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垃圾滲濾處理應知道的技術知識
滲濾液處理工藝以IBAF工藝為主要處理工藝,與其他處理工藝相結合。經過預處理的污水,可採用生物處理達到一定的標准。本工藝選用厭氧生物濾池(IAF)和曝氣生物濾池(IBAF)相結合作為生物處理工藝,厭氧生物濾池利用厭氧微生物的水解、發酵、酸化作用,大量降低COD,提高污水的B/C值,通過反硝化菌實現脫氮,還可降低污水處理的成本;厭氧生物濾池的出水進入曝氣生物濾池進行好氧處理,通過好氧菌使有機物轉變為二氧化碳和水,氨氮轉變為硝酸根和亞硝酸根,微量重金屬離子與微生物螯合而得以去除。生物處理所選用的微生物是高效專用微生物與復合酶制劑,該產品是採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對自然微生物的強化與改性,提高了微生物的活性及適應性,可有效的降解污水中的芳烴、酚、萘等難降解有機物。
生物法處理滲濾液
生物法是滲濾液處理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由於其運行費用相對較低、處理效率高,不會出現化學污泥等造成二次污染,因而被世界各國廣泛採用。垃圾滲濾處理裝置種類具體的工藝形式有傳統活性污泥法、穩定塘、生物轉盤、厭氧固定膜生物反應器等。 生物轉盤是所謂固定生長系統生物膜法中的一種,運用於常規的污水處理中可有效地解決活性污泥法的污泥膨脹問題,並且由於膜上生物量大,生物相豐富,既有表層的好氧微生物,又有內層的厭氧微生物,因而具有抗水量、水質沖擊負荷的優點,同時生物膜上還能生長世代時間較長的硝化菌等。
Pitea滲濾液處理廠即採用生物轉盤處理垃圾滲濾液,設計規模500m3/d,設計轉盤表面積3000m2,平均設計負荷4.8g[NH3-N/(m2·d)。該廠利用填埋場氣體加熱使進人生物轉盤的滲濾液溫度保持在20℃左右,取得了良好的處理效果。 生物法中,好氧工藝的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轉盤的處理效果最好,停留時間較短(6~24h)、運行經驗豐富,但工程投資大。運行管理費用高;相對來說穩定塘工藝比較簡單,投資省,管理方便,但停留時間長(10~30d)、佔地面積大且凈化能力隨季節變化較大。厭氧處理工藝發展很快,特別適合於高濃度的有機廢水,它的缺點是停留時間長,污染物的去除率相對較低,對溫度的變化比較敏感,但通過研究表明厭氧系統產生的氣體可以滿足系統的能量需要,若將這部分能量加以合理利用,將能夠保證厭氧工藝有穩定的處理效果,還能降低處理費用。因而對於高濃度有機物的垃圾滲濾液,採用厭氧和好氧I藝的組合處理,無論是對於提高處理效率,還是就降低運行費用都是有意義的。有滲濾液需要處理的單位,也可以到污水寶項目服務平台咨詢具備類似污水處理經驗的企業。
物化法過去只用在處理填埋時間較長的單元中排出的滲濾液,而今隨著滲濾液控制排放標準的日益嚴格,物化法也用來處理新鮮的滲濾液,且是滲濾液後處理工藝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物化法包括絮凝沉澱、活性炭吸附、膜分離和化學氧化法等。由於物化法處理成本較高,不適於大量的滲濾液的處理。 實驗證明;生物處理後的滲濾液進行絮凝沉澱時(利用鐵鹽或鋁鹽作絮凝劑),即使在ρ(BOD5)很低(<25mg/L)的情況下,CODcr的去除率仍可以達到50%,反應過程中最佳的pH值對於鐵鹽和鋁鹽分別為4.5~4.8和5.0~5.5,最小的加葯量在250-500g/m3之間。
絮凝沉澱工藝的不足之處是會產生大量的化學污泥;出水的pH值較低,含鹽量高;氨氮的去除率較低等。所以絮凝沉澱工藝即使有可觀的處理效率,在選用時還是要慎重考慮。 化學氧化工藝可以徹底消除污染物,而不會產生絮凝沉澱工藝中形成的污染物被濃縮的化學污泥。該工藝常用於廢水的消毒處理,而很少用於有機物的氧化,主要是由於投加葯劑量很高而帶來的經濟問題。對於滲濾液中一些難控制的有機污染物,化學氧化工藝可以考慮使用。
常用的化學氧化劑有氯氣、次氯酸鈣、高錳酸鉀和臭氧等。用次氯酸鈣作氧化劑時CODcr的去除率不超過50%;用臭氧作氧化劑時,沒有剩餘污泥的問題,CODcr的去除率也不超過50%且對於含有大量的有機酸的酸性滲濾液使用臭氧作氧化劑不是很有效的,因為有機酸是耐臭氧的,相應就需要很高的投加劑量和較長的接觸時間。過氧化氫作氧化劑時因為可以去除硫化氫而主要用來除臭氣,加葯量一般每一份溶解性的硫要投加1.5~3.0份的過氧化氫。用化學氧化法處理滲濾液的研究還處在實驗室階段,其上要的問題是處理費用太高,但對於垃圾填埋場封場後所)一生的小水量、低含量的難降解滲濾液處理還是有一定意義的。 用土地法處理滲濾液的主要形式是滲濾液回灌和土壤植物處理系統。
在英國進行的滲濾液回灌生產性試驗中發現,滲濾液回灌不僅因為蒸發的作用而可以減少滲濾液的水量,而且還能大幅度降低滲濾液中有機物的含量。
土壤植物處理系統(S-P系統)不僅利用土壤或陳垃圾的物化及生化作用,而且還利用了植物根系對微生物的強化和植物修復技術。1985-1986年在瑞典建立了大規模現場S-P系統進行試驗,該系統佔用了總面積為22公頃的填埋場中的4公頃,其中1.2公頃種植了柳樹,另外2.8公頃種植了各種草本植物。試驗區域為填埋場邊緣的3個坡地,種植了30000棵柳樹。在試驗的最初3年中,灌入試驗區域的滲濾液共計3290mm,測得年平均的蒸發量為340mm,為降水量的引%,而在試驗前相應區域的年平均蒸發量為140mm,為年降水量的19%,蒸發量增加了二到三倍。該系統不光有減量的功能,還能夠降低滲濾液的濃度,例如氮的濃度平均下降了60%,從6.93mmol/L下降到了2.96mmol/L,可以肯定隨著柳樹的生長和根系的發展,處理效果還可能進一步地提高。
② 一體化污水處理裝置有哪些工藝
物理法
1.沉澱法:主要去除廢水中無機顆粒及SS
2.過濾法:主要去除專廢水中SS和油類屬物質等
3.隔油:去除可浮油和分散油
4.氣浮法:油水分離、有用物質的回收及相對密度接近於1(水的密度近似1)的懸浮固體
5.離心分離:微小SS的去除
6.磁力分離:去除沉澱法難以去除的SS和膠體等
化學法
1.混凝沉澱法:去除膠體及細微SS
2.中和法:酸鹼廢水的處理
3.氧化還原法:有毒物質、難生物降解物質的去除
4.化學沉澱法:重金屬離子、硫離子、硫酸根離子、磷酸根、銨根等的去除
物理化學法
1.吸附法:少量重金屬離子、難生物降解有機物、脫色除臭等
2.離子交換法:回收貴重金屬,放射性廢水、有機廢水等
3.萃取法:難生物降解有機物、重金屬離子等
4.吹脫和汽提:溶解性和易揮發物質的去除。
③ 曝氣生物濾池的主要作用是什麼如何布置呢
作為一種嶄新的水處理工藝——曝氣生物濾池正處在推廣之中。根據研究和應用情況,今後仍有很多問題有待研究:
生物膜的特點及其快速啟動的方式;生物氧化功能和過濾功能之間的相互關系;反沖洗過程中生物膜的脫落規律;進一步拓寬曝氣生物濾池的應用范圍,研究其在水深度處理、微污染源水處理、難降解有機物處理、低溫污水的硝化、低溫微污染水處理問題中如何與其他工藝相結合。
曝氣生物濾池中核心介質――濾料的研究也會促進該工藝在中國的應用的范圍,BIOSTYR、Biofor兩種工藝功能比較強大,但在中國大范圍的應用仍存在問題,如專利問題,再有它們從投資上都比較大,這也阻礙了這兩種工藝在中國的大范圍的應用。
所以特種濾料的的研究與生產的國產化將是曝氣生物濾池在國內大范圍的應用的關鍵。
④ 水質工程學
第1篇基本理論介紹
第1章緒論
1.121世紀水質科學與工程的發展方向
1.1.1高度重視水資源保護
1.1.2水質標准將更加完善
1.1.3水處理技術的發展趨勢
1.1.4水質檢測技術快速可造
1.1.5水廠和污水廠控制技術日益提高
第2章水質工程學的基本理論
2.1水溶液的基本性質
2.1.1水合、配合與離子對
2.1.2天然水中的溶解固體
2.1.3水的電導率和電阻率
2.1.4水中陰、陽離子間的關系
2.2反應器與化學反應動力學的基本概念
2.2.1物料衡算和質量傳遞
2.2.2理想反應器與非理想反應器
2.3水微生物學基礎知識
2.3.1微生物生態
2.3.2污染物結構與微生物代謝動力學
2.4水質參數和在線檢測技術
2.4.1濁度、懸浮物濃度與懸浮微粒濃度
2.4.2有機物的水質替代參數
2.4.3飲用水水質與健康
2.4.4水質參數的光電檢測技術概論
2.5水質標准與水質模型
2.5.1國內外飲用水水質標准概述
2.5.2水體水質基本模型
思考題
第2篇物 化 處 理
第3章預處理
3.1格柵的分類與設計
3.1.1格柵的分類
3.1.2格柵的設計
3.2沉砂池的種類與設計
3.2.1平流沉砂池
3.2.2曝氣沉砂池
3.2.3鍾式沉砂池
3.3沉澱預處理的應用
3.4調節池的分類
3.4.1水量調節池
3.4.2水質調節池
3.5飲用水預處理技術
3.5.1化學預氧化法
3.5.2生物預處理
3.5.3活性炭吸附
思考題
第4章顆粒分析與混凝
4.1雙電層的構造和界面電位
4.1.1膠體表面電荷的來源和雙電層的構造
4.1.2膠體間的相互作用位能和DLVO理論
4.1.3混凝劑的水解反應與混凝機理
4.2絮凝動力學理論
4.2.1異向絮凝動力學模型
4.2.2同向絮凝動力學模型
4.2.3Camp?Stein公式
4.2.4絮凝特性曲線
4.3混凝劑和助凝劑的種類和應用
4.3.1傳統鐵鹽、鋁鹽混凝劑的應用
4.3.2無機高分子混凝劑
4.3.3有機高分子混凝劑
4.3.4新型無機?有機高分子復合混凝劑的研究進展
4.3.5助凝劑
4.3.6混凝劑的衛生安全性
4.4混凝工藝的工程實踐
4.4.1絮凝劑配製投加設備
4.4.2混合設備的設計與計算
4.4.3絮凝池的設計與計算
4.4.4新型組合式絮凝池的研究進展
4.5顆粒分析方法與絮凝過程的自控技術
4.5.1顆粒分析的基本內容
4.5.2絮凝過程的光電檢測技術綜述
4.5.3絮凝投葯自動控制技術與設備
思考題
第5章沉澱與氣浮
5.1顆粒沉降基本理論
5.1.1顆粒的自由沉降速度
5.1.2自由沉降試驗
5.1.3分層沉澱
5.1.4沉澱效率的計算
5.2平流式沉澱池的構造和設計
5.2.1平流式沉澱池的進出水布置
5.2.2平流式沉澱池的排泥設施
5.2.3平流式沉澱池的設計與運行管理
5.3其他沉澱池的設計和計算
5.3.1斜板(管)沉澱池的類型和設計
5.3.2輻流式沉澱池的工作原理與設計
5.3.3其他新型沉澱池的應用
5.4澄清池的原理和設計
5.4.1澄清池的一般工作原理
5.4.2機械攪拌澄清池的設計
5.4.3水力循環澄清池的設計
5.4.4脈沖澄清池與懸浮澄清池的運行特點
5.5濃縮池的理論和設計
5.5.1濃縮池的原理和特點
5.5.2濃縮池的設計
5.6氣浮池的設計計算
5.6.1氣浮原理概述
5.6.2氣浮池的設計
5.6.3吹脫和氣提
思考題
第6章過濾
6.1過濾理論綜述
6.1.1過濾工藝理論的發展歷程
6.1.2過濾理論的主要內容
6.1.3跡線分析模型
6.2濾層和承托層
6.2.1濾層綜論
6.2.2濾料
6.2.3承托層
6.3濾池的運行方式
6.3.1等速過濾
6.3.2變速過濾
6.3.3濾層負水頭
6.4濾池的配水系統
6.4.1配水系統
6.4.2大阻力配水系統
6.4.3小阻力配水系統
6.5濾池的過程式控制制
6.5.1濾池控制策略
6.5.2液位控制
6.5.3反沖洗控制
6.6普通快濾池的設計計算
6.6.1濾池的面積和濾池的長寬比
6.6.2濾池的深度
6.6.3管廊布置
6.6.4管渠設計流速
6.6.5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
6.7其他濾池的特點和應用
6.7.1V型濾池
6.7.2虹吸濾池
6.7.3移動沖洗罩濾池
6.7.4壓力濾池
6.7.5多級精細過濾裝置
思考題
第7章消毒
7.1消毒的基本理論
7.2液氯消毒
7.2.1氯的性質
7.2.2氯消毒作用機理
7.2.3折點加氯法
7.2.4加氯點的確定
7.2.5消毒副產物
7.3其他消毒方法
7.3.1二氧化氯消毒
7.3.2漂白粉和次氯酸鈉消毒
7.3.3氯胺消毒
7.3.4臭氧消毒
7.3.5高錳酸鉀消毒
7.3.6物理消毒法
思考題
第8章吸附
8.1吸附的基本理論
8.1.1吸附類型
8.1.2吸附等溫線
8.1.3吸附速率
8.1.4影響吸附的因素
8.2活性炭吸附的理論和設計
8.2.1活性炭的製造
8.2.2活性炭的細孔構造和分布
8.2.3活性炭的表面化學性質
8.2.4活性炭吸附在給水處理中的應用
8.2.5活性炭吸附在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8.2.6廢水活性炭吸附法處理設計實例
8.3吸附塔的設計
8.3.1吸附工藝
8.3.2吸附塔的設計要點
8.3.3吸附塔的設計方法
思考題
第9章其他物化處理方法
9.1萃取
9.1.1基本原理
9.1.2萃取劑的選擇與再生
9.1.3萃取工藝過程
9.2蒸餾
9.2.1多效蒸發
9.2.2多級閃蒸
9.3離心分離
9.3.1離心分離原理
9.3.2離心分離設備
9.4氧化還原
9.4.1葯劑氧化還原
9.4.2金屬還原
9.4.3臭氧氧化
9.4.4空氣氧化
9.4.5光氧化
9.5電解
9.5.1概述
9.5.2電解法在水處理中的應用
9.6離子交換
9.6.1離子交換樹脂的選擇性
9.6.2離子交換法在水處理中的應用
思考題
第3篇生 物 處 理
第10章活性污泥法
10.1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
10.1.1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概念與流程
10.1.2活性污泥的形態與活性污泥微生物
10.1.3活性污泥凈化反應過程
10.1.4活性污泥凈化反應系統的主要控制目標與設計、運行參數
10.2活性污泥動力學基礎
10.2.1概述
10.2.2莫諾方程式
10.2.3勞倫斯?麥卡蒂方程式
10.2.4動力學參數的確定
10.3活性污泥處理系統的運行方式
10.3.1傳統活性污泥法處理系統
10.3.2階段曝氣活性污泥法系統
10.3.3再生曝氣活性污泥法系統
10.3.4生物吸附活性污泥法系統
10.3.5延時曝氣活性污泥法系統
10.3.6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系統
10.3.7高負荷活性污泥法系統
10.4活性污泥處理系統新工藝
10.4.1概述
10.4.2氧化溝
10.4.3間歇式活性污泥處理系統
10.4.4AB法污水處理工藝
10.5活性污泥處理系統的工藝設計
10.5.1曝氣池的計算與設計
10.5.2曝氣系統的計算與設計
10.5.3污泥迴流系統的設計與剩餘污泥的處置
10.5.4二次沉澱池的計算與設計
10.5.5曝氣沉澱池的計算與設計
10.5.6處理水的水質
10.6活性污泥處理系統的維護管理
10.6.1活性污泥處理系統的投產與活性污泥的培養馴化
10.6.2活性污泥處理系統運行效果的檢測
10.6.3活性污泥處理系統運行中的異常狀況與對策
思考題
第11章生物膜法
11.1生物膜法的基本原理
11.1.1生物膜的構造及凈化機理
11.1.2生物膜的增長過程
11.1.3生物膜處理法的主要特徵
11.2生物濾池的設計計算
11.2.1普通生物濾池
11.2.2高負荷生物濾池
11.2.3塔式生物濾池
11.2.4曝氣生物濾池
11.3生物轉盤的設計計算
11.3.1生物轉盤的構造及凈化原理
11.3.2生物轉盤系統的特徵
11.3.3生物轉盤的計算與設計
11.4生物接觸氧化
11.4.1概述
11.4.2生物接觸氧化池的構造及形式
11.4.3生物接觸氧化池的計算
11.5生物流化床
11.5.1概述
11.5.2生物流化床的工藝類型
11.5.3生物流化床技術的特點
思考題
第12章厭氧生物處理法
12.1厭氧生物處理法的基本原理
12.1.1基本原理
12.1.2厭氧生物處理的主要特徵
12.1.3厭氧消化的影響因素與控制要求
12.2厭氧過程動力學
12.3厭氧活性污泥法
12.3.1普通厭氧消化池
12.3.2厭氧接觸法
12.3.3UASB
12.3.4厭氧折流板式反應器(ABR)
12.4厭氧生物膜法
12.4.1厭氧生物濾池
12.4.2厭氧生物轉盤
12.5厭氧生物處理的運行管理
思考題
第13章污泥的處理及資源化
13.1污泥的分類、性質及性質指標
13.1.1污泥的分類與性質
13.1.2污泥的性質指標
13.2污泥的濃縮
13.2.1污泥重力濃縮
13.2.2污泥氣浮濃縮
13.2.3污泥的其他濃縮法
13.3污泥的消化
13.3.1污泥的厭氧消化
13.3.2污泥的好氧消化
13.4污泥脫水與干化
13.4.1機械脫水前的預處理
13.4.2機械脫水的基本原理
13.4.3壓濾脫水
13.4.4滾壓脫水
13.4.5離心脫水
13.4.6污泥干化
13.5污泥的消毒
13.5.1巴氏消毒法(低熱消毒法)
13.5.2石灰穩定法
13.5.3加氯消毒法
13.6污泥資源化技術
13.6.1農肥利用與土地處理
13.6.2污泥堆肥
13.6.3其他方式
13.7污泥減量技術
思考題
第14章膜生物反應器
14.1膜生物反應器及其分類
14.1.1膜生物反應器
14.1.2膜生物反應器的分類
14.2膜生物反應器的設計及運行機理
14.2.1膜生物反應器的設計
14.2.2膜生物反應器的運行機理
14.3膜生物反應器特徵及膜過濾的影響因素
14.4膜生物反應器處理污水的應用實例
14.4.1膜生物反應器用於處理某石化企業廢水實例
14.4.2膜生物反應器處理洗滌、洗浴污水工程實例
第4篇深 度 處 理
第15章污水脫氮除磷技術
15.1污水生物脫氮技術特徵
15.1.1生物硝化過程與反硝化過程
15.1.2單級活性污泥脫氮工藝
15.2污水生物除磷技術特徵
15.2.1污水生物除磷的機理
15.2.2生物除磷的影響因素
15.3污水生物同步脫氮除磷工藝的選擇與設計
15.3.1A?A?O工藝
15.3.2Phoredox工藝
15.3.3UCT工藝
15.3.4VIP工藝
15.3.5其他脫氮除磷工藝
思考題
第16章膜分離處理技術
16.1電滲析法
16.1.1電滲析原理及過程
16.1.2電滲析器的構造與組裝
16.1.3電滲析法在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16.2反滲透
16.2.1滲透現象與滲透壓
16.2.2反滲透
16.2.3反滲透膜及其透過機理
16.2.4反滲透裝置、工藝流程與布置系統
16.2.5反滲透法在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16.3納濾、超濾和微濾
16.3.1納濾
16.3.2微濾和超濾
16.4純水的制備方法
思考題
第17章其他深度處理方法
17.1地下水除鐵除錳方法
17.1.1地下水除鐵方法
17.1.2地下水除錳方法
17.2除氟和除砷技術
17.2.1水的除氟
17.2.2水的除砷
17.3高錳酸鉀復合葯劑對地表水源處理的應用
17.3.1去除有機物
17.3.2除藻及藻臭
17.3.3去除微污染水的色度與濁度
17.3.4高錳酸鉀及PPC與其他方法的聯用
17.4納米技術在水處理中的應用
17.4.1納米微粒的基本理論
17.4.2半導體納米顆粒的光催化技術
17.4.3納米材料的磁性吸附技術
17.4.4納米材料的吸附與強化絮凝
17.5高級氧化技術的聯合應用
17.5.1催化臭氧化
17.5.2臭氧?光催化氧化技術
17.5.3超聲?臭氧聯用
17.5.4超聲?電化學聯用
17.5.5超聲?光催化聯用
17.5.6微波強化光催化氧化技術
17.6新型高效催化氧化技術
17.6.1光催化氧化
17.6.2催化濕式氧化
17.6.3超臨界水氧化
17.6.4納米TiO2光電催化技術
17.6.5超聲空化氧化
17.6.6微波氧化
思考題
第5篇水廠、污水廠建設與運行管理
第18章水廠的建設和設計
18.1水廠建設的基本內容
18.1.1廠址選擇
18.1.2水廠工藝流程選擇
18.1.3水處理構築物類型選擇
18.1.4平面布置
18.1.5高程布置
18.2水廠設計和施工基本原則
18.2.1水廠設計原則
18.2.2水廠施工原則
18.3水廠的日常運行管理
18.3.1水廠內控指標
18.3.2水廠生產現場管理
18.3.3水廠現場監測
18.3.4水廠運行控制
18.3.5水量計量設備管理
18.3.6水廠機電設備管理
18.3.7水廠安全生產
18.4給水廠的國內外建設實例
18.4.1狼山水廠平面布置
18.4.2瑞士日內瓦皮約爾水廠
思考題
第19章城市污水處理廠設計
19.1污水處理廠設計的基本原則
19.1.1污水處理廠設計內容及設計原則
19.1.2污水處理廠工藝選擇
19.1.3污水處理廠選址原則
19.2污水處理廠的平面布置與高程布置
19.2.1污水處理廠的平面布置
19.2.2污水處理廠的高程布置
19.3污水處理廠的運行管理和自動化控制
19.3.1污水處理廠的運行管理
19.3.2污水處理廠運行的自動控制
19.4污水處理廠的國內外建設實例
19.4.1北京市大興污水處理廠
19.4.2安徽阜陽市某污水處理廠設計
19.4.3美國加州San Jose污水處理廠
⑤ 工廠污水處理有哪些工藝流程
物理法:
1.沉澱法:主要去除廢水中無機顆粒及SS
2.過濾法:主要去除廢水中SS和油類物質等
3.隔油:去除可浮油和分散油
4.氣浮法:油水分離、有用物質的回收及相對密度接近於1(水的密度近似1)的懸浮固體
5.離心分離:微小SS的去除
6.磁力分離:去除沉澱法難以去除的SS和膠體等
化學法:
1.混凝沉澱法:去除膠體及細微SS
2.中和法:酸鹼廢水的處理
3.氧化還原法:有毒物質、難生物降解物質的去除
4.化學沉澱法:重金屬離子、硫離子、硫酸根離子、磷酸根、銨根等的去除
物理化學法:
1.吸附法:少量重金屬離子、難生物降解有機物、脫色除臭等
2.離子交換法:回收貴重金屬,放射性廢水、有機廢水等
3.萃取法:難生物降解有機物、重金屬離子等
4.吹脫和汽提:溶解性和易揮發物質的去除。
生物法:
1.活性污泥法:廢水生物處理中微生物(micro-organism)懸浮在水中的各種方法的統稱。
(1)SBR法
序列間歇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的簡稱,是一種按間歇曝氣方式來運行的活性污泥污水處理技術,又稱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2)CASS法
CASS法是SBR法的改進型,特點是佔地小、運行費用低、技術成熟、工藝穩定。
CASS法是在CASS反應池前部設置生物選擇區,後部設置可升降的自動潷水裝置。
(3)AO法
AO工藝法也叫厭氧好氧工藝法,A(Anacrobic)是厭氧段,用與脫氮除磷;O(Oxic)是好氧段,用於除水中的有機物。
⑥ 超濾-超濾設備是怎麼運行的
超濾(UF)是一種能將溶復液進行制凈化和分離的膜分離技術。超濾膜系統是以超濾膜絲為過濾介質,膜兩側的壓力差為驅動力的溶液分離裝置。超濾膜只允許溶液中的溶劑(如水分子)、無機鹽及小分子有機物透過,而將溶液中的懸浮物、膠體、蛋白質和微生物等大分子物質截留,從而達到凈化或分離的目的。超濾是動態過濾過程,被截留物質可隨濃縮液排除不致堵塞膜表面,可長期連續運行。超濾膜按結構型式分為板框式(板式)、中空纖維式、納米膜表超濾膜、管式、卷式等多種結構。
原水-原水加壓泵-多介質過濾器-活性炭過濾器-軟水器-精密過濾器-一級反滲透機-脫氣膜-中間水箱-中間水泵-EDI系統-純化水箱-純水泵-紫外線殺菌器-微孔過濾器-巴氏消毒-用水點。
⑦ 氣水反沖濾池工作原理
過濾來系統作為污水處理廠源、凈水處理廠整個工藝過程的關鍵工序,對整個系統處理效果起最終的把關保安作用,其運行工況直接影響水廠產品水的質量。
為提高濾池濾層截污能力的恢復效果,水廠的濾池反洗近年多採用氣水聯合反沖洗的方式,分為氣沖過程、氣水同時反洗過程、水洗過程(或省略氣水同時反洗過程),同時一般伴隨著表面漂洗過程,使濾池濾層內的污物能有效的被剝離和沖洗排出濾池,從而保證後續的正常過濾周期和效果。
由於這種高效的再生濾層過濾能力的作用,氣水反洗濾池被日益廣泛地應用到了水廠改造及需要深度處理的凈水和污水處理廠。
過濾機理
氣水反沖洗濾池正常工作時,通常採用等速過濾方式,即恆定水位(水壓)過濾。濾層可採用單層均質濾料,也可採用多層濾料(常採用陶粒、石英砂、沸石等)。
採用盡量均勻的布水方式將待處理水布到濾層表面,在恆定水位的作用下,過濾水通過濾層
進進下部集水區。
過濾作用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機械截留作用:將水中較大顆粒的懸浮狀顆粒截留在濾層的顆粒空隙之間。
吸附架橋作用:顆粒濾料吸附有機物和微生物,起到吸附架橋作用,懸浮顆粒及膠體粒子粘結在一起,形成細小絮體,通過接觸絮凝作用而被往除。
⑧ 現代污水處理有哪些常見的方法
1、物理處理法
物理處理法是通過物理作用, 以分離、 回收污水中不溶解的、 呈懸浮狀的污染物質(包括油膜和油珠), 在處理過程中不改變其化學性質。 常用的有過濾法、 沉澱法、 浮選法等。
(1) 過濾法:利用過濾介質截流污水中的懸浮物。 過濾介質有篩網、紗布、 粒物, 常用的過濾設備有格柵、篩網、微濾機等。
1) 格柵與篩網。 在排水工程中, 廢水通過下水道流人水處理廠, 首先應經過斜置在渠道內的一組金屬制的呈縱向平行的框條(格柵)、 穿孔板或過濾網(篩網), 使漂浮物或懸浮物不能通過而被阻留在格柵、 細篩或濾料上。
這一步屬廢水的預處理, 其目的在於回收有用物質;初步漫清廢水以利於以後的處理, 減輕沉澱池或其他處理設備的負荷;保護抽水機械, 以免受到顆粒物堵塞發生故障。 保護水泵和其他處理設備。格柵截留的效果主要取決於污水水質和格柵空隙的大小。 清渣方法有人工與機械兩種。柵渣應及時清理和處理。
篩網主要用於截留粒度在數毫米到數十毫米的細碎懸浮態雜物, 如纖維、紙漿、藻類等,通常用金屬絲、化纖編織而成,或用穿孔鋼板,孔徑一般小於5mm,最小可為0.2mm。 篩網過濾裝置有轉鼓式、 旋轉式、 轉盤式、 固定式振動斜篩等。 不論何種結構,既要能截留污物,又便於卸料及清理篩面 。
2)粒狀介質過濾(又稱彤、濾、 驚料過濾)。 廢水通過粒狀濾料(如石英砂)床層時,其中細小的懸浮物和肢體就被截留在濾料的表面和內部空隙中。 常用的過濾介質有石英砂、 無煙煤和石榴石等。 在過濾過程中濾料同時對懸浮物進行物理截留、 沉降和吸附等作用。 過濾的效果取決於濾料孔徑的大小、 濾料層的厚度、 過濾速度及污水的性質等因素。
當廢水自上而下流過粒狀濾料層時,位徑較大的懸浮顆粒首先被截留在表層濾料的空隙中,從而使此層濾料空隙越來越小,逐漸形成一層主要由被截留的團體顆粒構成的濾膜, 並由它起主要的過濾作用。 這種作用屬於阻力截留或篩濾作用。
廢水通過濾料層時,眾多的濾料表面提供了巨大的可供懸浮物沉降的有效面積,形成無數的小 「沉澱池」,懸浮物極易在此沉降下來。這種作用屬於重力 沉降。
由於濾料具有巨大的表面積, 它與懸浮物之間有明顯的物理吸附作用。此外,砂粒在水中常常帶有表面負電荷,能吸附帶正電荷的鐵、 鋁等肢體,從而在濾料表面形成帶正電荷的薄膜,並進而吸附帶負電荷的膠土和多種有機物等膠體,在砂粒上發生接觸絮凝。
(2)沉澱法。沉澱法是利用污水中的懸浮物和水的相對密度不同的原理, 藉助重力沉降作用使懸浮物從水中分離出來。 根據水中懸浮顆粒的濃度及絮凝特性(即彼此帖結聚團的能力)可分為四種:
1) 分離沉降(或自由沉降)。在沉澱過程中,顆粒之間互不聚合,單獨進行沉降。 顆位只受到本身在水中的重力和水流阻力的作用,其形狀、 尺寸、 質量均不改變,下降速度也不改變。
2)混凝沉澱(或稱作絮凝沉降)。 混凝沉降是指在混凝劑的作用下,使廢水中的膠體和細微懸浮物凝聚為具有可分離性的絮凝體,然後採用重力沉降予以分離去除。 混凝沉澱的特點是在沉澱過程中,顆粒接觸碰撞而互相聚集形成較大絮體,因此顆粒的尺寸和質量均會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其沉速也隨深度 而增加。
常用的無機混凝劑有硫酸鋁、 硫酸亞鐵、 三氯化鐵及聚合鋁;常用的有機絮凝劑有聚丙烯酷膠等,還可採用助凝劑如水玻璃、 石灰等 。
3)區域沉降(又稱擁擠沉降、 成層沉降)。 當廢水中懸浮物含量較高時,顆粒間的距離較小,其間的聚合力能使其集合成為一個整體,並一同下沉,而顆粒相互間的位置不發生變動,因此澄清水和混水間有一明顯的分界面,逐漸向下移動,此類沉降稱為區域沉降。加高濁度水的沉澱池和二次沉澱池中的沉降(在沉降中後期)多屬此類。
4)壓縮沉澱。當懸浮液中的懸浮固體濃度很高時,顆粒互相接觸、擠壓,在上層顆粒的重力作用下,下層顆粒間隙中的水被擠出,顆粒群體被壓縮。壓縮沉澱發生在沉澱池底部的污泥斗或污泥濃縮池中,進行得很緩慢。依據水中懸浮性物質的性質不同,設有沉砂池和沉澱池兩種設備。
沉砂池用於除去水中砂粒、煤渣等相對密度較大的元機顆粒物。沉砂池一般設在污水處理裝置前,以防止處理污水的其他機械設備受到磨損。
沉澱池是利用重力的作用使懸浮性雜質與水分離。它可以分離直徑為20~100µ,m以上的顆粒。根據沉澱池內的水流方向,可將其分為平流式、輻流式和豎流式三種。
①平流式沉澱池。廢水從池一端流人,按水平方向在池內流動,水中懸浮物逐漸沉向池底,澄清水從另一端溢出。
②輻流式沉澱池。池子多為圓形,直徑較大,一般在20~30m以上,適用於大型水處理廠。原水經進水管進入中心筒後,通過筒壁上的孔口和外圍的環形穿孔擋板,沿徑向呈輻射狀流向沉澱池周邊。由於過水斷面不斷增大,流速逐漸變小,顆粒沉降下來,澄清水從其周圍溢出匯入集水槽排出。
③豎流式沉澱池。截面多為圓形,也有方形和多角形的。水由中心管的下口流入池中,通過反射板的阻攔向四周分布於整個水平斷面上,緩緩向上流動。沉速超過上升流速的顆粒則沉到污泥斗,澄清後的水由四周的埋口溢出池外。
在污水處理與利用的方法中,沉澱(或上浮)法常常作為其他處理方法前的預處理。如用生物處理法處理、污水時,一般需事先經過預沉池去除大部分懸浮物質,以減少生化處理時的負荷,而經生物處理後的出水仍要經過二次沉澱池的處理,進行泥水分離以保證出水水質。
(3)浮選法。將空氣通人污水中,並以微小氣泡形式從水中析出成為載體,污水中相對密度接近於水的微小顆粒狀的污染物質(如乳化油等)附在氣泡上,並隨氣泡上升到水面,然後用機械的方法撇除,從而使污水中的污染物質得以從污水中分離出來。疏水性的物質易氣浮,而親水性的物質不易氣浮。因此有時為了提高氣浮效率,需向污水中加入浮選劑改變污染物的表面特性,使某些親水性物質轉變為疏水性物質,然後氣浮除去,這種方法稱為「浮選」。
氣浮時要求氣泡的分散度高,量多,有利於提高氣浮的效果。泡沫層的穩定性要適當,既便於浮渣穩定在水面上,又不影響浮渣的運送和脫水。產生氣 泡的方法有兩種:
1)機械法。使空氣通過微孔管、微孔板、帶孔轉盤等生成微小氣泡。
2)壓力溶氣法。將空氣在一定的壓力下溶於水中, 並達到飽和狀態, 然後突然減壓, 過飽和的空氣便以微小氣泡的形式從水中逸出。 目前廢水處理中的氣浮工藝多採用壓力溶氣法。
氣浮法的主要優點有:設備運行能力優於沉澱池, 一般只需15~20min即可完成固液分離, 因此它佔地少, 效率較高;氣浮法所產生的污泥較乾燥, 不易腐化, 且系表面刮取, 操作較便利;整個工作是向水中通人空氣, 增加了水中的潛解氧量, 對除去水中有機物、 藻類表面活性劑及臭味等有明顯效果, 其出水水質為後續處理及利用提供了有利條件。
氣浮法的主要缺點是:耗電量較大;設備維修及管理工作量增加, 運轉部分常有堵塞的可能;浮渣露出水面, 易受風、 雨等氣候因素影響。
除了上述兩種氣浮方法外, 目前較為常用的方法還有電解氣浮法。
(4)離心分離法。 含有懸浮污染物質的污水在高速旋轉時, 利用懸浮顆粒(如乳化油)和污水受到的離心力不同, 從而達到分離目的的方法。 常用的離心設備有旋流分離器和離心
2、化學處理法
向污水中投加化學試劑, 利用化學反應來分離、 回收污水中的污染物質,或將污染物質轉化為無害的物質。 該法既可使污染物與水分離, 回收某些有用物質, 也能改變污染物的性質, 如降低廢水的酸鹼度、 去除金屬離子、 氧化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質等, 因此可達到比物理法更高的凈化程度。 常用的化學方法 有化學沉澱法、 中和法、 氧化還原法和混凝法。
化學法處理的局限性如下:
由於化學處理廢水常採用化學葯劑(或材料), 處理費用一般較高, 操作與 管理的要求也較嚴格。
化學法還需與物理法配合使用。 在化學處理之前, 往往需用沉澱和過濾等手段作為前處理;在某些場合下,又需採用沉澱和過濾等物理手段作為化學處理的後處理。
( 1)化學沉澱法。
化學沉澱法是指向廢水中投加某些化學葯劑, 使其與廢水中的溶解性污染物發生五換反應, 形成難榕於水的鹽類(沉澱物)從水中沉澱出來, 從而降低或除去水中的污染物。化學沉澱法多用於在水處理中去除鈣離子、 鏡離子以及廢水中的重金屬離子, 如隸、 鍋、鉛、 缽等。 按使用的沉澱劑不同, 沉澱法可分為石灰法(又稱為氫氧化物沉澱法)、硫化物法和銀鹽法等。
水中Ca 2+、 Mg2+令 含量的總和稱總硬度, 可分為碳酸鹽硬度和非碳酸鹽硬度。碳酸鹽硬度可投加石灰使水中的Ca 2+和Mg2+形成CaC03和Mg (OH) 2沉澱而降低, 如需同時去除非碳酸鹽硬度, 可採用石灰-蘇打軟化法, 使Ca 2+和Mg2+ 形成CaC03 矛llMg ( OH) 2沉澱除去。 因此, 當原水硬度或鹼度較高時, 可先用化學沉澱法作為離子交換軟化的前處理, 以節省離子交換的運行費用。
去除廢水中的重金屬離子時, 一般採用投加碳酸鹽的方法, 生成的金屬離子, 碳酸鹽的溶度積很小, 便於回收。 如利用碳酸銷處理含鎊廢水。
ZnS04 + Na 2C03 一一→ZnC03 ↓+ NazS04
此法優點是經濟簡便, 葯劑來源廣, 因此在處理重金屬廢水時應用最廣。 存在的問題是勞動衛生條件差, 管道易結垢堵塞與腐蝕;沉澱體積大, 脫水困難。
(2)中和法。
中和法處理是利用酸鹼相互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化學原理, 將廢水從酸性或鹼性調整到中性附近的處理方法。 對於酸或鹼的濃度大於3%的廢水, 首先應進 行酸鹼的回收。 對於低濃度的酸鹼廢水, 可採取中和法進行處理。
酸性污水的處理, 通常採用投加石灰、 苛性鍋、 碳酸鍋或以石灰石、 大理石作潔、料來中和酸性污水。 鹼性污水的處理, 通常採用投加硝酸、 鹽酸或利用二氧化碳氣體中和鹼性污水。 另外, 對於酸、 鹼性污水也可以用二者相互中和的辦法來處理。
(3)氧化還原法。
氧化還原法是通過化學葯劑與水中污染物之間的氧化還原反應, 將污水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轉化為無毒或微毒物質的方法。 這種方法主要處理無機污染物, 如重金屬和氧化物的污染。 利用高健酸御、 液氯、 臭氧等強氧化劑或電極的陽極反應, 將廢水中的有害物質氧化分解為元害物質;利用鐵粉等還原劑或電極的陰極反應, 將廢水中的有害物質還原為無害物質;臭氧氧化法對污水進 行脫色、 殺菌和除臭處理;空氣氧化法處理含硫廢水;還原法處理含錦電鍍廢水等都是氧化還原法處理廢水的實例。
水處理常用的氧化劑有氧、 臭氧、 氯、 次氯酸等。 常用的還原劑有硫酸亞鐵、 亞硫酸鹽、 鐵屑、 鑄粉等。
(4)混凝法。
混凝法是在含不易沉降的細顆粒及膠體顆粒的廢水中加入電解質以破壞肢體的穩定性而使其聚沉。 常用的混凝劑有硫酸鋁、 硫酸亞鐵、 三氯化鐵、 聚乙烯亞股或聚丙烯酷膠等。 為加速混凝常伴隨加入助凝劑石灰、 活性硅膠、 骨膠等。
3、物理化學處理法
物理化學法(簡稱物化法), 是利用萃取、 吸附、 離子交換、 膜分離技術、氣提等物理化學的原理, 處理或回收工業廢水的方法。 它主要用分離廢水中無機的或有機的(難以生物降解的)溶解態或膠態的污染物質, 回收有用組分,並使廢水得到深度凈化。 因此, 適合於處理雜質濃度很高的廢水(用作回收利用的方法), 或是濃度很低的廢水(用作廢水深度處理)。利用物理化學法處理工業廢水前, 一般要經過預處理, 以減少廢水中的懸浮物、 油類、 有害氣體等雜質, 或調整廢水的pH值, 以提高回收效率、 減少損耗。同時, 濃縮的殘渣要 經過後處理以避免二次污染。常用的方法有萃取法、 吸附法、 離子交換法、 膜析法(包括滲析法、 電滲析法、 反滲透法、 超濾法等)。
(1)萃取法。
萃取法是向污水中加人一種與水不相溶而密度小於水的有機溶劑, 充分混合接觸後使污染物重新分配, 由水相轉移到溶劑相中, 利用溶劑與水的密度差別, 將溶劑分離出來, 從而使污水得到凈化的方法。再利用溶質與溶劑的沸點差將溶質蒸館回收, 再生後的溶劑可循環使用。使用的溶劑叫萃取劑, 提出的物質叫萃取物。 萃取是一種液-液相間的傳質過程, 是利用污染物(溶質)在水與有機溶劑兩相中的溶解度不同進行分離的。
在選擇萃取劑時, 應注意萃取劑對被萃取物(污染物)的選擇性, 即溶解能力的大小, 通常溶解能力越大, 萃取的效果越好;萃取劑與水的密度相差越大, 萃取後與水分離就越容易。常用的萃取劑有含氧萃取劑、 含磷萃取劑、 含氮萃取劑等 。 常用的萃取設備有脈沖篩板塔、 離心萃取機等。
(2)吸附法。
吸附法處理廢水是利用——種多孔性固體材料(吸附劑)的表面來吸附水中的一種或多種溶解污染物、 有機污染物等(稱為熔質或吸附質), 以回收或去除它們, 使廢水得以凈化。例如, 利用活性炭可吸附廢白水中的盼、 隸、 錯、氧等劇毒物質, 且具有脫色、 除臭等作用。吸附法目前多用於污水的深度處理, 可分為靜態吸附和動態吸附兩種方法, 即在污水分別處於靜態和流動態時進行吸 附處理。常用的吸附設備有固定床、 移動床和流動床等。
在廢水處理中常用的吸附劑有活性炭、 磺化煤、 木炭、 焦炭、 硅藻土、 木屑和吸附樹脂等。以活性炭和吸附樹脂應用較為普遍。一般吸附劑均呈鬆散多 孔結構, 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積。其吸附力可分為分子引力(范德華力)、 化學鍵力和靜電引力三種。水處理中大多數吸附是上述三種吸附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吸附劑吸附飽和後必須經過再生, 把吸附質從吸附劑的細孔中除去, 恢復其吸附能力。再生的方法有加熱再生法、 蒸汽吹脫法、 化學氧化再生法(濕式氧化、 電解氧化和臭氧氧化等)、 溶劑再生法和生物再生法等。
由於吸附劑價格較貴, 而且吸附法對進水的預處理要求高, 因此多用於給水處理中。
(3)離子交換法。
離子交換法是利用離子交換劑的離子交換作用置換污水中的離子態污染物質的方法。隨著離子交換樹脂的生產和離子交換技術的發展, 由於效果良好, 操作方便, 近年來在回收和處理工業污水中的有毒物質方面, 得到一定的應用。如用陽離子交換劑去除(回收) 污水中的銅、鎳、鎘、鋅、汞、金、銀、鉑等重金屬。
離子交換法多用於工業給水處理中的軟化和除鹽, 主要去除廢水中的金屬 離子。 離子交換軟化法採用Na+交換樹脂。
(4)膜析法。
1) 電滲析法。電摻析法是在直流電場的作用下, 利用陰、 陽離子交換膜對溶液中陰陽離子的選擇透過性(即陽膜只允許陽離子通過, 陰膜只允許陰商子通過), 使一部分溶液中的離子遷移到另一部分溶液中去,使得溶液中的電解質與水分離, 從而達到濃縮、純化、分離的一 種水處理方法。電滲析法是在離子交換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方法, 除用於污水處理外, 還可用於海水除鹽、制備去離子水(純水)等。
2)反滲透法。
反滲透法巳用於含重金屬廢水的處理、 污水的深度處理及海水淡化等。在世界淡水供應危機嚴重的今天, 反滲透法結合蒸館法的海水淡化技術前景廣闊。 它的另一重要用途是與離子交換系統聯用, 作為離子交換的預處理方法以制備去離子的超純水。在廢水處理中, 反滲透法主要用於去除與回收重金屬離子, 去除鹽、有機物、色度以及放射性元素等。
目前在水處理領域內廣泛應用的半透膜有醋酸纖維素 膜和聚酷膠膜磺化聚苯醋等高聚物。常用的反滲透裝置有管式、螺旋式、中空纖維式及板框式等。滲透水可重復利用。
4、生物處理法
生物處理法是利用自然環境中微生物的生物化學作用, 氧化分解溶解於污 水中或肢體狀態的有機污染物和某些無機毒物(如氟化物、硫化物), 並將其轉化為穩定無害的無機物, 從而使廢水得以凈化的方法。 此法具有投資少、效果好、運行費用低等優點, 在城市廢水和工業廢水的處理中得到最廣泛的應用。
現代生物處理法根據微生物在生化反應中是否需要氧氣, 分為好氧生物處 理和厭氧生物處理兩類。
(1)好氧生物處理法。
在有氧的條件下, 依賴好氧菌和兼氧菌的生化作用完成廢水處理的工藝稱為好氧生物處理法。 該法需要有氧的供應。 根據好氧微生物在處理系統中所呈現的狀態, 可分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
1)活性污泥法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一種生物處理法。 該方法是向曝氣池中富含有機污染物並有細菌的廢水中不斷地通人空氣(曝氣), 在一定的時間後就會出現懸浮態絮狀的泥粒, 這實際上是由好氧菌(及兼性好氧菌)所吸附的有機物和好氧菌代謝活動的產物所組成的聚集體, 具有很強的分解有機物的能力,稱之為 「活性污泥」。從曝氣池流出的污水和活性污泥混合液經沉澱池沉澱分離後, 澄清的水被排放, 污泥作為種泥迴流到曝氣池, 繼續運作。 這種以活性污泥為主體的生物處理法稱為 活性污泥法」 。廢水在曝氣池中停留4~6h, 可除去廢水中的有機物(BOD6)約90%。 活性污泥法有多種池型及運行方式, 通常有普通活性污泥法、完全混合式表面曝氣法、吸附再生法等。
2)生物膜法是使污水連續流經固體填料(碎石、煤渣或塑料填料), 微生物在填料上大量繁殖, 形成污泥狀的膠膜稱為生物膜, 利用生物膜處理污水的方法,稱為生物膜法。生物膜主要由大量的菌膠團、真菌、藻類和原生動物組成。 生物膜上的微生物起到和活性污泥同樣的凈化作用, 吸附並降解水中的有機污 染物, 從填料上脫落的衰老的生物膜隨處理後的污水流入沉澱池, 經過沉澱池沉澱分離後, 使污水得以凈化。常用的生物膜法有生物濾池、生物接觸氧化池、生物轉盤等。
(2)厭氧生物處理法。
在無氧的條件下, 利用厭氧微生物的作用分解、污水中的有機物, 使污水凈化的方法稱為厭氧生物處理法。 近年來, 世界性的能源緊張, 使污水處理向節能和實現能源化的方向發展, 從而促進了厭氧微生物處理方法的發展。 一大批高效新型厭氧生物反應器相繼出現, 包括厭氧生物濾池、 升流式厭氧污泥床、 厭氧硫化床等。 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反應器中生物團體濃度很高, 市泥齡很長, 因此處理能力大大提高, 從而使厭氧生物處理法所具有的能耗小、可以回收能源、 剩餘的污泥量少、 生成的污泥穩定而易處理、 對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效率高等優點得到充分體現。厭氧生物處理法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污水處理的主要方法之一。
5、除磷、 脫氮
( 1) 除磷。 城市廢水中磷的主要來源是糞便、 洗滌劑和某些工業廢水, 以正磷酸鹽、 聚磷酸鹽和有機磷的形式溶解於水中。 常用的除磷方法有化學法和生物法。
1)化學法除磷。 利用磷酸鹽與鐵鹽、 石灰、 鋁鹽等反應生成磷酸鐵、 磷酸鈣、 磷酸鋁等沉澱, 將磷從廢水中排除。化學法的特點是磷的去除效率較高, 處理結果穩定, 污泥在處理和處置過程中不會重新釋放磷造成二次污染,但污泥的產量比較大。
2)生物法除磷。生物法除磷是利用微生物在好氧條件下, 對廢水中溶解性 磷酸鹽的過量吸收,沉澱分離而除磷。 整個處理過程分為厭氧放磷和好氧吸磷 兩個階段。
含有過量磷的廢水和含磷活性污泥進人厭氧狀態後,活性污泥中的聚磷商在厭氧狀態下, 將體內積聚的聚磷分解為無機磷釋放回廢水中。這就是 「 厭氧放磷」。聚磷菌在分解聚磷時產生的能量除一部分供自己生存外, 其餘供聚磷菌吸收廢水中的有機物,並在厭氧發酵產酸菌的作用下轉化成乙酸背,再進一步轉化為PHB (聚自-短基丁酸) 儲存於體內。
進入好氧狀態後, 聚磷菌將儲存於體內的PHB進行好氧分解, 並釋放出大 量能量,一部分供自己增殖, 另一部分供其吸收廢水中的磷酸鹽, 以聚磷的形式積聚於體內。這就是 「好氧吸磷」。在此階段, 活性污泥不斷增殖。 除了一部分含磷活性活泥迴流到厭氧池外, 其餘的作為剩餘污泥排出系統,達到除磷的目的。
(2) 脫氮。
生活廢水中各種形式的氮占的比例比較恆定:有機氮 50%~60%,氨氮40%~ 50%,亞硝酸鹽與硝酸鹽中的氮占 0~ 5%。 它們均來源於人們食物中的蛋白質。脫氮的方法有化學法和生物法兩大類。
1)化學法脫氮。包括氨吸收法和加氯法。
①氨吸收法。 先把廢水的pH值調整到10以上,然後在解吸塔內解吸氨
②加氯法。在含氨氮的廢水中加氯。通過適當控制加氯量, 可以完全除去水中的氨氮。為了減少氯的投加量, 此法常與生物硝化聯用, 先硝化再除去微量的殘余氨氮。
2)生物法脫氮。生物脫氮是在微生物作用下, 將有機氮和氨態氮轉化為氮氣的過程, 其中包括硝化和反硝化兩個反應過程。
硝化反應是在好氧條件下, 廢水中的氨態氮被硝化細菌 (亞硝酸菌和硝酸菌)轉化為亞硝酸鹽和硝酸鹽。 反硝化反應是在無氧條件下, 反硝化菌將硝酸鹽氮(N03-)和亞硝酸鹽氮(NH2-)還原為氮氣。因此整個脫氮過程需經歷好氧和缺氧兩個階段。
⑨ 最近在國內最常用的污水除油方法是有那些
國內對含油污水治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類:
1、物理化學處理法
①氣浮法;②吸附法;③膜分離法
2、化學處理法
①化學絮凝法;②電化學法
3、生物處理法
①活性污泥法;②生物濾池法
含油廢水的處理方法根據其成分以及作用原理一般可以分為:物化法、化學法、生物法,但各種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在實際應用中通常將幾種方法聯合分級使用,從而實現良好的除油效果。
一、含油廢水的特點
隨著經濟和工業的快速發展,石油化工,金屬工業,機械工業,食品加工等行業也在快速發展,進而產生了大量的含油廢水。
據統計,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00~1000 萬噸油類污染物通過各種途徑進入水體,它已嚴重影響,破壞了環境,並且危害人體健康。含油廢水是一種量大面廣且危害嚴重的工業廢水,具有COD,BOD 值高,有一定的氣味和色度,易燃,易氧化分解,難溶於水的特點。
二、含油廢水的處理。
1、物理化學法
①氣浮法
氣浮法是向廢水中通入空氣,利用油珠粘附於高度分散的微氣泡後使浮力增大,進而上浮速度提高近千倍,因此油水分離效率很高。它可用於水中固體與固體、固體與液體、液體與液體乃至溶質中離子的分離。
②吸附法
吸附法是利用多孔固體吸附劑對含油廢水中的溶解油及其它溶解性有機物進行表面吸附。活性炭是最常用的吸附劑,其吸附能力強但成本高,再生困難,加之吸附有限,限制了其應用,因此尋求合適的吸附劑成為目前迫待解決的問題。
③膜分離法
膜分離法利用多空薄膜分離介質,截留含油廢水中的油及表面活性劑而使水分子通過,達到油水分離的目的。
2、化學法
①化學絮凝法
絮凝法是向廢水中投加一定比例的絮凝劑,在廢水中生成親油性的絮狀物,使微水油滴吸附於其上,然後沉降或氣浮的方法將油分去除。
②電化學法
電化學法是以金屬鋁或鐵作陽極電解處理乳化油廢水,近年來,電化學工藝用於降解難處理有機物的研究不僅被人們所關注,而且已經有了相當大的進展。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的發展,利用電解法制備新型物質用於含油廢水的處理已成為當今研究的發展方向。
3、生物法
①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為主體,利用微生物形成菌膠團吸附和絮凝廢水中的溶解油,在有氧的條件下,菌體使廢水中的溶解油化為自身的組成部分,或將它們氧化為CO2和H2O等,從而達到凈化廢水的目的。由於活性污泥法運行方式靈活,工作效率高,費用低,所以目前已廣泛被使用
②生物濾池法
生物濾池法也在含油廢水的處理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它是通過微生物使廢水中的有機物被分解除去。
含油廢水處理技術的主要發展趨勢應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開發新型材料,例如新型膜、高效絮凝劑等。
(2)將單一的處理方法聯合分級使用,避免其局限性,達到高效率除油。
(3)重視清潔生產,從源頭減少污染,同時注重中水回用的問題。
參考:http://ke..com/view/2202626.htm
http://ke..com/view/104909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