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吸氫機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實驗室使用的鹼性電解槽和聚合物膜電解槽產生氫氣。
1、用鹼性電解槽制氫
鹼性電解槽主要由電源、電解槽、電解液、陰極、陽極和隔膜組成。電解液為氫氧化鉀溶液(KOH),濃度為20%~30%;隔膜主要由石棉構成,主要起分離氣體的作用,而兩個電極主要由金屬合金構成。
它的主要工作原理是:在陰極,水分子被分解成氫離子(H+)和氫氧根離子(OH-)。氫離子得到電子產生氫原子,進而產生氫分子(H2);離子(OH-)在陽極和陽極之間電場力的作用下穿過多孔隔膜,到達陽極,在那裡失去電子生成水分子和氧分子。
電解槽內的導電介質為氫氧化鉀水溶液,兩極室的隔板為航天電解設備的優質隔膜,與端板一體的耐腐蝕、傳質良好的柵電極形成電解槽。對兩極施加直流電後,水分子立即在電解槽的兩極發生電化學反應,在陽極產生氧氣,在陰極產生氫氣。反應式如下: 陽極:2OH--2e → H2O+1/2O2↑ 陰極:2H2O +2e →2OH- +H2↑ 總反應式:2H2O → 2 H2↑ +O2↑
2. 高分子薄膜電解槽制氫
聚合物膜電解槽(PEM)制氫,有些地方也稱為固體聚合物電解質(SPE),用於水電解制氫。這個原理不需要電解液,只需要純水,比鹼性電解槽更安全。電解槽效率可達85%以上。然而,由於在電極處使用鉑和其他貴金屬,因此薄膜材料也是昂貴的材料。 PEM電解槽目前難以大規模投入使用。
其主要工作原理是:向膜電極組件供給去離子水,在陽極側發生氧、氫離子和電子反應;電子通過電路轉移到陰極,氫離子以水合(H+XH2O)的形式通過離子交換膜到達陰極;
制氫技術
化石能源制氫技術相對成熟,可滿足大規模用氫需求;制氫技術正在轉向可再生能源制氫。
工業制氫技術主要包括以煤、天然氣、石油等為原料催化重整制氫,氯鹼、鋼鐵、焦化、生物質氣化或垃圾填埋氣等工業副產品制氫生物制氫,利用電網供電或未來直接利用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處於實驗室階段但潛力巨大的有光催化分解水、高溫熱化學裂解水、微生物催化等先進制氫技術。
催化重整、工業副產品和生物質制氫是目前氫氣的主要來源,但存在二氧化碳排放問題。通過電解可再生能源的水產生的氫氣可以獲得零排放的氫氣。電解制氫可分為鹼性電解(AEC)、固體聚合物電解(SPE)和固體氧化物電解(SOEC)。
B. 國內的吸氫機工作原理是什麼樣的
吸氫機其工作的主要原理是:去離子水被供到膜一電極組件上,在陽極側反應析出氧氣、氫離子和電子;電子通過電路傳遞到陰極,氫離子以水合的形式(H+XH20)通過離子交換膜到陰極;在陰極,氫離子和電子重新結合形成氫氣,同時,部分水也帶到了陰極。
化石能源制氫技術比較成熟,可以滿足規模用氫需求;制氫技術正向可再生能源制氫轉變。
一、工業制氫技術主要有以煤、天然氣、石油等為原料的催化重整制氫,氯鹼、鋼鐵、焦化等工業副產物制氫,生物質氣化或垃圾填埋氣生物制氫,採用網電或未來直接利用可再生能源電力電解水制氫;處於實驗室階段但潛力大的有光催化分解水、高溫熱化學裂解水和微生物催化等先進制氫技術。
二、氫氣發生器電解槽 電解槽類型一般有:鹼性電解槽、基於離子交換技術的聚合物薄膜電解槽和固體氧化物電解槽。
1、實驗室中使用的鹼性電解槽制氫和聚合物薄膜電解槽制氫。
2、鹼性電解槽是最常用、技術最成熟、也最經濟的電解槽,並且易於操作,在目前廣泛使用,但缺點是其效率最低。
3、鹼性電解槽制氫的特點是:氫氧根離子(OH-)在陰、陽極之間的電場力作用下穿過多孔的橫隔膜。
4、鹼液電解制氫工作原理是傳統隔膜鹼液電解法。電解槽內的導電介質為氫氧化鉀水溶液,兩極室的分隔物為航天電解設備用優質隔膜,與端板合為一體的耐蝕、傳質良好的格柵電極等組成電解槽。
三、聚合物薄膜電解槽制氫 聚合物薄膜電解槽制氫(PEM),一些地方也稱之為固體聚合物電解質(SPE)水電解制氫。該種原理不需電解液,只需純水,比鹼性電解槽安全,電解槽的效率可以達到85%或以上,但由於在電極處使用鉑等貴重金屬,薄膜材料也是昂貴的材料,故PEM電解槽目前還難以投人大規模的使用。 聚合物薄膜電解槽制氫的特點是:氫離子(H+)在陰、陽極之間的電場力作用下穿過離子交換膜。
四、1、目前氫氧呼吸機的功效主要用於腫瘤等疾病的輔助治療;
2、氫氧呼吸機的原理與構造主要有兩種,傳統鹼性AEC制氫和質子膜SPE制氫,對應的是吸氫機制氫結果。
C. 工業制氫氧化鈉
工業上氫氧化鈉製法
oheask LV92013-04-16
RT
滿意答案
wwmocmhi
LV9
2013-04-17
氫氧化鈉主要是由電解法電解氯化鈉水溶液製得,2NaCl+2H2 O==(通電)H2↑+Cl2 ↑+2NaOH 也可以通過化學法(苛化法)利用石灰乳與純鹼(Na2 CO3 )水溶液反應製得。化學法製得的燒鹼純度低,經濟效益差,目前只在少數國家有小規模生產。
各種方法生產的50%或73%氫氧化鈉溶液在降膜蒸發器內,用450℃熔融載熱體間接加熱,並加入蔗糖之類的還原劑,去除氯酸鹽雜質,可進一步濃縮,也可以在含鎳鑄鐵鍋內用直火加熱,蒸發濃縮成為熔融的無水氫氧化鈉。用鑄鐵鍋熬鹼時,加入少量硝酸鈉將雜質氧化,並加適量硫磺調色。熔融的氫氧化鈉可直接加入鐵桶凝成為整塊固鹼,也可經結片機或造粒塔製成片狀或珠、粒狀固鹼。商品氫氧化鈉有固體和液體兩種,簡稱固鹼和液鹼,後者有73%、50%、45%、42%和30%等規格。
由於氫氧化鈉生產工藝不同,使用要求不一,工業產品分為標准級和人造絲級。標准級含鹽量較高,隔膜法生產的50%液鹼含NaCl 1.0%~1.1%,供一般使用;人造絲級含鹽及其他雜質均較少,水銀法50%液鹼含NaCl在 50ppm以下,適合製造人造絲以及再生離子交換樹脂的需要。
D. 怎樣電解氯化鈉,才能得到氫氧化鈉步驟
用惰性電極電解飽和氯化鈉溶液,可生成氫氧化鈉。
正極:2Cl- -2e- = Cl2↑,負極:2H2O + 2e- = H2↑ + 2OH-。
總反應為:2Cl- + 2H2O = H2 + Cl2 + 2OH-
但要想製得純的氫氧化鈉溶液,就必須用離子交換膜。
E. 有關實驗室模擬光合作用以及制備氫能源的問題
光合作用給我們的啟示——模擬光合作用獲得氫能源
綠色植物不費任何力氣,就能生長,並實現了自然界中最重要的兩個轉變:光能轉變為化學能;無機物變為有機物。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在人類面臨能源危機的今天,各國科學家都在尋求新能源,氫便是人們追求的一種理想的新能源。因為地球上有大量的水,它是人們取之不盡的氫原料。而且,氫的燃燒生成物是水,因此它是絕對干凈無公害的能源。然而,真正要把氫作為燃料,還是一件艱苦的任務。因為地球上,並不存在可以直接利用的氫,而製造氫本身往往又要消耗能量。而且,取得這些能量也可能帶來污染。因此能否開發出便宜的無污染的製造氫的方法,便成為能否用氫作為理想能源的關鍵。人類為此已經走了漫長的路程,最近開始露出曙光。
(1)尋求制氫方法的過程
你知道人們製取氫的方法有哪些?
人類制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年前,那時發明了對鐵、鋅等金屬加稀硫酸、稀鹽酸等酸類以生產氫的過程。這一方法現在還在實驗室使用,但沒有工業生產的價值。最初工業規模生產氫的方法是分解粗汽油和天然氣的方法,其產物氫也不是用做普通燃料,而是用於酒精提煉以及製造氨、酒精等工業產品。只是到了20世紀70年代,出現石油危機時,人們才想到把氫作為能源。因此,從水中分離出氫這一主要的制氫方法才受到人們的注意。
普通的水電解法要使用KOH等鹼性物質作為電解質加入水中,使水導電才能電解。用此方法制氫,需要消耗大量的電能。而用火力發電的方法同樣造成污染,而且還要佔用大量生產用地。因此開發了利用固體的高分子電解質水解技術。由於它所用的離子交換膜可以重疊到上千層,因此佔地面積大為縮小,但要日產1 200噸氫,仍要佔地一萬多平米。
此外,還開發了利用煤粉同氧作為完全反應以生產CO,再用CO同水蒸氣反應生成氫的方法。但是,這種方法以煤為原料,煤本身就是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何況對生成的氫還要花巨資來脫硫。顯然不能用它來生產氫以作為普通燃料。
最近,還開發了利用核反應堆作為熱源的熱化學來分解水以製造氫的技術。若單純靠加熱使水分解,需要2 500 ℃高溫。若用觸媒也要950 ℃。提供這樣的高溫,世界上任何一個核反應堆都未實現過,其安全性也另人擔心,何況核廢料的處理也是麻煩問題,同干凈能源正好背道而馳。
經歷了長期的艱辛尋找後,最近找到了用人工光合成方法使用水製造氫的技術,它以太陽作為能源,以水作為燃料,實現了人類追求理想能源的目標:一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二絕對干凈,不污染環境。
(2)人工光合成取得的突破
人工光合成是日本莰次大學金子正夫教授開發出來的制氫新技術,它模擬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用根吸收水,利用陽光將其分解為氫和氧,再用氫同空氣中的CO2合成碳水化合物,這便是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模仿自然界這一能量循環過程,但只要其中取出氫的一部分(光反應),而不要氫同二氧化碳起反應的部分,這便是人工光合制氫的基本思路。
這一過程分為兩個階段:首先,分解水取出其中的電子;其次利用太陽能,提高電子能量,使其同水分解產生的氫離子起光合作用以獲得氫。結果和水的電解一樣,也能從水中奪得氫,只不過這時不用電能而用太陽能。
人工光合成制氫面對兩個難題:一是如何從兩個水分子中取出四個電子,同時生成一個氧氣分子和四個氫離子。通常工業中的化學反應只取出一個電子,只為一電子反應。就是鉛蓄電池為代表的反應,也只是二電子反應。而一下子取出四個電子的四電子反應是很難的。對植物來說,由於存在能促使發生這種反應的蛋白質,所以,進行四電子反應的光合作用並不難。然而,要用合成化學的方法實現它卻是困難重重。因此,解決這一難題的焦點是尋找能促使這一反應的觸媒。
經過調查,覺得應從絡合物取得突破,而且覺得應從具有兩個以上的金屬離子的多核絡合物取得突破。因為,要同四個電子起反應,需要至少兩個金屬離子。因此,採用「四二吡啶次μ·氧鉻·次錳」這樣的觸媒活性物質。偶爾一次把過多的絡合物倒入水中,居然出現了奇跡,分解出了氧,說明已起到了分解水的觸媒作用。
研究表明,因為這種絡合物只有取出兩個電子的能力,所以,無法促使生物電子反應。而倒入大量絡合物時,由於不能完全溶解,一部分絡合物成固體存在於水溶液中,使某些部分濃度較高,因而,一下子能夠奪取四個電子。這說明,不是水溶液,而是固體狀態下的絡合物才容易呈現觸媒活性,這可以說是一大發現。
技術上的第二個難題是如何使光能刺激的電子同氫離子結合為氫。因為光刺激反應過程非常快,反應速度以飛秒(10-15 s)計,而且,一瞬間,電子便要返回低能狀態。可是,使水分解成氫離子和氧的過程很慢,以毫秒計,二者相差一萬億倍。如何使這樣差別極大的過程銜接起來,並非易事。植物由葉綠素來完成這一作用。在人工光合成中,最後找到頂替高分子隔膜的硫化鎘半導體來完成這一作用。這樣,便可在光照條件下,進行兩個過程銜接起來的人工光合成的實驗。雖然,在實驗單元的電極表面獲得微量的氫,按制出的氧和氫來計算,光能的利用效率為15%~10%。因為實驗用人工光,如改用自然光,效率還會大大降低。但是,無論如何,它已證明了能夠用近似於植物的方式人工光合方法制氫,這是了不起的突破。為人類利用氫作為理想能源跨出了第一步。現在人們希望能夠在本世紀內建立較完善的這種制氫的系統。
F. 什麼是水電解制氫
水電解制氫是目前應用較廣並且比較成熟的制氫方法之一。用水作原料制氫的過程實際上是氫與氧燃燒生成水的逆過程,因此只要提供一定形式的能量,就可以使水分解。利用電能使水分解生產氫氣的效率一般在75%~85%,這種制氫方法工藝過程比較簡單,也沒有污染,但是要消耗很多電,一般每立方米氫氣耗電4~5.5度,因此從節約能源方面考慮,這種制氫方法受到一定的限制。
目前水電解的工藝、設備均在不斷地改進:對電解反應器電極材料的改進,以往電解質一般採用強鹼性電解液,近年開發採用固體高分子離子交換膜為電解質,且此種隔膜又起到電解池陰陽極的隔膜作用;在電解工藝上採用高溫高壓參數以利反應進行等。
目前,我國有很多各種規模的水電解制氫裝置,但均為小型電解制氫設備,其目的都是製得氫氣做原料而不是作為能源。對於電解反應中的電極過程、電極材料等方面的課題,南開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等單位均曾開展過研究,隨著氫能應用的逐步擴大,水電解制氫方法必將得到發展。
以水為原料的熱化學循環分解水制氫方法,避免了水直接熱分解所需要的高溫且可降低電耗,受到人們的重視。該方法是在水反應系統中加入一中間物,經歷不同的反應階段,最終將水分解為氫和氧,中間物不消耗,各階段反應溫度都較低。
近些年,國際上已經先後研究開發了20多種熱化學循環法,有的已進入中試階段。我國水力資源豐富,利用水力發電電解水制氫有一定的發展前景。
G. 目前工業上電解水制氫用的鹼性離子交換膜主要有哪些
我以前的工作單位就是使用這種原理制液鹼,氫氣,氧氣的;用的是日本進口(株式會社)陰陽極離子交換膜,價位在1-2萬人民幣之間一張,這種進口膜的使用還是很普遍的,另外中化旗下的藍星似乎也有這類產品,
H. 該小組同學模擬工業上用離子交換膜法制燒鹼的方法,那麼可以設想用如圖裝置電解硫酸鉀溶液來製取氫氣、氧
①電解時,來陽極上失自電子發生氧化反應,溶液中的氫氧根離子的放電能力大於硫酸根離子的放電能力,所以陽極上氫氧根離子失電子生成水和氧氣4OH--4e-=2H2O+O2↑;陽極氫氧根離子放電,因此硫酸根離子向陽極移動,陰極氫離子放電,因此鈉離子向陰極移動,所以通過相同電量時,通過陰離子交換膜的離子數小於通過陽離子交換膜的離子數.
故答案為:4OH--4e-=2H2O+O2↑;<.
②氫氧化鉀在陰極生成,所以在D口導出;氧氣在陽極生成,且氧氣是氣體,所以從B口導出.
故答案為:D,B.
③通電開始後,陰極上氫離子放電生成氫氣,氫離子來自於水,所以促進水的電離,導致溶液中氫氧根離子的濃度大於氫離子的濃度,所以溶液的PH值增大.
故答案為:H+放電,促進水的電離,OH-濃度增大.
④燃料原電池中,燃料在負極上失電子發生氧化反應,氧化劑在正極上得電子發生還原反應,該燃料原電池中,氧氣是氧化劑,所以氧氣在正極上得電子和水反應生成氫氧根離子,電極反應式為O2+2H2O+4e-=4OH-.
故答案為:O2+2H2O+4e-=4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