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石油污染的防治治理
海洋石油污染絕大部分來自人類活動,其中以船舶運輸、海上油氣開采,以及沿岸工業排污為主,由於石油產地與消費地分布不均,因此,世界年產石油的一半以上是通過油船在海上運輸的,這就給佔地球表面71%的海洋帶來了油污染的威脅,特別是油輪相撞、海洋油田泄漏等突發性石油污染,更是給人類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1991年的海灣戰爭造成的輸油管溢油,使200多萬只海鷗喪生,許多魚類和其它動植物也在劫難逃,一些珍貴的魚種已經滅絕,美麗豐饒的波斯灣變成了一片死海,海洋石油污染對海洋生態系統的破壞是難以挽回的。
海上溢油不僅破壞海洋環境,而且還存在發生火災的危險,因此,一旦出現溢油事故,一方面要盡可能縮小污染區域,另一方面要迅速消除和回收海面上的浮油,處理溢油的一般方法,是用圍油柵將浮油圍住後,一邊用浮油回收器進行回收,一邊噴灑消油劑,使源油盡快形成能消散於水中的小油粒。
多達幾十萬噸的溢油,一旦進入海洋將形成大片油膜,這層油膜將大氣與海水隔開,減弱了海面的風浪,妨礙空氣中的氧溶解到海水中,使水中的氧減少,同時有相當部分的原油,將被海洋微生物消化分解成無機物,或者由海水中的氧進行氧化分解,這樣,海水中的氧被大量消耗,使魚類和其它生物難以生存。 20世紀80年代以前.治理石油烴污染土壤還僅限於物理和化學方法,即熱處理和化學浸出法。熱處理法是通過焚燒或煅燒,可凈化土壤中大部分有機污染物。但同時亦破壞土壤結構和組分,且價格昂貴而很難實施。化學浸出和水洗也可以獲得較好的除油效果。但所用的化學試劑的二次污染問題限制了其應用。早在20世紀70年代。為了解決輸油管線和儲油罐發生故障漏油和溢油時土壤被石油污染的問題,美國埃索研究和工程公司就已經開始尋找清潔的生物解決方法,並且其實驗室研究找到一種有效的「細菌播種法,開了生物修復石油污染土壤先河。上世紀80年代以來,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復技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生物修復技術也取得了很大進步,正在逐漸成熟。
而今,世界各國都開始採用生物的方法來修復石油污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的有俄羅斯、丹麥、美國和德國的生物技術,北京大學環境學院作為國內先驅,已於上世紀90年代開始研究,其合作企業南洋東華生物公司已有成功的修復技術應用於世。生物修復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謝活動減少土壤環境中有毒有害物的濃度,使污染土壤恢復到健康狀態的過程。
國外微生物石油降解技術的應用,經過國內多家科研機構的研究證明,不如本土菌效果優越。而北京大學作為石油污染修復的先驅,其「BDB系列生物降解菌」已經開始在中國各大油田乃至世界他國油田發揮著功效。
據相關人士介紹:原位處理方法是將受污染土壤在原地處理。處理期間.土壤基本不被攪動,最常見的就地處理方式是土壤的水飽和區進行生物降解。土壤修復分基本為三個階段:BDB-n生物修復階段、BDB-a生物修復階段、植物修復階段。
(1)原位生物修復技術
石油污染水體修復直接採用BDB-a生物降解菌修復,在污染區建池、防滲處理,階段性定量投入BDB-a生物降解菌,污染水體被修復後COD、BOD等指標均得到控制,無論排海、回注最終達標准
污染土壤經過南洋東華公司BDB菌處理過程中,所有多環芳烴的降解都很明顯。但是,修復過程中,對於環境的溫度較敏感。所以我們建議您在氣溫大於10℃的月份進行,且建議維持時間超過60天。
(2)異位生物修復技術
異位生物修復主要包括現場處理法、預制床法、堆制處理法、生物反應器和厭氧生物處理法;但是目前治理技術不斷提高,由北京大學環境學院黃教授團隊研究的生物修復技術尚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我們建議採用北京大學設計的場地生物反應發生器結合本土降解菌BDB修復。
a.現場處理法
近年來國外石油烴污染生物處理的研究很多,其中土壤耕作處理是現場處理土壤污染常用的方法。被污染的廢物施在土壤上。通過施肥、灌溉和加石灰等管理措施,保持氧氣、水分和pH的最合適值,並進行耕作以改善土壤的通氣狀況,確保在污染廢物和下面土層中污染物的降解。降解過程所用的微生物多為土著微生物。但是要提高效果還需要引入馴化的微生物。
b.預制床法
現場處理中土壤耕作處理最大的缺陷是污染物可能從處理區遷移。預制床的設計可以使污染物的遷移量減至最小,因為它具有濾液收集和控制排放系統。預制床的底面為滲透性低的物質,如高密度的聚乙烯或粘土。將污染土壤轉移到預制床上,通過施肥、灌溉,調節pH,有時還加入微生物和表面活性劑,使其最適合污染物的降解。與同一區域的原位處理技術相比,預制床處理對三環和三環以上的多環芳烴的降解率明顯提高。
c.堆制處理法
土壤的堆制處理就是將受污染的土壤從污染地區挖掘起來,防止污染物向地下水或更大的地域擴散.運輸到一個經過處理的地點(布置防止滲漏底,通風管道等)堆放,形成上升的斜坡,並進行生物處理。堆製法是生物修復技術中的一種新型替代技術。堆制處理過程對污染土壤中的多環芳烴降解,多環芳烴的降解隨著苯環數的增加而降低。當多環芳烴的初始濃度提高約50倍時,除熒、蒽外,其他多環芳烴的降解隨著污染濃度的提高而降低。
d.厭氧生物修復法
修復受石油烴污染土壤的研究已開發了生物堆層、堆肥及土壤泥漿反應器等好氧修復工藝,但分離獲得某些降解菌時。一些降解菌伴有產生高生態風險的產物。最近的研究表明以厭氧還原脫氯為特徵的厭氧微生物修復技術有很大的潛力。
e.生物反應器法
生物反應器法是將污染土壤置於一專門的反應器中處理。生物反應器一般建在現場或特定的處理區。通常為卧鼓形和升降機形,有間隙式和連續式兩種。因為反應器可使土壤與微生物及其他添加物如營養鹽,表面活性劑等徹底混合,能很好的控制降解條件,因而處理速度快,效果好。生物反應器處理的過程為:先挖出土壤與水混合為泥漿,然後轉入反應器。為了提高降解速率,常在反應器先前處理的土壤中分離出已被馴化的微生物,並將其加入到准備處理的土壤中.
(3)植物修復技術
目前,對土壤有機污染的生物修復研究較多,但是,多集中在微生物作用上。事實上,植物對污染物的去除起著直接和間接的重要作用。植物生物修復是利用植物體內對某些污染物的積累、植物代謝過程對某些污染物的轉化和礦化,植物根圈與根莖的共生關系增加微生物的活性的特點。加速土壤污染物降解速度的過程。
植物修復的方式包括植物提取、植物降解和植物穩定化三種。植物提取是指利用植物吸收積累污染物,待收獲後才進行處理。收獲可以進行熱處理,微生物處理和化學處理。植物降解是利用植物及相關微生物區系將污染物轉化為無毒物質。植物穩定化是指植物在同土壤的共同作用下.將污染物固定,以減少其對生物與環境的危害。植物根際使土壤環境發生變化,起到了改善和調節作用,從而有利於污染物的降解。因此通過選擇適當植物和調控土壤條件等手段.可以實現污染土壤的快速修復。
植物生物修復是一項利用太陽能動力的處理系統.具有處理費用低,減少場地破壞等優點而受到普遍重視。據美國實踐,種植管理的費用在每公頃200~1000美元之間.即每年每立方米的處理費為0.02~1.00美元.比物理化學處理的費用低幾個數量級。 水體石油污染和土壤治理不同,水具有流動性,不及時處理會使污染范圍以很快的速度不斷擴大。因此.水體石油污染首先是控制污染然後再對污染水進行處理。
而對收集上來的污水以及石油工廠排出來的石油污水採用生物處理法。生物處理法也稱生化處理法。生物處理法是處理廢水中應用最久、最廣和相當有效的一種方法。它是利用自然界存在的各種微生物,將廢水中有機物進行降解,達到廢水凈化的目的。
而各地江河、海洋、湖泊,為避免生物入侵帶來潛在危害,研究中建議採用本土微生物修復。同時,本土微生物的地域性優勢表現明顯。在中國,北京大學環境學院保存著百餘種中國各大油田的樣本菌株,可以為中國區域石油海上污染做出貢獻。
(1)海洋、江河、湖泊水體治理 對海洋、江河、湖泊石油污染治理,目前僅限於化學破乳、氧化處理方法進行分解處理和機械物理的方法進行凈化吸附。清除海洋、江河、湖泊石油污染是非常困難的。防止油水合二為一的唯一選擇是噴灑清除劑,因為只有化學葯劑才能使原油加速分解,形成能消散於水中的微小球狀物。清除水面石油污染還有一些物理方法,如用抽吸機吸油,用水柵和撤沫器刮油,用油纜阻擋石油擴散。英國有一位農場主發明了一種用機編禾草排治理石油污染的方法,不僅能防止石油在海中擴散,而且能吸收比自身質量多15倍的石油,可防止油輪流出的石油污染水岸,禾草中又以大麥秸稈治污最為有效。1992年,一艘油輪在舍德蘭群島附近失事後,在海上放置了22千米長的禾草排,從而保護了海濱浴場和漁場不致遭受污染。而俄羅斯莫斯科精細化工科學院的教授奧列格.喬姆金研製出了用農作物廢料清除石油污染的全新方法。演示實驗中,喬姆金在一盆水中擠了幾滴重油,水盆中頓時漂起了一層薄薄的油花。緊接著喬姆金向水盆中撒人了一小撮稻米殼,幾分鍾後水盆中的油跡開始減少,二小時後水盆中的油跡完全消失了。
(2)地下水體治理
對地下水石油污染治理,採用水動力學方法,通過抽水井或注水井控制流場,可以防止石油和石油化工產品污染的進一步擴大,同時對抽取出來的受污染的地下水進行處理。
近年來。臭氧氧化技術對石油污染的地下水處理取得了很大進展。經臭氧氧化反應後,水體中有機物種類增加,經過一定時間接觸氧化反應後,苯系物和稠環芳烴類在水中的相對含量有較大幅度下降,但酯、醛、酮類和烷烴類在水中的相對含量卻大幅上升。一般認為,水中芳香烴物質危害性較大,多具有較大的毒性和致癌性,而烷烴、酯類和其他低分子物質的危害性小得多。由上我們可以看出.臭氧氧化法是把危害性大的污染物轉化為危害小的污染物.污染水體沒有得到根本治理,因此臭氧氧化法與吹脫、活性炭吸附、生物氧化等處理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得到良好的處理效果。 然而,對當今的空氣狀態,大家有目共矚,石油工業對空氣的污染,危害已經相當明顯。到目前為止,對於石油產品對空氣污染還沒有一種很好的治理方法,局限於採用控制油氣排放等措施,如制定汽車尾氣排放標准等.而具體的污染治理方法還有待於人類進行探討和研究。
石油對空氣的污染僅限於其所含的具有揮發性的物質以及輕質石油產品了,而不像對於土壤和水體,石油中的粘稠膠體可以在這兩者中成片成塊的形成時間很長的污染。雖然如此,石油產品對空氣的污染是非常嚴重的,對空氣相對於水體更具有流動和擴散性,治理更加困難。
㈡ 礦場油氣集輸是什麼
一、礦場油氣集輸的任務及內容
礦場油氣集輸是指把各分散油井所生產的油氣集中起來,經過必要的初加工處理,使之成為合格的原油和天然氣,分別送往長距離輸油管線的首站(或礦場原油庫)或輸氣管線首站外輸的全部工藝過程。
概括地說,礦場油氣集輸的工作范圍是以油井井口為起點,礦場原油庫或輸油、輸氣管線首站為終點的礦場業務;主要任務是盡可能多的生產出符合國家質量指標要求的原油和天然氣,為國家提供能源保障;具體工作內容包括油氣分離、油氣計量、原油脫水、天然氣凈化、原油穩定、輕烴回收、含油污水處理等工藝環節。
二、礦場油氣集輸流程
礦場油氣集輸流程是油氣在油氣田內部流向的總說明。它包括以油氣井井口為起點到礦場原油庫或輸油、輸氣管線首站為終點的全部工藝過程。礦場油氣集輸流程可按多種方式劃分。
(一)按布站級數劃分
在油井的井口和集中處理站之間有不同的布站級數,據此可命名為一級布站流程、二級布站流程和三級布站流程。
一級布站流程是指油井產物經單井管線直接混輸至集中處理站進行分離、計量等處理。該流程適用於離集中處理站較近的油井。
二級布站流程(見圖7-2)是指油井產物先經單井管線混輸至計量站,在計量站分井計量後,再分站(隊)混輸至集中處理站處理。該流程適用於油井相對集中、離集中處理站不太遠、靠油井壓力能將油井產物混輸至集中處理站的油區,一般是按採油隊布置計量站。
圖7-20開式生化處理流程圖
總之,上述幾種流程是目前含油污水處理較常用的流程。當然,由於各油田污水的具體情況不同,上述流程也並非是絕對的,實際應用中,應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流程。
㈢ 什麼是世界海洋石油儲運技術
一、海上油氣集輸系統
油氣集輸是繼地質勘探、油田開發、鑽井採油之後的油田生產階段。這階段的任務是從油井井口開始,將油井的產出物在油田集中、油氣分離、計量、凈化處理、必要的初加工,生產出符合質量要求的油、氣及副產品,而後輸送給用戶。
海上油氣集輸系統包括海上油氣生產設備系統以及為其提供生產場地、支撐結構的工程設施。海上油氣集輸包括了整個油田生產設備及其工程設施。這些工程設施有井口平台、生產平台、生活平台、儲油平台、儲油輪、儲油罐、單點系泊、輸油碼頭等。根據所開發油田的生產能力、油田面積、地理位置、工程技術水平及投資條件,可分別組成不同的油氣集輸系統。
隨著海上油田開發工程由近海向遠海發展,海上油氣集輸形成了以下三種類型。
1.全陸式集輸系統
海上油田開發初期,是在離岸不遠的地方修築人工島,建木質或混凝土井口保護架(平台)打井採油。油井的產出物靠油井的壓力經出油管線上岸集油、分離、計量、處理、儲存及外輸。這種把全部的集輸設施放在陸上的生產系統稱為全陸式集輸系統。
該系統的海上工程設施一般為:(1)井口保護架(平台)通過海底出油管上岸;(2)井口保護架(平台)通過棧橋與陸地相連;(3)人工島通過路堤與陸地相連。
全陸式生產系統在海上只設井口保護架(平台)和出油管線,大大減少了海上工程量,便於生產管理。陸地生產操作費用比較低,而且受氣候影響小,與同等生產規模的海上生產系統相比,其經濟效益好。該系統一般適用於淺水、離岸近、油層壓力高的油田。我國灘海油田開發多採用這一集輸方式。
2.半海半陸式集輸系統
隨著油田開發地點水深的增加、離岸距離加大、鋼導管架平台的發展和應用,全陸式集輸系統已不能適用。為了解決油氣長距離混輸上岸效率低及油層壓力不足的問題,逐步把油氣分離及部分處理設備放在海上。油井開采出來的油氣在海上經過分離初處理後,再將原油加壓管輸上岸處理、儲存及外輸。如伴生氣的量小,除作平台燃料外,其餘在海上放空燒掉;如天然氣量較大,則油、氣在海上分離後,分輸上岸再處理。這種在海上僅進行油氣初處理,而把主要的油氣集輸設備及儲存、外輸工作放在陸上的油氣集輸系統,稱為半海半陸式集輸系統。該系統適用於離岸不遠、油田面積大、產量高、海底適合鋪設管線以及陸上有可利用的油氣生產基地或輸油碼頭條件的油田,尤其適用於氣田的集輸。因為在海上不易解決天然氣的儲存和加工問題,所以一般氣田採用半海半陸式的集輸系統,如我國渤海灣錦州20-2氣田就採用半海半陸式集輸系統。
3.全海式集輸系統
隨著世界工業的迅猛發展,對石油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為了簡化海上生產的原油上岸後再通過海運外輸的環節,憑借現代海洋工程技術在海上建儲油罐和輸油碼頭,使油氣直接從海上外運。這種將油氣的集中、處理、儲存和外輸工作全部放在海上,從而形成了全海式集輸系統。由此也使海洋油田的開發向遠海、深海和自然條件惡劣的極地發展。全海式的集輸系統可以是固定式,也可以是浮動式;井口生產系統可以在水上,也可以在水下。這種集輸生產系統既適合小油田、邊際油田,也適合大油田;既適合油田的常規開發,也適合油田的早期開發。這是當今世界適應性最強、應用最廣的一種集輸生產系統。
綜上所述,海上油氣集輸系統是從全陸式發展到半海半陸式,又從半海半陸式發展到全海式。它們的根本區別在於集輸的生產處理設施是放在海上還是陸上,如全部的油氣集輸生產設施放在陸上,則稱為全防式;如全部設施放在海上,稱為全海式;如部分設施放在陸上、部分設施放在海上,稱為半海半陸式。
二、海上油氣集輸工藝流程
因為全海式油氣集輸系統可實現全部油氣集輸任務,本節就以全海式生產平台為例,介紹油氣集輸主要工藝流程及設備。出油氣集輸生產包括油氣水分離、原油處理、天然氣處理、污水處理等主要生產項目。
1.油氣計量及油氣生產處理流程石油是碳氫化合物的混合物,在地層里油、氣、水是共生的,又由於油氣生成條件各異,各油田開采出的原油的組分是不同的。此外,油中還含少量氧、磷、硫及砂粒等雜質。油氣生產處理的任務就是將油井液經過分離凈化處理,能給用戶提供合格的商品油氣。由於各油田生產出來的油氣組分和物性不同,生產處理流程也不完全相同,如我國海上生產的原油普遍不含硫和鹽,因此就沒有脫鹽處理的環節。有的油田生產的原油不含水,就沒有脫水環節。海上原油處理包括油氣計量、油氣分離、原油脫水及原油穩定幾部分。由於海上油田普遍採用注水增補能量的開采方法,因此原油脫水是原油處理的主要環節之一。
2.天然氣處理
經油、氣分離的天然氣,在高溫下仍帶有未被分離的輕質油、飽和水、二氧化碳及粉塵等物質,這些物質如不處理,一則浪費,二則會造成管路系統的堵塞和腐蝕。天然氣處理主要指脫水、脫硫及凝析油回收,有的天然氣還要脫除二氧化碳。一般海上平台天然氣處理是將由高壓分離器分離出的氣體和各級閃蒸出來的氣體分別進入相應的氣體洗滌器,以除去氣體攜帶的液體,再進入不同壓力等級的壓縮機,分段加壓,達到設計壓力,一個典型四級分離的氣體壓縮和凝析油回收系統。由各級氣體洗滌器收集的凝析油分別進入各級閃蒸罐的原油管線中。為防止管線被天然氣水化物堵塞,採用甘醇-氣體接觸器,吸收天然氣的水分。
由於天然氣處理壓縮系統投資較高、質量大、佔用空間面積大,有的平台由於生產的伴生氣較少,往往將生產分離出來的天然氣不經處理,一部分作平台燃料,一部分送火炬放空燒掉。如果氣量大,可管輸上岸再處理。如何處理天然氣要經綜合評價後做出選擇。經氣體壓縮和凝析回收後出來的氣體,一般仍需進一步脫水、脫硫和凝析油回收。脫水主要採用自然冷卻法、甘醇化學吸收法、壓縮冷卻法等,脫水的同時可以脫出輕質油。對含硫的天然氣還需要脫硫,同時可以回收硫。海上天然氣加工生產系統和陸上一樣,這里不再贅述。
3.含油污水的處理
隨著世界工業的迅速發展,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嚴重地影響了生物的生長和人類的健康。目前世界環境保護機構規定:油田所有的含油污水必須經過處理,水中含油量低於15~50毫克/升才能排放。故海上採油平台原油脫水出來的污水及生產中產生的含油污水,都必須經過污水處理系統進行處理。
4.海上油氣集輸生產流程及設備的選型
油氣集輸生產流程的設計及主要設備的選型,不像鑽井工藝及鑽機設備那樣有定型生產流程及系列的鑽機設備,它往往是根據油田產出物的組分、物理性質、產量及油田的開發方式、油氣集輸系統的選擇等條件進行設計製作。如一離岸較遠、含氣量較高的油田,選用半海半陸式集輸系統,油氣長距離混輸上岸,在技術上有一定難度,為此採用油、氣分輸上岸流程,即在海上平台進行油、氣分離初處理,油、氣上岸後再分別進行全面的處理;如採用全海式集輸系統,油氣處理及其儲運設備全部放在海上,那麼其具體工藝流程及設備的型號顯然是與前者不同的。每個油田根據設計的生產流程、主要設備、工程結構選型及尺度,分別設計安裝在模塊上,一般都按生產的內容設計,大致分以下幾種類型。
(1)井口模塊模塊。上面設置井口採油樹、測試分離器、管匯、換熱器等。
(2)油氣處理模塊。一般設置生產分離器組、電脫水器、原油穩定裝置及其配套的管路、儀表、罐、換熱器等。
(3)天然氣處理模塊。一般設置有分離器、洗滌器、壓縮機、輕質油回收裝置等。
(4)污水處理模塊。有隔油浮選、沉降分離、過濾器及其加壓的水泵與其輔助設備等。
此外,還有發電配電模塊、生活模塊、注水模塊、壓縮模塊等。這些模塊的設計要求自成系統,同時考慮與其他系統的連接配套。部分生產模塊的設備在陸上安裝好可進行試車,當在平台吊裝就位,連接好水、電、管路系統就可全面試運轉,以減少海上工程量,便於生產管理。在設計模塊規模時,還要考慮平檯面積、施工起吊能力及生產安全要求等。
三、海洋集輸平台設施
當人們航行在茫茫大海中,有時會突然發現遠方有一些建築群時隱時現,你一定會欣喜萬分,以為看到了海市蜃樓。輪船靠近後才看清這是一些鋼鐵製造的龐然大物高高地矗立在海面上,不管是台風襲擊還是海浪拍打,它都像一個忠實的哨兵守衛在遼闊的海疆。這些鋼鐵建築物就是海上石油生產平台。先建平台後打井、採油,這是海上石油和陸上石油的主要差別。通俗地說平台就是給人們在海上生活、生產提供的固定場所。
最初人們在海洋進行石油勘探開發只能在近海,用木料搭制一個作業平台,進行鑽井、採油。伴隨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希望平台更安全、更堅固耐用,並能適用於環境惡劣的深海條件,逐漸改為使用混凝土或鋼鐵建造作業平台。再後來發明了自升式鑽井平台和鑽井船,這兩種裝備實際上都是船,前者沒有自航能力,要靠其他船隻拖曳,後者具備自航能力。鑽完井後,鑽井平台或鑽井船駛往新井場。目前海上見到的平台大多是油氣生產平台,這些平台上設施的內涵與陸地油田沒有什麼差別,只是更精良、更安全可靠。圖37-1所示是所有設施全部設置在海上的情況,其中中心處理平台把周邊各井的油氣通過海底管道集中並計量,同時配備安全裝置,然後將油氣水分離凈化,合格的原油輸送到儲油平台,處理過的水再經過井口平台回注或排放,天然氣一般放空燒掉;儲油平台主要功能是存放原油並通過穿梭油輪定期運送給用戶;動力平台主要是柴油發電機組、天然氣透平發電機組、供熱鍋爐等提供動力的設備;生活平台提供工作人員休息、生活;各平台間有供工作人員行走的棧橋,另外淡水、蒸汽、燃料等管道及電纜也附設其上。當然,根據油田在海洋的地理位置,各種設施並非要全部建在海上。如果距離陸地較近,油氣水處理平台、儲油平台則建在陸上。即便全部建立在海上,也可根據情況將某些設施適當地組合在一座平台上。井口平台實際就相當於陸上油田計量站,負責單井的集油、油氣日產量的計量和注水。浮式生產儲油輪相當於陸上油田的聯合站,負責油氣水分離凈化、儲油。其動力、生活系統也在船上。這樣就大大減少了海上固定平台,降低了投資。如果油田迅速降產或失去生產價值,浮式生產儲油輪還可以轉移到其他油田繼續使用。
圖37-2FPSO工作示意圖
靜態來看,截至2008年2月,FPSO現役數量為139艘,其中,新建數量為54艘,佔比為38.85%,改造數量為85艘,佔比為61.15%;訂單32艘,其中11艘為新建,21艘為改造,佔比分別為34.38%和65.63%。無論是新建還是改造,均經歷了兩次高峰:1997—1999年、2003年至現在。現役FPSO基本上是在2000年以後建造的,80%左右的船齡在10年以內,大多還可以應用至少10年左右的時間,更新需求動力相對較小。在現役的FPSO中,分布較多的國家有巴西、中國、英國、澳大利亞、奈及利亞、安哥拉等國,數量分別為22艘、15艘、13艘、12艘、12艘、11艘。在FPSO訂單中,巴西依然是擁有量最多的,為9艘,其次較多的分別為英國、印度和奈及利亞,其數量分別為5艘、4艘和3艘。
七、發展趨勢
挪威專家Einar Holmefjord先生在題為《挪威邊際油田開發研究活動現狀——DEMO2000》的演講中指出,「昨天,我們採用重力基礎的平台進行鑽井和生產,今天,我們採用浮式生產系統和水下設施,明天,我們將井流物從海底直接輸送上岸處理,不需要任何海上設施」。Einar Holmefjord先生的話簡明地概括了國外海上石油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為開發邊際油田,國外越來越多地採用了浮式生產設施和水下回接技術,開發了一系列的配套技術,如水下混輸技術、深水大排量混輸泵、水下供配電系統、水下作業機器人、水下卧式採油樹、水下管匯和水下多相計量技術等。上部設施包括油氣集輸和水處理設施的新工藝、新設備也不斷出現,如多相透平技術、海水脫氧技術等。這些技術已得到應用,且有些技術已趨於成熟。深水和超深水域油田的開發是國外海上油田開發面臨的最大挑戰,某些地區,如Ormen Lange、Voring plateau、At1antic Margin的水深在600~1400米,而Angola、Gom、New Foundland、Brazil的水深更是達1500~3000米。深水具有低溫、超高靜壓、溫壓變化引起立管內介質物性復雜等特點,容易引發立管段塞流、結蠟、水合物等問題,並且一旦出現問題,就會造成重大損失和危害。為解決深水水域介質在管道內的流動安全問題,近年形成了一門新興學科——流動安全學。目前國外公司開展的深水技術研究包括立管內多相流研究、SPAR模型平台、深水系泊系統、輕型組合立管、電加熱管技術、水合物抑制技術(動力學抑制劑的研製)等。解決深水油田開發的技術問題是國外海上石油技術發展的趨勢。