鈾和釷的儲量分別約為490萬噸和275萬噸。這些裂變燃料足可以用到聚變能時代。輕核聚變的燃料是氘和鋰,1升海水能提取30毫克氘,在聚變反應中能產生約等於300升汽油的能量,即1升海水約等於300升汽油,地球上海水中有40多萬億噸氘,足夠人類使用百億年。地球上的鋰儲量有2000多億噸,鋰可用來製造氚,足夠人類在聚變能時代使用。況且以世界能源消費的水平來計算,地球上能夠用於核聚變的氘和氚的數量,可供人類使用上千億年。因此,有關能源專家認為,如果解決了核聚變技術,那麼人類將能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問題。
1.核工業的主要業務范圍
核工業的主要業務范圍包括:鈾礦勘探、鈾礦開采與鈾的提取、燃料元件製造、鈾同位素分離、反應堆發電、乏燃料後處理、同位素應用以及與核工業相關的建築安裝、儀器儀表、設備製造與加工、安全防護及環境保護。
2.核燃料循環及其組成
核燃料循環是指核燃料的獲得、使用、處理、回收利用的全過程。它是核工業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核燃料循環通常分為前端和後端兩部分,前端包括鈾礦勘探、鈾礦開采、礦石加工(包括選礦、浸出、提取和沉澱等工序)、精製、轉化、濃縮、元件製造等;後端包括對反應堆輻照以後的乏燃料元件進行鈾鈈分離的後處理以及對放射性廢物進行處理、貯存和處置。
3. 鈾礦地質勘探
鈾是核工業最基本的原料。鈾礦地質勘探的目的是查明和研究鈾礦床形成的地質條件,總結出鈾礦床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分布規律,並用此規律指導普查勘探,探明地下的鈾礦資源。普查勘探工作的程序為區域地質調查、普查和詳查、揭露評價、勘探等,同時還要求工作人員進行地形測量、地質填圖、原始資料編錄等-系列的基礎地質工作。
分散在地殼中的鈾元素在各種地質作用下不斷集中,最終形成了鈾礦物的堆積物,即鈾礦床。了解鈾礦床的形成過程,對鈾礦普查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並不是所有的鈾礦床都有開采、進行工業利用價值的。據統計,在已發現的170多種鈾礦床及含鈾礦物中,具有實際開采價值只有14~18%。影響鈾礦床工業的兩個主要因素是礦石品位和礦床儲量。此外,評價的因素還有礦石技術加工性能、礦床開采條件,有用元素綜合利用的可能性和交通運輸條件等。
4. 鈾礦開采
生產鈾的第一步是鈾礦開采。其任務是從地下礦床中開采出工業品位的鈾礦石,或將鈾經化學溶浸,生產出液體鈾化合物。由於鈾礦有放射性,所以鈾礦開采其特殊方法。常用的主要有三種:露天開采、地下開采和原地浸出。露天開采一般用於埋藏較淺的礦體,方法剝離表土和覆蓋岩石,使礦石出露,然後進行采礦。地下開采一般用於埋藏較深的礦體,此種方法的工藝過程比較復雜。與以上兩種法方法相比,原地浸出采鈾具有生產成本低,勞動強度小等優點,但其應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僅適用於具有一定地質、水文地質條件的礦床。其方法是通過地表鑽孔將化學反應劑注入礦帶,通過化學反應選擇性地溶解礦石中的有用成分--鈾,並將浸出液提取出地表,而不使礦石繞圍岩產生位移。
5. 鈾礦石的加工
鈾礦石加工的目的是將開采出來的具有工業品位或經放射性選礦的礦加工富集,使其成為含鈾較高的中間產品,即通常所說的鈾化學濃縮物。將此種鈾化學濃縮物精製,進一步加工成易於氫氟化的鈾氧化物作為下一步工序的原料。
鈾礦石加工的主要步驟包括:礦石品位、磨礦、礦石浸出,母液分離、溶液純化、沉澱等工序。
為了便於浸出,礦石被開采出來後,必須將其破碎磨細,使鈾礦物充分暴露。然後採用一定的工藝,藉助一些化學試劑(即浸出劑)或其它手段將礦石中有價值的組分選擇性地溶解出來。浸出方法有兩種:酸法和鹼法。由於浸出液中鈾含量低,而且雜質種類多,含量高,所以必須將雜質去除才能確保鈾的純度。實現這一過程,可以選擇以下兩種方法:離子交換法(又稱吸附法)和溶劑萃取法。水冶生產的最後一道工序是將沉澱物洗滌、壓濾、乾燥,然後得到水冶產品鈾化學濃縮物,又稱黃餅。
6. 鈾的濃縮
為了提高鈾-235濃度所進行的鈾同位素的分離處理稱為濃縮。通過濃縮可以為某些反應堆提供鈾-235濃度符合要求的鈾燃料,現今所採用的濃縮方法有氣體擴散法、分離法、激光法、噴嘴法、電磁分離法、化學分離法等,其中氣體擴散法和離心分離法是現代工業上普遍採用的濃縮方法。濃縮處理是以六氟化鈾形式進行的。
7. 核燃料元件
經過提純或濃縮的鈾,還不能直接用作核燃料。必須經過化學,物理、機械加工等處理後,製成各種不同形狀和品質的元件,才能供反應堆作為燃料來使用。核燃料元件種類繁多,按組分特徵來分,可分為金屬型、陶瓷型和彌散型;按幾何形狀來分,有柱狀、棒狀、環狀、板狀、條狀、球狀、稜柱狀元件;按反應堆來分,可以分為試驗堆元件,生產堆元件,動力堆元件(包括核電站用的核燃料組件)。
核燃料元件一般都是由芯體和包殼組成的。由於它長期在強輻射、高溫、高流速甚至高壓的環境下工作,所以對晶元的綜合性能、包殼材料的結構和使用壽命都有很高的要求。可見,核燃料元件製造是一種高科技含量的技術。
8.乏燃料的後處理
經過輻照的燃料元件,從堆內卸出時總是含有一定量未分裂和新生的裂變燃料。乏燃料的後處理的目的就是回收這些裂變燃料如鈾-235,鈾-233和鈈,利用它們再製造新的燃料元件或用做核武器裝料。此外,回收轉換原料(鈾-238,銫-137,鍶-90),提取處理所生成的超鈾元素以及可用作射線源的某些放射性裂變產物(如銫-137,鍶-90等),都有很大的科學和經濟價值。但此項工序放射性強,毒性大,容易發生臨界事故,所以,在進行乏燃料的後處理時一定要加強安全防護措施。
後處理工藝一般分為四個步驟:冷卻與首端處理、化學分離、通過化學轉化還原出鈾和鈈、通過凈化分別製成金屬鈾(或二氧化鈾)及鈈(或二氧化鈈)。冷卻與首端處理是冷卻將乏燃料組件解體,即脫除元件包殼,溶解燃料芯塊。化學分離(即凈化與去污過程)是將裂變產物從U-Pu中清除出去,然後用溶劑淬取法將鈾-鈈分離並分別以硝酸鈾醯和硝酸鈈溶液形式提取出來。
9. 三廢處理與處置
在核工業生產和科研過程中,會產生一些不同程度放射性的固態、液態和氣態的廢物,簡稱為三廢。在這些廢物中,放射性物質的含量雖然很低,危害卻很大。普通的外界條件(如物理、化學、生物方法)對放射性物質基本上不會起作用。因此在放射性廢物處理過程中,除了靠放射性物質的衰變使其放射性衰減外,就只能採取多級凈化、去污、壓縮減容、焚燒、固化等措施將放射性物質從廢物中分離出來,使濃集放射性物質的廢物體積盡量減小,並改變其存在的狀態,以達安全處置的目的。這個過程稱為三廢處理與處置。
❽ 水冶鋼鐵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與安鋼集團什麼關系
水冶鋼鐵廠是安剛集團的一個下屬分公司。水冶鋼鐵廠效益不錯.各種結帳還是比較快的.資金比較雄厚.本人也常年和水冶鐵廠打交道.有生意來往.我也是水冶人. 裡面各種情況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