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物體表面細菌培養采樣方法
物體表面細菌培養采樣的三種主要方法包括接觸皿采樣法、淋洗采樣法以及拭子采樣法。
1. 接觸皿采樣法
使用TSA、NA和SDA培養基進行接觸皿采樣。打開培養皿蓋,將培養基的凸起面按壓到待采樣的物體表面5至10秒後,關閉蓋子。在30℃至35℃的條件下培養48小時。TSA接觸皿用於檢測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枯草芽胞桿菌、黑麴黴和白色念珠菌;NA接觸皿用於檢測前四種細菌;SDA接觸皿則用於檢測黑麴黴和白色念珠菌。
2. 淋洗采樣法
將20毫升生理鹽水緩慢倒入含有菌種的平皿中,確保液體傾注點位於菌種載體的中心,傾注完成後輕輕晃動平皿五次,幅度約為2至3厘米。之後使用移液器將生理鹽水全部移取,作為供試液。取10毫升供試液進行活菌計數,通過薄膜過濾法處理,將濾膜貼於TSA和NA平板上,於30℃至35℃下培養48小時進行計數。計數結果的兩倍即為淋洗取樣的活菌計數結果。
3. 拭子采樣法
使用無菌拭子蘸取5毫升0.9%氯化鈉溶液,在物體表面擦拭取樣點,然後將拭子迅速放入無菌試管並密封。向試管中加入10毫升0.9%生理鹽水,使用旋渦振盪器充分混合後作為供試液。取5毫升供試液進行活菌計數,通過薄膜過濾法過濾,將濾膜貼於TSA和NA平板上,於30℃至35℃下培養48小時進行計數。計數結果的兩倍即為擦拭取樣的活菌計數結果。
2. 過濾除菌法的原理
過濾除菌的原理有慣性撞擊截留作用、攔截截留作用、布朗擴散截留作用等。 當空氣通過過濾層時,直徑很小的微粒在緩慢流動的氣流中,會有明顯的布朗運動,促使微粒和纖維接觸和被捕集。這種作用在較大的氣速、較大的纖維間隙中不起作用,因為此時布朗運動不明顯。
3. 請問制備培養基時如何過濾除菌
1、滅菌方法
培養基的滅菌方法主要有兩種,高壓除菌及.22um微孔濾膜過濾除菌。與過濾相比,高壓滅菌的工作強度小,成本較低,但易造成營養成分的流失,而且在多次加樣(無菌谷氨醯胺溶液,無菌碳酸氫鈉溶液等)過程中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大多數培養基採用0.1~0.2μm孔徑的微孔濾膜進行過濾滅菌,並且已成為培養基除菌的發展方向,它可低限度地減少培養基的營養損失。
1.1 高壓滅菌
某些培養基(如MEM)可進行高壓滅菌,例如清大天一的MEM培養基中的MD605、MD609等。這類培養基一般不含有L-谷氨醯胺和碳酸氫鈉,一般是在培養基高壓滅菌後加入L-谷氨醯胺和碳酸氫鈉的無菌的液體。另外可高壓的谷氨酸鹽(如L-丙氨醯-L-谷氨醯胺)可代替L-谷氨醯胺。
可高壓滅菌的培養基在121℃、15psi,15分鍾的條件下完全可達到滅菌效果及營養成分的最小損失,不需將滅菌時間延長。為保證高壓滅菌的效果,滅菌設備的驗證很關鍵。
1.2 過濾滅菌
可供過濾滅菌使用的濾膜很多,其材料多為polyethersulphone(PES)、尼龍、多聚碳酸鹽、醋酸纖維素、硝酸纖維素、PTFE、陶瓷等。一般情況下採取正壓過濾,正壓過濾較之負壓過濾具有流速高、過濾快、不易污染,可避免蛋白質產生大量氣泡等優點。一般使用過濾器可參照各供應商的產品說明書。
目前大多數實驗室和制葯企業採用微孔濾膜濾器(如Zeiss濾器)或立式微孔濾器(Millipore、Pall)除菌。微孔濾膜濾器為不銹鋼,中間可夾放0.22um濾膜。使用這種濾器最重要步驟是安裝濾膜及無菌過濾過程。如在使用Zeiss濾器時,先要用培養用水將濾膜充分潤濕,在安裝濾膜時可在其上放置一層定性濾紙再固定。消毒時旋鈕不要扭太緊,凡與空氣接觸部位都要包好(可用牛皮紙、紗布、無紡布等);高壓滅菌後,在無菌環境中立即將旋鈕扭緊。過濾除菌結束後,要打開濾器,檢查濾膜是否完整,如果濾膜破裂,需重新進行過濾除菌過程。立式微孔濾器可以選用不同的微孔濾柱體積,因為濾膜的折疊,膜面積顯著增大,液體處理量大,而且不容易發生堵塞現象。
4. 物體表面細菌培養采樣方法
物體表面細菌培養采樣方法有接觸皿采樣法、淋洗采樣法、拭子采樣法三種。
一、接觸皿采樣法
TSA、NA和SDA培養基接觸皿,取下皿蓋將培養基凸起面按壓到采樣物體表面5s—10s後,將皿拿起蓋好皿蓋,細菌置於30℃ —35℃培養48h。
TSA接觸皿測試菌種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枯草芽胞桿菌、黑麴黴、白色念珠菌;NA接觸皿測試菌種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枯草芽胞桿菌;SDA接觸皿測試菌種為黑麴黴、白色念珠菌。
三、拭子采樣法
取無菌拭子,用無菌的0.9%氯化鈉溶液5ml 浸濕,在取樣點面上擦拭,完成後迅速將拭子放入無菌試管中並密封,加入10ml0.9%生理鹽水,使用旋渦振盪器充分振盪後作為供試液。
取5ml進行活菌計數採用薄膜過濾法過濾,濾干後取出濾膜,細菌濾面朝上貼於TSA90mm平板培養基和NA90mm平板培養基上,置於30℃—35℃培養48h觀察計數。計數結果的2倍為擦拭取樣活菌計數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