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簡述影響腎小球濾過的因素
一、有效濾過壓
組成有效濾過壓的三個因素中任一因素發生變化,都能影響有效濾過壓,從而改變腎小球濾過率。
腎小球毛細血管血壓的改變實驗證明,動脈血壓在10.7~24.0kPa(80~180mmHg)范圍內變動時,腎血流量存在自身調節能保持相對穩定,腎小球毛細血管血壓無明顯變化。關於自身調節的機制,多數人認為,動脈血壓升高時,進球動脈管壁的平滑肌受牽張刺激而收縮,血流阻力增大,使腎小球毛細血管的血流量不致增多,血壓不致升高,因而有效濾過壓和腎小球濾過率無明顯變化;當動脈血壓降低時,進球動脈管壁舒張,血流阻力減小,使腎小球毛細血管的血流量不致減少,血壓不致下降,因而有效濾過壓和腎小球濾過率也無明顯變化。這說明機體對腎小球濾過功能的調節,是通過腎血流量自身調節實現的,以保證機體在生理狀態下泌尿功能的正常進行。但如果動脈血壓下降到10.7kPa(80mmHg)以下時(如大失血),超出了腎血流量自身調節范圍,腎小球毛細血管血壓將相應下降,使有效濾過壓降低,腎小球濾過率減少而引起少尿,當動脈血壓降至5.3~6.7kPa(40~50mmHg)時,可導致無尿。高血壓病晚期,因進球動脈發生器質性病變而狹窄時,亦可使腎小球毛細血管血壓明顯降低,引起腎小球濾過率減少而導致少尿,甚至無尿。
血漿膠體滲透壓的改變人體血漿膠體滲透壓在正常情況下不會出現明顯波動。只有在血漿蛋白濃度降低時,才引起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從而使腎小球有效濾過壓和濾過率增大,尿量增多。例如靜脈輸入大量生理鹽水引起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就是血漿蛋白被稀釋,血漿蛋白濃度降低、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所致。
腎小囊內壓的改變正常情況下腎小囊內壓比較穩定。當發生尿路梗阻時,如腎盂結石、輸尿管結石或腫瘤壓迫等,可引起患側囊內壓升高,使有效濾過壓降低,濾過率減少。此外,有的葯物,如某些磺胺,容易在小管液酸性環境中結晶折出,或某些疾病發生溶血過多使濾液含血紅蛋白時,其葯物結晶或血紅蛋白均可堵塞腎小管而引起囊內壓升高,導致腎小球有效濾過壓和濾過率下降。
二、腎小球血漿流量
腎小球進球端到出球端,由於血漿膠體滲透壓逐漸升高,造成有效濾過壓遞減。血漿膠體滲透壓上升的速度必然影響有效濾過壓遞減的速度。血漿膠體滲透壓上升的速度與腎小球血漿流量密切相關。當血漿流量增多時,其膠體滲透壓上升速度變慢,有效濾過壓遞減速度隨之減慢,腎小球毛細血管生成濾液的有效長度延長,濾過率增大;相反,腎小球血漿流量減少,腎小球毛細血管生成濾液的有效長度縮短,濾過率減少。正常情況下因腎血流量存在自身調節,腎小球血漿流量能保持相對穩定,只有在人體進行劇烈運動或處於大失血、嚴重缺氧等病理情況下,因交感神經興奮增強,腎血管收縮,使腎血流量和腎小球血漿流量明顯減少時,才引起腎小球濾過率降低。
三、濾過膜通透性和濾過面積的改變
腎小球濾過膜通透性的大小可以用它所允許通過的物質分子量大小來衡量。血漿中小分子物質很容易通過濾過膜上各種大小孔道;但大分子物質,如分子量為69000的血漿白蛋白則很難通過,而且還存在涎蛋白的選擇性阻擋作用,因而它在濾液中的濃度不超過血漿濃度的0.2%;分子量超過69000的球蛋白、纖維蛋白原等根本不能通過濾過膜。此外,血漿中分子量為64000的血紅蛋白,本可以濾過,但它是與珠蛋白結合成為復合物形式存在,因而也不能通過。發生大量溶血時,血中所含血紅蛋白量超過與珠蛋白結合的量,這時未與珠蛋白結合的血紅蛋白便可濾過由尿排出,形成血紅蛋白尿。
正常情況下濾過膜通透性比較穩定,只有在病理情況下才發生改變而影響尿的成分。例如腎小球炎症或缺氧時,常伴有蛋白尿。過去認為這是濾過膜通透性增大所致。近年來研究發現,此時濾過膜通透性是減小而不是增加。蛋白尿的出現是由於病變使濾過膜上帶負電荷的涎蛋白減少或消失,對帶負電荷白蛋白的同性電荷相斥作用減弱,使白蛋白易於濾過所致。當病變引起濾過膜損壞時,紅細胞也能濾出形成血尿。
腎小球濾過膜總面積約1.5~2m2。人在正常情況下,全部腎小球都處於活動狀態,因而濾過面積保持穩定。病理情況下,如急性腎小球腎炎,腎小球毛細血管內皮增生、腫脹,基膜也腫脹加厚,引起毛細血管腔狹窄甚至完全閉塞,致使有效濾過面積減小,濾過率降低,出現少尿甚至無尿。
B. 腎小球濾過濾低怎麼回事
腎小抄球濾過率反應了腎功能襲的水平,它的下降就代表了腎功能的減退,當濾過率小於15的時候,就是尿毒症。引起來腎小球濾過率下降的原因很多,比如有慢性腎炎,高血壓腎損害,糖尿病腎病,狼瘡性腎炎等,以及感染發熱,腫瘤,肝炎,葯物,過敏等多種因素。首先要檢查尿常規,及肌酐尿素,自身抗體等,必要的時候,完善腎穿刺來明確病理,診斷明確以後給與針對性的治療。
C. 影響腎小球濾過的因素不包括哪些
影響腎小球濾過率的因素有很多,腎病醫院 腎病醫院專家指出,一般而言,內以下幾種情況,容都可能會引起腎小球濾過率。1、腎小球濾過膜的通透性和總的濾過面積。 2、有效濾過壓。3、腎血流量。這三種因素的異常均可能會影響腎小球的濾過率,從而影響尿的形成,導致少尿。當腎實質受到損傷時,腎血流動力學發生改變,腎血流減少,並重新分布。由於腎缺血損害腎小球上皮細胞,使上皮細胞足突腫脹,融合,使腎小球毛細血管通透性降低,腎小球濾過率下降,易出現少尿甚至無尿的症狀。又如大出血或嚴重丟失水,機體血容量不足,血壓顯著降低時,腎血流量灌注不足,腎小球毛細血管血壓下降,有效濾過壓過低,同時繼發醛固酮增多,使水鈉瀦留,以致出現少尿的症狀。
D. 使腎小球濾過率降低的因素不包括
選擇B。腎臟不同於其他的組織器官,它是靜脈入動脈出,和肺一樣。因此只有靜脈血血壓增高才會降低過濾性,動脈是出腎小球的,因此動脈壓增高不會影響過濾性的。
E. 引起腎小球濾過率下降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一、有效濾過壓 組成有效濾過壓的三個因素中任一因素發生變化,都能影響有效濾過壓,從而改變腎小球濾過率。 腎小囊內壓的改變正常情況下腎小囊內壓比較穩定。當發生尿路梗阻時,如腎盂結石、輸尿管結石或腫瘤壓迫等,可引起患側囊內壓升高,使有效濾過壓降低,濾過率減少。此外,有的葯物,如某些磺胺,容易在小管液酸性環境中結晶折出,或某些疾病發生溶血過多使濾液含血紅蛋白時,其葯物結晶或血紅蛋白均可堵塞腎小管而引起囊內壓升高,導致腎小球有效濾過壓和濾過率下降。 二、腎小球血漿流量 腎小球進球端到出球端,由於血漿膠體滲透壓逐漸升高,造成有效濾過壓遞減。血漿膠體滲透壓上升的速度必然影響有效濾過壓遞減的速度。血漿膠體滲透壓上升的速度與腎小球血漿流量密切相關。三、濾過膜通透性和濾過面積的改變 正常情況下濾過膜通透性比較穩定,只有在病理情況下才發生改變而影響尿的成分。蛋白尿的出現是由於病變使濾過膜上帶負電荷的涎蛋白減少或消失,對帶負電荷白蛋白的同性電荷相斥作用減弱,使白蛋白易於濾過所致。當病變引起濾過膜損壞時,紅細胞也能濾出形成血尿。 腎小球的濾過率下降,建議不要做腎移植手術,因為腎移植手術會對機體產生副作用,同時機體內產生大量的紅細胞,嚴重者危及生命!
F. 腎小球過濾功能降低是怎麼回事
病情分析:
腎臟的基本結構就是腎小球,血液通過腎小球濾過把身體代謝產生的廢物排泄出去。
指導意見:
腎小球過濾功能降低,就是由於疾病等等原因導致腎小球損傷了,影響了腎小球的過濾功能。
G. 影響腎小體濾過的因素是什麼當它們變化時對腎小體的過濾有什麼作用
影響腎小球濾過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腎血流量,腎小球濾過面積,腎小球通透性等等。
H. 納米粒子大於5.5nm就不能被腎小球過濾怎麼到達腎小管
腎小球性蛋白尿是指腎小球濾過膜通透性增高,使大量蛋白質濾過到腎小球濾液中回,遠遠超過答腎小管的重吸取能力,而造成蛋白尿。這種蛋白尿臨床上較常見,多見於原發性或繼發性腎小球疾病、腎循環障礙、缺氧等。尿蛋白可從少量(200mg/24h尿)至逐日數10g以上,多數>2g/24h尿,其特點通常是以白蛋白為主,但當腎小球濾過膜損害嚴重時,某些分子量較大的球蛋白、β脂蛋白的比例會增多。尿蛋白圓盤電泳表示大、中分子蛋白尿類型。
腎小管性蛋白尿是指腎小管重吸取功能障礙,影響對腎小球濾液中蛋白質的重吸取而造成蛋白尿。常見於各種原因所致的腎小管-間質疾病,如腎盂腎炎、鎮痛腎病、抗生素腎損害、重金屬(汞、鎘、金等)中毒、先天性多囊腎、腎髓質囊性病、海綿腎以及各種先天性腎小管疾病(如腎小管性酸中毒、Fanconi綜合征)等。此類蛋白尿一般含量<2g/24h尿,大多在1g/24h尿左右。其特點以小分子量蛋白,如溶菌酶、β2微球蛋白等為主,白蛋白較少。尿蛋白圓盤電泳表示小分子蛋白尿類型。
I. 腎小球濾過率降低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指導意見:
你好,腎小球有效濾過壓=(腎小球毛細血管靜水壓囊內液膠體滲透壓)-(血漿膠體滲透壓腎小囊內壓)!
J. 哪些因素可以影響腎小球的過濾功能
有效濾過壓,濾過平衡位置和濾過系數,前者包括腎小球毛細血管血壓,血漿膠體滲透壓和腎小囊內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